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算史這一方麵,本書總共收入三篇論文,分彆是:〈從東算術士慶善徵看十七世紀朝鮮一場數學研討會〉、〈朝鮮儒傢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以及〈「方程之術,即中等之法,何難之有?」──從朝鮮的中人技術官僚傳統看東亞算學的發展與交流〉。第一篇由我與李建宗閤撰,主題是中人(chungin)算學者慶善徵(1616-?),他的故事說明瞭朝鮮中人的算學能力在兩班(yangban)階級中所贏得的專業尊重。相對而言,上述第二篇論文的主角是兩班階級的趙泰耇(1620-1723),則試圖在朝鮮儒學的論述結構中,說明算學的價值與意義。除瞭實用之外,趙泰耇還強調算學的道德功能。第三篇則是由英傢銘與我閤寫(由他主筆)的論文,主角有朝鮮中人洪正夏(1684-?)與清國疇人何國柱,後者是前述張秉瑩所說的何傢主要成員之一。這個對話插麯說明瞭盡管東算源自中算,然而,朝鮮中人算學者還是對於東算自己的學術地位(在所謂「中華」的脈絡中)──尤其是其專業自主──深具信心。此外,從比較史的觀點切入,同樣是「世襲」,朝鮮中人算學階級 vs. 清國疇人世傢卻可以讓我們從各自封閉的社會係統中,看到中人或疇人如何透過製度運作,以保持傢族的社會地位。
和算的推陳齣新,尤其是就數學知識本身,不斷地挖掘難題的高度興趣,也充分錶現在幕末和算傢和田寜(Wata Yasushi, 1787-1840)身上。針對他的成就,黃俊瑋評論說:「盡管和算傢並未發展齣坐標、解析幾何乃至函數等西方現代微積分學的基礎工具,然而,他們利用固有的點竄符號係統,加上和田寜所製作各類圓理錶的輔助之下,而發展齣一套處理求解弧長、麵積、體積、穿去積、去麵積與交周長的程序性方法。」因此,「雖然求得解術的過程,不似現代積分學那般簡捷容易明瞭,但他們所處理以及解決的許多問題,卻比基礎積分學可觸及的範圍來得廣泛。」這或許也可以解釋:何以和田寜的徒孫福田理軒及其子福田半,在通過中譯的《代微積拾級》(Elias Loomis 原著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 1851)接觸微積分知識之後,還要根據(英文)原著重新翻譯,並在1872 年齣版《代微積拾級譯解》。這顯然是由於他們認識到微積分這個「工具」,遠比他們本土所發展齣來的相關方法,要銳利得多,因此,非要徹底深究不可。另一方麵,這也足以說明他們已經纍積瞭足夠實力,可以立即學習並理解「洋算」(日本人稱西算為洋算),從而在數十年之內,得與國際數學尖端研究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