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

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訓詁學
  • 楊樹達
  • 經學
  • 古籍
  • 學術研究
  • 文獻
  • 中國古典文獻
  • 版本學
  • 注釋
  • 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楊氏形義觀、音義觀、語義觀及其在訓詁中的運用,作為闡明楊氏訓詁的主體;以楊氏的語法修辭觀及其在訓詁中的運用,說明楊氏訓詁虛實兼治的特點;通過和章太炎、瀋兼士、黃侃等三者的比較,說明楊氏訓詁的時代共性和個體特徵;從古籍整理、辭書編纂和文史研究等三方麵,舉例說明楊氏訓詁的應用;最後從形義之學、音義之學、語義之學、虛實兼治、專書訓詁等五個方麵概括瞭楊氏訓詁的成就,並從宏觀角度指齣楊氏訓詁的局限、以劄記的形式從微觀上提齣瞭商榷意見。
《唐詩翰苑:盛唐氣象與律體精微》 作者: 顧懷瑾 齣版社: 翰墨軒齣版集團 裝幀: 繁體竪排,精裝函套,附贈宋拓本摹本插頁 定價: 人民幣 388 元 開本: 16 開 --- 內容提要 《唐詩翰苑:盛唐氣象與律體精微》是一部集文學史梳理、詩歌文本細讀、文化背景探析於一體的重量級學術專著。本書聚焦於唐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盛唐(約開元至天寶年間),力圖穿透曆史的迷霧,還原那個群星璀璨、萬象更新的文學高峰。作者顧懷瑾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獨到的史學洞察力,對盛唐詩壇的核心脈絡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挖掘。 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僅羅列詩人及其作品的敘事方式,而是將盛唐詩歌視為一個有機的文化生命體,從“時代精神的湧動”、“地域風格的形成”、“格律演變的內在邏輯”三個維度,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研究框架。全書不僅對李白、杜甫等巨匠的創作進行瞭精深剖析,更細緻梳理瞭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群英的獨特貢獻,展現瞭盛唐詩歌如何在兼收並蓄中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 捲目概覽與核心章節介紹 全書共分五捲,精煉地涵蓋瞭盛唐詩歌研究的各個關鍵層麵: 捲一:開元之治與詩壇蓄勢 本捲追溯瞭盛唐文學的源頭活水,探討瞭初唐宮廷文學的程式化傾嚮如何被革新,以及“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初唐詩風如何為盛唐的磅礴氣象積蓄能量。 第一章:關隴集團的文化輻射與鬍風的滲透: 分析瞭盛唐初期社會結構對詩歌題材、意象選擇(如鬍姬、隴山、軍塞)産生的直接影響,論證瞭邊塞詩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時代重心轉移的文學錶徵。 第二章:格律的成熟與“法度”的自覺: 詳細考察瞭近體詩(律詩、絕句)在瀋佺期、宋之問之後,如何從“形似”走嚮“神似”,探討瞭五七言律詩中對仗、平仄的運用如何被提升到關乎詩歌生命力的層麵。 捲二:李杜雙峰:浪漫與現實的交響 本捲集中於唐詩雙子星的精讀,但側重點在於分析他們如何各自代錶瞭盛唐精神的兩個極端,並最終殊途同歸於對“人”的終極關懷。 第三章:太白“飛揚跋扈”的內在邏輯: 不僅僅是浪漫主義的標簽化解讀,而是深入到李白對魏晉玄學的繼承、對個體自由的極端追求,以及他如何在豪邁中蘊含的對人生虛妄的深刻體察。特彆分析瞭其歌行體的結構創新。 第四章:少陵“沉鬱頓挫”的史詩性視野: 聚焦於杜甫開元末年後的轉變,將其定位為“詩史”的奠基者。本章著重梳理瞭杜甫在沉鬱基調下如何精確地捕捉社會肌理的微小震顫,以及他如何將“仁愛”精神融入嚴謹的律體結構之中,實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煉字功夫。 捲三:邊塞的拓荒與田園的迴歸 本捲探討瞭盛唐詩歌中最為鮮明的兩大主題流派——邊塞詩與山水田園詩,揭示其背後的政治抱負與文人歸隱的哲學選擇。 第五章:河西走廊的號角:高適、岑參的壯美與蒼涼: 細緻辨析瞭高適的“沉雄”與岑參的“奇麗”。通過對《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齣師》的對讀,闡明瞭邊塞詩在錶現戰爭殘酷性與傢國情懷間的張力處理。 第六章:輞川山水的禪意流轉: 專注於王維、孟浩然。本章批判瞭將王維簡單歸類為“詩中有畫”的陳舊觀點,深入探究其如何將禪宗的“空”與“有”融入詩境,達到“詩畫本一律”的境界。重點分析瞭孟浩然在錶現隱逸生活時的平淡自然,如何反襯齣主流社會的喧囂。 捲四:體裁的變奏與格律的突破 本捲是本書的學術核心之一,它將關注點從內容轉嚮形式的精微結構,揭示盛唐詩人在既定格律框架內所進行的藝術探索。 第七章:絕句的“頓悟”與“留白”: 考察瞭盛唐詩人如何將五言和七言絕句推嚮極緻,形成“一語雙關”、“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分析瞭王昌齡等人在邊塞絕句中如何利用環境描摹實現情感的瞬間爆發。 第八章:律詩中“拗救”的彈性與張力: 對唐代律詩中平仄失位的處理進行瞭細緻的音韻學分析,指齣盛唐大傢對“拗救”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種“打破規則以求更完美的和諧”正是盛唐氣象的內在體現。 捲五:天寶末年的餘音與轉摺 本捲探討瞭安史之亂前夕,盛唐詩歌所展現齣的微妙的末世情調,為中唐詩歌的轉型埋下伏筆。 第九章:宮廷宴樂與頹靡之下的警醒: 分析瞭李賀等“小李杜”的先聲,以及李白晚期詩作中流露齣的對時代幻滅感的察覺,揭示瞭盛唐繁華背後的脆弱性。 --- 學術價值與閱讀指南 《唐詩翰苑》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宏大的敘事視野與精準的文本操作相結閤。作者並未沉溺於對典故的繁復考訂(此項工作已由前輩學者完成),而是緻力於“以史觀詩,以律解意”,探尋盛唐詩人創作思想與藝術技巧之間的內在因果鏈條。 本書對古典文獻的運用極為審慎和精準,引用瞭大量的唐人筆記、詩話(如《唐詩紀事》、《紺律集要》等)作為佐證,但全部以現代學者的視角進行梳理和整閤,語言流暢,邏輯嚴密,避免瞭傳統考據學的晦澀。 適讀人群: 1. 古典文學及唐史研究者: 本書提供瞭對盛唐詩歌發展脈絡的全新框架,特彆是關於格律演變和地域風格形成的章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 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 可作為唐詩專題研究的入門級深度參考書。 3. 資深詩詞愛好者: 對希望係統、深入理解李杜時代詩歌成就,而非停留在名篇鑒賞層麵的讀者,本書將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體現瞭對唐代美學的緻敬,函套選用仿唐代裝裱的麻布材質,內文采用厚磅宣紙印刷,力求在閱讀體驗上最大限度地貼近古籍的典雅氣質。 結語: 盛唐的偉大,在於其精神的飽滿與藝術手法的極緻。顧懷瑾教授的這部巨著,正是試圖為讀者重現這份“氣象”,讓我們在音律的跌宕中,感受那個時代萬丈光芒下的雄心與哀愁。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詩人傳記集”,而是一部探究文化高峰是如何鑄成的思想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卞仁海


  男,博士,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對外漢語教育係副教授,從事訓詁學、詞源學、避諱學研究。迄今發錶專業學術論文40篇,齣版學術專著3部,參編教材2部,主持省(部)、市、校級科研項目5項。
 

圖書目錄

序一  1
序二  5

上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楊樹達生平、著述  1
二 問師求學(1897-1911)  2
三 設教治學(1911-1956)  3
第二節 楊樹達的訓詁著作及其研究現狀  6
一 楊樹達的訓詁著作  6
二 楊樹達訓詁之研究現狀  8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意義及所用材料  11
一 研究目的及意義  11
二 本書所使用的楊氏訓詁材料  12

第二章 楊樹達訓詁的學術背景  15
第一節 段王後學  15
一 乾嘉學派的訓詁學  15
二 楊氏的曆史繼承  18
第二節 湘學餘緒  28
一 湘學、皖派兼承  28
二 為學獨立、緻用  32
第三節 時代影響  35
一 近代語源學  35
二 近代甲金學  39

第三章 楊樹達的文字形義觀及其在訓詁中的應用  45
第一節 楊樹達的文字觀  45
一 文字和語言  45
二 文字的演變  47
三 文字的歧異  48
四 文字的構造  52
五 文字形義密閤  53
第二節 古文字字形的利用  55
一 古籀的利用  55
二 甲金文字的利用  59
第三節 文字歧異的利用  65
一 異體字的利用  65
二 古今字的利用  77
三 通假字的利用  88
四 形訛字的利用  88
五 異文的利用  91

第四章 楊樹達的音義觀及其在訓詁中的應用  103
第一節 楊樹達的音義觀  103
一 楊樹達的假藉觀  103
二 楊樹達的聲義觀  105
第二節 形聲字的利用  110
一 形符的利用  110
二 聲符的利用  113
第三節 聲音的利用  136
一 破假藉  136
二 聲訓  144

第五章 楊樹達的語義觀及其在訓詁中的應用  149
第一節 楊樹達的語義觀  149
一 「義為之主」  149
二 語義規律的揭示和利用  150
第二節 詞義的辨析  160
一 同源同義詞的辨析  161
二 非同源同義詞的辨析  166
第三節 詞義的引申  178
一 明本義  178
二 明引申義  180
三 明語源義  181

第六章 楊樹達的語法修辭觀及其在訓詁中的應用  183
第一節 楊樹達的語法觀及其訓詁應用  183
一 楊氏的語法研究  183
二 虛實交會—語法和訓詁  186
三 楊樹達運用文法訓詁例舉  188
第二節 楊樹達的修辭觀及其訓詁應用  194
一 楊樹達的修辭研究  194
二 楊樹達運用修辭訓詁例舉  196

下冊

第七章 語源、訓詁研究:楊樹達與章太炎、瀋兼士和黃侃  209

第一節 語源研究:楊樹達與章太炎  209
一 章氏的影響  209
二 楊氏的精進  214
三 共有的局限  232
第二節 語源研究:楊樹達與瀋兼士  236
一 略同的轉精之處  237
二 學術旨趣的不同  244
第三節 訓詁、語源研究:楊樹達與黃侃  247
一 訓詁理論與實踐  248
二 語源研究  262

第八章 楊樹達之訓詁在諸多方麵的應用  271
第一節 古籍整理及閱讀  271
一 版本  272
二 校勘  272
三 注釋  276
四 標點  278
五 校訂《說文》  280
第二節 辭書編纂  282
一 《詞詮》的編纂  282
二 「新式字典」的設想  283
三 楊氏訓詁材料用於辭書編纂例舉  284
第三節 文史研究及其他  289
一 語言研究  289
二 文學研究  291
三 史學研究  293
四 中外文化交流  295

第九章 楊樹達的訓詁成就和局限  297
第一節 成就及影響  297
一 形義之學  298
二 音義之學  299
三 語義之學  302
四 虛實兼治  304
五 專書訓詁  304
第二節 局限與商榷  306
一 宏觀審視  307
二 個案商榷(凡24例)  315

主要參考文獻  345

附錄
一 楊樹達係聯同源字、同義字一覽錶  363
二 楊樹達《文字孳乳之一斑》孳乳字一覽錶  387
三 楊樹達學術年  38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是一本給我帶來諸多思考的書。我一直認為,文字是承載文化和曆史的載體,而訓詁學正是解開這些載體背後秘密的金鑰匙。拿到這本“下冊”,我以為會看到許多精彩的字詞辨析,或者是某個特定領域內深入的研究。然而,閱讀過程中,我更感受到的是一種紮實而係統的梳理。作者的論述,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但每一個字、每一個句,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和嚴謹考證。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古代文獻中的關鍵概念和常用詞匯,進行瞭詳盡的解釋和分析,並且常常會追溯這些詞匯的起源和發展。這種方法,讓我對這些詞匯的理解,從錶層走嚮瞭更深層,也讓我窺見瞭古代社會思想和文化的一些側麵。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書中所有的學術論證,但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真理的追求,卻深深地感染瞭我。它讓我明白,學術研究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積纍過程。

评分

拿到《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這本著作,我的心情是既有期待,又帶有一絲忐忑。期待的是,楊樹達先生在訓詁學領域的造詣早已名聲在外,他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值得深入學習和藉鑒的。但忐忑之處在於,訓詁學本身是一門極其艱深晦澀的學科,尤其是涉及到“下冊”的內容,往往意味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更復雜的學術難題。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洋溢著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書中的論述,雖然字字珠璣,但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可能需要花費不少精力。我發現,作者在處理一些古籍中的疑難字句時,旁徵博引,引用的文獻之廣,令人嘆為觀止。他不僅對字詞的本義、引申義進行梳理,還常常追溯其演變的曆史脈絡,並結閤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解讀。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我深刻體會到,理解一個字詞,並非僅僅是查閱詞典那麼簡單,更需要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去審視。

评分

初次接觸《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我懷著一種探索未知的期待。雖然事先對楊樹達先生的學術成就略有耳聞,但具體到這本“下冊”的內容,我其實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我的理解中,訓詁研究本就是一項極其細緻且需要深厚功底的工作,如同考古學傢細心挖掘曆史遺跡一般,需要耐心、智慧與對材料的敬畏。這本書的編排和行文風格,確實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追求語言的華麗或觀點的驚人,而是以一種近乎樸實的筆觸,層層遞進地展開論述。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獻時,常常會給齣多個版本或校勘的異同,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嚴謹的考證和判斷。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深切體會到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也讓我明白,一個看似微小的字詞,背後可能蘊含著復雜的曆史信息和文化意義。對我而言,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古代學者對話的旅程,他們通過這些文字,將自己的智慧和見解傳承至今。

评分

初拿到《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對訓詁學深奧知識的敬畏。我曾以為,這類書籍的內容會如同枯燥的考古報告,充斥著各種生僻的字眼和晦澀的論證,足以讓一般讀者望而卻步。然而,翻閱此書,我卻感受到一種彆樣的學術魅力。作者的敘述,雖然嚴謹,但並不失條理,他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走進文字的世界,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指引著我探尋古代文字的奧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常用字詞的細緻考辨,這些字詞在我們日常的閱讀中可能被忽略,但在作者的筆下,它們卻展現齣豐富而多樣的內涵。通過對不同文獻的比較和分析,作者揭示瞭字詞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的含義變化,這讓我對漢語的演變和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每一次的探索,都帶來新的發現和驚喜,讓我對漢語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

拿到這本《楊樹達訓詁研究 下冊》時,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個更為深入、更具啓發性的學術探討。楊樹達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訓詁學界的一座高峰,而“下冊”二字,似乎也暗示著對上冊內容的延續與深化。然而,翻開書頁,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嚴謹與厚重,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老一輩學者對文獻細緻入微的考證精神。書中所涉及的那些古老字詞,在作者的筆下仿佛重新獲得瞭生命,被一一解剖、梳理,展現齣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流變、演變的軌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疑難字詞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細緻,對於不同文獻、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觀點,都能一一羅列,並進行自己的辨析。這種“窮而後工”的態度,在如今快節奏的學術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雖然我並非訓詁學專業的科班齣身,但閱讀過程中,我依然能感受到字詞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脈絡,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窺見瞭先民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品讀的書,每一次的閱讀,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