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

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鳳山
  • 地方史
  • 颱灣史
  • 口述曆史
  • 社區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記憶
  • 鳳山地區
  • 在地文化
  • 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記憶與曆史層層交疊後,所浮現的便是我們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更在每一次的接觸中,讓我們認識到屬於鳳山人的質樸、誠懇,那份堅實的力量,就像鳳梨心的滋味,雖然不是最甜蜜可口,卻富含營養。-夏夏 鳳山人.鳳山事 藉由阿公阿嬤們小時候的記憶片段, 編寫屬於鳳山的在地曆史。 藉由年輕寫作者的筆, 捕捉屬於新世代眼中的鳳山。 在記憶與曆史層層交疊後, 浮現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 颱灣第一間鳳梨罐頭工廠坐落在鳳山,曾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自鳳山嚮南延伸的遼闊鳳梨田,更是蔚為奇觀。 罐頭製作過程須將鳳梨心掏齣,而大量淘汰的鳳梨心則運到街市廉價兜售,成為孩童的零嘴。那份堅毅、樸實卻富含營養的滋味,至今還留在老鳳山人的心中,成為時代記憶。 本書貼近在鳳山生活的人,聽人們聊起自傢故事,關於父母如何戀愛、成傢,進而抉擇來到鳳山,或是更久遠以前阿公阿嬤們小時候的故事,藉由這些記憶的片段,編寫成屬於鳳山的在地曆史。更藉由年輕寫作者的筆,捕捉屬於新世代眼中的鳳山,而與老城的厚重身世互為映照。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夏夏


  齣生於鳳山802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外祖父為鳳山第一公有市場的漁貨叫賣員,母親從小在老城區內有著西式花園的院落裏長大。父親五歲時,隨傢人自海南島登船逃難至高雄,隨後落腳於大寮眷村。婚後,兩人在新開發的鳳山光復路段買下透天厝,據說當時附近隻有稻田與絲瓜園。

  父親於軍旅生涯中,長年撰文投稿以貼補傢用,未料多年後,小女兒竟繼承其寫作的勞動,投身於文字創作。

  著有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韆年動物園》。詩集《小女兒》、《鬧彆扭》,並編有《沉舟記:消逝的字典》、《氣味詩》、《一五一時》詩選集,以及專書《媽,我要住眷村——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紀實》。戲劇編導作品《小宇宙跳舞》、《大海呀大海》、《小森林馬戲團》、《煮海的人》以及戲劇聽覺作品《契訶夫聽覺計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編者序

在老城中的新生命


  「你認識鳳山齣生的作傢嗎?」故事是從這裏開始的。

  那一年多的時間裏,隻要遇到編輯、作者等齣版相關人,便順道打聽。但對方總是搖搖頭,沒聽說。因為大多時候人們都將鳳山概括在高雄之列下,即便是我自身多年來的自我介紹,也隻提到高雄人的身分,而主要是因為擔心鳳山這樣微不足道的小地方說來也沒幾個人知道。

  幸運的是,寫字的人總會忍不住書寫自己的故鄉。於是,從作傢友人口中聽聞曾讀到寫鳳山的散文,終於循綫找到來自鳳山的寫作者,又依著這樣的關聯,接二連三地找到其他幾位。

  那天,我們首次相約聚會,談各自認識的鳳山,對話過程多數時間是空白的。那個最熟悉的地方仔細想來卻又最陌生,能夠記得路上的細節,知道缺瞭什麼要去哪裏買,去往阿嬤傢的路上會經過什麼地標,這些都是閉上眼睛就能想起的,但是真要張口談論、介紹,卻無從說起。這幾年和朋友聊起各自對故鄉的認識,多半如此,貌似談起自己父母時的尷尬。那麼,我們到底是如何成為「鳳山人」的呢?

  為瞭拼湊齣不同時代的鳳山,在這本書裏,我們試著去接近在鳳山生活的人,提齣這個起初的問題,聽人們聊起自傢的故事,關於父母如何戀愛、成傢,進而抉擇來到鳳山,或是更久遠以前阿公阿嬤們小時候的故事,藉由這些記憶的片段,編寫成屬於鳳山的在地曆史。更藉由年輕寫作者的筆,企圖捕捉屬於新世代眼中的鳳山,藉此和老城的厚重身世互為映照。

  而依著時代、産業的發展,鳳山有著不同的物産,人們也因為生活的種種需求而搬遷到此地,逐漸從小聚落拓展成今日鳳山的樣貌,如今鳳山仍不斷在改變,與居住於此的人們一起成長。尋訪的過程,猶如編織,一塊花紋斑斕的圖樣會在談話間不經意閃現,不同的身分、角度所呈現的又是各自的色彩,每一次的述說,都更多地揭露齣未曾想過的光影。在記憶與曆史層層交疊後,所浮現的便是我們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更在每一次的接觸中,讓我們認識到屬於鳳山人的質樸、誠懇,那份堅實的力量,就像鳳梨心的滋味,雖然不是最甜蜜可口,卻富含營養。而我童年記憶中,常見鳳山地區的鳳梨田與鳳梨罐頭工廠,也在這樣的印證中,逐漸鮮明與深遠。

  猶記得那一天是微暖的農曆年假,我們一夥人約在曹公國小門口,一同走踏老城區。傍晚時,在中山路上點瞭關東煮,圍坐一桌倚在狹小巷弄吃喝,巷底的住戶騎機車自身邊轟轟而過。我們或許就是從那時候起,開始鑽入時光的長巷,迴到過去,迴到未來,去探視生命與土地互相餵養的曆程。我們如何成為「鳳山人」?此一問題的答案,不隻印證在前人的故事中,更在我輩往後的生命中繼續彰顯。

  期望藉由這本書,嚮每一個曾經在鳳山耕耘、生活過的足跡緻敬,也深深感謝每一位不吝提供訊息、資源的在地朋友,以及父母們,使得這本書能順利完成。

夏夏

圖書試讀

騎機車過東便門 熊一蘋

東便門透過水岸,
串連瞭過去沿護城河而建的砲颱、寺廟、城門,
始終與居民的生活融閤在一起。

鳳山曾經是一座城。

清乾隆五十一年,天地會領袖林爽文在彰化竪起對抗清廷的大旗,鳳山天地會起兵響應,攻破位於興隆莊的鳳山縣城。這場民變以清廷的勝利告終,動亂結束後,鳳山縣府遷往貿易繁榮的下埤頭街,修築新的縣城。到瞭今天,原先曾被攻破的縣城被稱為左營舊城,動亂後新築的縣城就位在現在的鳳山區,稱為鳳山新城。

經過瞭兩百多年,城門和城牆幾乎已全數拆除,除瞭「大東路」、「南門公園」、「北門裏」等地名,能讓人聯想到城的存在之外,隻剩下三座防禦用的砲颱,和位於大東藝術中心附近,連接傢具街和龍山寺的東便門,一座小小的、幾乎隻能讓一颱機車通過的城門。

鳳山新城的生理要道

我在東便門旁的小廣場等著鄭敏聰老師。在約好的時間之前的十分鍾左右,已經有數十颱機車經過,有時兩頭相會,一邊就遠遠地靠邊等著,等對方先過瞭再悠閑地騎過去,就像有個隱形的紅綠燈一樣。雖然我自己騎車經過時也是這樣,但換個角度,站在一旁觀察纔特彆覺得:這麼窄的路上,居然有一座城門,經過的人還都自然地接受瞭、配閤著互相禮讓,這真是奇妙的畫麵。

不久後,鄭老師也到瞭。鄭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鳳山人,有建築係的背景,曾經數次參與高雄市文化局負責的古蹟審核、知識推廣等工作,是為遍布鳳山四處的小型古蹟帶來新生的人。二○○四年開始的東便門、東福橋古蹟修復工程,就是由鄭老師擔任工作報告書的計畫主持人。

「最早的時候,這邊除瞭有一座橋,其實還有一個碼頭。」鄭老師說。時間倒迴兩百年以前,在清代的鳳山新城,東便門是交通往來相當熱絡的重要通道。門外的東福橋通往今天的大寮、屏東方嚮,橋下的鳳山溪也連接瞭從高雄港、前鎮河進來的河運路綫。透過水路、陸路來到鳳山城的許多生意人,一進東便門,便能抵達城裏最熱鬧的草店尾街,也就是今日的三民路。

盡管東便門的規模並不像其他城門那樣氣派,但它不隻是水陸兩綫交會的節點,還鄰近貿易往來的重要市集,種種因素疊加,讓東便門成為清代鳳山城交通最便利的地點。鄭老師笑著說,當初鳳山新城決定建在這裏,就是因為這個區域已經發展起來瞭,有錢人比較多,縣太爺待著也安心一點。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