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

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陳澄波
  • 全集
  • 修復報告
  • 文物修復
  • 颱灣史
  • 藝術史
  • 曆史研究
  • 文化遺産
  • 檔案
  • 文獻
  • 研究報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陳澄波,因二二八事件罹難,使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
其遺留下的作品與文物,傢屬為避免政府查禁,長期密藏於住傢閣樓,
由於保存環境不佳,使作品與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曆經陳氏三代的守成保存,以及國內當代優秀的修復技術,
透過《陳澄波全集》第15~17捲「修復報告」的齣版,
將陳澄波大量畫作與文物資料,首次完整披露在讀者麵前。

  ★ 首次曝光,最完整的陳澄波作品修復及研究報告!
  
  颱灣美術研究者、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經典收藏!
   
  陳澄波是颱灣接受西方繪畫黎明期的代錶,也是颱灣接收現代藝術教育的先驅。在學院派的教育下,他跳脫群體化的藝術教育係統,以強烈而執著的個人特質,展現獨特的風格與情操,被稱為「學院中的素人畫傢」。
   
  《陳澄波全集》閤計十八捲,第15至17捲為陳氏作品曆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呈現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文保中心)、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與颱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這三個單位的修復成果。
   
  第15捲和第16捲前半部,為張元鳳老師帶領的文保中心紙質類作品、油畫和文物的修復報告;第16捲下半部為林煥盛老師主持的颱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的紙絹類作品修復報告;第17捲則收錄李益成老師領導的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的油畫和紙質類作品修復報告。以三捲篇幅,將陳澄波作品的修復保存過程齊全收錄。
   
  此次陳澄波作品與文物的大量修復實為國內創舉,目前颱灣還未見任何畫傢的文物及作品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修復工程。在這三捲每個修復類彆最後,並收入所有作品修復前後的對照圖,讓讀者比對修復前後之差異。此外,15-17捲的內容也特以中、英文對照呈現,以期展現颱灣優秀的修復技術。
   
  希望藉由這批修復報告的付梓,將當時在藝術、教育、藝壇風潮與陳澄波心中的創作訊息,更完整的從各角度詮釋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是藝術修復及藝術史研究者必讀的實用工具書,也是喜愛陳澄波的讀者們不能錯過的收藏好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榮譽董事長序........8
院長序........10
總主編序........12
澄波重現──簡論陳澄波作品的保存與維護........16

油畫作品(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一)專文........41
 .關於陳澄波的作品........42
 .從修復作品看陳澄波的繪畫技法與作品再修復........54
 .陳澄波的油畫──透過修復作品看繪畫材料........70
 .陳澄波油畫打底材料與現代油畫材料中元素組成之比較........90
 .陳澄波的木闆油畫調查研究與修復........98
 .文保中心油畫修復材料介紹與案例........114
(二)修復報告........127
(三)修復前後對照........181

文物(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
(一)修復報告........215
(二)修復前後對照........253

紙絹類作品(颱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
(一)修復報告........257
(二)修復前後對照........297

編後語........358

圖書序言

總主編序
   
  作為颱灣第一代西畫傢,陳澄波幾乎可以和「颱灣美術」劃上等號。這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颱灣畫傢中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的第一人,更由於他對藝術創作的投入與堅持,以及對颱灣美術運動的推進與貢獻。
   
  齣生於乙未割颱之年(1895)的陳澄波,父親陳守愚先生是一位精通漢學的清末秀纔;盡管童年的生活主要是由祖母照顧,但陳澄波仍從父親身上傳承瞭深厚的漢學基礎與強烈的祖國意識。這些養分,日後都成為他藝術生命重要的動力。
   
  1917年颱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1918年陳澄波便與同鄉的張捷女士結縭,並分發母校嘉義公學校服務,後調往郊區的水崛頭公學校。未久,便因對藝術創作的強烈慾望,在夫人的全力支持下,於1924年,服完六年義務教學後,毅然辭去人人稱羨的安定教職,前往日本留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
   
  1926年,東京美校三年級,便以〈嘉義街外〉一作,入選第七迴「帝展」,為颱灣油畫傢入選之第一人,震動全島。1927年,又以〈夏日街景〉再度入選。同年,本科結業,再入研究科深造。
   
  1928年,作品〈龍山寺〉也獲第二屆「颱灣美術展覽會」(簡稱「颱展」)「特選」。隔年,東美畢業,即前往上海任教,先後擔任「新華藝專」西畫科主任教授,及「昌明藝專」、「藝苑研究所」等校西畫教授及主任等職。此外,亦代錶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同時入選全國十二代錶畫傢。其間,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颱展」,並於1929年獲「颱展」無鑑查展齣資格。
   
  居滬期間,陳澄波教學相長、奮力創作,留下許多大幅力作,均呈現特殊的現代主義思維。同時,他也積極參與新派畫傢活動,如「決瀾社」的多次籌備會議。他生性活潑、熱力四射,與傳統國畫傢和新派畫傢均有深厚交誼。唯1932年,爆發「一二八」上海事件,中日衝突,這位熱愛祖國的颱灣畫傢,竟被以「日僑」身份,遭受排擠,險遭不測,並被迫於1933年離滬返颱。
   
  返颱後的陳澄波,將全生命奉獻給故鄉,邀集同好,組成「颱陽美術協會」,每年舉辦年展及全島巡迴展,全力推動美術提升及普及的工作,影響深遠。個人創作亦於此時邁入高峰,色彩濃鬱活潑,充份展現颱灣林木蓊鬱、地貌豐美、人群和善的特色。
   
  1945年,二次大戰終瞭,颱灣重迴中國統治,他以興奮的心情,號召眾人學說「國語」,並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同時膺任第一屆嘉義市參議會議員。1947年年初,爆發「二二八事件」,他代錶市民前往水上機場協商、慰問,卻遭扣留羈押;並於3月25日上午,被押往嘉義火車站前廣場,槍決示眾,熱血流入他日夜描繪的故鄉黃泥土地,留給後人無限懷思。
   
  陳澄波的遇難,成為戰後颱灣曆史中的一項禁忌,有關他的生平、作品,也在許多後輩的心中逐漸模糊淡忘。盡管隨著政治的逐漸解嚴,部分作品開始重新齣土,並在國際拍賣場上屢創新高;但學界對他的生平、創作之理解,仍停留在有限的資料及作品上,對其獨特的思維與風格,也難以一窺全貌,更遑論一般社會大眾。
   
  以「政治受難者」的角色來認識陳澄波,對這位一生奉獻給藝術的畫傢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曆經三代人的含冤、忍辱、保存,陳澄波大量的資料、畫作,首次披露在社會大眾的麵前,這當中還不包括那些因白蟻蛀蝕而毀壞的許多作品。
   
  個人有幸在1994年,陳澄波百年誕辰的「陳澄波.嘉義人學術研討會」中,首次以「視覺恆常性」的角度,試圖詮釋陳氏那種極具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也得識陳澄波的長公子陳重光老師,得悉陳澄波的作品、資料,如何一路從夫人張捷女士的手中,交到重光老師的手上,那是一段滄桑而艱辛的曆史。大約兩年前(2010),重光老師的長子立栢先生,從職場退休,在東南亞成功的企業經營經驗,讓他麵對祖父的這批文件、史料及作品時,迅速地知覺這是一批不僅屬於傢族,也是颱灣社會,乃至近代曆史的珍貴文化資産,必須要有一些積極的作為,進行永久性的保存與安置。於是大規模作品修復的工作迅速展開;2011年至2012年之際,兩個大型的紀念展:「切切故鄉情」與「行過江南」,也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颱北市立美術館先後且重疊地推齣。眾人纔驚訝這位生命不幸中斷的藝術傢,竟然留下如此大批精采的畫作,顯然真正的「陳澄波研究」纔剛要展開。
   
  基於為藝術傢留下盡可能完整的生命記錄,也基於為颱灣曆史文化保留一份長久被壓縮、忽略的珍貴資産,《陳澄波全集》在眾人的努力下,正式啓動。這套全集,閤計十八捲,前十捲為大八開的巨型精裝圖版畫冊,分彆為:第一捲的油畫,搜羅包括僅存黑白圖版的作品,約近300餘幅;第二捲為炭筆素描、水彩畫、膠彩畫、水墨畫及書法等,閤計約241件;第三捲為淡彩速寫,約400餘件,其中淡彩裸女占最大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精采力作;第四捲為速寫(I),包括單張速寫約1103件;第5捲為速寫(II),分彆齣自38本素描簿中約1200餘幅作品;第六、七捲為個人史料(I)、(II),分彆包括陳氏傢族照片、個人照片、書信、文書、史料等;第八、九捲為陳氏收藏,包括相當完整的「帝展」明信片,以及各式畫冊、圖書;第十捲為相關文獻資料,即他人對陳氏的研究、介紹、展覽及相關周邊産品。
   
  至於第十一至十八捲,為十六開本的軟精裝,以文字為主,分彆包括:第十一捲的陳氏文稿及筆記;第十二、十三捲的評論集,即曆來對陳氏作品研究的文章匯集;第十四捲的二二八相關史料,以和陳氏相關者為主;第十五至十七捲,為陳氏作品曆年來的修復報告及材料分析;第十八捲則為陳氏年譜,試圖立體化地呈現藝術傢生命史。
   
  對颱灣曆史而言,陳澄波不隻是個傑齣且重要的畫傢,同時他也是一個影響颱灣深遠(不論他的生或他的死)的曆史人物。《陳澄波全集》由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和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共同發行齣版,正是名實閤一地呈現瞭這樣的意義。
  
  感謝為《全集》各冊盡心分勞的學界朋友們,也感謝執行編輯賴鈴如、何冠儀兩位小姐的辛勞;同時要謝謝藝術傢齣版社何政廣社長,尤其他的得力助手美編柯美麗小姐不厭其煩的付齣。當然《全集》的齣版,背後最重要的推手,還是陳重光老師和他的長公子立栢夫婦,以及整個傢族的支持。這件曆史性的工程,將為颱灣曆史增添無限光采與榮耀。

《陳澄波全集》總主編
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教授
蕭瓊瑞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終於等到這本《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齣版瞭!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美術史的愛好者,每一次全集的問世都像是一場盛大的考古發現。陳澄波先生這位颱灣現代藝術的巨擘,他的作品不僅是單純的繪畫,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與情感。這次的第十六捲,聚焦在「修復報告」,光聽名字就覺得意義非凡。我想,這絕對不隻是一本技術性的報告書,它更像是為我們揭開瞭那些被時光塵封的畫作,如何透過現代科技與匠心獨運的修復師之手,重現其最初的生命力。 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一窺那些經典作品在修復前後的細微差異。例如,陳澄波筆下那些充滿熱情的陽光、飽滿的色彩,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可能會有褪色、龜裂的狀況。這本報告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修復師是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去判斷顏料的成分、畫布的材質,甚至歷史上的修補痕跡,然後運用最適閤的方法,溫柔地將畫作「喚醒」,讓那些原本模糊的筆觸重新清晰,讓那些黯淡的光影再次閃耀。這不僅是對藝術品本身的尊重,更是對藝術傢創作精神的延續。我猜想,書中應該會附有大量的珍貴圖像,從修復前的慘狀,到修復過程的關鍵步驟,再到修復完成後令人驚豔的成果,讓讀者能夠親眼見證一場藝術的「重生」。

评分

對於陳澄波先生的作品,我一直以來都抱持著極為崇敬的心情。他筆下的嘉義街景、農村風光,那種樸實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描繪,總是深深地打動我。每一次在美術館看到他的畫作,都彷彿能聽到海風的呼喚,聞到泥土的芬芳。而這次的《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聽說將聚焦於畫作的修復,這讓我更加期待。畢竟,藝術品的保存與修復,是一門極其艱深且需要高度專業的學問。 我對書中的修復案例非常感興趣,特別是那些被認為修復難度極高的作品。我想,書中應該會詳細介紹每一件作品的損壞狀況,以及修復師所採用的技術和理念。例如,是否會討論到如何處理因為環境因素造成的顏料變質,或是因為人為損壞而產生的裂痕?我特別好奇,在尊重藝術傢原創性的前提下,修復師如何平衡「恢復原貌」與「最小乾預」的原則。這種對細節的追求,對專業知識的鑽研,正是讓偉大藝術得以流傳後世的關鍵。我也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習到更多關於藝術品保存的知識,讓我對藝術品的欣賞,能夠更深一層。

评分

這本《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聽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捲章。以往我們看到陳澄波先生的作品,多半是欣賞他獨特的色彩運用、構圖安排,以及他對於颱灣這片土地的深情描繪。但這次,聚焦在「修復報告」上,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將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詮釋陳澄波的藝術。它不再是單純的創作展示,而是關於這些畫作如何「活」瞭下來,如何剋服瞭時間的考驗。 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有很多關於化學、物理、材料學的專業知識,但同時也會有感人的故事。比如,某件作品可能曾經被嚴重破壞,幾乎麵臨被遺忘的命運,但因為修復師的努力,它得以重現光彩,重新迴到大眾的視野。這種「救贖」的故事,往往比單純的創作過程更加震撼人心。我特別期待能看到,在修復過程中,修復師如何與陳澄波先生的創作意圖「對話」,如何在不破壞原作精神的前提下,讓畫作重獲新生。這本書,或許更能讓我們理解,一件藝術品,它不僅僅是藝術傢的作品,也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需要我們去細心嗬護。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關注陳澄波先生的作品,覺得他的畫作充滿瞭颱灣土地的氣息,以及那種屬於島嶼的熱情。這次看到《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的齣版,我感到非常興奮。從書名「修復報告」就能感受到,這本書將會帶我們進入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觀看角度,去理解陳澄波先生的藝術。這不再是僅僅停留在欣賞他畫布上的色彩與構圖,而是深入到這些珍貴畫作得以保存至今的背後,那群默默付齣的修復師的努力。 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呈現修復的過程。是否會透過大量的照片和圖錶,來記錄每一件作品的損壞狀況,以及修復師所採用的獨特工藝?比如說,對於那些因為時間流逝而褪色的顏料,修復師會如何運用先進的技術,去盡可能地恢復其原有的色彩飽和度?又或者,對於那些可能經歷過戰亂或自然災害的畫作,書中又會如何描述它們的「重生」之旅?我認為,這不僅是一本技術報告,更是一本關於「時間」與「記憶」的深刻闡述。它讓我們知道,一件藝術品的生命,不僅在於它的創作瞬間,更在於它如何被嗬護,如何被延續。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就接觸陳澄波作品的颱灣人,他的畫作對我來說,有一種近乎親切的熟悉感。每次看到那些鮮豔的色彩,尤其是那股強烈的光影對比,總能讓我感受到颱灣特有的陽光和生命力。而這次的《陳澄波全集第十六捲.修復報告(II)》,將重點放在「修復報告」,這讓我覺得非常新奇。我通常接觸到的藝術書籍,大多是介紹畫傢的生平、創作理念,或是作品的藝術分析。但這本書,顯然是走瞭一條更為專業、更為技術性的路徑。 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技術細節充滿瞭好奇。例如,修復師是如何判斷畫布的材質和年代?他們會使用哪些特殊的工具和材料來進行修復?書中會不會有詳細的圖解,展示修復師如何一點一點地將畫作的瑕疵去除,又如何小心翼翼地填補缺失的部分?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示修復的成果,更在於它背後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和工匠精神。它讓我們看到,保護和延續藝術品,是一項多麼精細、多麼需要耐心和專業技能的工作。這不僅是對藝術的尊重,也是對歷史的傳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