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時代變遷
  • 個人經曆
  • 曆史
  • 成長
  • 傢族
  • 社會
  • 文化
  • 情感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見證颱灣20世紀40-90年代的風雲動盪與教育、科技、資訊、社會人力等各領域的革新曆程
  作者在20世紀的動盪大時代中,親曆其境,在書中描述瞭由於科技進步、社會變遷,所引起的人力資源結構性大規模轉移及其帶來的衝擊。

  本書深入記述橫跨颱灣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促成瞭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颱灣科技大學的誕生、國傢雙軌製教育體係的形成。
  ●80年代中期「e」時代來臨前夕,我國科技資訊網路的籌創、資訊資源整閤與邁嚮現代化的過程。
  ●學術研究方麵,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提升我國學術論文品質在國際間的地位。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閤作。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推動颱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嚮改革新時代!

本書特色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在20世紀的動盪年代中,推動颱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嚮改革新時代。

  §橫跨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70年代:促成颱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颱科大誕生、國傢雙軌製教育體係的形成。
  ●80年代:「e」時代來臨!颱灣科技資訊邁嚮現代化。
  ●在國際間提升颱灣學術地位: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閤作。

書籍推薦人    

  陳履安(前經濟部部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道行

  1932年齣生於河南省鞏縣

  學曆
  美國米蘇裏大學工程、工業教育博士

  經曆
  美國福特(Ford)汽車公司工程師
  教育部專門委員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創校教務長
  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副處長
  國傢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主任
  國傢科學委員會派駐美國科學組長
  1973年國傢職位分類公務人員考試第十一職等最優等及格
  1994年全國教育學術團體聯閤年會受頒木鐸奬
  中國工程師學會正會員
  美國米蘇裏大學在颱校友會會長

  主要事蹟
  1.在教育部、國立颱灣科技大學服務期間(1972年9月-1984年7月)
  ●以「行業分析法」訂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銜接未來國立颱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颱灣科技大學)教育,並採大三
  明治方式融閤歐美技職教育優點。
  ●從畢業生(特徵)追蹤研究,評量國立颱灣工業技術學院教育成效。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係理論基礎,並闡述我國雙軌製教育體係。

  2.在國傢科學委員會服務期間(1985年8月-1998年1月)
  ●編訂我國科技分類典、科技索引典,改善國內科技研究、資訊定位及資訊分析。
  ●建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係統。
  ●創設國內首座「全國科技資訊網路(STICnet)」,推展科技資訊現代化服務。
  ●引進SCI與SSCI協助國科會評量國內學術研究成果。
  ●訂定規範,評量、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及舉辦全國學術期刊編輯人座談會。
  ●在無邦交下推展與美、歐、日等國科技資訊交流閤作。
  ●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服務新趨勢研討會」。
  ●連係、邀請高能物理學傢諾貝爾奬得主訪問我國。
 

圖書目錄

陳序/陳履安
自序

第一篇 齣生在農村、成長在動亂

第1章 神州中原的故鄉
1)邙山下的傢
2)村莊裏的大人物
3)幼年時的私塾、洋學堂與遍地烽火
4)六年中學教育,我都在戰爭、流亡與憂傷中度過

第2章 在動亂中學習、成長
1)我從瞭軍
2)來到寶島颱灣
3)學習謀生技能
4)奇遇,讓我有機會上瞭大學

第3章 教育改變瞭我的命運
1)一生的轉捩點
2)初任教職
3)首次應聘齣國―琉球沖繩
4)交換教師去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
5)天堂之美的夏威夷
6)認識美國教育
7)豐富的收獲
8)悼念美國友人Mr. Murray

第4章 開拓新境界
1)參加早年的美國留學行列
2)好友的建言
3)意外的奬學金
4)東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5)西方的三育(智、德、技)教育

第二篇 有幸受邀參與我國技術職業教育大革新,建構進修體係與籌創國立颱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颱灣科技大學」

第5章 任職教育部
1)行政生涯的開始
2)為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係作前導性研究
3)以行業分析法,訂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
4)禮遇:所遭受的譏笑與屈辱
5)最優等通過國傢第十一職等公務人員任用考試
6)考察歐洲技術職業教育
7)懷念我國職業訓練先進王士傑先生
8)紐倫堡的友人Mr. Latz夫婦
9)人人都說職業教育重要,但非富人所愛
10)迴國途中,貝魯特的一場驚魂記

第6章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係的理論基礎
1)工作的使命感
2)探討技術職業教育體係的需求與成因
3)科技的領域
4)時代與科技層次的需求
5)科技層次提升對人力結構、工作領域與教育方麵的影響
6)科技人力層次結構改變與工作領域轉移的主要原因
7)我國在技術職業教育方麵的重要因應措施
8)技術學院成立與我國雙軌製教育體係的形成
9)技術學院與大學工學院教育之異同與定位
10) 大三明治教育方式融閤瞭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
11)首所國立颱灣工業技術學院籌備紀要

第7章 國立颱灣工業技術學院(颱灣科技大學)的誕生
1)我被任命主持創校教務工作
2)招聘師資
3)首次招生
4)教育的補強工作
5)各係與支援教學單位籌創概要
6)設立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與引進ERIC資料庫
7)新係設置與二、三屆招生
8)首屆畢業典禮
9)階段性任務完成
10)最後心願,我要齣國修完博士學位

第8章 與內人同遊美國東西名勝
1)美國首都―華盛頓
2)東部大城―紐約
3)飛往洛杉磯
4)著名賭城―拉斯維加斯
5)舊金山
6)途經夏威夷

第9章 接掌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1)開創中心業務
2)完成技術學院教育成效評量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邀約
4)辭彆十餘年的教育工作與感人的惜彆會

第10章 任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國傢總體經建的專責機關
2)人力規劃處的業務
3)我的工作
4)國傢建設研究委員會第264次的一場專題報告

第三篇 「e」時代來臨:電腦、網路與通訊結閤,資訊産業自動化大革命啓動時刻

第11章  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來文商調
1)接任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2)瞭解中心業務、決定未來發展方嚮
3)擬定中心業務自動化與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五年中程發展計畫
4)加強國內科技館際閤作組織功能
5)奉命籌設資訊科學展示中心,推展「e」時代的來臨
6)率團考察美、歐、亞國傢資訊科學展示
7)參加全國資訊展:首次展齣「辦公室自動化」

第12章 科資中心推展新任務
1)業務革新,全麵自動化
2)編訂我國首部《科技分類典》與《科技索引典》
3)訂定規範、評量及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
4)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建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係統
5)舉辦前導性國際資訊檢索研習會

第四篇 我國自1971年被迫退齣聯閤國,1978年美國又與我國斷交,國傢處境艱險孤立

第13章 在無邦交下,推展國際間的資訊閤作交流
1)日本科技情報中心(JICST)
2)美國國傢技術資訊局(NTIS)
3)拜訪美國ISI與引進SCI及SSCI學術論文評比方法
4)促使國內學術期刊邁嚮國際
5)完成與美國國傢醫學圖書館閤作,在我國設立「國際醫學資訊中心」
6)拓展歐洲共同體與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資訊
7)協同美國在颱協會(AIT)舉辦中美尖端科技資訊展
8)與南非(斐國)科學工業研究院(CSIR)的資訊交流閤作
9)一次多難的莫斯科、東歐之行
10)赴西班牙參加FID會議
11)我國與加拿大國傢研究院的資訊閤作協商

第14章 科資中心特殊紀要
1)科資中心20週年慶與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研討會
2)首次與大陸科技資訊單位交流互訪
3)奉派外調,離彆科資中心

第五篇 代錶國傢科學委員會齣任駐美芝加哥辦事處科學組長, 服務美國中西部地區

第15章 赴美齣任新職
1)接任駐芝加哥科學組長
2)拜訪美國阿岡及費米國傢實驗室
3)應邀參訪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工學院
4)美國能源部下的22個國傢實驗室
5)美國中西部的國建學術聯誼會
6)拜訪我國科學工業園區之父徐賢修院士
7)邀請美國高能物理學傢諾貝爾奬得主Dr. Jerome Friedman 訪問我國
8)探望我國工業教育一代宗師顧柏岩博士
9)為劉炯朗博士齣任清華大學校長送行
10)離彆,感謝芝加哥友人的盛情
11)屆齡退休,國傢科學委員會首長的一封信

第六篇 一段自主的人生

第16章 實現未完成的心願
1)成立「培道科技教育講座基金」
2)返鄉行與教育界的一席談話
3)應邀訪問浙江大學
4)北京中鞦國宴七日遊
5)晚年的杭州小住
6)寫下今生的人和事

後記

附錄一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陳履安博士的「創校勒石紀要」
附錄二 賀 颱科大建校四十年
附錄三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迴函
附錄四 高能物理學傢諾貝爾奬得主Dr. Friedman的兩封信
附錄五 國際友人BIOSIS總裁Dr. H. Edward Kennedy信函
附錄六 國際友人ISI總裁Dr. Eugene Garfield的信函與10年後的全傢照
附錄七 悼念好友 孫永光教授文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陳序

  馬道行教授新近完成《大時代的憶往》一書,書中述及19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讓我迴想到早年,我從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迴到國內接任明誌工業專科學校校長。

  當時適逢國內經濟快速成長及邁嚮亞洲四小龍階段,産業界急需大量高、新實用技術人纔。我曾多次在技職教育會議上提議,希望能盡早成立技術學院,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係,為職業學校及專科學校畢業生工作若乾年後,也有繼續升學進修的途徑,並提升學子就讀職業學校的意願。

  1972年,我接掌教育部專科及職業教育司司長,蔣彥士先生齣任教育部長後,大事推動多方麵革新教育,並由我負責規劃及執行技術職業教育一貫體係計畫。

  在此期間,馬道行教授是我得力的幫手。我負責籌創國立颱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颱灣科技大學),招收已有工作經驗之職校及專科畢業生。我齣任校長時,特邀請他擔任創校教務長。

  颱灣科技大學採取大三明治(職校、專科+工作經驗+技術學院)教育方式,融閤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分彆給予四年及兩年專業教育,授予學士學位。

  並設立技術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級應用研究方麵之高級實用人纔,以促進當時國內産業提升及轉型。

  多年以來,颱灣科技大學教育已顯現其成效,根據2018泰晤士報,就全球150所大學進行第7屆全球大學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排名,經訪問來自全球超過22個國傢及地區,包括美國、中國、日本、英國等約2500名負責招聘的招聘顧問,以及3500名全球企業行政人員,問及他們聘請應屆畢業生的準則,颱灣科技大學躍升至第65名,居颱灣之冠。

  馬道行教授在學術研究、政策推展與執行方麵貢獻甚多。他在教育部協助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係工作,並擔任颱灣科技大學教務長後,任職國傢科學委員會,推展我國科技資訊現代化及引進SCI與SSCI評比方法等等,都在本書中敘述甚詳,可作為瞭解70至90年代時,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科技資訊現代化、國傢學術論文品質提升等改革經過與艱辛。

  我與道行兄相交數十年,深知他是一位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學者;他謹言慎行、默默耕耘,是難得的人纔。今其新書齣版,謹略述數語,以誌所感。
陳履安
2017年12月5日


自序

  20世紀可說是一個風雲四起、動盪不安的大時代。

  在這期間,國際上先後發生瞭兩次世界大戰,而在國內則有軍閥割據、北伐統一、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兩岸對峙等等纏延將近一個世紀,至今尚未完全平息。

  戰爭,不但破壞瞭國傢安寜,而且奪去無數人的財産與生命,也讓無數人在恐懼、悲傷中流離失所,傢庭破碎,親人離散。

  然而,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中,由於科技不斷進步,促使社會的主流也從農業轉變到工業,又從工業快速轉變到目前服務業的「e」時代資訊社會。

  社會變遷,職業變更,使大量的人力資源也隨著新潮流趨勢作不停的轉移與調整。在教育方麵,尤其是技術職業教育在轉型的社會中最為所需,不論在本質上或形態上均隨著需要不斷改變與嚮上提升及蓬勃發展。

  我的年代,正遇著這個動亂與社會變遷,中日戰爭時傢鄉被佔,十三歲開始隨學校徒步流亡到大西北;國共內戰時,我又從北方隨學校流亡到江南,從軍到颱灣。服兵役、守海防、求知、學習、成長,經曆瞭40到50年代國傢的貧睏、危機與戰亂。

  70年代,很幸運能夠受邀,參與規劃革新國傢技術職業教育、建構體係及籌創國立颱灣科技大學,培育高、新技術人力。以及「e」時代來臨前夕,我又從經濟建設委員會商調到國傢科學委員會,協助推展國內科技資訊現代化,並在無邦交下,開拓與美、歐、日等先進國傢進行科技資訊交流閤作,以及後來服務國際之間。

  這一生所遇,既懷有早年的感傷又有著後來難得的機遇,數十年來讓我一直迴憶著這個大時代帶來的艱辛、麯摺、睏惑,卻也有人生努力奮鬥帶來的光明遠景與新希望。
有如,南宋詩人陸遊所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感受。

  2013年春天過後,我與內人從杭州迴來,長女友萍和夫婿彭昌裕為我購買一本正在暢銷的書,是現代文學大師齊邦媛教授所著的《巨流河》。

  在拜讀她的名著之後,使我深有所感,我們屬同一時代的人,也同時經曆瞭20世紀這個大時代的動亂與顛沛流離。

  《巨流河》一書用她深厚的文學修養與時代背景,寫下瞭她的傢世、一生及近百年的中國痛苦曆史。文詞感人,柔中帶韌,且有氣撼山河之勢。

  自從讀瞭齊邦媛教授名著之後,讓我産生一股振奮,想到自己是否也應該寫下「今生的人和事」?我躊躇良久,幾經思考。原因是過去幾十年來,我的工作多在理工、科技應用方麵,對於文學性的長篇描述非我所長。

  當我首次提齣想要寫一本傳記時,內人聽瞭比我更興奮,並對我說,我們結婚半個世紀,尤其你從國外迴來,任職教育部、颱灣科技大學、經建會及國科會,每天、甚至週末假期都在忙,你到底忙些什麼?做些什麼?我一點都不清楚,如果能寫齣來,也可讓全傢人知道你這一生所做的事情。

  這一番對話使我認真考量,決定來寫這本傳記。

  雖然其中記述並非什麼件件大事,但在當時的關鍵時刻,卻也都能發揮齣其功效與意義。

  於是在同年中鞦節過後,我開始整理資料,正式動筆。未料,2014年5月2日淩晨,突來一場「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反應較快,及時119救護車送往醫院,算是幸運躲過一劫,中間停筆半年。

  這段期間承濛傢人、親友給予不少關懷、祝福,深為感謝。

  在我寫書前序的同時,也嚮這位未曾晤麵的大師齊邦媛教授緻上最高敬意,感謝有緣讀她的著作,引起我寫這本《大時代的憶往》,記下今生這段坎坷、奮發,以及種種機遇,讓我能夠在這塊美好的土地上為國人服務、奉獻,我與傢人同感榮幸。
馬道行
寫於2017年11月,西方感恩節前夕

圖書試讀

§第5章 任職教育部(節錄)
 
1)行政生涯的開始
 
九月初,教育部專科及職業教育司長陳履安博士邀我去見麵,我與陳司長過去並不認識,我迴國前隻與陳司長通過一次信。
 
我知道他是陳副總統辭修先生的長公子,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修讀電機工程、紐約大學攻讀數學,迴國後當過明誌工專校長。
 
初次見麵陳司長給我的印象是年輕、和善,姿態不高,沒有舊官場習氣,且處事積極,簡要明快。我們談的時間不長,但對未來技職教育的看法卻一緻。
 
陳司長很希望我早點報到上班,給我的工作是負責技職教育體係各類學校課程及課程修訂工作,職位是專員。因教育部是政府行政機關,需要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這一點使我憂慮、思考,是否留下來?一週後,技職司又以掛號快遞郵件通知我去見司長。
 
陳司長說,「你的桌子都擺好瞭,我帶你去看次長,馬上就上班。」
 
我上班之後瞭解到課程歸屬第三科,科長姓鬍,年齡六十歲以上,毛筆字寫的很好,為教育部少數資深人員。
 
早年在總務司負責部內福利業務,兩年前因技職司科長齣缺而調來升為科長,掌管全國職業學校及專科學校課程。
 
我到職後這部分的業務他充分授權給我,我們相處非常和諧。
 
有次行政院轉來一份需要答覆的公文,不知何故在他那裏壓住很久,又是用舊公文方式文言文(即我們所說的八股文)所寫,要我迴覆。
 
我把公文看瞭幾遍,對問題答覆很容易,隻是八股文的承上啓下寫法真不知如何下手?鬍科長笑瞭笑,開玩笑的說,你們國外迴來的學人也有不能的事情!讓我深感他的幽默、也帶些諷刺。
 
好在不久,行政院蔣經國院長下令改革公文簡化,否則不知又要為難多少年輕公務人員。
 
6)考察歐洲技術職業教育
 
技術學院正式成立前,教育部原計畫組兩個團齣國考察技職教育,一團赴美國,另一團赴歐洲。
 
赴美團參加人員有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小組、專科學校校長、教育部有關司處與參事及世銀貸款小組等人員組成。
 
由郭為藩次長及經建會鎮天錫參事領隊前往。
 
赴歐洲團除我外無人參加,正想放棄,恰巧接到內政部來文邀請教育部派人指導我國參加第二十一屆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之國際技能競賽大會(21th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s)。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非常有力量的書,它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觸及瞭人心最深處的情感。我並不是一個容易被故事打動的人,但我卻在這本書中,找到瞭久違的共鳴。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她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個時代的風貌,人物的命運,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那些難以言說的隱忍,都被她捕捉得異常精準。我仿佛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堅持。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希望。它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人性有瞭更深的感悟。我會被書中某個角色的堅韌所打動,也會因為他們的無奈而感到心疼。這種情感的投入,是其他很多作品難以給予的。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你一眼看穿的書,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咀嚼。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種對生命、對時代的深刻思考。閤上書本,我依然能感受到它留下的溫度,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花瞭將近一個星期纔算勉強看完,倒不是說它有多晦澀難懂,而是它那種沉甸甸的分量,壓在心頭,久久不能散去。剛翻開的時候,我以為這不過是一本關於某個特定年代的書,寫寫當時的風土人情,或是社會變遷的些許片段。然而,越往後看,越發現它觸及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在講述“大時代”的故事,更是在挖掘那個時代“人”的掙紮、選擇與成長。那些人物,每一個都活生生,有血有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隨著文字在我腦海中一一上演。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種細緻入微的描繪,仿佛我身臨其境,能聞到空氣中飄散的塵土味,能聽到街頭巷尾的叫賣聲,甚至能感受到那些人物內心的波瀾壯闊。很多時候,我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迴味某一個場景,去思考某個角色的動機。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明確的“正確”答案,而是將選擇的權利交給瞭讀者,讓我們在閱讀中不斷反思,不斷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它讓我跳齣瞭原本固有的思維模式,看到瞭更廣闊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的世界。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旁的快餐文學,而是會讓你反復咀嚼,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能在腦海中浮現齣它的影子,思考它所傳遞的那些關於生命、關於時代、關於人性的深刻命題。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值得我投入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太高的期望,隻是想找一本能夠消磨時光的書。然而,我很快就被它的內容所吸引,它所描繪的那個時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並沒有選擇一種旁觀者的姿態,而是以一種近乎親曆者的口吻,將那個時代的風貌,人物的命運,一點點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人物的性格所吸引,他們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在我眼中,不再是書本上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人。我能夠理解他們的選擇,也能夠體會他們的掙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艱辛,也看到瞭人們在艱辛中展現齣的堅韌與希望。作者的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她用最簡單的文字,勾勒齣瞭最深刻的情感。我反復閱讀瞭書中的一些章節,每一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體驗,它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人性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我讀得斷斷續續,但每一次拿起,都能被它深深地吸引。我不是一個喜歡被強行灌輸思想的讀者,我更喜歡那種能夠自己去發掘、去思考的作品。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它沒有給我明確的結論,也沒有給我絕對的答案,而是將一個時代的麵貌,一眾人物的命運,呈現在我的麵前,讓我自己去品味,去判斷。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角度,她似乎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地審視著這個時代,以及生活在這個時代裏的人們。然而,她筆下的人物,卻又如此鮮活,充滿瞭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他們的渴望,他們的無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不僅僅是宏大的變革,更是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微小卻又堅韌的存在。我被書中許多細節所打動,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它們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的真實圖景,也展現瞭人性的多麵性。我曾經反復思考書中的某個情節,試圖去理解人物的選擇,去感同身受他們的處境。這種思考的過程,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它不是一本能夠讓你輕鬆娛樂的書,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夠讓你在閱讀後,久久迴味的、有深度有力量的書。它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也更加理解瞭人性。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隻能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史詩。作者用她細膩而深刻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及生活在這個時代裏,形形色色的人物。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地吸引,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痛苦,都讓我感同身受。我能夠理解他們身處的睏境,也能夠體會他們內心的掙紮。但同時,我也看到瞭他們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那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獨特,她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情感,也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但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種隱忍的希望,卻能夠穿透文字,直擊人心。我反復閱讀瞭書中的一些章節,每次都能發現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充斥著虛假繁榮或者刻意煽情的作品,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卻將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下的個體命運刻畫得淋灕盡緻。我之前對那個時期瞭解不多,隻停留在一些課本上的零星碎片,但這本書卻像一個引路人,帶領我走進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書中的人物,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他們都在時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著,或者說,掙紮著活著。他們的選擇,很多時候並非齣於本心,而是被現實所裹挾,被環境所逼迫。這種真實感,讓我既心疼又理解。作者的敘事技巧也非常高明,她並沒有刻意去製造衝突或者懸念,而是將故事娓娓道來,但越是這樣,越能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我忍不住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些人物的命運又將走嚮何方。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些細微的情緒變化,那些難以啓齒的掙紮,都被她捕捉得異常精準。當我讀到某個角色的絕望時,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種無力感;當我讀到某個角色的堅持時,我又會被那種生命力所鼓舞。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種對生命、對曆史的敬畏。它讓我明白,在任何一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都充滿瞭不易,但同時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我至今還能清晰地迴憶起書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場景,它們像一幅幅畫麵,定格在我的腦海裏,讓我不斷迴味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帶我走進不同時代、不同人生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所有的期待,甚至超越瞭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透內容的淺顯讀物,而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我尤其佩服作者對那個時代背景的還原,那種真實感,仿佛我能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經曆那個年代的一切。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筆墨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敘事上,而是將視角聚焦在普通人的身上,他們在這個大時代的洪流中,如何生存,如何選擇,如何堅守。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吸引,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都讓我感同身受。有很多時刻,我都會被書中某個角色的堅韌所打動,他們即使身處絕境,也依然不放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對抗命運。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顯得尤為珍貴。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她沒有刻意去渲染情感,也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衝突,但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種隱忍的希望,卻能夠穿透文字,直擊人心。我反復閱讀瞭書中的一些章節,每次都能發現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沉浸感。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你輕鬆愉快地讀完的書,但也不是那種讓你感到枯燥乏味的讀物。相反,它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夠將你牢牢地吸引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投入進去,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觸及到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描繪的那個時代,雖然遙遠,但那些人物的情感,那些人性的掙紮,卻與我們當下有著驚人的相似。我看到瞭書中人物的睏惑,也看到瞭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勇敢。有幾次,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某些情節而熱淚盈眶,不是因為刻意的煽情,而是因為那種發自內心的共鳴。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特點,樸實卻富有力量,寥寥數語,卻能勾勒齣鮮活的人物形象,描繪齣動人的場景。我尤其喜歡她對細節的描寫,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艱難的時代,也總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內心的那份美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書,一部關於生命勇氣的書。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陷入沉思,迴味其中的點點滴滴,它留給我的,是深刻的思考和久久不能平息的情感。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有些復雜,既有對那個時代的震撼,也有對書中人物命運的感慨。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獨特,她並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刻意去迎閤讀者的口味,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的麵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它們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真實而生動的畫捲。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地吸引,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堅持,都讓我感同身受。我能夠理解他們身處的睏境,也能夠體會他們內心的痛苦。但同時,我也能看到他們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那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個時代,也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生命的贊歌,一部關於勇氣的頌歌。我反復迴味書中的一些章節,每一次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它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 Spent hours thinking about it after finishing it. Its depth and complexity are truly remarkable. The author has managed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a bygone era with such vividness and authenticity that I felt transported back in time. The characters are not merely figments of imagination; they are living, breathing individuals with their own desires, flaws, and aspirations. I found myself deeply invested in their journeys, experiencing their triumphs and their heartaches as if they were my ow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s masterfully crafted, allowing the story to unfold organically, revealing layers of meaning with each turn of the page. It’s the kind of book that encourages introspection, prompting you to question your own beliefs and values. I particularly appreciated the author’s subtle yet powerful commentary on the human condition, exploring themes of resilience, love, loss, and the enduring power of hop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his isn't a light read, but it is an immensely rewarding one. It leaves you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understanding and a renewed appreciation for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and the human spirit. It’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to illuminate the past and enlighten the present.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