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二版)

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刑事政策
  • 犯罪防治
  • 刑法
  • 公共政策
  • 社會控製
  • 犯罪學
  • 法律
  • 政策分析
  • 犯罪與社會
  • 刑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主要兼顧基礎與延伸之學理探討,並聚焦於刑事政策之基礎中心問題進行以下目的:其一、刑事政策基礎概念釐清與重整;其二、因應「其一」,並針對基礎概念進行延伸性之探討。希冀從此種基礎性兼延伸性之邏輯探討中,將我國現代刑事政策形成一個重要之體係,此亦是本書撰寫之最終意義與目的。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犯罪心理學與司法實踐的深度探討著作的詳細介紹。 --- 犯罪心理側寫與司法判決:跨學科的理論構建與實證分析(第三版) 導言:重塑司法認知的基石 本書旨在為法律界、心理學研究者以及所有關注司法公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審視犯罪行為背後的復雜心理機製,並探討這些機製如何影響和塑造現代司法決策過程。不同於傳統的犯罪學敘事,本書聚焦於個體犯罪者的認知偏差、情感結構以及其與環境互動的具體路徑,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務應用之間架設堅實的橋梁。 在當今社會,對犯罪的理解已遠超簡單的法律條文界定。犯罪行為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外化,是社會、生物、環境多重因素耦閤作用的結果。本書第三版在原有紮實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加入瞭近年來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在犯罪研究領域的新發現,並結閤全球範圍內最新的司法判例,力求呈現一個動態、前沿的犯罪心理圖景。 第一部分:犯罪心理學的核心理論模塊 第一章:心理病理學與反社會行為的譜係 本章深入剖析瞭臨床心理學中對於“反社會”行為的界定與分類。我們不僅迴顧瞭經典的“三閤一”理論(如麥卡利的不良人際交往、情感缺失、衝動性),更側重於探討亞臨床障礙的識彆。重點分析瞭“黑暗三要素”(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精神病態)在不同犯罪類型中錶現齣的異質性。 精神病態的動態評估:引入瞭修訂後的PCL-R(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在預測纍犯風險中的應用局限與優勢。 情感剝奪與共情缺失:通過腦成像技術(fMRI)的研究成果,解析瞭杏仁核功能異常在決策製定和情緒處理中的作用,尤其關注其在嚴重暴力犯罪中的關聯性。 第二章:認知偏差與犯罪決策模型 犯罪的發生往往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一係列扭麯的認知加工過程。本章詳細闡述瞭“犯罪思維模式”如何構建一個支持違法行為的內在邏輯體係。 霍洛維茨的“最小化策略”:探討罪犯如何通過認知重構(如“受害者應得論”、“情有可原論”)來減輕內疚感,並評估這些策略在庭審辯護中的有效性。 風險感知與衝動控製:引入瞭“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模型,分析衝動型罪犯在麵對即時誘惑時,前額葉皮層(PFC)的激活模式與正常人群的差異。 第三章:環境塑造與社會學習理論的再審視 犯罪行為的習得性(Learned Behavior)是社會心理學不可忽視的一環。本章將焦點從個體內部轉嚮個體與環境的互動。 群體動力學與模仿學習:分析瞭在特定亞文化或監獄環境中,犯罪技能和態度是如何通過模仿和強化機製傳播的。重點討論瞭網絡環境中的“極端化”過程對青年犯罪的影響。 創傷與依戀理論:深入探討童年期的忽視、虐待(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如何與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形成“易感性-壓力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從而增加成年後犯罪的風險。 第二部分:司法程序中的心理學應用與挑戰 第四章:從側寫到庭審:證據的心理學基礎 司法係統對“事實”的采信,嚴重依賴於目擊者的證詞和嫌疑人的供述。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證據的心理學可靠性。 記憶的建構性與誤認:詳細分析瞭記憶的重建過程、錯誤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ffect)和高壓力情境下記憶提取的局限性。本節包含瞭對目擊證人交叉詢問技術的心理學優化建議。 審訊技術與自白的可信度:對比分析瞭“瑞德技術”(Reid Technique)的有效性與潛在的誘導性風險,並引入瞭認知訪談技術作為替代方案,評估其在獲取準確信息和避免虛假自白方麵的錶現。 第五章:量刑、再犯風險評估與矯正乾預的效度 司法判決的核心在於定罪與量刑。本書認為,量刑決策必須建立在對個體再犯風險的科學評估之上。 風險評估工具的量化挑戰:詳細介紹瞭主流的風險評估工具(如LS/RNR模型)的構建邏輯,並對其在不同族裔、社會階層中的預測準確性(Predictive Validity)進行瞭實證檢驗。 刑罰的心理學目標:討論瞭懲罰(Retribution)、威懾(Deterrence)與改造(Rehabilitation)之間的張力。著重分析瞭認知行為療法(CBT)在矯正機構中如何針對性地乾預犯罪思維模式,並展示瞭其在降低特定類型纍犯率方麵的長期效果數據。 第六章:司法係統中的認知偏見與公平性 法官、陪審團乃至檢察官,都受製於人類固有的認知局限。本章專門探討瞭這些偏見如何侵蝕司法的客觀性。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分析瞭調查人員在麵對初步證據時,如何傾嚮於尋找支持初始假設的材料,從而錯過關鍵的排除性證據。 刻闆印象與初次印象效應:探討瞭被告的外貌、社會經濟地位、種族背景等非行為信息如何影響法官和陪審團對“犯罪意圖”的推斷,以及如何設計程序性乾預來減輕此類非理性影響。 結論:麵嚮未來的司法心理學範式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總結瞭當前研究的不足,並展望瞭未來司法係統如何更有效地整閤心理學知識。我們呼籲建立一個更加精細化、個性化而非一刀切的司法模式,認識到每一個犯罪行為都是一個獨特的心理學敘事。真正的司法公正,依賴於對犯罪者內在世界的深刻理解與科學評估。本書希望成為推動這一範式轉變的理論與實務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慈幸


  現 職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係暨研究所教授兼係主任、所長

  經 曆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講座

  學 曆
  日本中央大學法律學博士

圖書目錄

再版序


第一篇 刑事政策定義、沿革與學理趨嚮
壹、刑事政策的意義與沿革/3
貳、刑事政策趨嚮之一:被害者保護/5
參、刑事政策的趨嚮與方針:市民參與犯罪預防活動/24

第二篇 刑事政策、犯罪學之區彆與犯罪原因之闡釋
壹、前 言/33
貳、何謂「犯罪」:從古典學派與實證學派論起/33
參、蘊含古典學派、實證學派之現代刑事政策/41

第三篇 刑事製裁論
第一章 關於刑罰之基礎思維與其相關論點
壹、「刑罰」製度之曆史迴溯:從應報思維至修復型司法製度之來臨/47
貳、我國刑罰之基本概念與理論/55
參、「刑罰」之其他相關論述:相對不起訴概念之「微罪處分」與「緩起訴」/60
第二章 死刑與死刑存廢相關概念之思考
壹、概 說/65
貳、死刑之意涵:「絕對死刑」與「相對死刑」論證觀/66
參、死刑之執行與相關統計/68
肆、死刑製度存廢論曆史濫觴與現代學理之思考/72
第三章 對於自由刑之各種思考
壹、概 說/85
貳、現行法當中所謂自由刑之介紹/87
參、短期自由刑之問題/96
第四章 罰金刑與日額罰金刑
壹、財産刑中罰金刑之定義/111
貳、罰金刑之效益與「日額罰金刑」/115

第四篇 犯罪矯正處遇與保護
第一章 矯正處遇之曆史
壹、「犯罪矯正處遇」之廣義性意涵/125
貳、歐美行刑思維與矯正處遇之曆史/126
參、犯罪人社會復歸與我國矯正處遇政策/128
第二章 刑罰執行與機構型處遇、非機構型處遇
壹、刑罰執行、程序與執行概況/137
貳、「處遇」、「矯正」與「矯治」概念之釐清/140
參、機構型處遇/141
肆、非機構型處遇之起源與定義:以社區處遇為中心/152
第三章 假釋製度
壹、假釋定義與學理討論/161
貳、我國實務上假釋審查之演革/165
參、呈報假釋之法理與實務程序/179
肆、假釋核準與撤銷假釋之問題/182
第四章 纍犯基礎概念
壹、纍犯與常習犯之概念區分/189
貳、纍犯與再犯之定義與統計/191
參、纍犯受刑人之特徵與三振法案/197

第五篇 各類型犯罪之抗衡與對策
第一章 高齡者問題與犯罪
壹、「高齡」之定義與高齡者問題/203
貳、高齡者犯罪統計數據/208
參、高齡者犯罪原因學理評析/215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性倒錯與強製治療
壹、性侵害犯罪定義、法律規定與實證統計/221
貳、性侵害犯罪之強製治療/227
參、強製治療、社區防護與民事監護之學理探討/235
第三章 組織犯罪與其相關概念
壹、組織犯罪之定義與相關法理/245
貳、第一時期:1998年以前研究重點為幫派研究/247
參、第二時期:1998年後組織犯罪防製條例通過後對於組織犯罪之概念之釐清/251
肆、第三時期:2009年製定因應人口販運相關議題國際趨勢,施行人口販運防製法以防製人口販運集團之組織犯罪/256
伍、第四時期:2017年因應聯閤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配閤修正我國組織犯罪防製條例/262

附 錄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267
保安處分執行法/277
監獄行刑法/293
監獄組織通則/310
行刑纍進處遇條例/316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328
組織犯罪防製條例/339
人口販運防製法/343

圖書序言

再版序

  本書是針對刑事政策基礎概念進行整閤性定位與延伸之專書,亦是本人針對近幾年颱灣刑事政策學理與實務多年來所發現之問題,進行基礎與延伸之介紹,再曆經五年時間進行修正。

  這五年中,我升等教授,也接任瞭行政職,但對研究的熱情依然不減。學者原本就是一個孤單的生命體,充滿著各種未知創作壓力與孤寂感,原以為這種的抑鬱會使人的心受傷,但那一篇篇的研究卻就這樣地産生瞭。一個真正的學者,似乎該有的是,靜寂與冷靜的思考。

  對如同身處巨塔狀態的我而言,處在學術的寜靜下,想起曾在實務工作的奮鬥,那曾經是充滿生命悅動的時刻。然而對於學術的熱情,那片的熾熱對我而言就是茫然霧中在遠方的微微明燈,慢慢地指引,串連著生命中美麗的迴憶。

        現在的我,依然協助實務單位修法,
        如何研擬齣完善的法令成為生命中重要曆程,
        雖然疲倦瞭一些,但認真地告訴自己,
        社會多重變化的律動感,彷彿是身上的血液,
        觸動與規律地環繞著體感。
        這樣的我,
        看瞭許多不公,也看瞭許多不義,
        當品味齣人生還有一絲溫暖時,
        隨即來的一些障穢,有時候仍不免沖刷著自己的熱情,
        然而,
        告訴自己,
        世間的種種總是如同美國訴訟體係的「滑動式法則」,
        但我這是美化瞭世間的人生,
        齣瞭社會後,很多人都可以瞭解到,標準很嚴苛,但很多
        人總是做得很彈性,很多事情過於介意,就是輸瞭。
        我曾是一個大提琴手,
        對我而言,低吟的樂音代錶著生命許多的風華,
        在芝加哥高樓張手飛揚,在檳城的海邊迎著晚風,
        還有上海半島酒店的風雅,
        這些學術的痕跡,這種感覺,若隱若離,
        歲月的離脫,就是這樣,
        但迴盪在記憶深處的好,
        永遠深植入心。

  本書於改版時曆經多次整閤與翻修,感謝林鈺婷小姐多次協助校正,在此深深緻謝。

  本書最值得紀念的,每次校正與改版時都在東京的歸途當中,冷冽的風是一種對生命的期許與期待。

陳慈幸
2019年2月
於日本東京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二版)我還沒有開始深入閱讀,但僅僅從書名和初步的瀏覽來看,它就給我一種“有料”的感覺。作者顯然不是在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著重於“概念的形塑”,這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看似固定的概念,背後都有一個動態的形成和演變的過程。我尤其對書中如何處理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刑事政策差異感到好奇,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相互影響,或者被藉鑒的。颱灣在刑事司法領域,也一直在探索更適閤自身社會發展的道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宏觀的視野,讓我跳齣具體的案件或法律條文,去理解刑事政策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和目標。瞭解一個概念是如何被“形塑”齣來的,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認知過程。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關注一些社會新聞,特彆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討論,感覺對“刑事政策”這個詞匯的理解有些模糊。偶然看到《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二版)這本書,感覺它可能正好能解答我的一些睏惑。書名裏“概念的形塑”特彆吸引我,這說明它不是簡單地介紹現有的法律條文,而是要深入挖掘刑事政策這個概念的形成過程。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看待犯罪和懲罰的?這些觀念又是如何影響瞭刑事政策的製定?颱灣的社會環境和司法體係,在刑事政策的發展上又有著怎樣的獨特性?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理解刑事政策是如何與社會變遷、價值觀念相互作用,並最終落實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的。

评分

剛拿到這本《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二版),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但一直對社會議題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犯罪問題。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有吸引力,“概念的形塑”這幾個字,暗示瞭它將深入探討“刑事政策”這個概念是如何被構建、被理解的。我猜測書中會從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來審視刑事政策的發展,這讓我非常期待。畢竟,我們平時接觸到的刑事政策,往往是最終的成果,但其背後的邏輯和演變過程,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瞭解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解答,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我們社會應對犯罪的思路。

评分

這本《刑事政策:概念的形塑》(二版)我纔翻瞭幾頁,就被它那種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調給吸引住瞭。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概念的形塑”這一核心,這讓我眼前一亮。我們常常聽到“刑事政策”,但它究竟是什麼?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被塑造、被修正的?這本書似乎就是要解答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不同學派對於刑事政策的爭論,以及這些爭論如何影響瞭現實中的立法和司法實踐。颱灣的刑事政策發展曆程,也一定蘊含著不少有趣的案例和值得深思的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理解我們身邊的一些刑事司法現象,例如犯罪率的變化、刑罰的調整等等,它們背後是否都有刑事政策的影子?

评分

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不過光是看目錄和前言,就覺得內容非常紮實,一看就知道作者下瞭不少功夫。特彆是裏麵對於“刑事政策”這個概念的梳理,感覺比我之前看過的許多相關書籍都要深入。它不是那種隻羅列理論或者案例的教科書,而是試圖去探討這個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並且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理解的。我個人對刑事政策的曆史演變和理論發展一直很有興趣,所以這本書的“概念形塑”這個角度,對我來說非常吸引人。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理解刑事政策背後的思想脈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現有的條文和實踐上。作為一名對司法體係運作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刑事政策的本質,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社會的安全和正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