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副教授,隱形眼鏡臨床實驗與課程規劃導師 加拿大卑斯省、安大略省註冊眼視光醫師(Doctor of Optometry) 美國國家眼視光醫師審核公會(NBEO)基礎科學、臨床科學考試合格、眼疾治療證書 美國眼視光醫師學會會士(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ptometry) 國際隱形眼鏡教育者學會會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tact Lens Educators)、亞太地區理事會副主席(2002~2006) 加拿大Waterloo大學眼視光學醫師學位(Doctor of Optometry) 加拿大安大略省Queen’s大學生命科學系、數學系雙學士 加拿大溫哥華(列治文市)、(藍里市)、(高貴林市)蕭清仁眼視光中心院長(1992~2000) 加拿大溫哥華VisionMed、TLC近視雷射矯正中心指定眼視光門診醫師(1995~2010) Contact Lens Spectrum國際隱形眼鏡使用趨勢論文發表臺灣區負責人(2008~present) 臺灣眼視光學會副理事長(2004~2010)、理事(2011~2013) 美國波多黎各眼視光學院海外實習臨床醫學指導教授(2010-2011) 臺灣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助理教授(2000-2013) 臺北諾貝爾眼科集團視光中心指導教授及特約顧問 臺灣嬌生、博士倫、得恩堂公司「隱形眼鏡意見領袖」暨「專業諮詢夥伴」 南京醫科大學眼視光醫學顧問、天津醫科大學眼科臨床學院名譽顧問(2008) 臺灣教育部技職司委託「視光學科專業課程」規劃委員(2001) 第三世界眼睛保健協會(TWECS)志願醫師與指導教師(1991)
許多文獻指出隱形眼鏡的發明人為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因為在達文西1508年的手稿中,描述將頭放入裝有水的水盆中,可以改變視力的想法。儘管這些內容包含有關隱形眼鏡的元素,但亦有學者認為這僅是初步的概念而不是隱形眼鏡發明,因此達文西應該稱為第一位描述隱形眼鏡概念的人。他發現眼睛及眼鏡之間有流體介面可改善視力。
隱形眼鏡發明者來自三位不同國籍的人士,分別為蘇黎世的Adolf E Fick、巴黎的Eugene Kalt及德國的August Muller,且都是在1888年前後提出這個想法,是否彼此認識或純屬巧合就不得而知。他們主要的興趣都在提升圓錐角膜患者的視力,且鏡片皆使用玻璃吹製而成,但玻璃鏡片仍有潛在的問題,如重量較重、容易破碎,且成形後不易修改。Fick觀察到配戴鏡片時會造成角膜水腫、結膜及輪部充血的問題,並提及鏡片消毒的重要性與鏡片配戴需要適應的觀念。Muller則定義隱形眼鏡為角膜接觸鏡片,且提出了淚液層有吸力使得鏡片吸附在角膜上及對角膜水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