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正史,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自己掰齣哪些情節?

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正史,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自己掰齣哪些情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三國演義
  • 曆史
  • 正史
  • 羅貫中
  • 三國
  • 曆史故事
  • 文化
  • 演義解讀
  • 趣味曆史
  • 冷知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諸葛亮、曹操、劉備,誰最值得佩服?可以作為你我的人生典範。
  ◎英雄身邊的女人:貂蟬、祝融夫人、蔡文姬、孫尚香,哪位根本不存在?
  ◎草船藉箭、三顧茅廬、颳骨療傷、桃園結義,這些故事哪個是真的?
          
  曆史上,人纔代代有,但三國特彆多,為什麼?
  因為元末明初的通俗小說傢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實在太有名,
  把曆時不過幾十年的一段區域政權交戰,寫成瞭全世界大名鼎鼎的英雄爭鋒傳奇。
  於是,大傢把三國演義,當成瞭三國曆史。
  瞭解這段讓你(和曆代英雄豪傑)悠然神往的曆史,
  你該效法的,是小說人物還是曆史人物?
 
  這本小說的篇幅安排其實很戲劇性:
  前麵花瞭33迴,寫瞭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
  接著用71迴半的空間,寫瞭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
  而以後的46年卻隻用瞭15迴半就簡略交代,
  這麼大的落差下,羅貫中到底瞎掰瞭什麼?又遺漏瞭什麼?
  哪些人的曆史評價遭到冤枉?哪些人的錶現被誇大?
   
  作者拂羅,是微博知名作傢,擅長以簡潔輕快的文字,敘述有考據的曆史。
  這一迴,她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
  從資治通鑒、異同雜語、三國誌、魏書、魏武軍策令、魏略、後漢書、晉書、
  華陽國誌、三國誌注等十多本正史考證蒐集,補足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
 
  ◎江山代有纔人齣,曹魏特彆多:
  曹操自己文武雙全,除瞭創業四元老之外,
  手中還有五良將、四軍師,以及25個兒子,最有名的就是曹丕與曹植,
  但人纔這麼多,為何他就是取不瞭天下?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抗,史書上也各執一詞,
  《晉書》說:「亮宵遁,司馬追擊,破之」;
  《漢晉春鞦》說:「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真相究竟如何?
  為何有「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說法?
 
  ◎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
  有句話說:20歲佩服諸葛亮,40歲佩服曹操,60歲佩服劉備,為什麼?
  因為劉備48歲之前輸到四處逃。換成你,會堅持下去,一遍遍的躬身造訪人纔嗎?
  曆史上,他雖然沒有跟關羽、張飛結拜,其人格魅力依舊吸引不少人。
  難怪羅貫中光是蜀漢這部分就寫瞭最多迴,但遺漏、虛構、移花接木的也不少,
  以諸葛亮為例,草船藉箭、空城計、三氣周瑜,其實都不關他的事。
     
  ◎東吳猛獸園,江東多纔俊:
  江東盛産什麼?猛虎。猛虎姓啥?姓孫。
  爸爸孫堅17歲隻身嚇退強盜、小兒子孫權19歲就接管江東、
  大兒子孫策更讓曹操發齣「難與爭鋒也」的嘆息。
  周瑜、魯肅和孫堅,與其說是君臣,說是傢人(或幫派)更貼切。
  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呂濛、甘寜、陸遜都被羅貫中寫弱瞭。

  ◎三國演義不隻戰爭誇大,有些角色事蹟也是鬍謅來的:
  赤壁之戰中,孔明根本沒上七星颱藉東風,隻在戰前提供謀略而已。
  閤肥之戰讓孫權得到外號「孫十萬」,真的有十萬兵力嗎?灌水啦。
  原來,司馬懿和妻子張春華感情不好,期間甚至發生一場血案……。
  關羽忍痛功力一流,演義中曾被華佗颳骨療傷,不過等等,華佗跑錯時代瞭吧?
  還有,曹操和張飛真的是親戚?

  提到曆史上東漢與西晉間最重要的三個政權:三國(魏、蜀、吳),
  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三國演義》的橋段,
  不過在以劉備為正統的背景下,我們到底能相信《三國演義》嗎?
  哪些人的曆史評價遭冤枉?哪些人的錶現被誇大?
  哪些人值得我們佩服卻被埋沒瞭?

各界推薦

  「大豫言傢-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
  《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
  「曆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羅貫中未曾染筆的秘辛:三國亂世的真實鏡像 本書並非對《三國演義》的簡單補充或戲仿,而是深入挖掘曆史的骨骼,剝離瞭羅貫中為求戲劇效果而披上的華麗外衣,力圖呈現一個更加真實、復雜、甚至比虛構情節更為震撼的三國時代。我們聚焦於那些在正史中留下清晰印記,卻因不符“尊劉抑曹”或“忠義”敘事而被《三國演義》刻意迴避、淡化或根本沒有采納的重大事件、鮮為人知的人物側麵及其決策背後的真實動機。 第一部分:群雄崛起前的暗流湧動與權力遊戲的初始形態 《三國演義》開篇即是桃園結義的豪情壯誌,但曆史的起點往往更為冰冷和功利。本書將細緻描繪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如何利用黃巾之亂的權力真空迅速壯大。 董卓入洛陽:遠比“奉詔勤王”更赤裸的政治投機。 曆史上的董卓進京,並非僅僅是野心勃勃的莽夫行為,而是關中地區士族與朝中宦官勢力激烈角力的産物。我們將分析涼州軍閥的財政結構與政治訴求,揭示其強行遷都長安的背後,是對關中土地和資源勢在必得的經濟考量,而非單純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口號那麼簡單。 十八路諸侯的聯盟:一場注定失敗的權勢博弈。 曹操在酸棗會盟時麵臨的巨大挑戰,遠超小說中描述的“諸侯不和”。真正的矛盾在於中央權力真空後,各地州牧對自身區域利益的固守。本書將詳細梳理各路諸侯的兵力部署、後勤補給綫以及他們對袁紹領導地位的真實態度——一種基於實力而非輩分的互相試探與製衡。例如,那些在小說中一筆帶過的中小型軍閥,如何利用其地理優勢和地方資源,在聯盟內部進行利益交換,其手腕甚至不亞於一綫巨頭。 第二部分:曹魏陣營的復雜性與“奸雄”的真實畫像 羅貫中的曹操是小說敘事的核心矛盾點,他被塑造成一個為襯托劉備“仁德”而存在的反麵教材。然而,曆史上的曹操遠比小說中描繪的更為多麵且富有遠見。 屯田製的深遠影響:超越軍事調度的民生工程。 小說著重描繪曹操的軍事勝利,卻往往忽略瞭屯田製這一奠定曹魏百年基業的經濟基礎。本書將深入探討曹操如何整閤流民、士人地主與流亡官吏,建立起一個高效的農業生産體係,尤其是在官渡之戰前夕,屯田製如何成為支撐其長期戰爭的經濟命脈,其運作效率和製度設計,甚至超越瞭當時的許多成熟帝國。 謀士群體的真實權力結構:荀彧與郭嘉的差異化作用。 與小說中謀士們為劉備“齣奇謀”的刻闆印象不同,曹營內部的決策層是一場持續的、基於學術背景和實際政績的辯論。我們將分析荀彧在製度建設和中樞穩定上的核心地位,以及郭嘉等“奇纔”在軍事決策中的即時貢獻,揭示曹操在采納不同意見時的權衡藝術,例如,曹操如何處理荀彧關於漢室正統性的堅持與自身統一霸業之間的微妙關係。 徵烏桓:被邊緣化的決定性戰役。 官渡之戰後,曹操遠徵烏桓的決定,在小說中幾乎未被提及。本書將重點分析這次行動的戰略意義——徹底消除瞭北方潛在的邊患威脅,為曹魏政權的長治久安掃清瞭後顧之憂。這次行動展現的戰略耐心和對長遠布局的重視,與小說中“莽撞的野心傢”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蜀漢的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三國演義》將劉備塑造成仁義的化身,蜀漢政權則被渲染成“漢室正統”的最後希望。但正史揭示的,是一個充滿地域隔閡、資源匱乏和政治妥協的政權構建過程。 劉備的早期依附性:從陶謙到曹操再到袁紹的生存哲學。 曆史上的劉備在早期並非如小說中那樣“寄人籬下卻誌嚮堅定”。他的初期生涯充滿瞭對大勢力的依附和政治立場的搖擺,這反映瞭在軍閥混戰中,小勢力生存的現實邏輯:哪裏有資源,就依附於哪裏。我們將剖析劉備如何利用其“漢室宗親”的身份作為政治資本,而非完全依賴其個人魅力。 入蜀的政治代價:荊州集團與益州本土勢力的衝突。 奪取益州(四川)是蜀漢政權的關鍵一步,但小說對此的描述過於浪漫化。真實的曆史是,劉備與益州本土士族(如譙周、李嚴早期的態度)之間存在深刻的利益與文化隔閡。龐統之死、諸葛亮治蜀初期的嚴酷法令,都指嚮一個事實:鞏固新政權需要鐵腕手段和對既得利益者的重新洗牌,這與“仁政”的形象存在張力。 關羽鎮荊州的真實睏境:資源與戰略定位的失衡。 關羽鎮守荊州,並非如小說中描繪的“大意失荊州”那麼簡單。荊州作為四戰之地,其防守的戰略地位與其擁有的實際資源(兵力、糧草、後勤體係)是嚴重不匹配的。本書將分析東吳與關羽集團在荊州歸屬上的長期博弈,以及呂濛“智取”背後,是東吳對戰略重點的精準判斷和對關羽集團孤立無援狀態的有效利用。 第四部分:孫吳的隱秘力量與士族的平衡術 東吳在小說中往往被描繪成一個相對“次要”的第三方,但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中,江東的政治哲學和軍事力量有著獨特的穩定性和韌性。 江東士族的權力製衡:周瑜、魯肅與陸遜的繼承邏輯。 小說對周瑜的描寫帶有明顯的“儒將”的偏見。曆史上的周瑜,更是一位傑齣的水軍統帥和戰略傢,其重要性在於他成功地將江東士族與孫氏政權早期捆綁。我們將深入探討魯肅在外交政策中“和閤”思想的現實基礎——即江東無法獨自與曹操抗衡,必須通過聯吳抗曹來保證自身安全。 孫權對權力的精妙操控:內部製衡而非獨裁。 孫權統治的穩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對江東士族(顧、陸、硃、張等大傢族)的復雜拉攏與壓製。他如何平衡不同傢族在軍事和行政領域的勢力,如何通過聯姻和高位任命來確保政令暢通,這些內政手腕,遠比小說中描寫的熱血衝突更為精妙和冷酷。 赤壁之戰:聯盟的偶然性與孫吳的主導作用。 赤壁之戰的勝利,小說歸功於諸葛亮的“藉東風”與周瑜的火攻。而曆史的真相是,戰前東吳內部在主戰與主和上的激烈辯論,以及孫權最終決策的果斷。本書將重點分析曹操軍隊在瘟疫、水土不服和後勤綫過長下麵臨的實際危機,以及孫權與周瑜如何精準把握瞭這些要素,使火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五部分:被曆史遺忘的邊緣人物與終結 三國史的精彩之處,往往在於那些在關鍵時刻做齣影響深遠決定的“小人物”,以及那些被小說“一筆帶過”的結局。 鄧艾的悲劇性遠見:滅蜀的真正設計師。 鍾會與薑維的叛亂在小說中成為三國終結的高潮,但真正完成“三分歸晉”壯舉的,是鄧艾的韆裏奔襲。本書將詳細梳理鄧艾的軍事生涯,揭示他如何在一個重文輕武的體係中,憑藉卓越的野戰能力和對地形的理解,完成對蜀漢腹地的緻命一擊。同時,也將探討他最終被鍾會陷害緻死,反映瞭權力鬥爭中,功高蓋主者必然麵臨的命運。 司馬氏的崛起:非“陰謀”而是“製度性篡位”。 司馬懿集團的成功,並非僅僅依賴於“隱忍”和“等待時機”。它建立在曹魏後期內部矛盾激化(曹爽專權)和中央集權體係對地方軍閥的削弱之上。我們將分析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如何通過對中央禁軍、人事任命和財政係統的全麵接管,實現瞭一場近乎“閤法化”的權力轉移,其步驟的嚴密性與專業性,遠超一般宮廷政變。 魏晉風度的萌芽:三國終結後的文化轉嚮。 在戰亂平息之後,知識分子對亂世的反應,形成瞭魏晉風度的雛形。本書將在結尾處,探討那些在三國後期和晉初,因為不願參與政治鬥爭而選擇隱逸、清談的文人學者的真實心態,這是對長久戰亂後社會心理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曆史在宏大敘事之外的另一種“精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拂羅


  本名薑淶,漫娛圖書簽約作者,所作文章收錄在《宋朝好聲音》、《唐朝有嘻哈》等書中,文字簡潔輕快,行文考據中不失幽默逗趣。
 

圖書目錄

前言
英雄豪傑最需要的年代

第一章 三國主要人物,和三國演義主角不太一樣
1. 人物關係
2. 背景大綱

第二章 江山代有人纔齣,曹魏特彆多
1. 曹操文武全纔,曹丕曹植建安風骨
2. 曹操創業四夥伴,無一猛將
3. 張遼、於禁比《三國演義》寫的還強
4. 郭嘉荀彧料事如神,賈詡程昱摸透人性
5. 阿瞞容不下的人纔
6. 比起他,曹操哪算漢奸
7. 魏國八卦之一【吾弟怎麼偏偏是纔子曹植?】
8. 魏國八卦之二【曹操的腦子確實病得不輕】

第三章 20歲佩服諸葛亮,60歲佩服劉備
1. 為什麼你最該佩服劉玄德?
2. 孔明的強項、薑維的優秀,《三國演義》沒寫
3. 跳槽的智慧(與不智)
4. 蜀漢五虎將?誰建這群組的?
5. 蜀國八卦之一【演義,哪裏虛構?】
6. 蜀國八卦之二【作為魏延和楊儀的和事佬,我的心很纍】
7. 蜀國八卦之三【孔明什麼時候能和我和好呢?】

第四章 東吳猛獸園,江東多纔俊
1. 《三國演義》沒演的孫堅孫權
2. 孫策、周瑜、魯肅是君臣,如至親
3. 羅貫中沒寫的張昭、程普、諸葛恪、陸抗
4. 呂濛寫弱瞭、甘寜漂白瞭、陸遜戲分減
5. 吳國八卦之一【求救!怎麼帶好一個死小孩?】
6. 吳國八卦之二【羊祜觀察日記:陸抗羊祜亦敵亦友】

第五章 三國頻大戰,智勇誰無雙
1. 官渡之戰
2. 赤壁之戰
3. 樊城之戰
4. 夷陵之戰
5. 閤肥之戰

第六章 嫁給傳奇人物是什麼感覺?
1. 孫尚香真的嫁給劉備?
2. 什麼人,纔配嫁給諸葛亮?
3. 嫁給英雄要有心理準備──大喬小喬
4. 司馬懿被老婆嚇到

第七章 三國大哉問
1. 關平和關羽的關係
2. 這些奇女子真的存在嗎?
3. 喵!曹操和張飛是親戚
4. 你佩服小說人物還是曆史人物?

附錄:大事年錶

 

圖書序言



三國背景手冊

麥貓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曆史學傢呂思勉先生曾感慨:「教曆史多年,看過的會考試捲不少,有些學渣真『不知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問起三國,大緻都不會太離譜。」

  託《三國演義》的福,三國英雄們名動大街小巷。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雲長韆裏走單騎、趙子龍白衣救阿鬥、諸葛亮妙算顯神機……數不清的傳奇被一代代人添磚加瓦、口耳相續,在說書人的驚堂木聲中,走進韆萬人的心靈,造就瞭如璀璨星河般耀眼的英雄群像。但要是考究起真實的三國史,多半就睏惑瞭──狀況如此紛亂,該從何說起?

  要說英雄,得先知時勢。

  劉備老愛吹噓自己那不太可靠的身世:中山靖王之後。中山靖王,姓劉名勝,父親是締造「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啓。劉勝這輩子沒有什麼本事,倒有一樣能力特彆優秀──生孩子,光兒子就生瞭一百二十幾個。

  劉備的老傢涿(按:音同卓)郡,是當年中山國的地盤,自稱金枝玉葉,倒也不算誇大。不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到劉備齣生的時候,漢朝的光榮曆史已經等著被推翻瞭。

  東漢帝國有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和士族。

  王朝末年,宦官、外戚輪流執政,朝政腐敗,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遂掀起黃巾起義。同時,外戚和宦官因皇位繼承人之爭而陷入內鬥,最後同歸於盡,中央權力像雪崩一般迅速瓦解。甘肅軍閥董卓趁勢帶三韆兵馬進入首都洛陽,控製瞭朝政。

  董卓在曆史上沒什麼好名聲,但也並非草包,論打仗可謂非常能打,天生一個將纔胚子。要是生在西漢初,說不定能和衛青、霍去病、李陵這些人並駕齊驅;可惜投胎到東漢末世,反把自身連同東漢王朝一起送上瞭末路。

  董卓放縱軍隊四處燒殺淫掠,把洛陽弄成瞭荒涼的死城。上至被廢的小皇帝、皇太後,下至俘虜兵,礙事的,便殺!不礙事的,若剛好碰上老董心情不好,照殺!而且毒殺、絞殺、斬殺、肢解……什麼花樣都有。

  被虐慘的官員們咬牙聯閤起來,各自招兵買馬,以袁紹為盟主創建瞭關東聯軍,湊瞭30萬軍隊對抗董卓。這一年是西元190年,也被稱為三國曆史的起點。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也是其中一員,另外還有孫堅(孫權之父)等人。眾人藉聯閤之力,成功擊退董卓,迫使董卓一把火燒瞭宮室,拽著皇帝逃往長安。

  可惜,反董聯軍沒堅持幾個月,就因內訌而失敗。不過,董卓的好日子並不長──在司徒王允的策動下,董卓的乾兒子呂布窩裏反,將他乾掉瞭。順帶一提,史上並沒有貂蟬這個人,她和董卓、呂布的狗血故事,也是後人編撰的。

  董卓死後,董傢被滿門抄斬,首級成排掛在郿塢(按:位於中國陝西省,因董卓廣聚珍寶於此,故又稱「萬歲塢」)城門口。當初董卓營建郿塢,足足存夠瞭30年份的糧食,他還拍起胸脯誇口道:「就算大業不成,隻要守著這座城,也能安樂過一世。」誰知禍起蕭牆,最終死在信任的義子刀下。

  空有一身勇力,卻不知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為瞭一己私欲,倒行逆施,身亡族滅,董卓至多隻能算是個梟雄。

  董卓一死,長江以北陷入混戰。手下兵卒過十萬的強者有袁紹、劉錶、曹操等人,小軍閥就數不清瞭,比較齣名的有呂布、袁術、孫堅、公孫瓚、陶謙、張魯……在曹操縱橫疆場,力圖統一北方的時候,劉備還在寄人籬下,部隊也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暫時無法搞齣什麼大動靜。

  西元191年,曹操平定瞭青州(今山東一帶)的黃巾軍,挑選齣十萬精兵收為己用。有瞭這支部隊,再加上曹操擅長用人,武有曹傢和夏侯傢兩大子弟集團,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一幫謀士,短短幾年間,便打垮瞭呂布、張綉、袁術等一乾對手。

  西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至許昌(彆稱許都)。這次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刀架在皇上脖子上的人,換成瞭曹操。

  西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和最強對手袁紹在官渡決戰,依靠奇襲火攻,擊潰對方十萬大軍,留下瞭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後,他又花瞭7年,消滅袁紹兩個兒子的殘餘勢力,並北伐遊牧民族烏桓,大緻上統一瞭北方。

  西元207年,四處奔逃的劉備找到瞭諸葛亮,三顧茅廬求來諸葛亮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分析瞭戰略局勢,讓四處輾轉的他找到瞭方嚮,堂堂正正打起「復興漢室」的大旗,占據瞭荊州、益州一帶。

  西元208年,曹操將目光投嚮瞭長江以南。這一年,他率十多萬軍隊南下,號稱八十萬大軍,打算一舉統一中國。駐紮在樊城的劉備第一個倒楣,由於軍力懸殊,隻好棄城逃走。曹操帶著五韆精銳騎兵猛追,一天一夜趕瞭300裏,一口氣追到長阪坡,逼得劉備連老婆、孩子都扔下,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十幾人縱馬逃走。

  這是劉備一生最凶險的關頭,而在激戰中,張飛、趙雲也都各自留下瞭一生最光彩的瞬間──張飛獨斷長阪坡,趙雲單騎救阿鬥。

  這時,孫堅、孫策都已過世,孫傢傢主是年僅26歲的孫權。麵對強敵,他選擇和劉備聯手,和曹操大軍在赤壁隔江對峙。數年未嘗敗績的曹操,犯下瞭和袁紹同樣的錯誤:輕敵,最終被一把大火擊潰。

  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麵初步形成。

  在那之後,劉備趁勢先後收復荊州(今湖北及湖南四川江西部分)、占領益州(今四川雲貴地區)和漢中(今陝西南部),終於擁有瞭一塊比較完整的地盤。

  西元219年,劉備從曹操手裏奪下漢中,封漢中王,隨後派關羽北伐。關羽一路圍睏住襄陽與樊城,卻遭有意與魏國示好的孫權背後捅刀,劉備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也因此被搶走。後來,關羽在撤退的路上遭人截殺,頭顱被送到許都,曹操下令厚葬。這時候曹老闆64歲,已經老瞭。

  西元220年,曹操與世長辭,由兒子曹丕即位。
  西元221年,曹丕迫使漢獻帝退位,自己登基做瞭皇帝,史稱曹魏。西漢在這一天徹底滅亡。
  年輕的新皇帝俯瞰金殿前的一切,這些是父親用畢生打下的江山,但他未曾想到,有一支姓「司馬」的狼族,已經悄悄的潛入朝廷。
  同年,沉浸在悲痛中的劉備終於稱帝,以報仇為名揮師伐吳,卻沒料到張飛也在半路上被人殺害。

  西元222年,陸遜擊敗蜀兵,蜀國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退迴白帝城後,於西元223年病逝,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從此大小事皆由諸葛亮處理,他讓鄧芝齣使吳國,恢復聯盟,又七擒孟獲、四齣祁山,與司馬懿對峙,後於西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按:位於中國陝西省,唐代時建有諸葛亮廟,其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等遺蹟)。

  蜀國後期,劉禪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於西元263年大開城門投降,即使著名軍事傢薑維企圖復國,盡瞭蜀國最後一點氣數,終究被殺身亡。

  而吳國那邊一直持續到西元229年,孫權纔在武昌登基。他晚年性情多疑,治理昏庸,疑似精神分裂。

  西元242年,孫權長子孫登死後,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按:次子孫慮卒於232年正月,享年20歲),四子孫霸則被立為魯王。不料這兩人不和,朝廷內因而分成太子黨和魯王黨。

  西元250年,孫權廢掉孫和、賜死孫霸,這纔平息爭鬥。

  西元252年,孫權駕崩。當時的新帝孫亮(孫權七子)年僅10歲,權力在朝臣手中幾經爭搶,數年後落在瞭孫皓(孫和之子)手裏。然而孫皓昏庸殘忍,雖坐擁長江天險,仍不改國傢苟延殘喘的事實。

  魏國也不是那麼好過,朝廷權力逐漸被司馬氏掌控,一直到西元266年,最後一任皇帝曹奐被逼迫禪讓。司馬炎上位後,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西元280年5月,西晉名將王濬率師來到石頭城(吳國軍事要塞),孫皓反綁雙手齣降,吳亡。後世劉禹錫有詩《西塞山懷古》雲:「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韆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齣石頭。」

  三國滅亡,歸瞭晉朝,這一段南徵北戰的精彩往事,也就此落幕。

  東漢末年是個豪傑輩齣的年代,這段曆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因為它演盡瞭陰謀陽謀、兒女豪情。

  曹操挾天子以占天時,孫權坐擁長江占有地利,劉備盡得人心而占人和,若要在三者中論齣個最強,其實論不齣來,因為他們各有勝負──曹操贏瞭官渡,輸瞭赤壁;劉備忍辱負重,暮年稱帝;孫權早期廉政,後期昏庸。是非榮辱,皆是豪傑。

  對於晉朝人來講,三國已是曆史,正如對於現代的我們一樣,風沙掠過,隻剩一首首壯烈的悲歌與詩句。
  華夏嚮來不缺英雄,轉眼韆年,又換瞭人間。

推薦序

三國,再戰韆年

「大豫言傢-說書人柳豫」粉專版主/說書人柳豫


  每隔幾年,總有三國的戲劇或電影登上銀幕,看電視或滑手機看到廣告,往往少不瞭三國題材的遊戲,許多三國遊戲甚至在日本、歐美都有廣大粉絲,這段一韆八百年前的曆史故事,為什麼有如此魅力?三國到底在紅什麼?

  原因眾多,以說書人我的角度來看,那就是一句話──對英雄的嚮往。

  劉備、曹操、孫權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人物,而他們各自擁有忠心耿耿的猛將謀臣,看著這些武力和智力破錶的傳說將纔鬥智鬥力,讓人著迷不已;戰火連天的東漢末年,自然是一個悲劇的時代,但因為這些英雄豪傑互相激盪,也造就瞭一個浪漫的時代。

  今日人們對於三國人物大都不陌生,不過說到真正的曆史卻所知甚少,其實,近代上韆個與三國有關的戲劇、遊戲、漫畫、動畫等創作,所參照的劇本原型幾乎都不是史書,而是《三國演義》。

  簡單解釋,史書《三國誌》可視為一部「官方設定集」,而《三國演義》則是史上最成功的「二次創作」,替這些英雄人物添上鮮明的外貌與個性,演義確實推廣瞭三國故事,但創作太過成功,也造成許多讀者對史實産生誤解。

  比如說,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演義中的劉備溫文儒雅、禮賢下士,打著皇叔的招牌行走江湖,仁義是他的旗幟,三秒落淚則是他的獨門絕活。

  然而《三國誌》曰:「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劉備不是什麼文人,也不是靠著王室背景創業,他更像一個具有號召力的流氓老大,真正靠的是人狠、夠義氣、兄弟多。劉備的江山不是哭齣來的,而是和一票兄弟從無到有打拚齣來的,比起血統,重情義纔是劉備最大的魅力,因此多少英傑都心甘情願追隨他。

  當然,這是說書人我眼中的劉備,我自承是蜀漢粉絲,不免有粉絲濾鏡;每個人看劉備,或許都會看到不同的模樣,正所謂「一個劉備,各自錶述」,這點正是讀曆史有趣的地方。

  翻閱史冊,人物和曆史有太多復雜的麵嚮,若要統整資料並整理齣一個脈絡,那可是大工程,而《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做的就是這件事,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訴說曆史,還原這些精彩的三國故事。另外,由於本書作者是女性,和一般男生切入事件的角度有所不同,像是「嫁給這些傳奇人物是什麼感覺」這一章,讀來特彆有趣,讓人會心一笑。

  讀三國再多次,每次仍有不同的心得,喜愛三國的觀眾,大概都明白這種感覺。無論你是劉備的信徒、曹操的仰慕者、江東絕代雙驕孫策和周瑜的粉絲,就算已經非常熟悉他們的故事瞭,但這些人物的魅力,從來不曾減退。

  三國,還能再戰韆年。

給我來一點天然的三國

《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


  因緣際會之下,我從2015年開始在網路上發錶三國史文章,也承濛讀者們不嫌棄,讓我不僅有機會齣版自己的第一本實體書《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的三國史》,也有瞭一些受邀演講的機會,能夠站在颱上分享自己對於三國史的想法,收獲甚多。

  在每次演講開始之前,我總喜歡嚮現場觀眾進行一項簡單的問捲調查:「請問各位起初是通過什麼樣的媒介接觸三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從閱讀小說《三國演義》開始入門,其次則是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電玩遊戲,也有一些人是從影視作品開始認識,然而從正史《三國誌》開始著手的卻幾乎掛零。

  得到這樣的結果毫不令我意外,若是有人在尚未接觸任何三國相關改編作品之前,能夠把「質直過之」的文言文《三國誌》讀得津津有味,那此人必定天賦異稟,乃萬中選一的絕世奇纔。

  三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顯學,深受大眾喜愛且曆久不衰,小說《三國演義》絕對是當仁不讓的頭號功臣。其影響力之深遠,甚至反客為主,讓人們對三國人物的認知來源是《三國演義》遠遠大過於《三國誌》。

  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說起關羽的形象,不管是廟宇裏的神像,還是傳統戲麯中的裝扮,都是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髯長二尺、身披綠袍、手提青龍偃月刀或《春鞦左氏傳》、身騎赤兔馬。上述這些特徵,幾乎稱得上是關羽的標準配備瞭,對吧?

  然而我們若將關羽的形象調整為《三國誌》的正史版本,那將會完全不一樣──《三國誌》並沒有對關羽的外錶多加描述,僅提及關羽留有一束漂亮的大鬍子;偃月刀這樣的長兵器是宋朝纔有的産物,且多用於儀仗和訓練,關羽不可能在三國時代拿著它奮勇殺敵;關羽嗜讀《春鞦左氏傳》沒錯,但三國時代的紙張尚未普及,關羽就算要拿或許也隻會拿竹簡,而不是同樣是宋朝纔有的精美綫裝書;赤兔馬是呂布專屬的坐騎,跟關羽一點關係也沒有。

  抽掉瞭《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之後,曆史上的關羽形象便單調許多。假如關羽不小心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我們大概隻會覺得不過是個普通的大鬍子男人罷瞭。但這不是說真實的三國曆史枯燥乏味喔!曆史上的三國雖然少瞭些誇大的帥氣,卻非常踏實;沒有《三國演義》強調的善惡對立,但真實人性更顯光怪陸離;蜀漢的「復興漢室」目標固然高大上(按:中國網路流行語,指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曹魏與孫吳也有各自堅信的理念,大夥各擅勝場、百花齊放。

  我自己試著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將真實的三國曆史轉化為精彩程度不輸《三國演義》的故事,拂羅老師所著的《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同樣也是抱持著這樣的理念,請讀者們務必親自感受純天然未加工的三國好滋味。

一個三國,各種解釋

「曆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江仲淵


  研究中國曆史一直是我長年以來的興趣,其中三國又是我認為特彆有趣的一段,它不像其他時期被無聊的封建禮教約束,既有古代誌士的豪放,也有近代政治傢的狡詐,堪稱封建時代難得一見的時期。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校內曾經流行過一種特殊文化,那就是模仿《三國演義》裏的行為,如果要交朋友,就必須仿照劉關張結義的劇情做些儀式;如果對誰不滿,就要仿照曹操對袁紹下戰帖的劇情,「復製」一份有模有樣的戰書;如果想要勸諫彆人,就要像諸葛孔明那樣引用典故、滿口之乎者也。雖然迴首往事,不免感到有些臉紅,但也能側麵反應齣三國曆史到底有多慷慨激昂、引人入勝,讓一整個學校的學生們甘願像孔子學習周禮一樣,卯盡全力學習。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學生的影響太深瞭,在華人文化圈裏,它是一部讓人瘋狂的神話,甚至被認為是中國史上最精彩的小說,直到近代教科書裏,也總會將《三國演義》的幾個重要段落加上去,好讓讀者瞭解這個英雄四起、群雄逐鹿、波瀾壯闊的時代。

  不過,《三國演義》雖以曆史為題材,但畢竟是一本著重文學而輕史實的小說,很多故事與正史並不相符。這種齣於劇情隨意修改曆史的做法,使讀者對曆史産生瞭錯誤和虛假的理解,實在有礙於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本書即是在這個契機下應運而生。

  我曾瘋迷過三國很長一段時間,那時經常與曆史社團的朋友們討論一些見解,但每當評價某些人物時,其他人總會跑齣一些不同的觀點來反駁,有時候甚至會引發衝突。其實這是必然的,畢竟反駁的人中,有的是「演義派」,有的是「官方派」,有的是「考據派」,史學有太多角度瞭,要去公正嚴謹的還原一位真實人物,那幾乎難如登天;如果要討論一名將領,也很難篤定以哪一套標準來看待他。

  要考據三國曆史,最睏難的不是沒有書,相反的,三國的第一、二手史料相當豐富,但是那些書大都參雜瞭個人觀點,或是莫名其妙的增加一些幻想(如曹操被關羽的靈魂奪命);而少數客觀的著作雖然嚴謹,卻很迂腐;完整的曆史通論雖然詳細,卻厚得像磚;專業的史學論文雖然詳細,卻難以找到全貌。

  正如作傢陳茻所說:「羅貫中對三國的影響太大,要從他的影子裏走齣來,格外費力費時。」本書做得最好的一點,在於平衡。作者拂羅大量使用曆史考據,卻不會讓人感到教科書式的死闆,更以輕快的文筆,解釋曆史與《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

  人們總隻知道《三國演義》慷慨豪放,卻不知如果卸下層層修飾,它的本質其實更加勁爆,譬如從民間走進政壇的劉備,很多人都誤認他懦弱、徘迴又老實,事實正好相反,他是一位城府很深的政治傢,每一步路都經過細密的政治打算纔敢踏齣;或是演義裏存在感較低的費禕,他狂放不拘,簡直就是無賴,卻能靠著一派輕鬆的風格,代錶蜀國周鏇於吳地當和事佬;又或是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彆看他嚮關羽勸諫投降時溫文儒雅,其實在戰場上凶得很,吳國小孩一聽見他的名字,甚至會立刻嚇哭……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知道:在那些傳奇故事之後,這些人物的真麵目到底是怎麼樣?他們又發生過什麼趣事?

  希望各位讀者讀完這本書後,能更瞭解三國曆史的來龍去脈,並稍微得到一點收獲,這對作者來說,就是最大的贊美和成就瞭。
  以古為鏡,鑑往知來,願讀者共勉之。

圖書試讀

跳槽是一件風險與利益並存的事,在現代職場中,成敗都屢見不鮮。在古代,跳槽也成瞭常態,各路豪傑為瞭找個好老闆而操碎瞭心,郭嘉從袁紹集團成功跳槽到曹操集團,得到重用;薑維從曹魏集團跳槽到蜀漢集團,得到上司諸葛亮器重,同樣挖掘齣瞭自身的潛力。
 
那麼跳槽是不是註定會成功呢?不一定。讓我們來看看以下跳槽者的心路曆程。
 
姓名:徐庶
職位:名士
愛好:洗白
技能:【推薦臥龍】徐庶在場,遇到諸葛亮機率增加。
提示:後期齣場戲分比較少。
他人印象──諸葛亮:「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啓誨。」
個性簽名──「彆瞭,蜀漢集團……。」
 
徐庶,字元直,齣身寒門,早年名叫徐福。為何要改名?這得從年少無知的歲月說起……西元189年某一天,官吏把一個臉上抹白灰、披頭散發的傢夥綁在柱子上,揚言要現場直播肢解。圍觀的群眾一看,發現原來是徐福要替彆人報仇,因此犯瞭罪。
 
官吏問他:「你叫啥名啊?」見徐福隻是沉默,官吏索性敲著鼓問在場的民眾:「哎,有沒有認識這傢夥的啊?站齣來!」不過沒人敢承認自己認識他。
 
後來徐福的餘黨把他救瞭齣來,死裏逃生的徐福決定洗心革麵、重新做人,於是改瞭個名叫徐庶,求學去瞭。雖然同學們都知道這傢夥以前是個不良青年,對他敬而遠之,不過徐庶還是每天早到晚退,連打掃教室都一手包辦,經過悉心學習,終於成為一個有學問的知識青年,不但成功洗白,還順利得到一個好朋友石韜。
 
轉眼天下大亂,徐庶為躲避戰亂來到荊州,認識瞭諸葛亮。此時的諸葛亮還在躬耕,徐庶就已經拿著求職信四處找工作瞭。徐庶把目光放在劉備的小集團上──劉備這個人重義氣,很對他的胃口。果然,劉老闆也對他的到來激動萬分,二話不說就簽下他:「組織需要你啊!」
 
徐庶有什麼貢獻呢?這個……還真不好說,因為不久之後他就跳槽瞭,真要說貢獻的話,就是為劉備推薦瞭諸葛亮。
 
《三國誌》並沒有對徐庶的單獨記載,其身影大都齣現在《諸葛亮傳》與《魏略》中,演義則記載他臨走前推薦瞭老朋友諸葛亮,但其實作者稍微挪動瞭一下時間軸,實際上推薦諸葛亮的時候,徐庶尚未跳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非常推崇,但同時,我也知道那畢竟是一部小說,其中必然摻雜瞭作者的藝術加工和個人情感。所以,《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補完計劃”。作者以一種非常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將那些被小說“捨棄”或者“弱化”的史實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解讀,完全顛覆瞭我之前的固有印象。比如,有些在小說中被描繪成奸臣的角色,在正史中卻展現齣瞭驚人的纔能和遠見;而一些在小說中被譽為完美的英雄,在史實麵前,也暴露齣瞭人性的復雜和局限。這種“反轉”的效果,比小說中任何戲劇性的情節都要來得更令人思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殘酷性,而是用一種客觀的態度,將那些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以更加真實、更加震撼的方式展現齣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考古,一點點地挖掘齣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真相,讓我對三國這個時期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炸裂”,《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光看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這個三國迷按捺不住瞭。我一直覺得,《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但畢竟是小說,有些地方為瞭藝術效果,確實進行瞭大量的虛構和改編。而這本書,則像是帶著我們去“幕後”一探究竟,看看曆史上真實的“三國”到底是什麼樣子。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三國演義》,而是用一種更加宏大的視野,去解讀和補充那些被小說“遺漏”的部分。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而且充滿瞭“反轉”的味道。我之前一直以為某個曆史人物就是小說中那樣簡單地塑造的,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他在真實的曆史舞颱上,有著更加復雜、更加深邃的內心世界和政治手腕。甚至有些在小說中被描繪成“小人物”的角色,在正史中卻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原來曆史是這樣的!”的驚嘆感,貫穿瞭我閱讀的始終。作者的考據功底深厚,但又沒有讓史料束縛住敘事的靈動性,將枯燥的史實轉化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不禁感慨,曆史本身,纔是最偉大的編劇。

评分

《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正史,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自己掰齣哪些情節?》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滿意的一本!作為一名三國“老粉”,我一直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鍾,但同時也對小說中某些過於戲劇化、甚至有些不符閤邏輯的情節感到一絲疑惑。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道曙光,照亮瞭我心中的迷霧。作者以一種非常巧妙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真實的漢末三國,那些在小說中被一筆帶過,甚至完全沒有提及的事件和人物,在這裏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之前總覺得,小說中的很多情節是為瞭增強戲劇衝突而設計的,但這本書告訴我,很多“誇張”的情節,其實在曆史上真實發生過,而且往往比小說描寫得更加跌宕起伏,更加令人驚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配角”的挖掘,他們或許在小說中隻是匆匆一瞥,但在正史中,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智慧、他們的謀略,甚至他們的命運,都足以寫成一部精彩的故事。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沒有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而是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將一個個鮮活的曆史片段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讀起來既輕鬆又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讓人眼前一亮,《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正史,有些地方比小說還精彩、更誇張,羅貫中怎麼沒寫進三國演義?自己掰齣哪些情節?》。我一直是個三國迷,對《三國演義》從小看到大,對其中的人物和故事瞭如指掌。然而,讀完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我之前對三國的認知,可能還隻是冰山一角。作者以一種非常令人信服的方式,從正史的角度,揭示瞭許多小說中未曾提及,甚至是被“美化”或“簡化”的曆史真相。這些真相,往往比小說中的情節更加離奇,更加跌宕起伏,更加令人拍案叫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戰役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勝敗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和戰略布局,其精妙程度,遠超小說中的描繪。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嚴謹,讓你覺得這一切都是有根有據的,而非憑空想象。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玩一場“找茬遊戲”,在熟悉的小說情節中,發現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更加精彩的曆史“細節”。這讓我對三國曆史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拿到《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純屬偶然,但讀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絕對是我近期讀過的最讓我驚喜的一本曆史讀物。我本身是個對曆史,尤其是三國時期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多年來,《三國演義》是我的啓濛讀物,也是我反復閱讀的經典。但說實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有時會覺得小說中的一些情節,雖然精彩,卻也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總覺得曆史的真相可能更加撲朔迷離。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探秘”心理。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從浩瀚的史書捲帙中,挖掘齣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卻又比小說本身更加扣人心弦的細節。他並沒有貶低羅貫中的偉大之處,而是巧妙地指齣,作為一部文學巨著,《三國演義》在藝術加工上難免有所取捨,而這本書,就是對那些被“取”走的精華部分的一次精彩補遺。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一些重要人物的“反轉”描寫,比如某些在小說中被描繪成反復無常的小人,在正史中卻展現齣瞭驚人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又或者是一些小說中被塑造成完美英雄的人物,在史實麵前,也暴露齣瞭人性的弱點和局限。這種真實的曆史厚重感,遠比單純的善惡分明來得更令人深思。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三國題材的書籍已經非常多瞭,同質化也很嚴重。但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用一種近乎“八卦”的口吻,將那些正史中的細節娓娓道來,但絕不是無聊的陳述,而是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就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親眼目睹著那些風雲變幻。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那些“被忽略”的細節的挖掘。你知道嗎?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是小說虛構的情節,在正史中竟然真的發生過,而且比小說描寫得還要離奇,還要令人難以置信!比如,書中對某些戰役的描述,不再是簡單的你死我活,而是充滿瞭政治博弈、心理戰術,甚至是一些齣人意料的“奇葩”操作。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真實,往往比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學創作還要精彩。作者在引用史料的時候,也做到瞭嚴謹,不會憑空捏造,而是有理有據,這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曆史知識,真正地認識到“正史”的魅力。

评分

作為一個資深三國迷,《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三國演義》雖然好看,但總歸是文學作品,難免有虛構成分。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真實三國”的好奇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是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事件、人物關係,用一種非常有條理、有邏輯的方式展現齣來,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段精彩的脫口秀,又像是在看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揭示的許多細節,不僅比小說更加精彩,甚至更加“離譜”,讓人不得不感嘆曆史本身的戲劇性。很多在小說中被弱化或者忽略的人物,在這本書裏卻成為瞭故事的關鍵驅動者,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政治智慧,甚至是他們的個人恩怨,都深刻地影響著曆史的走嚮。作者在引用史料的同時,也巧妙地進行瞭閤理的推斷和解讀,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這本書真的讓我覺得,原來曆史本身,比任何虛構的故事都要來得更加真實、更加震撼。

评分

拿到《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敢這麼寫瞭!”我一直覺得,《三國演義》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塑造瞭無數經典的人物形象,但同時,它也用一種藝術化的手法,隱藏瞭許多真實的曆史細節。這本書,就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期更加真實、更加復雜的一麵。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生硬地堆砌史料,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非常有畫麵感的方式,將那些正史中的情節娓娓道來。讓我感到最驚喜的是,許多在小說中看起來“不可能”的情節,在正史中竟然真實發生過,而且比小說描寫得更加驚心動魄,更加“誇張”。這讓我不禁感嘆,曆史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彩、最宏大的傳奇。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看到瞭他們更深層次的動機和更復雜的內心世界。這本《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重新認識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封麵上模糊的三國人物剪影,加上“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個醒目的副標題,瞬間勾起瞭我這個三國迷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自己對《三國演義》已經瞭如指掌,從小讀到大,裏麵的英雄人物、經典戰役早已爛熟於心。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就被作者的筆觸所震撼。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裏麵滿是意想不到的金銀珠寶。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復述史實,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可以說是“戲劇化”的筆調,將那些被羅貫中“遺漏”或者“淡化”的史實呈現齣來。比如,書中關於曹操早期的一些經曆,那些在小說中幾乎不見蹤影的權謀鬥爭,以及他身邊那些同樣充滿傳奇色彩的謀士和將領,都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一直以為曹操就是個雄纔大略但又奸詐殘暴的梟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更復雜、更人性的那一麵。作者對史料的考據非常紮實,但也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將這些史實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敘事中,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讓人欲罷不能。很多時候,我都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驚呼:“原來曆史上的XX是這樣的!”那種顛覆認知的感覺,簡直比讀小說時看到情節反轉還要過癮。

评分

我拿到《羅貫中沒告訴你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帶著一點點“挑釁”的心態去翻閱的。畢竟,我自認對《三國演義》已經熟得不能再熟瞭,什麼司馬懿多智而近妖,什麼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我腦子裏早已形成瞭固定的印象。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而且是以一種極其精彩和令人信服的方式。作者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刻意去“捧”某個人物,也沒有刻意去“貶”某個人物,而是將正史中的材料,用一種更加客觀、也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某些事件的描述,在小說中可能隻是寥寥數語,或者被塑造成瞭某種戲劇化的結局,但在這本書裏,作者通過詳細的史料梳理,展現瞭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人物關係以及意想不到的走嚮。很多時候,我都會因為史實的“離譜”程度而感到震驚,甚至覺得“這比小說還誇張!”。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英雄的傳奇,更在於那些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選擇和命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三國,也重新認識瞭曆史的厚重與復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