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

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魯迅
  • 現代文學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國民性
  • 精神分析
  • 文學批評
  • 中國現代文學
  • 曆史文化
  • 二十世紀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
  知識養成‧概念轉化‧文本實踐的多重互涉──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錶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錶性的作傢。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傢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八篇,從「個人主義」、「狂人」、「國民性」等詞語概念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成長為後來創作《狂人日記》並成為五四新文學奠基人「魯迅」的精神曆程。具體廓清瞭「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和「狂人」的言說形態,以及這些言說對他的影響;更以《狂人日記》為代錶文本,探討魯迅思想和文學觀的形成,其創作對於拓展中國文學精神疆域的深遠意義。書中力圖揭示在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初,周樹人如何不為時代大潮所漂泛,「取今復古,彆立新宗」,確立自我,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曆程。

本書特色

  從留日時期的閱讀及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等思想,探討魯迅「確立個人主體性」的精神曆程。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從晚清到五四的啓濛風暴》 作者: [此處可假設一位曆史學者名] 齣版社: [此處可假設一傢權威齣版社名] 字數: 約 1500 字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近現代思想變遷的宏大敘事,聚焦於晚清“開眼看世界”的艱難抉擇,到五四時期激進的文化批判與思想重塑過程。它旨在描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在西方思潮的衝擊下,探索民族救亡與文化現代性的復雜心路曆程。 本書摒棄瞭碎片化的英雄人物傳記模式,轉而采用“思想場域”的分析方法,係統梳理瞭自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內部與外部力量互動所激發的精神圖景。全書結構清晰,分為上下兩編,輔以詳盡的史料考證與思想脈絡梳理。 第一編:晚清的掙紮與“體用”的睏境(1840s – 1898) 本編著重考察瞭自兩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遭遇巨大軍事與政治失敗後,思想界如何從最初的“天朝上國”迷夢中驚醒,並開始進行“器物層麵的學習”到“製度層麵反思”的艱難轉型。 一、開眼:早期西學東漸的衝擊與誤讀: 開篇追溯瞭林則徐、魏源等人對西方信息的初步接觸。重點分析瞭“師夷長技以製夷”口號背後的局限性,即如何將西方視為單純的技術提供者,而非一套完整的社會組織和哲學體係。書中詳細辨析瞭早期翻譯文獻對西方概念的本土化處理,以及這種處理方式如何埋下瞭未來思想衝突的伏筆。 二、洋務運動:技術理性與政治保守的張力: 本章深入探討瞭洋務運動在實踐層麵取得的物質成就與思想層麵的保守性。通過對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代錶人物的政策文件和私人書信的考察,揭示瞭他們如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下,努力調和傳統儒傢倫理與現代工業生産的內在矛盾。研究錶明,這種調和最終未能解決根本的製度性危機,反而加劇瞭精英階層內部的分裂。 三、戊戌變法:製度理想的勃興與夭摺: 本部分聚焦於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思想傢的貢獻與局限。重點分析瞭康有為《大同書》中蘊含的對世界大同的烏托邦式想象,以及梁啓超如何藉助報刊雜誌,構建齣“新民”的初步藍圖。研究細緻對比瞭維新派思想與西方自由主義、進化論的早期結閤過程,並對其在體製內推動政治改革的失敗原因進行瞭多維度剖析,指齣其對民眾基礎和徹底革命思想的輕視是其覆滅的重要內因。 第二編:世紀之交的文化轉嚮與啓濛的深化(1899 – 1920s) 第二編將焦點轉嚮義和團運動後的思想真空,以及資産階級革命黨人與早期激進知識分子如何接過“啓濛”的大旗,試圖對國民性進行徹底的重塑。 一、革命的構建:從排滿到現代國傢的構想: 本章考察瞭孫中山及其同盟會在思想上的演進。不同於維新派,革命黨人直接訴諸於政治革命的閤理性。書中著重分析瞭“三民主義”的理論基礎,以及它如何吸收瞭西方政治學中的共和、民族主義元素,並試圖用之來動員廣大民眾。同時,本書也探討瞭革命思想在城市知識分子與海外留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路徑。 二、新文化運動的“文化轉嚮”:對舊道德的決裂: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本章詳細梳理瞭《新青年》雜誌創刊前後,以陳獨秀、錢玄同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如何將批判的矛頭從政治製度轉嚮瞭中國數韆年來的傳統文化與國民道德結構。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 深入剖析瞭民主(Democracy)與科學(Science)作為雙重旗幟,在反對封建專製和迷信愚昧方麵的巨大能量。 文學革命的意義: 探討白話文運動如何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工具的革新,更是一種對精英文化霸權的顛覆,是構建大眾傳播基礎的關鍵一步。 對傳統倫理的解構: 本部分特彆關注瞭對儒傢傢庭倫理、宗法製度的猛烈抨擊,認為這是實現個體解放的必要前提。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學者的論述,展現瞭這場文化批判的復雜性,包括其內在的激進性、對傳統的全麵否定,以及在處理傳統與現代關係時的內在緊張。 三、新思潮的湧入與思想的多元化: 在五四運動的高潮期,各種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湧入。本章詳細介紹瞭早期的實用主義、杜威主義、以及德國觀念論在中國的傳播情況。重點分析瞭知識分子如何根據自身的救亡需求,對這些外來理論進行篩選、改造和應用,並指齣正是這種理論選擇的多元性,為後續的激進思潮,特彆是馬剋思主義的全麵進入,提供瞭思想的“試驗田”。 結語:啓濛的未竟之路 全書的結論部分對晚清至五四期間的啓濛曆程進行瞭總結評價。它強調,這一時期的思想探索,雖然充滿瞭理論上的不成熟和實踐上的挫摺,但成功地完成瞭中國社會思想觀念的一次根本性重塑,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套全新的、麵嚮現代世界的思維工具箱。這場啓濛風暴,不僅是政治和社會層麵的變動,更是對“中國人”身份認知的一次深刻的內在重構。 本書以嚴謹的史料和開闊的視野,為讀者構建瞭一幅清晰而富有層次的中國近現代思想發展全景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鼕木


  1959年生於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本科,吉林大學碩士,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滿學分。佛教大學文學部中國學科教授。主要研究課題為「明治日本與中國近代文學」。主要論文有〈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年1期)、〈「天演」から「進化」へ──魯迅の進化論の受容之その展開を中心に〉(《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概念の展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3年1月)〈明治時代的「狂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8年5期)。主要翻譯有《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河北教育齣版社,2000年)、〈魯迅〉(收錄於李鼕木、趙京華、孫歌閤譯:《近代的超剋》,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魯迅 救亡之夢的去嚮──從惡魔派詩人論到〈狂人日記〉》(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從「 周樹人」到「魯迅」──以留學時代為中心
一、前言
二、關於魯迅與進化論的問題
三、關於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問題
四、關於魯迅個性主義思想的問題
五、關於魯迅文學觀的建構問題
六、結束語

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
前言 「周樹人」視點下的「尼采」
一、具體問題:「尼佉」「之言曰」齣自哪裏?
二、何者「引以為大詬」?
三、關於「魯迅與明治尼采」的先行研究
四、變形瞭的明治「尼采導入史」
五、丸善書店與「尼采」
六、爭的到底是什麼?──「尼采」震盪之後的餘波

留學生周樹人「個人」語境中的「斯契納爾」──兼談「蚊學士」、煙山專太郎
前言
一、關於「蚊學士」文本的處理問題
二、《日本人》雜誌上的「蚊學士」
三、「蚊學士」與煙山專太郎
四、關於煙山專太郎
五、《近世無政府主義》的寫作動機及其影響
六、 「蚊學士」思想史的敘述模式與周樹人的「文化偏至論」
七、明治三十年代話語中的「施蒂納」及其周樹人的採擇
【附錄一】「蚊學士」原文
【附錄二】魯迅〈文化偏至論〉關於「斯契納爾」部分
【附錄三】汪著譯文與重譯文本之對照

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
一、原書的話語背景及其作者
二、《國民性十論》的寫作特點和內容
三、關於本書中的「支那」
四、周作人與《國民性十論》
五、魯迅與《國民性十論》

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
一、前言 明治時代相關語境的導入
二、 明治時代以來有關「食人」或「人肉」言說的基本文獻
三、有關「食人」或「人肉」言說的時代背景及其成因
四、摩爾斯之後關於「食人」言說的展開
五、「支那人食人肉之說」
六、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
七、魯迅與《國民性十論》
八、「吃人」:從事實到作品提煉

狂人之誕生──明治時代的「狂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
一、前言 尋找「狂人」誕生的足跡
二、涉「狂」語匯與「狂人」言說
三、見於社會生活層麵的「狂人」言說
四、「尼采」與「狂人」言說
五、「無政府主義」話語與「狂人」言說
六、文藝創作和評論中的「狂人」
七、一個製造「狂人」的時代
八、周樹人的選擇
九、狂人之誕生及其意義

「國民性」一詞在中國
緒論
一、「國民性」是一個消失瞭的詞匯嗎?
二、 「國民性」的記憶與魯迅──收錄「國民性」詞條的工具書
三、《人民日報》上的「國民性」及其相關事情
四、1980年代兩部關於「國民性」的書
五、「國民性」:一個記憶與遺忘的故事
六、認識的模糊性:「國民性」一詞的肇始之地─日本

從日本到中國:「國民性」一詞的誕生及其旅行──關於現代漢語中「國民性」一詞的詞源問題
前言
一、現在日語辭書裏的「國民性」一詞
二、「國民性」一詞不見於明治時代齣版的各類辭書
三、「國民性」一詞齣現於大正以後的辭典當中
四、 「國民性」一詞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太陽》雜誌、高山樗牛、綱島梁川、芳賀矢一
五、 「國民性」問題意識及其翻譯──《明六雜誌》與英學辭書
六、一個假說:「國民性」=「國民」+「民性」?
七、 「國民性」一詞在清末民初中國的使用─梁啓超、嚴復、《新爾雅》、魯迅等
八、結論
【附錶一】 《近代用語の辭典集成》中「國民性」與「ナショナリティー」一覽錶
【附錶二】 在《太陽》雜誌標題中所見「國民性」一詞誕生的軌跡
【附錶三】 明治時代英學辭書中所見「Nationality」一詞之釋義

後記
附錄 各篇齣處一覽

 

圖書序言

前言

  本書收論文八篇,從「個人主義」、思想和文學觀的形成、「狂人原像」、「國民性」詞語概念的産生等幾個方麵,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瞭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成長為後來創作《狂人日記》並成為五四新文學奠基人「魯迅」的精神曆程。具體廓清瞭明治時代「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以及「狂人」的言說的形態,在此基礎上,探討瞭這些言說與留學生周樹人的關聯以及對後者所構成的思想和文學方麵的影響;在此前提下,本書力圖揭示齣周樹人在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初,如何不為時代大潮所漂泛,「取今復古,彆立新宗」,確立自我,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曆程。

  本書是拙著《「進化」與「國民」》的姊妹篇。與後者同樣,本書著眼於魯迅留日時代的閱讀史,重點探討他的精神形成與日本書籍的關係。不過,在與「進化論」和「國民性」等近代思潮相關聯的時代背景下,本書著重探討環繞周樹人的「個人主義」精神譜係,將「個人主義」在周樹人當中的容受、孕育、形成乃至演變作為一個青年獲取精神源質的成長過程予以把握,並側重於對這一過程的探索和描述。這是一個等身大的「周樹人」,並不等同於後來「偉大」瞭的「魯迅」。從「周樹人」到「魯迅」是本書反復強調的一個過程概念。在這個過程還留有大量空白,而這正是本書所要做的工作。

  〈從「魯迅」到「周樹人」――以留學時代為中心〉,體現著這整體思路,故將其列為首篇。這是近年來自己所做魯迅研究的一個小結,關注的問題是「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內在的精神機製是怎樣的?」周樹人自1902年至1909年在日本的留學經曆和精神建構,在他「羽化」為中國近代文學的開拓者「魯迅」的過程當中發揮瞭關鍵作用,是他作為一個「近代」作傢完成知性準備的階段。此篇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從周樹人與日本書之關係入手,具體對進化論方麵的《物競論》、丘淺次郎;國民性思想方麵的《支那人氣質》《國民性十論》;個人主義方麵的桑木嚴翼、煙山專太郎和文學觀方麵的齋藤信策等問題展開實證研究,填補瞭這四個方麵的研究空白,呈現齣周樹人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文化背景下所具體麵對的「西方」。結論是「魯迅的西學主要來自東方」,而這甚至也是周樹人在日本留學那個時代中國汲取西學的基本路徑和形態。因此,最後提齣的一個基本看法是,研究日本,尤其是研究明治日本,對中國而言也就並非是對他者的研究,而是對自身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在魯迅與尼采這一研究框架內,本篇做瞭兩點嘗試,一個是研究視點的調整,把由後麵看的「魯迅」,調整為從前麵看的「周樹人」,由前嚮後看「尼采」在從「周樹人」到「魯迅」過程中的伴同軌跡及其影響;另外一點是確認清國留學生周樹人麵對的到底是怎樣一個「尼采」。就方法論而言,本篇導入瞭「周邊」這一概念,在把「尼采」作為留學生周樹人周邊要素考察的同時,也探討「尼采」的周邊及其它們帶給周樹人的綜閤影響。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包括本篇在內,目的在於通過以實證研究的方式來較為清晰、翔實地描繪齣留學時期的周樹人是怎樣藉助周邊的「尼采」及其相關資源完成關於「人」的自我塑造。基本觀點是,所謂「立人」即從周樹人的自立開始,這是後來的那個「魯迅」的起點。

  〈留學生周樹人「個人」語境中的「斯契納爾」――兼談「蚊學士」、煙山專太郎〉,是上一篇的續篇,旨在探討周樹人留學時代關涉「個人」語境當中的「斯契納爾(M. Stirner, 1806-1856,通譯「斯蒂納」或「施蒂納」)」的材源問題。蘇州大學汪衛東教授發現(2013),魯迅文本的「施蒂納」,是來自一個署名「蚊學士」的作者發錶在1902年《日本人》雜誌上的文章。

  本論在此基礎上,重新確認並重譯瞭「蚊學士」原文,確定瞭「蚊學士」是何許人及其至今幾乎不為學界所知的其生平和著述情況,梳理瞭其在日本和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思潮中的影響,進而還探討瞭「蚊學士」與留學生周樹人的思想關聯以及後者如何在明治三十年代的話語中選擇瞭「施蒂納」。

  〈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國民性十論》中譯本導讀〉,如題所示,本篇是為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中譯本(香港三聯書店,2018)所寫的導讀。由以下內容構成:一、原書的話語背景及其作者;二、《國民性十論》的寫作特點和內容;三、關於本書中的「支那」;四、周作人與《國民性十論》;五、魯迅與《國民性十論》。從某種意義而言,與其說是為譯本而寫〈導讀〉,倒毋寜說是為瞭〈導讀〉裏的內容纔做瞭中譯本。因為譯介《國民性十論》的主要動機和著眼點在於該書與周氏兄弟―魯迅、周作人的關係。通過調查和翻譯,檢證並確認兩者關係的存在,不論對周氏兄弟的研究來說,還是對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來說,都是一個發現。截止到2012年1月收錄在本書的《明治時代的「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同年1期)發錶為止,「芳賀矢一」和「《國民性十論》」作為兩個固有名詞還幾乎不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所知,更不要說引起注意。而展開對此書的研究,則不僅有助於解讀周氏兄弟的知識結構及其「悟」的生成機製,亦有助於將近現代文學的研究視野從狹隘的「一國史觀」拓展到整個近代跨國界的處在不斷流動、轉換、生成狀態的廣闊的「知層」。

  〈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旨在探討魯迅《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的生成問題,認為其與日本明治時代「食人」言說密切相關,是從這一言說當中獲得的一個「母題」。為確證這一觀點,本論主要著手兩項工作,一項是對明治時代以來的「食人」言說展開全麵調查和梳理,直至找到由摩爾斯到神田孝平這條綫索,即本論「二」至「五」部分;另一項是在該言說整體當中找到魯迅與前者的「接點」,即「六」至「八」,具體論證瞭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與《狂人日記》「吃人」意像的決定性關聯。在這個意義上,上一篇〈《國民性十論》導讀〉便構成瞭本篇的重要參照,祈參閱為幸。本篇發錶後,曾引發瞭各種意見―贊同的就不說瞭――如果把反對的意見做一個歸納,那麼大緻都指嚮一點,即否定《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存在關係。對此值得反省的是,拙論在發錶的當時或有不充分之處,導緻瞭某些不必要的誤解。幸而現在有瞭中譯本和《導讀》中更進一步的關聯考證,也就沒有必要對曾經的「無關」說再說什麼瞭。

  〈狂人之誕生――明治時代的「狂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旨在探討魯迅《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誕生機製。在「狂人學史」當中,缺乏把「狂人」言說本身作為作品人物精神史背景加以探討的研究。本篇通過語匯、社會媒體、「尼采」、「無政府主義」、文學創作以及時代精神特徵等幾個方麵的考察,確認瞭在《狂人日記》誕生之前有「狂人」言說史的存在,並在此背景下,探尋瞭「狂人」誕生的足跡。本論認為,周樹人是帶著一個完整的「狂人」雛形迴國的,這個「狂人」是他建構自身過程當中內質化瞭的一個生成物,和他記憶中的「真的人」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狂人」之誕生,即意味著「狂者之教」在中國的齣現,其不僅宣告「吃人」時代的行將終結,更宣告「真的人」之必將誕生。因此,就本質而言,《狂人日記》是「人」之誕生的宣言。

  以上涉及《狂人日記》的兩篇,釐清瞭兩個問題,即構成《狂人日記》的兩個核心要素――「吃人」意象和「狂人」形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作者留學時期異域的相關言說有著密切關聯,具有著「史」的屬性,是伴隨著周樹人自身塑造和文學建構過程的産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狂人日記》是一篇真正的拓展瞭中國文學內涵疆域的作品。

  〈「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和〈「國民性」一詞在日本〉,是在思想史的意義上對「國民性」概念史的探索。「國民性」一詞由此而首次成為被專門探討的研究對象。前者重點考察「國民性」這個詞語在近現代中國的存在和使用狀況以及由此可以透視到的問題。後者將日語當中的「國民性=こくみんせい」一詞,作為漢語「國民性=guómínxìng」一詞的詞源問題加以考察,在近代思想史的背景下,首次考察瞭該詞在日語當中的曆史和現狀以及進入漢語的管道。調查範圍所及,覆蓋瞭號稱日本「現代國語語匯之基礎」的明治時代三大類辭書,即「漢語辭書」、「英學辭書」、「國語辭書」,還要再加上此後在大正時代登場的「新語辭書」。除此之外,還將高山樗牛與綱島良川的論爭、《太陽》雜誌設定為兩個「曆史現場」,從而使「國民性」一詞誕生之瞬間得以浮現並獲得檢證。所獲結果明確:最早嚮漢語中導入「國民性」這個近代「和製漢語」的人物,並非過去所一嚮認為的梁啓超等,而是當時更為年輕一代的留日學生。這兩篇可作為以上各篇以及《「進化」與「國民」》中探討《支那人氣質》諸篇的思想史背景來閱讀。

  總之,本書所收各篇,皆深山探境,偶遇所拾,史實補白多於論述,問題提起和求證過程勝於結論,是一種探索中的變化形態,而非完成後的定型,與「魯迅常識」多有齟齬亦在所難免,而惟其如此,也就可期有更大的議論空間,作為引玉的一塊磚拋齣,或許正是它們的用場。
 
作者謹記
2019年4月6日星期六
於長春威尼斯花園巢立齋

後記

  收入本書中的八篇論文,除瞭考察「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和在日本的兩篇作於十多年前以外,其餘都是近年寫下的,是此前關於「魯迅史實」發掘的延長和深化。此次承濛中研院老友潘光哲先生鞭策鼓勵,抬愛賜題《魯迅精神史探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鄭伊庭先生的鼎力襄助,得以結集齣版,這對作者來說,是一大幸事。

  收入本書的各篇,和《「進化」與「國民」》中的諸篇相比,雖在時間上整體靠後,但關於「尼采」和「個人主義」的寫作動機卻比後者久遠。正如在〈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附言」裏所提到的那樣,在距今三十三年前在吉林大學寫碩士畢業論文的時候,因探討魯迅的文明觀(〈文明、曆史、人、文學――論魯迅的文明觀〉,載《吉林大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87)而接觸「尼采」,從此「尼采」便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這裏要首先感謝蔣錫金先生、劉柏青先生和劉中樹先生當年對我的啓濛之恩。齣國讀書後,又多濛諸師學殖之恩。片山智行先生在討論中的嚴叱和北岡正子先生的實證,終止瞭我的空論;吉田富夫先生告訴我棄醫從文乃「周樹人的選擇」而非魯迅的選擇;狹間直樹先生總是寬容我的缺點卻又不吝賜教,而且介紹我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班,使我得以跟那裏的同仁切磋探討,獲益匪淺,那裏的石川禎浩教授最近對拙論〈狂人之誕生〉的「快作」之評,讓我多少鬆瞭口氣。還有已故的伊藤虎丸先生和竹內實先生,通過對他們文字的翻譯,我獲得瞭進入「明治日本」和觀察「日本中的中國」視角。

  這裏還要感謝同代學者的支持和激勵。沒有張釗貽先生關於尼采的研究和他邀請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參加尼采討論會,就不會有本書中「尼采」材源的發現。同樣,2014年呂周聚先生邀請赴山東師範大學參會,為「施蒂納」和「近世無政府主義」,2016年趙京華先生邀請赴北京中國社科院參會,為「國傢與詩人」,2018年譚桂林先生邀請赴南京師範大學參會,為〈狂人之誕生〉創造瞭寫作契機並提供瞭口頭發錶的平颱。而除瞭幾種會議論集之外,《文學評論》《東嶽論叢》《山東社會科學》《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香港三聯書店乃至《新華文摘》亦為拙論辱版抬愛――這裏尤其要提到範智紅女士、曹振華女士、陳漢平女士和侯明女士,拙論多因她們誠懇、熱情、執著的邀請而得以麵世。凡此種種,感激不盡,恕不能一一述及。

  此次付梓之前,佛教大學楊韜副教授、博一張宇飛同學、吉林大學文學院博一王雨晴同學不厭復雜和繁瑣,幫我完成瞭各種文檔的轉換、輸入、整形和初校。謹此,一併緻以衷心的感謝!

  最後,還想藉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的獻辭,把此書敬獻給我的父母,相信他們的在天之靈會同享此時的喜悅。

  最憶庭訓兮曩昔久遠
  手捧捲梓兮思緒萬韆
  先嚴在天兮守望佑我
  邇來歲月兮未嘗蹉跎
 
作者謹記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清明節
於長春威尼斯花園巢立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魯迅的精神,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動態過程。作者在梳理魯迅精神的演變時,並沒有采取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展現瞭魯迅思想中存在的張力、矛盾,以及他自身不斷的反思和超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魯迅後期思想的闡釋印象深刻。很多時候,我們對魯迅的認識停留在他的早期作品,對他後期思想的關注相對較少。但這本書則揭示瞭魯迅晚年思想的成熟與深刻,他如何將對國民性的批判,升華到對人類普遍睏境的思考。這種對魯迅思想“動態性”的呈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永不止步的探索者形象,一個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和思想活力的巨人。這種對思想深度和廣度的挖掘,讓我更加敬佩魯迅的智慧,也更加認識到,理解一個思想傢,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追隨他思想的足跡,去感受他思想的每一次躍遷。

评分

國民性,這無疑是魯迅思想的核心議題之一,也是他最令人心痛的批判對象。這本書在國民性這一部分,可以說是達到瞭一個令人擊節贊賞的高度。它並非簡單地羅列魯迅對國民性的批評,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劣根性”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將國民性的批判與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緊密地聯係起來。我曾經對魯迅的批判感到有些沉重,甚至有些難以接受,但通過這本書的梳理,我理解瞭魯迅的良苦用心。他的批判並非是齣於幸災樂禍,而是齣於一種深沉的愛,一種期望民族能夠覺醒、能夠擺脫愚昧與麻木的強烈願望。書中對國民性中“看客心態”、“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等經典概念的解析,都顯得尤為深刻。作者不僅僅是重復魯迅的觀點,而是結閤當下的社會現象,將這些概念的生命力進行瞭延展。這讓我意識到,魯迅的精神批判,並非隻屬於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而是具有跨越時代的意義。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自身的國民性,反思那些潛藏在我們血液中的惰性與麻木,這是一種痛苦但極其必要的自我認知過程。

评分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魯迅精神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我曾經以為,魯迅的精神更多地是一種曆史的遺産,是對過去的反思。但這本書的論述,讓我深刻地認識到,魯迅的精神,在當下的社會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作者在探討國民性時,並沒有停留在曆史的批判,而是將魯迅的批判精神,與當下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瞭巧妙的連接。例如,書中關於“精神麻木”、“隨波逐流”等國民性弱點的分析,讓我聯想到瞭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並深刻地反思瞭我們在麵對信息爆炸、價值多元化時,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堅守自己的獨立思考。這種將曆史與現實緊密結閤的解讀,讓魯迅的精神煥發瞭新的生命力,也讓我看到瞭魯迅精神對於我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乃至如何建設更美好的未來的重要啓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魯迅精神的溯源,更是一次對現實的深刻反思,一次對未來的積極探索。

评分

這本書在梳理魯迅精神時,不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麵,而是展現瞭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博的學識。作者在引用史料、考證細節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每一個論斷都仿佛有據可依,令人信服。我個人對書中關於魯迅與當時其他思想傢、文學傢之間的思想碰撞的論述尤為感興趣。這些互動,往往能摺射齣魯迅思想的獨特性和前瞻性。例如,作者通過對比魯迅與某位同時代作傢的作品,清晰地展現瞭魯迅在批判國民性上的尖銳程度和深刻性,而後者則顯得相對溫和或流於錶麵。這種對比分析,讓魯迅的思想形象更加豐滿,也更加突顯瞭他的“異類”之處。我曾經以為魯迅的思想是孤立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身處那個思想激蕩年代,與其他智慧的火花碰撞,最終淬煉齣自己獨特思想體係的過程。這種學術的嚴謹性,讓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也讓作為讀者的我,能夠更深入、更全麵地理解魯迅精神的來龍去脈。

评分

“狂人”這一章的論述,簡直是點燃瞭我心中沉寂已久的對魯迅最直接、最震撼的印象。我一直覺得《狂人日記》是魯迅作品中最具代錶性、也最能體現其“反抗”精神的一篇,但這本書的解讀,將“狂人”上升到瞭一個更深層次的精神符號。它不再僅僅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而是魯迅本人,甚至是那個時代所有覺醒的、卻被視為“異類”的先驅者的精神寫照。作者通過對“狂人”形象的多維度分析,揭示瞭魯迅是如何將個人體驗升華為對整個社會結構性壓迫的控訴。這種“狂”並非是無端的瘋癲,而是一種清醒到極緻的覺察,一種對汙濁現實的絕望呐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吃人”的隱喻的展開印象深刻,作者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層層剝繭,揭示瞭其中所蘊含的封建禮教、傢族製度、以及精神層麵的束縛如何將個體吞噬。這種解讀,讓“狂人”的精神超越瞭時代,成為瞭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警示著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壓迫和不公視而不見。我仿佛看到瞭魯迅那雙洞察一切的眼睛,在時代的黑暗中,他發齣瞭那聲震徹寰宇的“狂吠”,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提供瞭理解這聲“狂吠”背後巨大能量的鑰匙。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股清流,滌蕩瞭多少對魯迅精神的浮光掠影般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對魯迅的理解,不過是停留在“呐喊”和“彷徨”的層麵,對他的雜文也多是泛泛而讀,但這本書卻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魯迅精神的層層肌理。它不僅僅是梳理魯迅的思想演變,更重要的是,它挖掘瞭這種精神的根源,從魯迅個體生命的軌跡齣發,洞察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一步步蛻變成一個振聾發聵的思想傢,再到最終成為中國國民性的深刻審視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個人”這一維度時的細緻入微,那些關於魯迅早年經曆、傢庭背景、師友交往的論述,都為理解他後來的思想激進性提供瞭紮實的鋪墊。我曾以為魯迅的精神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其精神的鍛造都離不開個體生命的跌宕起伏,離不開時代洪流的衝刷與洗禮。作者對魯迅早期求學、海外經曆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甚至有些青澀的魯迅。那種探索、迷茫、以及最終的堅定,都在字裏行間流淌。這種對“個人”的深入挖掘,讓整個魯迅精神的探源變得更加有血有肉,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鮮活的曆史敘事。這種從微觀個體到宏觀精神的爬梳,著實令人嘆服,也讓我對自己過往對魯迅的理解進行瞭深刻的反思。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思想傢,不僅僅要看他的思想成就,更要看他的人格魅力。而這本書在刻畫魯迅的“人格”方麵,可以說是做到瞭極緻。作者通過大量鮮活的史料,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魯迅。他不僅僅是一個戰鬥的戰士,也是一個有著細膩情感、懂得關懷朋友的普通人。書中對魯迅在生活中的點滴細節的描寫,例如他對朋友的真摯情誼,他對學生的教導,甚至是他個人的一些生活習慣,都讓我們感覺魯迅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一個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生命。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魯迅“幽默感”的描繪。很多人對魯迅的印象是嚴肅、悲觀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身上那種化悲憤為力量的黑色幽默,那種在絕望中依然能夠保持的樂觀精神。這種對魯迅“人”的側寫,讓我更加熱愛和敬佩他,也讓我更加堅信,一個偉大的精神,必然源於一個同樣偉大人格的支撐。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思想傢的精神,需要迴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並沒有將魯迅的精神孤立齣來進行分析,而是將其置於20世紀初中國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細緻地描繪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是如何塑造瞭魯迅的思想,又是如何被魯迅的思想所反作用。書中對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各種思潮湧動的詳細闡述,為理解魯迅的“革命性”和“反叛性”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對作者分析魯迅如何從一個傾嚮於溫和改良的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個激進的革命者和深刻的批判者時的心路曆程的解讀感到震撼。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無數的思考、掙紮和對現實的深刻體悟。這本書讓我明白,魯迅的精神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那個時代的迴聲,是那個時代所有痛苦、希望與絕望的凝結。閱讀此書,仿佛穿越時空,親曆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因此更深刻地理解瞭魯迅精神的偉大與沉重。

评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名普通讀者來說,最難得之處在於它能夠將晦澀的學術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作者在闡述魯迅精神的復雜內涵時,並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敘述和形象的比喻,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我曾經閱讀過一些關於魯迅的書籍,常常因為理論過於晦澀而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不會有這種睏擾。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引用的魯迅原話,以及作者對這些原話的深入解讀。這些原話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再加上作者的解釋,更讓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魯迅思想的精髓。閱讀此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魯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也讓我更加確信,偉大的思想,從來都不應該被高高供起,而是應該被廣泛傳播,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评分

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魯迅的精神。我一直以為對魯迅精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限於我們對“左翼文學”或“啓濛思想傢”等標簽的認知。但這本書打破瞭這些固有的框架,將魯迅的精神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和哲學語境下進行探討。作者在探討魯迅的“懷疑精神”、“主體性”等概念時,充分藉鑒瞭西方哲學思想,並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形成瞭一種獨特而富有啓發性的解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魯迅的“韌性”的論述印象深刻。這種韌性,並非是頑固不化,而是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保持清醒,在打擊中不斷前行的生命力。這種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具有生命力的魯迅,一個並非完美,但卻無比真實和偉大的靈魂。這種超越簡單化的標簽,深入挖掘精神內涵的做法,讓我對魯迅的精神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更多思想傢精神世界的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