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進入「人類世」,資本主義搖搖欲墜,不穩定性已成生活常態,經濟再難有進步可能,自然又遭受嚴重破壞……
身處如此廢墟世界,人類該如何自處?又該何去何從?
——也許,這答案就藏在一朵蘑菇當中!
鬆茸,這個僅見於北半球的奇特菇蕈,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蕈類之一。它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而在日本,鬆茸之於文化及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蕈身分,潛入曆史懷舊雅趣以及建構人際網路的領域。盡管如此珍罕價昂,鬆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閤。
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藉由尋溯一條微小、罕為人知的商品供應鏈,從經濟活動、生態科學和人類學三個麵嚮,追蹤鬆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悄悄破土而齣,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尋菇人採集,再由買手憑藉技巧購入,之後纍積層層價值「轉譯」進入日本,經中間人穿針引綫,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饋贈物件,在成為桌上珍饈前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鬆茸在濃縮如此奇特的跨地理、跨文化轉譯過程之際,也投映齣一個更宏觀的提問——在邁進「人類世」的此刻,不強調發展與進步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 人類是否能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須掠奪的和平共存?
《末日鬆茸》以嶄新且深刻的方式,呈現一位人類學者對於社會和生態的原創觀點,見解透徹而犀利,同時串聯起各個互異卻又相通的領域,引人思索人類在經濟不穩定且環境惡劣的末世環境裏,如何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識,與其他國族、文化、甚至物種等「他者」共生共榮,以及我們苦苦追求的「進步」意義究竟為何,是否仍有可為……
得奬記錄 • 人文人類學協會(SHA) - 維剋多・透納奬-民族誌類書寫 年度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 Society for Human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類學協會(SCA) - 葛雷格裏・貝特森奬 得主
Winner of the 2016 Gregory Bateson Prize, The 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
• 柯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商業經濟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柯剋斯書評 非虛構寫作 科普類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Kirkus Reviews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2015 in Science
• 美國《Flavorwire》評選 年度最佳大學齣版品
One of Flavorwire’s 10 Best Books by Academic Publishers in 2015
•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年度最佳好書
One of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Best Books of 2015
國際書評推薦 •「作者織就齣一部風格大膽的敘事之作。她對於人類文化交叉影響,以及大自然復原力的細膩闡述,展現瞭對於人類現代性及『進步』究竟為何的全新觀點。」——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獨特觀點與細膩觀察在書中隨處迸發、閃現。從香氣四溢的鬆茸的全球商品交易鏈,帶引齣作者高度原創的人種誌研究。頁頁引人入勝,書中關於採集及銷售這個野生蕈菇的故事,成為一扇窺探當代人類生活景貌的觀景明窗。」——Kirkus書評
•「如果人類必須在資本主義廢墟、也就是有些人稱為『人類世』的時代當中求生,那麼,我們就需要一個例子,從中窺見經濟、文化、生態以及生存策略彼此之間,能形成何等齣乎意料的糾結與連係。在本書中,作者藉非比尋常的全球化的鬆茸,提齣瞭美妙非凡的實例。」——法國哲學傢、人類學傢、社會學傢 布魯諾・拉圖爾 (Bruno Latour)
•「本書選用鬆茸做為透鏡,檢視當代的環境曆史,全球商品生産供應,以及科學。伴之以韻味十足的生動散文體,尖銳而透徹的智識,和獨特創意及原創性,作者藉嶄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聯起各個迥異主題,橫跨數種領域。本書注定成為經典之作。」——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人類學教授 麥可R. 多夫(Michael R. Dove)
•「科學傢和藝術傢深知,對於一個龐大主題的掌握之道,通常在於近距離觀察該主題的細小麵嚮,進而從中揭露全貌。我們從雀鳥的嘴喙形狀得以見到整體的演化。於是,透過對鬆茸這個迷人蕈菇的近距離觀察,作者探討生態危機如何發生,又為何持續。她以透徹分析批判過度粗略的簡化論;而對於人類處境現況,她則以思考理性和人性行為的可能,取代恐慌的反應。在一個急迫且凶猛的遭遇可能蓋過人類理智的處境下,她提供瞭世人一種真切的深思方法。」——作傢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菌絲迷宮:後工業時代的生存圖譜》 引言:破碎的土地與生長的希望 在鋼鐵的巨獸停止轟鳴,摩天大樓化為沉默的紀念碑之後,人類文明的重心開始嚮下轉移。這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而是一場漫長的、被忽視的衰退——金融係統自我吞噬,全球供應鏈斷裂,氣候變化將曾經肥沃的土地變成瞭難以耕種的荒漠。我們所繼承的,是一個被過度開發和遺忘的物質世界。然而,在混凝土的裂縫中,在被遺棄的工業廢墟深處,生命從未停止嘗試。 《菌絲迷宮:後工業時代的生存圖譜》是一部深入探討“後稀缺”(Post-Scarcity)時代下人類社會重構的非虛構作品。本書摒棄瞭對宏大敘事和末日英雄主義的迷戀,轉而聚焦於那些在係統崩潰後,利用現有資源和傳統智慧,重建微觀生態和社群結構的普通人。這不是一本關於如何使用AK-47求生的指南,而是一份關於如何利用殘存的化學知識、生物工程的零碎片段,以及對舊世界技術的不完全記憶,來確保下一季播種和采摘的生存手冊。 第一部分:礦物幽靈與生物迴響——資源的重新評估 在舊時代的意識形態中,價值由市場決定;但在新世界,價值由生存需求重塑。本書的第一部分詳細考察瞭人們如何重新界定“資源”。我們不再追逐石油和黃金,而是關注那些被主流經濟體係視為“廢物”或“環境負擔”的物質——廢棄的電子元件、銹蝕的金屬結構、以及工業副産品。 一、 電子垃圾的煉金術:逆嚮工程與局域技術 作者團隊深入探訪瞭散布在北美和歐洲舊工業區的“迴收村落”。這些社區的核心技術人員,往往是退休的工程師或自學的機械愛好者。他們沒有芯片工廠,但他們擅長從舊服務器和電路闆中提取可用的銅綫、晶體管和磁性材料。書中詳細記錄瞭一種基於簡易熔爐和醋酸溶液的微型貴金屬提煉流程,以及如何利用舊式 CRT 顯示器的組件來製造簡易的蓄電池充電控製器。這部分內容強調的不是大規模生産,而是“修補文化”——盡可能延長每一個物品的生命周期,直到其徹底失去功用。 二、 土地的記憶:土壤修復與生物過濾 在核電站廢墟和重汙染區邊緣,生命顯得尤為艱難。本書耗費大量篇幅,研究瞭以真菌和特定微生物群落為核心的生物修復策略。這不是理論上的土壤改良,而是社區級彆的“微觀生態工程”。例如,某地社區成功利用特定種類的蘑菇(非食用性)吸收瞭土壤中的重金屬鉛,並通過後續的種植實踐,使土地恢復瞭基礎的作物生産能力。書中收錄瞭不同氣候區適用的苔蘚和地衣清單,它們被用作簡易空氣和水源質量指示劑。 第二部分:社群的肌理——去中心化的組織形態 當國傢和跨國機構的權力真空齣現後,人類的組織形態開始嚮更小、更具適應性的單元迴歸。本書考察瞭三種主要的後工業社會結構:遊牧型工匠團體、固守型農業聚落,以及基於專業技能的“知識網絡”。 一、 貿易的迴歸:信任貨幣與技能交換 金錢的價值在極度通脹後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基於“實際價值”的交換係統。書中詳盡記錄瞭一個名為“鍾擺市場”的非正式貿易網絡,其核心不是任何法定貨幣,而是由社區公認的、可驗證的技能和服務時間來衡量價值。例如,一個閤格的牙醫(使用自製工具進行基礎治療)的“小時數”可以兌換一個熟練木匠提供的“三天工作量”。這種體係的脆弱性在於其對信任的極端依賴,以及對技能傳承的持續需求。 二、 教育的碎片化:口述曆史與活體圖書館 正規教育係統消失後,知識的傳遞齣現瞭斷層。本書描繪瞭“活體圖書館”的興起,即某些老年人或特定領域的專傢,成為社區的行走百科全書。他們不再依賴紙質書籍,而是通過重復演示、口述故事和實踐操作,將關鍵的生存技能——例如如何安全地從廢棄化工品中提取消毒劑、如何識彆特定野生可食用植物——代代相傳。書中對比瞭這種“活體知識”與舊世界“數據存儲”在麵對環境突變時的適應性差異。 第三部分:非人的夥伴——技術與精神的邊界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在人類社會重組過程中,人與“非人”的復雜關係,這包括瞭對舊技術的敬畏、對殘餘自動化係統的依賴,以及對新的生物形式的理解。 一、 機器的殘響:維護與恐懼 仍有一些復雜的舊世界機器——水泵、遠程通訊塔、醫療掃描儀——偶爾還能被激活。本書研究瞭“守塔人”的角色,這些人是極少數能夠理解並維護這些精密設備的人。他們的地位介於祭司和技工之間,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也麵臨著被社群孤立或過度依賴的風險。書中詳細分析瞭某地社區如何集體決定“關閉”一個曾經帶來便利但如今維護成本過高的舊世界核磁共振儀,轉而投資於更可靠的草藥知識體係。 二、 邊界的模糊:共生與改造 後工業時代,人類不再將自身視為自然的主宰。這本書著重描述瞭生物技術的民間應用,例如利用發酵過程來生産抗生素或基礎維生素。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社區開始與新的真菌和苔蘚形態形成半共生關係,利用這些生物的生長特性來加固居住結構或作為生物傳感器。這不是科幻,而是基於對現有生命化學的深入理解,以及對環境壓力的務實迴應。 結語:漫長的復蘇 《菌絲迷宮》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充滿摩擦、持續掙紮,但又展現齣驚人韌性的生存圖景。它錶明,真正的“可能”並非來自宏偉的藍圖,而是存在於無數個細微的、充滿泥土氣息的、關於“下一次”的決策之中。在文明的廢墟上,生活從未停止,它隻是以一種更慢、更具地方性的方式,重新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