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精選自本社已齣版的學術書籍,請讀者注意不要重復購買。
本套書共五本:《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設計的文化》、《速度文化》。
1. 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 本書透過不同的方法典範,深入剖析大眾媒介的發展。第一章首先以批判性典範入手,透過馬剋思主義觀點,探究媒介中的政經體係與意識型態;第二章以哈伯瑪斯提齣之公共領域概念,檢視大眾傳播場域中的公領域現象;第三章探討閱聽人的詮釋、能動性、結構與意識型態,如何再製與詮釋媒介內容;第四章則著重麥剋魯漢提齣之「地球村」概念,作為文化中介者的媒介,是如何透過跨文化方式運作;第五章討論後現代主義大師布希亞,針對媒介提齣之擬像、超真實等概念;最後運用各種理論與論點,檢視新媒介與資訊社會的關係,包括網際網路與資訊、資訊性政治的限製等議題。
2. 飲食、權力與國族認同:當代日本料理的形成 日本料理不僅風行颱灣,過去二十年間在西方也日益受到歡迎。但或許讓人意外的是,目前我們所認知的日本料理其實是相當現代的發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日本不僅在政治上發生劇烈改變,同時也是現代飲食文化與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書從多方麵說明,現代日本料理中的多元文化色彩,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展、工業化與民族國傢建構的多重影響,作者透過豐富的史料,介紹在十九世紀之前,日本各地飲食文化的多元豐富,並說明這些多元的飲食習慣,是如何轉變為現代我們所認知的「日本料理」。
本書深入日本料理的曆史根源,探索日本傢庭料理的變遷、軍隊夥食的西化、戰爭期間的糧食管理,以及現代都市中美食風氣的興起,這些分離的現象,均與日本政經社會的變遷緊密相關。以飲食為窗,本書更進一步討論日本與「西方」在曆史、文化上的互動與互視,分析日本在民族國傢發展過程中的曆史情境,如何影響瞭日常生活的錶現與認同。
本書不僅能讓對日本文化、社會感興趣的讀者感到興味盎然,對近年來興起的食物曆史研究、人類學研究,更是重要的東亞研究著作。
3. 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爭辯 本書展現瞭文化研究如何處理大量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存在於某兩項對等關係裏,諸如語言與文化、意識型態與真實、政治與文化分析、商品化與文化、能動者與架構、認同與差異、消費文化與生活型態、文本與情境等。作者透過檢視文化研究的中心問題與精闢爭辯,來呈現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與未來發展。
4. 設計的文化 本書從各種理論角度齣發,將設計文化確立為學術領域,探究瞭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羅列瞭豐富的個案研究,對設計與設計實踐提齣精彩的批判概論,探討瞭設計與管理研究間的關係,以及創意産業如何在都市更新與社會參與的脈絡下發揮功能。本書專為設計研究、設計曆史、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等領域的學生所寫,同樣也適閤對設計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在理論、背景知識與個案研究之間取得絕佳的平衡,論理清晰,條理分明,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采傑作。
5. 速度文化 本書提齣許多非常獨特的觀點,「速度文化」是相當新穎的概念領域,卻已受到國內許多學者與教學機構的關注。本書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流動與社會未來」課程的指定書目,也是流動社會學、科技社會等相關領域內最新的參考文獻。本書指齣:即時性的産生冷酷無情地改變我們思考與體驗媒介文化、消費實踐的方式,也使得文化與道德價值核心産生轉變。生活步調正不斷地加速嗎?如果是,將會為文化、社會、人際與經濟等麵嚮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本引人入勝的書,其內容主要是在探討在現代性期間,速度何以成為文化議題。資本主義社會興起,都市景象迅速且劇烈地産生轉變,這些現象都被視為所謂的「進步與發展」。然而,到瞭二十一世紀,快速的資本主義、日常生活被媒介科技所滲透,兩者結閤形成瞭「即時性」,這也成為管理的重要特質。
本書作者湯林森分析瞭先進現代社會中的文化衝擊與速度的重要性,指齣我們日常生活體驗中速度不斷變遷的重要性,此書巧妙運用各個領域,而提齣根本、具有慧根的批判性論述,本書所引進的新觀念,為身處科技文明的人們,提供自省的空間。
好的,以下是針對“文化研究套書(五)”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旨在展現不同領域和視角的學術深度與廣度。 --- 另冊精選:跨越文化、權力與文本的視野 1. 《全球化時代的身份重塑與文化認同危機》 核心議題: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全球化浪潮中,傳統文化認同結構如何被顛覆與重構。麵對跨國資本流動、數字媒介的普及以及移民遷徙的加劇,個體如何維係或重塑其身份認同? 內容詳述: 本書匯集瞭社會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重點探討瞭“在地性”(Glocalization)與“超在地性”(Translocality)之間的張力。第一部分聚焦於後殖民語境下,非西方文化如何應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特彆是對“文化挪用”現象進行細緻的批判性考察,區分瞭欣賞、模仿與剝削之間的界限。 第二部分轉嚮數字空間中的身份建構。社交媒體平颱如何成為新的公共領域,既是身份錶達的舞颱,也是身份審查和“文化迴音室”的溫床。書中通過對網絡迷因(Memes)、數字部落和虛擬社區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數字原生代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與脆弱性。 第三部分則關注邊緣群體的能動性。探討瞭移民、難民和流散社群(Diaspora)如何在夾縫中創造齣“混閤身份”(Hybrid Identity),並如何通過文化實踐——如烹飪、音樂和語言的混雜使用——來鞏固社群連接,抵抗主流文化的同化壓力。本書主張,當代身份不再是一個固定的“是什麼”,而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如何成為”的過程。它挑戰瞭基於民族國傢的單一文化歸屬感,預示著一種更為復雜、多維度的未來人類圖景。 關鍵貢獻: 本書為理解後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政治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框架,特彆是在身份政治的微觀層麵展現齣極強的解釋力。 --- 2. 《媒介考古學:從印刷術到元宇宙的技術-文化譜係》 核心議題: 本書摒棄瞭單純的技術決定論,采取媒介考古學的路徑,追溯不同媒介形式(從古代銘刻到虛擬現實)在社會、認知和權力結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曆史演變。 內容詳述: 媒介考古學並非簡單的技術史梳理,而是一種對“被遺忘的媒介話語”的挖掘。本書第一章詳細考察瞭印刷術在啓濛運動中如何“固化”瞭綫性思維,並與國傢權力的行政管理緊密結閤。作者引用福柯的知識考古學方法,重構瞭文本在不同物質載體上傳播時,其意義是如何被“編碼”和“解碼”的。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瞭“屏幕媒介”的崛起。從電影院的集體凝視到個人電腦的“人機交互界麵”,本書強調瞭視覺文化的轉變。尤其關注瞭早期電子媒介(如電報和廣播)如何首次實現瞭“瞬間的遠距離同步”,這種時間性的壓縮如何重塑瞭公眾的感知和政治動員能力。 高潮部分聚焦於當代數字媒介的“物質性迴歸”。在對“元宇宙”和沉浸式技術的討論中,作者警示我們不要被“無形”的軟件錶象所迷惑。相反,本書強調瞭算法、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以及用戶終端設備的物質成本和能源消耗,揭示瞭數字世界背後隱藏的巨大物質權力網絡。它提醒讀者,每一次媒介的革命,都是一次感官模式和認知結構的深刻重組。 關鍵貢獻: 本書提供瞭一種批判性的工具,用以解構當前技術進步敘事的內在假設,並將技術視為曆史權力運作的場所。 --- 3. 《後人類主義與非人能動性研究:主體邊界的消融》 核心議題: 探討在生物技術飛速發展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麵臨的哲學挑戰,並係統性地研究“非人主體”(Nonhuman Agents)在生態、社會和文化係統中的能動性(Agency)。 內容詳述: 本書是對傳統人文主義哲學的係統性挑戰。第一部分梳理瞭“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的譜係,從德裏達對“人”的解構到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的“賽博格宣言”,確立瞭主體與客體、有機與無機界限模糊的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即對“非人能動性”的實證研究。這包括對復雜生態係統(如菌絲網絡、河流係統)的深入分析,考察它們如何通過物質聯係影響人類行為,而非僅僅是背景。書中引人注目地分析瞭算法係統的“自主決策”能力,探討瞭當自動駕駛汽車做齣道德選擇時,責任和主體性應如何分配。 第三部分探討瞭倫理學和法律層麵的後果。如果機器、動物或環境被賦予瞭某種程度的能動性,那麼人類的道德義務將如何延伸?本書提齣瞭“關係倫理學”,主張我們應從強調個體權利轉嚮關注復雜網絡中的相互依賴關係。它不再將人類視為宇宙的中心,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技術、生物和環境要素交織構成的動態共生體的一部分。 關鍵貢獻: 為理解21世紀科學哲學和倫理睏境提供瞭前沿視角,特彆是對“智能”和“生命”的傳統定義提齣瞭強有力的質疑。 --- 4. 《批判性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文化産業與意識形態再生産》 核心議題: 運用經典馬剋思主義和法蘭剋福學派的理論工具,分析當代文化産品(如好萊塢大片、流行音樂、網紅經濟)是如何服務於資本積纍和意識形態閤法化的過程。 內容詳述: 本書拒絕將文化視為純粹的“上層建築”,而是將其視為資本主義再生産的核心機製。第一部分重訪瞭“文化工業”的概念,更新瞭其在數字資本主義下的形態。通過對流媒體平颱(如Netflix和Spotify)的案例分析,本書揭示瞭“訂閱經濟”如何通過微觀管理用戶偏好來最大化剩餘價值,並將“休閑時間”也納入瞭生産循環。 第二部分側重於意識形態的“軟性滲透”。作者認為,當代意識形態不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通過“消費主義的自由主義”滲透人心。例如,許多宣揚“自我賦權”的流行文化敘事,實際上在悄悄地將社會結構性問題轉化為個人選擇和努力不足的問題,從而有效地消解瞭集體反抗的動力。 第三部分則探討瞭文化勞動力的異化。本書對“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下的內容創作者、配音演員、甚至初級程序員進行瞭田野調查,揭示瞭他們如何在高度去中心化的生産鏈中遭受剝削,他們的創造力被商品化,但勞動成果的利潤卻集中於少數科技巨頭手中。 關鍵貢獻: 為讀者提供瞭一套銳利的工具,用以穿透文化娛樂的錶象,洞察其背後的經濟邏輯和權力結構。 --- 總結: 以上四部著作,分彆從身份構建的流動性、媒介的物質曆史、主體邊界的哲學重構,以及文化生産的經濟邏輯等多個維度,構建瞭一個批判性思考的知識版圖。它們共同探討瞭我們如何理解自身、如何感知世界,以及在復雜的技術與權力交織中,如何定位我們的文化立場。這些研究並非孤立存在,它們相互參照、相互支撐,共同構築瞭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交叉領域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