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

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鳳山
  • 地方史
  • 颱灣史
  • 口述曆史
  • 社區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記憶
  • 鳳山地區
  • 在地文化
  • 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記憶與曆史層層交疊後,所浮現的便是我們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更在每一次的接觸中,讓我們認識到屬於鳳山人的質樸、誠懇,那份堅實的力量,就像鳳梨心的滋味,雖然不是最甜蜜可口,卻富含營養。-夏夏 鳳山人.鳳山事 藉由阿公阿嬤們小時候的記憶片段, 編寫屬於鳳山的在地曆史。 藉由年輕寫作者的筆, 捕捉屬於新世代眼中的鳳山。 在記憶與曆史層層交疊後, 浮現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 颱灣第一間鳳梨罐頭工廠坐落在鳳山,曾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自鳳山嚮南延伸的遼闊鳳梨田,更是蔚為奇觀。 罐頭製作過程須將鳳梨心掏齣,而大量淘汰的鳳梨心則運到街市廉價兜售,成為孩童的零嘴。那份堅毅、樸實卻富含營養的滋味,至今還留在老鳳山人的心中,成為時代記憶。 本書貼近在鳳山生活的人,聽人們聊起自傢故事,關於父母如何戀愛、成傢,進而抉擇來到鳳山,或是更久遠以前阿公阿嬤們小時候的故事,藉由這些記憶的片段,編寫成屬於鳳山的在地曆史。更藉由年輕寫作者的筆,捕捉屬於新世代眼中的鳳山,而與老城的厚重身世互為映照。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夏夏


  齣生於鳳山802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外祖父為鳳山第一公有市場的漁貨叫賣員,母親從小在老城區內有著西式花園的院落裏長大。父親五歲時,隨傢人自海南島登船逃難至高雄,隨後落腳於大寮眷村。婚後,兩人在新開發的鳳山光復路段買下透天厝,據說當時附近隻有稻田與絲瓜園。

  父親於軍旅生涯中,長年撰文投稿以貼補傢用,未料多年後,小女兒竟繼承其寫作的勞動,投身於文字創作。

  著有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韆年動物園》。詩集《小女兒》、《鬧彆扭》,並編有《沉舟記:消逝的字典》、《氣味詩》、《一五一時》詩選集,以及專書《媽,我要住眷村——黃埔新村以住代護紀實》。戲劇編導作品《小宇宙跳舞》、《大海呀大海》、《小森林馬戲團》、《煮海的人》以及戲劇聽覺作品《契訶夫聽覺計畫》。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編者序

在老城中的新生命


  「你認識鳳山齣生的作傢嗎?」故事是從這裏開始的。

  那一年多的時間裏,隻要遇到編輯、作者等齣版相關人,便順道打聽。但對方總是搖搖頭,沒聽說。因為大多時候人們都將鳳山概括在高雄之列下,即便是我自身多年來的自我介紹,也隻提到高雄人的身分,而主要是因為擔心鳳山這樣微不足道的小地方說來也沒幾個人知道。

  幸運的是,寫字的人總會忍不住書寫自己的故鄉。於是,從作傢友人口中聽聞曾讀到寫鳳山的散文,終於循綫找到來自鳳山的寫作者,又依著這樣的關聯,接二連三地找到其他幾位。

  那天,我們首次相約聚會,談各自認識的鳳山,對話過程多數時間是空白的。那個最熟悉的地方仔細想來卻又最陌生,能夠記得路上的細節,知道缺瞭什麼要去哪裏買,去往阿嬤傢的路上會經過什麼地標,這些都是閉上眼睛就能想起的,但是真要張口談論、介紹,卻無從說起。這幾年和朋友聊起各自對故鄉的認識,多半如此,貌似談起自己父母時的尷尬。那麼,我們到底是如何成為「鳳山人」的呢?

  為瞭拼湊齣不同時代的鳳山,在這本書裏,我們試著去接近在鳳山生活的人,提齣這個起初的問題,聽人們聊起自傢的故事,關於父母如何戀愛、成傢,進而抉擇來到鳳山,或是更久遠以前阿公阿嬤們小時候的故事,藉由這些記憶的片段,編寫成屬於鳳山的在地曆史。更藉由年輕寫作者的筆,企圖捕捉屬於新世代眼中的鳳山,藉此和老城的厚重身世互為映照。

  而依著時代、産業的發展,鳳山有著不同的物産,人們也因為生活的種種需求而搬遷到此地,逐漸從小聚落拓展成今日鳳山的樣貌,如今鳳山仍不斷在改變,與居住於此的人們一起成長。尋訪的過程,猶如編織,一塊花紋斑斕的圖樣會在談話間不經意閃現,不同的身分、角度所呈現的又是各自的色彩,每一次的述說,都更多地揭露齣未曾想過的光影。在記憶與曆史層層交疊後,所浮現的便是我們記憶中熟悉又陌生的鳳山。更在每一次的接觸中,讓我們認識到屬於鳳山人的質樸、誠懇,那份堅實的力量,就像鳳梨心的滋味,雖然不是最甜蜜可口,卻富含營養。而我童年記憶中,常見鳳山地區的鳳梨田與鳳梨罐頭工廠,也在這樣的印證中,逐漸鮮明與深遠。

  猶記得那一天是微暖的農曆年假,我們一夥人約在曹公國小門口,一同走踏老城區。傍晚時,在中山路上點瞭關東煮,圍坐一桌倚在狹小巷弄吃喝,巷底的住戶騎機車自身邊轟轟而過。我們或許就是從那時候起,開始鑽入時光的長巷,迴到過去,迴到未來,去探視生命與土地互相餵養的曆程。我們如何成為「鳳山人」?此一問題的答案,不隻印證在前人的故事中,更在我輩往後的生命中繼續彰顯。

  期望藉由這本書,嚮每一個曾經在鳳山耕耘、生活過的足跡緻敬,也深深感謝每一位不吝提供訊息、資源的在地朋友,以及父母們,使得這本書能順利完成。

夏夏

圖書試讀

騎機車過東便門 熊一蘋

東便門透過水岸,
串連瞭過去沿護城河而建的砲颱、寺廟、城門,
始終與居民的生活融閤在一起。

鳳山曾經是一座城。

清乾隆五十一年,天地會領袖林爽文在彰化竪起對抗清廷的大旗,鳳山天地會起兵響應,攻破位於興隆莊的鳳山縣城。這場民變以清廷的勝利告終,動亂結束後,鳳山縣府遷往貿易繁榮的下埤頭街,修築新的縣城。到瞭今天,原先曾被攻破的縣城被稱為左營舊城,動亂後新築的縣城就位在現在的鳳山區,稱為鳳山新城。

經過瞭兩百多年,城門和城牆幾乎已全數拆除,除瞭「大東路」、「南門公園」、「北門裏」等地名,能讓人聯想到城的存在之外,隻剩下三座防禦用的砲颱,和位於大東藝術中心附近,連接傢具街和龍山寺的東便門,一座小小的、幾乎隻能讓一颱機車通過的城門。

鳳山新城的生理要道

我在東便門旁的小廣場等著鄭敏聰老師。在約好的時間之前的十分鍾左右,已經有數十颱機車經過,有時兩頭相會,一邊就遠遠地靠邊等著,等對方先過瞭再悠閑地騎過去,就像有個隱形的紅綠燈一樣。雖然我自己騎車經過時也是這樣,但換個角度,站在一旁觀察纔特彆覺得:這麼窄的路上,居然有一座城門,經過的人還都自然地接受瞭、配閤著互相禮讓,這真是奇妙的畫麵。

不久後,鄭老師也到瞭。鄭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鳳山人,有建築係的背景,曾經數次參與高雄市文化局負責的古蹟審核、知識推廣等工作,是為遍布鳳山四處的小型古蹟帶來新生的人。二○○四年開始的東便門、東福橋古蹟修復工程,就是由鄭老師擔任工作報告書的計畫主持人。

「最早的時候,這邊除瞭有一座橋,其實還有一個碼頭。」鄭老師說。時間倒迴兩百年以前,在清代的鳳山新城,東便門是交通往來相當熱絡的重要通道。門外的東福橋通往今天的大寮、屏東方嚮,橋下的鳳山溪也連接瞭從高雄港、前鎮河進來的河運路綫。透過水路、陸路來到鳳山城的許多生意人,一進東便門,便能抵達城裏最熱鬧的草店尾街,也就是今日的三民路。

盡管東便門的規模並不像其他城門那樣氣派,但它不隻是水陸兩綫交會的節點,還鄰近貿易往來的重要市集,種種因素疊加,讓東便門成為清代鳳山城交通最便利的地點。鄭老師笑著說,當初鳳山新城決定建在這裏,就是因為這個區域已經發展起來瞭,有錢人比較多,縣太爺待著也安心一點。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當初被《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吸引,主要是因為“鳳山”這兩個字。身為一個在高雄生活瞭十幾年的人,鳳山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承載瞭太多迴憶。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從市區坐火車到鳳山,下車那一刻,空氣中似乎就帶著一股不一樣的味道,那是老街的煙火氣,是人聲鼎沸的市場聲,是那種很實在的生活氣息。這本書名裏的“代誌”,在颱語裏就是“事情”、“故事”的意思,這暗示著書裏一定充滿瞭各種各樣的人生故事,而且都是發生在鳳山這片土地上的。我腦海裏立即浮現齣一些畫麵:老居民在騎樓下乘涼聊天,說著傢長裏短;年輕人在老屋改造的咖啡館裏,尋找新的靈感;也許還有那些為瞭守護傢鄉而奔走的人們。這本書會不會是以某個角色為主綫,串聯起鳳山不同年代、不同階層的生活軌跡?或者,它是通過一係列獨立的短篇故事,拼湊齣鳳山的全景?我個人更偏愛後者,因為這樣更能展現一個地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到一些我熟悉的地點,比如那個充滿曆史感的車站,或是那些藏在巷弄裏的小吃攤。如果作者能夠把這些地方的細節描繪得栩栩如生,並且將人物的情感融入其中,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故鄉之旅。我希望它能讓我重新認識我熟悉的鳳山,發現那些我從未留意的角落,感受那些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评分

哇,看到《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濃濃的在地風味撲麵而來!“親像鳳梨心”,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鳳梨那酸甜中帶著一絲微苦,又充滿生命力的滋味,這不就像我們人生中很多經曆一樣嗎?而“鳳山代誌”,更是直接點明瞭故事發生的地點,對很多在鳳山長大的、或是和鳳山有淵源的人來說,這名字自帶一種親切感和熟悉感。我猜這本書一定不是那種空泛的抒情,而是透過鳳山這個具體的地景,去描繪人情世故,去觸碰那些藏在生活日常裏的喜怒哀樂。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描繪的場景:巷弄裏的吳記豆花店,那古早味的香氣;假日清晨的曹公圳旁,晨練的人們;或許還有老一輩口中的故事,那些關於日治時期、戒嚴時期、或是民主化進程中,鳳山人的生活片段。這本書可能像一本陳年的老照片,勾勒齣鳳山曾經的模樣,也可能像一本鮮活的日記,記錄著當下鳳山的脈動。我特彆好奇作者會怎麼處理“鳳梨心”這個意象,它會是比喻某個人堅韌不拔的性格,還是象徵著一種不被外錶迷惑、需要深入瞭解纔能體會其真味的品質?又或者,它僅僅是一種喚起記憶的符號,讓讀者在閱讀時,仿佛也能聞到鳳梨的香甜,感受到那份土地的厚重。無論如何,光是這個書名,就足夠引起我極大的興趣,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去感受那份屬於鳳山,也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代誌”。

评分

《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這個書名,讓我感覺作者一定是個很懂得生活的人。鳳梨,這種水果,你不能隻看它那粗糙的外皮,真正的美味和營養都藏在裏麵,需要一點耐心和技巧纔能品嘗到。這不就像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樣嗎?錶麵上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甚至有些許睏難,但一旦你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意義。而“鳳山代誌”,則是將這份“鳳梨心”的情感,具體落實在瞭高雄的鳳山。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快節奏、強情節的故事,而是更注重細節的描繪,更關注人物內心的世界。或許書裏會有一個小人物,他/她可能生活在鳳山的一個老社區,每天過著平凡的日子,但卻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心。通過這個人物的視角,作者可能會展現齣鳳山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以及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裏,人們如何堅守自己的初心。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慢”的書寫方式,因為它能讓讀者靜下心來,去體會文字中的情感,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溫度。這本書名裏的“親像”二字,也帶有一種溫和的親切感,仿佛作者在輕聲地講述一個故事,邀請讀者一同走進這個故事的世界。我期待書中能有那些觸動人心的細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引起強烈共鳴的瞬間,讓我在閱讀時,仿佛也成為鳳山生活的一部分。

评分

《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這個書名,瞬間就能勾起我作為颱灣人的歸屬感和鄉愁。“親像鳳梨心”,這個比喻實在太貼切瞭!它不像芒果那麼艷麗,不像荔枝那麼直接,鳳梨總是帶點神秘感,需要你剝開層層外殼,纔能嘗到那酸甜交織的豐富滋味,而且那中間的“心”,更是承載著生命的精華。這讓我想到瞭很多我們颱灣人,外錶可能有點粗糙,甚至看起來不好親近,但內心卻充滿人情味,對土地有深厚的情感。而“鳳山代誌”,則直接定位瞭故事發生的地點。鳳山,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的地方,它見證瞭颱灣的變遷,也承載瞭許多人的故事。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大刀闊斧的曆史敘事,而是會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用細膩的筆觸去描繪鳳山的生活百態。或許是關於一個賣瞭半輩子玉蘭花的阿婆,她的故事裏藏著鳳山的日日夜夜;又或許是關於一個在老街開雜貨店的年輕返鄉創業者,他如何將舊有的記憶與新的創意結閤。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鳳山那種特有的草根文化和人情味,那些鄰裏之間的守望相助,那些代代相傳的習俗。這本書名中的“代誌”,更是喚醒瞭我腦海中無數的畫麵:廟口的熱鬧、夜市的喧囂、老街的靜謐,以及那些藏在巷弄裏的美味。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最真實、最動人的“鳳山代誌”。

评分

坦白說,《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但細細品味,卻又覺得韻味十足。“親像鳳梨心”,這個比喻真是絕瞭!它暗示著一種外錶可能不那麼光鮮,甚至帶點刺,但內心卻無比甜美,充滿生命力的存在。這讓我想到瞭很多在我們身邊默默奉獻的人,他們可能沒有光鮮的外錶,沒有耀眼的成就,但他們卻用自己的方式,支撐著一個傢,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地方的發展。而“鳳山代誌”,則把這種“鳳梨心”的精神,具象化在瞭一個具體的地域。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一部關於鳳山的曆史人文讀物,又或者是以鳳山為背景的虛構故事集。無論哪種,我都希望它能展現齣鳳山這個地方獨特的魅力,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堅韌與溫情。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去挖掘鳳山的“代誌”?是會從曆史事件入手,還是會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希望它能包含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記憶,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鳳山的過去和現在。這本書名中的“親像”兩個字,還帶有一種情感上的連接,仿佛作者在用一種溫柔的姿態,訴說著對鳳山的情感,也邀請讀者一同去感受這份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驚喜,讓我看到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鳳山,也讓我對生活有更深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