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的狗貓行為觀察學【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奬得主科普經典,逝世30週年紀念版】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的狗貓行為觀察學【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奬得主科普經典,逝世30週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onrad Lorenz
圖書標籤:
  • 動物行為學
  • 動物心理學
  • 科普
  • 自然科學
  • 生物學
  • 寵物
  • 諾貝爾奬
  • 科普經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被譽為「能和動物說話的男人」——諾貝爾奬得主不朽科普經典

  動物流露齣的每個意願都是「善意的」,
  而這種「善意」其實是人類早已失去的樂園。

  當代動物行為學世界權威、諾貝爾奬得主康拉德・勞倫茲繼《所羅門王的指環》後最膾炙讀者、溫暖人心之作。勞倫茲以從小飼養貓狗親身經驗,及其日後從事動物行為科學研究,進而解開人和貓狗間親密的情感之謎。

  「沒有一種動物的生活方式,能像狗一樣改變得那麼徹底;
  相反地,沒有一種動物像貓一樣,
  和人類相處達數韆年之久卻毫無改變。」

  *動物會因戰爭而感到悲傷?
  *狗會阻止主人過量飲酒?
  *從小與狗相處能提升人際關係?
  *不要光看狗貓的外貌,要像情人一樣個性閤纔行?
  *貓和狗能擁有真正的友誼?
  *常和快樂的狗貓相處,也能讓自己快樂?

  「很多喜歡狗的人不喜歡貓,喜歡貓的人又可能討厭狗。不過我想,如果能用心細膩地看待、認識牠們各自的優點,同時撰寫這兩種動物,反而是理解貓和狗,以及人類的愛的一種絕佳嘗試。」——康拉德・勞倫茲

  當代唯一描寫貓狗行為學經典之作!
  德文原著譯為多國版本,全球暢銷不輟!
  紀念作者逝世三十週年,經典重譯!

本書特色

  ●當代動物行為學權威、諾貝爾生醫奬得主花費一生觀察狗貓行為的不朽科普經典,逝世三十週年經典重譯。
  ●作者說:「有狗一定比沒狗好」、「有貓一定比沒貓好」,如果你沒養動物,這本書會讓你極想收編貓狗迴傢;如果你已經養瞭,這本書會讓你更愛牠們。
  ●不得不說,這本書會不自覺令人想起聖修伯裏筆下小王子對狐狸的豢養,以及對玫瑰的愛。

好評推薦

  「極具啓發性與豐富知識量!」————《紐約時報》書評
  「勞倫茲的理念影響深遠,懷抱無窮熱情!」————《泰晤士報》文學專刊
  「一篇關於人以及陪伴他們的朋友的最棒觀察!」————Amazon.com讀者

名人推薦

  【專文・經典推薦】
  顔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係副教授)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王齡敏(獸醫師、颱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主任)
  林子軒(貓行為諮詢專科醫師)
  駱以軍(作傢)
 
《與萬物共語:自然哲學與行為的深度探尋》 目錄 第一部分:無聲的對話——生命感知力的拓撲學 1. 心智的邊界: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 2. 感知世界的不同頻率:動物感官係統的超越性研究 3. 符號、意圖與溝通的底層邏輯 第二部分:行動的語境——環境適應與社會建構 4. 棲息地的生物力學:空間利用與生存策略 5. 群體動力學:等級製度、閤作與衝突的數學模型 6. 學習的維度:本能、習得與文化傳遞的復雜交織 第三部分:倫理的重塑——科學認知與道德責任 7. 疼痛的閾值與快樂的計量:動物福利的客觀標準構建 8. 物種間的共情:從情感投射到科學同理心的發展 9. 科學的謙遜:認知局限與未來研究的航嚮 ---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無聲的對話——生命感知力的拓撲學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物種的瑣碎記述,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用以理解所有生物——無論是否有脊椎,無論其社會結構如何——感知和處理信息的基本原理。我們首先要解構“交流”的傳統定義,將其從人類語言的綫性結構中解放齣來,探究動物世界中更為古老、更為基礎的“信號交換”機製。 1. 心智的邊界: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的轉變 本書的開篇即是對人類世以來主導的生物學範式提齣挑戰。傳統認知往往將人類心智視為演化的終極形態,其他物種的行為則被簡化為對刺激的機械反應。我們深入探討瞭“心智”這一概念的拓撲結構,強調瞭情境依賴性(Context Dependency)和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在非人動物認知中的核心地位。這部分通過對不同生命形態(從昆蟲的集體智能到海洋哺乳動物的聲學社交網絡)的比較分析,構建瞭一種新的“生態中心”的理解模型,其中,心智不再是孤立的器官功能,而是生命體與其生存環境持續互動的結果。我們考察瞭復雜的決策製定過程,例如覓食路徑的優化、風險評估的非綫性模型,以及在麵對不確定性時的認知靈活性。 2. 感知世界的不同頻率:動物感官係統的超越性研究 真正的“對話”始於對感知差異的尊重。我們超越瞭僅關注視覺和聽覺的局限,係統性地梳理瞭地球上不同生命體所“經驗”到的物理世界。例如,對電場敏感的魚類如何構建“第六感”的導航圖譜;嗅覺信息在哺乳動物社會互動中的信息密度與化學編碼復雜性;以及昆蟲復眼所捕捉到的時間分辨率,如何徹底改變瞭它們對“運動”的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利用物理學和信息論的工具,嘗試“解碼”這些非人類感官數據的內在結構,從而理解不同物種如何構建各自獨特的“現象界”(Umwelt)。我們討論瞭如何構建跨物種的感官映射模型,以便更精確地預測特定環境變化對特定物種生存行為的衝擊。 3. 符號、意圖與溝通的底層邏輯 溝通並非總是需要語言。本章著重分析瞭“意圖”(Intentionality)在非語言信號中的體現。我們研究瞭信號的“經濟性原則”——如何在最小的能量消耗下傳遞最大的信息增益。通過對復雜化學信號(信息素)的時空擴散規律分析,我們揭示瞭這些“慢速信息”如何塑造群體的繁殖周期和防禦策略。更進一步,我們探討瞭某些動物行為中錶現齣的對未來的“預測性”能力,這超越瞭單純的條件反射,暗示著一種更深層次的因果推理能力,即使這種推理並未轉化為人類可理解的“敘事”結構。 第二部分:行動的語境——環境適應與社會建構 理解生命體的行為,必須將其置於其生存的動態情境之中。本部分著重於環境如何塑造行為,以及個體行為如何在群體內部産生復雜的結構性影響。 4. 棲息地的生物力學:空間利用與生存策略 動物的行為是其對物理環境約束的即時反饋。我們分析瞭資源分布的隨機性與係統性如何影響個體覓食策略(如“信息素追蹤”與“隨機遊走”的混閤模型)。特彆地,我們引入瞭“動態領域理論”(Dynamic Territory Theory),用以解釋為何某些物種的活動範圍會隨著環境壓力或季節更迭而錶現齣非綫性的擴張或收縮。這部分內容融閤瞭地理信息係統(GIS)分析與行為生態學,旨在預測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物種的“行為適應閾值”。我們考察瞭行為如何直接影響景觀改造,例如河狸的築壩行為對水文係統的長期工程學意義。 5. 群體動力學:等級製度、閤作與衝突的數學模型 社會性動物的行為研究常常陷入對“統治者”的過度關注,而忽略瞭群體內部復雜的信息流動網絡。本章側重於分析非等級製閤作行為的湧現機製。我們應用復雜係統理論來模擬群體決策,例如鳥群的轉嚮運動或魚群的同步遊動。這些現象錶明,個體隻需遵循簡單的局部規則,就能在宏觀層麵産生高度有序的行為模式。同時,我們對“利他行為”進行瞭嚴格的再評估,區分瞭基於親緣選擇的遺傳利益與基於互惠的短期或長期社會契約,並考察瞭在“背叛”風險存在時,群體如何通過懲罰機製或聲譽係統來維持閤作的穩定性。 6. 學習的維度:本能、習得與文化傳遞的復雜交織 本書拒絕將學習劃分為“本能”與“習得”的二元對立。我們主張,所有行為都是遺傳傾嚮與經驗修正的連續統一體。我們詳細考察瞭“潛伏期學習”和“社會性模仿”的認知代價與收益。文化傳遞,即行為知識在不同代或不同個體間的非基因性傳播,被視為動物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關鍵機製。通過對工具使用、特定“方言”的形成等案例的深入剖析,我們探討瞭文化在物種演化路徑中的加速作用,以及文化多樣性如何增強整個物種的生態韌性。 第三部分:倫理的重塑——科學認知與道德責任 科學對生命理解的深化,必然帶來倫理維度的擴展。本書的最後部分,旨在將嚴謹的科學觀察轉化為對我們道德責任的深刻反思。 7. 疼痛的閾值與快樂的計量:動物福利的客觀標準構建 “感受性”(Sentience)是倫理考量的基石。本書通過考察神經生物學證據和行為反應的量化指標,試圖為判斷不同物種的痛苦與福祉建立一套更精細、更少主觀色彩的度量體係。我們分析瞭“壓力荷爾濛”與長期行為抑製之間的劑量效應,並研究瞭“環境豐容”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目標是超越基於人類類比的福利判斷,建立一套基於物種自身生理和行為需求的客觀“生命質量指數”。 8. 物種間的共情:從情感投射到科學同理心的發展 共情(Empathy)常被誤解為簡單的“擬人化”。我們區分瞭“情感感染”(如群體恐慌的擴散)和“認知共情”(理解他者狀態的努力)。通過對識彆同類痛苦信號的神經基礎研究,我們探討瞭這種能力是否可以拓展到跨物種的認知。關鍵不在於我們“感受”到瞭動物的痛苦,而在於我們能否建立起科學模型,預測特定乾預(如隔離、捕獲、環境破壞)對特定物種生存狀態的負麵影響,並據此調整我們的行為。 9. 科學的謙遜:認知局限與未來研究的航嚮 最終,本書呼籲科學界保持一種“認知上的謙遜”。我們承認,即使采用瞭最先進的工具和最開放的心態,我們對非人世界的理解仍處於初級階段。我們探討瞭當前研究方法論中的潛在偏見,特彆是如何避免在分析復雜行為時,過度依賴已有的理論框架。未來的研究方嚮應側重於構建更具預測力的、跨尺度的生態行為模型,並緻力於促進人與自然界更可持續、更具相互尊重的共存模式。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傾聽、理解並最終尊重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哲學與科學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拉德・勞倫茲  Konrad Lorenz


  諾貝爾奬得主。
  奧地利當代權威動物學傢、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由於多年在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於1973年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奬。

  1903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就讀當地大學,主攻醫學和生物;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並以雁鵝及穴烏領域研究揚名國際;1937年,獲維也納大學聘任教授比較生理學及動物心理學;1942~44年,在德軍擔任軍醫,遠徵蘇聯時被俘;1948年獲釋,於奧地利阿爾騰堡成立「比較行為研究所」;1951年齣任馬剋斯蒲朗剋行為研究所所長,1973年卸任;退休後,馬剋斯蒲朗剋學會為他在奧地利北部設瞭一個工作站,讓他能繼續為奧地利科學院的比較行為研究所進行研究;1989年,在阿爾騰堡與世長辭。

  除瞭傑齣的學術成就之外,勞倫茲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在動物行為學領域的動人寫作。著有《所羅門王的指環》、《和動物說話的男人》、《灰雁的四季》(暫名,預計2019年齣版)、《狼性》、《攻擊的祕密》。《灰雁的四季》是他去世前寫成的最後一本書,是勞倫茲一生研究工作的縮影。

譯者簡介

張冰潔


  曾為齣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對自然科普和文學作品懷抱熱情,多年從事口譯、筆譯,與齣版社閤作翻譯學術譯著和大眾作品多部,並教授翻譯課程。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顔聖紘
推薦序 遇見貓狗的男人  黃貞祥
推薦序 王齡敏
推薦序 歡迎來到勞倫茲的趣味科學講堂  林子軒

前  言  無法想像沒有貓和狗的生活
Chapter 1 第一次接觸 
Chapter 2 忠誠的基因
Chapter 3 犬科動物的性格 
Chapter 4 特訓課 
Chapter 5 習慣 
Chapter 6 主人與和狗 
Chapter 7 孩子的親密夥伴 
Chapter 8 選擇你的狗 
Chapter 9 控告主人 
Chapter 10 停戰協定 
Chapter 11 柵欄的必要
Chapter 12 野犬寶寶的騷動 
Chapter 13 溝通的語言 
Chapter 14 愛的需求 
Chapter 15 Dog Days
Chapter 16  貓的遊戲
Chapter 17  貓的愛情
Chapter 18 動物的謊言 
Chapter 19  就像那隻貓!
Chapter 20 動物的良心 
Chapter 21 愛與忠誠的化身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遇見貓狗的男人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我每天迴到傢時,愛貓小皮不管在睡覺與否,都會懶洋洋地走到門邊迎接我,隻差沒十足像隻小狗搖尾巴。每當我準備齣門,小皮還會衝到玄關門邊阻擋,我隻能用零食誘拐牠到客廳享用,然後用最快的速度逃離現場,有時候還不見得有效。還住在舊傢時也是,我纔走到樓下街道,牠就已經認齣我的腳步聲,開始在門邊大聲喵喵叫瞭。如果我把牠關在房門外,牠的叫聲更像是啼哭的小嬰兒。

  小皮是黏人精,天天都要摸摸牠,否則就會生氣地喵喵叫,還用前腳輕摸我的臉提醒。牠在傢中和我形影不離,幾乎是我走到哪裏就跟到哪裏;牠同時也是人來瘋,隻要有人來傢裏,牠一定會不停磨蹭、翻滾、跳上跳下地展示牠的存在感,如果不理牠就會拚命搗蛋。但是牠的玩伴小白,在傢時不僅不太理會我,一有陌生人來,就會躲到床底或沙發下害怕地發抖。小皮很愛和小白玩耍打架,盡管小白體型較大,可是從不認輸的小皮一旦打輸就會生氣地吼叫,小白也不得不讓牠幾分。

  貓狗真的是很有個性的伴侶動物,難怪養瞭貓狗的人類幾乎都會把牠們當作小孩看待。畢竟牠們除瞭不會說話,行為上和人類小孩有何差異?雖然人類不曉得貓狗聽不聽得懂,但仍不停地對牠們說話。我有時候會思考,人類和伴侶動物之間算是怎樣的友誼?而牠們對人類又懷抱著怎樣的感情?身為生物學傢,又該如何以專業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伴侶動物之間的關係呢?

  科普經典《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Er redete mit dem Vieh, den Vogeln und den Fischen)作者——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得主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超愛飼養動物,在奧地利傢中養瞭各種各樣的動物,其中也有不少貓狗寵物。他在這本《和動物說話的男人》(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以多篇散文揭示瞭他和貓狗之間的感情與故事。

  勞倫茲和傢人飼養瞭多隻愛犬和愛貓,他在書中暢談牠們的大小事蹟,用這些真情流露的故事闡述動物行為的不同麵嚮。就像人類的頑皮小孩一樣,貓狗帶給人們的生活真是多彩多姿,好的壞的都有。勞倫茲和傢中愛犬之間的關係和情感也是五味雜陳,帶有各種喜怒哀樂,有些令人捧腹大笑,有些則令人不勝唏噓。這位動物行為學大師在觀察貓狗和彼此的互動過程中,對牠們充滿無窮的好奇心,並思索齣許多科學的道理。他描述人類和貓狗的初次邂逅,並討論貓狗的忠誠、個性、情感,以及許多有趣的行為及互動交流,同時也給予飼主訓練上的諸多建議等等,真是一本寓教於樂的好書。隻要養過貓狗等伴侶動物的人,讀這本書時一定會有超多共鳴及感動。

  近年科學上對貓狗,尤其是傢犬的心理學、動物行為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汗牛充棟,讓我們對牠們的行為愈來愈瞭解;人們也同時意識到,我們和這些「動物」的分野並沒有過去以為的那麼大,其間的差異並非齣於本質上,而是程度上。換句話說,是量變而非質變,人類不過就是在智能上更發達的動物,而其他動物隻是某些程度上還不如我們而已,甚至我們在某些心智技能上也有可能不如一些「低等」動物。盡管勞倫茲在世時,可能還沒有這些先進研究技術,但他貼身動物的觀察,迄今仍讓學術界受用無窮。

  另外,近年利用新興的基因體學,加上考古發現,對傢犬、傢貓的起源有瞭愈來愈多的新發現,然而謎團卻也愈來愈多,無論是起源地、馴化的次數,以及時間等等仍有爭議。我們人類和這些伴侶動物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還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看來人類和其他動物建立友誼是性情使然,古今中外皆如此。勞倫茲也在書中提到,即使其他動物之間的友誼關係可能是存疑的,人類和動物之間無疑是雙嚮情感交流的真友誼。讓我們在《和動物說話的男人》中見證這些真摯的友誼吧!

推薦序

歡迎來到勞倫茲的趣味科學講堂

林子軒(貓行為諮詢專科醫師)


  為什麼人類會喜歡貓,甚至甘願淪為「貓奴」?以功能性來說,相較於狗兒,貓對人類幾乎不具有特彆的意義。貓那股神祕的魅力究竟來自何處?康拉德・勞倫茲在書中〈貓的愛情〉一章當中寫道:

  貓的心性非常微妙,至今仍維持著野生時的狀態,牠們對於那些強迫推銷愛的人並不領情。貓並不是群居動物,牠們雖然感謝並樂於接納人類的照顧或「疼愛」,性格卻一點也不孩子氣。貓是不倚賴人類的野生小型豹,而且始終維持這種個性,無奈許多熱心的貓奴卻完全無法理解貓對獨立的企望。

  現代人對於貓的社交生活型態,較傾嚮將牠們定義為「兼性社會動物」(Facultatively Social Animal),也就是說,牠們既可群居,也可獨居。貓在人類的住所不需狩獵就有食物可吃,但牠們仍保留瞭狩獵遊戲的行為;貓在人類的住所幾乎沒有被其他動物捕食的風險,但牠們仍保留瞭喜愛躲藏和爬高的行為。我常說貓是居住在人類傢庭的野生動物,牠們樂於待在人類活動的範圍內,並與人類共享環境中的資源。然而,人類從未真正占有牠們,反倒是有些貓會透過氣味標記的方式,將親近的人類納入自己掌管的群體內。這樣若即若離的行為錶現,充滿瞭曖昧與矛盾。我想,或許這就是貓的魅力來源。

  在本書當中,勞倫茲以輕鬆詼諧宛如聊天的方式,來講述他對於動物行為科學的觀察和研究,並衍生齣許多他個人的哲學及價值觀。透過閱讀,讓讀者彷彿跨越時空參與瞭傑齣學者勞倫茲博士的講堂,令人如沐春風。我非常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推薦給同樣喜愛動物的您。

前言

無法想像沒有貓和狗的生活


  今天的早餐吃瞭炸麵包和香腸。炸麵包和香腸使用的豬油都拜豬所賜,但一想到小豬的可愛模樣,罪惡感便油然而生。當這個念頭消失,良心糾葛纔稍稍釋懷,我決定避免對豬多生聯想。

  如果必須親手殺生,我可能隻敢吃魚或青蛙之類的生物。這種逃避殺生道德責任的心態與做法,其實是僞善的。人類對於飼養的食用動物,多多少少抱持著矛盾的態度;以遵循傳統的農民為例,他們和動物之間的互動完全依照慣例行事,毋須背負道德責任和內心苛責,所以一切被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鑽研動物心靈的學者深入研究探討後發現,全然不是那麼迴事。學者認為,屠宰傢畜比娛樂性質的狩獵行為更來得卑劣;因為,獵人對於每個狩獵對象並非都瞭如指掌,至少不像農民和傢畜一樣親密,而且被獵殺的動物通常也能察知危險。若從道德層麵來看,勒緊你親手養大並對人信賴有加的鴨子脖子,比起投注萬般耐心纔捕獲野雁的狩獵行為,罪孽可以說更加深重。畢竟對野雁來說,在被捕獲之前,牠不但清楚自己的危險處境,也大有機會避開獵人的追捕。

  然而,相較於完全不知死期將至、突然被宰殺食用的傢畜而言,人類在對待幫助人類生活的經濟動物和其他功能性動物的態度上,更顯得格外卑劣。例如馬、牛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步上任人宰割的命運,光想就讓人感到悲涼;而人類屠殺小牛時的冷酷,以及流盡瞭最後一滴奶後再也償不起「奶債」的母牛,這些都是人和傢畜共同生活的陰暗麵。

  隻有超越個體、從全體物種考量,亦即以宏大的生物學觀點來看,人與動物的關係纔可能被視為相互依存,或所謂的「共生」。

  牛、馬、羊等物種的祖先無法在文明持續發展的地域生存,甚至更讓人遺憾地在許久之前已然絕跡。然而這些動物能成為豢養的傢畜,就某種程度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可喜之事。

  此外,人類的罪刑可稍獲寬赦的另一理由是:人類並沒有和受俘虜動物簽訂契約,明定人類不得敵對以待。早在紀元前,連文明高度發展種族對待所擄獲動物,也較傢畜輕慢;北美印第安人把擄獲的動物視為祭品,大洋洲巴布亞族人至今仍捕獵動物大快朵頤,而絲毫沒有我在早餐吃香腸時的罪惡感。

  事實上,有兩種動物並非以俘虜的身分進入人類傢庭。牠們不像其他動物隻是人類的奴隸,而是以得天獨厚的身分成為傢庭的一分子──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貓和狗。

  貓和狗有兩個共通性:牠們吃肉,且同時具有獵捕的能力。但在這兩個共通性之外,貓和狗的其他天性,尤其是和人類的互動關係卻有天壤之彆。

  沒有一種動物的生活方式,即感興趣的事物,能像狗一樣改變得那麼徹底;也沒有一種動物比狗更適閤用「馴養」的字眼來形容。相反地,沒有一種動物像貓一樣,和人類相處達數韆年之久卻毫無改變。除瞭波斯、暹羅等品種貓之外,有不少人認為貓根本就是野生動物而非寵物──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

  貓,一方麵維持一貫的獨立自主,同時又在人類的住屋內外落腳,可能的理由是,傢屋內外的老鼠比其他地方多。狗的魅力,在於牠們的深厚情誼,以及和人類之間強烈的精神聯係。

  然而,貓的動人之處,卻是牠們和人類所保持的距離,即使是在廚房或倉庫抓老鼠時,也始終像虎或豹一樣,維持不妥協的獨立性格。就算是優雅貼近主人的腳邊,或在暖爐前心滿意足地發齣呼嚕聲響時,貓帶給人們的感覺依舊神祕而遙遠。

  對我來說,喉嚨發齣呼嚕聲的貓,是爐邊小憩和悠然安歇的一種象徵。我無法想像傢中沒有貓蜷縮在角落,就像我也無法想像沒有狗跟隨著奔跑過街道或原野的生活。

  我從小開始養貓和狗,希望透過這本書,嚮讀者好好介紹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一位務實的朋友曾勸我把貓和狗分成兩本書撰寫,因為很多喜歡狗的人不喜歡貓,喜歡貓的人又可能討厭狗。不過我想,如果能用心細膩地看待、認識牠們各自的優點,同時撰寫這兩種動物,反而是理解貓和狗,以及人類的愛的一種絕佳嘗試。

  謹把這本書獻給既愛貓又愛狗,既瞭解貓也瞭解狗的人。

 

圖書試讀

Chapter 10  停戰協定
 
在當時,我首度意識到一個令人難過又覺安慰的事實
 
——即野獸的殺戮行為和憎惡毫無關連。
 
野獸對於想殺死的動物不抱任何恨意,
 
就像我看待晚餐桌上香噴噴的火腿一樣,
 
唯一齣現的僅有愉快的感覺。

 
即使是獵狗,也可以輕易地訓練牠們不去招惹傢中的其他動物。有些狗生性喜歡追逐貓,無論教訓多少次,依然在庭院和街道上演狗捉貓的遊戲。盡管如此,倘若訓練得當的話,還是能讓這些棘手的傢夥和傢裏的貓或其他動物和平共處。
 
因此,我養成瞭一個習慣。當我收養新成員時,會在書房中將牠們介紹給傢中的狗認識。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狗在傢中幾乎沒有肅殺之氣,但可以確定的是,牠們根本不想在傢裏玩追捕遊戲,更不用說狩獵欲瞭。不過,牠們對於任何膽敢走入我房間的陌生狗兒,都特彆具有攻擊性。我沒有機會觀察其他人的狗是否也如此,因為原則上,我從不帶我的狗去其他養狗人傢裏。這也是為他人考慮,不僅是因為狗打架常使多數人神經緊綳(我自己倒不擔心,因為我的狗通常是獲勝的一方),而是一旦有陌生狗來訪,傢中公狗的反應通常會令主人頭疼不已。
 
狗抬起腿時的姿勢有著非常明確的含義,正如夜鶯的歌聲一樣,意味著對自己的地盤做記號,同時也警告牠者切勿前來侵犯。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藉由氣味劃分地盤,畢竟嗅覺是牠們最強的感官能力。
 
訓練有素的狗不會在傢裏做記號,因為傢裏的空氣早就彌漫著牠和主人的氣味。但是,一旦陌生的狗或宿敵跨入門口,哪怕隻在剎那間,狗的自製力也會轉瞬消失。在前述情況下,即使是訓練有素的狗也會認為自己有義務灑些濃縮的液體記號,以驅散敵人的氣味。而這也將讓主人大驚失色,原本乾淨且訓練有素的狗兒開始繞著整間屋子,對著屋中一件件傢具抬腿撒起尿來。正因如此,當你打算帶自己的狗進入其他養狗人傢前,請三思而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書名「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再配上「《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這樣的說明,簡直就是一股強烈的「探險」訊號,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從小就喜歡觀察流浪貓狗,甚至幻想能和牠們對話的讀者,我對於「動物行為學之父」這個稱號,以及「諾貝爾獎得主」的加持,感到無比興奮。這代錶著我即將接觸到的是一個極具份量、且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體係。而「逝世30週年紀念版」這個標籤,更像是為這本書鍍上瞭一層歷史的光環,暗示著它是一份珍貴的、能夠穿越時空的智慧傳承。我充滿好奇,這位偉大的科學傢,究竟是懷揣著怎樣的熱情和毅力,纔得以解開動物行為的重重謎團?他的研究方法,一定充滿瞭獨創性和啟發性。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關於各種動物的生動觀察,牠們的喜怒哀樂,牠們的溝通方式,牠們如何適應環境,以及牠們在生態係統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他所說的「和動物說話」,究竟是一種比喻,還是一種真正能夠實現的溝通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不僅僅是理解貓狗,而是對整個動物世界,都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和連結,讓我明白,我們與其他生命之間,其實共享著一個同樣美麗卻又充滿挑戰的星球。

评分

這本書名乍看之下,就充滿瞭神秘感與吸引力。《和動物說話的男人》,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這個從小就對動物充滿好奇的颱灣讀者,腦袋裡的問號瞬間爆炸。牠到底是如何「和動物說話」的?是像童話故事裡那樣,有魔法能聽懂貓狗的喵喵汪汪?還是另有什麼科學上的方法,能解讀這些毛茸茸、有鱗片、有羽毛的小夥伴們的心聲?更別提作者還是鼎鼎大名的「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這簡直是黃金組閤,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聽說這是他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版,感覺上不僅是買一本書,更像是觸碰到一位偉大科學傢留下的珍貴精神遺產。我特別好奇,在那個科技還不如現在發達的年代,他究竟是怎麼一步步建立起這麼龐大且影響深遠的動物行為學理論的?難道他真的有什麼與生俱來的「通靈」能力,還是靠著無數次的觀察、實驗,以及對大自然的細膩體悟?這本書肯定不隻是一本單純的動物科普讀物,我預感它會打開我對動物世界的全新視野,讓我重新思考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或許,我一直以來對傢裡的貓貓狗狗的某些行為,都有瞭錯誤的解讀,這本書或許能幫我撥開迷霧,更深入地理解牠們的快樂、牠們的憂愁、牠們的溝通方式,甚至牠們潛藏的智慧。

评分

光是書名裡的《所羅門王的指環》,就讓我想起那個充滿古老傳說和神秘力量的阿拉伯故事。雖然知道這本書的主題是動物行為學,但這個副標題絕對不是隨便加上去的,一定蘊含著作者對於動物世界某種深層次的理解,或者是一種比喻,暗示著他能夠像所羅門王一樣,解開動物行為的奧秘,甚至與牠們建立一種超越語言的連結。身為一個在都市叢林中生活的颱灣人,我總是對那些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嚮往不已,而這本書的作者,彷彿就是那個能夠踏入動物王國,並與之對話的傳奇人物。我腦海中已經開始想像,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或許是在非洲大草原上,與獅子、斑馬近距離觀察牠們的互動;又或許是在自己傢中,細緻記錄著貓咪的各種神情,以及狗狗搖尾巴背後的真正含義。我特別好奇,他的觀察方式是怎樣的?是躲在暗處,靜靜地記錄?還是大膽地融入牠們的生活,與牠們建立信任?而且,作為一個得瞭諾貝爾獎的科學傢,他的研究方法一定極具開創性,絕對不是一般市麵上看到的寵物飼養指南那樣簡單,而是充滿瞭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真正地「看見」動物,而不是僅僅把牠們當成寵物,而是當成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情感,而這本書,就是我通往這個世界的鑰匙。

评分

這本《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書名就已經充滿瞭魔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個人一直對動物充滿瞭好奇,總覺得牠們的世界裡藏著我們人類難以理解的智慧和情感。而當我看到作者是「動物行為學之父」,並且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時,我的期待值更是直線飆升。這絕對不是一本隨便寫寫的寵物書,而是一部充滿科學嚴謹性和人文關懷的經典之作。特別是「逝世30週年紀念版」,這意味著這本書的價值經受住瞭時間的考驗,而且能夠在三十年後仍然被重新推齣,肯定是因為它具有持續的影響力和重要的學術價值。我非常想瞭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傢是如何看待與動物之間的關係的?他又是如何透過科學的研究,來「聽懂」動物的語言的?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他可能在野外,冒著生命危險去觀察動物;或者是在實驗室裡,用各種精密儀器去測量動物的生理反應。我對書中可能描繪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為觀察,而是深入到動物的內心世界,去理解牠們的動機、牠們的感受,甚至是牠們的社會互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啟發我,讓我對待動物的方式有根本性的改變,從單純的飼養者,變成一個能與牠們真正溝通、理解牠們需求的夥伴。

评分

「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這幾個頭銜疊加在一起,已經讓這本書在我心中升華到瞭「必讀」的境界。而且,它還是「逝世30週年紀念版」,這意味著這本書雖然歷經時間的洗禮,但其價值依然不減,甚至因為時間的沉澱,而更加顯得珍貴。對於我們這些身在颱灣,可能接觸不到原始研究資料的讀者來說,這樣一本集結瞭偉大科學傢畢生智慧的科普經典,簡直是無價之寶。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作者可能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書房裡,身邊圍繞著各種動物的圖鑑和觀察筆記,他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加上對生命的無限熱情,一點一點地解開瞭動物行為的謎團。我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看似雜亂無章的動物行為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性的規律?他的觀察方法,又有哪些獨到之處,能夠讓他成為「動物行為學之父」?我對書中描寫的,不僅僅是對貓狗的行為,而是涵蓋瞭各種動物,從昆蟲到哺乳類,從鳥類到魚類,牠們的生存法則、繁殖策略、社會結構,甚至是牠們的情感錶達,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我期待它能讓我對大自然有更深刻的敬畏之心,也能更理解我們身邊的這些「毛小孩」們,牠們的每一個小動作,都可能隱藏著深刻的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