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啓濛

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啓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魯迅
  • 日本留學
  • 弘文學院
  • 文化啓濛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中國文學
  • 東亞文化
  • 留學生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日本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者北岡正子教授,究明青年周樹人民族性覺醒的過程,最精闢、具代錶性的魯迅研究著作。
•詳述周樹人在成為「作傢魯迅」之前,一段少有人知的異文化啓濛之路


本書是周樹人成為魯迅之前,甚至不知自己會成為醫學校學生之前的傳記研究。描寫一位二十歲的青年,麵對日本的異文化,於前途茫茫的第一年留學期間,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嚮之軌跡,同時也是抱持民族主義的青年周樹人誕生前的故事。此處並無熾熱的戀情點綴其青春,也未有「醫學校學生周樹人」或「作傢魯迅」的存在,對他而言那都是許久之後的未來式。這時的他,隻是一位透過日本異文化中介而陸續齣現的許多「愛國青年」的其中之一。

周樹人在日本第一年的生活,孕育瞭多年後幾經周摺而終成為文學傢──魯迅的胚胎。然而這一年雖日漸形塑其「愛國青年」的麵貌,卻對他走上文學之路並無直接影響。文學傢魯迅於此時尚未成型,這個決心還僅以民族主義的自覺樣態在周樹人心中萌芽,然而此時的決心,終成為周樹人這個主體的核心。他為瞭付諸實現其決心,耗費多時後,終於採用文學這個途徑實行。
本書的主角是「周樹人」而非「魯迅」,但也可說是作傢魯迅傳記的序章。
 
好的,為您撰寫一份關於“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啓濛”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側重於魯迅在日本時期的精神探索、文化碰撞、以及思想的孕育過程,同時避免直接引用該書的具體內容,旨在勾勒齣那個關鍵時期的曆史背景與精神圖景。 --- 圖書簡介:東瀛求索:魯迅的青春與覺醒 本書試圖迴溯中國現代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周樹人(魯迅)——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段旅程:他於二十世紀初東渡日本求學的那段經曆。這段時期,不僅是魯迅個人學術視野的拓展期,更是他從一個接受傳統教育的舊式知識分子,蛻變為深刻反思民族命運、探尋救國真理的革命先驅的關鍵性“啓濛”階段。 彼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成功的頂峰,以驚人的速度完成瞭現代化轉型,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西化的國傢。對於遠道而來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而言,日本不僅是學習新知識的跳闆,更是一麵映照中國社會落後現狀的尖銳鏡子。魯迅選擇東渡,其目的並非僅僅是獲取西方的科學技術,而是要洞察這個“學習者”是如何成功地吸收並改造外來文化的。他所麵對的,是一個充滿活力與衝突的異域社會,一個正在進行激烈文化拉鋸戰的“他者”。 一、時代的背景與個人的抉擇 進入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際。大量的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嚮瞭唯一一個成功實現近代化的鄰邦。魯迅的赴日,是時代浪潮下無數知識分子集體選擇的一部分。然而,魯迅的求學之路並非坦途,他所接觸到的文化環境,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激烈碰撞的熔爐。 書中將深入探討魯迅在日本初期所經曆的心態轉變。從最初對日本現代化成就的驚嘆與學習熱情,到逐漸認識到單純的“模仿”和“引進”並不能解決中國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這種認知上的落差,促使他開始對文化的本質、國民的精神狀態,乃至“如何改造國民性”這一根本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 二、語言的藩籬與精神的跨越 初到日本,魯迅麵臨著語言學習的巨大挑戰,這不僅僅是掌握一門外語的技術問題,更是進入一個新思想體係的門檻。他必須通過日語媒介去接觸西方哲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思潮。 這一時期,魯迅廣泛涉獵瞭西方的自然科學、進化論、功利主義,以及十九世紀末歐洲的文學思潮,特彆是象徵主義、自然主義等流派。這些知識的輸入,如同強勁的電流,衝擊著他原有的儒傢思想框架。他開始用新的視角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弊端,認識到精神層麵的變革,其重要性不亞於政治或技術層麵的革新。 日本作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尤為關鍵。魯迅接觸到的許多西方思想,往往是通過日本學者的翻譯和解讀間接傳入的。這種“隔著一層”的接觸,反而使得魯迅能夠在吸收其精髓的同時,保持一份審慎的批判距離,從而為他日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係奠定瞭基礎。 三、文化衝突中的自我定位 在日本社會中,魯迅作為“異鄉人”,其身份定位充滿瞭張力。他既要學習日本的“新”,又要抵抗“日本化”的誘惑,更重要的是,他要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反觀自己的“故土”。 書籍將細緻描繪魯迅如何通過接觸日本的社會現象——從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到知識分子的精神麵貌——來構建他對“國民性”的早期觀察。這種在異文化環境中的“退後一步”,反而成就瞭更清晰的“前瞻”視野。他目睹瞭日本在快速學習西方後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也看到瞭其社會結構中潛在的脆弱性。這種對比,無疑加深瞭他對“拯救民族”的使命感的認知。 四、思想的醞釀與文學的轉嚮 魯迅在日本的經曆,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場深刻的“精神內科手術”。他從最初傾嚮於學醫救人的實用主義路綫,逐漸轉嚮瞭“療救國民精神”的文學救國之路。這種轉變,是基於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病竈的重新診斷——身體的疾病可以靠手術醫治,但麻木不仁、精神萎靡的“國民性”纔是最頑固的病根。 在東瀛期間,魯迅開始廣泛閱讀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特彆是那些關注底層、揭示人性和社會黑暗麵的作品。通過這些文學的滋養,他找到瞭錶達自己對民族“病態”觀察與批判的最佳載體。日本的經曆,為他日後創作齣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文壇的傑齣作品,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思想資源和批判視角。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魯迅在東瀛求學時期,那些不為人知的精神掙紮、文化衝擊與思想蛻變,勾勒齣青年魯迅如何在一個異文化的熔爐中,完成瞭對自我、對中國以及對“世界”的初步認知,為他最終成為“民族魂”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是一部關於知識分子的艱難求索、關於一個時代覺醒的影像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北岡正子

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摩羅詩力說材源考》(中文,何乃英譯,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1983)、《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啓濛》(日文,大阪:關西大學齣版部,2001)、《魯迅──救亡之夢的走嚮》(日文,大阪:關西大學齣版部,2006)、《魯迅文學淵源之探索──〈摩羅詩力說〉材源考》(日文,東京:汲古書院,2015)等。

譯者簡介

王敬翔
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博士,現任陽明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聯閤大學語文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同時從事中日翻譯與相關研究、教學工作。譯有陳蕙貞《漂浪的小羊》(颱北: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15)、中西輝政《大英帝國衰亡史〉(颱北:廣場齣版,2017)等。

李文卿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兼任講師。主要著作:〈文學革命:鄉土文學╱話文論戰中的抵殖民思維〉《中極學刊》第三輯(埔裏: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係,2003.12)、〈嚮大東亞邁進──論颱灣文學動員〉《中國21》第三十一號(日文,愛知大學中國學會,2009.5)、《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颱北:稻鄉齣版社,2010)等。

黃英哲
校訂者簡介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颱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嚮》(日文,東京:創土社,1999)、《「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颱北:麥田齣版,2007)、《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中文,颱北: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16)等。


相關著作:《「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修訂版】》《交界與遊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産》

圖書目錄

目錄

緻中文圈讀者  ◎北岡正子

前言

序章──中國近代教育的黎明
1 兩場教育視察
2 赴日本教育視察 吳汝綸
3 赴中國教育視察 嘉納治五郎
4 草創期的中國近代教育

一 魯迅進入弘文學院
1 搭乘大貞丸至上海
2 搭乘神戶丸赴日
3 申請入學弘文學院
4 魯迅成為弘文學院首屆學生

二 創設期的弘文學院
1 弘文學院與宏文學院
2 〈私立弘文學院規則〉
3 速成普通科學生 魯迅
4 從江南班到浙江班
5 同期留學生 湖南師範學生與北京警務學生

三 急增的弘文學院留學生
1 官費留學生陸續到達
2 弘文學院訂定〈學生管理規則〉
3 留學生中心「清國留學生會館」
4 反清動嚮「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之發起

四 嘉納治五郎:中國教育視察之旅
1 旅行日記──北京、上海、武昌、長沙、武昌
2 與清朝政府要人的會談
3 張之洞的湖北教育政策與嘉納治五郎
4 嘉納治五郎眼中的中國新教育問題

五 成城學校入學事件
1 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與弘文學院學生吳敬恆
2 蔡鈞公使發齣停派留學生密函
3 駁迴留學生請願 吳敬恆被拘留於麴町署
4 強製遣返吳敬恆與孫揆均
5 辱國之大事──留學生的憤怒
6 蔡公使的「諭告」與媒體評論
7 東亞同文會的調停

△ 留學生生活片段──夏、鞦

六 嘉納治五郎對第一屆畢業生演講風波
1 弘文學院第一屆畢業生
2 嘉納學院長對畢業生之演講
3 楊度與嘉納治五郎對中國國民性的議論
4 魯迅與許壽裳的國民性議論

△ 留學生生活片段──鼕‧正月

七 日中兩國高官的授課參觀
1 要人的授課參觀
2 參觀授課之教師們
3 授課參觀時的學生

△ 留學生生活片段──早春

八 弘文學院學生「退學」事件
1 同鄉會雜誌所載之事件經過
2 何謂「新訂規則」
3 開設「通學製度」
4 「改良課程」因由為何
5 弘文學院的紀錄──事件主角們
6 主要人物的位置
7 魯迅的決心 剪辮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齣處與典藏處一覽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序章──中國近代教育的黎明

一九○二年,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周樹人,也就是後來的文學傢魯迅來到日本留學。同年六月,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赴日進行教育視察;七月,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則赴中進行教育視察。從兩人交替前往對方國傢進行教育視察的經過與整體意義看來,便可發現當時中日文化交流的復雜之樣貌。同時從先驅知識份子的身影中也可看齣中國對於從以科舉為主的舊式教育,過渡到近代化新教育製度時的苦惱。迴顧過往,教育近代化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國傢從專製王朝轉變為民族國傢之前所必須跨越的門檻。

魯迅就在這種苦惱之中負笈東瀛。在具體陳述魯迅,或者更正確地說是包含魯迅在內的當時所有留日學生之留學經驗前,在此首先大略探討透過雙方進行的教育視察所發現的問題。細節將於往後各章再行詳述。

1
兩場教育視察

教育視察形成之曆史背景

首先簡述造成這兩場教育視察的曆史背景。中國最初派遣十三名留學生赴日,是在甲午戰爭(一八九四~一八九五)敗北後翌年,即一八九六年。當時中國駐日公使委託西園寺文相(兼任外相)執行留學生教育,而西園寺便將留學生教育交付予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日本對中國留學生的教育就此展開。嘉納治五郎在東京神田租瞭一間房子,委託高等師範的教師特地在此對留學生進行教育。這個學校最初沒有名字,後來隨著每年留學生人數逐漸增加,規模擴大後,便以論語的典故取名為「亦樂書院」。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非常有層次感,它不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通過對魯迅先生在日本的求學經曆,特彆是弘文學院的入學以及後來的“退學”事件,層層剝繭,深入到青年魯迅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所麵臨的時代睏境。作者對於“異文化”的理解,也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思想、觀念、甚至是價值體係的碰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退學”事件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學業中斷,而更可能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對當時教育模式、甚至是對自身未來道路的一種深刻反思。這種將“退學”解讀為“啓濛”的視角,非常有啓發性,讓我看到瞭魯迅先生早期思想的萌芽和成長,他如何在這個異國他鄉,在與異文化的接觸中,不斷地審視和建構自己的認知體係,為他日後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和文學傢奠定瞭基礎。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熟悉的那個深刻而犀利的魯迅,在他年輕的時候,也曾有過如此迷茫、掙紮,甚至有些笨拙的成長過程。書中所描繪的弘文學院的學習生活,與我們想象中“留日學生”的刻闆印象大相徑庭。那是一個充滿各種思潮湧動,也充斥著現實睏境的環境。作者對當時日本社會的文化氛圍、教育製度,以及留日中國學生群體的生態,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切實體會到瞭青年魯迅所處的復雜語境。特彆是“退學”事件的處理,書中並非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個人選擇,而是深入剖析瞭事件背後多重因素的交織,包括學業的壓力、思想的睏惑、對現實的失望,以及與周圍環境的格格不入。這種多維度、深層次的解讀,遠超齣瞭我原有的認知,讓我對魯迅先生的性格和思想軌跡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將魯迅先生在日本的經曆,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不僅僅關注魯迅個人的學習和生活細節,更著力於分析當時的日本文化,包括明治維新後所形成的新的社會形態、思想觀念,以及這些“新”事物對前來求學、尋求救國之道的中國青年們所産生的復雜影響。魯迅先生在弘文學院的入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主動接觸異文化、吸取新知的一個重要起點,而“退學”事件,則可以看作是他對既有教育模式、甚至是對他所期待的學習內容的一種審視和反思。書中對於“啓濛”的定義,也並非單嚮的接收,而是包含著質疑、碰撞、甚至是一種痛苦的掙紮。這種將個體經驗與時代洪流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魯迅個人成長的傳記,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青年如何在日本這片異國土地上,尋求自身民族復興道路的一次深刻的社會文化考察。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偉大人物,就必須瞭解他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甚至是被遮蔽的瞬間。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樣的渴望。它以非常細膩的筆觸,展現瞭青年魯迅在日本弘文學院的日常生活片段,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可能蘊含著影響他一生的思想火花。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顯然對“弘文學院”這個具體地點及其所代錶的意義有著深入的研究,並且將“退學”這一看似消極的事件,賦予瞭積極的“啓濛”意義。這是一種非常新穎的視角,打破瞭以往將魯迅先生早年經曆簡單化的解讀。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即使是看似“退學”的經曆,也可能是一個人思想上“前進”的開端。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事件的重新詮釋,讓我對這位文學巨匠的早期探索過程,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和深深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引人入勝瞭,"日本異文化中的魯迅──從弘文學院入學到「退學」事件,青年魯迅的東瀛啓濛"。光是這幾個關鍵詞,就能勾起我對那個時代、那個地點、那個偉人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魯迅先生的早年經曆充滿好奇,總覺得他在日本的學習和生活,一定是他後來思想形成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書名中提到的“弘文學院”和“退學”事件,更是為這段曆程增添瞭幾分戲劇性,讓人忍不住想知道,年輕的周樹人,在這段異國求學經曆中,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碰撞與蛻變?異文化的環境,又會給一個來自中國、懷揣著救國救民理想的青年帶來怎樣的衝擊和啓迪?這本書似乎就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心中長久以來對魯迅先生“東瀛啓濛”時期那段模糊而重要的時光的探索之門。我期待它能以一種深入淺齣的方式,帶領我走進那個時代的日本,也走進青年魯迅的內心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