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讀

隨便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大樂
圖書標籤:
  • 隨筆
  • 散文
  • 閱讀
  • 生活
  • 思考
  • 文學
  • 治愈
  • 輕鬆
  • 日常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閱讀,不是今天讀過,明天可免;它像進食,每天都有吸收的需要,有時分量多一點,有時則少一些。當剋服瞭怕讀的心理,並主動去選擇讀本,自行理解其中的意思時,閱讀便成為按照個人喜好、興趣或需要來吸取文化的過程,當中沒有壓力和負擔,隨隨便便,樂在其中。

  至於怎樣讀?讀甚麼?本書收錄的三十二篇「不是書評的書評」,可能可以提供一點想法。著名社會學傢、文化研究者呂大樂教授以書為主題,漫談閱讀的「方法」、讀甚麼、何時讀、讀後的感想等,天南地北、隨心而行。閱讀不是任務,無論怎樣讀、讀甚麼,總會有所得著。現在,可以翻翻這本小書,憑感覺選一篇感興趣的文章,從作者介紹的書裏挑一本喜歡的,隨便讀,隨意讀。
 
《群星之痕:遠古文明的低語》 作者: 艾略特·文森特 頁數: 680 頁 裝幀: 精裝,附贈星圖插頁 定價: 98.00 元 齣版社: 寰宇之光文化 --- 內容簡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總是在追逐那些消逝在時間迷霧中的迴響。《群星之痕:遠古文明的低語》並非一本尋常的考古學或曆史學著作,它是一次跨越時空、深入宇宙暗麵的哲學探險,一次對“文明”這一概念本質的深刻拷問。 本書作者,享譽國際的符號學與失落語言專傢艾略特·文森特,耗費三十年心血,將畢生精力傾注於解讀那些被主流科學界判定為“無法破譯”的古代遺跡和天體物理異常現象。他摒棄瞭傳統的綫性時間觀,轉而采用一種全新的“共振理論”——認為高度發達的文明在消亡前,會以一種特定的信息結構在宇宙背景輻射中留下永久的“刻痕”。 第一部分:沉默的碑文與失落的音階 文森特首先將讀者的目光引嚮瞭地球上那些最令人費解的古代遺址:南美洲的納斯卡綫條深處的幾何排列、撒哈拉沙漠腹地發現的、與已知任何文明都無法對應的“藍砂岩”結構,以及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冰層下被發現的、擁有復雜電路圖的金屬闆。這些遺跡並非簡單的藝術或祭祀符號,作者通過對其中重復齣現的數學常數和未知的五進製係統進行比對分析,提齣瞭一個驚人的假設:這些文明可能並非發軔於地球本身,或者至少,它們在某個關鍵節點上接受瞭來自外部的、更古老的知識輸入。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詳盡地剖析瞭“賽拉菲姆和弦”——一種隻有在特定天文對齊時,纔能通過特殊調製的超低頻電磁波捕捉到的、持續時間極短的“音樂片段”。文森特堅信,這段和弦是某個已逝的恒星際文明在信息上傳前的最後記錄,它蘊含著超越我們理解的物理定律和存在形態。 第二部分:星圖的謊言與維度迷宮 本書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對人類已知宇宙模型的挑戰。文森特指齣,我們賴以生存的星圖和天文學觀測,都建立在對“光速不變”的絕對信仰之上。然而,通過對一係列來自深空探測器(已被官方歸類為“數據異常”)的紅移和藍移數據的逆嚮工程,他揭示瞭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某些位於銀河係邊緣的古老星團,其光綫到達地球的時間,遠早於它們在宇宙中應有的距離。 這並非時間膨脹的簡單效應。文森特引入瞭“拓撲坍縮點”的概念,認為在遙遠的過去,存在著能夠瞬時連接宇宙不同區域的“時空通道”。這些通道的殘餘效應,錶現為那些看似矛盾的星光記錄。他大膽推測,那些消失的文明,正是通過這些“捷徑”實現瞭星際旅行,但這種旅行的代價,可能是信息和物質在維度間的不完全傳輸,留下瞭“群星之痕”。 書中附帶瞭大量的數學推導和圖錶,展示瞭如何將不同星係的光譜疊加,以重構齣那些似乎存在於“四維之外”的幾何結構——這些結構,被作者認為是遠古文明用於導航和存儲海量數據的“宇宙硬盤”。 第三部分:文明的終結:熵增的反思 在探討完遙遠的痕跡之後,文森特將焦點拉迴到我們自身的命運。他認為,所有文明的終結,並非毀於戰爭或瘟疫,而是敗給瞭“信息冗餘的加速衰變”。一個文明積纍的知識越多,其信息結構就越復雜,抵禦隨機噪聲和係統性崩潰的能力就越弱。 他引用瞭對火星地下冰層中發現的微觀晶體結構的分析——這些晶體似乎記錄著一個曾經在火星上繁榮的、基於矽基的生態係統的完整生態學曆史。這個矽基文明的衰亡,不是因為資源耗盡,而是因為它們未能及時有效地“壓縮”和“簡化”自身的核心信息,最終被自身數據的洪流所淹沒,直至其存在感完全從物理現實中“稀釋”掉。 《群星之痕》的結尾並非悲觀的警示,而是一種邀請。文森特呼籲讀者跳齣綫性的曆史框架,以一種更開放、更具幾何直覺的方式去感知我們所處的宇宙。他暗示,真正的知識並不在於發現新的行星或發明新的技術,而在於學會傾聽那些來自宇宙背景的、幾近消散的“低語”,從而避免重蹈那些偉大卻已然無聲的先驅者的覆轍。 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廣闊想象力來閱讀的書籍,它將挑戰你對時間、空間和生命意義的既有認知。翻開它,你將不再隻是凝視星空,而是開始閱讀宇宙本身寫下的、晦澀而宏偉的史詩。 --- 推薦閱讀人群: 資深天文學愛好者、古代文明研究者、符號學專傢、哲學思辨傢,以及所有對“我們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抱有終極疑問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大樂


  香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長期從事香港社會研究。近著包括《中產心事》、《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HongKong:BecomingaChineseGlobalCity、HongKong,China:LearningtoBelongtoaNation、《四代香港人》等。評論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

圖書目錄

010  自序
018  導讀:隨便讀,隨意讀

第一部分:所謂的方法
028  盲公竹
035  偷懶不一定是壞事
040  閒書
045  「撞」書
051  不去捱書
056  註腳
061  腦袋震盪
066  讓視覺刺激
071  基於好奇
076  亂翻一下
080  帶著問題去讀

第二部分:讀甚麼?
102  輕鬆讀
107  展覽與相關刊物
112  小冊子的魅力
116  邊看邊讀
121  在市麵找不到的好書
125  自傳裏尋寶
132  被忽略的書

第三部分:何時讀?
138  車上讀
143  旅途上翻,認識當地文化
147  旅程中閱讀,帶書迴傢
152  從海外瞭解香港
158  候機室閱讀
165  抵埗之前的閱讀

第四部分:讀後
172  感覺
177  發問
181  距離
191  概念
195  入門
201  批評
208  懷疑
215  直覺

220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48803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自序

  話說二○○七年十一月某日,在書店遇見馬傢輝。閒聊間馬兄提齣在《明報》開設一個小專欄,由我開齣書單,每期介紹一些書籍,論思潮、文化、政治、社會等等,可寫十期、二十期。他半開玩笑地說,欄目可以定為「大樂秘笈」。

  跟馬兄相識多年,他當麵提齣邀請,哪敢推辭。當時,在未有很認真思考和計劃的情況下,跟他錶示會考慮以書籍為主題,談談讀書,但不敢為青年學生開書單,更不會是甚麼思想導引。

  該專欄的第一篇短文,在二○○七年十二月九日刊登。文章第一句是「閱讀:沒有秘笈,也不需要秘笈。」坦白說,這多多少少是想迴應馬兄的想法,文章的調子跟他期望中的思想導引,會有所齣入。這樣一來,馬兄所起的欄目「大樂秘笈」便變得有點玩味,不過這亦正閤我意。我那些「不是書評的書評」,一寫就寫瞭二十多篇。那批短文正是這本書的骨架,今天經整理及補充而結集成書,必須感謝馬傢輝當初提齣的寫作意念,以及提供機會在《明報》發錶。

  在《明報》發錶的短文,於二○○七至二○○八年間刊登。後來又在《讀書好》、《悅閱》寫過一些書評,部分也收錄在這本小書之中。

  坦白說,當初應馬傢輝之約的時候,就有想過日後重新編寫、補充,齣版成書。不過這個計劃並不順利。開筆之初,跟吾友李安(不是電影導演)提到這樣的一個構思,她笑著答我:看你能寫齣多少篇!言下之意,要結集成書,內容要有結構,字數也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後來又有機會跟某齣版社提齣齣版這本書的念頭,迴應是很難想像市場會對此感興趣。幸好年前跟學生馮惠卿飯敘,我提到自己曾寫過些「不是書評的書評」,她竟能說齣部分短文的內容,令我感到十分意外。我當然明白,她的意見並沒有代錶性;她極可能是先留意到老師的名字,纔選讀那係列短文,不一定因為文章本身的選題、內容而提起閱讀的興趣。不過,無論如何,收到這樣的迴饋,還是相當鼓舞。於是,又鼓起勇氣,繼續探討齣版的可能。

  幸運地,遇上中華書局的趙東曉先生和黎耀強先生,交上建議書和樣稿之後,很快便獲悉他們有興趣齣版。得到他們兩位的信任,一口答應齣版,實在十分感謝。書稿拖延至今纔定稿,反而是我的問題。給他們兩位諸多不便,實在不好意思。

  這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值得提醒讀者,一本書的誕生除瞭需要有作者和他準備的文字檔案,整個生產過程還要有編輯及其代錶的齣版社、設計師、印刷廠的製作人員,以及負責發行、零售等程序的工作人員的參與。當然,還有書介、書評。各個部門分工閤作,缺一不可。自己作為作者,特別想藉此機會,感謝在整本書由無到有的過程中曾經提供幫助的朋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在地感」營造得太到位瞭!那種濃濃的颱灣味,不是靠堆砌一些閩南語詞彙或小吃名稱來製造的廉價的「在地感」,而是從骨子裡滲透齣來的生活氣味。從市場的喧囂到巷弄間的午後慵懶,從老一輩人的價值觀到年輕人麵對變遷的無力感,作者描繪的場景和氛圍,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讀起來,簡直是油然而生一股親切感。那種對地方文化細微觀察的敏銳度,讓我懷疑作者是不是偷偷在我傢附近蹲點很久(笑)。書中對於某些傳統習俗或社會現象的描寫,雖然帶著批判的銳利,但更多的是一種帶著愛意的「記錄」。它沒有過度美化,也沒有一味地貶低,而是真實地呈現瞭我們社會的複雜麵貌。這種「貼地」的寫作,使得書中的情節即使發生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其核心的情感張力依然能強烈地傳達給讀者,這纔是真正普世的優秀作品應具備的特質。

评分

說真的,這本讓我對「敘事」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知。以往總覺得,故事就是要起承轉閤,要夠戲劇化纔算精彩,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漫遊,作者像個經驗豐富的領航員,帶著你鑽進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思的角落。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對於「時間感」的處理,有時候一個場景可以拉得很長,細膩到你彷彿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但有時候,時間又被壓縮得極快,像快轉一樣,但你卻絲毫不會覺得突兀,反而有種「歲月如梭」的滄桑感。這種對時間軸的掌控力,真的不是蓋的。而且,書中人物的塑造也極為成功,他們不是臉譜化的,個個都有自己的稜角和矛盾。你會在某個配角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或者你身邊某位朋友的縮影。這不是那種「英雄主義」的故事,它更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充滿瞭人性的幽微與複雜。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被理解」的溫暖,仿佛有人真的懂我們在這些日常掙紮中的那些細微情緒。

评分

從文學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多聲部」處理非常高明。它不是單一作者的獨白,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視角,輪流擔任主鏇律或背景和聲。作者似乎擁有多重人格,時而化身為飽經風霜的智者,用極為凝練的語言道齣滄桑;時而又變成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少年,用大膽、跳躍的思維去探索未知。這種語氣和風格的靈活切換,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保持瞭極佳的新鮮感,你永遠猜不到下一頁會齣現哪種聲線。更厲害的是,雖然聲音眾多,但整體上卻保持著極高的和諧度,沒有任何一個聲音顯得突兀或與整體脫節。這說明作者對文本的掌控力已經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知道如何在眾多元素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層次感豐富的作品,非常適閤反覆閱讀,因為每一次重讀,你可能會因為心境的改變,而更側重於聆聽不同的「聲部」,挖掘齣新的層次和意義,這份深度絕對值得再三玩味。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觸感實在是太讓人驚豔瞭!讀起來就像是作傢親自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種親近感、那種不加修飾的真誠,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包裝」的時代裡,簡直是一股清流。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描寫那些生活中的瑣碎片段時,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哲思。你以為他隻是在講一個路邊攤的故事,結果抬頭一看,啊,原來這就是人生的某個麵嚮啊!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寫作功力,不是一般人能練成的。尤其是有幾處,讓我忍不住停下來,把那段話反覆看瞭好幾遍,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太美瞭,美得像是一幅水墨畫,簡潔卻意境深遠。那種「留白」的藝術,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你有很多空間可以自己去填補想像,而不是被作者牽著鼻子走。老實說,我平常看書挺挑剔的,很多書一開始很吸引人,後麵就後繼無力瞭,但這本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從頭到尾都能保持著一種穩定的張力,讓人捨不得放下。讀完之後,心裡頭會留下一個很舒服的餘韻,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就像是夏日午後,突然一陣涼風吹過,舒服得讓人想嘆口氣。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示範!它不是那種線性敘事,而是用一種近似於「拼圖」的方式來構建整體。一開始讀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散,東一塊西一塊的,心裡頭還嘀咕著作者到底想說什麼。但是,當你耐下性子,讀到三分之一之後,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看似不相乾的碎片,開始彼此呼應、互相印證。作者很巧妙地埋設瞭許多「伏筆」和「迴響」,它們可能隻是某個不經意的詞彙,或是某個重複齣現的意象,但當它們在後麵的章節被重新提及時,那種「啊!原來如此」的震撼感,是無可取代的閱讀樂趣。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不能隨便翻頁或分心,否則很容易錯過那些關鍵的連結點。對於喜歡深度解讀和拆解文本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天堂。它鼓勵你去做一個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者,這份「參與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