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詩壇
  • 民初詩壇
  • 詩話
  • 文學史
  • 今傳是樓
  • 清代文學
  • 民國文學
  • 詩歌研究
  • 文學批評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今傳是樓」主人王揖唐──
  他是遭人謾罵的漢奸,也是留名於《國學寶典》的詩壇纔子。
  他將一生與詩壇前輩及當代名傢交遊所聞,隨筆散記於書中,
  是晚清曆史文化研究的珍貴史料。

  【絕版重現】重新點校、分段、增加小標題,便於檢索

  「傳是樓」為清人徐乾學藏書樓之名,意為書傳後代,以期子孫續傳書中亙古不變的真理,一時傳為美談。本書作者王揖唐為彰顯其精神,以「今傳是樓」作為書齋名,並在此完成瞭著名的《今傳是樓詩話》。

  王揖唐亦為詩人,因此常與當代雅士相互酬唱,加上王揖唐在政治界交遊廣闊,書中多涉及晚清政壇名流軼事。除引錄瞭大量詩作外,並述及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適當地反映齣當時文學及詩歌發展的側麵紀錄,對研究晚清曆史文化者,提供不少珍貴的史料。

  王揖唐(1877-1948),安徽閤肥人。名誌洋,字慎吾。後更名賡,號揖唐,筆名逸塘,晚號今傳是主人。曾於東京振武學校研究軍事,為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曾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以及日本成立的多個傀儡政權中任職。王揖唐本是個纔子,進士齣身,國學根底深厚,著有《今傳是樓詩話》、《広徳壽重光集》、《世界最新之憲法》、《逸塘詩存》。

本書特色

  ★絕版史料,經典再現!

  ★本書包含許多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並引錄大量詩作,一大批名流如王闓運、李鴻章、袁世凱、齊白石等,都成為詩話的對象,並有許多掌故逸事。是所有晚清民初研究者及學習者的必備之書。

  ★文史專傢蔡登山專文導讀
 
近代中國學術史中的詩學流變與士人風貌 緒論:時代的脈動與學問的軌跡 本書旨在描摹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劇烈社會變革背景下,其詩學觀念、創作實踐以及文人群體內部的互動與流變。這一時期,傳統士人階層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內外交睏的局麵迫使他們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身份與學術使命。詩歌,作為中國傳統文人錶達心誌、承載道義的核心載體,其理論建構與審美趣味在此關鍵曆史節點上呈現齣顯著的轉型與掙紮。 本書的核心議題,並非聚焦於某一傢一派的理論體係,而是力求通過對一係列相關文獻、私人筆記、書信往來以及重要詩社活動的考察,勾勒齣“詩壇”這一特定知識場域的生態圖景。我們將探究,在“救亡圖存”的宏大敘事之下,精英階層如何調和古典美學理想與現代知識的衝擊,如何在對往昔輝煌的追憶與對新知力量的警惕中,確立新的詩歌價值。 第一部分:傳統範式的堅守與革新 一章:舊體詩的“最後光輝”:對晚清詩壇的再認識 晚清詩壇,錶麵上仍由恪守舊學的文人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內部的張力已然顯現。本章將首先梳理同光以來,以“常州派”、“毗陵派”等為代錶的詩學流派的繼承與發展。重點分析他們如何繼承桐城派的“義理”傳統,並試圖在格律、用典、修辭上做齣精微的“創新”,以應對時代對“新”的呼喚。這種創新往往是內嚮性的、技術性的,而非根本性的範式轉移。我們將考察當時重要詩人的理論著述,例如他們對“神韻說”、“性靈說”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重新闡釋,揭示其在看似平穩的繼承背後,實則蘊含著對時代蕪雜的抵抗與焦慮。 二章:南社的勃興:地域文化圈的生命力與政治隱喻 南社作為民初南方文人圈的重要組織,其活動的興衰與區域士人的命運緊密相連。本章將詳細考察南社的組織結構、聚會形式,以及其詩歌創作中的地域色彩與政治傾嚮。南社的詩人多帶有強烈的反清或愛國情懷,他們的詩歌往往以典故影射時局,其“雅集”本身便是一種對逝去士人生活的挽歌和對新政治秩序的疏離。本書將分析南社內部,從最初的浪漫抒懷,如何逐漸轉嚮更具社會責任感或更趨於私人化的頹廢情緒的錶達,反映齣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理想幻滅後的心態變化。 第二部分:外部衝擊與內在辯論 三章:新學的滲入:對西方詩論的有限接納與誤讀 隨著翻譯文學和西方教育的普及,如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開始通過間接途徑影響中國文人的視野。本章關注這些新知如何滲透到詩歌理論的討論中。例如,一些進步文人嘗試將“進化論”的觀念融入對文學曆史的宏觀敘事中,將詩歌發展視為一個“螺鏇上升”的過程。然而,這種接納往往是片段化的,詩人們更傾嚮於將西方理論視為佐證自身學說的工具,而非徹底顛覆傳統美學框架的武器。我們將剖析這種“選擇性吸收”的文化策略及其對當時詩學辯論的影響。 四章:詩體之辨:舊體與新詩的邊界試探 民國初年,白話詩的興起是文學史上最顯著的變革。本書將重點探討,在這一轉變初期,舊體詩人對新詩(特彆是白話新詩)的態度。這種態度復雜多樣,從最初的排斥、譏諷,到後來的審慎觀察甚至模仿性的嘗試。我們考察的是那些仍在堅持舊體創作的詩人,如何在創作實踐中,麵對新白話文的衝擊,主動或被動地調整自己的語匯、意象和節奏。他們如何在不放棄格律的前提下,試圖在詩中注入新的“時代氣息”,以證明舊體詩的生命力尚未終結。 第三部分:士人生活與詩學精神的存續 五章:書齋與江湖:詩人群體的社交網絡與道德評判 詩學觀念的傳播,離不開人際網絡的支持。本章將深入考察晚清民初士人的“詩社”、“筆會”和“送彆”等社交場閤。這些場閤不僅是交流新作的平颱,更是維護士人道德聲譽、進行學術品評的場所。通過分析當時的名人交往錄和迴憶文章,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們如何通過相互推崇、批評或刻意疏遠,來構建各自的學術譜係和道德高地。這種“江湖氣”的文學交往,是理解其詩歌理論實踐的重要背景。 六章:遺民情結與詩歌的“內化” 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士大夫階層傳統政治角色的終結。許多人選擇“歸隱”或“蟄伏”。本書最後一章分析瞭這種身份斷裂如何投射到詩歌創作中。詩歌從一種乾預現實、經世濟民的工具,逐漸退化為一種純粹的個體精神慰藉和文化記憶的載體。對於那些終身堅守舊學、不願閤作的新式文人而言,其晚期詩作往往充滿瞭對往昔秩序的緬懷,以及對自身文化命運的哲學反思。他們的詩歌,成為瞭一個舊時代的精神檔案。 結語:曆史的注腳與傳統的延續 本書最終認為,晚清民初的詩壇並非一個簡單的“衰落期”,而是一個充滿矛盾、過渡與再定義的復雜場域。在這個場域中,知識分子們試圖在“舊”與“新”、“國粹”與“世界”之間搭建橋梁,無論成功與否,他們的努力都為後世理解中國近現代文學轉型提供瞭重要的參照係。對那個時代詩學見聞的細緻梳理,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傳統學術精神在現代性衝擊下的韌性與形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王揖唐(1877-1948)


  安徽閤肥人。舊名誌洋,字慎吾、什公。後更名賡,字一堂,號揖唐,筆名逸塘。曾於東京振武學校研究軍事,為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曾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以及日本成立的多個傀儡政權中任職。著有《今傳是樓詩話》、《広徳壽重光集》、《世界最新之憲法》、《逸塘詩存》。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 王揖唐和《今傳是樓詩話》

作者序

一、何振岱詩有名句
二、何振岱詩有寄託
三、龔定庵推重秦敦夫
四、周馥受知於李鴻章
五、翁同龢以詩紀事
六、康有為在日本須磨
七、康有為詠元祐黨人碑
八、康有為詠清友園
九、詠睡詩
十、袁大化詠懷長安
十一、宋至詩有真趣
十二、張丙是「城東七子」
十三、張丙懷友人
十四、張丙王城文字之交
十五、「城東亡子」遺著多殘帙
十六、王耒詩中有畫
十七、劉銘傳詩有襟抱
十八、劉銘傳兩首軼詩
十九、劉銘傳喜奕棋
二十、譚嗣同不知樊樊山題壁詩
二十一、譚嗣同纔高命薄
二十二、袁世凱《戊戌大事記》
二十三、王人文、趙熙相交最深
二十四、趙熙詩最動鄉思
二十五、詩友酬贈
二十六、誦殘暑詩心地清涼
二十七、俞樾詩中有隱寓
二十八、乩詩不可信
二十九、李慈銘自矜於其詩
三十、李慈銘伉直激切
三十一、鄭孝胥早睡早起
三十二、金農有詩如林和靖
三十三、宋元時已有「打茶圍」之稱
三十四、程恩澤開有清詩體變局
三十五、程恩澤遺集
三十六、譚嗣同論學詩
三十七、周學熙大隱於市
三十八、周學熙寢饋陸放翁
三十九、汪精衛題帖詩
四十、王懿榮彆耽風雅
四十一、張謇三人聯句詩
四十二、田延年詩戛戛獨造
四十三、楊庶堪閑居作詩
四十四、奚侗詩近散原
四十五、晏殊愛纔
四十六、龔定庵推崇姚學塽
四十七、姚學塽為浙賢尹重
四十八、吳偉業有「詩史」之稱
四十九、林旭纔高命蹇
五十、詩中善用「火」字
五十一、王國維覃精漢學
五十二、陳寶琛詩何減西崑
五十三、秦樹聲負纔使氣
五十四、秦樹聲好用駢文
五十五、周善培苦吟成癖
五十六、周善培詩有新亭之感
五十七、鄭孝胥輓江標
五十八、誤寫姓氏,以詩諷之
五十九、唐繼堯詩虎虎有生氣
六十、白話入詩
六十一、歐陽修錶彰佳句
六十二、拜倫詩哀感頑艷
六十三、何震彝壯負纔名
六十四、楊壽潛傲兀自喜
六十五、潘存博學多通
六十六、陶然亭有今昔之感
六十七、工於寫景之詩
六十八、簡朝亮邈然高厲
六十九、日本詩人有佳句
七十、李慈銘論詩
七十一、光雲錦詩詣遙深
七十二、梁鼎芬拜陳寶箴墓詩
七十三、陳三立孺慕之情
七十四、陳三立晚年詩多變雅之作
七十五、陳三立贊揚許行
七十六、寶廷娶船妓去官
七十七、寶廷遊山詩佳
七十八、寶廷古體長詩可當遊記
七十九、寶廷之子自縊殉節
八十、姚永概桐城文體
八十一、王闓運老年入管閣
八十二、張之洞盛年與晚歲詩
八十三、張之洞詩意婉約
八十四、張之洞論詩
八十五、張之洞自悔少作
八十六、張之洞《廣雅集》未載之詩
八十七、張之洞村居詩令人神往
八十八、張之洞遊山詩
八十九、壽富詩多散佚
九十、張錫鑾武人而有詩纔
九十一、蔡祖年少負文名
九十二、王國維詩一洗凡響
九十三、陳昭常倜儻不群
九十四、陳昭常情見乎詞
九十五、陳昭常求纔若渴
九十六、鬍璧城好用史事為詩
九十七、張其鍠中道摧摺
九十八、清初詩人絕句俊逸清新
九十九、蜀纔三人詩
一○○、鬍思敏掛冠求去
一○一、鬍思敏詩風格遒上
一○二、鬍思敏嗜書如命
一○三、廣和居名菜
一○四、廣和居饄蒸山藥
一○五、張之洞喜食陶菜
一○六、林寒碧與林長民
一○七、林長民聯語
一○八、林長民題像詩
一○九、陳衍有《石遺詩話》
一一○、與陳衍文字交
一一一、陳衍為「同光體」之開山
一一二、陳衍白話詩
一一三、張元奇纔筆馳騖
一一四、張元奇寫景最工
一一五、宋伯魯工詩善畫
一一六、宋伯魯山居詩
一一七、日本碧雲湖風景
一一八、於右任憂戰亂詩
一一九、於右任歐遊詩
一二○、夏繼泉聲情激越
一二一、張士珩林泉詠嘯
一二二、李經義自輓詩
一二三、李經義「婆」韻詩
一二四、李傢煌夙慧過人
一二五、徐樹錚武人能詩
一二六、徐樹錚在日本望月有感
一二七、徐樹錚讀書多
一二八、徐樹錚喜填詞度麯
一二九、徐樹錚橫槊賦詩豪氣
一三○、輓徐樹錚聯
一三一、徐樹錚收復外濛
一三二、徐樹錚尤工詞
一三三、始祖由皖移滇經過
一三四、東遊雜詩
一三五、刪書與焚書
一三六、學術專製烈於焚書
一三七、詩句會有偶和
一三八、陳懋鼎詩中有本事
一三九、陳懋鼎杭州雜詩
一四○、與鄭孝胥酬唱詩
一四一、海濱閑逸詩
一四二、不食人間煙火之詩
一四三、顧雲與鄭孝胥論詩最契
一四四、鄭孝胥哭顧雲
一四五、韓愈三上宰相書
一四六、以詩諷喻
一四七、古今名句相抗衡
一四八、易實甫、陳仁先詠樟詩
一四九、陳三立詠樟詩
一五○、古今號稱「三絕」者
一五一、閤肥三傢詩
一五二、蘇東坡最喜陶淵明詩
一五三、黃仲則詩值韆金
一五四、湯山溫泉在明代已屬禁地
一五五、範成大與楊萬裏田園詩莫辨
一五六、李慈銘評範楊有惡謔
一五七、範成大以「乾忙」入詩
一五八、詠蚊詩
一五九、範仲淹詠蚊詩有寄託
一六○、蒼蠅之害甚於蚊蟲
一六一、樊樊山是多産詩人
一六二、李慈銘、王漁洋與列之作
一六三、鄭孝胥「海藏樓」、「盟鷗榭」
一六四、摺節見推江湜詩
一六五、七夕詩
一六六、管世銘有所守也
一六七、管世銘論詩
一六八、黎簡詩「幽摺瘦秀」
一六九、黎簡作詩甘苦談
一七○、黎簡文亦奧摺
一七一、羅癭公托興閑適
一七二、王安石憂讒畏譏
一七三、紀钜維詩宗盛唐
一七四、張之洞輯《思舊集》
一七五、張之洞集外詩
一七六、鄧鎔詩沉博絕麗
一七七、蘇東坡讀鬆寥詩
一七八、木庵詩有晚唐風
一七九、馮煦義聲著海內
一八○、馮煦壯年詩多愁苦
一八一、馮煦絕句風神遒上
一八二、龔鼎孳集
一八三、龔鼎孳典貸結客
一八四、龔鼎孳絕句豐神明秀
一八五、李經達一門濟美
一八六、汪榮寶沉博絕麗
一八七、集句賀詩渾然天成
一八八、樊樊山詩可當民國詩史
一八九、趙對澂一門多能詩
一九○、趙景淑閤肥纔媛
一九一、江雲龍詩多佳者
一九二、江雲龍東坡死日生
一九三、梅堯臣詩神味雋永
一九四、以詩而得官職
一九五、日人詩如日本料理
一九六、硃傢寶贈日人詩
一九七、趙爾巽惓惓於《清史》
一九八、何雯吐納煙霞
一九九、何雯詩集中之變體
二○○、何雯姬人久持五戒
二○一、日本詩人賴襄絕句較佳
二○二、汪宗沂論詩有精評
二○三、許承堯詩宗宋人
二○四、棗花寺掌故
二○五、桂赤為在傢僧
二○六、桂赤未識鄭孝胥
二○七、桂赤早期詩作
二○八、楊增犖詩佳又精禪理
二○九、楊增犖早年之作
二一○、得閑便是主人
二一一、閑中況味誰能識
二一二、字裏行間見敦厚
二一三、梁鼎芬讀書焦山有詩
二一四、梁鼎芬棲鳳樓
二一五、武昌魚入詩
二一六、世運日替,今昔不同
二一七、詩人窮而後工
二一八、楚中三老酬唱之樂
二一九、樊樊山論詩精闢
二二○、樊樊山自道詩法心得
二二一、高其倬以「白燕」詩聞名
二二二、袁牧推崇高其倬詩
二二三、英廉詩多清言見道
二二四、吳觀禮天不假年
二二五、吳觀禮詩隱切朝事
二二六、吳觀禮詩諷翁同龢
二二七、李文安列名「城東七子」
二二八、孝感白燕
二二九、詞外求詞之道
二三○、鬍樸安、鬍懷琛兄弟均能詩
二三一、林寒碧詩筆沖夷
二三二、輓林長民詩
二三三、黃侃詩有所諷
二三四、韓桂舲題《花王閣賸稿》詩
二三五、韓桂舲謁包公祠詩
二三六、藉忠寅躭吟成癖
二三七、汪洛年是汪康年之弟
二三八、陳衍抨擊嚴嵩詩
二三九、題王批《鈐山堂詩》
二四○、吳汝論東遊日本紀詩
二四一、呂清揚詩抒豪情
二四二、王安石絕句,前無古人
二四三、陸繼輅有關閤肥獻徵者
二四四、黃承榖〈冷宦閑趣圖〉
二四五、陸繼輅謁包公祠
二四六、詩社殤詠酬唱
二四七、賦京師琉璃廠詩
二四八、徐宗浩題畫詩清絕可誦
二四九、詩意古人早說盡
二五○、登日本摩耶山
二五一、程晉芳以富室而降為簍人
二五二、硃筠顧恤程晉芳見其風誼
二五三、袁牧詩贊畢沅義助程晉芳
二五四、詩懺數則
二五五、黃淳耀香奩詩艷麗
二五六、言情之作,賢者偶為之
二五七、黃淳耀詩絕無懦響
二五八、大寒、大熱、大風、大雨不齣門
二五九、康濟自身始
二六○、人間郤超不再得
二六一、王再鹹論史彆開生麵
二六二、王榮寶詩隱約清超
二六三、汪旭初、黃季剛稱「餘杭二妙」
二六四、生日宴當戒豪奢
二六五、章梫彌厲高節
二六六、詠西山靈光寺池
二六七、江湜、彭蘊章相知至深
二六八、梁傢園景物全非
二六九、張之洞詩有佳句
二七○、陸遊以雋語寫幽緻
二七一、情至文自佳
二七二、點化古語更見精采
二七三、張雲璈雜興詩
二七四、劉學詢感事詠歌
二七五、孫寒崖是廉南湖契友
二七六、吳棠詩宅衷悱惻
二七七、吳棠與李鴻章酬唱
二七八、詩不宜嘆老嗟貧
二七九、詠齊山翠微亭詩
二八○、蕭德藻詩高古
二八一、尤袤身後零落
二八二、濮文暹擅園林觴詠
二八三、濮文暹詠佛峪紅葉詩
二八四、陶元藻題壁詩聞名
二八五、杜濬為龔鼎孳辯誣
二八六、王士禎揚州詩
二八七、舒位以詩解《論語》
二八八、同年嫂乃是同嚴人
二八九、張元奇見酬詩
二九○、張元奇〈廠甸〉詩
二九一、騎驢入詩
二九二、葉堯皆詠海棠
二九三、趙芾詩舉止深穩
二九四、跋扈之氣見詩中
二九五、賈島籍貫有爭議
二九六、詠梅詩如林
二九七、詠梅詩以杜工部、陸放翁最佳
二九八、題俗詩佳
二九九、下筆當鄭重
三○○、詩思以偪仄而益精
三○一、姚永樸詩名為文名所掩
三○二、殷鑑不遠,覆轍相尋
三○三、戎馬倥傯不廢詩
三○四、滬上雜詩寫景工
三○五、以民命為芻狗何以善其後
三○六、「中」字之平仄
三○七、鄭孝胥悼亡詩前無古人
三○八、鄭孝胥推崇汪榮寶詩
三○九、詩中有歸隱意
三一○、陸遊觀化有得
三一一、陸遊諷諭詩婉約
三一三、陸遊詩句勝於司空圖
三一四、鄭孝胥機杼一新
三一五、談世事而敗興
三一六、言不必為心聲
三一七、霧淞非關祥災
三一八、鄭綮之語被誤為孟浩然
三一九、盧文弨與曹雪芹交誼甚深
三二○、於式枚詩少但工
三二一、詩有歇後語,但不足為訓
三二二、詩傢慣用語有不可解者
三二三、譚獻與王尚辰酬唱
三二四、譚獻宰閤肥時所作詩
三二五、中廟為閤肥勝地
三二六、薑忠源高行傳佳話
三二七、楊士琦一門能詩工畫
三二八、楊士琦待易順鼎極厚
三二九、陳士廉詩隱諷時政
三三○、鬍朝梁篤誌為詩
三三一、鬍朝梁託興深婉
三三二、周樹模詩氣象宏博
三三三、鄭孝胥詩中有遲暮之感
三三四、陸亮臣被關軍校獄中詩
三三五、陸亮臣贈在日本之小影
三三六、陸亮臣遊日光詩
三三七、陸亮臣以身殉父
三三八、陳仁熙蹈海而死
三三九、湯化龍悼亡詩纏綿哀艷
三四○、黃遠生遊美遇害
三四一、哀陸亮臣等三君
三四二、江湜性情中語
三四三、作吏之難
三四四、江湜身世坎凜
三四五、江湜詩中有見道語
三四六、江湜狷介自守
三四七、李鴻章詩有天下之誌
三四八、賞丁香花詩
三四九、範仲淹山水襟懷
三五○、日本使臣詠西湖
三五一、吳炎世述祖德抒懷
三五二、吳葆初姬彭嫣
三五三、易順鼎見贈詩
三五四、易順鼎有七生之說
三五五、唐寅償張靈之願
三五六、唐寅墓在桃花庵
三五七、袁世凱詩固英雄本色
三五八、袁世凱上洹酬唱之樂
三五九、袁世凱諸子皆擅吟詠
三六○、彌嘆袁世凱
三六一、金傳是樓得名之由來
三六二、閤肥第二更眉樓
三六三、閨人歸我十五年,作詩慰之
三六四、龔鼎孳作詩予顧媚
三六五、龔定庵與徐乾學緣分不淺
三六六、各有獨到
三六七、陳師曾工詩擅畫
三六八、興學多年有成
三六九、汪榮寶與鄭孝胥論詩之契
三七○、徐曦文采斐然
三七一、瀋宗畸詩社有《國學萃編》
三七二、陳豪題畫詩至佳
三七三、蔡元培題詩
三七四、陸龜濛襲用李賀詩句
三七五、費念慈隱諷朝局
三七六、秦淮風月詩人彆感
三七七、三處西湖一色鞦
三七八、單溥元、王揖唐兩代世交
三七九、單溥元未利詩稿
三八○、曾鞏非不能詩
三八一、陶子麟精刻《海藏樓詩集》
三八二、鄭孝胥養生新論
三八三、曾季狸有《艇齋詩話》
三八四、詩法淵源有自
三八五、曾幾嗜竹成癖
三八六、曾幾詩在豫章、劍南間
三八七、鬍銓偶賦風懷,何損平生
三八八、為晏殊詩隱刺宋祁辯
三八九、駁硃熹批評杜甫、白居易詩
三九○、硃彝尊曝書亭遺址
三九一、《江湖集》詩集南宋之大成
三九二、「永嘉四靈」有彆開戶牖之功
三九三、符曾居室雅緻
三九四、譽之太過
三九五、「李杜」之李是李銜,不是李白
三九六、詩有假對之法
三九七、活字之妙在言外
三九八、李學詩英雄已老
三九九、城南歌管都消盡
四○○、蔣士銓工長歌
四○一、蔣士銓母是奇女子
四○二、張之洞淚灑香山諷諭詩
四○三、滿漢新舊之爭尤烈
四○四、張之洞有感滿漢之爭
四○五、鄭孝胥與張之洞固有談藝之雅
四○六、薑蘷詠牽牛詩
四○七、樊樊山題畫詩
四○八、鄭孝胥之弟詩婉約
四○九、鄭孝檉紀舊京掌故
四一○、楊萬裏詩若竹枝體
四一一、樂鈞古體尤工
四一二、劉過詩纔敏妙
四一三、成文昭詩風調芊綿
四一四、張之洞書扇詩
四一五、陳三立、梁鼎芬詠十桂堂
四一六、硃啓鈐精鑒女紅
四一七、文字彆有精微在
四一八、黃遵憲詩一時無雨
四一九、黃遵憲詩輓李鴻章不無微詞
四二○、端方詩吐屬清新
四二一、詩可醫躁進,可警因循
四二二、張祖繼已詩自娛
四二三、妻怕罷官貧
四二四、梁啓超十年以後當思我
四二五、李聯奎學人之詩
四二六、硃次琦老輩風趣
四二七、許玨晚清通曉時務者
四二八、硃祖謀詩有斷雁之感
四二九、李士棻長於律詩
四三○、花之寺遊事銷歇
四三一、曾燠詩妙有寄託
四三二、禁洋煙詩
四三三、詠鴉片詩
四三四、丁寶楨詩風在中晚唐人間
四三五、常熟虞山尋訪柳如是暮
四三六、天津海光寺修禊紀詩
四三七、七言詠物詩最難工
四三八、易順鼎詩淒艷獨絕
四三九、張鳴岐老筆紛披賦悼亡
四四○、曾習經以文人親穡事
四四一、曾習經躬耕楊漕
四四二、荷鋤寫田傢風味
四四三、曾習經官職與王維同
四四四、篤於風義
四四五、七律詩偶句以翻空對最見神力
四四六、薛濤詩筆調極高
四四七、白居易詠晚桃花堪稱絕調
四四八、羅颱山詠盧生事
四四九、杭世駿詠木棉花
四五○、孫星衍、王采薇夫婦均能詩
四五一、黎簡有警句
四五二、吳鎮被稱「三鞦居士」
四五三、春日村居琢句之工
四五四、翻案詩有味外味
四五五、言氏兄弟並負詩名
四五六、言氏一門風雅
四五七、善用虛字之妙
四五八、樊樊山續婚韻事
四五九、柯紹忞成都雜憶詩
四六○、徐宗浩工畫竹詩亦佳
四六一、纔媛許燕珍能詩
四六二、國子監雙祭酒
四六三、淡於酒色淡於官
四六四、錢載詩造語盤崛
四六五、黎簡、姚椿自成一傢
四六六、嚮乃祺詩近龔定庵
四六七、盧贈白頭黃帽說承平
四六八、蘇東坡以詩為詞
四六九、柳永在襄陽非儀徵
四七○、好花看到半開時
四七一、隻有斜陽似舊時
四七二、孫詒讓精於考據之學
四七三、納蘭容若再生之說
四七四、重修貫華閣
四七五、張元濟在日本觀靜嘉堂藏書
四七六、曹樹德論書法
四七七、文廷式遺詩多涉同光掌故
四七八、李慈銘詩諫緩修圓明園
四七九、宗子威論詩貴率真
四八○、西山秘魔崖題詩
四八一、輓寶廷詩
四八二、寶廷送彆張之洞詩
四八三、張佩綸緻張之洞詩
四八四、張佩綸繼娶李鴻章之女
四八五、張佩綸贈內詩
四八六、陳寶琛與張佩綸投分尤摯
四八七、陳寶琛、張之洞古義相親
四八八、陳寶琛介立不苟
四八九、曾國藩恢復秦淮河繁華
四九○、李白是蜀人,可見其詩
四九一、「山東李白」原是「東山李白」之誤
四九二、左宗棠拓土之功不可沒
四九三、左宗棠有清德
四九四、兄弟皆以詩名
四九五、劉放園、曹經沅相互唱閤
四九六、曹經沅詩
四九七、劉放園與湯化龍投分最深
四九八、張之洞佚詩〈題校韻圖〉
四九九、董文渙詩不多見
五○○、彭玉麟篤於師門風義
五○一、祥符周氏是昆仲能詩
五○二、批廢止舊曆
五○三、劉墉工詩善書
五○四、肅順獨能傾心文士
五○五、王湘綺篤於風義
五○六、李詳懷人詩,稱其身分
五○七、李詳悲端方詩
五○八、李詳失書又得書
五○九、梁啓超遊颱雜詩
五一○、章實齋對袁牧有貶詞
五一一、袁牧有名高跡近之嫌
五一二、錢葆青見懷詩
五一三、鄭孝胥纍卻徵召
五一四、鄭孝胥晚遇之說新解
五一五、桐城吳直以能文稱
五一六、翁方綱批弟子曹振鏞詩極嚴苛
五一七、翁方綱論詩精闢
五一八、詩多作不如多改
五一九、詞為詩餘,體例自彆
五二○、硃祖謀詞人又工詩
五二一、梁鼎芬弔楊銳詩
五二二、張之洞隸事遣詞偶誤
五二三、張之洞晚年詩多有本事存焉
五二四、郭嵩燾通曉時務
五二五、姚茫父題(蓮花庵圖)詩
五二六、黃遵憲懷「南學會」諸子
五二七、章士釗紀戊戌長詩
五二八、輓黃遵憲詩
五二九、治水師者,並稱彭楊
五三○、虞山言氏兄弟能詩
五三一、虞山言氏名媛輩齣
五三二、楊萬裏詩清言見骨
五三三、劉大觀詩天機清妙
五三四、新名詞亦可入詩
五三五、邵祖平論詩精闢
五三六、嚴修廣遊四海
五三七、嚴修與後輩酬唱
五三八、嚴修興學第一人
五三九、重披賸稿百迴腸
五四○、景肖而語工
五四一、樊樊山和張之洞〈金陵雜詩〉
五四二、蒯光典宏奬人纔
五四三、譚延闓題書畫詩
五四四、張同書夙以能詩稱
五四五、輓馬通伯
五四六、和曹經沅詩
五四七、即席賦詩唱和
五四八、詠李鴻章訪美詩
五四九、良鄉炒栗
五五○、周今覺為馬通伯辨誣
五五一、梁啓超盛贊劉銘傳治颱之功
五五二、唐鼎之詩,清迥可誦
五五三、盛昱詩集由楊鍾羲刊刻
五五四、盛昱哀楊銳詩
五五五、高淩雯詩集將刊行
五五六、日本有村皆早起
五五七、夕照斜陽不宜兩見
五五八、日人土屋久泰能詩
五五九、汪榮寶與土屋久泰唱和
五六○、〈擊壤歌〉有不同之斷句
五六一、宗汝成庚申亂後詩
五六二、馬福祥妻詩清婉曠夷
五六三、詩中有無火氣
五六四、陳誦洛詩浩瀚中見精湛
五六五、不似天人縹緲語
五六六、名句齣於現量
五六七、〈君莫舞〉味淡聲希
五六八、生物學傢鬍先驌能詩
五六九、詩鍾
五七○、諸人聯句詩
五七一、誰為營葬太平門
五七二、林則徐遺劄綿密無間
五七三、瀋瑜慶詩紀戊戌事
五七四、許如蘭詩可作詩史讀
五七五、齊白石詩有淡宕之緻
五七六、陳誦洛以詩正訛
五七七、宋人五言絕句有飄逸之緻
五七八、六言詩最易笨滯
五七九、言外得禪意
五八○、詩有八病
五八一、作詩之要
五八二、句反常規不可學
五八三、詩貴清虛
五八四、詩忌琱琢
五八五、看似尋常卻艱難
五八六、李賀用晦僻之調
五八七、杜甫贊人食味
五八八、許渾詩被鄙薄
五八九、章孝標名句
五九○、李士棻名過其實
五九一、儲光羲詩有可稱妙品
五九二、七言近體壓捲之作
五九三、杜甫稱贊蘇渙
五九四、白衫舉子胸次超曠
五九五、陳獻章詩可拓人心胸
 

圖書序言

導讀

王揖唐和《今傳是樓詩話》
蔡登山


  王揖唐(一八七八-一九四八),名誌洋,字慎吾。後更名賡,號揖唐,筆名逸塘,晚號今傳是主人。安徽閤肥人。其父是一位秀纔,以教書為業。在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四)慈禧太後七十歲生日的「恩科」(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王揖唐考中二甲第五名進士,同科的有譚延闓、瀋鈞儒、商衍鎏等近代史上知名人士。不久,他投到徐世昌門下,時逢袁世凱為擴編北洋軍選送人員赴日本學習軍事,遂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後因不適應軍旅生活而轉入法政大學學習。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迴國後,他到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處任職,宣統元年(一九○九)隨軍機大臣戴鴻慈齣訪歐洲。此後兩年內,他遊曆歐洲和美國考察軍政、鐵路、交通等事宜。一九一一年他迴國後任吉林兵備處總辦。

  民國成立後,王揖唐被任命為軍諮使、密雲副都統,皆未就職。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經徐世昌舉薦,王揖唐先後任大總統秘書、參議、顧問等職。他曾加入「民主」、「共和促進會」、「統一黨」三黨,後三黨閤併,改為「進步黨」,推黎元洪為理事長,王揖唐則為理事並兼國會中進步黨的憲法起草委員。後來又任「參政院」參政。一九一五年八月改任吉林「巡按使」(後稱省長)。袁世凱帝製運動將起時,他曾在北京辦《國華報》,大力鼓吹帝製。袁世凱死後,王揖唐投靠皖係。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段祺瑞組織臨時參議院,王揖唐任議長。一九一八年三月八日,幫徐樹錚成立安福俱樂部。同年八月二日,王揖唐任眾議院議長。此後,他主導安福國會,聲勢如日中天。同年九月徐世昌當選大總統。一九二○年七月直皖戰爭皖係敗北,王揖唐被通緝,流亡日本,從事著述生涯。一九二四年十月北京政變後,段祺瑞任臨時執政。王揖唐參加該政府。十一月他任安徽省長兼督辦軍務善後事宜。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任善後會議議員。北伐之際,王揖唐聯係北方各派共同進行抵抗。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王揖唐又被通緝,逃入天津日租界,再次從事著述活動。一九三一年,王揖唐加入國民政府,任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此後,曆任國難會議會員、華北戰區救濟委員會委員、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天津匯業銀行總理等職。

  抗戰爆發後,王揖唐趁宋哲元不在北平之機取代其成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掌控華北政權。同年十二月十四日,王剋敏在北平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王揖唐參加該政府,曆任議政委員會常務委員、賑濟部總長、內政部總長等職。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汪僞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的僞臨時政府同時取消,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王剋敏藉口汪僞政府中也應有原來臨時政府的人參加,提議由王揖唐擔任汪僞政權的「考試院」院長,將其排擠齣「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惱羞成怒,他利用王剋敏與汪精衛之間的矛盾,在「考試院」院長的職位上韆方百計地討好汪精衛,企圖藉助汪精衛的勢力來對抗王剋敏,並最終如願以償,於一九四○年六月將王剋敏擠下颱,而由他齣任僞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成瞭華北漢奸的第一號人物。此後曾任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內務總署督辦。一九四三年一月,他任最高國防會議議員、全國經濟委員會副委員長、新國民促進委員會委員。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後,王揖唐即托病住院,同時暗中活動,企圖脫卸漢奸罪責。一九四六年春,河北高等法院將其逮捕入獄,立案審理。由冀高法院刑二庭長何承焯主審,每次開庭,王揖唐均以病勢沉重為由,被人抬上法庭,閉目不答。王自知罪行重大,於是大耍花招,一九四七年鞦,王揖唐委託律師劉煌等,突然舉行記者招待會並散發聲明。聲明承認附逆降敵,有罪於國,同時卻反戈一擊,聲稱刑二庭長何承焯曾在僞司法總署任職,是一小漢奸。稱「以小漢奸高踞堂上審大漢奸,將何以杜悠悠之口」。消息傳齣,轟動九城。南京司法部隻得撤消何承焯職務,另委派吳盛涵為刑二庭長,重新審理王揖唐漢奸案。河北高等法院根據事實依法判處其死刑時,他又兩次申請復判。這樣拖延瞭兩年多。一九四八年九月,經最高法院最後復判,仍將其判處死刑。九月十日,王揖唐在北京姚傢井第一監獄被槍決,時年七十一歲。

  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中有提到他命名「今傳是樓」的由來,他說:「餘之《詩話》,以今傳是樓命名。海內外友人亦多為詩及之。傳是樓者,崑山徐健庵尚書乾學藏書之所也。」徐乾學(健庵)是明末大學者顧炎武的外甥,清初官至大學士、刑部尚書,當時號稱「名臣」。據史料記載,徐乾學自幼就十分喜愛讀書、抄書、藏書。到清初時,正逢戰亂之後,徐乾學除自己精心搜求外,還托門生故吏於全國各地代為搜集,所以「南北大傢之藏書,盡歸先生。」(黃宗羲語),藏書多達數萬捲。他特意精心建造瞭一座樓房,專作藏書之用。他收藏的各種圖書,共裝瞭七十二書櫥。樓房建成以後,徐乾學把兒子們全都叫到樓上,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許多做上輩的人,都給子孫們留下田地錢財,但子孫們,卻不見得能世世代代都富裕;也有的給子孫們留下金銀珠寶,子孫們也未必能夠世世代代保藏;還有的給子孫們留下亭颱樓閣,後代卻不一定能夠世世代代保有。我並不想學這些人的榜樣,我給你們留下什麼樣的遺産呢?」(原文乃文言,今譯為白話)不等兒子們答話,他笑盈盈地指著樓上琳琅滿目的藏書說:「所傳者,惟是矣。」也就是說留給你們的,就是這滿屋子的圖書!並將書樓命名為「傳是樓」,錶明以書傳後代的意思,一時傳為美談。但至康熙三十三年徐氏逝世,此樓藏書已漸流齣、散佚。其後,書樓遭迴祿之災(據徐氏後人記載,時約康熙末年)、兵災,加上徐氏子孫式微,書多散入怡親王府、納蘭明珠等處及諸藏書傢手中,甚至有些已佚失不可考。

  徐乾學所居之府第,乃尚書第,在崑山城內西塘街,因他曾任刑部尚書,故名。而當時名滿天下之傳是樓,即在尚書第內。自徐氏子孫式微,所藏善本書籍,大都流入他傢,而樓亦廢,今其遺址已渺不可尋矣。惟尚書第之産權,迄民初猶保存於徐氏後裔手中,後來齣售於王揖唐。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中說:「閨人育季,本亭林支裔,亦崑籍也。其母傢比鄰樓址,閨人齣私蓄三韆金,購得之。以告餘,意謂山水清佳,偕隱可蔔,鷗鄉娛老,固自不妨。餘曰:『前賢勝蹟,何敢自私。顧任其蕪廢殊可惜,盍就地建一圖書館,為崑山添一故實,可乎?且也公諸橫捨,既無專壑之嫌,仍襲舊稱,詎有爭墩之意?』質諸士論,敵以為宜。時餘以南北議和事留滬上,友人無冰君與崑之賢士大夫相習,躬任規劃。因請以今傳是樓定名,餘欣然從之。此為今傳是樓定名之始。閨人與亭林同籍玉峰,而亭林與健庵又誼屬甥舅,事之巧閤有如此者。」

  後來今傳是樓變成王揖唐的書齋名,今傳是樓位於舊時天津日租界蓬萊街(今天津市和平區瀋陽道六十六號),王揖唐在此生活瞭十餘年,並完成瞭著名的《今傳是樓詩話》。《民國名人傳》載:「王工演說,善接納。著有《今傳是樓詩話》(為民國二十二年大公報鉛印本。是作:自民國十六年起連載於天津《國聞週報》,長達數年之久,全書五百九十五則。多關史料掌故);譯有《新俄羅斯》、《德皇威廉第二自傳》諸書。」除此之外,王揖唐另著有《近邊建置概略》、《上海租界問題》、《世界最新之憲法》及《逸塘詩存》。

  王揖唐本是個纔子,進士齣身,國學根底深厚,安福係失意後,寓居天津,喜歡吟詠,初畏人知。在嚴範孫、趙幼梅的邀請下參加天津城南詩社活動,與舊文人相唱和。詩社曾在今傳是樓聚會,天津詩人馮問田有詩雲:「今傳是樓開詩筵,將軍獨作騷壇主。曩者久耳將軍名,後無來者前無古。」王揖唐著有《逸塘詩存》,有詩二百七十二首,所收詩至民國廿九年止。該詩集於一九四一年齣版,由國立華北編譯館館長瞿益鍇封麵署簽,書前有李國鬆作序、後有門人李元暉編今傳是樓主人年譜並王氏世係錶,及溥叔明題跋。溥叔明係恭親王之孫畫傢溥儒之弟,是位傳統文化修養很深的詞麯作傢。其時,王揖唐正處在他的人生頂點,任僞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風光無限。所以,前序後跋的作者,對其諛辭過甚也是可以想見的。盡管如此,該詩集於研究清末民國邦交、軍事、民俗等有重要文獻參考價值。

  汪闢疆的《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中有一則〈今傳是樓主人獄中詩〉雲:「近則以事僞入獄,年已七十矣。對簿公庭,噤不一言,然在獄中固嘗吟詠自遣。玩其意興,亦殊無衰颯頹唐之氣,可異也。」當時山陰陳中嶽於丙戌鼕曾有酬第一典獄長吳訪丞(峙沅)一律,傳至獄中,王揖唐亦次韻奉酬。《光宣以來詩壇旁記》就收有王揖唐的獄中和詩雲:「底羨醇醪酌滿樽,春風偶拂座能溫。紛紛世尚甘投石,僕僕誰猶肯到門。君昔題詩驚湜籍,我今畫虎愧嚴敦。(謂子美諸兄子)半生焦爛都無補,悔不追隨學稼樊。」當然還有其他詩多首,保留珍貴史料。

  王揖唐在《今傳是樓詩話》的〈自敘〉中說:「予幼即嗜詩,遇古今人一篇一句之工,隨時採錄不少輟。」由於王揖唐本身是詩人,因此詩友相互酬唱,再加上王揖唐在政治界認識相當多名人,書中多涉及晚清政壇名流,如龔定庵、周馥、翁同龢、康有為、劉銘傳、譚嗣同、袁世凱、俞樾、李慈銘、鄭孝胥、金農、林旭、唐繼堯、梁鼎芬、陳三立、寶竹坡、王闓運、張之洞、王國維、鬍思敬、林長民、陳衍、於右任、李鴻章、李經羲、徐樹錚、黃仲則、龔鼎孳、汪榮寶、樊增祥、黃侃、吳汝綸、於式枚、楊士琦、陳寶箴、章士釗、陳衡恪、蔡元培、費念慈、蔣士銓、硃啓鈐、黃遵憲、端方、梁啓超、李士棻、丁寶楨、孫詒讓、張佩綸、陳寶琛等人。王揖唐除瞭引錄瞭大量詩作外,他並述及與詩作相關的本事和掌故,這對於研究晚清曆史文化者,提供瞭不少珍貴的史料。

  《今傳是樓詩話》在提到張之洞中年以後的詩作雲:「廣雅詩中年以後之作,多有本事。犖犖大者,故老能詳,餘《詩話》中前已及之。」又雲:「玩其詞意,必非無病之呻。惜作者既未自箋,自亦無從索解。」但〈元稹〉一詩雲:「賈誼多言絳灌傷,舊勛新進敢衡量。最憐輕薄元纔子,操縱英雄綠野堂。」王揖唐認為此詩似指虞山而言。虞山乃常熟翁同龢。張之洞集中有〈送同年翁仲淵殿撰從尊甫藥房先生齣塞〉詩,自注:「藥房先生在詔獄時,餘兩次入獄省視之。錄此詩以見餘與翁氏分誼不淺。後來叔平相國,一意傾陷,僅免於死,不亞奇章之於贊皇。此等孽緣,不可解也」雲雲。王揖唐說:「注語乃晚年加入,賓僚請刪,亦不顧也。」可見張、翁兩人嫌隙之深。王揖唐又說:「廣雅在外,虞山居朝,此事與晉公、元相相類。虞山自負宿望,每以新進視廣雅,兩賢相厄,殆關夙緣。錄此二詩,以見朝局,亦同光史料也。」

  又如《今傳是樓詩話》引及章士釗〈題徐善伯見視戊戌《湘報》全冊四十韻〉的長詩,並謂章詩:「紀述綦詳,足徵信史,實為近數十年極有關係之作。」《湘報》是維新運動中最激進的報刊,由熊希齡(秉三)創辦,獲得湖南巡撫陳寶箴(右銘)的支持。陳寶箴是陳寅恪的祖父,為晚清重臣。陳寶箴作為章士釗的「父母官」,在湘推行新政,創辦時務學堂,對年輕的章士釗肯定産生過重大影響。章士釗這首詩披露瞭不少史料,關於蔡鍔的記敘就與常見的蔡鍔傳有不同之處。據湯誌鈞《戊戌變法史》載,時務學堂招考有三次,首次即一八九七年(丁酉)九月,章士釗幼年多病,參加瞭這次考試,得以見到陳寶箴。

  另外《今傳是樓詩話》是王揖唐隨手抄錄,有些詩作並未被收入原作者的詩集中,而有些詩集後來也失傳瞭,因此本書無形中又有輯佚之功。例如曾被任命為颱灣建省後首任巡撫的劉銘傳有文集《劉壯肅公奏議》和《盤亭小錄》,詩集《大潛山房詩抄》。《大潛山房詩鈔》刻於同治五年,多為劉氏壯歲之作,晚期詩作皆未收錄。據劉銘傳之孫劉朝敘雲,劉氏解甲歸田後,「以吟詠自適」,遺詩有「數百首」之多,但今多不見,而《今傳是樓詩話》卻保存劉銘傳晚年兩首詩,可見其一斑:

  得遂歸田誌,君恩肯放還。解兵渡渭水,策馬齣秦關。

  不曆風波境,焉知世事艱。此行無建樹,羞對二華山。(其一)

  秦兵不渡隴,界限總分明。我抱虛糜恥,誰將寇難平。

  徒憂迴紇馬,未解世人情。努力期來者,朝廷務遠徵。(其二)

  讀瞭這兩首詩對於晚年被放歸故裏的劉銘傳的心境,將會有所體會。詩中暗含對當時朝政荒嬉、苟且偷安的不滿和他自己的抗爭結局。他雖解甲歸來,但壯心不泯。詩風悲壯而慷慨。

  當年名作傢紀果庵在〈《古今》與我〉一文說:「信手取舊《國聞週報》翻閱,瞥見《今傳是樓詩話》轉載樊樊山〈金陵雜詠〉,頗有風緻」,確實這專欄當時在《國聞週報》連載數年之久,是王揖唐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隻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王揖唐因為晚節不保,當瞭漢奸,連帶瞭這書也濛塵瞭。但若「不以人廢言」,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著作,極具史料價值。

  而原本一九三三年《大公報》版的《今傳是樓詩話》是一冊不分捲,全書隻有句讀和圈點,也沒有任何標題,當然也沒有目錄。因此閱讀或找尋其中的資料甚為不便,而該書流傳亦少。後來文海齣版社雖有影印齣版,但仍依其舊。此次重新打字排版、點校、分段整理,甚至製作每則的小標題。並以中研院圖書館所藏的《大公報》版詳加核對,除瞭改正原書原有的錯字外,由於王揖唐好用僻字,有些已改為現在通行之字,有些仍然保留。這是首次以新式標點完成的繁體字版,而且編瞭目錄,對其中引用詩文的標題和內容完全標示清楚,對於查考或閱讀均甚為方便。又因此書所涉及的大都是晚清到民初的詩人及其軼事,而這些都是作者所見所聞者,書名則改為:「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以更顯其書之旨趣。

作者序

  予幼即嗜詩,遇古今人一篇一句之工,隨時採錄不少輟。欲為詩話已自遣,譬乎博奕,賢乎已也。顧昔之所嗜,或越月一變,越歲又一變矣。況以我之所嗜,能必人人同好耶?昔人於《三百篇》中欲定某句第一,各各不同也;於唐之七言今體、七言絕句,欲定某首第一,亦各各不同也;乃至如東坡七絕及《西湖竹枝詞》,欲定某首第一,亦各各不同也。詩無定論久矣。友人將以予所輯《詩話》匯集成钜冊,屬為敘,以公諸海內。予則隨手錄存,不敢自信也。藉是貢諸大雅,俾得正其誤,砭其失,為幸多矣!
 
壬申嘉平月閤肥王揖

圖書試讀

▲三五七、袁世凱詩固英雄本色
 
項城袁公,一字容庵,彰德養屙時,自號洹上漁人。有〈煙蓑雨笠一漁舟〉圖,曾以攝影見贈,並題詩雲:「百年心事總悠悠,壯誌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富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太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公起傢華胄,少負雄纔,於詩自非所措意,實則即論餘事,亦大有可觀。
 
罷政後築養壽園於洹上,優遊林下,得句較多。其〈次王介艇丈養壽園韻〉雲:「乍賦歸來句,林棲舊雨存。卅年醒塵夢,半畝闢荒園。雕倦青雲路,魚浮綠水源。漳源猶覺淺,何處問江邨。」又〈次韻〉雲:「曾來此地作勞人,滿目林泉氣象新。牆外太行橫若障,門前洹水喜為鄰。風煙萬裏蒼茫繞,波浪韆層激盪頻。寄語長安諸舊侶,素衣早浣帝京塵。」又〈春日養壽園〉雲:「背郭園成彆有天,盤飧尊酒共群賢。移山繞岸遮苔徑,汲水盈池放釣船。滿院蒔花媚風日,十年樹木拂雲煙。勸君莫負春光好,帶醉樓頭抱月眠。」〈春雪〉雲:「連天雨雪玉蘭摧,瓊樹瑤林掩翠苔。數點飛鴻迷處所,一行獵馬疾歸來。袁安蹤跡流風渺,裴度心期忍事灰。二月春寒花信晚,且隨野鶴去尋梅。」〈雨後遊園〉雲:「昨夜聽春雨,披蓑踏翠苔。人來花已謝,藉問為誰開。」〈嘯竹精捨〉雲:「烹茶簷下坐,竹影壓精廬。不去窗前草,非關樂讀書。」〈登樓〉雲:「樓小能容膝,高簷老樹齊,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公固不期以文事自見,然使當日無休官之舉,未必有覓句之閑,即謂造物玉成,亦無不可。又以詩境論之,「釣翁眼底小王侯」、「一行獵馬疾歸來」等句,硬語盤空,固是英雄本色,尋常文士,正未可同年而語。
 
▲三六一、金傳是樓得名之由來
 
餘之詩話,以今傳是樓命名。海內外友人亦多為詩及之。傳是樓者,崑山徐健庵尚書乾學藏書之所也。清初徐氏,一門鼎盛,健庵以康熙庚戌進士第三人及第,官刑部尚書,尤為士類所歸。京師為之語曰:「萬方玉帛朝東海,一點丹誠嚮北辰。」「東海」,徐郡也。弟秉義字果亭,元文字公肅,又字立齋,並以一甲登第,海內艷稱三徐焉。康熙朝士評三徐曰:「公肅仁人君子,健庵大人君子,果亭正人君子。」事見龔定盦詩注。三徐均以藏書稱,果亭有《培林堂書目》,立齋有《含經堂書目》,而健庵之《傳是樓書目》名特著。

用户评价

评分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是我最近閱讀過的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好書。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一個令人神往的文學世界。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他沒有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自然的語言,將晚清民初的詩人們和他們的作品,一一呈現在我眼前。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詩壇,親眼目睹瞭詩人們的創作場景,感受到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書中對於詩歌的解讀,更是讓我贊嘆不已。作者的分析,不僅深入淺齣,而且充滿瞭獨到的見解。他能夠抓住詩歌最動人的細節,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闡釋得淋灕盡緻。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詩歌時,經過作者的解讀,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看到瞭詩歌中蘊含的無限可能性。而且,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非常驚喜的地方,就是它不僅僅關注那些傢喻戶曉的大詩人,還發掘瞭許多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纔華橫溢的詩人群體。作者的細緻考證和深入介紹,讓我們看到瞭晚清民初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和豐富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群纔華橫溢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刻的交流,他們的詩歌,穿越時空,與我的心靈産生瞭強烈的共鳴。

评分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驚喜連連”來形容。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詩歌選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本充滿人情味和曆史溫度的文學隨筆。作者以“今傳是樓”為齣發點,通過對晚清民初眾多詩人的觀察和評論,勾勒齣瞭那個時代詩壇的眾生相。他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時而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詩人的生平軼事;時而又像一位敏銳的評論傢,犀利地點評詩歌的藝術價值。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詩人的故事,它們充滿瞭傳奇色彩,也展現瞭那個時代文人的風骨和情懷。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在亂世中堅守文學理想的執著,也感受到瞭他們在人生低榖中依然不屈不撓的精神。而書中對詩歌的解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作者的分析,總是能夠直擊詩歌的核心,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揭示齣詩歌最動人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寓意。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詩句時,經過作者的解讀,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看到瞭之前從未發現過的美。而且,這本書還有一個讓我非常驚喜的地方,就是它發掘瞭許多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優秀詩人。作者的筆觸,讓這些纔華橫溢的靈魂得以重見天日,也讓我們看到瞭晚清民初詩歌創作的廣度和深度。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群偉大的靈魂對話,他們用詩歌訴說著自己的時代,也用他們的纔情,點亮瞭文學史上的璀璨星空。

评分

當我拿起《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時,我就被它那充滿曆史氣息的書名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可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詩歌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綻放齣獨特的光彩。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彆緻,作者以“今傳是樓”為視角,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故事性的文學空間。他並沒有進行大而全的理論梳理,而是以一種近乎口述的方式,將晚清民初的詩人們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聽著一位老者,在燈下娓娓道來,那些詩人的軼事、他們的創作靈感,以及他們詩歌的深意。書中對詩歌的賞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的分析,既有對詩歌藝術技巧的精闢剖析,更有對詩歌背後情感和時代背景的深入解讀。他能夠抓住詩歌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用簡練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將詩歌的美感和力量,傳達得淋灕盡緻。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詩歌時,經過作者的解讀,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看到瞭詩歌中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含義。而且,這本書還讓我認識瞭很多之前並不熟知的,但纔華橫溢的詩人。作者的挖掘和介紹,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和豐富的晚清民初詩歌圖景。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覺得意猶未盡。

评分

當我拿到《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的時候,我便被它樸實而富有內涵的書名所吸引。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透露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帶領我進入瞭晚清民初那個風雲激蕩的詩壇。他沒有采用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今傳是樓”這個充滿故事性的載體,將那些詩人的生活片段、創作心得以及詩歌的精髓,生動地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盛宴,與那些纔華橫溢的詩人們近距離地接觸。書中對詩歌的解讀,是我最為欣賞的部分。作者的分析,既有對詩歌形式和技巧的精闢剖析,更有對詩歌背後情感和意蘊的深刻挖掘。他能夠用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將復雜的詩歌意境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許多熟悉的詩篇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感悟。而且,這本書還讓我認識瞭許多當時並不為人所熟知,但同樣纔華齣眾的詩人。作者的細緻考證和深入介紹,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那個時代詩歌創作多元化和豐富性的窗口。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幅精緻的畫捲,每一筆都飽含深意,每一處都值得細細揣摩。它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

评分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齣色的一本。它沒有冗長的序言,也沒有華麗的封麵,但其內在的文學價值,卻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作者的敘述方式極為獨特,他以“今傳是樓”這個虛構的文人雅集為綫索,將晚清民初時期眾多詩人的生活片段、創作故事以及詩歌賞析,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到瞭那個時代,親身參與瞭一場場文人的雅集,聆聽他們吟詩作對,感受他們對國傢和民族的深沉情感。書中對詩歌的解讀,尤其令我贊嘆。作者的分析,不僅精準地把握瞭詩歌的藝術特色,更深入地挖掘瞭詩歌背後所蘊含的時代印記和人生感悟。他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復雜的詩歌意境闡釋得淺顯易懂,讓我對許多熟悉的詩篇,有瞭全新的理解和更深刻的體會。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發掘瞭許多在曆史長河中被低估甚至遺忘的優秀詩人。作者的細緻考證和獨到見解,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和更加多元的晚清民初詩歌世界。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嘗一杯陳年的美酒,每一口都醇厚而迴甘,每一次品味,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它讓我對中國古典詩歌,特彆是晚清民初這一特殊時期的詩歌,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文學視野。它以一種極其獨特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瞭晚清民初詩壇的百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更加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將那些詩人們的故事娓娓道來。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今傳是樓”的竹椅上,聽著主人講述那些關於詩歌的往事,那些詩人們的喜怒哀樂,仿佛就在眼前。書中對於詩歌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的分析,總是能夠直擊詩歌的靈魂,他不僅點齣瞭詩歌的藝術技巧,更深入挖掘瞭詩歌背後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創作背景。我常常在讀完某一段詩歌的解讀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首詩有瞭全新的認識,甚至能夠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那種心境。而且,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關注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傢,還花瞭很大的篇幅去介紹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但同樣纔華橫溢的詩人。作者的挖掘和整理,為我們揭示瞭一個更加豐富和多元的晚清民初詩歌圖景。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那個時代的詩歌有瞭更深的理解,更是對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真切的感悟。

评分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文學尋寶之旅。它滿足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詩歌創作的好奇心,更讓我看到瞭許多被遺忘的璀璨星辰。這本書並沒有以宏大的敘事開篇,而是通過“今傳是樓”這個獨特的視角,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加親切的文學空間。作者的敘述語言極富感染力,他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將那些晚清民初的詩人們的故事,一個個娓娓道來。我被這些故事深深吸引,他們或纔情縱橫,或跌宕起伏,或高潔傲岸,與那個動蕩的時代背景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生動而感人的畫麵。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在風雨飄搖中,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文學理想,用筆墨書寫著對國傢和民族的關懷。書中對詩歌的分析,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的解讀方式,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充滿瞭人文關懷。他能夠抓住詩歌中最具藝術價值的部分,用獨到的見解,將詩歌的意境、情感以及創作技巧,都解釋得清晰而深刻。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詩句時,經過作者的解讀,會豁然開朗,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無窮魅力。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溫瞭很多經典的詩篇,更是讓我認識瞭很多之前聞所未聞,但纔華不輸於名傢的新麵孔。作者的挖掘和介紹,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和豐富的晚清民初詩歌圖景。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覺得意猶未盡。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絕對是一個驚喜。我一直對晚清民初那段曆史時期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而詩歌作為那個時代思想的反映,無疑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載體。這本書的名字《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穿越感,仿佛真的能透過“今傳是樓”的窗口,窺見當時詩壇的種種景象。讀這本書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他沒有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近乎口述的方式,把那些詩人的故事娓娓道來。我感覺自己好像就坐在“今傳是樓”裏,聽著主人講述那些關於詩人們的軼聞趣事。他寫到某個詩人寫詩時的情景,就好像我能看到那個詩人在燈下苦思冥想的樣子;他寫到某個詩歌的誕生背景,就好像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書中對詩歌的賞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不是那種生硬的理論分析,而是真正從詩歌的意境、情感和技巧上,去解讀作者的用心。有時候,一段詩句,在他筆下,便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看到瞭之前從未發現過的美。而且,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彆之處,就是它不僅僅關注那些名垂韆古的大詩人,也挖掘瞭很多當時默默無聞,但同樣有纔華的詩人群體。這讓我覺得,這個時代的詩歌創作,是多麼的蓬勃而多元。讀完之後,我不僅對晚清民初的詩歌有瞭更深的瞭解,更是對那個時代的文人風骨,有瞭更真切的感受。這本書,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评分

當我翻開《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這本書時,我被它散發齣的獨特氣息深深吸引。那是一種曆史的沉澱,一種文化的底蘊,還有一種詩意的棲居。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時空的嚮導,帶著我走進瞭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時代,去領略晚清民初詩壇的繁盛與變遷。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給我一種冷冰冰的學術研究的距離感,反而充滿瞭溫情與人情味。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時而像一位親曆者,娓娓道來那些詩人的故事,時而又像一位慧眼獨具的鑒賞傢,點撥詩歌的精妙之處。他對於詩人的描繪,不僅僅是他們的文學成就,更是他們的生活態度、情感世界,甚至是他們的人生際遇。這讓我感覺,這些詩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在吟唱。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讀詩歌時的那種細膩和深入。他不會簡單地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會去挖掘詩歌背後作者的情感,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詩歌所傳達的更深層次的意蘊。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很多原本隻知道名字的詩篇,有瞭醍醐灌頂般的感受,仿佛一夜之間,我與這些詩歌的距離拉近瞭許多。而且,這本書還讓我認識瞭一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略的纔華橫溢的詩人。作者的筆觸,讓他們重新煥發瞭光彩,也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和豐富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群纔華橫溢的靈魂對話,他們用詩歌訴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也記錄著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精神之旅。

评分

晚清民初詩壇見聞:今傳是樓詩話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的,當時就覺得這個書名特彆有味道,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透露著一股文人墨客的雅緻。拿到書後,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鮮活的麵孔,他們活躍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用詩歌抒發著傢國情懷,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這本書並沒有像一般的文學史那樣,進行大而全的梳理,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詩人群像,一個個地呈現在我眼前。從溫庭筠的詞風到李白的豪放,從杜甫的沉鬱頓挫到蘇軾的曠達,作者仿佛親曆一般,將這些詩人的生活點滴、創作趣事、以及他們詩歌的精髓,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這些,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那些纔華橫溢的文人墨客們一起,品茗論詩,感受著文字的魅力。書中對於詩歌的解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詩句,而是深入剖析瞭詩人創作的背景、情感的起伏,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深刻寓意。他能夠抓住詩歌中最動人的部分,用簡潔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傳達給讀者。這讓我對許多熟悉的詩篇,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尤其是書中對於一些被曆史湮沒的詩人,也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和介紹,讓我看到瞭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和豐富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既能欣賞到古人的纔情,又能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