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時代:人類拓殖太空的挑戰與前景

火星時代:人類拓殖太空的挑戰與前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onard David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見證人類成為行星際物種的新時代
  這一次,我們的目的不是探訪,而是居留
  
  ●與國家地理頻道《火星時代》共同製作,以扎實的科學根據描述未來人類拓殖火星的大冒險
  ●由《阿波羅13號》導演朗・霍華撰寫推薦序
  ●NASA科學家、研究員與太空人針對著陸火星、人體適應、外星生命等各種主題進行深入講解
  
  翻開書頁,展開一趟火星遠征之旅。

  本書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搭配許多專家訪談與科學原理解說,將時間點設在未來,描述人類拓殖火星的故事。同時探討許多問題,像是人體在長期太空旅行中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如何在致命的新世界中生存、怎麼尋找火星上的水源與外星生命,以及拓殖火星後的長期規劃。本書將帶領讀者到數百萬公里之遙的太空、數十年之後的未來,探勘人類在太陽系中的下一個居所。
  
  「50年後的人會大吃一驚,因為我們已清楚預見,人類和科學要進步到什麼層次,才能前進火星,建造新的文明。」--朗・霍華,摘自序言
  
  火星正在呼喚我們,人類的下一場大冒險,是探索太陽系!

  我們投身這趟旅程後,會浮現許多問題,要怎麼抵達火星?為何而去?到了火星後,會發生什麼事?

  本書以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解答人類拓殖火星的實際狀況。透過許多攝自地球、太空和火星上的照片與地圖,加上頂尖專家團隊進行主題式探討,帶領我們到數千萬公里之遙的遠方,及數十年之後的未來,探看人類在太陽系中的下一個居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奧納德‧大衛(Leonard David)


  報導太空探索議題的資歷已超過50年。曾獲2010年美國國家太空俱樂部新聞獎(National Space Club Press Award),也曾任美國國家太空協會(National Space Society)刊物《迎向星空》(Ad Astra)及《太空世界》(Space World)的主編。他與巴茲・艾德林(Buzz Aldrin)合著有《前進火星:尋找人類文明的下一個棲息地》(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中文版於2014年出版)。大衛也在Space.com撰寫「太空內幕」(Space Insider)專欄,其作品常見於不同出版媒體。他目前與妻子芭芭拉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戈爾登。

譯者簡介

姚若潔


  台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布來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候選人。喜愛科學的理性想像也喜愛藝術的感性創造,目前以翻譯與寫作同時進行兩方面的探索。從事科普翻譯十餘年,視翻譯為促進不同世界溝通的有效方法。近期譯作包括國家地理《火星零距離》(合譯)、《圖解太空》、及《科學人》雜誌篇章。翻譯《火星時代》期間,不僅滿足了對登陸火星的好奇,也對人類在太陽系的未來更感興趣。
 

圖書目錄

《阿波羅13》導演朗・霍華序言推薦16
 
第一章 飛越太空 18
第二章火星人心 62
第三章火星基地 110
第四章生命跡象 150
第五章全球觀點 196
第六章火星家鄉 240
 
時間表 280
謝誌 281
關於作者 281
圖片出處 282
索引 284

圖書序言

飛越太空
 
2030年代,火星的紅色大地上畫過了一道不尋常的影子。
 
在這歷史性的時刻,第一支地球遠征隊抵達了紅色星球,許多力量推動他們的到來,包括火箭的推進力、堅定的意志,以及難能可貴的運氣。接近地表時,太空船的著陸架張開。人類利用動力降落、平安地在火星著陸,可說是真金不怕火煉。
 
過去,無人太空船也曾來到這裡。過去數十年來,人類送出的太空船以各種方式與火星接觸:飛掠、繞行、墜落、雷達探測、攝影、監聽、降落傘降落、還有彈跳滾動著陸、挖掘鑽洞、嗅聞、加熱、品嚐、雷射照射。
 
截至目前為止,火星探索獨缺最重要的一步:人類親自踏上火星。在21世紀,這個遙遠之地佈滿沙塵的表面,正要印上第一批人類的足跡。
 
引擎的怒吼逐漸平息、終至完全靜止,為長達數千萬公里、為時數百天的旅程畫下了休止符。到目前為止,全體成員在長途太空旅行中,承受了生理、心理,以及人際關係上的壓力。但在前方等著他們的旅程,一方面意義重大,一方面也危機四伏。這些旅行者代表著地球上參與此創舉的許多國家,而他們的到來,很有可能就此把太陽系的第三和第四行星永遠連繫起來。只不過,踏上火星是一回事,待在火星上則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挑戰。
 
要讓人類離開地球飛到火星,就得把非常龐大的重量扔上太空,只有靠著力量強大的火箭才做得到。送出這些人員和裝備、進行為時數個月的旅程,也涉及許多準備工作:旅途中需要食物、水、運動器材,更不用說防輻射裝備,以及非得送上火星的必要物資。
 
科學家和工程師已開始著手研究,火星上第一個人類前哨的理想地點。「最好的位置」不僅要考慮安全性,還必須具有科學研究上的優勢,尤其要能探討火星是否真能成為「第二個創世紀」發生的地點,孕育出生命。
 
為了延長人類待在那裡的時間,火星的可用資源也受到了關注。現在已有許多新式太空船的構想,具有採集火星地下冰的設計;當然也少不了強而有力的軌道通訊衛星,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傳送訊息與影片。即使以光速傳遞訊息,兩地的距離還是會使一來一往的對話有所延遲。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