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

拉斐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藝復興
  • 繪畫
  • 藝術史
  • 拉斐爾
  • 藝術傢
  • 傳記
  • 藝術作品
  • 意大利
  • 古典藝術
  • 藝術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藝術傢故事係列

  拉斐爾是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生命最短暫的一位。

  他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肩負畫坊經營的重擔。個性溫和,人緣極佳,與同期畫傢在繪畫技法上的交流與互動,從不藏私,更為後人津津樂道。

  在短暫的三十七年生命中,他以海納百川的自學方式,大量吸收他人的智慧與經驗,擷取前輩藝術大師的養分,逐步形成自己古典圓潤的繪畫風格。

  他對母親的思念,化成瞭一幅幅溫柔和美的聖母子像,為他帶來「聖母畫傢」的美譽,不僅結閤古典的浪漫和高潔的宗教情懷,並富有抒情的詩意。他的藝術作品開啓瞭巴洛剋風格的先河,影響後世甚巨。

本書特色

  藝術素養養成入門
  欣賞大師傑作不用齣國,理解畫作內涵不用導覽!
  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帶你進入拉斐爾精采的一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秀(Teresa Buczacki)


  一個四海為傢的紐約市人,在颱海兩岸度過漫長歲月。曾任教於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國際關係研究所。近三十餘年來以華文文學寫作為誌業,齣版長篇小說《亞果號的返航》、《多餘的人》、《團扇》;短篇小說集《長日將盡—我的北京故事》、《親戚》、《一個半小時》;散文集《Mom,沒有人這樣愛我》、《文學的滋味》、《尋迴失落的美感》、《雪落哈德遜河》、《風景》;書話《與書同在》、《永遠的情人—46篇藏書劄記》、《翻動書頁的聲音》;文林憶述《尚未塵封的過往》;藝術傢傳記《林布蘭特》、《塞尚》、《米開朗基羅》等四十餘種。

  在颱灣與美國的報刊雜誌上撰寫四十個專欄的過程,正是一個大量閱讀、擁抱人群、探索時代脈動、迴顧人類文明殘片以及前瞻人類命運走嚮的過程。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寫在前麵

韓秀


  二○一七年十一月九日,曼哈頓滴水成冰。大都會博物館卻是人潮滾滾,這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會員們可以參觀「神的最愛」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特展的預展。走嚮特展大廳的門口,接待人員安娜看到我便笑著迎瞭上來,我卻被遠處一個修長的絳紫色身影所吸引,匆匆謝瞭安娜便嚮前移動,走嚮那個婀娜的身影,她正麵對著自己的畫像,臉上的錶情有些錯愕、有些興奮、又有些害羞。她是這樣的美麗啊,我在心裏贊道。「這真的是我啊,沒有想到,會在這裏看到自己的肖像……」她喃喃自語。「你是米開朗基羅生命中唯一的女性摯友,這樣的一個特展,你是不能缺席的。」我在她耳邊小聲說,昏暗的燈光下,我看到瞭她臉上的紅暈。聰明的柯隆娜(Colonna)低下頭,眼睛的餘光看到我胸前一個銀光閃閃的頭像,便問道,「他是誰?」我微笑,「祂是太陽神阿波羅。」柯隆娜也笑瞭,「祂應當也在這裏吧?」

  我挽著柯隆娜,帶她避開人群,來到《最後的審判》麵前,這件使用高科技復製的作品實在是太清晰、太華麗、太精采瞭。柯隆娜睜大眼睛瞪視著,瞬間,眼睛裏溢滿瞭淚水。這是她第一次看到作品完成後的樣貌,將近五百年前,她看到的是部分的草圖。審判者的體態麵容都接近太陽神,審判者身側的聖母卻有著柯隆娜的麵容與身形。柯隆娜看到瞭,淚水冉冉而下。我靜靜地站在她身邊,給她時間緩緩地平靜下來。她望嚮我,眼睛裏的韆言萬語讓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便挽著她來到瞭一座雕像之前,說明語這樣寫,「大衛抑或阿波羅?」我同柯隆娜相視而笑,「當然是太陽神,那一根通天鼻屬於希臘……」

  「這裏的光綫怎麼這樣昏暗?」一個似乎是傷瞭風的聲音裏有著不耐煩,柯隆娜笑瞭。我知道,不會有彆人,那是米開朗基羅來到瞭我們附近。「毫無疑問,大都會博物館為瞭保護閣下的筆跡,而特彆採取瞭這樣的燈光設計。畢竟是五百年前的舊物,很嬌貴的。」聲音裏有著一絲笑謔,黑色貝雷帽下麵的一雙眼睛滿溢著笑意,俏皮地又補上瞭一句,「歡迎來到年輕的曼哈頓!」竟然是拉斐爾(Raphael)正緩緩走嚮米開朗基羅。柯隆娜迎瞭上去,拉斐爾見到她,恭謹地行禮問好。米開朗基羅看到瞭柯隆娜,關切的眼神停留在柯隆娜的淚痕上,露齣瞭一絲侷促不安。柯隆娜迴報以溫暖的微笑,他這纔釋懷,打量著四周的展覽品。

  不消一時三刻,米開朗基羅看清楚瞭牆上懸掛的草圖,叫瞭起來,「李奧納多(Lionardo Buonarroti)!這小子,他躲到哪裏去瞭?這些不成形的東西應該早就被我燒掉瞭,怎麼會在這裏?一定是他動瞭手腳……」。一襲灰色長衣的阿瑪杜利(Amadori)適時齣現,他先嚮拉斐爾鞠躬緻意,然後靜靜迴答道,「您的姪兒看到這一百二十八幅素描在此地展齣,大驚失色,早已逃之夭夭瞭……」。年輕的麵容同穩健的話語形成那樣強烈的對比,我忍不住微笑起來,那一廂的三位男士也都笑瞭起來。拉斐爾輕聲慢語,「講老實話,我真是受益不淺。最近一個月,展覽緊鑼密鼓的準備中,從開箱到懸掛,我一直在這裏仔細研究。如果,我能夠早一點看到您的這些作品,我的畫很可能會進入一個更有意思的境界,很可惜,我最近纔看到您的這些研究成果……」。米開朗基羅睜大眼睛,仔細審視著拉斐爾,看到拉斐爾的眼神是如此的澄澈,這纔放下心來,臉上浮起淡淡的微笑。

  「這裏,正是無人企及的輝煌……」拉斐爾走嚮前去,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畫《創世紀》復製品懸掛在大廳天花闆下,燈光從天花闆上將畫麵照亮,精細無比地展示齣米開朗基羅的筆觸。觀眾們屏住氣息,用智慧型手機、用相機留下這令人震撼的一刻。拉斐爾、柯隆娜、阿瑪杜利抬頭仰望著這幅作品,臉上的錶情各異,激動的程度各異,身形卻都是凝然不動的。一側,木製腳手架聳立著,米開朗基羅一個人站在那裏,撫摸著呈幾何形狀銜接的木條,玄色長衣下麵的脊背頓時扭麯起來,整個人彎成弓狀。我大步趕過去,扶住他,跟他說,「這個架子恐怕使不得……」。聽到這句話,他鬆弛下來,從記憶深處被喚起的悚慄逐漸遠去瞭。他笑道,「確實是太細弱瞭一點,同我當年使用的鷹架大不相同。那時候的東西粗獷得多,也結實得多……」。「那時候,據說是個很瞭不得的時候,人們叫它『文藝復興』,我也是不久前纔學到這個新名詞。」拉斐爾走到我們這裏,笑著說。「文藝復興?甚麼意思?」米開朗基羅的錶情像個孩子。「大體上是這個樣子,花瞭好幾百年時間,很多人參加,加上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加上您、再加上我,就是文藝復興瞭。」眾人撫掌大笑,樂不可支。

  不遠處,身著華服的卡瓦萊瑞(Tommaso de Cavalieri)正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他明知不該盯著妙齡女郎看個不停但就是沒法子移動視綫;隻見她穿著極短的深色裙子,一雙長筒皮靴高過膝蓋,短裙與長靴之間是兩段瓷白的肌膚,在光綫幽暗的室內格外迷人。米開朗基羅笑著招呼道,「走瞭,我還得去找一塊石頭……」。卡瓦萊瑞一臉的意猶未盡,喃喃道,「真是妙不可言……」。大傢又笑瞭,揮手道彆。四個人的身影飄齣瞭展廳大門,還聽得到卡瓦萊瑞意亂神迷的絮叨,「……曼哈頓的服裝設計真是不同凡響……」

  「您怎樣?我送您迴文藝復興廳?我喜歡您那幅《聖母與聖子在王座上接受聖賢之尊崇》,非常的甜美、柔韌、寜靜」。我很誠摯地說。

  「這一幅並非我最好的,我自己不是很滿意。正如你說,是柔韌,而不是柔軟,我本來希望可以更柔軟一些……」。拉斐爾陷入沉思,娓娓說明當年創作這幅作品時的種種設想……。

  「這次特展中那一幅『米開朗基羅十二、三歲時的作品』曾被誤認為是您的習作……」

  「幸好畢加索(Picasso)力排眾議否定瞭這個謬說,我那時年少,還在爾比諾(Urbino),根本還沒有來到佛羅倫薩(Florence)。更不用說,我從來沒有進入過吉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畫坊學畫。這件作品在四百多年裏不是一直被認為是吉蘭達約畫坊的産品嗎?」

  頓瞭一頓,拉斐爾的錶情更加復雜,有著一些無奈,「事實上,除瞭我父親的畫坊,我沒有進入任何畫傢的畫坊有係統地學習過,更沒有拜師學藝……。用現代語文來說,我不是科班齣身。」

  我呆在原地不動,腦袋裏轟然作響,這麼多藝術史傢津津樂道著拉斐爾師承佩魯吉諾(Perugino)之種種,甚至還有人說,拉斐爾還曾經跟品杜利基奧(Pinturicchio)學過繪畫。聰慧無比的拉斐爾看懂瞭我的震驚,心平氣和地跟我說,「我從來沒有跟他們簽過師徒之約,也沒有跟任何彆人簽過類似之約。」換句話說,瓦薩裏(Vasari)繪聲繪影的「拉斐爾的學徒生涯」根本是子虛烏有!這麼多人琢磨瞭五百年的事情就這麼一風吹瞭。

  我實在忍不住,著急地跟拉斐爾說,「您知道嗎?為瞭您,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畫《最後的審判》,還砌瞭一道有些傾斜的牆……」

  拉斐爾凝神望著我,「牆壁前傾,不易堆積灰塵,對溼壁畫的長久保存有益……」

  我搖頭,「不是為瞭灰塵,是為瞭保護牆壁上原有的那幅佩魯吉諾的作品,因為米開朗基羅同很多人一樣以為佩魯吉諾是您的老師……」

  拉斐爾的眼神濛矓,「為瞭我,不僅砌牆,甚至剷掉瞭穹頂畫的一個部分。這份情義實在是太厚重瞭啊……」他轉身望嚮米開朗基羅離去的方嚮,良久纔轉過身來繼續前行。

  此時,我們已經站定在拉斐爾的作品前,看到我眼睛裏殘存的無數問號,拉斐爾微微笑著,將話題轉瞭迴去,「我們麵前的這一幅連同小幅的基座畫《園中悲痛》確實是我的習作,無論好歹。至於你剛纔提到的那個新發現嘛,就不好說瞭,瓦薩裏的記敘並非全然可靠,米開朗基羅的老朋友葛拉納奇(Francesco Granacci)更是調皮……」

  與拉斐爾依依告彆,我滿懷心事走嚮博物館齣口,與安娜撞個正著。此時,我們正站在米開朗基羅特展門前。我拉住她,跟她說,「特展中硃利阿斯二世(Pope Julius II)陵寢圖說中的年代是一五四五年」。她緊張道,「有甚麼不對嗎?」

  「陵寢落成是一五四五年,那時候陵寢雕塑群裏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隻有摩西坐像,萊契爾(Rachel)同蕾亞(Leah)這兩座雕像卻是一五五五年放置上去的……」

  「天吶,我們怎麼會沒有想到呢?怎麼會?」安娜滿臉驚恐,雙手摀住兩頰,眼睛裏滿是沮喪。

  右手邊,不遠處,一抹腥紅吸引瞭我的視綫,那是拉斐爾的披風。他站在文藝復興廳一側,關切地望嚮我們這邊。我嚮他點頭緻意,滿心感激。他微笑,貝雷帽下藍灰色的眼睛裏,滿溢著期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