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宗教寬容
  • 儒學
  • 基督教
  • 十九世紀
  • 中國近代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包容性
  • 宗教研究
  • 曆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既批判,又主張接納,清儒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源於「大國的自信」?
  大清帝國的菁英如何在時代的變局中,重新思考「國傢」與自身的責任?


  爬梳史料,以清儒姚瑩、梁廷枏、魏源為例,看19世紀中葉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

  傳統儒教菁英的思維中,「教化」是國傢與儒者的當然責任,不過19世紀初,卻開始齣現不同的聲音,主張包容非儒教的族群。道光帝便曾親筆寫下「護國清真」的匾額,並下令重修河南的清真寺;而1840年代的戰爭以後,這樣的「包容」仍然遍及於基督宗教,更有一些儒者係統地解釋瞭「包容」異教的必要性。

  相較於16-17世紀的明國和日本,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在16-17世紀,江南的明儒和佛教徒因強烈的危機意識,銳意排斥基督宗教,不惜以武力相抗;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更是基於「國傢安全」的考慮,禁絕以十萬計的基督徒,徹底「鎖國」、「禁教」。

  在本書中,我們則會看到19世紀中葉,曾接觸許多歐洲國傢的官員姚瑩(1785-1853),承認其他宗教也可能是「天道」的一種,主張包容不同的宗教風俗;痛恨「異端」的魏源(1794-1857),也認為世界各族「秉氣」各異,不能以一教統覆天下;為瞭維持國際貿易而提議接納基督教的梁廷枏(1796-1861),則深信隻要儒教與基督宗教充分交流,外國的異教徒終必師從周、孔。這些儒者並非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或官員管治的立場麵對基督宗教,而是在「經世」的終極目的下,消化新知,考量現實,不斷修正他們的世界觀,維係帝國的繁榮穩定。對他們而言,理解基督宗教的過程就是世界觀、新資訊與現實考慮三者互動的結果。

本書特色

  1.深入史料,以清儒姚瑩、魏源、梁廷枏為例,援引當代思想論述,呈現19世紀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
  2.港颱學者邢福增、瀋旭暉、鄭睦群專序推薦

名人推薦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瀋旭暉(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係客座副教授/Glocal Learning Offices 創辦人)
  鄭睦群(淡江大學曆史係兼任助理教授/颱灣基督長老教會聖望教會執事)
  ──專序推薦
 
好的,這是一本虛構的圖書簡介,聚焦於十九世紀中葉一個與您的書名主題截然不同的領域: 《星辰的低語:喬凡尼·巴蒂斯塔·博斯科與都靈的社會革新》 作者:阿萊西婭·馬裏諾 齣版社:都靈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2024年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十九世紀中葉意大利皮埃濛特地區,特彆是都靈城,在工業化浪潮與政治動蕩背景下,教育傢、社會改革傢喬凡尼·巴蒂斯塔·博斯科(Giovanni Battista Bosco,後世尊為聖若望·鮑思高)所發起的一係列開創性社會實踐與神學思考。本書旨在超越傳統上僅將博斯科視為一位單純的宗教人物的刻闆印象,而是將其置於其所處的具體曆史情境中,審視他如何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嚴峻挑戰,特彆是對城市貧睏青少年群體的關注與乾預。 一、 時代的烙印:工業化的雙刃劍與社會碎片化 十九世紀中葉的都靈,是意大利統一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同時也是工業革命的試驗田。紡織廠、機械製造等新興産業的崛起,吸引瞭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造成瞭居住擁擠、衛生條件惡劣和傢庭結構鬆散的“城市病”。在富裕階層享受技術進步紅利的同時,成韆上萬的失業青年和流浪兒童(birbanti)在街頭遊蕩,構成瞭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 本書的第一部分,即“破碎的城市景觀”,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都靈的社會經濟結構。我們利用皮埃濛特大區的稅務記錄、警察報告和早期公共衛生文獻,重構瞭底層民眾的生存睏境。重點分析瞭當時意大利社會中彌漫著的對“流浪者”的恐懼,以及政府和教會在此問題上初期應對的乏力與混亂。博斯科正是誕生於這種社會張力之中,他的早期牧職工作,特彆是對那些被傳統機構忽視的群體的關注,本身就是對當時社會秩序的一種無聲的挑戰。 二、 教育的革命:預防體係的構建與早期實踐 本書的核心部分,著重於博斯科“預防教育體係”(Preventive System)的理論建構與在都靈聖母進教之佑聖殿(Basilica di Maria Ausiliatrice)及其周邊區域的早期實施。這一體係的核心在於“理性、宗教與仁愛”(Reason, Religion, and Loving-Kindness)三原則,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全新的少年管理哲學。 我們細緻梳理瞭博斯科如何藉鑒法國教育傢裴斯泰洛齊的理念,同時結閤本土的虔誠傳統,創造齣一種既能約束行為又能培養人格尊嚴的教育模式。重點章節分析瞭“青年會所”(Oratorio)的運作機製——它如何作為一個半開放的、充滿活力的社區中心,在提供基本技能培訓(如印刷術、木工和鞋匠技藝)的同時,也成為瞭青少年獲得社會認同和情感慰藉的場所。 通過檔案中保存下來的早期學員的口述記錄和博斯科本人的通信集,我們揭示瞭該體係如何具體運作:如何通過遊戲、音樂和集體活動來取代懲罰;如何將宗教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而非作為高壓式的灌輸。本書強調,博斯科的實踐突破瞭當時將貧睏視為道德缺陷的普遍觀念,而將其視為亟待通過社會乾預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三、 神學與世俗的交匯:一位實乾傢的精神世界 不同於將博斯科完全世俗化的現代解讀,本書堅持認為其社會行動深深根植於其獨特的靈性觀和對“救贖”的理解。第三部分“仁愛的工程:神學作為社會動力”,探討瞭博斯科在麵對現實睏境時如何調和傳統天主教教義與新興的社會科學思潮。 我們分析瞭博斯科對聖方濟各·沙雷氏仁愛思想的繼承,以及他如何將“仁愛”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社會工程策略。書中特彆討論瞭博斯科對“夢境”和“異象”的解讀,這些在他被視為精神指引的同時,也構成瞭他決策的內在邏輯。例如,他對“煉獄的靈魂”的特殊關切,如何轉化為對那些在世俗社會中被遺棄的青少年的無條件接納。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博斯科在政治上所處的微妙地位。在撒丁王國嚮統一的意大利王國過渡時期,教會與世俗權力之間存在深刻的緊張關係。博斯科巧妙地在保持對教廷忠誠的同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新興資産階級的贊助與閤作,以確保其教育機構的生存與擴張,這體現瞭他作為一位高超的社會組織者的能力。 四、 跨越國界的遺産與傳播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擴展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重點考察瞭救世會(Salesians)的早期國際化進程。我們跟蹤瞭首批傳教士如何將都靈的模式移植到法國、西班牙乃至南美洲。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揭示瞭“博斯科模式”在適應地方文化需求時所展現齣的靈活性和局限性。 通過對曆史文獻、教區記錄和早期救世會內部期刊的交叉比對,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去神聖化的視角,理解喬凡尼·巴蒂斯塔·博斯科——這位十九世紀中葉的都靈改革傢——如何以一種兼具實用主義與深刻人道關懷的方式,重塑瞭現代青年教育的版圖。他的故事,是關於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一個城市如何通過教育和仁愛來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創傷的深刻見證。 本書特色: 首次將都靈的城市社會經濟數據與博斯科的早期傳教活動進行係統性量化對比。 深入解析“預防體係”中“仁愛”原則的實踐操作細節,而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麵。 采用嚴謹的史料分析方法,避免瞭對人物形象的過度浪漫化或片麵批判。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者、教育社會學研究者、十九世紀歐洲社會史愛好者,以及所有對社會改革運動和青年工作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孔德維(Hung Tak Wai)


  香港人,1991年齣生,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中國研究博士。曾任訪問學人於中央研究院,並參與歐洲、海灣地區及東亞不同學術會議。現職沙特阿拉伯王國費薩爾國王學術與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及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自17世紀以來東亞少數群體的研究,尤集中於小眾的宗教團體與政府及與主流社會的關係,主要包括中國的穆斯林及基督徒與香港的少數族裔社群。

  過去數年,不斷參與香港公民社會的各種活動,2011年創立文宣學社為清貧學童提供免費教育服務,並在不同非政府機構參與研究工作,探討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學習及就業睏難。現為新創企業Glocal Learning Offices(GLOS)的研究總監,以國際關係為本,從旅遊、生活、教育、研究、社會、創作等範疇服務本地及國際社會。
 

圖書目錄

推薦序/邢福增
推薦序/瀋旭暉
推薦序/鄭睦群
自序 從「螺螄粉」到有關「多元」與「包容」的思考

第一章 導論
為甚麼要說基督宗教?
誰是儒者?

第二章 治教無二、官師閤一:帝國與儒者
儒者的身分定位
晚期帝製中國宗教與帝國管治
小結

第三章 貿易與聖教:梁廷枏的《耶穌教難入中國說》
梁廷枏:廣府名流的國際關係書寫
耶穌教難入中國?
白銀還是教化?

第四章 天道與殊途:姚瑩的《康輶紀行》
姚瑩:纍功貶官後的宗教思考
《康輶紀行》的「天道」與「殊途」
甚麼是宗教?
為甚麼宗教不隻一個及其間之差彆為何?
「殊途」還是「異端」?

第五章 「秉氣」與「異俗」:魏源的《默觚》與《海國圖誌》
魏源:中層改革者的務實思維
《默觚》與《海國圖誌》的宗教與現實問題
甚麼是宗教?
為甚麼宗教不隻一個及其間之差彆為何?
秉氣與異俗:不為還是不能

第六章 寬容與禁教的條件
從安土、桃山到江戶的禁教政策
粗暴禁教的儒者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邢福增


  清季基督新教在華傳播史雖始於1807年(嘉慶十二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惟其得以在沿海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寜波及上海)及內陸各地開展傳教工作,卻要晚至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及1860年(鹹豐十年)以後。關於基督新教傳播史,中外學者多較重視馬禮遜等先鋒人物的開荒工作及北京條約開放後的情況。相對而言,1842至1860年間這段居間狀態,則較受到忽視。

  查1842至1860年間這段曆史的意義,在於基督教首次在五口取得閤法地位,成為中國社會既成事實。這也是基督宗教與中國社會文化開始全麵接觸的時期,對來華傳教士而言,經過瞭「等待中國」的時代,中國之門終於打開,他們滿懷期望地部署傳教工作。據統計,1858年(鹹豐八年),來華傳教士的數目為81人,分屬20個不同的歐美宣教組織。就中國社會的反應而言,學者較關注民間對西教的迴應。那麼,草創期國人對西洋宗教的反應如何?1855年(鹹豐五年),每週參與主日禮拜的平均人數為304人,街頭佈道的聽眾平均人數則為1840至1965人。毋庸置疑,西教早期流佈,也引起民間各種反教言行。西力東漸既是中國無法迴避的韆年變局,清國朝野有識之士如何思考及應對西教傳播,誠然是饒具意義卻仍處空白的研究課題。

  孔德維博士的《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一書,可說是針對上述研究空白而作的嘗試與努力。本書的研究範圍,正是以鴉片戰爭以降清季儒者對基督教的思考為中心。作者選取瞭梁廷枏、姚瑩及魏源三人作個案,探討這些非奉教的儒者,如何以儒學傳統為本位,並因應客觀時局而作寬容基督教的主張。置於中國傳統的政教脈絡下,這種宗教寬容論到底有何特色?這不僅是清史研究值得關注的課題,也對當下二十一世紀延繼清帝國遺緒的新帝國政教關係,帶來新的視野及思考。

  德維是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的本科畢業生。雖然宗教在華人社會及生活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但宗教研究卻依然難以擺脫其「非主流」的位置,位處大學人文學科中較冷門的末流。記得德維在本科時修讀本人開設的科目時,已錶現齣對宗教研究較濃厚的興趣。畢業後他繼續深造哲學碩士,由於選擇瞭清季儒者的基督教觀為範圍,本人奉學部指派擔任其指導老師。迴顧自己的碩士論文,也是以晚清中國基督徒為研究方嚮;惟近二十年間的研究旨趣,早已轉至1949年後的中國基督教與政教關係。因著指導德維關係,讓我再次觸及早年曾廣泛涉獵的領域,勾起三十多年前進入研究中國基督教史時的不少迴憶。

  德維完成碩士論文後,更堅定底走上宗教研究的學術道路,並在碩士論文基礎上,一方麵將研究時段上延至雍正年間,另方麵擴展至探討儒者對伊斯蘭教的看法,修畢香港大學的哲學博士課程。今得悉其碩士論文在修訂後有機會齣版,這不僅是作為論文指導老師的喜悅,更重要的,是見證到一位香港本土年輕學者呈獻初熟之果時的激動與興奮。

  迴想本人三十年前的碩士論文,正是在1989年春夏之交完成,處理的雖是晚清基督徒的身份問題,但卻牽引瞭我往後的思考與實踐。德維這篇文章,也是孕育在2014後的香港,二百多年前儒者提齣對異己的「寬容」,在今天又有何迴響?其實,曆史研究不僅有助於疏理過去,也是在各種拉扯與張力之中,與當下處境的對話。

  學術研究從來就是孤單之路,在當下愈趨扭麯的高等教育環境下的香港尤甚……祝願德維莫忘初衷,為本土華人宗教研究作齣更多貢獻。

  是為序。
 
邢福增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2019年2月1日

推薦序

瀋旭暉


  記得當年大學讀書時,有一位老師名叫 Jonathan Spence,中文名字在漢學界享負盛名,即史景遷教授。他的專長是近代明清中國史,獨特之處是擅長說故事,特彆是平民百姓、基層官僚等小人物的故事,由下而上、以小見大,去講述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和傳統中國史傢的筆觸、重點、方法論,可謂完全相反。這種治學風格,和筆者熟悉的國際關係也是背道而馳,我們一般講求框架、結構,然後再用實例舉證,但史景遷的框架往往在最後關頭纔圖窮匕現,而且有一定模糊性,讓讀者始終保留一絲解讀的懸念。某程度上,史景遷也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頗懂得吸眼球,在海峽兩岸也有不少粉絲,但他不會公開評論當代中國,以維持曆史學傢的身份;然而與此同時,遇到任何當代社會議題,幾乎任何立場的讀者,都可以從史景遷的故事找到對號入座的訊號。一代大師橫空齣世,自非偶然。

  閱讀孔德維的文章,無論是這本由碩士論文改編的著作,還是平常他在臉書的點滴分享,乃至和他的日常對話,一直都有一種感覺,就像在讀史景遷的déjà vu。對清末民初的一切、種種冷僻史料,他知之甚詳,然而從不會像一般學究那樣談甚麼學派、典籍、師承,乃至種種自欺欺人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隻會把一個個小故事用最落地、入世的語言娓娓道來,弦外之音讓人自行領會。宗教研究哪怕是曆史,在今天也可以觸及種種雷區,他卻能巧妙地利用宗教研究為分析中國社會深層結構、官僚上下層級互動、民間各自錶述智慧的切入點,不但不會被現實政治汙染,反而製成一把彆齣心裁的保護傘。一般在圖書館度過無數寒暑的學者,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礙,但德維有異常入世的一麵,沒有學術研究的醬缸酸味,也不刻意成為學術明星,卻已經在九十後圈子大放異彩,成為同齡最有個人風格的博士。偶或遇上個人睏惑,似乎他的移情中介也和我一樣,名叫叮當,不是多啦A夢。

  麵嚮未來,我們麵對的是一個極速變幻的大時代。Uberization的去中介化趨勢,令傳統大學首當其衝,從前種種學習、研究模式,有瞭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學習,已經變得不閤時宜;在網絡世界以decontextualized方式閱讀曆史的風潮,也顛覆瞭從前對曆史研究的定義。當政府以120歲為未來的壽命基準,各行各業的保障越來越小,slasher生活已成王道,無論在大學工作的職級如何,即使是真‧史景遷迴到25歲,在今天的香港大學拿到教席,或德維的先祖孔丘復生來當一個院長,也不可能以收入確保退休。昔日香港在國際關係有獨特角色,在中西文化之間,有近乎獨一無二的學術傳承,但日子有功,這些優勢今天所剩有無幾,賢愚共知。喜見年輕學界有德維這樣的新生代勇於探索自己的路,令人發現隻要有慧根,讀史比讀報確能知我輩之未來,否則即使在研究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下一刻就會淪為無人願意研究的曆史。
 
瀋旭暉
香港/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係客座副教授/Glocal Learning Offices 創辦人
2019年2月1日

推薦序

鄭睦群


  基督宗教的宣教史充滿著衝突與融閤的精彩交錯,但如此細膩的過程卻往往呈現簡要的化約論述,且多半套用著無比單調卻實在方便的二元對立論,許多關於十九世紀的東亞敘事亦是如此。以單調形容或許重瞭些,畢竟宣教士在異域中宣揚基督信仰的故事,倘若化約為「救世福音」衝撞民智未開的「黑暗枷鎖」,這樣的角度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許多如少年漫畫般的熱血見證,除瞭激勵信徒投身或支持宣教行列之外,也確有不少人因此感動而受洗成為耶穌的門徒。

  但人生畢竟不是少年漫畫,如果一個人不能簡單分成「好人」與「壞人」,那麼對基督信仰的接受與否亦非僅有「封閉」與「開放」兩種視角。孔德維博士的大著《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即著眼於此,將所謂「接納」、「包容」「拒絕」或「排斥」置於更立體的處境與脈絡,以多重嚮度的討論跳脫二元對立的麵嚮。例如經過史料與文本的爬梳、分析與比較,同樣身為「儒者」的姚瑩、魏源和梁廷枏,其對基督教論述的差異實反映瞭世界觀或個人經曆之不同,亦展現瞭他們身處的政治環境、個人好惡與價值觀。一如孔博士在文末所言,十九世紀中葉的儒者並不是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批判基督宗教,亦非純粹站在帝國官員的角度,從管製與外交原則來應對異國的宗教,因為每位發言者都有其獨特的思想背景與發言目的。而這些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又可以逆嚮投射齣其認為何謂「國傢」?什麼又是「國傢」其應負之「道德責任」?這不僅呼應瞭本書在開頭即拋齣的問題,也提醒我們應當思考「道德」與「公權力」之間的從屬關係,因為這個社會已經有太多高舉公義大旗,卻往往是以己身抽象規尺丈量他人的無謂壓迫,這些問題都能在孔博士的大作中有更深層次的思索。

  我與孔博士相識於第八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並有幸與其同颱發錶論文,那是在2016年末的香港中文大學,當時他還是香港大學的博士候選人。會議上的男性學者若不是全套西裝,起碼身上也是件襯衫,唯有孔君穿著一件正麵印有「小叮當」(後來知道港譯為叮當)圖案的T-shirt登颱,與其精彩論文共同驚艷全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會議後彼此依舊保持聯絡,盡管我年紀稍長,但每每與孔博士交流皆感佩其深厚的學術功力,把酒言歡之餘亦見賢思齊。榮幸在其大作齣版前搶先拜讀,略舒所感,並誠摯為之推薦,是為序。
 
鄭睦群
颱灣/淡江大學曆史係兼任助理教授/颱灣基督長老教會聖望教會執事
2019年1月15日於三芝拾翠山莊

自序

從「螺螄粉」到有關「多元」與「包容」的思考

孔德維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小眾。無論種族、宗教、性傾嚮,抑或喜歡的音樂與娛樂形式,都可以成為在社會被欺負的理由。在一個層麵屬於主流社會,也可以在另一個層麵被視為怪異。圖靈(Alan Turing)和王爾德(Oscar Willde)的慘劇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如果孔融生在現代,相信會成為一個成功的YouTuber,「跌蕩於言」(《後漢書.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就是緻富的關鍵而不是殺身之由。但即使在現代,與主流社會相異的行為與觀念,又何嘗不會惹禍呢?當主流社會被賦予國傢權力時,悲劇就更容易發生。

  排斥異己是人類的天性,而排斥往往也是充滿正當理由的。嚴重如隨機殺人、戀童癖、反社會人格固然要被主流排斥;但輕如衣裝裸露,甚至是體味濃烈,也可以是被社會否定的理由。更誇張的是,即使沒有造成具體的傷害,象徵式的事物也可以帶來暴力。在21世紀,一幅有關宗教人物漫畫仍可以引至殺身之禍,後人祭祀生前犯有重罪的亡靈更可以帶來國與國的爭端。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降,享受全球化紅利的菁英推崇多元價值近二十年,但卻養成近年寰球的右翼抬頭。世界各地都齣現本土主義的思潮,強行視為反智嘲弄,自然是無聊的行為;單單以溫情與誠懇推崇大愛,又何嘗是閤理的進路?自身文化受外來族群挑戰,是一種確切的感受。對視「多元」為美事的人來說,「不同」本身就有內具價值,為瞭維護「多元」,社會各界都必須作齣犧牲。但對不認同的人來說,「多元」就是對傳統的汙染,也是外來者對本地文化的侵略。

  故老相傳,數十年前香港學生留學外地必備鹹魚,而每當鹹魚入鑊蒸煮,香(臭)氣四溢,學生宿捨的左鄰右裏必爾敲門爭吵。無他,「口之於味也同焉」是騙人的。這傳說可信度或許成疑,我的女朋友在香港某大學宿捨的故事就很真實瞭。一位來自中國的同學在她的宿捨每幾天都會烹調廣西柳州的名物「螺螄粉」。所謂螺螄粉,即以柳州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炸腐竹、黃花菜、青菜等配料,調入酸辣味,以螺螄湯煮成。螺螄粉的獨特氣味,被香港《蘋果日報》生動地描述為「臭過阿婆絲襪」。問題來瞭,同層宿友的頭腦固然明白和同情遊子離鄉嚮學,是需要 comfort food 的;但鼻腔就是難以忍受。以頭腦的理性否定鼻腔的感受,是為「以理殺人」。崇尚多元的菁英簡單地否定希望守護傳統價值的大眾,就像被螺螄粉薰得作嘔的鼻腔,被頭腦說教一樣。如果鼻腔有手,大概要給大腦掌一巴掌瞭。「為甚麼我在包容螺螄粉?」與「為甚麼我在包容同性戀?」、「為甚麼我在包容國際難民?」一樣,都不是不證自明的價值。

  如果任何差異都可能帶來衝突,而「包容多元」又不是一個為普世認同而具內具價值的概念,那「包容」就需要理由瞭。這本小書的原稿是我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學係哲學碩士學位的畢業論文,但通篇卻在香港的旺角、金鍾等地方的咖啡店與街頭寫成,寫的時候我也不斷思考我的老師「為甚麼在包容我沒有上課?」我希望在此感謝業師邢福增院長對我的身教言教,以及對我各種奇言怪行的包容。我也需要感謝宗教係的黎誌添老師、賴品超老師、楊國強老師、葉菁華老師、唐秀蓮老師、周慧賢老師、James Frankel老師、Ithamar Theodor老師、黎子鵬老師、孟一仁神父、歐亦沛博士、龔惠嫻博士、李誌誠博士等對我幾年的指導。香港不同於颱灣,從來沒有政治人物需要提齣「拚經濟」的口號,因為這個城市的主流基本上都以效率與迴報率作為思考的原點。入讀文學院基本上已是一種小眾的行為,而宗教研究當然更是小眾的小眾。我在宗教學係的五年讀過瞭《呂祖全書》和 Bhagavad Gita ,參觀過江西龍虎山和敦煌石窟,也參拜過京都的比叡山和大小寺社與香港不同宗教的墳場。這一種獨特的學習經驗,令我看到瞭香港與世界尚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此種種,無言感激。在宗教係以外,我必須提及的是在12歲那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資優課程認識的張學明老師。曆史係的張老師每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資優課程中將大學課程中的神話與曆史項目介紹予小學及初中生,對很多年輕學生進入人文學科的世界提供瞭很大的助力。這種「影響因子」計數不瞭的事情,其實是功德無量。

  至2018年本書交付齣版社時,文稿已多次修訂,並已完成在香港大學的博士課程。我也必須在此感謝我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指導教授宋剛老師及對我照顧有加的馮錦榮老師。另外,在修讀博士期間,我曾到訪颱灣中央研究院任訪問學人一年,獲得閱讀更多原始史料的機會,也認識瞭不少颱灣的學者與機構。我尤其感謝王汎森老師、黃進興老師、潘光哲老師與鄭睦群老師幾位對我多作指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伍安祖博士、皇傢亞洲學會香港(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的前主席Michael Broom先生、The Silver Way: China, Spanish America and the Birth of Globalisation的作者Juan José Morales、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的熊倉潤博士、費薩爾國王學術與伊斯蘭研究中心(King Faisal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slamic Studies)的Mohammed Al-Sudairi均曾在不同方麵為這研究提供意見和協助;特彆需要提及的是,由於我在撰寫碩士論文時尚未學習日文,本書不少日文資料均係嚮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係畢業生張俊軒先生代為處理,特此一併緻意。

  對於小眾與包容的思考,也緣於我在大學一級時輕率地與朋友開辦的義務教育機構文宣學社。這一段服務對我後來參與瞭各種非政府組織和研究機構的工作有不可多得的幫助。同時投身於研究工作和慈善機構的營運,肯定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在同學吳偉新先生與很多不同的朋友共同努力下,我能夠在過去五年完成碩士與博士的畢業論文,而文宣學社的同事尚能準時支薪,絕對有莫大的運氣。在公共與慈善事務的範疇,我尤其需要感謝瀋旭暉老師自我20歲以來一直的指導,Tony Yeung先生、曾傢洛先生、馮智政先生、周子恩先生、盧日高先生、甘文鋒議員等等前輩,也嚮我分享瞭不少經驗,一併緻謝。關於「多元」與「包容」的思考是不宜單靠閱讀獲得的。正如螺螄粉一樣,明明我很想尊重人傢的食物文化,但經曆過後就是生理上接受不瞭。人必須要從真實的體驗中得悉「多元」的可貴與可惡之處。在我長大的九龍城,「多元」對我來說從來都是「事實」,而不是「選項」。很幸運地,我認識的外國族群可愛的遠較可惡的多。在中、小學的年代,我在九龍城的民生書院基本上是無心嚮學,每天思考的是午餐吃泰菜、越南菜還是港式的大牌檔。這一個社區的「多元」當然比學校的單調生活有趣。我很感激張鼕屏老師、黃錦紅老師、張寶清老師與黃子峰老師在我身上浪費的時間,讓我這種沒有學習動機,天天往街上跑的學生有瞭基礎的人文知識。

  這本小書的核心問題,圍繞著「包容」的「紅綫」是甚麼。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認為「紅綫」在於不能包容「不包容他人者」。我很同意這個觀點,但這是從哲學角度的迴應,而真實的世界是更復雜的。在十八世紀歐洲思想體係提齣「政教分離」以達至「多元」共存的同時,東亞的內部也醞釀著另一套進路的政治與宗教思想,令帝國可以適應異文化的長期存在。這就像你的宿友天天在煮「螺螄粉」,或是你的兒子有正事不做,在樓價高漲的香港,靠微薄奬學金過活。有些時候,真的「包容」不瞭,鼻腔的真實感覺不是哲學思辯可以壓下去的。到最後要如何處理,真的有很多不同因素決定,去探究這些因素,就變瞭曆史學的工作瞭。當然,也不是每一個個案都可以解釋,正如我的父母對我的不事生産「包容」多年,或我的女朋友衛婥怡女士對我經常埋首圖書館的「包容」,都是令人難以理解,應該轉入神秘學範疇探討的。是為序。
 
作者書於2018年聖誕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單是這個書名,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在於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以及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掙紮。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正處在一個轉型時期,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湧入,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基督教作為一種新的宗教,它的傳播自然會受到關注,也會引發不同的反應。本書的書名直接提齣瞭一個核心問題:“為何”儒者會“包容”基督徒?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深入挖掘那個時代的文獻資料,例如書信、日記、奏摺,甚至是當時的報刊雜誌,來展現儒者們真實的思想動態。他們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他們又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接觸和理解基督徒的?這種“包容”是齣於策略性的考量,還是源於某種內在的哲學思考?書中是否會探討,儒傢文化本身的一些特質,比如“求同存異”、“兼容並包”,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視野。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間的互動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傢。十九世紀中葉,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中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西方衝擊,而基督教的傳入,更是帶來瞭思想和價值觀上的碰撞。書中“包容”這個詞,讓我對儒者們的思想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時代,當儒傢思想占據主導地位時,那些知識淵博的儒者們,是如何在理解和接納一種與自身文化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時,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的?他們是如何處理自身文化認同與外來宗教影響之間的張力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曆史文獻,展現具體的曆史人物,通過他們的言行和思考,來描繪齣十九世紀中葉儒者們在宗教寬容方麵的真實圖景。或許,書中會探討儒傢文化中的某些特質,例如“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精神,是如何在這種“包容”的實踐中發揮作用的。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能夠窺見那個時代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麵對西方文明衝擊時的思想深度。十九世紀中葉,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的繁榮,不僅帶來瞭物質上的交流,更帶來瞭思想上的碰撞。基督教的傳入,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傳播,更攜帶著西方科學、哲學、政治製度等觀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儒傢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必然會經曆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反思。本書的書名“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其中“為何”二字,暗示著一種主動的探求和理性的辯駁。我很好奇,這些儒者在“包容”基督徒的過程中,他們腦海中究竟在進行著怎樣的思辨?是對基督教教義的深入研究,還是對其社會影響的細緻觀察?亦或是,在與傳教士的實際交往中,通過對話和交流,逐漸消除瞭誤解,增進瞭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進入那些塵封的案牘,觸摸那些泛黃的書頁,去感受那些儒者在時代洪流中的焦慮、睏惑,以及最終選擇“包容”時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書中或許會探討,儒傢自身的“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啓示作用的。同時,我也想知道,這種“包容”是普遍存在的,還是局限於特定的群體或區域?是否存在一些鮮為人知的例子,展現瞭更具前瞻性和開放性的思想?

评分

讀到《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畫麵:古老的庭院,身著長衫的文人,以及那些身著西式服裝、手持聖經的傳教士。兩者之間,似乎隔著一條無形的界限,卻又因某種力量而相互靠近。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間的互動充滿興趣,尤其是當這種互動發生在曆史的關鍵節點上。十九世紀中葉,正值中國傳統社會嚮近代轉型的重要時期,各種新舊思想、中西文化在此交織碰撞。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核心問題:“為何”儒者會“包容”基督徒?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具體的曆史人物,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做齣自己的選擇。他們是否會感到睏惑?是否會經曆內心的掙紮?他們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去理解和接納一種與自身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很好奇,這種“包容”是齣於何種動機?是齣於對西方先進科技的嚮往,從而不得不與之接觸?還是齣於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自覺,認為不同文明之間可以互相藉鑒、共同發展?書中會不會呈現一些詳細的對話記錄,或者書信往來,來展現這種思想的交流過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閱讀衝動。十九世紀中葉,正值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西方文明的湧入,不僅帶來瞭物質上的衝擊,更帶來瞭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基督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其在華的傳播,必然會引起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關注和思考。本書的書名直接拋齣瞭一個核心問題:“為何”儒者會選擇“包容”基督徒?這讓我對作者的深入研究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如何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展現十九世紀中葉那些儒者的思想掙紮和理性判斷。他們是如何在堅持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去理解、去接納一種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的?這種“包容”背後,是否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抑或是齣於某種現實的考量?我尤為好奇,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通過他們的言行和著作,來生動地描繪齣那個時代儒者們在宗教寬容方麵的探索和實踐。

评分

《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這個書名,簡直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那個動蕩而又充滿變革的時代的好奇之門。我一直覺得,曆史不應僅僅是年代的堆砌和事件的羅列,更重要的是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思想脈絡和人物心理。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列強的入侵,帶來瞭軍事、經濟上的壓力,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思想和文化。基督教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宗教,它的傳入,無疑對中國社會原有的思想體係産生瞭巨大的衝擊。本書的書名強調的是“包容”,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接受”,而是在一種可能存在衝突的語境下,錶現齣理解、尊重,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欣賞。我非常想知道,那些在那個時代身居要職、學識淵博的儒者們,他們是如何在固有的儒傢思想體係下,去審視和接納基督教的?是否存在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現瞭儒者與基督徒之間,從最初的陌生、疑慮,到最後的理解、溝通的過程?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儒傢文化中的哪些元素,促成瞭這種“包容”的可能性?例如,儒傢對於“道”的追求,對於“天下大同”的理想,是否在某種程度上,與基督教所宣揚的普世價值産生瞭共鳴?

评分

《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激發我強烈的好奇心。十九世紀中葉,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劇烈的變革,西方文明的湧入,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督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其傳播必然會遇到阻力,也必然會引發思考。本書的書名直截瞭當地拋齣瞭一個核心問題:“為何”儒者會選擇“包容”基督徒?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深入到那個曆史的細節之中,去探尋那些儒者內心深處的思想軌跡。他們是如何在堅守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去理解和接納一種截然不同的宗教體係的?這種“包容”背後,是否有著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抑或是齣於某種現實的考量?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曆和思想記錄,來展現這種“包容”的形成過程?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在儒傢固有的禮教和道德觀念下,是如何與基督教的教義産生交集的,又是在哪些方麵,彼此之間産生瞭理解和共鳴。

评分

《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張力,立刻吸引瞭我。十九世紀中葉,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極為動蕩和充滿變革的時期。一方麵,古老的儒傢思想依然是社會的主流,而另一方麵,西方文明的強勢湧入,帶來瞭新的宗教、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基督教的傳播,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本書的書名直截瞭當地提齣瞭一個問題:為什麼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一些儒者會選擇“包容”基督徒?這個“為何”,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曆史文獻,呈現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現這些儒者是如何在理解和接納一種與自身文化、信仰都截然不同的外來宗教時,展現齣他們的智慧和開放。書中是否會探討,儒傢文化中固有的哪些思想,例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其中起到瞭關鍵作用?我又好奇,這種“包容”是普遍存在的,還是僅限於某些開明士大夫?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讓我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充滿興趣,尤其是當這種交流發生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列強的到來,不僅帶來瞭軍事和經濟上的壓力,更帶來瞭思想和文化的衝擊。基督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其在中國的發展,無疑會引發深刻的討論和思考。本書的書名直指核心:“為何”儒者會選擇“包容”基督徒?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儒者的內心世界,去瞭解他們是如何在堅守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去理解和接納一種與自身截然不同的信仰體係的。這種“包容”是齣於何種考量?是齣於對西方先進文明的某種認同,還是齣於對人類共通價值的追求?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通過他們的言行和思想,來生動地展現十九世紀中葉儒者們在宗教寬容方麵的探索和實踐?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為何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光是這個標題就足夠引人遐思,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十九世紀中葉,一個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時代,儒傢思想在中國社會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地位,而基督教作為外來宗教,其傳播無疑充滿瞭挑戰。書中“包容”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意義。它不是簡單的接受,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在雙方存在差異、甚至衝突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一種開放、理解的態度。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時代,作為儒者,他們是如何在堅守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去理解和接納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基督教信仰的?這種“包容”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超越宗教教義的、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抑或是齣於某種政治、經濟、社會層麵的考量?我設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的文獻、書信、奏摺,甚至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力圖勾勒齣那些儒者內心深處的掙紮、思考與決斷。或許,書中會展現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他們的故事將是理解這一現象的最佳切入點。我期待能夠看到,這些儒者在麵對基督教傳教士時,是如何提齣問題、進行辯論,又是在何種程度上,他們的觀念發生瞭轉變。這種轉變是漸進的,還是突發的?是自覺的,還是被動的?這些細節的呈現,將讓曆史的畫捲更加生動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