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

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鬍適
  • 思想史
  • 現代中國史
  • 學術史
  • 政治思想
  • 文化史
  • 為學
  • 政論
  • 史學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鬍適認為:中國思想史,其實隻是一部寒傖史。

  繼《捨我其誰:鬍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和《捨我其誰:鬍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後,江勇振教授推齣《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

  1927至1932年這段期間,是鬍適在思想上變化極大的一個階段。一方麵,他提齣中國比日本更為現代化的奇論;另一方麵,他對中國曆史傳統的評價極為負麵,他說,中國思想史,其實隻是一部寒傖史。

  鬍適在1926到1927年歐遊期間,患瞭法西斯主義急驚風,禮贊國民黨以黨統軍、領政的偉大。這個急驚風退燒以後,他在《新月》雜誌上演瞭一齣看似單挑國民黨,其實是「閻王好惹、小鬼難纏」的精彩戲碼。然而,這個時候的他,已經開始走近蔣介石。他在1930年底迴到北大,從事北大中興的工作。從這個時候開始到1930年代中期,是鬍適在思想上變化極大的一個階段。一方麵,他比較中日兩國的現代化,提齣瞭中國比日本更為現代化的奇論。他說,日本是現代化其錶,而封建其實。反之,中國的現代化看似迂迴遲緩,其實是最徹底的。在另一方麵,當時的鬍適對中國曆史傳統的評價極為負麵。他說中國思想史,隻是一部寒傖史。鬍適一生當中沒有完成他的《中國哲學史》的全捲。其原因除瞭他狐狸纔、刺蝟心的矛盾以外,還有他1920年代在中國哲學史詮釋上所産生的一個斷層,以及他在抗戰、冷戰時期的麯筆。更重要的是,中國思想史對晚年的鬍適而言,已經味同嚼蠟,索然無味。
 
《捨我其誰:鬍適》係列叢書簡介(不含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 本套係列叢書《捨我其誰:鬍適》旨在全景式、多維度地展現中國現代思想巨匠鬍適波瀾壯闊的一生及其對中國近現代曆史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本係列力求突破傳統傳記的綫性敘事窠臼,通過對特定曆史階段、核心思想領域及復雜社會角色的深入剖析,還原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矛盾與光芒的鬍適。 本係列涵蓋範圍(除第三部外): 第一部:少年負笈與新文化之火(約涵蓋1894年至1926年) 此捲聚焦於鬍適的早年經曆、求學之路以及他如何從一個傳統的儒傢學子蛻變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與“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思想方法的倡導者。 一、 溯源:徽州故土與傳統底色 詳述鬍適(本名鬍適之)生於安徽績溪,幼年喪父的傢庭環境,以及在傳統私塾和新式學堂接受的早期教育。分析徽州文化對他性格的早期塑造,以及他如何在新舊思想的交替期,對“傳統”産生最初的懷疑與審視。重點關注他與母親馮氏的情感聯結及其對個人道德規範的影響。 二、 赴美:知識的汲取與思想的蛻變 詳盡描繪鬍適留學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期間的求學生涯。他如何接觸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特彆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此部分將深入剖析他從文學革命的初步探索,到最終確立以“整理國故”為核心的學術方嚮的轉變過程。闡述他如何將西方實用主義思想與中國文化現實相結閤,形成其獨特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和“大膽假設”的方法論。 三、 旗手:新文化運動中的呐喊 本節集中論述鬍適作為《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時期的活動。重點分析他與陳獨秀、魯迅等人的思想交鋒與閤作。深入探討“文學革命”的實踐,包括白話文的推廣、白話新詩的創作(如《嘗試集》中的作品)以及他對新道德、新傢庭觀的呼籲。這一時期,鬍適是衝破舊文化樊籬的中堅力量,其影響力遠超學術界,輻射至整個知識分子階層。 四、 初創:教育救國與學術構建(1919-1926) 重點描繪鬍適迴國後,在北大任教期間的早期貢獻。這包括他如何將學術研究與社會改造緊密結閤,緻力於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學術體係。分析其在“整理國故”運動中的具體實踐,即如何運用科學方法重新審視中國曆史、哲學、文學遺産,並探討他早期在政治立場上的傾嚮——倡導漸進式的改良主義。 --- 第二部:學術的深化與思想的探索(約涵蓋1919年至1926年間的學術成果與社會參與) 第二部側重於鬍適思想體係的成熟與具體實踐,尤其是在哲學基礎和文化批評層麵的建樹。 一、 實用主義的中國化解讀 深入剖析鬍適對杜威實用主義的“本土化”改造。這不僅僅是哲學概念的簡單移植,而是將其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問題,如教育改革、社會治理和道德建設。探討他對“經驗主義”和“懷疑精神”在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群體中推廣的努力。 二、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治學方法的典範 詳細闡述鬍適的這種方法論如何影響瞭當時一代青年學者的治學風範。通過選取其早期研究的實例(如對紅樓夢的研究、對中國哲學史的初步梳理),展示其如何力求擺脫傳統經學和考據學的窠臼,以現代科學精神審視傳統文本。 三、 政治參與的初次嘗試與局限 考察鬍適在五四運動後,參與組織“爭取教育經費運動”及“五四運動”的後續影響。分析其在這一階段對政治參與的態度——傾嚮於通過組織和教育先行,而非直接參與激烈的黨派鬥爭。探討其“好政府主義”思想的雛形及其在動蕩時期的理論依據。 四、 文化批評與人性解放 關注鬍適在這一時期對傳統禮教的持續批判,尤其是在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等議題上的立場。分析其如何以“人”為本位,呼喚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並將其融入其更宏大的文化重建藍圖中。 --- 第四部:抗戰的堅守與國際舞颱(約涵蓋1937年至1945年) 此捲聚焦於國傢危亡之際,鬍適作為學者、外交傢和思想領袖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一、 徘徊的十字路口:抗戰前的立場調整 描述抗戰爆發前夕,鬍適從對國民政府的溫和批評者,轉變為堅定的支持者和建設者。分析其對中日衝突的預判,以及他對“漸進改良”在全麵戰爭環境下有效性的自我反思。 二、 駐美大使:外交前綫的外交傢 詳細記錄鬍適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期間的外交活動。這包括他如何利用自身學術聲望和深厚的美國人脈,為中國的抗戰爭取國際同情、物資援助和政治支持。重點分析中美同盟關係建立過程中的幕後努力,以及他所麵對的巨大壓力。 三、 戰爭時期的學術與精神支持 考察鬍適在戰火紛飛中,如何維持其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學術追求。分析他在重慶、西南聯大等地的活動,以及他如何以演講、著述來鼓舞士氣、批判投機主義,堅守自由主義立場。 四、 烽火中的自由主義精神 深入探討在國傢主義思潮高漲的抗戰時期,鬍適如何竭力捍衛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獨立性與批判性。分析他對於“國傢至上”思潮的警惕,以及他對保障言論自由、維持學術獨立空間的主張,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未曾放棄。 --- 第五部:晚年沉浮與曆史迴響(約涵蓋1945年至今) 本捲關注鬍適在戰後至生命終點的歲月,以及他對曆史的最終評價。 一、 戰後重建與國共較量 描述鬍適在抗戰勝利後,作為調停者試圖在國共兩黨之間尋求和平的努力。分析他參與的“北平政論研究室”的工作及其局限性。探討他最終選擇赴美的復雜心路曆程,及其對中國未來走嚮的失望與反思。 二、 颱灣時期的學術與政治角色 記錄鬍適在颱灣的晚年生活,他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的職務,以及他對颱灣學術機構重建的貢獻。分析其在政治高壓下,如何以“溫和的堅持”維護自由主義的火種,以及其與颱灣本土知識分子群體的互動。 三、 最後的思想總結與身後評價 梳理鬍適晚年的重要著述,如他對中國哲學史的修訂、對自身一生思想曆程的迴顧。探討他晚年對個人命運、學術理想與時代巨變的深刻感悟。最後,簡要概述其逝世後,國際學界對其“集大成者”的曆史定位,及其所代錶的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遺産的持久意義。 本係列叢書的整體特色: 本係列不僅僅是記錄鬍適“做瞭什麼”,更深層次地探討他“為什麼這樣做”,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國近現代的巨大曆史洪流中被塑造、被檢驗、並最終沉澱下來的。我們力求還原一個在時代巨變中不斷學習、不斷修正,以“建設”為終極目標的不倦的探索者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勇振


  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張君勱傳》(颱灣商務,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社會工程與中國社會科學, 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 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男性與自我的扮相:鬍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2 (May, 2004), 305-332;“Womanhood, Motherhood and Biology: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Ladies’ Journal, 1915-1925”(〈女性、母性與生物界通律:《婦女雜誌》的前半期,1915-1925〉), Gender & History, 18.3(November 2006), 519-543;《星星‧月亮‧太陽——鬍適的情感世界》(聯經,2007;新星,2006);(增訂版)(新星,2012);《捨我其誰:鬍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聯經,2011;新星,2011);《捨我其誰:鬍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聯經,2013;浙江人民,2013);“Appropriating Dewey: Hu Shi and His Translation of Dewey’s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Philosophy’ Lectures Series in China”(〈挪用杜威:鬍適翻譯杜威在華的「社會政治哲學」係列演講〉), European Journal of Pragmatism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7.2 (December, 2015), pp. 71-97.
 

圖書目錄

前言

序幕

第一章 從自由人權,到安定為先
從對國民黨幻滅到妥協的開始
聯美反製國民政府:中基會改組
閻王好惹,小鬼難纏:人權與約法
藉反蔣的東風嚮蔣介石要約法

第二章 中日現代化,還是中國行
從「島夷」到「完全歐化之國」
日本是亞洲現代化的典範
日本:現代其錶、封建其實
「杜威教我怎樣思想」──日本篇
中日比較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不絕如縷

第三章 天字號學閥,明星級教授
人在上海、心在北大
中興北大
締造北大成為「文科的北京協和醫學院」
努力作學閥:作得大、教得棒、活得好

第四章 中國思想史,一部寒傖史
中國哲學史詮釋的斷層
重新定位中國哲學史的詮釋:1920年代
寒傖中國思想史觀的成形:1930年代
抗日愛國史觀
反共史觀

幕間小結
 

圖書序言

前言

  任何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齣版以後,就對其作品失去瞭詮釋的掌控權。毫無疑問地,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一定有其主張與想法。然而,作品一旦發錶,就好像是放在美術館裏的展覽品一樣。觀眾要如何品頭論足,已經不再是作者所能置喙的瞭。諺語說瞎子摸象,意指以偏概全。然而,作品一旦發錶以後,就已經超越瞭瞎子摸象的層次。如果一個讀者覺得大象的鼻子是大象之所以為大象的理由,而執意從象鼻來觀全象,那是讀者的特權。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所提齣的「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概念,把傳統作者獨尊的角色給根本否決掉瞭:

  當我們相信「作者」的時候,他是被視為是其著作的曆史:作品與作者自動地被視為是站在一條分為「之前」與「之後」的一條綫的兩端。作者是孕育瞭這本書的人。這也就是說,他是在書之前存在的人;是為之勞神、為之吃苦、為之而活的人。作者跟他的書的先後關係,就像是父親跟孩子一樣。

  羅蘭‧巴特說,所謂作者所炮製齣來的文字,說穿瞭其實不值一文錢:

  我們現在知道一個文本(text),並不是一串釋放齣一種「神祇的」(theological)意義(作者─神的「旨意」)的文字,而是五花八門的著作──其中沒有一樣具有原創性──摻雜、碰撞於其間的一個多維的空間。一個文本,就是從各色各樣的文化中心(innumerable centres of culture)所擷取過來的引文(quotations)的組閤。

  換句話說,從羅蘭‧巴特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作者都是文抄公:「他唯一的能力(power),就是調配不同的著作。用其中的一些說法來反駁其他說法,而從來就不站在任何一方。」那能賦予一個作品以意義的,是讀者:

  讀者是所有這些構成瞭一個作品的引文可以鎸刻於其間而不虞有任何遺漏的空間:一個文本的統一性不在於其起點,而是在於其終點。然而,這個終點已經不再是個人:讀者沒有曆史、傳記、與心理。

  羅蘭‧巴特這篇文章讓人石破天驚的結語就是:「讀者的誕生,就必須以作者之死作為代價。」

  我認為羅蘭‧巴特「作者已死」的論點過分極端。從他所有的作者都是文抄公的角度來看,作者根本就不是寫作的人,而是語言本身。這個「語言本身」是作者的說法,以及讀者不是「個人」、「沒有曆史、傳記、與心理」的說法,都未免太先驗、玄緲瞭。同時,這也等於把作者視為像傀儡一樣,完全抹殺瞭作者──至少是傑齣的作者──的原創力。

  我比較喜歡的,是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觀點。他在〈何為作者?〉(What Is An Author?)一文裏說:

  作者的名字不是其人在民法上的身分,也不是虛構的;它是處於那能讓新論述群(new groups of discourse)及其特殊的存在模式誕生的斷裂處的裂縫中。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我們的文化裏,作者的名字是伴隨著某些特定的──而非其他──文本而齣現的一個變數:一封私信有署名者,但他不是作者;一個閤約有擔保人,但他不是作者;同樣地,一張貼在牆上的無名海報也許有製作者,但他不可能是作者。在這個意義下,作者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an author)在於顯示齣一個社會裏某種論述的存在、流通,以及運作。

  傅柯把「作者的功能」放在論述的脈絡之下來檢視。這種詮釋既有顛覆、又有解放作者這個概念的優點。一方麵,它能解釋為什麼大多數的作者都是屬於羅蘭‧巴特所鄙夷的文抄公的類型,因為他們都隻是在當下流行的論述裏吐絲作繭;另一方麵,它又能解釋曆史上代代常有開山之作齣現的光輝燦爛的現象:

  然而,很明顯的,即使在論述的領域裏,一個人可以不隻是一本書的作者。他可以是一個能讓無數的新書與作者在其理論、傳統、甚至其所創的整個學科裏滋生繁衍的創始者。為瞭說明方便起見,我們可以說這些作者是站在一種「超論述」(transdiscursive)的位置。

  荷馬、亞理斯多德、基督教的元老,以及最早的數學傢、希波剋拉底傳統(Hippocratic tradition)〔注:希臘醫學傳統〕的締造者所扮演的就是這種角色。這種類型的作者,我相信跟我們的文明有著同樣悠久的曆史。但是,我認為十九世紀歐洲齣現瞭一種異類的作者。我們不能把他們和文學「大師」、宗教經典的作者、或科學創始者放在一起。我隨手拈來,就稱呼他們是「論述的創始者」(initiators of discursive practices)。

  佛洛伊德、馬剋思,就是傅柯心目中的十九世紀歐洲的「論述的創始者」的典型:「這些作者最特齣的貢獻在於他們所創製齣來的,不隻是他們自己的著作,而且是讓後繼者能夠據以創製其他文本的可能性與規則。」他們「在他們所創始的論述領域裏,除瞭他們自己的學說以外,還留下瞭可以引介入其他成分的空間。」換句話說,佛洛伊德與馬剋思的貢獻不隻在於他們各自所留下來的钜著。更重要的,是「他們為論述創建瞭無窮的可能性。」

  相對於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論,傅柯的「作者的功能」論提供瞭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角度來看讀者所占有的地位。大多數的作者,亦即,羅蘭‧巴特意義下的「文抄公」的作者,誠然都隻不過是在當下流行的論述裏打轉,毫無新意。然而,絕大多數的讀者何嘗不然?絕大多數的讀者所咀嚼、並引以為是的,也不啻「文抄公」作者吐絲而成之繭而已。

  絕大多數的作者與讀者都是活在當下流行的論述裏。因此,任何與當下流行的論述牴觸的說法,都不可能會立即被接受。學術的成長固然有其積纍的部分。然而,斷裂也是學術成長一個重要的因素。所謂的學術的成長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說法就是一個似是而非之論。文化人類學傢剋理福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說得好:

  我們對文化──不管是復數還是單數意義下的文化──的認識,是以跳躍式(spurts)的方式進展的。文化分析不是一條逐步積纍成長的麯綫,而毋寜是類似那種以斷裂、但卻又具有連貫性關係的越來越濃密的點狀來呈現的(a disconnected yet coherent sequence of bolder and bolder sorts)。研究並不是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的,亦即,不是在前人所歇息之處接手挺進的;而是基於更好的訊息、更好的觀念,而對同樣的問題作更深入的分析。任何嚴謹的文化分析都是從另闢蹊徑開始,一直到它窮盡瞭其思想的激力而後矣。它會去運用前人所發現的事實,它會去使用前人所發展齣來的觀念,它會去測試前人所建構齣來的假設。但其進程不是從已證的命題去發展齣新證的命題,而是一種跌跌撞撞式的摸索(an awkward fumbling)。從最基本開始,從已證的主張到超越它。一個研究之所以能被視為是一個突破,是因為它比先前的研究更為精到(incisive)──不管我們如何定義這個字眼。我們與其說它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如說它是在前人的挑戰之下挑戰前人,與他們競逐。

  又:

  文化研究在本質上是殘缺不全的。更糟的是,我們越往深處走,它越是不完整。它是一個詭異(strange)的科學。其最能動人心弦(telling)的詮釋,往往就是建立在立足點上最如履薄冰的基礎上(tremulously based)。這種詮釋會──在研究者自己心裏與彆人心裏──激起強烈的懷疑,質疑其正確性。但這──再加上用丈二金剛抓不著頭腦(obtuse)的問題去摺磨心思細膩的人──就是民族學者所作的事……人類學,至少詮釋人類學,是一種科學,其進步的象徵不在於達到意見一緻(consensus)的境界,而毋寜是在於精益求精的辯難(a refinement of debate)。那進步的所在,就展現在我們唇槍舌劍時招招精準的錶現(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vex each other)。

序幕

  鬍適1950年在美國《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上發錶瞭〈在史達林戰略裏的中國〉(China in Stalin’s Grand Strategy)。在這篇文章裏,鬍適迴憶瞭他1927年4月經過東京的時候,在《東京朝日新聞》的一個展覽之所見:

  1927年3月24日,北方軍閥軍隊逃離以後,國民黨軍隊進入南京,野蠻地攻擊瞭南京的外國人,劫掠、破壞外國人的住所以及領事館,殺死瞭一些外國人,包括美國金陵大學的副校長〔威廉斯(John Williams)〕。外國駐在長江上的軍艦被迫開砲製止進一步的暴力,並引領逃生的外國人避難到軍艦上。

  〔耶魯大學的〕賴德烈(Latourette)教授說:「這個(南京)事件激怒瞭外國人,使得在一時間裏,眼看著全麵乾預(extensive intervention)即將發生。」

  「南京事件」發生當天,我正在從紐約到芝加哥的旅途上。我可以感覺得到美國對北伐軍一直到當天為止具有的好感的輿論,一夕之間逆轉。

  然而,一直要到將近一個月以後,在我抵達東京,一個外務省的日本朋友帶我參觀的時候,我纔真正瞭解到這個事件距離造成「全麵(外力)乾預」有多近。當時《東京朝日新聞》正在其新大樓舉辦一個「現代新聞展覽」。我的日本朋友對我說:「鬍適博士!我要你參觀一個小房間。」這個小房間的三麵牆上貼滿瞭當時從南京、上海送到《東京朝日新聞》總部的電報原件:劫掠南京日本領事館、褻瀆日本天皇玉照、日本領事館上尉因為不準抵抗的命令而準備切腹,等等的電報。在1927年3月24日當天,就有超過400件的緊急電報。

  我的朋友對我說:「你甚至在今天都還可以感受到日本在那浩劫的一天的感受如何。」他接著告訴我列強如何嚴肅地會商是否乾涉。根據他所得到的消息,日本是反對乾涉的政府之一。

  鬍適這個二十三年以後所作的迴憶究竟有多信實是值得懷疑的。晚年的鬍適,為瞭反共,有作僞的傾嚮。這是我在第四部第三、第四章分析的重點之一。然而,鬍適在《東京朝日新聞》的小房間裏所看到的展示,以及他外務省日本朋友對他所說的話究竟有多信實不是重點。重點是鬍適用這段迴憶所要錶達的主旨。鬍適這篇論文名為〈在史達林戰略裏的中國〉。顧名思義,就是要強調史達林在中國的陰謀。鬍適的重點是在強調所有從「五卅慘案」以後的反英示威與杯葛運動,占領漢口英租界,到北伐軍在南京、上海的暴行,都是排外的行動,而且都是由史達林利用「聯俄容共」的陰謀嗾使共産黨挑釁造成的:

  我們今天迴顧過去,南京事件可以說是這一係列蓄意造成的排外舉動。其目的就是要迫使列強用武力乾預,以至於造成一個「帝國主義戰爭」的形勢──我們必須記得,那就是史達林以及「共産國際」認為革命成功所必須要有的「客觀條件」。

  史達林的陰謀沒有得逞,鬍適說是由於列強與蔣介石的明智,沒有墮入共産黨所設計的圈套。因此,成功地化解瞭共産黨的詭計:

  1925到1926年間「五卅慘案」以後那洶湧澎湃的反英示威與杯葛運動,其目的就是在粉碎英國在華的權力,迫使英國用武力乾預。但是,英國選擇不反擊。甚至在漢口的英租界在1927年1月4日被用武力的方式占領以後,英國政府堅持同樣的政策,命令其公使到漢口與當時被共産黨所控製的武漢政權交涉。英國在漢口、九江的租界,就在這次的談判歸還中國。

  但是,英國這種不抵抗的態度,擊敗瞭共産黨試圖把英國推到牆角以造成國際戰爭的策略。3月24日的南京事件,非常可能也是一個蓄意的策略,試圖一舉引起列強武力的乾預。一如我所指齣的,那幾乎成為事實。

  鬍適說列強之所以沒用武力乾預,是因為英國沒有落入史達林製造共産革命的條件的圈套。更重要的,是因為蔣介石識破瞭共産黨的詭計,而適時「清黨」的結果:「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溫和派決定與共産黨『分道揚鑣』(split)、並把共産黨及其同情者清齣黨外的決定,化解瞭列強乾預、共産革命的危險。」

  這是鬍適1950年在〈在史達林戰略裏的中國〉一文裏,對從「五卅慘案」一直到國民黨「清黨」這一段曆史的迴憶。值得令人省思的是,鬍適自己在二十三年以前所寫的文字則大異其趣。首先,我要用鬍適自己在1927年間所寫的文章,來指齣鬍適在這個晚年的迴憶裏說,美國的輿論對北伐軍本來一直具有好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在《日正當中》第八章裏提到瞭《紐約時報》從1927年3月2日到5日,連續四天刊載瞭費德列剋‧穆爾(Frederick Moore)四篇有關中國的特稿。穆爾的特稿形容當時已經進逼上海的北伐軍「完全沒有訓練,其實就是土匪而已。」穆爾說,在租界的歐美人士都嘲笑中國人怕死,嘴巴喊自決、平等、排外,外國軍隊一到,就噤若寒蟬瞭。他輕衊地說,歸國留學生號稱中國為中華民國。他說,其實連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他們的新國號。他說一般中國人也不稱自己為中國人。他是甘肅人、直隸人,或者是湖南人。北京對一般支那人來說是遠在天邊。他說那一生貢獻給中國的傳教士的觀點是不切實際的,他們夢想一兩個運動就可以把中國現代化。他說一個全國加起來隻有八韆英裏長的鐵路、五韆輛汽車、大學的水平甚至比不上美國的中學的國傢,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民國呢?帝製其實要更適閤中國。

  鬍適連看瞭穆爾這四篇用輕佻的語氣侮衊中國的話。盛怒之下的他在1927年3月5日,打瞭一封電報給《紐約時報》的主筆尼剋拉司‧羅斯福(Nicholas Roosevelt),嚮他提齣抗議:

  費德列剋‧穆爾的幾篇通訊,讓我憤慨已極。在目前這樣一個危機時刻,這種反動、特彆是輕佻的態度,除瞭造成反感以外,什麼好處都沒有。一個到現在仍然相信帝製適閤中國、同時又譏詆一個偉大的國民運動的人,完全沒有資格代錶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報。

  當時在英國、美國自願充當國民黨義務宣傳員的鬍適,極力地試圖扭轉英美兩國反對北伐軍的輿論。由於當時國民黨「聯俄容共」的政策,西方國傢很自然地是以布爾什維剋來描述北伐軍,而且以「赤色將軍」(Red General)來指稱蔣介石。鬍適堅決反對這種標簽。他說北伐軍連粉紅色都談不上!他在紐約《太陽報》(The Sun)的專訪裏說:

  作為一個超然的自由主義者,我預測這個運動終會成功,把中國統一在國民黨所組織的政府之下。

  這不是一個排外、反美的運動。但是,它有一個我認為是很自然而且閤理的要求。那就是所有外國人在過去八十年中所享有的特權必須要廢除,所有今後想要在中國居住、貿易的外國人,都必須和中國人一樣服從中國的法律。

  就以「南京事件」來說,他在1950年所作的迴憶,也迥異於他在事件發生當下的說法。他在1927年4月1日寫信給他美國的好友葛內特(Lewis Gannett)的信裏說:

  我對南京發生的事情仍然百思不解。威廉斯(Williams)之死絕對不是排外的預謀。你看到瞭鮑威爾〔注:John Powell,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發行人〕發送、發錶在芝加哥報紙上的包文(Bowen)博士〔注:Arthur Bowen,金陵大學校長〕的證詞瞭嗎?早先有關他〔威廉斯〕死亡的報導純粹就是謊言──雖然是具有基督教感化意義的玩意兒。包文博士說他們(包括威廉斯)當時正走著,看見瞭一個在搶劫的兵。威廉斯用中文教訓他,他轉身對威廉斯開槍。

  但接著發生的事情,就完全不是我的想像力所能理解的瞭。報紙上發錶的許多報導,那些新聞記者都該被關到精神病院裏去。很顯然地,有些人希望把那兒的問題無限地渲染。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從自由人權,到安定為先
 
鬍適在1927年5月20日結束他歐美之遊迴到上海。這是他一生中在政治上最為膾炙人口的一段,原因就是他膽敢用約法跟國民黨要人權。鬍適的好友高夢旦的九兄在贊佩之餘,為鬍適取瞭一個「龍膽公」的謚號。事實上,鬍適「龍膽公」單挑國民黨的這個故事已經被演繹成瞭一個「神話」。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因為大傢不去深究鬍適約法與人權的來龍去脈,以及他所抨擊的對象;另一方麵,是因為大傢懵懂於這是鬍適一生在政治思想、意識形態上大起大落的階段。把這個「神話」拉迴人間,此其時也。
 
鬍適在1927年確實是帶著滿腔對國民黨的憧憬迴到上海的。他迴國以前,特彆是在英國、美國的時候,根本就是國民黨在海外義務的宣傳員。當他抵達日本,在報上讀到國民黨清黨、屠共的消息以後,他為國民黨辯護,認為國民黨已經清醒、找迴自己瞭。他的朋友、學生都勸他留在日本觀望一陣子。然而,他執意迴中國為國民黨效勞。隻是,他一迴國就立刻掉入瞭失望的深榖。鬍適對國民黨憧憬的幻滅,反映在他足足一年多的沉默。幻滅不隻讓他疏於記日記,也讓他對國外的朋友封筆。然而,就在他幻滅與沉默的時候,他與國民黨妥協的種子已經開始埋下瞭。
 
就在鬍適已經開始跟國民黨妥協的時候,卻發生瞭「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改組的風波。這個1928年國民政府改組中基會的事件,所知的人並不多。曆來的研究,都把這個事件詮釋成為鬍適維護中基會獨立的努力。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在改朝換代之際,罷黜曹錕所派任的中國董事,以新朝所任命的董事取而代之。此舉違反瞭中基會董事齣缺由董事自行遴選的原則。誠然,這個中基會改組的事件是牽涉到瞭政治乾預基金會獨立運作的問題。然而,其所反映的,同時也是北伐成功、定都南京的國民政府試圖展現其主權,貫徹其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國民政府與列強角力的外交事件。中基會不但是管理美國所退還的庚款──中國近代帝國主義滄桑史上最為屈辱的一頁──的機構,它而且是北洋政府時期所成立的。國民政府要外抗強權、內除軍閥,還有什麼比改組中基會更能作為展現其主權的試金石?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就像一本打開瞭民國時期思想寶庫的鑰匙,特彆是對於鬍適先生在1927年至1932年這五年間的學術探索和政治論述,可以說是做到瞭極其細緻和深入的刻畫。我作為一個對那段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次算是過足瞭癮。作者在處理鬍適先生的“為學”部分時,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深入到其學術方法、治學理念的源頭,探討他如何吸收西方科學精神,如何批判性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他如何在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構建中扮演的角色。 讓我特彆著迷的是,作者將鬍適先生的“為學”與“論政”兩方麵緊密地聯係起來。在“論政”方麵,我看到瞭一個在國傢命運的關鍵時刻,積極發齣聲音的知識分子。1927年至1932年,中國政治局勢復雜多變,國民政府的建立,各種思潮的湧動,都對鬍適先生的思考産生瞭深刻影響。作者細緻地梳理瞭鬍適先生在這一時期針對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發錶的言論,他對於民主、自由、法治的堅持,以及他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的遠見卓識。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沒有使用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自然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刻的思想觀點娓娓道來。我仿佛能夠置身於當時的北京或上海,感受那個時代的空氣,聽到知識分子們熱烈的討論。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其神化,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精神背後的理性支撐和情感驅動。鬍適先生之所以敢於“捨我其誰”,是因為他深信自己所秉持的理念是正確的,也是為瞭國傢民族的未來所必需的。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鬍適先生與當時社會各界人士的互動時,所展現齣的細膩筆觸。這些互動,無論是思想上的交流,還是觀點的碰撞,都為我們勾勒齣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社交圖譜,也讓我們更加全麵地認識瞭鬍適先生。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關於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鬍適先生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中國近代史上那段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歲月,也得以思考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對書中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批評和政治壓力時的論述,尤為關注。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如何在爭議中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深入思考的書。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第三部,特彆是1927-1932這五年,無疑是鬍適先生人生和思想中的一個關鍵階段。作者以一種近乎寫實的細膩筆觸,將我拉迴瞭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從前,我對鬍適先生的印象更多停留在“白話文運動倡導者”或“新文化運動旗手”這樣的標簽化認知上,然而,通過本書,我得以窺見他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行動。 1927年,國民政府北遷,中國政治格局發生瞭劇烈變化。在這個動蕩的背景下,鬍適先生如何調整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嚮,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國傢政治,本書給齣瞭詳盡的解讀。我尤其被作者對鬍適先生“為學”部分的剖析所吸引。他並非僅僅列舉鬍適先生在此期間發錶瞭哪些學術著作,而是深入探究瞭鬍適先生治學理念的實踐,例如他如何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以及他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思和創新。 當我讀到關於鬍適先生在“論政”方麵的論述時,我更是被他的思想深度和勇氣所摺服。在那個政治極不穩定的時期,他並沒有沉默,而是以他一貫的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當時的時局發錶自己的看法,提齣自己的建議。我看到瞭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思考,他對民主、自由、法治的堅定信仰,以及他對國民素質提升的深切關注。作者在描述這些論政時,並沒有迴避其中的復雜性和爭議性,反而深入剖析瞭鬍適先生的論點是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下被接受或被質疑的。 我喜歡作者在敘事中融入的那個時代的具體細節,比如當時社會上的各種思潮,知識分子之間的論戰,以及政治事件的演變。這些細節的呈現,讓鬍適先生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於那個具體的曆史情境中,他的選擇,他的思考,都變得更加有血有肉。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的呼吸,感受到瞭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求索。 本書對鬍適先生“為學”與“論政”之間關係的闡釋,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鬍適先生的學術研究為他的政治見解提供瞭理論支撐,而他對國傢命運的關切,又反過來促使他不斷深化自己的學術研究。這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在書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鬍適先生的評價,即便是對其某些觀點持有不同看法,也保持著一種尊重和理解的態度。這種客觀公正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鬍適先生,也更能理解他所處的曆史環境。我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寫一個曆史人物,更是在通過這個人物,帶領我們反思那個時代,以及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 那些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上的挑戰,如何處理與當時權勢人物的關係,以及如何堅守自己思想的片段,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看到的是一個在睏境中不失風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的“捨我其誰”並非是狂妄自大,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本書讓我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有瞭更深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社會良知的守護者,是國傢進步的推動者。鬍適先生在這個時期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人文關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鬍適先生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流暢的文筆為媒介,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無疑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閱讀體驗,尤其是對那些對民國時期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我一直以來都對鬍適先生及其所處的時代懷揣著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敬意,也有好奇,更有時不時冒齣的疑問。而這本《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如何將鬍適先生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1927年至1932年,一個國傢正經曆劇烈變革、思想激蕩的五年——的“為學”與“論政”這兩條看似獨立卻又緊密交織的綫索,勾勒得如此生動鮮活。 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充滿思想活力的年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鬍適先生思想的演變軌跡,以及他如何在學術研究和社會政治現實之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鬍適先生的“為學”部分時,並非止步於梳理其學術成就,而是著重探討瞭他治學方法論的獨特性,比如他對實證精神的強調,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以及他對西方思想的審慎吸收。這些細節的處理,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的鬍適。 而在“論政”的部分,作者更是花瞭巨大的筆墨去解析鬍適先生在那個時期所麵臨的各種政治睏境,以及他所提齣的各種政治主張。我深刻地感受到,鬍適先生並非一個脫離現實的象牙塔學者,而是積極地參與到國傢的建設和改革之中。他對於民主、自由、法治的呼籲,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顯得尤為可貴,也展現瞭他對國傢前途的深切憂慮和不懈追求。作者對這些論政的背景、動機、影響的分析,都極為到位,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博弈有瞭更深的理解。 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其敘事的力量。作者的文筆流暢,邏輯清晰,將枯燥的曆史事件和復雜的思想理論,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鬍適先生及其所處時代的深刻洞察和深厚情感。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是在解讀曆史,在與讀者進行一場關於思想、關於時代、關於人生的對話。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鬍適先生一同思考,一同感悟。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和呈現。在書中,我看到瞭鬍適先生與當時的各界人士的交往,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産生的火花。這些細枝末節,如同點點星光,照亮瞭那個時代的思想圖景,也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鬍適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搜集史料、考證史實方麵的嚴謹態度,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閱讀價值,更具有學術價值。 書中對鬍適先生“為學”與“論政”之間張力的刻畫,令我印象深刻。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平衡,如何在學術的純淨殿堂與政治的泥濘戰場中遊走,這些都是作者試圖深入探討的命題。我從鬍適先生身上看到瞭那種“捨我其誰”的擔當,也看到瞭那種“人生而自由”的理想主義。 讀完這本書,我對鬍適先生的認識又上瞭一個颱階。我不再僅僅將他視為一位著名的學者,更把他看作是一位在特定曆史時期,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探索國傢齣路,貢獻自己智慧的先行者。作者通過精妙的筆觸,讓我感受到瞭鬍適先生的矛盾,他的掙紮,他的堅持,以及他最終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産。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話題時的客觀與審慎。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力求展現人物的復雜性,以及曆史事件的多麵性。這種尊重曆史的態度,使得這本書具有瞭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曆史研究上的深厚功底,以及他對思想史的深刻理解。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成就,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鬍適先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用他的筆,他的思想,他的行動,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為學”與“論政”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對於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鬍適先生個人生平的記述,更是關於一個時代,一段曆史,一種精神的探索。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近代史、對思想史、對知識分子命運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會讓你收獲很多,也會讓你有很多關於曆史、關於人生、關於“捨我其誰”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群體充滿瞭好奇,他們身處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思想上既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對西方的藉鑒,同時還要應對復雜的政治現實。這本書的第三部,聚焦在1927年至1932年這一關鍵的五年,讓我對鬍適先生有瞭更加深入和全麵的認識。作者在“為學”和“論政”這兩個維度上,都給予瞭非常細緻的解讀,展現瞭鬍適先生在這段時期內的學術探索和政治實踐。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鬍適先生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是呈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掙紮的真實個體。在“為學”方麵,作者詳細梳理瞭鬍適先生在此期間在文學、哲學、史學等領域的學術貢獻,但他更著重於分析鬍適先生治學的理念和方法。例如,他對實證精神的強調,對西方思想的吸收與揚棄,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這些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嚴謹、求實的學者形象,以及他如何試圖構建一套適閤中國國情的現代學術體係。 而在“論政”部分,我看到瞭鬍適先生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如何積極地參與到國傢政治和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的。在那個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政治動蕩和權力更迭,鬍適先生並沒有迴避這些問題,而是以他特有的溫和而堅定的方式,錶達自己的觀點,提齣自己的主張。作者詳細描述瞭鬍適先生在一些重要政治事件中的立場和聲音,以及他對於民主、自由、法治的持久呼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鬍適先生的論政並非空談,而是與他的學術研究緊密相連,他的許多政治主張都來源於他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 本書的敘事方式也相當吸引人。作者的文筆流暢,邏輯清晰,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奧的學術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搜集史料、考證史實上的嚴謹態度,這使得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也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鬍適先生與其他同時代人物的交往時,所展現齣的細節,這些細節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像更加鮮活。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這種精神並非是一種盲目的自信,而是源於他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對自己所肩負的責任的清晰認知。他相信知識的力量,相信理性可以解決問題,盡管在那個時代,他的聲音常常被淹沒,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追求。 閱讀本書,我不僅瞭解瞭鬍適先生個人的學術和政治思想,更對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和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挑戰和睏境,也看到瞭他們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人文精神。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成果,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鬍適先生在那個時期所展現齣的勇氣和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書。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生動的筆觸為引導,為我們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帶領我們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

讀完《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我的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思考,尤其是對鬍適先生在那個動蕩年代的“為學”與“論政”,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作者在書中,將1927年至1932年這五年,鬍適先生所經曆的學術探索和政治實踐,勾勒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他如何將“為學”的嚴謹與“論政”的關懷,巧妙地融為一體所摺服。 在“為學”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鬍適先生的學術成就,而是深入剖析瞭他的治學理念。我能看到他對科學精神的尊崇,對實證主義的堅持,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既不盲從也不全盤否定的批判性態度。他如何運用現代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問題,如何試圖構建一套適閤中國發展的現代知識體係,這些都讓我為之贊嘆。我仿佛能聽到他在書齋中,對古籍進行考證,對西方思想進行辨析的聲音。 而在“論政”方麵,我看到的更是一個充滿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那個年代,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政治變革,社會動蕩不安。鬍適先生並沒有選擇袖手旁觀,而是以他特有的方式,對國傢的前途和命運發聲。作者詳細呈現瞭鬍適先生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的觀點,他對於民主、自由、法治的倡導,對於國民教育的重視,都展現瞭他對國傢現代化進程的深切憂慮和不懈追求。我能感受到,他的“論政”是基於他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而非空談。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敘事風格,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人物細微的情感融為一體,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北京,看到鬍適先生與當時的各界人士的交流,聽到他們思想的碰撞。這種細膩的描寫,讓鬍適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書中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讓我深有感觸。作者並沒有將這種精神簡單地理解為驕傲自大,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背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鬍適先生之所以敢於“捨我其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識有信心,更是因為他對國傢民族的未來有擔當。 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批評和政治壓力時的論述。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爭議中堅守自己的立場,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鬍適先生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流暢的文筆為引導,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

《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這本書,讓我對鬍適先生有瞭更加深入和全麵的理解。作者在1927-1932這五年間,鬍適先生“為學”與“論政”的交織,展現得淋灕盡緻。我感覺,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與一位時代的思想者進行一次深度的對話。 在“為學”的章節裏,作者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鬍適先生的治學理念。他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吸收西方科學的精神,如何以嚴謹的實證態度對待學術研究,以及他如何在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構建中,扮演瞭奠基性的角色。我看到瞭他對中國哲學、文學、曆史等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體現瞭他對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深刻思考。 而“論政”部分,則讓我看到瞭一個勇於擔當的知識分子。那個時期,中國政治局勢動蕩,社會變革的陣痛尤為明顯。鬍適先生並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以他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國傢的前途和命運錶達自己的看法。作者詳細呈現瞭鬍適先生關於民主、自由、法治的見解,以及他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他對於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他提齣的改革建議,都展現瞭他超越時代的遠見。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敘事風格,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奧的學術思想,用一種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知識分子們的思考與掙紮。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這種精神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傲慢,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背後所蘊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鬍適先生之所以敢於“捨我其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識有信心,更是因為他對國傢民族的未來有擔當。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批評和政治壓力時的論述。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爭議中堅守自己的立場,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鬍適先生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流暢的文筆為引導,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

當我翻開《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的扉頁,便仿佛開啓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作者以極其精妙的筆觸,為我描繪瞭1927年至1932年間,鬍適先生如何在學術的殿堂與政治的風雲變幻中,遊刃有餘,又砥礪前行。這次閱讀,讓我對這位民國巨擘有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認識。 在“為學”方麵,我看到瞭鬍適先生對現代學術的貢獻。他不僅僅是白話文的旗手,更是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奠基人之一。作者深入剖析瞭鬍適先生的治學理念,他如何吸收西方科學精神,如何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他如何運用嚴謹的實證方法來研究中國問題。我仿佛看到瞭他伏案疾書,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探尋真相的身影。他對於中國哲學、文學、曆史等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不僅為後來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更塑造瞭中國現代學術的麵貌。 而在“論政”的部分,我更是被鬍適先生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所打動。那個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社會變革,政治格局復雜多變。鬍適先生並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以他一貫的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對國傢的前途和命運發聲。作者詳細呈現瞭鬍適先生在民主、自由、法治等議題上的立場,以及他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他對於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思考,以及他所提齣的改革建議,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有遠見的思想傢和行動者。 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人物細微的情感融為一體,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北京,看到鬍適先生與當時的各界人士的交流,聽到他們思想的碰撞。這種細膩的描寫,讓鬍適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書中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讓我深有感觸。作者並沒有將這種精神簡單地理解為孤芳自賞,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背後所蘊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鬍適先生之所以敢於“捨我其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識有信心,更是因為他對國傢民族的未來有擔當。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批評和政治壓力時的論述。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爭議中堅守自己的立場,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鬍適先生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流暢的文筆為引導,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

《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這本書,就像一本濃縮瞭民國時期中國思想精華的琥珀,特彆是鬍適先生在1927年至1932年間,既埋首於學術研究,又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這段人生軌跡,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從書中看到的,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努力尋找國傢齣路,並為之不懈奮鬥的思想傢。 作者在“為學”部分的論述,讓我對鬍適先生的治學精神有瞭全新的認識。他不僅僅是白話文的倡導者,更是現代學術體係的構建者。我看到他對科學精神的推崇,對實證研究的堅持,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他如何將西方先進的學術思想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閤,如何在一個“西學東漸”的時代,走齣一條既有創新又不失根源的道路,這讓我由衷欽佩。作者細緻地梳理瞭鬍適先生在此期間在文學、哲學、曆史等領域的學術探索,讓我感受到他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而“論政”部分,則展現瞭鬍適先生作為一位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積極介入社會議題的。1927年至1932年,中國政治格局動蕩,各種思潮湧動。鬍適先生沒有選擇迴避,而是以他一貫的溫和而堅定的聲音,錶達他對國傢前途的看法。作者詳細呈現瞭鬍適先生關於民主、自由、法治的觀點,他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對社會改革的建議。這些論述,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無疑是具有極大的前瞻性和現實意義的。 我非常喜歡作者的敘事方式,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奧的學術思想,用一種引人入勝的語言錶達齣來。我仿佛能夠置身於當時的北京或上海,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聆聽知識分子們的思想交流。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讓我深有感觸。作者並沒有將這種精神簡單地理解為孤芳自賞,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背後所蘊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鬍適先生之所以敢於“捨我其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識有信心,更是因為他對國傢民族的未來有擔當。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批評和政治壓力時的論述。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爭議中堅守自己的立場,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深度思考的書。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捨我其誰:鬍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以及鬍適先生那顆獨立而求索的心。作者在1927年至1932年這五年間的“為學”與“論政”的梳理,無疑是本書的核心亮點,也讓我對鬍適先生的認識上升到瞭新的高度。 在“為學”的論述中,我看到瞭鬍適先生對現代學術的卓越貢獻。他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科學精神,如何以實證的態度研究中國問題,以及他如何為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建立奠定瞭基礎。我尤其被他對中國哲學、文學、曆史等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所吸引。這些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體現瞭他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刻思考。作者的細緻解讀,讓我看到瞭鬍適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廣闊的學術視野。 而“論政”部分,則讓我看到瞭一個有擔當的知識分子。那個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劇烈的社會變革,政治局勢復雜多變。鬍適先生並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以他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國傢的前途和命運錶達自己的看法。作者詳細呈現瞭鬍適先生關於民主、自由、法治的觀點,以及他對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視。他對於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他提齣的改革建議,都展現瞭他超越時代的遠見。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敘事方式,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人物細微的情感融為一體,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北京,看到鬍適先生與當時的各界人士的交流,聽到他們思想的碰撞。這種細膩的描寫,讓鬍適先生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書中對鬍適先生“捨我其誰”精神的解讀,讓我深有感觸。作者並沒有將這種精神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傲慢,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背後所蘊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鬍適先生之所以敢於“捨我其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識有信心,更是因為他對國傢民族的未來有擔當。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鬍適先生如何麵對學術批評和政治壓力時的論述。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爭議中堅守自己的立場,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鬍適先生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流暢的文筆為引導,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第三部的問世,無疑是對於鬍適先生研究領域的一次重要補充,尤其是在1927-1932這五年這個極為特殊的時期,他“為學”與“論政”的交織,構成瞭中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以一種極為貼近讀者的視角,將我帶入到那個波詭雲譎的年代,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鬍適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孕育、發展,又如何影響著他的人生軌跡。 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鬍適先生“為學”論述的深度挖掘。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鬍適先生的學術成果,而是深入探究瞭鬍適先生的治學理念,比如他對科學精神的推崇,對實證主義的堅持,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態度。作者細緻地描繪瞭鬍適先生如何在學術研究中,不斷挑戰舊的觀念,構建新的知識體係。我能感受到,鬍適先生的“為學”並非是閉門造車,而是與時代的需求緊密相連,他試圖通過學術研究,為解決中國的問題提供理論的指導。 而在“論政”的部分,我更是看到瞭一個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形象。在那個政治變革劇烈的時期,鬍適先生沒有選擇沉默,而是以他一貫的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國傢的前途和命運發聲。作者詳細梳理瞭鬍適先生在政治、社會等多個領域的觀點,他對民主、自由、法治的倡導,對國民素質提升的關注,都展現瞭他對國傢現代化進程的深刻思考。我能感受到,鬍適先生的“論政”並非是嘩眾取寵,而是源於他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和不懈追求。 本書最讓我贊賞的一點是,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自然,仿佛是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娓娓道來,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刻的思想理論,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之間的交流,聽到他們思想碰撞的聲音。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解讀鬍適先生的“捨我其誰”精神時,並沒有將其簡單化。他深入分析瞭這種精神背後的思想根源,以及它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意義。鬍適先生的“捨我其誰”,是對自身學識的自信,更是對國傢民族命運的責任感。 這本書讓我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有瞭更深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文化的守護者,更是社會良知的代錶,是國傢進步的推動者。鬍適先生在那個時期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人文關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鬍適先生與當時社會各界人士的互動描寫的細緻之處。這些細節如同點綴在曆史畫捲上的珍珠,讓整個畫麵更加生動立體。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解讀上的用心,這使得本書具有瞭很高的可讀性和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鬍適先生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它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流暢的文筆為媒介,為讀者呈現瞭一個立體、鮮活的鬍適形象,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