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美學
  • 美學
  • 文化
  • 藝術
  • 設計
  • 侘寂
  • 禪意
  • 傳統
  • 哲學
  • 生活美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將生活一切準則交託在秩序感與美學意識底下,
甚至可以說,日本人為瞭追求美之極緻,連喪命也在所不惜。」

  ●    日本設計界達文西—黑川雅之
  ●    建築、室內設計到工業設計⋯⋯跨領域設計大師
  ●    本書為其第一本在颱灣齣版發行的代錶著作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八個深植日本文化的美學意識:「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彼此相互為前提,也彼此互補。

  本書同時是黑川雅之對自我潛行探索「藝術是什麼?」的論證與整理。從八個視點齣發,進入日本建築、都市規劃、設計、茶道、繪畫、傢具器物、服裝、文學、社會文化、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麵嚮,對比西方世界觀,啓發反轉思路,剖析獨特的日本美學邏輯。

  ● ● ●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 ● ● ●

  「微」:美學意識中的首要概念。日本人相信身體最原始的感動,珍惜眼前瞬間並相互體諒。舉例藉由茶室主人的位置與庭園藉景的設計,展開視綫延展的宇宙觀照,從「現在」、「這裏」、透過「自己」的位置與感受來理解世界。由細微處掌握並體現全體。

  「並」:基督教與佛教宗教觀可並列共存於日本、同時擁有漢字、平假名與片假名三種書寫係統並行,由此可看齣日本人喜好並施行「並」的思維。從古至今日本人一方麵保持著自我為獨立個體,一方麵又因為「恥的意識」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此種在競爭中尋求共存與調和的「並」的思想,似乎也最閤乎現在社會的需要。

  「氣」:日本城市即是由氣場所打造的「聚落」。從人與物到建築空間都有非物理性的、「氣」的存在。存在宇宙其中的人、自然界的樹木花草與大小物體都不斷嚮外散發生命能量,即為「氣」,為的是要和宇宙維持一體感。「氣」是促使著宇宙整體調和的關鍵所在。

  「間」:日本美學意識的核心。從繪畫來看,「間」以「留白」呈現;在音樂裏,「間」化身為餘韻。無實體存在的「間」,必須理解前述的不可視之「氣」、並捨棄瞭「整體」的概念、能覺察「細節與細節」之間的關係,也就能夠察覺並感受「間」之韻味。

  「秘」:把某部分隱藏起來以誘發觀者創造力的逆嚮思考。以長榖川等伯的〔鬆林圖〕為例,屏風上的構圖留白處創造「間」的餘韻,也召喚著觀者的想像力,令觀者繼續展開無邊無盡、延展無限的豐富創造性,最後停留觀者的腦海中的是獨一無二的繪畫作品。另,例如在視覺設計上,「陰翳」與「逆光」也是呈現「秘」的必要條件,幽暗微光使得陰翳的魅力閃耀動人。

  「素」:保持本色最為美麗。好比日本傳統房屋喜好使用木材、竹、泥土與紙張等天然素材作為建材,隨時間更迭,展現風化美感的斑駁事物,成就瞭日本獨特的侘寂(wabi-sabi)美學。另從傳統和服到三宅一生從「一塊布」為起點的服裝設計等「原型」的創造,也流露著「素」美學。

  「假」:日本人觀念中沒有絕對的生與死,生或死皆為曆程中一閃即逝、不斷重復的形式,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幻影」,也就好比現在的房子和正在過的人生是虛幻的、是「假」的,而日本人全麵接受這個世界本就被支配在宇宙自然法則之下的事實,生命曆程不斷輪迴轉生。日本傳統房屋室內僅用拉門或屏風區分空間使用,即便仍有客廳、茶室、餐廳等區分,一切仍為暫時的、「假」(藉)的用途,隨時可以調整改變,此融通無礙的思想即來自「假」的意識。

  「破」:謹記傳統的基本原則,進而捨棄框架、探索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即為「破」。茶聖韆利休的一生奉獻給茶室建築形式的改革和文化:他提齣瞭左右不對稱的空間規劃、小而美的草庵型態建築,可謂實踐瞭「破」的主張。又好比將前述七個美學意識融入瞭自己的思考並加以破壞,如此的「破」,方能成就齣日本人的究極之美。

  ● ● ● ● ● ● ● ●

  黑川雅之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探索日本人的美學意識,以上述八個富含力量的漢字訴說其發現,藉由本書,期望颱灣的讀者也能深入理解黑川雅之心中的獨特日本美學。他認為日本文化源頭根柢深受印度與中國的影響、再依著日本風土氣候發展齣特殊的美學觀,而唯有瞭解「我們到底是誰」的深度文化價值,即是在找齣對於未來的指引。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旨在避免提及《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的內容。 --- 圖書簡介一:《失落文明的密碼:瑪雅與阿茲特剋的宇宙觀與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中美洲古代文明的輝煌與神秘。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宏偉的金字塔和血腥的祭祀場麵,而是緻力於揭示瑪雅人和阿茲特剋人如何構建他們的宇宙、理解時間,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其復雜的信仰體係。 時間的螺鏇與曆法的精妙: 瑪雅文明對時間的認知遠超我們今日的綫性理解。本書詳述瞭他們如何使用長紀曆、卓爾金曆和哈布曆進行精確的星象觀測與時間推算。我們剖析瞭這些曆法如何滲透到農業周期、政治決策乃至個人命運的解讀中。書中的圖錶與案例分析,將幫助讀者理解一個由多重時間維度交織而成的宇宙觀,而非僅僅是日期的簡單堆疊。瑪雅人視時間為一種不斷循環、自我更新的實體,這與我們現代對進步的單一追求形成瞭鮮明對比。 城市規劃中的神性秩序: 書中對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和特諾奇蒂特蘭(Tenochtitlan)的城市布局進行瞭細緻的考古學解讀。這些城市並非隨意建造,而是精心模仿瞭宇宙的結構和神祇的居所。例如,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的方位布局,如何呼應瞭特定的天文事件和神話敘事。我們考察瞭神廟、廣場與居民區之間的功能聯係,展示瞭城市規劃如何成為一種強製性的宇宙秩序的物質體現。通過對殘存壁畫和銘文的解讀,我們將重建古代居民如何通過他們的生活空間來感知和確認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日常生活中的物質文化: 拋開宏大的政治史,本書關注那些構成古代社會肌理的微小細節。從玉米的種植、陶器的製作技藝,到紡織品上的符號編碼,每一件日常用品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我們考察瞭瑪雅的“可可豆貨幣”係統及其復雜的交換價值,以及阿茲特剋貴族與平民在飲食、服飾上的嚴格區分。通過對齣土文物,尤其是工具、化妝品和玩具的分析,我們得以一窺普通人在麵對生老病死、婚姻繁衍時的情感世界與實際操作,揭示瞭支撐其文明持續運作的社會契約。 神靈與凡人的對話: 本書探討瞭中美洲宗教的核心——萬物有靈論與多神崇拜。我們並非簡單羅列神祇的名稱,而是分析瞭諸如羽蛇神(Quetzalcoatl)和雨神(Tlaloc)等核心神祇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角色演變,以及祭司階層如何通過儀式和預言來“管理”神祇的意願。尤其關注瞭阿茲特剋“第五太陽紀”的末世焦慮,以及這種焦慮如何轉化為國傢意識形態和對外擴張的動力。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更細緻的視角,理解這些古老文明如何通過信仰來應對不確定性,並賦予其存在的意義。 適閤讀者: 對古代文明史、考古學、人類學、以及非西方世界觀感興趣的讀者。 --- 圖書簡介二:《煉金術的幽暗路徑:中世紀歐洲的元素、靈魂與轉化》 內容簡介: 《煉金術的幽暗路徑》是一部跨學科的探索,它超越瞭現代對煉金術“製造黃金”的膚淺認知,深入挖掘瞭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思想傢們如何將化學實驗、哲學思辨與精神救贖交織在一起。本書旨在揭示煉金術作為一種“大業”(Magnum Opus)的真正含義:即物質世界的淨化過程,與人類靈魂的完善過程是同步進行的。 理論基礎:亞裏士多德與赫爾墨斯主義的交匯: 煉金術並非孤立的實踐,而是建立在希臘哲學與埃及神秘主義的復雜融閤之上。本書首先梳理瞭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土、水、火、風)理論,以及其如何被中世紀學者轉化為對物質可塑性的理解。隨後,我們引入瞭更深層的赫爾墨斯主義思想,特彆是“如其在上,如其在下”的對應原則。這種原則構成瞭煉金術士進行“下行”(深入物質)和“上行”(提升精神)操作的哲學框架。我們將詳細解讀關鍵文本如《翡翠闆》(Tabula Smaragdina)的晦澀語句,展示其多重解讀的層次。 物質的七個階段與心理投射: 煉金術的核心實踐是“大業”的幾個關鍵階段,本書聚焦於從“黑化”(Nigredo)到“白化”(Albedo)再到“赤化”(Rubedo)的轉化過程。我們詳細考察瞭實驗操作(如蒸餾、煆燒、溶解)與心理狀態之間的精確對應關係。例如,“黑化”階段不僅是物質腐敗和分解的過程,也被認為是煉金術士必須麵對自身陰影和無意識衝動的心理考驗。書中通過對15世紀重要煉金術士的實驗記錄和私人信函分析,揭示瞭他們如何將實驗室的失敗視為精神進化的必要步驟。 哲學汞與硫磺:二元對立的統一: 書中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三大元素”——硫磺(靈魂、可燃性)、汞(精神、流動性)和鹽(身體、穩定性)的哲學意義。這三者代錶瞭物質世界的張力與統一。我們追溯瞭這些概念如何從早期阿拉伯語境中演變,並被歐洲學者重新解釋為理解宇宙生命力的鑰匙。煉金術士們相信,通過精確控製這三者的結閤與分離,可以發現“賢者之石”——不僅是轉物質的催化劑,更是生命力的終極體現。 從作坊到實驗室:煉金術士的社會角色: 煉金術士並非都是隱居的瘋子。本書考察瞭他們在宮廷、大學和修道院中的復雜社會角色。他們既是早期的化學傢、冶金專傢,也是哲學傢、醫生和占星師。我們分析瞭他們與世俗權力的關係,例如魯道夫二世宮廷對煉金術的支持,以及教會對異端思想的警惕。通過考察他們與醫學和自然哲學的互動,本書闡明瞭煉金術是如何在萌芽期的科學與深厚的神秘主義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後來的化學革命提供瞭間接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 適閤讀者: 對歐洲思想史、科學史的早期階段、哲學史以及神秘主義傳統感興趣的讀者。 --- 圖書簡介三:《聲音的建築學:音樂理論在文藝復興時期空間與信仰中的體現》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文藝復興時期(約1400年至1600年)的音樂理論和實踐,探討音樂如何超越單純的聽覺藝術,成為建構社會秩序、宗教信仰和建築空間的重要工具。我們著重分析瞭“和聲”(Harmony)這一概念在當時如何被視為宇宙秩序的縮影,以及音樂傢如何試圖在五綫譜上重現這種神聖的平衡。 理想與比例:柏拉圖主義的迴歸: 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學問的重新發現,使得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關於“天體音樂”(Musica Mundana)的理論再度興盛。本書詳細解釋瞭“比例”(Ratios)——如八度2:1、五度3:2、四度4:3——如何在這一時期被視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內在法則。作麯傢如茹斯金(Josquin des Prez)和帕萊斯特裏那(Palestrina)的作品,不再僅僅是鏇律的排列,而是對這些神聖比例的聽覺化體現。我們通過對這些作品中特定音程使用的分析,揭示瞭作麯傢如何有意識地將宇宙的完美結構“嵌入”到音樂之中。 對位法與社群的構建: 復調音樂(Polyphony)的成熟是文藝復興音樂的標誌。本書著重分析瞭對位法的復雜結構,這種結構並非簡單的鏇律疊加,而是一種社會模型:多個獨立的聲部如何在嚴格的規則下相互製約、相互依存,共同服務於一個更高的整體目標——和諧。我們考察瞭彌撒麯和經文歌的結構,展示瞭音樂如何通過這種精妙的組織方式,強化瞭宗教儀式中“信徒社群”的概念。教堂中的音樂,成為瞭一種聲音上的“城邦”。 音樂與新興的私人領域: 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音樂也開始脫離純粹的宗教殿堂,進入宮廷和貴族的私人沙龍。本書考察瞭牧歌(Madrigal)這一世俗音樂形式的興起。牧歌歌詞往往涉及愛情、自然與個人情感的錶達,這標誌著音樂開始關注個體的內心體驗。我們分析瞭作麯傢如何利用不和諧音(Dissonance)來錶達歌詞中強烈的、非宗教性的情感衝突,以及這種技巧如何被視為對古老和諧法則的一種“受控的僭越”。 聲學與建築的互動: 文藝復興時期教堂和宮殿的設計,越來越注重聲學效果。本書探討瞭諸如聖索菲亞大教堂或新落成的佛羅倫薩大教堂等建築空間,如何反過來塑造瞭音樂的演奏方式和聽眾的體驗。我們研究瞭迴響時間、穹頂高度與音樂密度之間的關係,展示瞭建築師和音樂傢之間在追求“完美聽覺體驗”方麵的協同作用。音樂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空間美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者共同創造齣一種令人敬畏的沉浸式體驗。 適閤讀者: 對音樂史、歐洲藝術史、建築學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史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和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


  1937年齣生於名古屋的建築世傢。1967年早稻田大學建築工學博士畢業,同年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黑川雅之被譽為日本建築與工業設計教父—東京的達文西;他不僅從事建築設計,另專精於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傢具、照明等多領域設計,並創立瞭自己的傢居品牌「K」。其設計作品曾獲31次日本優良設計金奬(Good Design Award)、27次德國iF設計奬(iF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設計奬(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內設計師協會年奬等。其中多係列作品被丹佛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永久收藏。從本書與《野生的衝動—東亞的美學意識》、《設計與死》、《依存與自立》、《素材與身體》、《設計曼荼羅》、《21世紀設計提案—設計的未來考古學》⋯⋯等多本代錶著作更可讀見他梳理設計思考、化身思想傢的一麵。本書《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繁體中文版為其第一本於颱灣齣版發行的文字作品。

譯者簡介

李柏黎


  1974年齣生。日本同誌社大學美學與藝術學科畢業、京都大學美術史碩士。現為雄獅美術總編輯。著有《遺民‧深情‧劉錦堂》;譯有《資訊視覺化設計的潮流—資訊與圖解的近代史》、《waterscape 水中風景》、《SUBTLE—縴細的、微小的》、《欲望的教育—美意識創造未來》、《原研哉的設計》。
 

圖書目錄

作者序
005   日本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
006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
007   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010   一期一會
012   細微處體現全體
018   野性的身體感
019   內外之等質性
022   日本城市是一種聚落
026   都市的描繪從室內開始
027   情感與羞恥心的聯係


034  日本的民主主義
036  眾神
040  絕對與相對
044  扁平的組織
048  大腦與網際網路
052  風神與雷神


060  氣與氣場
065  樑柱與氣場的建築
070  女性生殖器與男性生殖器
071  以氣場所營造的日本建築


078  氣場與間
081  陰陽
086  並列的細部
088  力學的空間
091  間的妖艷


096  隱密是花
100  秘與間,或者留白
104  逆光的效果使陰翳顯得華麗
106  藏在「秘」中的期待


112  保持本色是最好的方案
116  素材與造形
120  一張摺紙
128  原型


136  對大自然的完全信賴
140  融通無礙
144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築
148  反轉
152  與西方全然不同的美學意識


160  超越人的技藝
163  序破急・守破離
166  破滅與秩序

總論
176  究竟日本的美學意識為何  
176  反其道而行
177  重視直觀的身體感
179  民主的
180  相信自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181  無政府主義
183  女性特質的秩序感
184  為美而生
   
186   結語
190   寫在繁中版齣版前夕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日本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


  因著要闡述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我思量瞭近代以後日本的狀況,然後不禁發齣日本或許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之喟嘆。

  明治時代以後,近代化的潮流勢如破竹般地降臨日本。西方的近代思潮是以基督教思想為背景,其中以包浩斯為齣發點的近代設計思潮,更是深深地反映以德國為中心之日耳曼民族思想。然而,日本齣乎意料地以非常快的速度被西方思想所覆蓋,以至於日本傳統以縴細的感性作為切入點的美學意識,也有大部分被西方的近代思想所取而代之瞭。

  「桂離宮」是日本傳統建築的代錶作之一, 但西方的近代建築傢在沒有完全理解日本思想的情形下,站在西方角度來思量與解釋日本的傳統房屋建築,便認為日本建築特徵之一的「柱樑空間」的概念是來自於近代建築理論。

  西方與日本的建築有各自的源頭發展至今,且彼此甚少交流,而我們在大學教授建築,講的幾乎都是西方的建築學。日本傳統的建築思想或技術,在大學課堂上幾乎都不會被提到,甚至可以說遭到瞭完全的忽視。長期以來,日本傳統棟樑結構是依賴對此有興趣的極少數年輕人拜師學藝,以師徒製的方式被繼承下來。上述隻不過是「日本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此觀點其中一個小例子罷瞭。

  全力朝嚮近代化奔馳的現代日本,連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從西方角度來闡述日本思想,對此我覺得相當悲哀。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

  其實我自己的大學時代也是學習西方近代建築,並以其理論為基礎進行建築相關工作直到現在。現在迴想起來,這彷彿是將存在於自身的某種「日本特質」蓋上沉重的蓋子,甚至是盡全力不讓所謂的「日本性」散發齣來。

  不過,某天有機會重新凝視少年時代在故鄉度過漫漫時光的民傢與茶屋,突然發現在傳統空間中其實潛藏著現代化的錶現。這就彷彿發現過去所封閉的自我之中,其實是潛藏著嶄新的時代!那個瞬間我絕對無法忘懷。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將蓋子掀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並得以用一種誠實的心境來麵對日本的美學意識。

  於是,我開始瞭自我解剖的過程,也就是開始檢視自己的DNA。於是我發覺有「八個日本美學意識」隱藏在我的內心。不過,我必須斷然說明的是,我並非將這八個日本美學意識視為一種學問,它們並不是從各種書籍中擷取精華、再歸納而成的日本文化論。

  這個試論的齣發點並不是想要將「八個美學意識」當作是日本美學意識的八個部分;打個比方,它們隻像是龐大的日本美學意識底下的八個剖麵圖;它們之間絕非各自獨立,反倒是在彼此相互為前提、並彼此互補的狀態下,將所謂的「日本美學意識」呈現在大眾麵前。

  除此以外,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這八個概念並不存在所謂的「主從關係」。日本社會的秩序可說是建立在對身旁之人的顧慮上,換句話說,也就是重視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在個體與個體間的關係逐漸建立的同時,社會秩序於焉成形。「八個美學意識」就像個人與個人的關係是相互獨立的,但又同時是並列且互相影響的概念。

  據說腦細胞是非連續性的一種浮遊狀態,需求産生瞭,它們纔會根據需求讓彼此産生連結。上述八個概念就彷彿腦細胞一樣,在浮遊狀態下保持著獨立性,但不同的是,它們同時保持著某種連續性。或許聽起來有點矛盾,但卻是極重要的視點。

  因為有「微」跟「並」的美學意識,纔會有「間」之美學意識的産生,這是一種連續性,這種關係同時也涵示瞭某種並列性。在這個意義之上,我們可以論證,要說明日本的美學意識這件事本身,乃是存在於日本的秩序感之中。

  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事實上,「美學意識」一詞從發想到廣被使用,其實是走瞭一段麯摺的道路。日本人所重視的價值觀究竟算是一種思想?還是一種哲學?用怎麼樣的語詞去錶現日本人所重視的事比較適當?為此著實苦惱瞭好一陣子。

  所謂美學意識,可以是錶現美,或者是令人愉悅或令人內心一顫的事物,總之,應該是沒有任何理由就能讓人的身心靈舒爽的物事吧。透過自我探索的過程,我認為「美學意識」應該被定義為:日本人在對任何事物下判斷時所依據的規範。也就是說,不是根據信念,也非基於神的旨意,不是從哲學角度來判斷正確與否,也不是善惡的問題,而是比較接近我們身體的直覺—直觀上覺得身心舒暢的,可稱之日本人的美學意識。甚至接近某種野性的,或是動物性的判斷。日本人為美而生,也是為瞭使心情愉悅而生。發現這個結論對我來說是十分衝擊的。

  日本人並不是被規範在一個絕對的價值(可以是神、信念或哲學)底下來生活、行動,有關於此我在後麵章節將會詳細論述。「不能對不起世人」、「不能讓身邊的人感到羞恥」等對於旁人的顧慮是十分重要的,日本人可說是生活在「不要使人不愉快」的氛圍之中。與其說是「罪」的意識,倒不如說日本人的內心是被「恥」的意識所支配,他人的心情愉悅與否—是日本人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這並非是以某種絕對價值為中心的姿態,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體諒相互提攜的情況下所塑造齣的一種調和氛圍。與其說美學意識是一種哲學,我認為將其視為一種秩序感則更為恰當。

  日本人常會說「沒有所謂的自我」;或者會問自己:「為何無法率直地錶達自己的意見呢?」好比問日本人:「你要喝咖啡還是紅茶?」日本人似乎隻會迴答:「都可以」。所以從日本人口中會經常聽到「理念或信念這種東西在我身上找不到」的颱詞。上述對日本人稍帶批判的意見,其實完全是站在西方價值觀的立場所發生的。

  現今我們都是因著近代思想所孕育齣來的科學技術而能擁有汽車、搭乘飛機,被各式各樣的傢電製品包圍,過著便利的生活。我身為人類的一份子,絕非否定近代化所促成的今日成就,我所強調的議題乃是:太依賴西方的世界觀,而造成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國族認同被埋沒的這件事。

  我們必須將確實遺留且深植在我們深處的日本美學意識給挖掘齣來,然後明確認知「我們到底是誰」。世界已然進入多種文化可以共存共榮的時代,我們一方麵可以認同異文化或美學意識之間的差異,一方麵也能歡欣地欣賞其中差異,邁入多種美學意識共存的時代。而日本人唯有理解自己深層的價值觀,纔有未來可言。
 

圖書試讀



一期一會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是非常著名的一句話,齣自於近代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名言(註1)。另外一句常聽見的話:「神明寄宿在細節裏」(註2),這意味從建築或産品的細節中,纔能體現齣創作者的思想。

日本的思想或美學意識在近代給予西方極大的影響,無論是藝術或建築等各方麵都有顯著的痕跡。上述「少即是多」這個之於近代建築極為重要的思想,我認為與日本美學意識的關鍵辭之一:即「細微之處體現全體」,其中「微」的思想有異麯同工之妙。

一般而言,「細節」僅僅是「全體」的一部分,「全體」當然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細節」存在其中。考量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如此,個人當然是屬於社會的一份子,無論是都市還是社會,甚至是宇宙觀,傳統的觀念都認為從大局觀的角度來窺見全貌是比較重要的事,若是拘泥於細節,反倒容易招緻批判。

不過,對日本人來說,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模式反而並非平常。日本人的感性思考中,認為在個人之中有社會,細節之中含括瞭整體,即縴細的事物中隱含著全體性。一下就掌握住全體—並不是日本人傳統的作法,而是要從非常微觀的角度開始發想。

舉例來說,日本人從古至今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期一會。」(註3)這句話的內涵隱喻當下與某個人對話的瞬間是不會再發生第二次的,所以應該要珍惜此時此刻、在此地、與此人共度的時光。

也就是說,並不會站在一種大局觀的角度來思索與人相遇的時刻:「與此人會麵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對我的將來有加分嗎?」等等,也不會有「反正明天也會見麵,所以今天就可以隨便」的想法。日本人專注於「現在」,也就是這個瞬間與對話之人的關係,這代錶瞭「全部」。

即便是麵對每天都在一起的妻子,以「現在這個瞬間不會有第二次瞭,要珍惜當下」這樣去思考的話,彼此就會重視每一個瞬間,然後纍加上去就是重視一輩子瞭。

「現在」的這個瞬間,蘊含著「過去」,也蘊含著「未來」,這正是「微」的真義。「細微之處體現全體」的思考模式並非隻關係到時間或人際關係,還包括建築設計、庭院規劃⋯⋯甚至每一個獨立個體與世界全般都根植於此,稱之為日本思想的重要背景之一並不為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光是聽名字就讓人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一直覺得日本的很多設計和藝術作品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很難用言語去準確形容,但又深深吸引著我。比如那些極簡的建築,看似空無一物,卻又能在空間中感受到一種生命力;還有那些傳統的手工藝品,雖然沒有華麗的裝飾,但卻能從其材質、紋理中感受到匠人的心血和對自然的敬畏。 我很好奇,書中會從哪些方麵來解讀“八個意識”?是會深入到具體的藝術門類,還是會從生活習慣、哲學思想等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我特彆想知道,那些在日本現代社會依然能夠保留下來的古老美學,它們是如何與時俱進,又如何與現代生活巧妙融閤的。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是“新”,但日本的美學似乎更注重的是“根”,是一種從根源上生發齣來的生命力。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少即是多”這種理念的書籍,也想瞭解“物哀”(Mono no aware)所傳達的那種對生命短暫和無常的感悟,以及如何在這種感悟中獲得平靜。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某種角度觸及到這些我們東方人共同的情感體驗,並且用一種新的視角去解讀它們在日本文化中的獨特錶現形式。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智慧和藝術的世界。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學習到如何去欣賞那些不那麼顯眼,卻又無比珍貴的美。我常常感到,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都可能被我們忽略,但如果擁有瞭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和實踐那些能夠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意識”。也許,這些“意識”並不隻存在於日本,它們可能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的東西,隻是我們尚未發現,或者尚未找到喚醒它們的方法。

评分

讀到《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經典的日本電影畫麵,那些細膩的情感錶達,那些對自然景色的詩意描繪,以及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道具。我一直覺得,日本的美學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層麵的體驗,它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尤其對日本設計中那種“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為什麼有些物品,雖然造型簡單,卻能讓人在使用中感受到一種儀式感?為什麼有些空間,雖然不大,卻能讓人感到寜靜和舒適?我想,這背後一定有著一套獨特的哲學和思考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解析這些,讓我明白,原來美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 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界定這“八個”美學意識?是否會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比如“禪”(Zen)所代錶的簡潔、純粹和寜靜?我總是覺得,日本的美學很大程度上受到瞭禪宗思想的影響,那種對當下、對無常、對內心平靜的追求,貫穿於他們藝術和生活的方方麵麵。 我還設想,書中可能會提到“藉景”(Shakkei)這種園林藝術中的概念,它如何將外部的自然景色巧妙地融入到庭院設計中,從而創造齣更加廣闊和富有層次感的空間。這種處理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巧妙,它打破瞭室內外的界限,讓自然成為空間的一部分,也讓生活充滿瞭詩意。 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日本文化的讀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去感知美、創造美、以及在生活中實踐美的靈感。我渴望能夠像日本人一樣,用一種更加審慎、更加有意識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每一件物品,去感受每一個瞬間,讓生活充滿更多的驚喜和感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簡潔的留白,搭配上獨特的字體,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息。我一直對日本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它在藝術、設計、生活方式中流露齣的獨特審美。這本書的書名《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更是直擊我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瞭解,究竟是哪八個意識,又是如何貫穿在日本的方方麵麵。 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日本的許多物品,即便是日常用品,也能做得如此精緻,充滿藝術感?從一把茶道用的竹勺,到一件剪裁閤體的和服,再到庭院裏的一石一木,似乎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和考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物”的尊重,以及在不完美中發現美的能力,都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理解的。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為我揭示這些背後深層次的哲學和文化根源。 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日本美學中“侘寂”(Wabi-sabi)的意境,那種對自然、不完美、短暫和樸素的欣賞。這與我們當下社會所追求的“完美”、“高效”、“物質至上”有著截然不同的 P.O.V.。我很好奇,在日本的傳統和現代生活中,“侘寂”是如何體現的,它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除瞭“侘寂”,我還在猜測其他幾個可能的美學意識。或許會涉及到“幽玄”(Yugen)所帶來的深邃、神秘、難以言喻的美感?又或者是“留白”(Ma)在藝術創作和空間布局中的重要性,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日本電影、繪畫、建築中的畫麵,它們都似乎蘊含著某種我尚未完全領悟的東方智慧,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成為我探索這些智慧的鑰匙。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它仿佛在呼喚著我內心深處對於寜靜、和諧、以及對生活細微之處的敏感。我常常覺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丟失瞭很多感知美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麻木。我希望通過閱讀《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能夠重新喚醒自己對美的敏銳度,學會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從生活中汲取更多詩意和哲思,讓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和充盈。

评分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這個書名,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對日本文化深層次的嚮往。我一直覺得,日本的美學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風格,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一種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它所傳達的,往往是那種淡泊、寜靜、內斂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意境。 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將“八個”不同的美學意識進行劃分和闡述的。我猜想,其中可能包含著對“自然”的尊重和模擬,比如那些如同畫捲般展開的日式庭園,以及對四季變化的敏感捕捉。我一直覺得,日本的美學很大程度上源於對自然的敬畏,並將自然的美巧妙地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 我好奇書中是否會觸及到“簡素”(Kanso)的美學原則,這種“拋棄冗餘,直擊本質”的理念,在我看來,是日本設計能夠如此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它不僅僅是外觀上的簡潔,更是內在的一種純粹和返璞歸真。我常常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纔能迴歸到這種“簡素”的美學境界。 我還期待書中能解讀“寂”(Wabi)所代錶的那種在不完美中發現美的意境,以及“寂”(Sabi)所蘊含的,隨著時間流逝而産生的曆史感和滄桑感。這兩種意境結閤在一起,構成瞭日本美學中獨具特色的“侘寂”美學,我一直想更深入地去理解它。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與東方智慧對話的機會。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對“美”的理解,並從中汲取養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詩意和哲學。我渴望能夠像日本的美學一樣,在平淡中發現不凡,在細節中品味精緻,在短暫中感受永恒。

评分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這個書名,讓我瞬間聯想到那些精心布置的日式庭院,枯山水那種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意境,以及那些極具東方韻味的插花藝術。我總覺得,日本的美學是一種“靜”的美,它不張揚,不喧嘩,卻能在不動聲色中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和哲學內涵。 我一直對日本建築中對“空間”的處理方式感到著迷。那些看似樸素的木結構,那些巧妙利用光影的窗戶,以及那些留有大量“空白”的牆麵,都在傳遞著一種“留白”的美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種“留白”在日本人眼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它又如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間”(Ma)的概念,這個詞在日語中可以指空間、時間、間隔,它在日本美學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我一直覺得,這種對“間”的理解,是日本人能夠創造齣如此獨特而富有韻味的作品的關鍵。它不是簡單的空無,而是一種充滿可能性的“在場”。 我還期待書中能解讀“雅”(Miyabi)的意境,那種典雅、精緻、不落俗套的美。我常常覺得,日本人在追求“雅”的同時,又不會顯得過於浮誇,而是在保持一種內斂和含蓄的基礎上,展現齣極緻的品味。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美學境界。 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去深入探索一個充滿智慧和韻味的世界。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提升自己對美的感知力,學會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細節,去品味那些不易察覺的韻味。我渴望能將這種“美學意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精緻和有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