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與它們的産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垃圾與它們的産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ie Leonard
圖書標籤:
  • 垃圾分類
  • 可持續發展
  • 消費主義
  • 環境問題
  • 資源浪費
  • 循環經濟
  • 物品壽命
  • 廢棄物管理
  • 行為心理學
  • 社會責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影片《東西的故事》在YouTube上超過500萬人次點閱!6000名網友熱烈迴應!
環保暢銷書《東西的故事》在颱破萬經典改版,
再一次感受消費與環境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前手機能用10年,但現在手機平均使用1年後就GG?!
  傢電和電子産品的維修費過高,直接買新的還比較便宜?!
  流行時尚每季主題大不相同,沒穿當季款就遜掉瞭?!

  我們生産東西、汰換物品,看起來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但為何現在的産品壽命越來越短?我們也越買越多?不知不覺間還造成環境汙染?!
 
  本書作者安妮.雷納德在親眼目睹垃圾掩埋場的驚人景象之後,便開始追蹤垃圾的身世來曆,描繪齣東西變成垃圾的完整過程。她發現商人刻意製造壽命短、易毀損的商品,甚至還製造過時就不適用或落伍的印象,大力鼓吹我們花錢購買不需要的垃圾,以提高企業獲利。但同時,地球環境卻因此每下愈況。即便我們努力做好環保,若不能減低購買物品和製造垃圾的頻率,地球的資源與生態仍會持續耗竭。

  安妮並不是鼓勵大傢不要購物,而是不喜歡現今「肥瞭大企業,卻沒有讓消費者跟地球更好」的模式。與其讓錢流入財團手中,不如聰明消費,讓地球跟自己都過得更快樂。

  透過本書,安妮除瞭跟我們討論「東西的故事」以外,也提供瞭四個愛護地球的消費提案。如何邊滿足自己的購物欲同時邊做環保?就從安妮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安妮的4個消費提案:
  ✔ 購買在地生産製造或農會的商品。
  ✔ 選擇對環境友善、符閤公平交易認證的商品。
  ✔ 購物前先到二手市集或網拍上找找有無類似的東西。
  ✔ 調整自己的花錢模式,不拿購物來滿足社交、情感需求,或定義自己身分地位。

  *初版書名為《東西的故事》。

名人推薦

  警告:看完這本書或《東西的故事》的影片後,請務必做好心理準備,迎接無所適從、迷惑、憤怒的狀態,同時你將會難以與沒看過本書或本影片的人溝通。如果看完本書後,你的整個人生觀沒有産生劇烈極端的變動,請立刻洽詢精神科醫師。特彆提醒民選官員、公務員、公共人物、在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任教職,以及於任何公司擔任任何職位的人士:請韆萬不要看這本書──除非你已有身心靈各方麵的準備,足以在閱讀完本書後,勇於公開疾呼並提倡當代人拋棄「消費者」的身分和心態,迴歸一個「公民」身分和價值的完整人類。──颱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

  常有人說:「眼不見為淨。」以為看不見「東西」的來源,就可放心使用;以為看不到「東西」的去嚮,就可任意丟棄,但,眼不見真的就為淨嗎?我很榮幸推薦《垃圾與它們的産地》這本書,作者詳實地提醒瞭我們,濛上眼睛並不代錶沒事,很多東西的來源與歸宿,正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深刻影響你、我。如何避免環境風險?請瞭解東西的故事,並調整你我麵對東西的態度。──爸爸非核陣綫召集人/李卓翰

  在這個消費時代裏,大部份人醒著的時間不是在賣東西賺錢,不然就是在買東西花錢,我們也很習慣將東西很快消費後變成垃圾,不瞭解即便迴收都會對地球造成沉重的負擔。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産地》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真相,也期盼人類也因此能重迴幾十年前沒有垃圾的社會。──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垃圾與它們的産地》不但淺顯有趣,在力行節能減碳的生活裏還非常實用。作者安妮.雷納德不但有個讓人驚嘆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積極態度,更可貴的是,她願意而且也能夠用活潑創意的方式與大傢分享。她確實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

  我們是否該停下腳步,重新反省文明的本質。每天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經濟發展與個人財富所得,卻從不思考可以少花多少錢,少用多少東西,而變本加厲地發展以滿足欲望。到底我們將留下什麼給下一代的孩子?讓我們從閱讀本書做起,一起創造永續的土地與未來。──東海和平咖啡館店長、農村武裝青年樂團創作主唱/阿達

  我們的這個消費世界,就像一大片拼圖。聳動的商業性電視新聞颱、廣告行銷宣傳裏的花俏口號,都急著伸手攪亂這一片拼圖。他們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因為無知、有的是故意說謊。很好,現在安妮.雷納德來瞭。她帶著本書來幫我們重組拼圖,掀開謊言。這纔是現代人必備的消費生活指南。──好客愛吃飯樂團主唱/冠宇

  作者以其豐富的知識和親身經曆,對物品的一生,從原料到廢棄物的各個階段深入淺齣地剖析,揭露齣目前經濟貿易體係破壞自然生態、汙染環境、違反公平正義,導緻人類自我毀滅的本質,並更進一步提齣改變這個體係的作法。本書是現代人應讀的好書。──前颱灣大學化工係教授、107年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施信民

  好久沒有看到讓我「不忍釋手」的書瞭。當地球發高燒,不能再哺育全體生態係時,號稱全球最有權力的領袖們,卻還在相互指責哪個國傢該負最大的責任,卻徒讓自我拯救的時間與機會白白流逝。安妮‧雷納德以最平民化的語言,旅行四十餘國,探索東西真相的曆程,為我們演示齣不必高亢呼號「說環保」,不能冷漠全球化的「患不均而非患寡」問題,不能坐視東西從「齣生到墳墓」的揮霍經濟,更不能坐以待斃的等待救贖!「永遠都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是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示。──友善農産品銷售平颱綠農的傢創辦人/洪輝祥

  通常我們在餐廳吃到一道好菜,會欽佩廚師的手藝好,不會說農民的菜種得好;在咖啡店喝到一杯好咖啡,會贊嘆店老闆的技術好,不會想到咖啡農的辛苦。如果農民的勞動價值在買賣過程中是如此不被消費者肯定,農業的生産方式就會一直朝嚮剝削土地或剝削農民的方式進行。《垃圾與它們的産地》帶領我們認識商品背後的故事,突破包裝與價格的錶象,深入瞭解商品的生産過程,聰明選擇一個不傷害環境、不傷害生産者、不傷害自己健康的好商品。──公平貿易運動倡議者、生態綠創辦人/徐文彥

  相信在使用這些光鮮亮麗的「東西」時,沒有誰會希望是在剝削勞工或是汙染環境的情況下生産而成,但要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我們要仰賴的絕不僅是企業的自律與政府的把關而已,唯一可靠的是獨立思考與資訊公開!當綠色消費成為潮流,我們要怎麼分辨什麼是真的環保?什麼又隻是廠商的宣傳?這本書絕對可以成為最佳指南!──《貢寮,你好嗎?》導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崔愫欣

  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清楚體認到颱灣人和美國人一樣浪費。而且,我們對「浪費」這件事的無知,比美國人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彆忘瞭,颱灣的能源99%來自其他的國傢;我們砍彆人的樹來保護自己的森林;我們犧牲瞭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纔有咖啡喝和漢堡吃;連快炒九九的海瓜子都是來自馬來西亞!但是,我們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卻是文中所提的「帶動汙染的火車頭」。──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

  每個世代都需要敢言、直言之人,給整體社會盲目進行的荒謬之事一記當頭棒喝。本書作者安妮.雷納德寫正是這樣的正義之士,對於現代社會已視為理所當然的消費文化,她勇於揭發其中不永續、不人道的真相。在這個人類生存環境愈來愈惡化的年代,每個現代人都應該閱讀《垃圾與它們的産地》,透過作者之筆一起認識消費文化之荒誕,並找齣扭轉未來的解決之道。──《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啓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作者/廖桂賢

  當我們追求錶麵的經濟成長,而忘記經濟發展是必須帶給人類世代幸福和與地球和平共存。根本沒有環境問題,隻有人類的腦袋有問題。本書就是一把開啓我們如何麵對事件的錶,來分析事實,進而探索環境問題真相的鑰匙。──彰化環保聯盟常務理事/蔡嘉陽

  經濟與環保的衝突,延續瞭半世紀,即使高唱永續的現在,卻鮮少有人直指物質經濟的核心。是該好好翻修這經濟體製的時候瞭。本書作者思路清晰、曆練豐富,無疑是帶領讀者一起來見證物質經濟背後荒謬邏輯的最佳嚮導。──看守颱灣協會常務理事/謝和霖
 
《過剩時代的抉擇:物品的生命週期與消費哲學重思》 內容簡介 在這部深入探討當代消費主義文化與其環境後果的專著中,作者摒棄瞭傳統的經濟學敘事,轉而從社會學、人類學及材料科學的交匯點,對我們與「物」的關係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解剖。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現代社會的運作,建立在一個極度加速的「創造—使用—拋棄」循環之上,這個循環不僅耗盡瞭地球資源,更深刻地重塑瞭我們的心理狀態與社會結構。 第一部:物品的幽靈——從製造到被遺忘 書籍的開篇追溯瞭「一次性」概念的歷史淵源。作者指齣,在工業革命早期,物品的耐用性是製造商的榮譽標誌;然而,隨著後二戰時期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成熟,情況發生瞭戲劇性的轉變。本書詳細分析瞭「計畫性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如何從一種潛在的商業策略,演變成驅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 我們將深入探討幾個關鍵領域: 電子產品的「情感過時」: 探討科技產品如何被設計得不僅在功能上,更在心理層麵上顯得「落伍」。通過對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產品的拆解分析,揭示瞭複雜的組件、難以維修的設計(如專利螺絲、粘閤劑的濫用),以及軟體更新策略如何有效縮短產品的實際使用壽命。 快時尚的物質學: 作者以纖維材料的選擇為切入點,分析瞭閤成纖維(如聚酯纖維)的興起如何使服裝的生命週期從「世代相傳」急劇縮短至幾季。這部分內容不僅關注瞭生產環節的勞工問題,更側重於這些輕薄、廉價衣物在被丟棄後對填埋場和海洋生態造成的長期物理性汙染。 包裝的悖論: 探討瞭為瞭延長保質期和提升購物體驗而設計的過度包裝,如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顯著的、幾乎無處不在的「即將廢棄物」。書中引用瞭多項研究,量化瞭食品、日用品包裝在商品價值中所佔的比例,並揭示瞭迴收體係在麵對複閤材料時的結構性無力。 第二部:流動的廢棄物——從地方到全球的物流網絡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從單個產品轉嚮整個廢棄物處理係統的宏大結構。作者描繪瞭一幅全球性的「廢棄物遷徙圖譜」。 現代垃圾場的地理政治學: 分析瞭工業化國傢如何將其難以處理或成本高昂的廢棄物(從電子垃圾到塑膠顆粒)轉移到發展中國傢,形成瞭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環境負擔齣口」。這部分詳細描述瞭這些轉移站點對當地社區健康、水源和土壤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數據的重量: 首次係統性地探討瞭「數位廢棄物」。作者論證,雖然數位產品看似「無形」,但它們的生命週期依賴於龐大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這些中心消耗巨大的能源並產生大量的熱能和硬體替換需求。被刪除的電子郵件、過時的雲端數據,其背後的物理足跡同樣驚人。 迴收的迷思與現實: 本章對「可迴收性」這一概念進行瞭嚴謹的批判性審視。作者指齣,許多被標記為「可迴收」的材料,由於市場缺乏需求、分揀成本過高或技術限製,最終仍被焚燒或填埋。這揭示瞭消費者在「綠色消費」行為背後所依賴的係統性錯位。 第三部:重塑關係——從擁有到維護的哲學 最終部分,本書將焦點轉嚮人類行為與文化轉變的可能性。作者認為,解決過剩問題,需要的不是更精巧的迴收技術,而是對「擁有」這一概念的根本性質疑。 維修權與知識的邊界: 探討瞭維修權運動的興起,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一種對抗製造商控製、重新奪迴物品使用權的文化抵抗。詳細分析瞭專有軟體鎖定、數位權利管理(DRM)如何阻礙用戶對自己購買的物品進行維護和改造。 租賃經濟與共享的陷阱: 審視瞭近年來興起的訂閱服務、共享經濟模式。作者警示,儘管這些模式錶麵上減少瞭個人對實體的「擁有」,但它們可能隻是將產品的生命週期管理權集中到少數大型企業手中,變相加速瞭產品的淘汰速度,因為企業有更強烈的動機來替換舊設備以保證服務質量。 物質的記憶與文化價值: 結尾部分,作者藉用人類學的概念,探討瞭「傳承物品」的社會價值。通過對工藝品、老舊工具的考察,強調瞭物品在其生命週期中積纍的「物質記憶」。當我們習慣於拋棄,我們也正在拋棄與這些物品相關的技能、歷史和人際連接。本書呼籲讀者重新培養一種對物品的「慢速凝視」(Slow Gaze),將短暫的佔有轉化為長期的照料與尊重。 《過剩時代的抉擇》是一部對現代生活效率至上的價值觀的深刻挑戰。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環境問題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重新定義「豐裕」與「滿足感」的文化宣言。它要求讀者正視,我們所丟棄的,最終將定義我們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城市及區域規劃碩士。現為綠色和平組織美國執行董事。曾被《時代》雜誌選為環保英雄,耕耘環境健康與社會公益議題長達二十餘年,也是網路上熱門動畫短片《東西的故事》的製作人。她曾跑遍全球四十個國傢,拜訪數百傢工廠和垃圾場,親眼見證瞭世界各地過度消費與低度消費所帶來的可怕影響,因此投身於改造及轉變我們的工業與經濟體係,讓它不再破壞生態永續與社會公平。

譯者簡介

吳恬綾


  就讀於颱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現為自由譯者。喜愛充滿想像力與童趣的人、事、物,天生熱愛做環保。背負文字工作使命感,期許自己能為孩子和地球盡一份心力。譯有《水妖之歌》、《威樂比這一傢》、《星期六的小冒險》(小天下)。並曾參與看守颱灣研究中心齣版之《2007世界現況》、《2010世界現況》之翻譯。

黃亭睿

  颱大外文係,美國加州濛特利國際研究學院翻譯暨口譯所畢業,譯有《披薩:吃的全球史》,與人閤譯有《邁嚮頂尖之路:哈佛商學院的人生習題》、《獵熊記:一則投資銀行倒閉的故事》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環環相扣/緊逼極限/四分五裂的解決之道/問題齣在經濟成長啦,傻瓜/來一顆「現形」藥丸吧/東西的故事

第1章    原料開採
樹木/水/石頭/石油/重新思索開採這件事/利益失衡/結論

第2章 生産製造
我的棉T恤/一本書/我的電腦/蠢「東西」/生産製造大哉問/毒品最前綫/首當其衝的第一綫社區/幫我們把關,還是亂「開」關?/以前可不是這樣/從上遊開始進攻

第3章 銷售配送
供應鏈中的犧牲品/卡車、貨櫃船和飛機,我的天啊!/H&M/亞馬遜網路商店/沃爾瑪/超級商店:超級惡劣/誰發明瞭遊戲規則/海地給我的啓示/在地的新選擇

第4章 消費使用
購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快樂的人/不快樂的國傢/不快樂的星球/打造一個消費者國度/時間和東西的對決/打造消費階級/貿易的兩種伎倆/自在做自己/消費者的選擇/消費者頭腦、公民頭腦/三大理由,喚醒你內心沉睡的公民/消費要平等/消費、氣候、公平/重新分配,心懷崇敬

第5章 丟除廢棄
工業廢棄物/都市固體廢棄物/建築與拆除廢棄物/醫療廢棄物/電子廢棄物/垃圾哪兒去瞭呢?/垃圾掩埋/垃圾焚化爐/麻州的有毒物質使用減量法案/廢棄物運往他國處理/沒有「眼不見為淨」這迴事/關於迴收/零廢棄

結語:創造新的故事
個人心得/轉換思維框架/新世界願景/改變及希望

緻謝
附錄一:有效的政策、改革與法律的範例
附錄二:建議採取的個人行動
附錄三:給PVC經銷商、製造商與遊說者的信件範例
注釋
 

圖書序言

前言

  七○年代,在賞心悅目的綠意城市西雅圖,我度過瞭愜意的成長歲月,其中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夏日時光瞭,傢人和我會協力把露營用具裝進掀背車裏,齣發前往令人嘆為觀止的北喀斯開山。那個年代,由於汽車後座還沒有DVD播放機,旅途中我總愛凝視窗外,觀察著自然的風景。每過一年,我總發現迷你商場和住宅區都往外延伸瞭一點,而森林的起點也往後退瞭一點,範圍小瞭一些。我所摯愛的森林到哪裏去瞭?

  幾年後,我在紐約市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瞭問題的答案。巴納德學院,也就是我修環境研究課的校區,位在曼哈頓上西城區的西116街上,而我的宿捨位在西110街。每天清晨,當我拖著沉重無力的步伐走過這六條街,映入眼簾的總是成山成排的垃圾,堆積在破曉的紐約市街頭。十小時後,我再度沿著人行道走迴宿捨,路邊已經清空瞭。這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於是我開始在永無止盡的垃圾堆裏東翻西找,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藏在裏頭?結果你知道嗎?大部分都是紙張。

  紙張!這就是我寶貝樹木的下場。(事實上,美國傢傢戶戶的垃圾有40%都是紙製品。1)從我熟悉的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森林一路來到紐約上西城區的人行道,接下來⋯⋯會去哪裏?我的好奇指數急遽攀升,煞不住腳。我得查齣這些紙張從路邊消失以後,麵臨什麼樣的命運。於是我前往史坦頓島上惡名昭彰的佛瑞許基爾斯(Fresh Kills)垃圾掩埋場。占地四.六平方英裏的佛瑞許基爾斯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垃圾掩埋場。2001年壽終正寢後,有人說這座臭氣沖天的垃圾山是地球上最巨大的人工物,體積比中國的長城還龐大,山頂比自由女神像還高齣八十英尺。2

  這輩子從沒見過像佛瑞許基爾斯這樣的掩埋場。我站在邊緣,敬畏不已。觸目所及的任何一個角落,布滿廢棄沙發椅、器具設備、紙箱、蘋果核、衣服、塑膠袋、書本,和超多其他的東西。你知道,就像目睹一場血淋淋觸目驚心的車禍現場,既不敢迴頭看,又忍不住想偷瞄的那種心情嗎?這座掩埋場就是這番光景。從小,我讓單親媽媽扶養長大,她成長於大蕭條之後的年代,媽媽灌輸小孩的觀念是重質不重量。我的年少時光,部分受到她的人生觀影響,部分受限於經濟狀況,也就順應瞭二次大戰的標語:「用要用到完,穿要穿到壞,物必盡其用,否則絕不買。」不必要的消費和垃圾在傢裏很少見。我們總是享用手邊的東西,妥善照顧、保存,直到每一分每一毫都用盡為止。

  所以在我看來,這些完好無缺的用品,到頭來卻淪落為佛瑞許基爾斯掩埋場裏堆積成山的廢棄物,簡直沒有道理。根本就是天大的錯誤。究竟是誰建立起這個係統?那些知情的人,又怎能容許這樣的情形繼續發生?我摸不著頭緒,但我發誓一定要追根究底,找齣真相。經過瞭二十多年的偵查,終於搞清楚來龍去脈以後,我把整件事叫做「東西的故事」。

  環環相扣

  「東西的故事」這趟探索旅程帶領我環遊世界——我為綠色和平組織、基要行動中心(Essential Action)、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lobalAlliance for IncineratorAlternatives, GAIA)和其他環保團體進行研究,也執行瞭組織社群的任務——不僅勘查瞭更多掩埋場,也參訪瞭礦場、工廠、醫院、使館、大學、農場、世界銀行辦公室,以及市政大樓。我曾待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印度村落裏,一抵達當地,迎麵而來的是一群絕望掙紮的父母,跑過來劈頭就問:「妳是醫生嗎?」隻求我剛好就是那位來進行年度探訪的國際醫師,幫他們的孩子治病。我曾在菲律賓、瓜地馬拉和孟加拉遇過住在垃圾場上的人傢,他們從散發惡臭的垃圾堆裏挖齣一些食物殘渣和廢棄用品來維生。我參觀瞭東京、曼榖、拉斯維加斯的購物商場,一座座巨大、明亮又充滿塑膠質感的建築物,感覺像置身在卡通《摩登傢庭》(The Jetsons)或《飛齣個未來》(Futurama)一樣。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就不停地問:「為什麼?」一次又一次深入問題的核心。為什麼垃圾場帶給人類這麼大的危害?因為垃圾裏有毒物。那首先,為什麼廢棄用品中會有毒物?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得知瞭毒物、化學和環境健康的概念。為什麼垃圾場老是蓋在有色人種生活和工作的低收入地區?我開始瞭解何謂環境種族主義。還有,為什麼企業會大費周章把整座工廠外移到其他國傢,還能符閤經濟成本:為什麼商品遠渡重洋販賣,還能夠隻賣幾塊錢美金而已?忽然間,我的交手對象竟然變成國際貿易協定,還得直接挑戰企業對政府法規的影響力。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電子用品損壞的速度這麼快,買新的比修理費還便宜?這讓我瞭解什麼是計畫性汰舊、廣告,和其他鼓吹消費行為的媒介。錶麵上看來,這一個個議題之間似乎毫無關聯,紐約市街頭那成堆的垃圾和喀斯開山的森林更是八竿子打不著邊。但結果證明,所有議題都環環相扣。

  走完這趟旅程後,我變成彆人口中的係統思維者。也就是說,我相信一切事物都是元素,存在於一個更龐大的係統內,想要進一步理解,就得把係統內其他相關的元素全納入考量。這種係統的架構並不罕見:想想你上一次發高燒的情形。你大概以為發燒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其實發燒是一種反應,錶示有「異物」侵入一個係統,也就是你的身體。如果你不認為身體是係統,你可能就會在發燙的額頭底下找熱源,不然就是找某個開關,以為自己不小心按到,搞得體溫升高。生物學上,我們輕而易舉就能接受這種觀念,也就是多元係統(比如循環、消化、神經係統)是由個彆的部位(如細胞或器官)組成,而且這些係統在我們身體裏交互影響著。

  在學校,我們都學過水循環,這個循環係統讓水轉變成各種形態——液體、水蒸氣、和固體的冰——在地球四周運行不已。我們也學過食物鏈的係統,簡單來說,就是浮遊生物被小魚吃掉,小魚被大魚吞食,然後大魚被人類塞進肚子裏。水循環和食物鍊這兩個係統間——即使一個無生命,一個由生物組成——彼此依然有重要的交互關係,好比水形成河流和海洋,讓食物鍊中的生物棲息。這就講到瞭生態係。生態係的成員有:息息相關的無生命物體和各個子係統,比如石頭和水,以及所有生物體,像植物和動物。同樣的,係統內還有其他的係統。地球的生物圈——即地球的整體生態係——就是一個較小的係統,存在於另一個巨大的東西裏麵,我們叫它太陽係。

  經濟的運作也是一個係統,正因為如此,內部也可能産生骨牌效應,好比說人民失業以後,開支減少,這就代錶工廠的東西銷量會大不如前,接著更多人就麵臨被裁員的命運……2008年和2009年的危機就是這麼一迴事。把係統思維用在經濟上,也可以解釋一種叫「涓滴」經濟學的理論,這種理論說,當富人獲得減稅優惠後,會拿齣更大把的鈔票投資事業,照理而言,這會為中下階層的人民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如果你不認為這些元素(金錢、工作、各階層的人民)確實在一個係統內運作,那涓滴理論就沒有依據,也就無從相信供需之間會有什麼交互作用瞭。上麵這些例子全都說明,在一個大的係統中存在著許多相互關連的小元素。

  意即,所有事物都是小元素,存在於另一個更大的係統中(係統本身也一樣是元素),換句話說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連在一起的。

  說來有趣: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都是從一個廣泛的興趣開始,經過多年的教育和訓練,接著到工作崗位上實際操作後,逐漸往專業的領域裏鑽。這年頭,專業纔能就像萬靈丹,隻要走上這條路,就能讓你前途無憂、社會地位一舉躍升。而我呢,盡管如此,還是選擇反其道而行:一開始,我對垃圾著迷入骨,又感到義憤填膺,特彆是紐約市上西城區街頭那一包包堆疊起來的東西。拿到環境科學學位後,我到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工作,他們付我薪水,要我追蹤所有美國境內載運廢棄垃圾的船隻,到底把垃圾運往何處,又帶來哪些衝擊。我的工作內容,就是調查國際間廢棄物的傾倒情形,還有設法阻止這一切。

  一輩子都會感激綠色和平組織。組織的創立,緣起於「貴格會」的見證信條——一旦親眼目睹不當的行為,內心就升起一股道德責任感,必須將惡行昭告天下,並採取行動——於是綠色和平組織給瞭我一颱筆記型電腦,通過基本訓練後,就放任我遍遊世界各地,見證廢棄物的運輸情形,再把所見所聞告知大眾。可惜的是,當時的綠色和平組織就像大部分的組織一樣,把工作細分為專門領域,各個領域的人隻能單打獨鬥,彼此沒有交集,專門領域細分為:毒物、海洋、森林、核能、海洋生態係、基因改造生物、氣候等等。組織的最強項就是專業知識和技術。比如說,毒物那一掛的人對毒物簡直瞭若指掌——連實習生都能隨口說齣氯的分子結構,然後解釋氯對環境健康帶來的衝擊——他們一心一意鑽研自己的領域,其他都一概不管。那時候,我們並沒有花多大的心力瞭解問題和問題之間的關連,隻是各自埋頭苦乾,拚命解決自己的問題。九○年代初期,我開始大量旅行到其他國傢,和當地的夥伴共事。

  早期我非常自傲,隻要在綠色和平組織內談到國際廢棄物的運輸,除瞭我們小組以外,沒人懂得比我多。但隨著齣國的次數愈多,我愈覺得自己纔疏學淺,懵懂無知。首先,最讓我訝異的是,原來其他人做的事情牽涉這麼大的範圍,像印度、印尼、菲律賓、海地、南非等國傢的環保人士就是如此。我遇到許多人,他們都是自己一手包辦所有雜七雜八的議題:水、森林、能源,甚至是女性議題和國際貿易。起初我猜想,或許是人手不足,他們纔得一人包辦這麼多研究;我很同情他們「身兼多職」的處境,不像我能奢侈地把時間全部投入在一個議題上。過瞭一段時間以後,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所有的議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在不斷理清所有糾結的關係時,我纔慢慢瞭解,無論是垃圾或其他單一議題,都無法在孤立的情況下解決。一頭熱專注在單一議題上,對我毫無幫助;事實上,甚至還會變成絆腳石,妨礙我瞭解垃圾議題的前因後果,無法綜觀全局。碰觸其他議題,並不會因此分散我的注意力,反而會讓事情有突破性進展。

  就這樣,我從一個乳臭未乾、老是與垃圾袋為伍的女孩,變成一個懂得檢視全球生産消費係統的人,或者套句學術上的說法,叫物質經濟。也就是說,我來迴遊走在兩個領域內,從現實世界的角度來看,兩者不僅有鮮明的區隔,而且根本就天差地遠:環境(或生態)和經濟。但是你知道嗎?這兩個係統不隻相互連結,其中一個係統還是另外一個的子係統,就像地球生態係是太陽係的子係統一樣。

  現在,不少環保人士都不太想和經濟扯上邊。傳統的環保人士不是關注瀕臨絕種、惹人憐愛的熊,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紅樹林,或自然保育區,好讓自己置身其中來忘卻世俗的醜陋,比如股市這種東西。反正,瀕臨絕種的生物與原始地帶都和價格結構互不相乾,政府的礦業補助金也好,國際貿易協定也好,也都和環保扯不上任何關係,不是嗎?(嗯,不,其實關係可重大瞭。)同時,古典經濟學傢早已認定,環境隻是個取之不盡又廉價、甚至免錢的原始資源,可用來刺激經濟成長。噢,還有,那些煩人的環保激進分子老是現身在這裏,抗議新工廠興建在鼩鼱的棲息林地上。

  然而,經濟其實是地球生態係(也就是生物圈)內的子係統。你看,任何的經濟係統——像以物易物、奴隸、封建製度、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都是人類的發明。既然人類隻是地球多樣生物中的其中一種(盡管我們的族群強大,有書寫文字和武器),那我們的任何一項發明都是地球生態係內的子係統。隻要清楚這一點(這不是我的個人看法,而是個不爭的事實),就能發覺更多的真知灼見。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個很愛逛二手市集和舊貨店的人,總覺得那些被丟棄的物品裡,都藏著故事。所以看到《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個書名,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常常在想,那些被丟棄的東西,真的就一文不值瞭嗎?很多看起來還很好的東西,為什麼就被判定為「垃圾」瞭?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錯覺,覺得它可能會深入探討物品「生命週期」的終結,以及這個終結背後的原因。是消費者缺乏判斷力,還是製造商有意為之?尤其「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個數字,太過極端,但也許正是為瞭引發我們的思考。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剖析這些物品的「齣身」,它們在被購買前,經歷瞭怎樣的設計、生產、行銷過程?又在被丟棄後,它們的「歸宿」又是什麼?是填埋場、焚化爐,還是被迴收再利用,隻是我們不知道?我渴望從這本書裡,找到關於「消耗」與「擁有」的全新視角,理解我們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與物品告別,以及這背後龐大的、看不見的「產地」是怎樣運轉的。

评分

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產地》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環保愛好者眼睛一亮!「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個數字聽起來太嚇人瞭,但也許正因為如此,纔讓人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快時尚」和「計畫性汰舊」這些概念很好奇,總覺得很多東西明明還能用,但不知不覺間就過時瞭,或者品牌不斷推齣新款,讓你覺得舊的「不夠格」瞭。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些「製造」齣來的「必然」淘汰?像是手機,明明換個電池就能繼續戰鬥,卻總是被更輕薄、功能更強大的新款吸引走。或是那些買來後就沒用過幾次的鍋碗瓢盆,佔據瞭廚房的空間,最終被打包丟掉。我希望這本書能從生產源頭、市場策略,甚至到消費者心理,全方位地解析這個「丟棄」的龐大體係。別隻是告訴我們「要環保」,而是要讓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的「垃圾」,以及這些「垃圾」背後的真實「產地」是怎樣被建立起來的。這樣我纔能更清楚地知道,我手中的每一個物品,都可能是個龐大工業體係下的產物,而我的選擇,也正在參與其中。

评分

這本《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的標題,簡直就是一記重拳打在我的消費習慣上!「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句話太有衝擊力瞭,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還算務實的人,買東西前也會猶豫,但聽瞭這個數字,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無意識中也成瞭製造「垃圾」的一份子?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析「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惡性循環?比如說,某些企業是不是透過不斷推齣新款,讓舊款顯得落伍,進而迫使消費者不斷購買?或是某些產品的設計,本身就帶有「壽命限製」,一旦過瞭某個時間點,就變得難以維修或不具吸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揭示那些「垃圾」背後的「產地」究竟有多龐大,以及它們是如何透過各種方式,讓我們的物品,在短時間內就失去價值,最終走嚮被丟棄的命運。這不僅僅是關於「垃圾」的討論,更是關於我們這個社會運轉模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

天啊,這本書的標題直接戳中我的心窩!「垃圾與它們的產地」,一聽就覺得是那種能挖齣驚人真相、讓人忍不住一直翻下去的書。想想看,我們每天打開衣櫃,裡麵塞滿瞭衣服,但真正常穿的可能就那幾件;買瞭多少電子產品,用瞭兩三年就默默被淘汰,變成角落裡積灰的「老古董」。這句話「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實在是太誇張瞭,但也無比真實地敲響瞭警鐘。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讓這個消費主義的洪流不斷裹挾著我們,讓我們不斷製造、不斷丟棄,而對這個過程中的浪費和汙染視而不見?是不是有什麼隱藏的產業鏈在操縱著「生命週期」?或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訓練成瞭「用完即棄」的奴隸?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狠狠地剖開這個現象的每一個層麵,告訴我們這些被丟棄的東西,究竟「從哪裡來」,又「去嚮何方」。是來自遙遠的工廠,還是我們自己傢裡的購物車?這不單單是關於物品的生命,更是關於我們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我等不及想從書裡找到答案瞭!

评分

「垃圾與它們的產地」,這標題讓我聯想到那些被我們遺忘的物品,它們的「齣生」和「死亡」之間,究竟發生瞭什麼?「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這句話,實在是太辛辣,也太寫實瞭。我常常在想,那些被我們隨手丟棄的東西,它們來自哪裡?是遙遠的工廠,還是我們傢裡堆積如山的雜物?是精美的設計,還是廉價的代工?這本書會不會帶我們走一趟「物品的生命之旅」,從它們的誕生,到它們被購買、使用,再到被丟棄的整個過程?我特別好奇,書裡會不會去探討那些「無形」的「產地」,例如行銷策略、廣告洗腦、甚至是社會潮流,是如何影響我們對物品的看法,讓我們覺得「舊」的就是「不好」的,而「新」的纔是「必需」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看到,每一個被丟棄的物品背後,都可能是一個複雜的體係,而我們的消費行為,正是這個體係的齒輪。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製造的「垃圾」,其「產地」之廣泛,以及其對環境、社會造成的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