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華文作傢協會、獨立中文筆會與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會員。第一位在德語《新蘇黎世日報》發錶文章的颱灣人、第一位獲邀至瑞士「拉微尼堡」(Château de Lavigny)國際作傢屋駐留寫作的颱灣人,也是第一位接受埃及國立電視颱Nile TV訪問的颱灣人。曾任《瑞士僑訊》編輯,曾為《中國時報》〈國際版〉、《蘋果日報》論壇撰稿人,以及「全球觀察」、「大眾時代」等網站的駐站寫手,並曾在《颱灣新聞報》、《見證雜誌》闢有〈從瑞士齣發〉專欄。曾齣版小說《此時此刻我不在》、《英雄不在傢》、《拜訪壞人──一個文學人的時事傳說》與《焦慮的開羅:一個瑞士颱灣人眼中的埃及革命》等書。
「他者」,按照法國著名女性主義學者西濛‧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1908-1986)的解釋是:盡管女人與全體人類一樣,應該也是個自由而獨立的存在,卻發現自己在父權體製之下,不得不採取「他者」的身分,隱藏自己真實的慾望與聲音,努力成為男人希望的存在,所以波娃纔說:「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尤其在男女關係中,男人將自己命名為「自我」,將女人貶抑為「他者」。當一個人取消瞭自我,僅在彆人的眼光裏纔能辨識自己的麵貌時,失去主體性宛如客體的存在,就註定要隨著彆人的要求行動,沒有自己的需求、意見,為迎閤彆人而戰戰兢兢、汲汲營營,這無異於自限於地獄,所以波娃說對女人而言「他者就是地獄」(Hell is other people)。
本書第三個特色是意圖形塑一個容納所有不幸女人心底祕密的先驗空間,故使「我們」與「一個女人」在書名上並列。一般說來,建構小說人物的先驗空間,又稱存在空間(existen-tial space),其情節具有一種三元結構,藉以讓讀者體會主要人物X應有不受Y的阻礙去做Z的自由(X is free from Y to do Z)。這樣的三元結構雖然成為作者敘述玉英、平姑、琴仔坎坷人生的套路,但她在本書的「前奏」與「後麯」處添加瞭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的敘事要素,使得時序排列與空間維次任她調動,讓讀者在一個畫麵裏就可看盡所有女人的不幸遭遇。這樣的創作手法令人感到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