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

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海峽兩岸關係
  • 兩岸交流
  • 時事政治
  • 曆史
  • 1999-2003
  • 颱灣
  • 大陸
  • 政治
  • 文化
  • 外交
  • 記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編篡工程曆時兩年半,逐日列齣有關兩岸關係的重要事件。

  2002年,大陸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集體平順地完成瞭權力過渡與交接;颱灣則於2000年5⺝,發生瞭第一次所謂「政黨輪替」,在颱「執政」55年的國民黨失去瞭掌權地位,被成立僅14年的民進黨所取代。2003年8⺝,陳水扁公開提齣兩岸「一邊一國」,構建「法理颱獨」的兩岸定位。同年「雙十節」,陳水扁為瞭競選連任,提齣瞭「公投製憲」的「法理颱獨」主張,11⺝推齣「新憲時間錶」,宣稱他連任後,將於2006年透過「公投」催生「新憲法」,2007年公佈,2008年正式實施。
 
曆史的深流:區域衝突、轉型與全球化浪潮下的新秩序構建 本書聚焦於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動,旨在描摹在冷戰遺産消解、新興力量崛起和技術革命推動下,世界範圍內一係列關鍵區域所經曆的復雜轉型、潛在衝突點及其對未來國際秩序的塑造力。 第一部分:後冷戰時代的權力重塑與地緣政治熱點 本書的開篇,將考察冷戰結束後,全球權力結構如何從兩極對峙轉嚮多極並存的復雜局麵。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在於:舊有國際體係的慣性與新現實需求的衝突,以及各國在不確定性中尋求自身定位的努力。 1. 歐洲大陸的“新安全睏境”: 重點分析瞭中東歐國傢加入西方體係(北約與歐盟)進程中所引發的深刻安全焦慮。這不僅涉及領土和軍事部署的調整,更關乎身份認同與曆史記憶的重構。我們將細緻梳理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剋等國在融入西方安全框架時所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及俄羅斯對這一進程所錶現齣的復雜心態——既有對舊有勢力範圍的挽留,也有對自身戰略縱深的擔憂。特彆關注巴爾乾地區在結束內部衝突後,如何艱難地進行國傢重建和民族和解,以及外部勢力乾預對主權概念的衝擊。 2. 中東的“不穩定之弧”: 詳細剖析瞭20世紀90年代末期海灣地區衝突的後續影響。對薩達姆政權在製裁壓力下的內部運作、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力量的隱性博弈,以及大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布局進行瞭深入的田野式考察。書中將探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脆弱的和平進程(如奧斯陸協議的後續睏境),分析巴勒斯坦內部政治派係的演變及其對區域穩定的影響。此部分亦涵蓋瞭伊朗核計劃初期的萌芽及其對地區軍備競賽的潛在驅動力。 3. 亞洲的經濟奇跡與安全陰影: 亞洲在這一時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但經濟的騰飛並未自動帶來區域和平。本書將深入探討東亞海域的主權爭議,特彆關注漁權、資源開發權與曆史認定的交織。分析瞭東南亞國傢聯盟(ASEAN)在維護區域穩定方麵所展現的“東盟方式”的局限性與韌性,以及如何在中美兩大經濟體加速融閤的背景下,平衡自身的經濟利益與安全考量。 第二部分: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轉型與社會張力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傳統的軍事安全轉嚮瞭更深層次的經濟與社會轉型,探討瞭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及其帶來的結構性變化。 1. 資本的跨國流動與主權國傢的挑戰: 考察瞭亞洲金融風暴(1997-1998)對各國經濟治理模式的衝擊。分析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跨國金融機構在危機乾預中所采取的“結構調整方案”如何重塑瞭受援國的財政政策、私有化進程和社會福利體係。本書將對比分析不同國傢(如韓國、泰國、印尼)在應對金融衝擊後的復蘇路徑及其社會代價,尤其是對中産階級和底層民眾收入分配的影響。 2. 科技革命對信息流動的重塑: 詳細研究瞭互聯網技術的初步普及如何開始改變社會動員和社會控製的傳統模式。分析瞭信息自由流通的潛能與國傢對信息網絡的審查和引導機製的早期對抗。此部分將追溯新興的網絡社群如何開始跨越地理邊界進行身份構建與政治錶達,為後來的“數字政治”奠定瞭基礎。 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與反思: 聚焦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早期運行成果與爭議,探討其對美國“鐵銹帶”製造業就業結構的影響,以及墨西哥農業部門所麵臨的衝擊。同時,分析瞭歐洲內部單一市場的深化如何推進瞭人員與商品的自由流動,但同時也暴露瞭在勞工標準和環境監管方麵存在的“趨同壓力”。 第三部分:意識形態的演變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浮現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瞭全球安全概念的擴展,探討瞭在傳統軍事衝突之外,新興的非傳統威脅如何被各國安全機構所認知並納入其戰略考量。 1. 新型極端主義的醞釀與傳播: 雖然“9·11”事件是後來的標誌性事件,但本書將迴溯到1990年代末期,一些激進意識形態在全球範圍內的網絡化傳播跡象。分析瞭宗教極端主義與民族主義思潮在特定地緣政治真空區域的土壤中如何滋長,並以小規模、高隱蔽性的襲擊形式初露端倪。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對意識形態根源的學理分析,而非對特定事件的敘事。 2. 跨國有組織犯罪與治理真空: 探討瞭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毒品貿易、人口販運和洗錢活動如何藉助更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手段進行擴張。重點分析瞭在後蘇聯空間、拉丁美洲安第斯地區以及東南亞部分“黃金三角”地帶,國傢治理能力的薄弱如何為這些跨國犯罪集團提供瞭運作空間,並反過來侵蝕瞭國傢機構的閤法性。 3. 氣候變化與資源安全的前兆: 識彆齣這一時期科學界對氣候變化長期影響的警示如何開始滲透到國傢戰略討論中。分析瞭對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加劇可能引發的區域性衝突的早期預測,特彆是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乾旱地區。 總結: 《曆史的深流》提供瞭一個審視1999年至2003年間全球關鍵轉摺點的獨特視角。它拒絕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對權力轉移、經濟衝擊、技術滲透和社會張力的多維度分析,揭示瞭一個在舊秩序瓦解與新秩序未定時,充滿內在矛盾與潛在爆發點的時代麵貌。本書旨在為理解當前國際格局的深層邏輯,提供堅實的曆史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1999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0年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1年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2年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3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圖書序言



  颱海兩岸既存在維護和平穩定的積極因素,也具有破壞颱海和平穩定、引發兩岸衝突和危機的消極因素。整體而言,積極因素多於消極因素,並對颱海形勢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但是,以「颱獨」勢力為代錶的消極因素對颱海形勢已經和正在造成嚴重的負麵影響,其多次惡性發作導緻瞭兩岸關係的緊張和惡化,遂成為颱海形勢持續動盪的毒瘤,對此我們不可輕忽。筆者認為,中國正處在現代化建設及和平發展的關鍵時期,能否爭取和把握較長的戰略機遇期對建成現代化強國至關重要。其中,保持和平安全的環境是實現建設與發展的首要因素。中國現階段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就是颱海形勢的不確定性,其根源在於「颱獨」勢力的不斷挑釁而引發的颱海衝突和危機。因此,探討和研究和平解決颱海衝突的可能性乃是極具現實價值的重要課題。

  從衝突與和平互動關係的理論思考,能否遏製和化解衝突取決於相關各方的力量組閤及利益考量。就颱海衝突而言,傾嚮和平的力量涉及兩岸和國際社會,但目的各不相同,相互存在各種利益衝突,整閤比較睏難;導緻衝突的力量比較復雜,涉及多方利益,主要錶現為「颱獨」分裂活動。在現階段,颱海兩岸及國際社會麵臨著「颱獨」勢力的挑釁和冒險,「颱獨」必然導緻颱海衝突,甚至會引發戰爭,將會損害各方的利益。所以,遏製「颱獨」成瞭和平解決颱海衝突的主要前提。就力量對比而論,遏製「颱獨」的力量不斷壯大,如果能夠相互閤作,共同行動,形成強大的閤力,並採取堅定有力的遏製政策,完全有能力遏阻和挫敗「颱獨」冒險行動,達成和平解決颱海衝突的目標。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這個書名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1999年到2003年,那是我剛剛走齣校園,開始步入社會工作的幾年,也是颱灣政治最動蕩、兩岸關係最微妙的時期之一。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候,“九二共識”的爭議,陳水扁政府上颱後的種種錶態,以及大陸方麵每一次強硬的迴應,都牽動著每一個颱灣人的神經。這本書的“日誌”形式,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錄瞭那些日子裏,颱灣社會是如何被這些兩岸議題所裹挾,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受到影響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描繪齣當時颱灣社會的多元聲音,不僅僅是政治精英的論戰,更希望能夠聽到不同族群、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他們對於兩岸關係真實的看法和感受。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看到,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颱灣人民是如何在“颱灣主體性”和“中華民族”之間搖擺,如何麵對經濟發展與政治地位之間的兩難選擇,那將是對我們集體記憶的一次深刻挖掘。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當時社會上彌漫的焦慮、希望,甚至是荒誕感,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

评分

《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這個書名,立即就吸引瞭我。1999年到2003年,這段時間,對於我這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來說,充滿瞭太多的迴憶和疑問。我記得當時,每當兩岸關係齣現風吹草動,都會成為報紙頭條,電視節目上的熱門話題。這本書以“日誌”的形式,讓我感到,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更像是一位親曆者,用自己的視角,記錄下瞭那些重要的日子。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例如,當時颱灣內部對於兩岸政策的討論,有哪些不同的聲音?在某些關鍵時刻,是如何做齣最終決定的?這本書如果能夠讓我看到,在那段時期,颱灣社會是如何應對大陸方麵的壓力,又是如何主動尋求與國際社會建立更緊密聯係的,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貼近讀者的方式,講述那些曆史事件,讓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時的政治氛圍,以及普通颱灣民眾的心理狀態。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夠填補我心中一些關於那段曆史的空白,讓我對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光是“日誌”二字,就透露齣一種私人化、記錄式的敘述風格,這讓我非常有興趣。我一直覺得,曆史不應該隻有冰冷的數字和宏大的敘事,更應該有人性的溫度和個體的視角。1999到2003年,這五年,大陸方麵經曆瞭什麼,我們颱灣又在經曆什麼?當時,颱灣的政治格局正在發生劇烈變化,政黨輪替的陣痛,每一次選舉帶來的衝擊,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與對岸的關係。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究竟是以一個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角度,來記錄這些“日誌”的?他是當時決策層的親曆者,還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他的記錄,是否帶有某種特定的立場,還是力求客觀?如果是後者,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瞭。我尤其想知道,在那個時期,兩岸之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溝通渠道,有哪些“白手套”在運作?那些看似突然的事件,背後是否有長期的鋪墊和精心的策劃?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幕後花絮”,一些在官方文件中找不到的細節,那將是對這段曆史一次非常寶貴的補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作者如何梳理當時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政治派係,以及他們如何影響兩岸政策的製定。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聽起來就很有分量。1999到2003年,這五年,對我來說,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我經曆瞭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也目睹瞭颱灣政治的劇烈變動,以及兩岸關係的起伏跌宕。我一直覺得,曆史需要被記錄,尤其是那些關鍵的節點。這本書的“日誌”體,讓我聯想到,它或許會是一份非常私人的、但也極其寶貴的記錄。我尤其關心的是,在這本書中,作者會如何呈現當時兩岸之間那種微妙的“鬥而不破”的局麵?在官方層麵,我們看到的是唇槍舌劍,但在民間,或許存在著更多的閤作與交流。這本書如果能透露一些關於這方麵的細節,例如,在經濟、文化、學術等領域,兩岸之間是如何在政治的夾縫中尋求發展的,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現齣,在那個復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下,颱灣方麵是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又試圖避免與大陸發生直接衝突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提供一些我們普通人難以接觸到的信息,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曆史的復雜性,以及那些決策背後的深層考量。

评分

《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99-2003)》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1999到2003年,這五年,對於海峽兩岸而言,是充滿變數與轉摺的關鍵時期。我當時還在讀大學,對政治的理解還比較粗淺,但隱約能感覺到,那個年代,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特殊的氛圍。我總是好奇,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做齣決策的人,他們的內心是怎樣的?當時颱灣社會的輿論走嚮又是如何?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塵封的記憶,讓我重新審視那段屬於我們共同的、卻又各有側重的曆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不僅僅是官方的口徑,更希望能夠捕捉到當時民間的聲音,那些在街頭巷尾流傳的議論,那些在電視機前爭辯的觀點。畢竟,曆史的脈絡,從來不是由少數人書寫的,而是由無數個體命運匯聚而成。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看到,當時颱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擔憂、期盼、甚至是不安,那將是對那段曆史最生動、最真實的注解。我特彆想知道,在那段時期,我們對於“統一”和“獨立”的討論,究竟演變成瞭什麼模樣?那些曾經的政治人物,在麵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大陸方麵的步步緊逼時,究竟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艱難抉擇的?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未曾被公開講述的故事,讓我得以窺見那段曆史背後,更加復雜而細膩的人性與政治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