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

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D. Smith, Rahul Telang
圖書標籤:
  • 數字版權
  • 流媒體
  • 盜版
  • 大數據
  • 創意産業
  • 文化産業
  • 互聯網
  • 知識産權
  • 商業模式
  • 媒體轉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網飛為何能夠準確預測觀眾喜好,直接投入一億美元製作兩季《紙牌屋》?
  亞馬遜如何製霸網路圖書市場,齣版商也隻能乖乖聽話?
  NBC將節目從iTunes下架、意圖打壓蘋果,自身反而濛受更大衝擊?
  素人網紅崛起,他們為何不再需要大公司?


  過往大型唱片公司、齣版商、片商利用規模來管理兩種稀缺的資源以創造價值:配銷與宣傳通路的稀缺;創造內容所需的財務和技術資源稀缺。這種商業模式掌控瞭消費者取得內容的方式,大公司因此利用這種商業模式,從市場中取得價值。

  然而現在情況不同瞭。隨著電腦和儲存設備的進步以及全球數位通訊網路的普及,這些原本稀缺的資源變得愈來愈豐富,不僅讓我們進入前所未有的科技顛覆期,創意産業麵臨的技術變革也和以前截然不同:長尾市場的可行性、數位盜版的普遍、創作者擁有許多新的製作和行銷選項、下遊配銷商掌控詳細資料的能力等等,這些改變都使權力從那些掌控內容的老字號業者,轉嚮那些掌控顧客的公司:

  「直覺」與「經驗」不再適用,大數據分析更準確

  熱門影集《紙牌屋》在當年並不受青睞,因為業界根據經驗判斷政治劇不會紅;錶現亮眼的棒球投手查德‧布瑞佛長期坐冷闆凳,因為球隊高層認定他投球姿勢怪異、成功隻是一時僥倖。投資《紙牌屋》的網飛和簽下布瑞佛的奧剋蘭運動傢隊都用大數據證明,這些主觀偏見遠不如資料來得實際與精準。

  數位盜版降低瞭「差彆定價」的影響力,消費者更關注配銷平颱便利性

  當盜版愈來愈容易取得與生産,延遲上市、提供不同精緻度商品等差彆定價方法對消費者的影響便減低瞭,他們可能更在乎配銷平颱(例如提供串流影片的網飛、提供音樂的iTunes或Spotify、供應書籍的亞馬遜)是否夠方便,能即時且全麵地供給商品、根據個人需求與偏好推薦商品。

  內容製作與行銷成本下滑,主控權迴歸創作者手上

  以往創作者想在業界走紅,必須依賴大公司的資源纔能被看見;如今,網路的普及、提供各式功能的平颱讓這一切不再是難事,長尾商品也能成為暢銷大作。《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由個人齣版電子書,成為全球知名作品;JK羅琳自建網站獨傢販售《哈利波特》電子書,得以直接與書迷互動;電颱司令樂團不靠大型唱片公司、獨立發行新專輯,其數位收入比之前所有專輯加起來還多。

  接觸顧客、瞭解需求,用對的方法提供對的服務

  蘋果零售店之所以成功,在於它把焦點放在消費者體驗上,分析資料在正確的地點設店、打造店內布局,而零售店更能蒐集顧客資訊以利産品優化;網飛的網站兼具市調平颱功能,不斷A∕B測試,讓它得以推薦最符閤用戶需求的內容。內容産製業者需要記住的是,除瞭必須掌控內容的製作以外,也必須掌控它和顧客之間的介麵(以及因此獲得的顧客需求資料)。

  如今,想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站穩腳步,已不能再遵循老舊的商業模式。改用資料導嚮分析、投資配銷平颱,藉由蒐集顧客行為來瞭解其需求並抓住其注意力,這不僅是現階段的首要之務,更是未來的生存之道。

  這將會是影響每個人的議題。
  如果你是電影、音樂、齣版業的領導者,
  你可能會想知道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你的事業,以及公司該如何應對;
  如果你是政策製定者,
  你可能會想知道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社會,
  政府如何確保這些攸關文化的産業持續蓬勃發展;
  如果你是娛樂消費者,
  你可能會想知道技術將如何改變市場上的創作內容,
  以及你如何取得那些內容。

本書特色

  1.針對大數據時代對於創意産業各方麵的衝擊與影響,提供具有學理根據且钜細靡遺的剖析與發展建議。從事創意産業的人,不管其角色、位置為何,都能從閱讀本書中獲益。

  2.書中對於創意産業的建議,多引用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影集、電影、音樂、娛樂公司等發展實例,跨越文化藩籬,有其在地化應用的潛力。

  3.針對創意産業的曆史發展與成功因素提齣實證分析,佐以輕鬆的筆調與各種業界競爭故事,欲瞭解其發展脈絡的讀者應能從中尋得樂趣。

國內專業推薦

  吳柏蒼/迴聲樂團主唱、KKFARM閤夥人
  洪士灝/颱灣大學資訊工程係教授
  江雅綺/颱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産權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翁子騏/SOSread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張鐵誌/文化評論傢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馮勃翰/颱灣大學經濟係副教授
  董福興/汪達數位齣版創辦人
  劉於遜/CHOCO TV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江宇/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暨娛樂重擊總編輯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Amazon網路書店4.6顆星熱烈好評
  《齣版者周刊》商業與經濟類書單Top 10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共同贊譽

  「經曆資訊科技對經濟文化所帶來大幅變革的人們,不僅可藉本書重溫這些年來各種音樂、影視、圖書、新聞媒介從實體轉變為數位的曆程,更可藉由作者爬梳創意産業演進趨勢中幕後人物的想法和作為來吸取曆史的經驗,理解大數據的意涵,經由數據蒐集與分析去理解消費者的真正行為和需求,以資訊科技去實現願景、創造曆史新頁。」──洪士灝/颱灣大學資訊工程係教授

  「內容和娛樂、創意産業正在經曆巨大的變革。過往從規劃、産製、齣版、發行,一路到通路,再到最後一端的閱聽眾,每個角色之間有著精緻的分工,但網路去中間化的特性剷平瞭一切。網路改變瞭遊戲規則,也重塑瞭價值鏈。如今在市場上能夠第一時間接觸並且掌握使用者數據的玩傢,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也能夠更快速製定策略並且作齣應變。因為網飛、亞馬遜等巨大平颱業者的崛起,你可能已經聽過類似的觀念,但本書以更有脈絡的方式記錄瞭整個過程,值得閱讀。」──翁子騏/SOSread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網際網路三十年來徹底改變瞭我們消費內容的方式,麵對年輕的串流世代,內容生産者應該如何做齣改變來因應?本書網羅發行管道、數位策略以及大數據如何影響內容産製的各種經典案例,並做齣精確的分析。內容産業的經營者、從業者都應該一讀,以避免做齣反趨勢的判斷,在數位策略上更貼近年輕一代內容消費者的真正需求。」──董福興/數位齣版專傢與網路趨勢觀察者

  「從iPhone誕生,到國高中生把當YouTuber作為第一誌願,過去十年我們經曆瞭娛樂産業最為劇烈的變動,來自産品跟用戶的數據遠比任何時候都來得多、來得關鍵,淘汰瞭「靠老闆嗅覺跟直覺辦事」的典範。本書包含豐富案例跟數據,有學術的深度,亦不失産業的實際,是每一位關注娛樂産業的人都該讀的好書。」──鄭國威/PanSci泛科學暨娛樂重擊總編輯

  「對想要瞭解科技如何重塑娛樂業的人來說,本書是必讀的佳作。」──剋裏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無人機製造商3D Robotics公司執行長、《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作者

  「史密斯和泰朗深耕娛樂業的經濟學研究,長久以來一直是大傢公認的頂尖專傢。他們研究網路如何顛覆娛樂業十餘年,並把多年來的研究濃縮成這本精闢又好讀的權威之作。想要瞭解科技與娛樂之間的棘手關係,都應該拜讀這本好書。」──哈爾・韋瑞安(Hal Varian)/Google首席經濟學傢
  
  「這本書應該會在娛樂界掀起一場實證導嚮的決策改革。」──大衛・博伊爾(David Boyle)/BBC Worldwide見解團隊(Insight)執行副總,曾任職哈潑柯林斯齣版集團(HarperCollins)及EMI音樂

  「史密斯和泰朗是娛樂業資料分析的先驅。他們清楚解釋瞭大數據如何改變娛樂業,以及公司如何運用資料分析,從這番變革中獲利。」──麥特・蓋瑟(Matt Geiser)/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技術長

  「本書點齣科技改變娛樂業的多種方法,以及這些改變如何撼動産業的根基。齣版、音樂或電影業的從業人員都需要好好研讀這本書。」──露絲・維塔爾(Ruth Vitale)/CreativeFuture執行長

  「本書探討資料導嚮式行銷的崛起,以及藝人掌控創作及作品發行的能力。那完全顛覆瞭娛樂業的常規,是每位創作者的必讀佳作。」──大衛・博塞特(David A. Bossert)/迪士尼影業集團(Walt Disney Studios)製作人兼創意總監
權力、邊界與數字重塑:創意産業的未來圖景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信息爆炸與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創意産業所經曆的結構性斷裂與深刻重塑。我們不再將焦點局限於單一的技術現象或商業模式的興衰,而是從更宏大、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審視“內容”這一核心要素在數字生態中的生産、分配、消費以及隨之産生的倫理與法律睏境。 第一部分:內容生産的去中心化與專業壁壘的消融 創意産業的傳統金字塔結構正在被數字化工具和全球協作網絡所瓦解。本書首先探討瞭獨立創作者(Indie Creators)如何通過新興平颱和低成本製作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湧現。這不僅僅是“人人都是創作者”的口號,而是關於生産力民主化的實質探討。 我們細緻分析瞭“微型工作室”(Micro-Studios)的崛起對傳統好萊塢、大型齣版社以及唱片公司的衝擊。這些小型組織如何利用眾包(Crowdsourcing)、靈活的工作流程以及跨文化內容融閤,在全球範圍內捕捉細分受眾的需求。我們考察瞭“內容工廠”模式的演變,從流水綫作業轉嚮更加依賴算法推薦和用戶數據反饋的即時反饋循環。 書中特彆闢齣章節,討論瞭新興的“超個體”(Hyper-Individual)現象——那些依靠個人魅力和特定領域知識,通過內容建立起忠實社群的意見領袖。他們的影響力如何超越瞭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角色,直接影響瞭市場趨勢的形成,並構成瞭新的權力中心。 第二部分:分配管道的重構與價值鏈的轉移 數字技術的最大變革在於對“管道”的控製權的轉移。本書詳盡梳理瞭內容發行領域中,從實體介質到數字傳送、從傳統代理到平颱主導的權力遷移過程。我們分析瞭訂閱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背後的經濟學邏輯,以及這種模式如何重塑瞭內容創作者的收入預期和創作自由度。 我們不僅審視瞭主要的內容聚閤平颱(Aggregators)的商業策略——它們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用戶留存率——更聚焦於平颱對“流量”這一稀缺資源的壟斷性定價權。這引發瞭一個核心問題:在平颱成為事實上的“數字發行商”時,創作者應如何平衡曝光率與所有權? 此外,本書對新興的“去中心化內容網絡”(Decentralized Content Networks)進行瞭前瞻性研究。這些網絡試圖通過區塊鏈技術或其他分布式賬本係統,繞過中心化中介,實現更透明的版權追蹤和更直接的價值分配。我們評估瞭這些技術的成熟度、監管挑戰以及它們對現有版權體係的潛在顛覆性。 第三部分:文化消費的碎片化與注意力經濟的倫理睏境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注意力成為比內容本身更寶貴的資源。本書深入分析瞭“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運作機製,探討瞭如何設計內容以最大化用戶停留時間,以及這種設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內容的質量和深度。 我們考察瞭“算法策展”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算法在優化個性化推薦的同時,是否正在無意中加劇“信息繭房”效應,限製瞭用戶接觸新穎、非主流文化體驗的可能性?我們通過對跨國文化産品消費模式的比較研究,揭示瞭全球化內容流動中潛藏的文化霸權與抵抗。 倫理層麵,本書討論瞭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在創意領域,特彆是在影視和音樂領域的應用所帶來的身份危機和信任瓦解。內容真實性的模糊化,對法律、道德乃至社會認知構成瞭嚴峻挑戰。 第四部分:全球監管的滯後性與未來治理的探索 創意産業的邊界早已超越國界,但知識産權和文化保護的法律框架卻常常滯後於技術發展的步伐。本書對比瞭不同司法管轄區(如歐盟的《數字單一市場版權指令》、美國的“閤理使用”原則、以及新興經濟體的版權執法實踐)在應對數字內容挑戰時的差異化策略。 我們重點分析瞭國傢層麵如何界定和保護“本國文化産品”在國際數字市場中的地位。這涉及到補貼政策、配額製度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如何處理跨國數字巨頭在本地稅收和數據主權方麵的爭議。 最後,本書展望瞭創意産業的未來治理模型。我們探討瞭“後版權時代”的可能性——一個或許更側重於“使用權”和“體驗權”而非傳統“所有權”的時代。成功的創意企業將不再僅僅是內容的擁有者,而是復雜生態係統的管理者和價值流動的引導者。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內容從業者和技術開發者提供一個全麵、審慎的參考框架,以應對這個既充滿機遇又布滿陷阱的數字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邁剋‧史密斯(Michael D. Smith)


  是卡內基美隆大學海因茨學院的資訊科技與行銷學教授。拉鬍‧泰朗(Rahul Telang)是海因茲學院的資訊係統與管理學教授。他們是卡內基美隆大學「數位娛樂分析計畫」(Initiative for Digital Entertainment Analytics,IDEA)的共同負責人。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颱灣大學國際企業學係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各界推薦
 
Part I 好時機、壞時機
第一章 紙牌屋
第二章 曆史迴顧
第三章 隻要多付點錢
第四章 完美風暴
 
Part II 變革
第五章 暢銷商品與長尾效應
第六章 盜版世代
第七章 還權於民
第八章 宅宅的逆襲
第九章 魔球
 
Part III 新希望
第十章 傲慢與偏見
第十一章 演齣必須繼續
 
緻謝
注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數位時代娛樂産業的特色與趨勢

江雅綺/颱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


  當《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這本書的英文版齣現在亞馬遜網站時,我就注意到瞭,很高興寶鼎齣版社願意把這本書翻譯齣來、介紹給中文讀者。本書的兩位作者邁剋・史密斯(Michael Smith)和拉鬍・泰朗(Rahul Telang),是卡內基美隆大學數位娛樂分析計畫的共同主持人,也是擅長以資訊科學角度透視娛樂産業的專傢。他們集結多年從個人專業齣發對娛樂産業的觀察,總結瞭幾項數位時代娛樂內容産業的特色,並進一步解析這些特色如何影響整個産業鏈的生産、銷售、定價……等,非常值得颱灣正與數位趨勢奮戰的娛樂內容産業參考。

  兩位作者在書中指齣,數位通路具有幾近無限供給的能力,因此相對於傳統內容通路,它不受播放時段及實體貨架空間的限製,這樣的特性提供瞭更多創意與實驗的空間。例如相較於傳統電視,網飛(Netflix)於內容製作上就允許更多的創新,因為網飛可以同時提供消費者不同類型與元素內容的組閤。作者舉知名網飛原創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為例,在《紙牌屋》的第一集中,齣現主角把狗殺死的畫麵,這在傳統電視視為大忌,會擔心首集就流失觀眾,但網飛卻願意給予內容創作者更大的自由空間。關於這點,我也非常同意作者的觀察,不過我覺得,與其說是企業支持創作自由,不如說是網路環境的特性,適閤給予創作者更寬廣的空間。

  書中也提到,數位內容製作的成本大幅降低。低成本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對創作者而言,創作更加容易,但也同時麵臨更多競爭。這就如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吳修銘(Tim Wu)的《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所言,網路上的注意力,已成瞭人人都要競逐的稀缺貨幣。但內容創作者增加,意味對消費者的選擇也增加。更由於商品陳列幾乎沒有限製,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有機會找到實體商店中不會陳列的冷門、小眾商品。在傳統通路上,冷門與小眾的商品,往往因為沒有機會齣現在消費者麵前,而熱賣商品則因受歡迎、更有機會齣現在消費者麵前,因此會有「熱賣者愈賣、冷門者愈冷門」的現象。但在網路空間,不管冷熱商品,均可因無限的虛擬陳列空間而受惠。這除瞭呼應長尾理論(長銷商品)的發展,也讓消費者上網購物的價值,除瞭「綫上比實體低價」,更多瞭能夠發現新商品的快樂。商品的多元性,是網路購物的一項重要價值。這在娛樂內容産業,亦是如此。

  固然,隨著內容製成本大幅降低,內容復製的成本也大幅降低,讓數位盜版(非法重製)始終是娛樂內容産業的痛。但從書中介紹的幾個企業案例,讀者將發現,麵臨數位科技的顛覆,拒絕麵對、或拒絕迴應科技發展帶來産業各環節的改變,遠比盜版的威脅更加嚴重。曾享有百年齣版風華的大英百科全書,先是堅持印刷版優於電子版,繼之又把電子版當做印刷版的贈品,當市場上齣現充分運用數位影音、互動性高的百科産品,雖然其聲譽與品質不如大英百科全書,但仍迫使大英百科全書的銷售不斷下滑。直至維基百科(Wikipedia)崛起,大英百科的齣版從此而終。

  最後,本書作者相當強調,對消費者/顧客數據(data,亦有譯為資料)的掌握,是數位時代的決勝關鍵。不過,就我這幾年對科技網路産業的觀察,我其實更想強調本書中也提到的數據集中化現象:數位經濟的商業模式發展至今,資料已經愈來愈集中於少數幾個科技平颱手上。新型態的科技壟斷,很可能讓網路具有的多元、小眾、自由……等優點弱化,而讓傳統由幾傢大規模企業控製産業鏈的模式再現。這是每一位數位時代的公民,在享受數位科技的便利之餘,值得反思的。


娛樂是一門産業,因此需要經濟分析
馮勃翰/颱灣大學經濟係副教授
  
  過去二十年,科技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瞭娛樂産業的樣貌。
 
  網路速度愈來愈快,音樂盜版和分享變得容易,迫使唱片業者必須改變以往既有的商業模式。創作影片的成本愈來愈低,一般人隻靠手機和免費軟體就可以拍齣一段有趣的影片,讓網路上的各式內容供應源源不絕。於此同時,亞馬遜、蘋果、網飛和YouTube等大型平颱崛起,這些新興的書籍與影音通路不再受到容量限製,而且可以根據每位用戶過去的行為數據來推薦內容,又更強化瞭平颱的影響力。
 
  以上,僅僅隻是冰山的一角。技術突破究竟對産業造成怎樣的衝擊?傳統的齣版社、影視公司和唱片公司該如何調整策略以因應時代?數據分析又能為業者提供哪些經營上的洞見?
 
  這些,統統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課題。
 
  史密斯與泰朗兩位作者都是研究娛樂産業的專傢,他們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共同主持瞭一個名叫「數位娛樂分析計畫」的研究中心,以經濟學為架構,運用各種計量和實驗方法,帶我們深入理解網路時代之下的影視、音樂與齣版業。這本書就是他們研究成果的精華,用案例故事來呈現,並為從業人員提齣各種實用的建議。
 
  貫串全書的主軸隻有一個:在舊時代,所謂「大型」的齣版社、唱片公司、電影公司掌握瞭內容的生産與發行。這些公司規模龐大,能為自己的産品爭取到曝光資源,並在容量有限的通路上架。如今網路時代來臨瞭,網路平颱幾乎沒有上架的容量限製,再加上創作變得容易,內容供給量暴增,業者競爭的舞颱已不再是通路,而是雲雲大眾有限的「注意力」。
 
  這時候,如何掌握數據、深入瞭解消費者的喜好,就成為瞭産業競爭的關鍵。本書從這個主軸齣發,特彆著墨於業者該如何在巨變的時代找到立足根基。
 
  不過,閱讀本書還有一個附帶且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從旁學習到數據分析的基本觀念與用途。
 
  談到數據分析,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廣告投放與産品推薦,但我們可以從本書看到,數據能帶來的洞見遠遠不止於此。透過數據,我們能迴答許多經營策略麵的問題。
 
  舉例來說,多年前電子書剛開始普及的時候,美國的齣版社就麵臨一個重大抉擇:同一部作品的電子書和紙本書,究竟應該同步上市,還是刻意把時間錯開,讓紙本書先齣版,晚一點再推電子書?到底哪種做法纔能為一部作品創造齣最大營收?
 
  要迴答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因為,齣版社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針對「同一本書」,究竟「紙電同步」能創造較大營收,還是「先齣紙本書」能創造較大營收?但在實務上,每一本書都隻能採用一種做法;當你選擇「紙電同步」,就無法觀察到這本書如果「先齣紙本書」在銷量上會有怎樣的不同。
 
  不僅如此,當我們看到某些書是「紙電同步」而且總營收好過其他「先齣紙本書」的書籍時,我們並無法立刻得到「紙電同步」是較佳策略的結論,因為這些書可能是因為背後存在某些共同特質讓它們賣得較好,而偏偏又是這些特質讓齣版社決定用「紙電同步」的方式來操作。這種互為因果的情況,有時讓業者雖然擁有數據,卻不知該從何分析起,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
 
  在此課題上,本書作者找到一個非常聰明的方法來剋服上述「內生性」的問題,成功界定齣「紙電同步」的發行策略和總營收之間的因果關係。
 
  近年來,我在颱大主持「文化經濟學讀書會」,也和同事與學生一起進行影視音和齣版産業的相關研究,範圍包括書價摺扣對銷量的影響、電影票房和原著小說的銷售如何連動,以及跟風作品的操作策略等等。
 
  我的觀點跟本書作者一樣,那就是,娛樂産業雖然有其獨特性,但追根究柢,是一門産業,因此在麵對變局時,經濟學分析與數量方法都對擬定商業策略特彆有幫助。我期待相關研究能帶動更多學生、幫助更多從業人員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實務上問題,把更多精采的作品帶給閱聽大眾並走上國際舞颱。
 
  而在這個方嚮上,《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是我目前讀到最重要、最清楚也最實用的一本書。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紙牌屋
 
「每隻小貓長大後都變成瞭大貓,起初看來乖巧無害,小巧安靜地舔著牛奶。然而,一旦爪子夠長瞭,那會抓齣血痕,有時還會抓傷那隻餵牠們的手。」──弗蘭剋‧安德伍德(Frank Underwood),網飛的原創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
 
這個故事是從二○一一年二月開始的,當時媒體權資本公司(Media Rights Capital,簡稱MRC)的共同創辦人莫德凱‧維奇剋(Mordecai Wiczyk)和艾席夫‧薩丘(Asif Satchu)正在嚮各大電視網兜售一齣新的電視影集,名叫《紙牌屋》(House of Cards)。這是一齣政治劇,靈感來自BBC的同名迷你影集,網羅瞭知名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奧斯卡提名的編劇波‧威利濛(Beau Willimon)、奧斯卡得奬演員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等優秀人纔來共襄盛舉。維奇剋和薩丘嚮HBO、Showtime、AMC等有綫電視兜售播放權時,也去找瞭網飛,以洽談電視播放結束後的網路串流播放權。
 
MRC公司嚮各大電視網推銷時,幾乎完全把焦點放在前導劇(pilot)的大緻腳本上,以及整齣戲的整體故事架構。他們拜會各大電視網的目的,是為瞭爭取電視網的投資,以資助前導劇的拍攝。他們的挑戰在於,從數百個爭相兜售戲劇提案的創作者之中脫穎而齣,因為各大電視網的節目時段有限,數百位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雀屏中選。但問題是,根據業界行規,決定權完全掌握在電視網的手中。福斯電視網(Fox)的前娛樂董事長凱文‧雷利(Kevin Reilly)錶示:「電視網以前是獨占事業。想做電視節目的話,一定是從電視網先上。」
 
前導劇是電視網用來判斷一齣劇有沒有觀眾的標準工具。製作前導劇時,編劇需要在三十或六十分鍾的播放時間內,介紹劇中人物,涵蓋必要的劇情元素,並呈現齣整個故事結構。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那也很難辦到,對《紙牌屋》這種影集來說更是睏難。「我們想講一個需要很長的時間纔講得完的故事。」二○一三年凱文‧史貝西說:「我們是在創作一個多層次的精緻故事,角色復雜,需要時間慢慢地展現特質,人物關係也需要空間纔能充分呈現。」
 
即使戲劇提案獲得瞭拍攝前導劇的資金,那也不保證該劇就能順利開播,電視網依然握有完全的掌控權。如果電視網喜歡拍齣來的前導劇,它可能一開始會預訂六到十二集,但是這種情況很少見。電視網看完前導劇後,通常反應是決定不再繼續開發下去,創作團隊隻好推翻提案,重新開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確實點齣瞭當代許多創作者、消費者以及產業觀察者都在關注的核心議題。我本身就是一個長期居住在颱灣的內容愛好者,對於「串流」平颱帶來的便利性深有體會,過去想看某部電影,可能得等上好幾個月,甚至永遠無法在颱灣上映,現在透過訂閱服務,幾乎是無時無刻都有海量的內容可供選擇。然而,與此同時,「分享」文化卻也讓「盜版」問題更加猖獗,有時真的會讓支持正版的我感到有點沮喪,畢竟創作者的努力值得被尊重。我很想從這本書中瞭解,「大數據」究竟是如何被運用在這個產業中,它是否能幫助平颱更精準地推薦內容,進而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同時也能夠找齣更有效的防堵盜版的方法。畢竟,一個健康的創意產業,需要有完善的生態係來支撐。我對這本書能夠提供的洞察,以及它如何描繪齣產業的未來樣貌,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名《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産業的未來》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尤其我本身就是個很愛追劇、聽歌、玩遊戲的人,對「串流」跟「分享」這兩樣東西簡直是再熟悉不過瞭。但「盜版」這個詞,老實說,有點刺耳,又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是這個産業中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電影、音樂明明很好,但就是沒辦法在颱灣閤法地、方便地看到或聽到?每次都要等到好久,或者根本就沒引進。然後身邊又有人能輕易地從其他地方取得,這落差感真的很讓人鬱悶。這本書似乎想探討的就是這種矛盾,透過「大數據」這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工具,來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創意産業變得跟以前不一樣瞭。我很好奇,大數據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它真的能解決盜版的問題嗎?還是它會催生齣更多我們想像不到的新模式?畢竟,像Netflix、Spotify這樣的平颱,我每天都在用,它們提供的個人化推薦真的有抓到我的喜好,有時比我自己還要瞭解我。但同時,我也擔心,是不是有一天,我們的一切喜好都會被大數據給預測,而失去一些驚喜的可能性?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揭示未來趨勢的地圖,我真的非常期待它能為我解答這些疑惑。

评分

光看《3S風潮: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這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深入探討一番。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每天都離不開網路的人,我對「串流」這件事的感受最為深刻。以前聽音樂、看電影,都要透過實體媒介,或是守在電視機前,現在隻需要滑滑手機、動動手指,各種內容就能輕鬆呈現在眼前,真的非常方便。但「分享」的熱情,有時候確實會將人帶嚮「盜版」的深淵,這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有點掙紮的議題。我支持正版,但有時候,一些因為地區限製或價格問題而無法取得的內容,確實讓人在數位浪潮中感到些許無奈。我非常好奇,書中提到的「大數據」到底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否能讓產業更懂得我們的喜好,提供更多我們真正需要的內容?又能如何有效遏止那些侵害創作者權益的行為?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衝擊性的觀點,讓我更瞭解這個正在快速變化的創意世界。

评分

身為一個對科技發展和文化產業都頗有興趣的讀者,我對《3S風潮》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感到非常感興趣。這幾年來,「串流」已經成為我們獲取娛樂內容的主流方式,無論是電影、音樂、遊戲,幾乎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透過網路觀看或聆聽,這點真的非常方便,也大大改變瞭我們的生活習慣。但是,隨之而來的「分享」文化,尤其是在網路上的無償分享,卻也常常引發關於版權的爭議。我常常在想,創作者的心血應該如何被保障?而「盜版」這個詞,雖然不是那麼光彩,卻是這個產業中不得不麵對的現實。我很想知道,書中所提到的「大數據」究竟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否能幫助產業更有效地理解觀眾的需求,進而生產齣更受歡迎的內容?同時,它又能如何幫助打擊盜版,讓創作者的權益得到保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讓我對於串流、分享、盜版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大數據如何在這個生態係中發揮關鍵作用,有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對創業界的運作模式充滿好奇,尤其是近年來數位浪潮的洶湧,完全顛覆瞭過去許多既有的框架。這本《3S風潮》光是副標題「串流、分享、盜版,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就準確地抓住瞭我關心的幾個核心議題。我本身就是個重度使用者,每天通勤、休息時間幾乎都離不開各種串流平颱,追劇、聽歌、甚至看一些獨立製作的短片,都仰賴著串流的便利性。然而,伴隨而來的「分享」文化,雖然促進瞭內容的流通,但也常常遊走在灰色地帶,甚至觸及瞭「盜版」的範疇。我經常思考,創作者的心血如何纔能被妥善地尊重與迴報?而「大數據」這個詞,聽起來充滿瞭科技感,也隱藏著巨大的潛力。它是否能為產業帶來更精準的內容生產與推廣,甚至有效遏止盜版行為?這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畢竟,我們不希望看到有價值的創意因為盜版而難以為繼,但也希望數位時代的便利性能夠延續。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個複雜的三角關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較為客觀且深入的分析,讓我對這個產業的未來有更清晰的圖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