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在任何時代都是曆史的見證人。必須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
——日本現代設計之父 龜倉雄策——
東京奧運與大阪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日宣美與日本設計中心的成立……
在重大關鍵局勢之際,總能見到這位不斷鼓舞激勵日本的稀世錶現者
從龜倉雄策的生涯和工作,揭開昭和時代的設計幕後史
2015年,東京奧運會徽的徵選引起社會一片譁然。對佐野研二郎設計案可能是剽竊的指責,主辦單位正在猶豫是否繼續使用。
於是「使用之前的會徽就好啦」、「沒有任何設計能夠超越那個會徽」等意見四起,紛紛錶示希望1964年東京奧運會徽能夠重齣江湖。
這個眾所皆知的會徽,設計者就是龜倉雄策。
為昭和史增添輝煌一頁的諸多事件,他都是相關人物;他超越設計師的領域,不斷鼓舞激勵日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錶現者。
▋
本書特色
◆記錄1915-1997日本現代設計之父八十二年精采際遇與堅毅不懈的努力。
◆縱覽大師波瀾壯闊的不凡時代,見證昭和時期設計圈的蓬勃活力。
◆從平麵設計發展視角,窺看日本二戰前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變遷。 ▋
硃紅的記憶 創作的原鄉 龜倉雄策齣生於1915年,九歲時,舉傢從半年都沉浸在雪白與冷冽的新潟縣搬到東京。住傢對麵有整片紅樹林,放眼望去,盡是硃紅。這是龜倉初見希望新天地――東京的景色,也是他設計的原點,更是他一生對傢國及設計奉獻的熱情所在。
龜倉從小生活在藝術世界裏,父兄與舅舅都喜愛繪畫,也四處蒐購畫作。初二時,龜倉沒能通過中學考試,被父親要求退學,幸運地與鄰居三浦逸雄(第一書房綜閤雜誌《Le Serpent》的總編輯)成為忘年之交,三浦帶領他進入文學、電影、音樂等世界,與精通法國文學的小鬆清、俄國文學的中山省太郎、畫傢海老原喜之助、藝評傢柳亮等人認識,為龜倉的藝術涵養打下基底。年紀輕輕就為《Le Serpent》雜誌畫插畫、寫影評,還考進日本第一傢製作公司「共同廣告事務所」,第一次設計的裝幀書籍就是聖修伯裏的《夜間飛行》。
當龜倉看到小津安二郎《大小姐》的電影海報時,非常崇拜河野鷹思,而且立誌成為「圖案師」。
十九歲時,在一傢舊書店看到一本包浩斯圖錄,十分著迷,被由直綫與麯綫構成的世界深深吸引。二十歲時,毅然前往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川喜田煉七郎,師法德國威瑪包浩斯學校所創辦的新建築工藝學院。
▋
為昭和史增添輝煌一頁的重要推手 二戰期間,攝影傢名取洋之助成立日本工房,找來山名文夫和河野鷹思兩大招牌,創辦當時嚮國際宣揚日本的海外雜誌《NIPPON》。龜倉經由攝影傢好友土門拳的引介和該雜誌展開閤作,大膽運用影像、濛太奇等藝術手法,將它變身為與國際接軌的高水準刊物。同期間,龜倉也學到名取以「紀實照片拼貼」手法,呈現編輯風格的獨特絕活。原本要展現在《NIPPON》東京奧運特輯上,但因政府決定交迴第十二屆東奧主辦權而停擺,讓他喪失與河野製作的柏林特輯較勁的機會。
紙張隨著緊張局勢愈發短缺,名取將個人商號「日本工房」,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報導工藝株式會社」,以取得足夠讓刊物順利齣版的用量。名取認為「戰爭是一門生意」,陸續在新京、上海、香港、大阪等地成立分公司,他到上海打天下,拔擢二十五歲的龜倉擔任東京總公司的美術部長,打造泰國版的《LIFE》雜誌――《東亞畫報》,讓外國人瞭解日本的生活方式。這本日本國情宣傳雜誌,是名取跨齣大東亞圈政治宣傳齣版事業的第一步,也讓身為總編輯的龜倉,終於有機會和掌理《front》、被勝見勝譽為書籍裝幀天皇的勁敵原弘,並肩站在同一土俵上。
戰爭期間,龜倉協助國際文化振興會,製作發行宣揚國威、振奮士氣的《陸軍》《海軍》寫真集。戰敗後一周,龜倉收到陸軍宣傳部的命令──「國際報導工藝持有的所有照片原版,速速處理。」趕在麥剋阿瑟進駐日本前,將十幾萬張的照片及檔案資料塞入木箱,拋入築地川沿岸,記錄十五年戰爭全貌的原版,以水葬收場。
美軍進駐後的某天,龜倉在東京月颱上撿到印有藍色水墨圖案的行軍餐盒,他對美國如此講究細節,而且設計具有療癒作用,震驚不已;尤其一股新鮮的文明和文化氛圍,自老舊屋內油然升起時,有感而發地跟妻子說:「瞧瞧這個設計。這就是文明,設計是生存的喜悅。今後,我會將這個設計去蕪存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為瞭嚮世人傳達為每日生活引進美好事物非常重要、發掘年輕新銳設計師,以及提升日本廣告設計水準,龜倉雄策和原弘等人在1951年成立日本宣傳美術會(簡稱日宣美)。六○年代,尼康相機的市占率很低,日本光學公司找來龜倉代言改造,不但扭轉頹勢,他設計的Nikon SP相機海報,還被德國設計傢Will Burtin看中,開啓龜倉與國際的連結。日本戰敗後急於從衰敗中奮起,重新踏上國際舞颱,在行銷策略聯盟抵抗外資的號召下,龜倉在1960年組建日本設計中心,結集全國優秀廣告人纔,開啓設計師的專業地位;兩年後設立龜倉設計研究所,成為自由設計傢。
成長於二戰的龜倉,是日本第一代平麵設計師,受西方現代方主義影響,作品中透露極強的現代性,但又不失日本傳統美學的象徵性與簡潔性。1965年,日本終於爭取到抓住世人注目的強國機會――東京奧運,龜倉領軍的團隊,設計日本國旗從金色奧運五環托起的奧運係列海報造成轟動,不僅使日本在世界平麵設計舞颱上嶄露頭角,也捲動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國寶級藝術大師橫尾忠贊譽「這充滿張力的海報是成就戰後現代主義的巔峰傑作」。此係列作品獲得當年國際米蘭海報設計大奬,從海報文宣、工作手冊、指示牌到證書紀念品,龜倉設計的整套識彆係統,成為奧運史上的典範。那麵硃紅記憶的旗幟,在活動落幕後,仍持續屹立在每個人心中。
▋「現在,我們正在龜倉雄策設計的道路上做設計」一一佐藤可士和 龜倉將日本特有傢徽做為一種視覺語言,貫穿在海報中,展現大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從1970年他為大阪世界博覽會設計的海報中可見端倪。無論精神內涵還是形式錶現,龜倉都走在日本平麵設計的前端,深深地影響日本乃至世界的設計風格。1978年,龜倉擔任日本平麵設計師協會(JAGDA)會長,推動日本成為設計大國。除設計海報、標誌、攝影、雜誌、書籍裝幀之外,也涉及雕塑、公共藝術等其他設計領域,晚年亦擔任《CREATION》設計雜誌主編,堪稱現代日本設計的創始者。
他一生獲奬無數:曾多次榮獲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的金奬、銀奬、藝術奬、特彆奬;布爾諾國際平麵藝術雙年展銀奬、銅奬;芬蘭拉赫蒂國際海報雙年展大奬;1982年紫綬褒章;1988年勛三等瑞寶章;1991年個人文化勛章;1994年獲得《CREATION》雜誌授予的每日設計大奬特彆賞與東京ADC會員賞,同年華沙美術學院授予榮譽博士。龜倉辭世後,JAGDA為嚮他緻敬,在1999年特彆設立日本設計最高奬——龜倉雄策奬,田中一光、永井一正、勝井三雄、淺葉剋己、原研哉、佐藤可士和、佐藤卓、葛西薰、三木健等人都曾榮獲。佐藤可士和便曾說「現在,我們正在龜倉雄策設計的道路上做設計」。
日本曆史上的大事,幕後總能見到龜倉的身影。他認為「國傢治理與企業經營都必須和設計一體化」。國傢和企業都有其根本的理念,以及奠基於該理念之上的策略。而為瞭體現這些理念與策略所付諸的行為,就是國傢治理,就是企業經營。設計也是同樣道理。麵對每個重大事件,他的思想、錶現和行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本書迴顧龜倉雄策的生涯和工作,揭開昭和時代的設計幕後史。
《硃紅的記憶——龜倉雄策傳》圖書簡介 一部橫跨時代、見證日本近代攝影史的史詩巨著 《硃紅的記憶——龜倉雄策傳》並非一部單純的人物傳記,它是一部以個人生命軌跡為經緯,深入剖析日本戰後社會變遷、設計美學革新乃至全球視覺文化發展的宏大敘事。本書以著名平麵設計師、攝影傢龜倉雄策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核心綫索,通過大量珍貴的曆史檔案、未曾公開的私信、工作筆記以及深入的行業訪談,構建起一個立體、飽滿且充滿張力的精神世界。 第一部:黎明前的低語——戰爭陰影下的萌芽(1915-1945)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龜倉雄策的早年經曆,與其說是藝術的孕育,不如說是時代洪流的洗禮。他齣生於一個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時代,早年對攝影與設計的接觸,深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尤其是包豪斯(Bauhaus)和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銳利美學。 這一部分詳細描繪瞭龜倉如何掙紮於戰爭的宣傳機器與個人藝術追求之間的矛盾。他敏銳地捕捉到平麵設計在動員人心、塑造國傢形象中的巨大能量,但也清晰地展現瞭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受的內在煎熬。我們追溯瞭他早期參與的幾次重要的廣告和宣傳活動,揭示瞭戰前日本視覺文化的底色——既有極度精緻的形式主義,也隱藏著被壓抑的創造力。這段曆史的鋪陳,為理解他戰後爆發式的創新提供瞭深厚的背景。 第二部:灰燼中的新生——日本設計界的“再啓動”(1946-1960) 二戰的結束,如同一次徹底的格式化,將日本推嚮重建的十字路口。龜倉雄策是第一批站齣來,用影像和圖形語言重建國民信心的精神旗手。《硃紅的記憶》著重描述瞭他在這一時期如何迅速吸收國際前沿信息,並將其本土化、現代化。 重點章節聚焦於他與《光芒》(Domon Ken)等先鋒攝影雜誌的閤作,以及他對於“寫實主義”與“抽象構成”的融閤探索。書中詳盡分析瞭他如何通過強烈的黑白對比、大膽的視角裁剪,賦予戰後日本商品一種全新的、充滿現代感的視覺身份。我們得以一窺他參與的第一個大型國際項目,那次經曆如何打開瞭他的眼界,使其堅信日本設計必須與世界同步,甚至引領世界。這一階段,是龜倉個人風格形成的關鍵熔爐,他開始意識到,設計不僅僅是美化産品,更是構建國民自信的有效工具。 第三部:國際舞颱的聚焦——東京奧運會的視覺遺産(1960-1970) 毫無疑問,1964年東京奧運會是龜倉雄策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也是日本現代設計史上的一座裏程碑。本書用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深度解析瞭奧運會視覺識彆係統(VI)的誕生過程。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標誌設計,而是一場國傢形象的重塑工程。書中細緻還原瞭從概念構思到最終定稿的無數次討論、推翻與修正。龜倉如何將日本的傳統元素——如簡潔的綫條、嚴謹的結構——與現代主義的國際語言完美結閤?他如何剋服來自不同派係、不同思維方式的阻力,最終形成那套簡潔、有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視覺係統?書中收錄瞭大量當時的設計草圖、字體設計方案的演變過程,揭示瞭“硃紅”色調的選擇背後,所蘊含的對太陽旗精神的現代緻敬與超越。這次奧運會不僅確立瞭龜倉在世界設計界的地位,更標誌著日本設計力量正式走嚮全球中心。 第四部:時代的巨擘與後繼者的導師(1970-1998) 隨著聲望的日益鞏固,龜倉雄策不再僅僅是一個創作者,他成為瞭日本設計界的“定海神針”。這一時期,他的工作重心轉嚮瞭對設計教育的推動、對年輕設計師的扶持,以及通過各種國際展覽,鞏固日本作為設計強國的地位。 書中深入探討瞭他晚期對“攝影本體”的迴歸,他拍攝的紀實作品,少瞭商業的銳利,多瞭對人文的關懷和對光影的哲學思考。我們看到瞭他如何平衡商業委托與個人藝術追求的“大師之道”。同時,本書也坦誠地記錄瞭他在麵對新媒體、新思潮興起時的復雜心境,他如何既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變化,又堅守平麵設計清晰、有力的核心原則。 第五部:未竟的鏇律——記憶的沉澱與永恒的啓示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龜倉雄策留下瞭無數關於美、關於責任、關於時間的作品。《硃紅的記憶》的收尾部分,聚焦於他留給後世的遺産——不僅僅是那些標誌性的視覺作品,更是他那種“不妥協的專業精神”。 本書結尾處,通過對多位健在的日本設計界重量級人物的口述采訪,勾勒齣龜倉雄策在同行眼中的形象:一個近乎嚴苛的完美主義者,一個將“精確”視為信仰的匠人,以及一個永遠對未來保持好奇的探索者。 本書價值: 《硃紅的記憶——龜倉雄策傳》不僅是研究日本戰後設計史不可或缺的文獻,更是一部關於個體如何在劇烈時代變動中,以藝術和設計堅守信念、創造未來的心靈史。它揭示瞭從戰爭宣傳到奧運盛典,圖形符號如何成為一個民族復興的最有力語言。對於所有熱愛攝影、平麵設計、品牌視覺管理以及對日本文化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無僅有的深度洞察。它讓我們看到,一個時代的“硃紅”,是激情、是血脈,更是對精確與美的永恒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