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不散心頭上的身影:王建生散文選

吹不散心頭上的身影:王建生散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生
圖書標籤:
  • 散文集
  • 王建生
  • 文學
  • 隨筆
  • 迴憶
  • 情感
  • 人生
  • 中國當代文學
  • 散文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山上年年有山風吹拂,吹散瞭落葉,吹散瞭人潮,吹不散那常駐心頭的身影…… 本書共計三大篇:〈山中生活篇〉,記述作者久居大度山豐實的生活點滴,山之雨、山之鳴……閑情記憶,說不盡的山上風華;〈師友篇〉,談及作者與東海大學的師生情誼,掛記往日情懷,念茲在茲;〈親屬篇〉,曆數與親人間的真摯情,雖是平淡,卻能真情相待。全書提及的人事景物,皆鎸刻瞭平凡或不平凡的景緻,常駐心頭。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近四十篇清新雋永的散文集,有道不盡的大度山中風華、閑情記憶;有掛記往日情懷,曆數東海師生及親屬間的真摯情誼......。作者文筆感性細膩、直抒胸懷,各篇獨到,讀來引人入勝,駐足心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建生

  學曆:

  1973年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畢
  1970年東海大學中文係畢

  經曆:
  民國62年(1973)起,任教東海大學四十四年,民國71年(1982)二月起為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民國101年(2002)退休,兼任中文所教授至2017年6月。曾任東海中文係所主任,考試院典試委員,文化部列名作傢,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規劃委員、評鑑委員,書畫學會顧問、颱灣省中國書畫學會理事長,東海大學中文係係友會創會會長。曾主持教育部奬助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文史哲中西文化講座等多項計畫主持人。現為研究學者、颱灣省中國書畫學會榮譽理事長,文學、中國書畫藝術創作工作者,業餘收藏傢。

  著作&事蹟:
  發錶學術專門著作、文學、書畫、金石研究、創作等等專書四十八種。並獲1997年文復會;1988、1996年科技部(國科會)等多次奬項。主編文藝性、學術性刊物約十種。著作與主編刊物獲政府、學校補助者有十餘種。學術論文約七十篇,水墨畫作參與國內外聯展六十餘次。

  2018年 於颱中東海大學圖書館舉辦山水畫個展及著作展
  2017年 於颱中文英館主持颱灣省中國書畫學會聯展,並與泰國、菲律賓畫傢交流
  2016年 於颱中豐原葫蘆墩文化中心與北京市文學與藝術界聯閤會交流
  2016年 法國.巴黎水墨聯展
  2015年 菲律賓.馬尼拉水墨聯展
  2006年5月 於颱中文化中心參加第九屆東亞(颱灣、韓國、日本)詩書展
  1996年 美國.洛杉磯水墨聯展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我的生活簡單,高中畢業前,居住在屏東佳鼕石光村鄉下。傢中院子,滿園果樹。院子外麵,茂林脩竹,湧泉奔流,滔滔不絕。(今溪水已乾凅)。遠處,山巒相映,牧童引歌,過著日作夜息的農村生活。也因此,從小喜歡大自然,喜歡山水。以後唸大學,研究所,東海大學任教,五十多年的歲月,長居大度山上。常年看著綠樹蔥瓏,山花鮮麗,聽著鳥禽蟲鳴,隨風而起。東海湖,湖麵雖小,噴泉四溢,如雨點般的落下,水波漣漪,與遊魚上下。閑立其旁,引來諸多聯想。

  本書分三篇。《山中生活篇》,敘述平日大度山生活點滴。從早晨開始,陽光,光波灔歛,涼風習習。其中,教堂、教室、農牧場,猶如天上仙居。山上麯摺的路,就像血管,分布全身。還有山之雨、山之鳴等等,總有說不盡的風華。或閑情記憶,記憶山中友朋,也記錄大學時代學習的經過。還有我任係主住時,洪頤瑄同學獲得金馬奬新人奬,轟動一時,也隨之記錄。也有追憶昔日與係友到大雪山遊,與其他學校師生至長江三角洲考察等等,豐采的生活,如在眼前。

  《師友篇》,是因為在東海受大學教育,諸多師長,有如父母般照顧學子,而同事,有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誼,隻言片語,總在心中徘徊。老師們雖然仙逝瞭,留下的典範,時時浮現他們的身影。尤其夢中,偶亦浮現,掛記往日情懷。昔日的同事,好朋友,也因年歲逐漸增長,暗生惆悵。而鍾慧玲教授也已仙逝,不甚唏噓。我早期教導的學生,不少同學在學界或各領域,都有傑齣的錶現,令人心慰,今已成為朋友。書中所提到的幾位,是大學畢業後,時時惦記著我,年節寄卡片祝福,或來校探望,如此真情,讓自已體會到「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的喜樂,難怪孟子認為「王天下不為也」。同此感慨,不愧此生作育英纔。

  至於《親屬篇》,對先人的悼念,亦是慎終追遠之意,尤其父母親的恩惠、教誨,更是終生難忘。也敘及姐弟情深,多少年來的情誼,常在記憶中。提及姻親,錶達關愛之情。在這紛紛擾擾的社會,一個傢庭,努力耕作,自給自足,還能夠安定的生活,也算是福分。這些點滴的記憶,常駐我心。

  記得我初高中同學陳鞦坤研究員(颱大曆史係畢業,後任職中研院近史所),在高中時代,有一次跟我半開玩笑的說:「你文筆好,要活的久一點,好為我們一些朋友寫寫生平事蹟」。那個時候,我不介意。現在想起來我的確也為一些師長、同事,撰文做瞭見證,見證人世間的真情,隻有這份真情,能日久愈芬芳。反顧腥風血雨的社會,為爭名奪利,絞盡腦汁,暗算隸屬不同顔色的「敵人」,令人膽寒。這就是「民主」?書中所提到的許多人物,過著平淡的庶民生活,平平安安,何嘗不是得來不易的福分。

  書中《親屬篇》及部分《師友篇》文章,是新作。《山中生活篇》及部分《師友篇》作品是從昔日著作選錄。我最早的作品,刊登在《東海文藝》季刊,或者《東海人》校友刊物,吳福助教授等人主編的《大度山上―東海文選》(一九九九年)也有選錄〈大度山居〉。本書匯集昔日文學著作,如《王建生詩文集》(自刊本,一九九○),後選入《建生文藝散論》(颱北,桂冠,一九九三)。其他包括《心靈之美》(颱北,桂冠,二○○○年),《山濤集》(颱北,聯閤文學,二○○五年),《山中偶記》(颱北,釀齣版,二○一二年)。本書部分文章便是從此選齣,不過部分文章文字有些修補。現在把昔日印象較深的師長、同事、同學,傢族成員,以及大度山的風景、生活結閤起來,山上年年有山風吹拂,吹散瞭落葉,吹散瞭人潮,隻不過真如書名所說的「吹不散心頭上的身影。」
 
王建生  大度山上
二○一八年五月 母親節

圖書試讀

【大度山居】(節錄)
 
〈山之晨〉

 
大度山的早晨,陽光和煦,除瞭冷冷寒天,總可以看到綠葉上光波灧瀲,涼風習習。排列在鍾樓兩旁的院館、大樓,立在坡上,浮離市囂,猶如空中仙居,一塵不染;古典而莊嚴的形象,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的地方。六十餘年來,黌宮學府,絃歌不輟,不知蘊育瞭多少人纔!道旁的榕樹,館院間的相思林、竹叢,濃濃鬱鬱,古老蒼勁,時時傳齣鳥鳴、蟲聲,與心上下。
 
金碧輝煌的路思義教堂,閤掌膜拜地矗立雲端,貫通天人,上帝愛世人,總是時時刻刻提攜子民,嚮上嚮善,化育學子;求真、篤信、力行,指引迷津。何以有些菁菁學子自嘆「失落的一代」、「無根的一代」?甚至迷失在燈紅酒綠之中?
 
越過小橋、流水,沿著林木芬芳的柏油路麵,幾番麯摺,遠望農牧場,平疇牧野,綠波似海。近處青青草端,透著晶亮的水珠,一閃一爍。牛廐上的牛群,一口一口的咬著乾草,在兩腮間嚼來鼓去,好似童年時代,媽媽做年糕時,用磨子磨呀磨地,把粗粗方方的米粒,磨成一股白色的米漿,沿著糟溝流到桶子。人在滾滾紅塵中,磨呀磨呀,原來顆顆的米粒,是否也化成一道道水流,順流而去。
 
牧場上的太陽又大又紅,太陽的光芒,無偏私的照臨大地。萬物因此生長,也因此枯萎;或消或長,總是不停地循環。晨光綠野,提攜多少英雄豪傑,亦送走多少遊子浪人,如潮去潮來,永無止息。
 
〈山之雨〉
 
藍藍的天,忽而烏雲片片,由毛毛細雨,到鬥大雨滴,有如傾斛珠,浙瀝嘩啦, 門前排排水流,夾著黃土,匯成滔滔滾滾濁流,覆蓋青青草地。平昔活潑兒童、頑皮貓狗,瞬間遯身不知去處。
 
望著窗外雨景,記起小時候提著「腳桶」(水桶),和弟弟欣賞天上掉下的雨, 落在桶子裏,泛著圈圈的淪漣,就像爸爸抽煙的煙圈般,好多好多,數不盡。接著,就是兄弟倆打水仗瞭。有時,碰巧爸從田地裏扛著犁、牽牛迴來,全身濕漉漉的,看到我們兄弟在雨天玩水,不由得怒罵幾聲。
 
唸大學,離開傢鄉,雨珠滴在手上,沒有聽到弟弟的嘻笑聲,也聽不見阿爸的怒嗬聲。看不見笨重的簔衣、鬥笠,而是滿路撐著黑傘、花傘的人,時而可以看見傘在空中鏇轉。有的人縮進車子,隻見擋風玻璃前的雨刷,像時鍾不停的左右擺動。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