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人物

詩經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人物
  • 文學
  • 古代文學
  • 經典
  • 文化
  • 曆史
  • 詩歌
  • 中國古代史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詩經》是周人生活畫捲,描述天子、諸侯、士、庶人的生活和喜怒哀樂情感,雖然它不是小說,但於人物描寫,不論有姓名、沒姓名、群體或個人,在精簡的詩句下,都隱藏不住他們的悲歡離閤故事,此中有人,呼之欲齣,令人難忘。本書共收49篇作品,分彆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寫作形式,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人物形象、情感是詩的靈魂,本書寫作掌握人物的精神世界,以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轉化經典,延續《詩經》無窮的生命力。
遠古的迴響:商周青銅銘文的史詩與哲思 圖書名稱:《遠古的迴響:商周青銅銘文的史詩與哲思》 作者:李承宗 齣版社:瀚海文史齣版社 定價:188.00元 --- 內容簡介 《遠古的迴響:商周青銅銘文的史詩與哲思》並非一部探討文學作品或人物命運的著作,而是聚焦於中國信史開端——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銅器銘文所承載的宏大曆史、社會結構、宗教信仰與哲學觀念的深度學術專著。本書旨在通過對數以韆計的銘文文本的係統梳理、精細考釋與跨學科解讀,重建一個被文字和禮器塑形的上古帝國圖景。 本書共分六章,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力求在學術前沿的基礎上,為曆史愛好者和專業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認知框架。 --- 第一章:金文的誕生與載體——禮器體係的物質載體與權力象徵 本章首先追溯瞭中國文字係統從甲骨文嚮成熟的成熟的青銅銘文過渡的曆史脈絡。重點解析瞭商周時期青銅器製造的社會背景、技術壁壘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青銅禮器(鼎、簋、彝、鍾等)並非單純的器皿,而是宗法製度的實體化體現,是“國之大事”的物質載體。 我們詳細考察瞭青銅器的鑄造流程、分工體係,以及銘文的刻鑄技術——從早期商代較為簡短、程式化的符號,到西周中晚期達到篇幅宏大、文采斐然的“長篇敘事”。章節特彆探討瞭“禮器政治學”,即通過對特定組閤、數量、形製的禮器配置,來嚴格界定持有者的身份、爵位和等級,從而維護周王朝的宗法秩序。銘文的齣現,使得這種權力結構具備瞭可記錄、可傳承的永久性特徵。 --- 第二章:銘文的語言學與文獻價值——“史官”的口吻與記錄的真實性 本章專注於銘文的文本分析。青銅銘文,是商周時期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與甲骨文側重於祭祀和占蔔的片段記錄不同,青銅銘文更像是官方的、具有紀念性質的“編年史”或“詔書”。 我們對銘文的詞匯學、句法結構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區分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如周原與洛陽周邊)銘文的語言風格差異。核心內容包括對“冊命”、“賞賜”、“田土”、“徵伐”等核心關鍵詞的語義演變進行追蹤。 重點分析瞭著名的長篇銘文,如《毛公鼎》、《大盂鼎》、《宗周鍾》等,展示瞭周王或重臣如何通過銘文,記錄其受命過程、戰爭功績、冊封奬賞的細節。這不僅是文字學的研究,更是對彼時“官方曆史敘事”的深度解碼。 --- 第三章:王權的建構與維係——“天命觀”的理論化與實踐 “天命靡常,唯德是輔”是理解西周政治哲學的核心。本章深入探討瞭青銅銘文中對“天命”觀念的具體闡述與應用。 銘文清晰地記錄瞭周人如何從商人的宗教框架中提取並改造“天”的概念,將其轉化為一種帶有道德約束力的政治閤法性基礎。我們分析瞭“文王”、“武王”如何被塑造成受“天”眷顧的理想君主,以及周公等攝政者如何通過祭祀和銘文,嚮後世宣告其統治的神聖性與正統性。 章節還涉及“德”的概念在銘文中的核心地位。德行不再是單純的個人修養,而是君主治理國傢的根本標準。通過對“敬德”、“顯德”、“丕德”等詞匯的頻率和語境分析,本書揭示瞭商周過渡期,統治者如何將宗教權威逐步轉化為基於道德倫理的政治權威。 --- 第四章:宗法製度的物化體現——血緣、封建與疆域的銘文記錄 商周社會建立在一套嚴密的宗法和封建體係之上。本章著重闡述青銅銘文如何作為維護這一體係的工具。 “分封製”的實施、諸侯國的建立、以及貴族間的聯姻與賞賜,都通過青銅銘文被永久固化。我們詳細解讀瞭記錄“田邑”(土地授予)、“服事”(臣服義務)以及“同姓同德”的銘文。這些銘文起到瞭法律文書、契約憑證和傢族榮譽榜的作用。 例如,許多涉及土地買賣或交換的銘文,不僅記錄瞭交易的雙方,還清晰地記錄瞭見證人(通常是同族或有權勢者),這構成瞭當時社會信用和法律約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文本的還原,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血緣紐帶對政治結構決定性的影響。 --- 第五章:戰爭、祭祀與宴饗——日常生活的史詩側影 雖然青銅銘文的主鏇律是宏大的政治敘事,但其中也散落著關於戰爭動員、祭祀儀式和貴族宴飲的珍貴片段。 本章將視角轉嚮銘文中的“行動記錄”。我們分析瞭涉及“徵伐蠻夷”、“保衛王室”的戰爭銘文,揭示瞭周王朝的軍事組織形式和作戰倫理。同時,關於祭祀祖先的銘文,如對特定祖先的追憶和祭品記錄,反映瞭商周宗教活動中,對祖先神靈的崇拜如何滲透到政治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宴饗銘文則展現瞭貴族階層的生活細節,包括食物的種類(如烹煮的犧牲品)、樂器的使用(如鍾磬的使用)以及等級秩序下的座次安排。這些細節雖然簡短,卻是還原商周貴族日常儀軌的無價之寶。 --- 第六章:銘文的書法藝術與審美流變——從古拙到典雅的審美轉型 青銅銘文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更在於其作為中國早期書法藝術的體現。本章將從藝術史的角度切入,探討銘文書體的演變。 分析瞭商代銘文的古樸、自由與粗獷,西周早期銘文的工整、莊重,以及西周中晚期,特彆是康昭之際,銘文所展現齣的端莊、勻稱、結構嚴謹的“西周體”或“金文典雅體”。 章節對比瞭不同時期書傢(或鑄者)的筆法特點,如綫條的粗細變化、轉摺的處理、以及字體的結構平衡。本書認為,銘文書法的審美變化,恰恰映射瞭西周社會由武力徵服嚮禮樂教化過渡的文化心路曆程。這種“書寫即政治”的理念,為我們理解中國藝術史的源頭提供瞭堅實的文字證據。 --- 結語:活著的曆史——銘文與後世的對話 本書最後總結瞭青銅銘文在中國曆史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它們是商周曆史的“黑匣子”,以最直接的方式為我們重構瞭中國文明早期核心價值的形成過程。通過對這些冰冷金屬上的文字的溫度的重塑,我們得以更清晰地洞察中華文明數韆年禮樂製度與政治哲學的根源。 《遠古的迴響:商周青銅銘文的史詩與哲思》 是一部融閤瞭考古學、古文字學、曆史學與藝術史研究的力作,獻給所有對中國上古文明及其深層結構抱有探究精神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珍玉 主編


  颱灣省桃園縣人,東海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教授,講授詩經、訓詁學、詩選及習作、古籍訓解討論等課程。著有《高本漢詩經注釋研究》、《詩經訓詁研究》、《詩經詳析》、《詩經章法與寫作藝術》、《詩經鑑賞讀本》、《閱讀詩經》等專書及〈吳闓生詩義會通研究〉、〈訓詁考據之外—詩義解釋背後的一些問題〉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黃序 人物—《詩經》文本的靈魂 黃忠慎 001
編序 終不可諼兮 呂珍玉 005
說一個關於「你」的故事 蔡定昌 001
一個單相思的人 丁於鈴 005
《詩經》女性愛情進行麯 廖玥 009
我的愛情.你的名字 鄭晞彤 019
無盡的等待 王怡方 026
請來一盆狗血! 葉以恩 033

〈邶風.榖風〉
等你從薄暮到天黑—式微,式微,鬍不歸? 盛成皿 037
不要愛上哥,哥隻是一位舞師 呂珍玉 042
公務員的北門之嘆 林增文 046
《詩經》中辛苦的官吏 呂珍玉 053
恬淡的美麗 陳清瑤 059
眷眷故國情,拳拳赤子心 毛子怡 063
令人難忘的君子 呂珍玉 068
隱逸之色名為白 陳敏柔 073
茫 施盈佑 078
為愛所負 葉雪婷 087
女人悲歌韆鞦載 黃耀賢 093

〈衛風.氓〉
棄婦的迴想 李貞儀 100
情願相思苦 邱鎂玲 105
無盡的思念 蔡永傑 112
何以相贈予? 硃育誼 119
異鄉悲歌 陳宇陽 124
不要爬牆來看我 呂珍玉 128
舊人的低泣 黃麗心 133

〈鄭風.遵大路〉
勇敢發聲的女人 林傢如 137
緻失戀者 陳怡涵 141
女性的反擊 王耀德 145

〈鄭風.褰裳〉
《詩經》中愛情的酸甜苦辣 張伊婷 149
愛情中最閃亮的一顆星 翁蒂庭 156
風中奇緣 鬍庭瑜 161

〈鄭風.風雨〉
東門三月 周寅彰 164
賴床的人 陳儒玉 168
最早的守財奴 呂珍玉 172
不忍離開你 呂珍玉 177
遠古時期的邊緣人 趙詠寬 182
葛生夢 周寅彰 188
此中有人 陳柏方、洪迎嘉 192
無盡的等待 吳竹軒 210
我們一定要活著迴去 趙詠寬 215
安貧樂道,甘作浮生客 硃荀博 221

〈陳風.衡門〉
等待的故事 馮睿 224
一場徒然的等待 吳育欣 229

〈陳風.東門之楊〉
月齣、齣此情此心 章倩瑤 233
月光相思情 汪意潔 239

〈陳風.月齣〉
應酬心事人難知 王安碩 243

〈小雅.鹿鳴〉
無父何怙? 陳昕琳248
「仁義的將軍」 黃守正 253
〈六月〉「公推的領袖」 黃守正 261
〈公劉〉
舉起羽毛的人 趙詠寬 270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詩經人物》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生活的大門,讓我能夠窺見那些詩歌背後,真正活過的人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鄭風·子衿》的解讀,那不僅僅是一首思念情人的詩,更是描繪瞭一個女子在寂寞夜晚,無數次望嚮遠方,期盼心上人歸來的畫麵。書裏細膩地描繪瞭她的焦灼、她的失落,甚至她內心的糾結。又比如,《豳風·七月》裏的那些描寫,不再隻是抽象的農事記錄,而是把那些辛勤耕作的農夫,在寒鼕裏縫製鼕衣的母親,都變成瞭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我仿佛能看到他們臉上被風霜刻下的痕跡,聽到他們在勞作間隙的談笑聲。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覺得,這些古人雖然生活在遙遠的時代,但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生活,和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差彆。對愛人的思念,對傢人的牽掛,對生活艱辛的無奈,都能夠引起我的共鳴。它讓我明白,詩經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藝術價值,更是因為它觸及瞭人類最根本的情感和生活體驗。

评分

拿到《詩經人物》這本書,我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能夠把那些古老的詩歌,變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很多時候,我們讀詩經,可能隻知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知道這是寫男女情愛的,但書裏卻會告訴你,寫這首詩的人,他當時看到的是怎樣的場景,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更讓我驚艷的是,對於那些曆史上記載不多的“人物”,作者也能夠通過詩句的蛛絲馬跡,去推測、去構建他們的形象。比如,書中對於《召南·采蘩》中那些忙碌采摘香草的女子,進行瞭非常生動的描繪,不僅僅是簡單的勞動,更是一種生活儀式感的體現,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草木清香。又或者是書中對《小雅·鹿鳴》中那位宴請賓客的君王,其慷慨、好客,甚至是內心深處的孤寂,都通過文字得到瞭很好的詮釋。這本書讓我覺得,詩經不再是生硬的文本,而是承載著無數個人生故事的載體,它讓我對古代社會有瞭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認識。

评分

每次翻開《詩經人物》,都有一種探險的感覺,好像在古代的宮廷、田野、戰場間穿梭,與那些古老的人物進行對話。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列舉詩經中的名字,而是深入挖掘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比如,書中對《衛風·氓》中那位被遺棄的女子,其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讓我印象深刻。從她初嫁時的甜蜜,到後來丈夫的冷酷無情,再到她含淚寫下那首絕望的詩篇,整個過程如同電影般在我腦海中展開。我仿佛能聽到她低低的啜泣,感受到她指尖劃過粗糙的布料時的麻木。又像是書中對《邶風·柏舟》中那位女子,在政治動蕩中,她以詩明誌,堅守節操,那種孤高清傲的形象躍然紙上。通過這些人物的命運,我更深刻地理解瞭詩經所反映的那個時代女性的處境,她們的智慧、堅強,以及她們所承受的壓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甚至在某些片段裏,能感受到一絲絲的女性力量,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也未曾熄滅。

评分

讀瞭《詩經人物》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被時間塵封的寶庫,裏麵閃耀著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書裏沒有泛泛而談地介紹詩經有多麼重要,而是聚焦在那些詩歌中的“人”,那些作者,那些被歌詠的對象。我最喜歡的是關於《碩鼠》的這一段,之前隻知道這首詩是諷刺統治者的,但這本書裏細緻地描繪瞭農夫們在艱苦歲月裏的生活,他們辛勤耕耘,卻被剝削得一無所有,那種無奈和憤怒,通過作者的筆觸,變得如此真實。書裏還特彆提到瞭《氓》裏的那位女子,她從少女的純真到人妻的辛勞,再到被拋棄後的決絕,整個心路曆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完全能夠體會她的悲傷和堅韌。這種將人物故事化的解讀方式,比單純的文學分析要生動有趣得多,讓我不再覺得詩經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充滿瞭人間煙火氣的文字。我甚至覺得,書裏描述的這些人物,他們所經曆的喜怒哀樂,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今天也依然能感受到,隻是錶達的方式不同瞭。所以,這本書不僅是關於詩經,更是關於人性的普遍性。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詩經人物》,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古意,而且“詩經”這兩個字,我從小在課本裏就認識,雖然那時候年紀小,隻覺得是古老的歌謠,但總覺得那裏麵藏著很多故事。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在詩裏麵齣現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是怎樣寫下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是不是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很不一樣,又是不是有很多共通的情感?這本書講的“詩經人物”,我想應該就是把那些詩歌裏的角色,從文字的背後拉齣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他們。書裏會不會介紹那些采風的女子,她們是如何在田壟間哼唱齣《關雎》這樣動人的鏇律?會不會說到那些齣徵的男子,他們在戰場上的思念和恐懼,化成瞭《采薇》裏的悲歌?甚至,會不會有那些宮廷裏的貴族,他們的宴飲、他們的愛恨情仇,也都在詩裏留下瞭痕跡?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認識那些活生生的人,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還有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因為詩歌雖然是藝術,但背後一定有真實的生活做支撐,能讀懂詩經裏的人物,也就更能理解詩經的美,更能體會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