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起點: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寫作的起點: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y Karr
圖書標籤:
  • 寫作技巧
  • 寫作入門
  • 個人成長
  • 故事寫作
  • 人生規劃
  • 自我提升
  • 寫作指導
  • 經驗分享
  • 勵誌
  • 思維拓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國亞馬遜書店每月最佳選書☆
☆史蒂芬‧金、雪兒‧史翠德、喬治‧桑德斯 一緻贊譽☆

「學會寫作之前,先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暢銷書作傢兼知名寫作教授30年授課精華
迴憶錄寫作——認清真實自我,梳理生命意義,進而自我療癒的一場精神救贖。

  「如果做得對,在某種程度上,創作迴憶錄就好像是用你自己的拳頭打自己。」——摘自《寫作的起點》
 
  拆解海明威、納博科夫、喬治‧歐威爾、法蘭剋‧麥考特……文學大師打動人心的關鍵要素!

  撰寫迴憶錄,是認清真實自我,梳理生命意義,進而自我療癒的一場精神救贖。然而即便是極具寫作經驗的作傢,也往往會在迴憶錄上栽跟鬥,通篇盡是虛假的自我。

  瑪莉・卡爾以其特有的幽默、犀利見解、及直爽,解析偉大的迴憶錄作品必備的要素,探討《流動的饗宴》、《說吧,記憶》、《嚮加泰隆尼亞緻敬》、《安琪拉的灰燼》、《那時候,我隻剩下勇敢》多本著名迴憶錄成功與失敗之處,告訴想寫作的你如何在繁雜的信息與記憶的迷霧中理清頭緒,並勇敢在眾人麵前自我剖析,同時引起讀者共鳴,寫好你的人生故事!

  隨著剖析文學迴憶錄巨作,你將掌握以下幾個寫作原則與技巧:

  ☆ 遠離寫作陷阱,創造個人敘事風格
  →  裝腔作勢絕對會讓讀者失去耐性。
  →  華麗的辭藻可能會過度浮誇或失焦。
  →  跳脫故作文雅的陷阱與為瞭書寫而捏造齣來的虛假自我。
  →  找齣專屬自己的觀點與敘事風格。
  →  寫齣真正打動讀者的故事。

  ☆ 說故事的力量, 讀者宛如身曆其境
  →  運用簡單詞匯、以貼近你日常說話的方式反而能好好說故事。
  →  想像你是在為某人寫作,有助於從龐雜的記憶與眾多資料中理齣頭緒,安排資訊的順序。
  →  善用氣味、聲音、動作等感官性來描述細節。(「他的牙縫很大」與「他牙縫間的空隙塞得下一隻HB鉛筆」,那個更有畫麵?)
  →  找尋具有象徵意義的物件,讓讀者宛如身曆其境,對故事的進展更能産生共鳴。

  ☆ 善用衝突與情感,製造情節高潮
  →  找齣內在的衝突點,化為全書脈絡與情節進展的動力。
  →  善用情感衝突,製造全書情感核心與情節高潮。

  ☆ 突破寫作瓶頸,反覆修訂齣好作品
  →  遭遇寫作瓶頸時,各種突破睏境的小技巧。
  →  好的作品絕非橫空齣世,必定經過反覆檢視修訂,彆怕傷筋動骨地大肆修整。

  跟著迴憶錄寫作大師,找齣自己獨有的聲音與筆觸,寫下最深刻的人生故事!

  瑪莉・卡爾的迴憶錄《大說謊傢俱樂部》曾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前列,該書被譽為引爆瞭當今迴憶錄創作的熱潮。其後的兩部作品《櫻桃》和《重生之光》,也是極具批判性的暢銷巨作。她開授寫作課程三十年,在雪城大學榮獲許多項教師奬。該寫作課程造就瞭如雪兒・史翠德、基思・格森(Keith Gessen)、珂倫・劄爾剋斯(Koren Zailckas)等知名作傢。在《寫作的起點》裏,瑪莉・卡爾綜閤自己作為寫作教授、心理療程病患、作傢、靈性探索者、康復的酒癮患者等多個身份,打開一扇獨特的窗口,供讀者深入迴憶錄寫作形式的結構與藝術,風格一如她本人的迴憶錄創作——不羈中有著深刻醒悟,同時又妙趣橫生。

  瑪莉・卡爾以最喜愛的迴憶錄的片段和同儕作傢所經曆過的趣聞軼事為錨,將自己個人的寫作過程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附加那些關於她如何與親友應對進退的內幕故事,以及更加深度探測她自己腦子裏的黑暗地帶。她也敲開瞭我們對迴憶與身分認識,並生動闡明反省過去所帶來的淨化力量。每一個擁有內在生命或復雜經曆的人,無論是作傢或讀者,都會與之産生共鳴。

  《寫作的起點》將加入經典著作《史蒂芬.金談寫作》與安.拉莫特《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的行列,以優雅和平易近人的姿態,探討今日最受歡迎的文學形式之一——一部齣自優秀大師的力作,揭開帷幕道齣她纔華背後的密技。

————一緻推薦————
王聰威 | 李維菁 | 洪震宇 | 陳雪 | 盧建彰

各界一緻好評贊譽

  「瑪莉・卡爾的迴憶錄令我震驚……不僅是因為內容的猛烈、美妙,以及對白話文的掌控令人討喜,更多是來自創作本身極高的完整度。」——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卡爾是國寶級人物——一位纔懷隋和的天纔,還是一名齣色的導師。這本關於迴憶錄的寫作指導, 富含超凡的洞見與獨特的歡愉。任何渴望寫作的人都會從中獲得啓發,而任何熱衷於檢視生命的人,都會重燃對語言與文學的愛。」——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瑪莉・卡爾的又一大作,異於尋常的洞察力、狂野的娛樂性、極度的真誠懇切,一本風趣迷人、非讀不可的書籍。《寫作的起點》將成為未來幾年有關閱讀和撰寫迴憶錄的權威著作。」——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

  「熾熱……一本套索著你,將你的情感捆綁得動彈不得,而且不讓你逃脫的書。」——角榖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紐約時報》,《重生之光》書評

  「有趣、粗俗、能言善辯……卡爾說故事的方式絕無僅有。」——《今日美國報》,《櫻桃》書評

  「必選的美國人故事。精采絕倫。」——強納森・雅德禮(Joanthan Yardley),《華盛頓郵報-書的世界》,《大說謊傢俱樂部》書評

  「任何人想嘗試撰寫迴憶錄都一定要讀的書,不過,任何喜愛文學的讀者也會大呼過癮。」——《華爾街日報》

  「充滿瞭卡爾一貫的風趣、惻隱之心,以及可能最確切存在的自我懷疑。她的粉絲應該會感到欣喜,閱讀卡爾所討論的書籍絕對不會令人失望,包括卡爾本身的著作。」——《華盛頓郵報》

  「本書亦可命名為《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舊金山紀事報》

  「閱讀卡爾的書實在樂趣十足,還有誰會在第一頁把納博科夫跟『齣自屁屁』這個詞連在一起?」——《紐約客》

  「瑪莉・卡爾透過《寫作的起點》直擊你的血脈。」——《Vanity Fair 浮華世界》雜誌

  「《寫作的起點》充滿熱情與不遜,同時提醒我們為何愛讀一本好的迴憶錄。」——《ELLE雜誌》

  「齣自現代迴憶錄創作的傑齣人物之手,瑪莉・卡爾的《寫作的起點》深究驅使記憶發聲的持續動力,並且『從僅此一迴卻又糟糕透頂的人生中榨齣一些真實』。」《VOGUE雜誌》

  「讀起來詳盡又可口的指南。」——《Entertainment Weekly 娛樂周誌》之「必讀書單」

  「拜 《大說謊傢俱樂部》、《重生之光》及《櫻桃》所賜,許多人會說是瑪莉・卡爾將迴憶錄標記在閱讀版圖上。《寫作的起點》 為她三十餘年在創作與教導迴憶錄寫作的精華結晶。盡管對於想成為下一個雪兒・史翠德(卡爾的高徒)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但是對於那些並不打算把我們自己的故事攤在紙上的人而言,本書有更多的豐富待人尋味。」——亞馬遜書評

 
筆尖下的宇宙:構建你的文字世界 (約1500字詳細圖書簡介,不含原書內容) --- 第一部分:洞察:文字的力量與創作的本質 1. 語言的煉金術:從混沌到秩序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語言作為信息載體和情感容器的深層結構。我們不再將寫作視為一種單純的技能,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思想的塑形過程。許多潛在的作者睏於“不知道如何開始”的迷思,殊不知,起點往往藏在對材料的深刻理解之中。 我們將剖析符號學基礎,理解詞匯如何脫離其指代物而獲得獨立的意義張力。從單音節詞的原始衝擊力,到復句結構的復雜邏輯鋪陳,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分析框架,幫助創作者識彆並運用語言的內在“引力”與“斥力”。寫作的本質不是填充空白,而是精確地移除多餘,直至核心思想以最堅固的形式呈現。 2. 心靈的地圖繪製:情緒與敘事的共振 成功的寫作,無論敘事、議論還是說明,其核心都在於建立有效的情感橋梁。本章將引導讀者超越“寫日記”的範疇,進入“構建體驗”的領域。我們探討瞭共情機製在讀者大腦中的運作方式,以及作傢如何通過節奏、停頓和意象的疊加,繞過理性防禦,直接觸及潛意識的紋理。 重點內容包括: “未說之言”的藝術: 如何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環境的細微變化,暗示遠超文字本身的情感深度。 張力的調控鏇鈕: 敘事中期待(Suspense)與揭示(Revelation)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維持讀者的心率。 節奏的音樂性: 句子長度、句式結構(長句的沉穩與短句的爆發)如何模擬心跳和呼吸,讓文字“聽起來”對味。 3. 結構即意義:超越“三段論”的框架設計 許多基礎寫作指南止步於介紹“開頭、主體、結尾”的扁平結構。本書則聚焦於高維度的結構設計。我們視文本為一個有機體,其內部的連接方式決定瞭其生命力。 我們將係統介紹多種高級結構模型: 螺鏇上升式論證: 每一層級的論述不僅深化主題,也為下一層級提供新的視角,形成不斷擴大的知識渦流。 嵌套與迴響: 如何在不同章節或段落中重復、變奏或反駁先前的主題,創造齣復雜的文學迴響效果。 解構與重組: 針對非綫性敘事和實驗性散文,如何故意打亂時間或邏輯順序,以達到震撼或迷惑讀者的目的,並確保這種“混亂”是可控和有目的的。 --- 第二部分:技藝:從概念到文本的轉化流程 4. 概念的結晶:創意火花到可執行藍圖 靈感是瞬息萬變的,但好的作品源於對靈感的有效“捕獲”與“馴化”。本部分旨在建立一套嚴謹的預創作工作流。我們相信,優秀的作者在動筆前,就已經在頭腦中完成瞭至少70%的結構搭建。 我們將詳細演示: “種子”的篩選與培育: 如何區分曇花一現的念頭與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核心概念。 支點與杠杆: 確定文本中最重要的“支點”——那個不可妥協的核心論斷或場景,並圍繞它構建所有支持性材料。 場景/論點的解剖學: 將宏大的主題分解為最小可操作的單元(微場景、核心論據),確保每個單元都能對整體目標做齣貢獻。 5. 風格的尋跡:模仿、內化與最終的解放 風格並非天生的天賦,而是長期、有意識的模仿訓練與反思的産物。本書鼓勵讀者進行“風格考古”,深入挖掘那些真正打動你的作傢的底層操作邏輯。 核心練習包括: 句式逆嚮工程: 選擇三位風格迥異的大師(例如,海明威的簡潔、普魯斯特的繁復、卡爾維諾的機智),拆解其標誌性句子的語法結構和詞匯密度。 “語感”的量化訓練: 如何通過反復朗讀和錄音對比,糾正自己潛意識中形成的“口語化”或“陳詞濫調”的錶達模式。 抵抗“中庸陷阱”: 風格的形成往往需要走極端。介紹如何刻意嘗試寫齣“過度”的句子,以發現自己風格的自然邊界在哪裏。 6. 場景的構建與細節的滲透 無論是描述一個曆史場景,還是一次復雜的科學實驗,細節都是構建真實感的關鍵。我們探究的是細節的哲學:什麼細節必須齣現,什麼細節必須被省略。 五感矩陣的應用: 不僅依靠視覺,更要激活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的通道。尤其關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內部感受”(如緊張時的腸胃翻騰、疲憊時的關節酸痛)。 環境的參與性: 場景不應是背景闆,而應是推動情節或論證的積極角色。探討如何讓天氣、光綫、物品的擺放與人物狀態産生互動。 效率與密度: 如何在一句話中塞入多重信息(情感暗示、背景設定、動作推進),實現語言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 第三部分:超越:編輯、迭代與讀者的連接 7. 冰冷的凝視:自我編輯的殘酷必要性 寫作的第二階段是刪除,而非添加。本書提供瞭一套殘酷但有效的自我編輯方法論,旨在幫助作者跨越對初稿的依戀,以讀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作品。 關鍵的編輯流程包括: “冷卻期”原則: 確保作品在提交或重讀前,經過足夠長的時間沉澱,以恢復新鮮感。 “十秒法則”測試: 對每一段的開頭句進行測試,如果它不能在十秒內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則必須重寫或刪除。 連貫性與漏洞掃描: 使用流程圖或思維導圖來追蹤論點的發展或人物動機的連貫性,查找隱藏的邏輯斷裂點。 8. 批判性反饋的吸收與轉化 反饋是成長的催化劑,但獲取、過濾和應用反饋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們討論瞭如何建立一個高質量的反饋網絡,並區分“建設性意見”與“個人偏好”。 反饋的層級分類: 將收到的意見分為結構性(關乎大局)、技術性(關乎語言)和偏好性(關乎個人口味),並依此確定修改優先級。 “為什麼”比“是什麼”更重要: 重點關注讀者指齣“哪裏不明白”或“哪裏感到無聊”,而非他們建議的具體修改方案。 抵抗性測試: 識彆自己對哪些批評最為抵觸,這往往是作品中最需要打磨,但你最不願觸碰的盲區。 9. 持續的演進:將寫作融入生存的肌理 真正的作者不會停止學習。本書的終章聚焦於如何將寫作訓練轉化為一種持續的、適應性強的思維習慣,而非孤立的項目。 我們探討瞭如何從日常觀察中持續提煉素材,如何將跨學科知識(如物理學、心理學、曆史學)轉化為獨特的寫作視角,並最終建立一套能夠自我驅動、不斷自我否定的創作循環。文本的力量在於其再生性——每一次完成,都是下一次開始的基石。 --- (本書旨在為所有渴望掌握語言深層邏輯,並希望將內在思想清晰、有力地投射到紙麵上的學習者,提供一套完整、非傳統的工具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莉卡爾Mary Karr

  《大說謊傢俱樂部》(The Liar’s Club)、《櫻桃》(Cherry)、《重生之光》(Lit)三本得奬暢銷迴憶錄的作者。曾獲頒古根漢詩詞文學研究基金,以及詩文類「手推車奬」(Pushcart Prizes),其他榮譽包括懷亭作傢奬助金(Whiting Writer’s Award)、筆會/瑪莎‧阿爾布蘭德奬(PEN’s Martha Albrand Award)及芮德剋裏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邦庭奬學金(Bunting Fellowship)。目前任教於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為主教佩剋基金教授席之文學教授(Jesse Truesdell Peck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譯者簡介

瀋維君

  長榮大學翻譯係畢業,在文字的世界享受難以言喻的快樂與痛苦,學習以有限的自己連結無限的世界。譯有:《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心碎:雪兒‧史翠德最珍愛的132則生命靈光》、《身體的想像,比心思更犀利》、《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簡單生活,生命中的快樂小事》、《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讓自己心碎》、《艾莉絲的莫內花園》、《人本獲利時代》、《成為賈伯斯》(閤譯)、《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ICARE!傳奇式服務,讓你的顧客愛死你》、《讓自己適應壞世界》、《5 個選擇:不被瑣事纏身,每天都有高效生産力》(閤譯)等書。

蘇楓雅

  墨爾本大學文學學士,曾工作旅居日本三年,曾任天下文化編輯、大小創意智識編輯、泰奧揚森策展企劃、群傳媒電子書商品部資深經理。譯有《死人的生活》、《半農半X的生活》、《這樣記不會忘:用腦科學打造記憶力》、《碎碎念就能學好英文》、《環繞世界的小鴨艦隊》、 《Frank Gehry談藝術設計×建築人生》、《上山種下一棵樹》、《蔬果大驚奇》、《宇宙迷宮》、《暴徒廚房:狂妄廚師的健康蔬食食譜》、《我是建築師,那又如何?:建築大師法蘭剋・蓋瑞的藝術革命與波瀾人生》等書。熱愛文字與旅行,崇尚天然生活。現居墨爾本。

圖書目錄

買者自負責任
 
序言 歡迎來玩我的啃咬玩具
 
第一章   過去的力量
第二章   作傢與讀者之間的真實之約
第三章   為什麼不要寫迴憶錄:
               附上小測驗,助你保護血淋淋的傷口,擋住嚴厲 的指責
第四章   一種觀點創造一個人
第五章   彆在傢嘗試:誘惑與自戀之罪
第六章   神剩的感官性
第七章 如何挑選細節?
第八章 推銷、上當與超級大騙子
第九章 內心世界與內在敵人:
              內在的煎熬比外在的打擊更深刻
第十章 尋找你天賦的本質
第十一章 幻想傢湯婷婷
第十二章 與所愛之人打交道(書內書外)
第十三章 關於信息、事實和數據
第十四章   與裝腔作勢的自我鬥爭
第十五章   論書的結構與信息的順序
第十六章   通往地獄之路鋪滿瞭誇張
第十七章   盲點與虛假的自我
第十八章   渴望真實:對凱瑟琳‧哈裏森的公審與私刑
第十九章   給遭遇瓶頸的新手一點老派技巧
第二十章  《櫻桃》與《重生之光》裏的重大翻轉
第二十一章  迴憶錄為何會失敗
第二十二章  避開恐懼的不完整清單
第二十三章  麥可‧赫爾:在堪薩斯開始,在奧茲國結束
第二十四章  對抗浮誇:修訂萬歲
 
謝辭
授權許可
指定閱讀
 

圖書序言

歡迎來玩我的啃咬玩具

  「彆跟著我,我迷失瞭。」
  大師對身後的人說。    
  那人手上握著一支筆與黃色記事闆。
  ——史蒂芬‧鄧恩(Stephen Dunn),〈造訪大師〉(Visiting the Master)

  這篇序言就像我多年來拿在手上咬著玩的塑膠玩具,吱吱作響。問題在於,過去二十年左右,迴憶錄這種文體進入全盛期,興起一股閱讀風潮。但在這之前,幾世紀以來,迴憶錄一直是一種冷門的藝術,屬於怪咖、聖人、首相和電影明星的領地。三十年前剛大學畢業的我,曾聽過有人形容迴憶錄就像把主禱文刻在一粒米上。因此,至今我依然覺得自己有捍衛迴憶錄的義務。

  我之所以拜倒在迴憶錄的石榴裙下,部分原因是這種文體非常民主(有人還說這種文體的風格原始,就像「貧民窟的屁股」),任何活過的人都可以寫齣自己的觀點。通常迴憶錄作傢對筆下主題往往充滿熱情,再加上迴憶錄的結構並不連貫,而是由片段的情節組成。小說具有錯綜復雜的情節,詩則有音樂麯式,曆史與傳記偏好客觀真相的光輝。在迴憶錄裏,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發生。齣生之後是青春期,性緊接其後。這些書由偶發事件、主題與令人信服的純粹韻文匯整而成,後者力量最強大,當一個人嘗試為過去賦予意義,就會創造齣這種韻文。

  迴憶錄讀者的增加得益於小說的改變。當小說在喬伊斯、吳爾芙、馬奎斯和品瓊(Pynchon)的追隨者影響下,愈來愈偏嚮虛幻、異於常理或高智商,讀者開始渴求真實,投嚮迴憶錄的懷抱。

  二○○五年至二○一○年之間,菲利浦‧古列維奇(Philip Gourevitch)在擔任《巴黎評論》(Paris Review)雜誌主編時,密切觀察這股非小說類彆的文學作品興起的熱潮(古列維奇探討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的經典作品《我們想讓你知道,明天我們一傢就要被殺光瞭:盧安達故事》〔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也是其中一本傑作)。以下摘錄自他的離職感言,對於那些曾經嘲笑攝影作品缺少繪畫原創性的評論傢把迴憶錄視為次要文體,他提齣駁斥:

  過去五十年來,在迴憶錄、報導文學與紀實文學這些領域中,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令人興奮的新作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問世,具有各式各樣的形式、長度與風格。然而,文學界恐怕依然存有一種勢利眼的心態,想要將這些泛稱為「非小說」(nonfiction)的作品踢齣「文學」,他們認為這些書不夠格稱為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欠缺藝術性、想像力或原創性……但是,我齣版的非文學從各方麵來看都跟小說一樣齣色。

  年輕人或許已經記不得威廉‧蓋斯(William Gass)(作者注:〈自我的藝術:自戀時代的自傳〉(The Art of Self: Autobiography in the Age of Narcissism),《哈潑雜誌》(Harper’s),一九九四年五月,http://harpers.org/archive/1994/05/the- art- of- self/。)、強納森‧亞德利(Jonathan Yardley)和詹姆斯‧沃爾科特(James Wolcott)等評論傢抨擊迴憶錄的長文。他們這場反對運動最終徒勞無功,倒是讓我想起來,很早以前就有人嘲笑小說隻是「幻想」,不僅缺少哲學與布道詞的道德嚴謹,也少瞭詩的正統與嚴密。

  因此,在讀瞭五十幾年的迴憶錄,教瞭三十年迴憶錄寫作(加上受聘發錶瞭三本迴憶錄)之後,去年,我迴溯過去讀過的每一本迴憶錄與教學、齣版經驗,試圖效法物理學傢,大略拼湊齣屬於迴憶錄的「統一場論」或「萬有理論」。我想像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早就做好這件事(我的腦海中有個聲音一直唸個不停,說更好的我根本不會吃掉手邊的奧利奧餅乾)。這個更好的我會把書架上的書都按照字母排列,思緒就像一張張投影片井然有序。她擁有一套龐大而全麵的係統。

  為瞭尋找這種係統,我發現自己去年鼕天在史泰博(Staples)辦公用品賣場推瞭一颱搖晃不穩的推車逛街。幾個小時後,我渾身是雪的衝進傢裏,活像一隻用牙齒拖著傢前進、牙疼得要命的拉不拉多犬。我買瞭簡報架(三組)、鋁框厚軟木闆(四個)、活動白闆(一組)、索引卡和便利貼。

  然而到瞭夏天,客廳簡直就像連環殺手專案組的總部,卡片堆積如山,玻璃窗上畫瞭五顔六色的圖示、箭頭和筆記,如今客廳已經被封為「作戰室」。索引卡上寫瞭諸如此類的句子:「談談麥可‧赫爾和剝皮男子的事!」有張卡片上還引用瞭聖奧古斯丁的話(這人活在第五世紀,可能患有性愛成癮癥,被視為迴憶錄始祖——沒錯,歐普拉不是首開先河的人):「上帝,請賜給我貞潔,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花瞭好幾個月看著黑色的電腦遊標來迴移動,埋頭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心想但願這些書是我寫的。然後,我剋製偷偷溜走的衝動,那種感覺就像剪壞發型的小狗,一心隻想躲在床底下。

  如同我寫過的一切,我剛開始因為害怕失敗而嚇得不敢動彈,一心渴望贊美撐起我的自尊,這種自我意識就像蜘蛛一樣,試圖嚇跑我,不論多微小的真相,我都不敢說齣口,明明這些話早就在我的腦海中蓄勢待發,等待我說齣來。不過,沒關係。正是因為如此,擁有無盡智慧的神纔會賜予我們刪除鍵。

  最近,有個和我一起教書的朋友說服我一躍而下,勇敢投入這項計畫,他提醒我,我已經花瞭太多年時間對學生談論迴憶錄帶來的喜悅瞭。一直以來,我真正帶到課堂上的禮物是讓大傢珍愛這種文體,而我付齣的時間與努力不亞於任何人。一九六五年,我寫下:「長大後,我會一半寫詩,一半寫自傳。」像我這樣的怪小孩,隻有在閱讀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和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的事蹟時,纔會覺得沒那麼孤單寂寞。從某種萬物有靈的角度來看,我相信她們「隻對我」說話(就像我兒子剛開始學走路時,老愛提及甜到氣死人的羅傑斯先生〔Mr. Rogers〕)(編注:已故的美國兒童節目之父羅傑斯(Fred Rogers),同時也是牧師,主持長達三十多年的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的鄰居》(Mr. Rogers’ Neighborhood),長達三十多年,該節目成為美國知名度最高的兒童節目之一。)。

  第一人稱的成長故事(假設都是真實故事)總能帶給童年的我希望,屢試不爽,這些故事讓我相信有朝一日等我長大瞭,一定就能從現在的麻煩中脫身——每天的閱讀時光就像一種社會認可,準許我停止徒勞無功的嘗試,把自己隔絕起來,遠離我那不夠理想的傢庭紛爭。瑪雅‧安吉羅身為黑人,卻齣生於公民權益並不平等的阿肯色州,海倫‧凱勒既盲且聾,如果她們都能擺脫自己的煉獄,成為最重要的人——作傢——或許我也做得到。每位迴憶錄作傢都活下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而那種求生的力量常常讓我充滿希望,彷彿直接把希望注入我的身體裏麵。而架構相對完善的小說就是無法帶給我同樣的感受。

  然而,小說往往被當成遮羞布,用來掩蓋記憶中的生活經驗,這種文體不保證提供真實事件。當我翻閱小說,第一人稱的敘事或許會吸引我,但奇怪的是,一想到這些其實都是虛構的情節,並未真正發生過,就會讓我從書中營造的夢幻中驚醒,無法鼓起勇氣。迴憶錄作傢坦白揭露自己的過去,那種深刻而神祕的認同感就是無法轉化到我熱愛的小說傢身上,無論這本書讀起來再怎麼津津有味也一樣。

  說來有些尷尬,我竟然「認同」一個從未見過的人,對方隻是販賣書籍的人,因為我對她的行為買帳而從中獲利。我聽起來就像一個泡在脫衣舞俱樂部的男人,誤以為舞孃真的愛上瞭我。

  有一次,我聽到唐‧德裏羅(Don DeLillo)譏諷小說作傢,說他們起初懷抱著寫作的意義提筆,然後為瞭呈現意義而虛構事件;迴憶錄作傢則從事件開始下筆,然後從這些事件中萃取齣意義。在這一點上,迴憶錄意圖讓生活經驗更加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我詢問一班大學生喜歡迴憶錄哪些地方,結果聽到他們不約而同都說齣同樣天真的感想,他們說,光是得知一個作傢度過難關、寫下過往經曆,這個事實就讓他們充滿希望。「他居然得以倖存,這件事本身就是個奇蹟。」這句話齣現在許多學生的報告裏。迴憶錄的敘述對他們有種神奇的魔力,對我也一樣。越南士兵懇求麥可‧赫爾:「把這一切告訴世人。」於是,他在《戰地報導》(Dispatches)中照做瞭。
 
  我相信大多數迴憶錄都是真實無虛,我也知道,在彆人眼中,這種信任是過於輕信,容易受騙。當然,在任何作傢與讀者之間,本就存在著一種詭詐的關係。迴憶錄說穿瞭就是一種技巧,一種人為的産物。迴憶錄不隻是未經修飾、直接潑灑紙上的報導文學。這在道德上注定無法完滿:從你選擇撰寫某一事件而非其他事件的瞬間,你就已經在賦予過去意義瞭。此外,迴憶錄還使用瞭小說的筆法,例如匯集你當時未能記錄下來的對話,用來鋪陳情節。為瞭編造齣各自不同的口音,你往往必須效法詩人精心雕琢文句。而錦囊佳句就是用心研究的奬賞。你正在為讀者創造體驗,透過這場魔術錶演,你將變齣你的過去——從內到外,一目瞭然,你必須讓讀者看得夠清楚,不僅僅是獲得一閃而過的快感。你欠讀者一段漫長的旅程,最重要的是,你應該提供所有從自己身上挖齣的真相來。因此,盡管這是經過人為塑造的經驗,但奇怪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寫齣來的最佳迴憶錄,依然可以為瞭他自己深知的理由,強迫挖齣過去的真相。

  事實上,我所知的每位迴憶錄作傢似乎都注定以死亡行軍的姿態,在字裏行間探索過去,這種過程往往非常痛苦。如果你在雞尾酒派對遇見他們,肯定會留下深刻印象,他們不僅坦率直言,而且對過去的好奇勝過捍衛自己的說法。

  想一想我們都曾經有過的傢庭聚餐,同一件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甚至相互衝突。「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根本還沒齣生!」在餐桌上,我或許會像狼保護地盤一樣,捍衛自己的說法,但夜裏輾轉難眠時,我往往會偷偷懷疑自己是不是錯瞭。

  除非你抱持懷疑態度,老愛杞人憂天,緊張不安,沒事就把對不起掛在嘴邊,凡事一想再想,否則的話,迴憶錄這個領域或許不適閤你涉足。我發現,那些撰寫生命故事的作傢身上往往都會有這項共通的特質。他們的敵人並非真相,而是他們在走在地下室黑暗樓梯時緊抓不放的欄杆,是解決之道。

  哇,這正是我遺失已久的理論,顯然是從德爾菲神諭(Delphic oracle)偷來的想法,這位女祭司有個幾乎不可能達成的討厭要求:「瞭解自己。」如果你有顆探究真相的好奇心,或許可以讓你擺脫限製,自由書寫。第一步是你要有強烈的衝動,渴望以自己的身心再次體驗那些最生動的故事,那些故事來自你的過去,讓你心跳不已。(毫無疑問,如果不是那些故事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你也就不會浪費時間嘗試寫下來瞭。)接下來,你隻需要說齣那些故事,對吧?這是次難的部分。下麵這段文字引自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的著作《七重山》(Seven Storey Mountain),隻是我用「真理」兩字取代瞭「上帝」這個詞。

  關於我個人身分的奧祕,隱藏在真理的愛與仁慈裏。「真理」為我發聲,這個詞彷彿包含瞭它本身的部分思想。這個詞將永遠無法理解它錶達的聲音。

  這個概念彷彿朦朧的煙雨,飄散在空氣中,我常常心懷這種想法,踏進我教導迴憶錄的課堂,我的模樣就像那些邊大聲咆哮邊離開海灘的孩子,那喊叫聲讓每個人震耳欲聾。我的重大訊息是:聽好瞭,我是一位熱情洋溢、難纏的老師。我在乎,而我主要的任務是協助學生愛上我已經情有獨鍾的迴憶錄,這代錶我會帶你們看一些我讀過的片段,這些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黑男孩》(Black Boy,亦名《美國飢餓》〔American Hunger〕)、《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童年:一個地方的傳記》(A Childhood: The Biography of a Place)、《戰地報導》、《女戰士》(The Woman Warrior)、《斷綫》(Stop Time)、《罪之吻》(The Kiss)、《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嚮加泰隆尼亞緻敬》(Homage to Catalonia)、《水的顔色:一位黑人對他白人母親的禮贊》(The Color of Water)、《嚮過往的一切告彆》(GoodBye to All That)、《誰殺瞭托爾斯泰:我被俄國文學附魔的日子》(The Possessed: Adventures with Russian Books and the People Who Read Them)、《一個天主教女孩的童年迴憶》(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那時候,我隻剩下勇敢》(Wild)、《欺詐公爵》(The Duke of Deception)、《這男孩的一生》(This Boy’s Life)、《說吧,記憶》(Speak, Memory)——然後,我會和你們分享我從這些迴憶錄中蒐集的智慧,以及我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領悟。為瞭未來的迴憶錄作傢,我列齣簡短的清單與課題。

  這正是你將在本書中讀到的內容——在我教過的迴憶錄與我自己撰寫的報導之間來迴奔走。我在充滿泥濘的壕溝中辛苦跋涉纔完成這些報導,而當時寫的三本書,基本上都把我整慘瞭。

  我的辦公室門口貼瞭一張哈利‧剋魯斯(Harry Crews)的照片,常常有學生問起,因為那張照片看起來野蠻兇暴,一點文藝腔調也沒有。在英文係的大廳,掛著一排海報,上麵不是一本正經的艾蜜莉‧狄金生,穿著裝飾白色蕾絲的衣服;就是一身黑色天鵝絨的波特萊爾,一副想要使壞的花花公子模樣。哈利‧剋魯斯卻穿著撕去袖子的牛仔外套,擺齣肌肉男的姿勢,彎起手臂,讓二頭肌變得跟豬腳一樣大。他一臉痘疤,頭發斑白,還有老挨揍的塌鼻子。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藍領的勞工階級,在學術界的白色象牙塔之下,周遭盡是白領階級(顯然白色是重點,白人亦占壓倒性的優勢),對我來說,剋魯斯的形象是一種謙遜的小小堅持。剋魯斯舉起肌肉發達的拳頭,對著自己的下巴,彷彿正要用上鈎拳擊倒自己。我想,如果他繼續毫無節製地灌下對他沒有好處的威士忌,他肯定會撂倒自己的(有一迴狂歡後,他發現手肘內側居然有個還在流血的刺青,卻完全想不起來發生瞭什麼事——在他的手臂彎麯處,刺瞭鉸鏈的圖案,彷彿他是機器,不是活生生的人)。

  從某個角度來說,迴憶錄如果寫得好,確實就跟用自己的拳頭撂倒自己沒兩樣。確實,這種絕對能夠讓人在情感上全心全意投入的工作,做起來樂趣無窮——畢竟,誰不關心自己的過去?這種文體總是會對作者造成深刻的心理影響。迴憶錄不得不如此。還有什麼寫作計畫可以造成這種影響?加上你得和一群早已分道揚鑣的人混在一起。一旦開始撰寫迴憶錄,你就會圍繞在那些讓你痛苦數十年的地方與光陰之下。

  但是,就我所知,舉凡寫齣精彩迴憶錄的作傢,幾乎都說這個過程簡直就像一場頂級的「吃屎大賽」。我們對過去都有種錯覺,往事與實際情況之間往往有距離,每當你試圖打破這種距離,就會感到痛苦。我在編輯或指導彆人撰寫迴憶錄時,最後往往會覺得自己就像湯姆‧貝林傑(Tom Berenger)在電影《前進高棉》(Platoon)飾演的邪惡中士。他俯身靠近一個肚破腸流、大聲喊痛的士兵,嘶啞低沉的嗓音從緊閉的牙關傳齣來:「承受痛苦吧。」然後開始機械地把腸子塞迴去,直到士兵閉嘴為止。

  正是因為迴憶錄導緻你和自我爭戰,進而産生條理清晰的分析與理由,所以,不論你多有自覺,迴憶錄都會摺磨你的內心。我傢有句格言一點也不好笑:「你要是迴擊,麻煩就大瞭。」你那些小小的虔誠與令人費解、大多毫無自覺的姿態,最終隻會扯你後腿。

  說到宣洩的效果,迴憶錄就像心理治療,不同之處在於你必須付錢接受諮商。心理治療師是母親,而你是孩子。就迴憶錄來說,你則成瞭母親,讀者是孩子。而且,讀者還會付錢給你——希望如此(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曾說:「隻有傻瓜纔不是為瞭錢提筆寫作。」)。

  所以,把你記憶中的漏洞或訴訟都拋到腦後,彆去想一旦你說齣叔叔在午睡時間乾瞭什麼事,那些和你共享DNA的傻瘋子就會抓狂(稍後我會探討如何處理那些煩惱)。你可以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把提筆寫作的時間往後延。但是,對你的迴憶錄來說,你在夜裏使用牙綫時看到的鏡中影像纔是真正的敵人——亦即你那無知的自我與無數的麵具。

  剋魯斯的迴憶錄《童年:一個地方的傳記》,神奇地點齣瞭我那故作文雅的姿態。除瞭迷上迴憶錄的人之外,我們都低估瞭這本書的重要性,簡直是毫無所覺。以前我曾經擔心這本迴憶錄不如我想像得好(尤其是剋魯斯的小說從未讓我驚艷),直到我認定任何對迴憶錄的反感都是一種歧視失敗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堅持排擠工人階級的三流作傢。

  閱讀《童年:一個地方的傳記》時,我是觀念狹隘保守的老德州詩人,尚未取得學術資格,正在文風鼎盛的劍橋努力通過學位考試。剋魯斯耗費許多時間試圖隱藏自己窮睏的齣身,卻在一本書中揭露身世,而這本書則成瞭我的圭臬。這本書有多精彩,我已無法估量。但是它指引我從自己心中最大的鴕鳥洞跳脫齣來。我從閱讀剋魯斯的迴憶錄中找到勇氣,說齣自己一生的故事。我在此提及這麼多他的事,目的是強調如果他願意分享新手的弱點,就能造成驚人的影響力。假如我愛好刺青,我理應在身上留些位置給他,錶達我對他的感激。

  我要感激的人還有很多,到頭來,我就會像州立博覽會海報上的女子,身上刺滿瞭最佳迴憶錄作傢的臉。或許,沒有剋魯斯,我終究還是會寫齣第一本書,隻是多繞點路而已。可是,打從一九八○年代左右開始閱讀他的書,我就踏上瞭捷徑——我強烈意識到自己為瞭書寫而捏造齣來的虛假自我,堵住瞭我的嘴巴,讓我說不齣真相。

  至少,本書的目標之一是為想要成為迴憶錄作傢的人清齣一些空間,讓他們有幸得以遊刃有餘,幫助他們挖掘齣唯有自己能述說的生命故事;然後,協助說故事的人以最真誠優美的方式發聲。我所謂的「真誠」指的是捨棄虛構的事件;而我所說的「優美」則是指為讀者提供優美的文字。

  要如何測試是否優美呢?重讀。會讓你重讀的迴憶錄通常感覺如此貼近內心,真實而可信,纔會吸引你一再重溫。你想念書中描述的地方與氛圍,書中的角色就像你渴望結交的老朋友。

  一本書或許可以提供許多智識上的樂趣,然而,牽係你內心的往往是迴憶錄的敘述者。她如何做到這一點?好作傢可以施法在你心中變齣一片景觀與居民,而最優秀的作傢則讓你感覺他們已經揭開自己最脆弱的一麵。當我們目睹彆人赤裸裸地坦露真實自我時,不免有點情緒激動。

  或許我可以幫助未來的作傢,讓他們在坦露自我時感覺好一點。我針對打算撰寫迴憶錄的人提供的課程與訣竅,彷彿撒鬍椒般接二連三地落下——「何不撰寫迴憶錄」、「肉體感官」或「如何挑選細節」。這些內容言簡意賅,足以讓一般讀者一躍而起,超越那些為學生準備的眩目技巧。稍後在探討麥可‧赫爾的章節中,為一般讀者準備瞭一段入門基礎,其中第二段逐一分析可能會讓讀者感到乏味無趣的內容。

  這本書大半是為瞭一般讀者而成書,我希望本書針對迴憶錄這種文體,有助於一些情感的磨練,不過,我更加真心希望引發一些反思,想一想讀者本身分裂的自我與不斷變形的過去。

  因為,每個人都有過去,而每一段過去蘊含的意義都會引發激烈的情緒。在這世上,沒有人能夠獨立自主地做齣當下的決定,除非明白自己的內在如何受到往事牽絆。因此,這本書主要是為瞭那種人而寫——他們的內在生活宛如蘇必略湖般遼闊,熱愛追憶似水年華。或許,這本書將為你的旅程帶來水肺鰭、潛水麵具和更多氧氣。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過去的力量

我們隻有在兒時目睹真實的世界一次,
其餘皆是迴憶。
——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迴歸〉(Nostos)

在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時刻,每個人都曾因迴憶的巨大力量而佇足片刻。前一刻你還是一個成熟的女人,可當一股孜然的香味飄過,便使你想起父親的咖哩,通往過去的大門隨風敞開,點點滴滴齣現在你麵前,钜細靡遺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你和痛苦難忘的迴憶不期而遇,壓得你喘不過氣來。然而,其中也有你想要挖掘的迴憶:你先從一個微小的瞬間著手,解開每個結,展開綫索引領你穿越腦海中的迷宮到其他地方,藉此迴溯過去。我們都曾質疑過自己——那不可能是聖誕節,因為照片中的我們都穿著短褲。像這樣的迴憶,往往是透過釐清而展開的,不過,有用的迴憶最終會匯聚足夠的拉力,牽引你穿越過去。

迴憶是彈珠颱裏的珠子,在各種影像、念頭、場景片段、你聽過的故事之間鬍亂彈跳。然後彈珠颱開始傾斜,啪的一聲突然關掉。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將迴憶封裝,收藏在箱底。有時候,我會把那突然開箱的片刻比喻成馬戲團小醜突然從一個縮小的汽車行李箱冒齣來——這麼小的空間,怎麼塞得瞭這麼多東西?

你參加高中同學會,驚訝地發現大傢都成瞭中年人,再也不是數十年前在走廊擦身而過的青少年。然後,有人提到國一上皮剋特老師的英文課時,她就坐在你後麵,不知怎的,你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她年少的臉龐。接著你想起那一年你的置物櫃在哪裏,還有英文課後的那堂演講課,每次上完最後一堂演講課,你會穿越草皮剛割過的足球場,邊走邊偷看當時愛慕的男生練習踢球。

所以,單單一個畫麵就可以劈開前塵往事的硬實種籽,迴憶瞬間從四麵八方湧上來,化為繚繞在你身邊的藤蔓,發芽開花,重建這座舊時的花園,再現迷人的香氣與榮光。幾乎讓人難以置信,需要多少記憶一湧而入,纔能填補這片純粹的空白。

在第一天的迴憶錄課堂上,我往往會潑學生冷水,免得他們一頭熱,認定自己的迴憶錄無懈可擊。我通常會找一位教授或學生假裝和我吵架,同時安排一位攝影師在背後錄影。然後,在事件發生之後,要求全班學生記錄這件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充滿希望和引導的氛圍。當我瀏覽到這本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極具吸引力的標題——《寫作的起點: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標題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內心最渴望的兩個方麵:一方麵,我希望能夠找到寫作的“起點”,因為我常常感到自己缺乏方嚮,不知道如何開始,或者即使開始瞭,也容易陷入瓶頸;另一方麵,“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則為我描繪瞭一個清晰的目標,讓我看到瞭一個值得追求的遠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更是讓我感到溫暖和親切,因為我認為,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發自真心的、源於個人經曆的文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學習路徑,從最基礎的遣詞造句、段落組織,到更高級的謀篇布局、情感渲染,都能有條不紊地講解。我特彆想知道,它會如何幫助我剋服寫作中的恐懼和惰性,如何培養持之以恒的寫作習慣。此外,關於“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如何挖掘素材、如何提煉主題、如何運用敘事技巧來呈現個人經曆的詳細指導。或許,它會鼓勵我勇敢地麵對自己,去梳理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去錶達那些深藏的感悟。總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寫作指導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它將伴我一同踏上探索文字世界、書寫精彩人生的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寫作的起點: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書籍,而是充滿瞭腳踏實地的實用氣息。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開始”寫作的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這本書的“起點”二字,正好擊中瞭我痛點。我常常因為不知道如何下筆而猶豫不決,或者寫瞭一些文字後,又因為覺得不夠好而感到沮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打破思維定勢,找到屬於自己的寫作節奏。而“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則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方嚮,讓我看到瞭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我好奇它會如何指導我從一個新手成長為一個能夠駕馭各種寫作形式的“大師”。它是否會涉及不同文體的寫作技巧?是否會傳授如何提升語言的魅力和錶現力?更讓我心動的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這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曆,這些經曆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渴望能夠用文字將這些經曆記錄下來,讓它們不僅僅是塵封的記憶,而是能夠被閱讀、被分享、被感動的生命篇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故事,如何用真誠的情感去打動讀者,讓我的文字充滿力量和溫度。這本書仿佛是一個燈塔,指引我在寫作的海洋中找到方嚮,勇敢前行,書寫屬於我自己的精彩人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一種質樸而又充滿力量的印象,讓我感覺它傳遞著一種沉靜而又堅定的信息。封麵上那些筆觸的痕跡,仿佛在訴說著無數次的嘗試與修改,卻又飽含著對文字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著。當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紙張的質感,恰到好處的厚度和微微的紋理,觸感溫潤,讓人在翻閱時就能沉浸其中。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一定是由一位經驗豐富、飽含深情的寫作前輩所著,他/她一定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總結齣瞭寶貴的寫作經驗和心得。書名中的“邁嚮寫作大師之路”更是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品質、什麼樣的技巧,纔能讓一個人從普通的寫作者蛻變為真正的“大師”?這本書會如何拆解這個過程?它是否會從基礎的文字功底入手,逐步深入到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感錶達等更深層次的技巧?我又期待,它是否會包含一些案例分析,通過對優秀作品的剖析,來生動地展示寫作大師們的智慧和匠心?而且,“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副標題,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寫作技巧的傳授,更是一種關於自我探索和生命反思的引導。我們的人生,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值得記錄的故事,無論是童年的純真,青春的迷茫,還是成長的喜悅與失落,都構成瞭我們獨特的生命軌跡。我渴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捕捉這些瞬間,如何用真誠的筆觸去描繪它們,讓我的文字不僅有技巧,更有溫度,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寫作的起點: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一直對寫作充滿熱情,但總感覺自己隻是在原地踏步,缺乏係統性的指導。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仿佛它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盞明燈。我開始想象,這本書會如何帶領我從寫作的懵懂時期,一步步踏上成為寫作大師的徵程。它會教我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聲音,如何將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轉化為生動的文字,如何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跟著我的筆尖一同經曆喜怒哀樂。更重要的是,它承諾要幫助我“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這讓我感到無比期待。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書,其中蘊含著無數的經曆、感悟和智慧。而我一直渴望能夠將這段寶貴的人生旅程,以一種更加深刻、更有力量的方式記錄下來,分享給他人,也留給未來的自己。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指南,能夠指導我如何去發掘那些隱藏在生命中的珍珠,如何用文字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副璀璨的畫捲。我甚至開始想象,讀完這本書後,我將擁有更加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從日常的點滴中發現寫作的素材;我將擁有更加紮實的寫作技巧,能夠清晰、準確、富有感染力地錶達自己;我將擁有更加堅定的信心,敢於去探索更廣闊的寫作領域。這本書的標題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它更像是一個承諾,一個通往更美好寫作未來的邀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開始我的寫作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寫作的起點:邁嚮寫作大師之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給我一種特彆踏實的感覺,它沒有那種遙不可及的虛幻感,而是非常貼近每一個有寫作夢想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寫作的“起點”到底在哪裏?是需要天賦,還是需要技巧?這本書的標題似乎在告訴我,它就是那個起點,它將一步步引領我走嚮“寫作大師之路”。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套清晰、易懂的寫作方法論,讓我能夠從零開始,掌握寫作的基本功。我好奇它會如何幫助我剋服寫作過程中的種種睏難,比如找不到靈感、語言枯燥、結構混亂等等。更讓我覺得驚喜的是,“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這個副標題。我認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最精彩的書,裏麵充滿瞭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這本書,似乎就在教我如何拿起筆,將這些故事用最動人的方式書寫齣來。我希望它能夠教會我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捕捉細節、如何運用文字來錶達內心的情感,讓我的文字既有深度,又有溫度,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我仿佛看到,這本書將帶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裏,我將學會如何用文字去記錄生活,去反思自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它不僅僅是一本指導寫作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活齣精彩人生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