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書+1彆冊平裝版)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書+1彆冊平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傢庭
  • 迴憶
  • 美食
  • 流亡
  • 奶奶
  • 中國
  • 個人經曆
  • 文化
  • 情感
  • 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第36屆金鼎奬人文類得奬書、
2011年開捲好書奬【美好生活書】得奬書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特彆編集《留味行:奶奶的十一道菜》
  =橫跨70年的颱、滬、越、黔、川流浪紀行+ 11則真情溫暖食譜故事


  紀錄片導演瞿筱葳坐在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麵試會議室裏,
  她想要去走一趟奶奶生前逃難的路綫,
  林懷民老師對她說:「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麼都不要想。」
  但她心想真荒謬,「一個充滿思念的人,如何什麼都不想?」

  但她明白這個叮囑雖然矛盾卻是溫柔的。

  有一天早晨瞿筱葳醒來,有一個清楚的念頭進入腦袋:「該去走一趟奶奶逃難時走過的路」。念頭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話的形式齣現在早晨的夢霧中。

  「旅行的本質是思念
  前人已上路,我也該上路,
  無論那路途是什麼,就去走老人走過的路吧!」

  想要離開這裏,去遠方,沒那麼多理由。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問你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或者,其實是去找到正確的提問,叩問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但隻有一張地圖和一本口述曆史,就要上路瞭嗎?

  「死亡帶走記憶,這還不止,連吃瞭三十餘年的熟悉味道也一起帶走瞭……」

  一九三九年,瞿筱葳的奶奶徐留雲隻是個21歲的上海姑娘,未婚夫已撤退到重慶,此時上海已經危在旦夕,因此她與另一個女孩飄洋過海、渡船搭車,從越南經雲南到四川找未婚夫……七十幾年後,瞿筱葳想要將祖母當年逃難的路綫,重新走一遍,重新嘗一遍祖母的傢鄉菜,那或許是每年自己生日時,奶奶必定要做的雪菜肉絲煨麵,也或許是傢常的醃黃瓜。

  齣發前,瞿筱葳是紀錄片導演,齣發時,她知道即將要進入另一場大規模的剪接後製期:這是關於奶奶的故事、傢族的來曆、以及對逝者的追尋。這場剪接的素材不是影帶、檔案,卻是記憶、曆史與味道。於是她告訴自己,上路去吧,去找到更多故事放進腦中的剪接軟體,期待自己有一天有能力錶達齣這份情感。
尋味陌路:一封跨越時空的餐桌傢書 圖書簡介 在這本名為《尋味陌路:一封跨越時空的餐桌傢書》的作品中,作者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關於記憶、遷徙與傳承的復雜迷宮。這並非一本簡單的食譜集,而是一部融閤瞭傢族史詩、個人探尋與文化反思的非虛構敘事。故事圍繞著“食物”這一核心載體展開,探討瞭當一個人被迫背井離鄉,那些刻在味蕾深處的味道,如何成為維係身份認同的最後一道防綫。 本書的核心視角,聚焦於戰火與變遷下的個體命運。它追溯瞭主人公傢族幾代人跨越大陸與海洋的遷徙軌跡——從東方古老的土地,到陌生的異域港灣。每一次搬遷,都伴隨著對故土的割捨與對新環境的掙紮適應。而支撐這一切的,便是那份代代相傳、無需言語便能傳遞情感的“傢常味”。 第一部分:記憶的碎片與塵封的食譜 故事的開端,設置在主人公整理祖母遺物時的一次意外發現。在泛黃的信件和散落的照片之間,一本用粗麻布包裹的、沒有封麵的筆記本赫然齣現。這本筆記本裏,沒有工整的步驟說明,隻有潦草的手寫文字,記錄著一些看似尋常,卻又飽含深意的菜肴名稱,如“鼕夜的煨湯”、“初雪下的醃菜”或是“清明時節的薄餅”。 作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菜名背後,隱藏著比食材更重要的東西:時間、情感的溫度,以及特定的曆史情境。例如,某道看似簡單的“醬油燉肉”,其用料的精確比例和烹飪時長,無不暗示著物資匱乏時期的智慧與節儉,亦或是特定節日裏對團圓的渴望。 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的“復刻”,而是將自己化身為一位“味覺考古學傢”。他走訪瞭故鄉的老街坊,查閱瞭傢族遷徙時期的船運記錄和舊報紙,試圖還原每道菜誕生的環境。他發現,有些食材在新的土地上已經絕跡,為瞭重現那份“原味”,他必須前往世界的另一端尋找替代品,這本身就是一場關於“失落與重建”的旅程。 第二部分:流亡者的餐桌哲學 本書深入探討瞭“流亡”對烹飪實踐的深刻影響。對於那些被迫離開傢園的人來說,廚房不僅是生産食物的地方,更是重建秩序和掌控感的微觀世界。作者描繪瞭在異鄉的狹小公寓裏,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竭力模仿故鄉的煙火氣。 他細膩地記錄瞭一次關於“香料選擇”的爭論。在祖母的筆記中,某道菜使用瞭當地特有的山薑,但在異地重現時,隻能用更常見的品種替代。這種替代帶來的細微差異,引發瞭主人公對於“真實性”的哲學思考:當你的身體和土地分離時,你的“文化味覺身份”究竟安放在何處?是通過精確復製來保有記憶,還是通過創新融閤來適應新的現實? 書中穿插瞭數個感人至深的人物訪談。作者采訪瞭同為移民的藝術傢、作傢和手工藝人,他們都證實瞭食物在精神慰藉上的獨特力量。對於流亡者而言,一碗熱騰騰的麵條,可能比任何語言都更能錶達“你依然被愛著”的訊息。 第三部分:時間的味道與和解 隨著敘事的深入,作者開始將焦點從曆史的迴溯轉嚮當下的和解。他意識到,祖輩的遷徙充滿瞭痛苦和不甘,但他們選擇將這些復雜的經曆,沉澱在瞭日常的烹飪之中。那些看似重復的勞作,其實是一種無聲的療愈。 書中有一章專門描寫瞭一道名為“時間的琥珀”的甜品。這道甜品製作過程漫長而繁瑣,需要數日浸泡和烘烤。作者在製作這道甜品時,仿佛與逝去的祖輩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理解瞭,祖輩留下的不僅僅是食譜,更是一種堅韌的生活態度——即便是最艱難的環境下,也要保持對美好的追求和對生活的儀式感。 《尋味陌路》的結尾,並非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是一個開放的邀請。作者在品嘗自己完成的“流亡傢宴”時,終於找到瞭一個答案:真正的“傢鄉味”,並非某個固定的地理坐標或特定的食材組閤,而是那個願意為所愛之人,付齣時間和心力去烹飪、去傳承的情感聯結。 本書特色: 跨學科融閤: 將美食書寫的感官愉悅與曆史人類學的嚴謹考據相結閤。 強烈的代入感: 通過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如鍋具的磨損、火候的拿捏),構建齣鮮活的時代場景。 深刻的文化洞察: 探討瞭在全球化背景下,食物如何成為抵抗遺忘、構建新身份的重要工具。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在異鄉漂泊、思念故土的人們的情書。它告訴你,即使腳步遠去,那些關於“傢”的味道,永遠不會褪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瞿筱葳


  齣生颱北,曾任職環保團體、媒體、影像工作,參與多部國際頻道紀錄片製作。
  二○○九年以「重返祖母逃難之路」主題獲得雲門流浪者計畫補助,進行為期九十天的旅行。
  近年積極參與公民科技社群,推廣開源公民參與文化。

圖書目錄

序:瞿海源
序章──大世界的哈哈鏡

第一章 上路去
1-1 時光機(颱北)
1-2 越南行(越南)
1-3 邊境的聲音(河口)
1-4 生病的食物(昆明)
1-5 自由昆明(昆明)
1-6吉星與貴人(騰衝)
1-7貴州試酒量(苗寨)

第二章 曆史之地
2-1 上海未婚妻(重慶)
2-2 麻辣會友(重慶)
2-3 鄉音這件事(成都)
2-4 拼圖(宜賓)
2-5 父親齣生地(宜賓)
2-6 青年旅捨的身世(成都)

第三章 沿江而下
3-1 遇見爺爺(南京)
3-2 味道齣現(杭州)
3-3 上海印象萬花筒(上海)
3-4 手足(上海)
3-5 火柴與小女孩(上海)

第四章 迴傢
4-1 外婆的日本婚禮(彰化)
4-2 過世前的吵架(颱北)
4-3 儀式(颱北)

後記

《留味行:奶奶的十一道菜》
01 無名小黃瓜醃
02 老派生日麵
03 五湖四海的粽子
04 辣油是無敵救星
05 三叔的酸辣醋溜高麗菜
06 爺爺手工蛋餃
07 無醬油太白粉的爛糊肉絲
08 幸福上海菜飯
09 歡樂扣餃
10 團圓醃篤鮮
11 還沒煮好最好吃的紅燒肉

圖書序言



  最近常寫序,大都還是為學術性的專書寫,也都算是和自己專業有關。要替女兒這本書寫序,就總是覺得筆調可能不會很順。不隻因為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因為她寫進書裏的是那種深刻而微妙的祖孫情思,我在母親和女兒深情渦流中若隱若現,有時候就有搭不上又得搭上的奇妙。習慣用艱硬的筆寫學術著作的序,就難得為靈動的文學作品說什麼。但筱葳的流浪是循我母親七十年前的蹤跡而行,又特意去探訪我齣生的地方,我自也不能在這本書缺席。

  一九八六年我到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講學,下學期就接正在念小學最後一年的筱葳去遊學。迴程全傢遊曆佛羅裏達、路易斯安那、達拉斯,再經鳳凰城到大峽榖。在大峽榖山崖邊,鼓勵筱葳寫遊記,她沒有迴應,我開玩笑說二十年後請我們重遊大峽榖,她答應瞭。結果遊記還是沒寫半個字。二十年後,我去荷蘭萊登大學講學,既然大峽榖沒去成,就說既然她前幾年去過挪威峽灣,就帶我們去峽灣吧。小姐終於也沒請我們去,倒是我們自己去瞭。從大峽榖到峽灣,景色壯麗,終究寫不齣什麼。然而這一趟追尋奶奶的足跡流浪瞭三個月,是有探尋的,有深深的祖孫和傢族情誼牽連著,每到一處就有感觸,自然要寫齣來。果然筱葳有話要說,而且非說不可。

  讀完全書,包括媽媽的食譜,深深覺得筱葳寫的是情,不是在寫景。三個月流浪的主要目的不是遊覽山川名勝觀賞風景,而是尋尋覓覓找奶奶的蹤跡和味道,是整理與奶奶三十多年的情,試著將這整個情昇華編織成文,永存起來。

  筱葳和奶奶情深如此,當然和我們為留學而把她留給她奶奶照顧有關。她齣生纔三十四天,我就去美國留學,她還剛滿一歲半,她媽也去美國幫我念博士學位。這一去就四年,她成瞭典型的「阿媽子」,從齣生到會說話懂事,父母大多不在身邊。本來在華人社會祖輩就特彆疼愛孫子女,嚴父慈母總是管教者。可是在我們傢,由於在女兒最重要而關鍵的銘刻認同時期,我們多不在,奶奶對孫女就更特彆寵愛和親密瞭。到母親走瞭,筱葳必須整理整理和奶奶的情。在《留味行》中,她和七十年前的奶奶同行,我們深深為筱葳在書中流露齣和奶奶的深情震動。

  媽媽離世前幾年,我利用每天中午吃母親做的幸福午餐的飯後時間,做瞭口述曆史訪談錄音,整理齣十多萬字的書稿。後來羅久蓉博士摘錄五萬字左右收入中研院近史所齣版的《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一書。這個口述曆史的簡本就成瞭逝世紀念冊《留雲遊蹤──瞿媽媽一生的故事》的主文,也就是這一小冊子的口述曆史引發及引領筱葳循著奶奶的蹤跡去流浪瞭三個月。《留雲遊蹤》當初印瞭三百本在追思會上差不多全送掉瞭,好多朋友讀瞭都覺得很感動,最近還有朋友特地寫電子信說她母親讀瞭也頗有感覺,也許是有很近似的流亡苦難經驗吧!那本書不太可能齣版,筱葳說她會放在部落格(ipaway.org)上,把奶奶的口述曆史配上新的圖片。在網路時代,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看瞭《留味行》,可能有讀者對奶奶當年的遊蹤感與趣,就可以上網探個究竟。

瞿海源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作者父親)

自序

大世界的哈哈鏡


  上海南京路的大世界戲院有一麵哈哈鏡,站在麵前瘦的變胖,凹的變凸,哭著像笑。七十幾年前你可以在那鏡子前看著自己哈哈大笑,花花世界無奇不有。如今大世界整棟建築濛上瞭綠布關閉瞭,你走近瞭隻有灰塵,連乞人都繞路。

  我的旅程接近尾聲的時候終於到瞭這個不再歡樂的建築外,整個城市為瞭「世博」醞釀著,世界想看看新的上海會是什麼模樣,走在南京東路上我發現隻有我。

  年長的總想退休後環遊世界,年輕的想要遠遠甩開這個世界去看那個世界,或者隻在生活的島上繞一圈,彷彿走齣去就可以擁有新的鏡子,看見新的自己。在原來的世界看不見找不到的,在失落的鏡子裏都可以尋得,竟像真的一樣。旅行是魔鏡,我們都這麼希望著。

  甚至已經離世的奶奶都想旅行,我夢見過兩次。

  奶奶在小島上,很清閑的想要打電話,猜測是要撥給我的,可手機太小老人傢不會用,就這麼摺騰著。島上的風很緩慢,撥手機的動作也不快,一直無法撥成,老人的手指這麼縴細那麼靈活卻不會撥電話,我在夢的這頭看著她乾著急,沒法可想。她要告訴我她很好,夢裏她沒說卻傳達齣如此訊息,我朦朧知道她的意思。她要說,她上路瞭,就在旅程上。旅行有點趣味,她真的很好彆擔心。

  於是我偶而會忘記她已離世。也許是因為她總沒有打電話來告訴我,她已經離開。

  另一天早晨醒來,沒有夢見老人,卻有一個清楚的念頭進入腦袋:「該去走一趟奶奶逃難時走過的路」。念頭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話的形式齣現在早晨的夢霧中。前人已上路,我也該上路,無論那路途是什麼,就去走老人走過的路吧。

  過世數月的奶奶隻留下瞭一本薄薄的口述曆史,我卻從來沒仔細讀過。爬齣被窩,我開始想該怎麼做。早春還很冷,需要齣走的熱度卻在心裏像夏天的太陽開始發熱。也許在途中,會遇見小島上的奶奶,路途上的奶奶,或者是夢中的奶奶,把夢外的自己放進夢裏走一迴。

  想要離開這裏,去遠方,沒那麼多理由。說穿瞭眼前就是日子復日子,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問你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或者,其實是去找到正確的提問,叩問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

  隻有一張地圖和一本口述曆史,就要上路瞭嗎?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段路程?你期待旅行能帶來什麼嗎?而到底,為甚麼要在七十年後重新去走這趟路呢?難道你以為七十年還會留下什麼痕跡嗎?上海那麵照映過老人青春歲月的哈哈鏡,如今早已不在,你當真以為可以在站到涵納流轉曆史的鏡子前(歪麯的),再看見些什麼呢?

  但我找不到理由退卻,因為我曾經犯下瞭一個錯誤。這個錯誤講齣來也沒人在意,不講更沒人知道。

  許多年前異想天開地對傢人宣告我要拍攝紀錄奶奶的故事。這個計畫一直斷斷續續的進行,因為當時的我對於影片製作什麼也不懂,隻有鬍亂的熱情和衝勁。即使買瞭攝影機,也紀錄瞭不少片段,卻總摸不清頭緒如何剪輯。再過瞭幾年,拍片的朋友說瞭:「你現在沒事,乾脆來跟我學剪接吧。」算好瞭荷包儲蓄能承受的時間,像旅行一般上路瞭。每日像上工一樣去朋友的工作室剪著自己的小短片,如此開啓瞭拍片人生,轉進瞭影片製作的行業。當初想做的奶奶紀錄片卻因此也暫時擱下瞭。

  終於著手開始剪輯奶奶的影片,是為瞭告彆式而剪。奶奶在我最忙碌的時節,在睡夢中過世瞭。暫時擱下的,最後纔知道那暫時擱下其實是永遠。她過世一週內,我匆匆讀過先前爸為奶奶做的口述曆史,把奶奶將近九十年的生命擠進十五分鍾的影片中。

  影像成瞭魔法,在密集的剪接期中我盯著螢幕召喚奶奶的神魂。影片的播放是降靈會。一切的靈又因我們觀看而瞬間再現。

  影片中一張奶奶逃難的路綫示意圖,我特地做運鏡示意逃難方嚮。就在這張圖上,原本該是順時鍾方嚮的路綫,硬生生被我拐成瞭逆時鍾。我把這旅途方嚮由上海一路往西,直達瞭四川。我讓奶奶走瞭錯的方嚮。原來奶奶說瞭上百次的逃難故事我始終充耳未聞,現在纔發現那些故事我知道的那麼少,少到有一天你毫無防備的被自己的無知打瞭一巴掌。這一巴掌,杳然無形,卻沉沉落在心底。

  曆史會讓人記著,人類拖著影子往前走,踩在腳下的都是曆史。但更多時候曆史不存在。

  奶奶的故事不再齣現我的生活中,一切像是大雨過後太陽揚起,地上又是一片爽朗,毫無雨跡。沒人再問起那逃難之路到底怎麼迴事?

  窩在早春的被窩裏就著颱燈看著奶奶的逃難路綫地圖,手指過每一個老人青春時走過的城市。我可以如此用手指劃過韆百迴,猜測傢中餐桌的某道菜很可能是她戰時流離之際學會的手藝,但我永遠不會知道她走過的路是什麼樣貌,我們吃的菜到底是哪一個地方的菜。除非我重新用腳走過,每一個她到過的城市,穿越每一個她走過的邊境,找到屬於她的味道,並且把味道留下來。於是找齣瞭一張新的地圖,拿齣紅筆開始圈齣地名。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像點一根火柴可以見到逝去的奶奶,邁齣的每一腳步,就是一根火柴,那閃爍短暫的光芒,或可讓兩界重逢,讓微弱的庶民曆史激起些許火花。

  三個月最後走到上海,纔知道大世界的哈哈鏡沒瞭,上海新認識的友人跟我說,蘋果電腦裏攝影自拍軟體有種效果就是哈哈鏡,打開電腦就有瞭,你特地繞瞭那麼大一圈來找?我對他笑瞭。他打開他的蘋果電腦,幾個人對著視訊攝影機擠眉弄眼,還是彩色的呢,電腦把我們變成瞭哈哈鏡中的可笑模樣。就這樣,在上海的黃埔江邊小宅裏,我照到瞭哈哈鏡。

  但終究旅途並不是為瞭尋得那麵鏡子,旅人慢慢懂得瞭,走在旅途中你就已經入夢瞭,成為鏡子裏的影子,成為古老故事的一部分,你是故事的延續。生死不是兩界,而是一條綫。旅途的最終換來的是哈哈一笑。然後你會明白這不是為瞭思念,而是告彆。在夢中在鏡子中重新認識老人以及那整個屬於她的時代,好好地記住,然後說再見。

後記

  書的開頭提到,本來想為奶奶拍攝紀錄片,因為沒有做到纔想透過旅行知道更多,用文字紀錄下來。其實,在紀錄片想法還沒展開之前,我還有另一項小計畫,就是要整理奶奶的食譜故事,想自寫自拍自畫自編自印,想像中是本小小的書,就是一篇篇食譜和我們自己拍的照片。這個計畫在網路齣現之後,化成在自己部落格開一個分類放置這些食譜故事文章,便宜瞭事。那本食譜故事書就自我交差瞭。

  等到這本書與編輯談定瞭,一直想的是把食譜故事依著記憶的地理地圖夾在旅途之中,我早就忘記當初想手作的那本簡單的隻有食譜和圖片的小書。直到截稿那一天,姑姑和錶姐說,那天是奶奶農曆生日,我無奈地說但我沒空上山給她上香,隻好在傢裏趕稿紀念她。下午,接到編輯來電,說他與美編感覺可以把文字與圖片拆成兩本製作,文字收瞭所有旅行文章,圖片那本則加上食譜故事編成彩色一本。當下我很喜歡編輯的決定。

  第二天醒來,我更發現按照編輯的作法,如此我們就有瞭一本當初我想做卻沒有做的一冊食譜故事書。十年前想像的那本食譜故事小冊子,在我早已忘記當初的小計畫許久以後。

  很多事情最後都會迴到初始的原點,一個心意剛剛萌芽的樣貌,再繞迴你眼前,讓人照見自己。經過將近十年延宕,那個想像竟然變成實際的麵貌齣現,此時已過萬重山,能夠帶著一切變化迴到原本的心,是一種福氣。

  這也是給奶奶的生日禮物,十年前的小心意演變至今,變成眾人的努力,化解瞭我的惰性,終於成冊。在能開電腦書寫之前,已經打過多場自我內心戰,既害怕直接麵對逝去的生命又不願放過自己。在這段麵對生死課題的時間裏,大安社大的老子課同學們以及夏惠汶博士(我們都稱夏杯杯)的陪伴,是很大的支持。花蓮的蘋蘋阿姨一傢願意不時收留我,知道有時朋友不需要說話,隻需要一起吃吃飯,聽聽太平洋的聲音。有陪伴老人經驗的寶鍊跟我分享心情,我們各自懷念與老人傢相處的時光。然後在自立互助會晏珊、文綺、冠宇的督促下,纔産齣瞭首批稿件。

  書有大半是在奶奶原來的臥室寫就,她也在這房離世。奶奶走瞭之後大床撤走後,搬進瞭大書桌,變成我的工作房,工作書寫都在這裏。一開始她經常入夢,隨著時間過去越寫越多,我獨自寫到哭寫到笑,她入夢的機率變少瞭,我明白時間到瞭,透過旅行與書寫漸漸長大,有瞭新的方法記憶過去,奶奶也放心走瞭。

  思考書名的時候,與傢人編輯討論良久,沒有定論。終於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奶奶的名字「留雲」多麼美,多有情。雖然雲無法留住,味道總可以吧,我的旅行也正是想要尋找並留下味道的一趟旅行,取其「留」意,就有瞭「留味行」三個字。不僅留住味道,也用書名記憶奶奶的名字。

  大傢都問,齣去前後變瞭嗎?旅行的人彼此詢問,留在原處的人也問。迴到生活,一切都變瞭又一切都沒變。在離去與返迴的這段缺口改變的人事物,並沒有因為你不在而強度削減。而獨自行走時的曆程,對彆人來說也都是缺口。「你到底看見瞭什麼?感受瞭什麼?改變瞭什麼?最喜歡哪裏?你還是不是原來的你?」

  我很難迴答這些問題。

  旅行或寫作,都隻是為瞭拖時間。拖慢人會淡忘的慣性,想讓自己多知道一些關於祖輩的過往,能夠記憶深一點長一點。旅行過程在東張西望,希望吸飽瞭故事帶迴傢蒸餾齣幾滴陳釀;寫作的過程中,也是東張西望,隻要看到一丁點相關的書籍、故事、照片,都興奮的不得瞭。但這些,也隻能讓我稍微接近老人傢老故事。人能夠與更大的曆史譜係連結,意識到在時間空間中自己渺小的位置,再迴到現實生活小世界裏,人還是會有些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接受瞭死亡也是自然。在旅途中的放空之後,終於心裏空齣空間,能有餘裕地看待這些原本自然的事情。

  奶奶過世當天早上email告訴一位老友蕭大哥。蕭是位編劇,當時已經搬迴颱東種菜,像大哥又像叔叔,是一位重要的朋友。他不多久迴覆一封不算短的信,其中幾句當下安定瞭我:

  「然最要緊的還是你
  聽聞間似你與她最密切
  那就是你送她囉。
  關於我想說的生命
  是因為有種切膚之痛
  那人不是因為死而消失
  而是我們看不見」

  是的,是我們看不見。但死亡並不是消失,在之後的三四年內,我深切的體會。所有片片段段,路上的、過往的、新的老的記憶,都重組交織被書寫成新的故事。這樣,我們就可以重新看見瞭吧。

  信裏蕭大哥還有一句,我從此記在心裏,也是帶在路上不忘的話:

  「彼此都在流浪。
  親之再親,都隻擦肩而過。」

  在更大的時間裏,一輩子的相處也隻是擦肩。我們先來後到,都是旅人。而我的旅行與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與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瞭有些感受,也迴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而最幸運的是我,我因此有瞭專心書寫專心做菜的一段時光。

  老人傢煨著小火的爐子,終於熄瞭。

  該我點上爐子,繼續煨一鍋暖暖的好湯。

圖書試讀

【第一章:上路去──時光機】
 
大概十歲左右,我們傢社區正前方還有一條小溪。那是基隆河上遊的小支流,在還沒截彎取直的年代,溪的兩側有樹叢、有竹林,還有夏天喜歡有水的野薑花。一個鞦天的午後我記得,奶奶與我祖孫倆晃悠晃悠到瞭小溪旁閑看。
 
「野薑花!」
 
祖孫倆都樂瞭。可這欉野薑花在與路麵落差幾公尺的小溪床對岸,得要下切溪床纔能摘。
 
接下來這一段,孫女一直記得:七十多歲的奶奶跟小女孩說,你在這等著。她捲起褲管,窣窣地往溪床下鑽,撥過雜草抓著旁邊的樹乾,來到瞭水邊,可能還涉過瞭淺淺溪水。再過一會兒,老太太又迴到瞭孫女麵前,手上已經有著一把清香的野薑花。
 
過瞭幾年,蜿蜒的河道動瞭工程成瞭水泥控住的大水溝,野薑花自然沒瞭,老人逐漸變老,女孩長大,不再去河邊看花,大部分時候都並排坐著一起看電視。
 
我一直想說說這個花香的片段,卻無從說起。這個沒頭沒尾的記憶似真似幻,到底是哪一年?是小女孩要求摘花,還是奶奶自己興起,都已經無從證實。而這是我能記得奶奶最「年輕」的樣貌,再早的記不住瞭。
 
我想記住的大概都是這樣的小事。
 
某個鼕天傍晚迴傢偷吃電鍋裏新煮上的紅燒肉卻被抓包,夏天窩在開瞭冷氣的奶奶房吃白木耳蓮子湯,聞著床頭櫃奶奶用醮瞭水的衛生紙包著玉蘭花香,乖乖張著手臂當老人傢的毛綫架,讓奶奶把舊毛衣的毛綫拆瞭,一圈圈繞在手上。或是,學著用手帕摺齣雞蛋、香蕉等各種玩意兒,都是在柔軟的大床上玩著。
 
童年的色澤,是努力去追想就會閃逝的顔色。你無法指認,隻能任由小事在腦中漂浮,難以捉摸。
 
等我學會瞭剪接,發現記憶是能夠捉摸的,在剪接軟體裏,聲音影像文字都可以重新鋪排。如果巧妙,記憶會閃爍發光,與心中的頻率共鳴貼近,人們的感情獲得一點點釋放。遺憾可以少一點點。
 
漸漸瞭解我的拍片工作是把時間空間打掉重來。拍攝的時候在擷取時光,我們進入彆人的生活,錄下片片段段;到瞭剪接,我們擺弄素材,穿梭在不被限製的時空之間,用剪接軟體創造齣新的心理狀態。但從來也沒想過,一位親人的死亡也是一長串繁復的剪接過程,你決心把所有的記憶畫麵與聲音灌進自己的腦中,蒐集瞭傢人們各自記得的片段,組織起來,重新剪齣一個能夠更理解逝去親人生命的版本。

用户评价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這本書,光是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一句,充滿瞭故事張力,讓人忍不住去想象背後的情節。在颱灣,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多多少少都會和“流浪”這個詞沾上邊。可能是為瞭追尋理想,背井離鄉,在陌生的城市裏獨自打拼;也可能是因為傢庭的變遷,不得不踏上新的旅程。而“流亡”這個詞,則帶有更深沉的曆史感和宿命感,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因為時代洪流而被迫離開傢園的人們,他們的故事,或許正是構成我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這本書將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體驗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人充滿期待。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又是多麼熟悉而溫暖的標簽!在颱灣,奶奶的味道,往往代錶著最純粹的愛和最樸實的幸福。那是一種即便走遍世界,也無法替代的味道,是童年最美好的迴憶。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一碗碗充滿愛的傢常菜,是否成為瞭一種慰藉,一種力量?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菜肴,串聯起“流亡”與“流浪”之間的情感紐帶?這讓我非常好奇。更何況,這本書還有彆冊的平裝版,這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簡直太貼心瞭。可以隨時隨地捧讀,感受書中的故事和情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這無疑是一次深入探討離散、鄉愁與傢庭羈絆的絕佳機會。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初見書名,便覺得它藏著一個絕美的故事,一股淡淡的憂傷,又夾雜著溫暖的希望。 “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道齣瞭多少漂泊者的心聲。在颱灣,我們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流浪”,為瞭夢想,為瞭生活,為瞭不甘平庸,我們踏上瞭各自的徵途。有時,這種流浪,是被時代的浪潮裹挾,有時,卻是主動的追尋。而“流亡”,這個詞,則帶著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它讓我想到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離開故土的人們,他們的經曆,或許纔是我們理解“傢”與“離散”的最好注解。這本書將這種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人的“流浪”經曆巧妙地結閤,勢必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簡直就是颱灣人味覺記憶裏的金字招牌!奶奶做的菜,不隻是食物,更是愛,是童年的溫暖,是傢的味道。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熟悉的傢常菜,如何成為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連結彼此的紐帶?作者是如何用味覺來書寫曆史,用食材來講述情感?這讓我充滿瞭好奇。而且,這本書還附有平裝版的彆冊,這對於像我這樣,喜歡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可以隨時隨地,讓這本書陪伴我,沉浸在那個關於味道、關於記憶、關於愛的世界裏。

评分

拿到《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這本書,內心湧起一股久違的衝動,想要立刻翻開它,去探索其中蘊含的故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尤其是“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部分,總讓人聯想到那些離散的親人,或者是為瞭理想而踏上未知旅途的自己。在颱灣,我們常常能從上一輩口中聽到關於過去的遷徙、漂泊的故事,那些曆史的烙印,也深深地刻在瞭我們的成長記憶裏。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又是一個多麼熟悉又溫暖的意象啊!對於許多颱灣人來說,奶奶做的菜,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愛的傳遞。奶奶的廚房,常常是我們童年最快樂的港灣,那裏彌漫著飯菜的香氣,也充滿瞭長輩的關懷。把“流亡”與“傢常菜”這兩個概念結閤在一起,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烈的反差,也預示著作者可能在探討一種關於“失去”與“獲得”、“離彆”與“思念”的深刻主題。這本書將“流浪”和“味道”巧妙地聯係起來,讓我想象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勾勒齣那些流動的畫麵,以及如何用味覺喚醒深埋心底的迴憶。何況,還有配套的彆冊平裝版,這對於喜歡隨時隨地享受閱讀樂趣的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意味著我可以輕鬆地將這份關於味蕾和鄉愁的旅程帶在身邊,無論是通勤途中,還是午後小憩,都能沉浸其中。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機會,讓我能夠重新審視那些關於傢庭、關於過往、關於“傢”的定義。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這本書,初見之下,就讓我覺得它蘊含著一種特彆的況味。書名裏的“留味行”,聽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味道的旅行,而且不是隨意的品嘗,而是帶著一份鄭重其事的“留”。“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尤其引人遐思。在颱灣,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有過“流浪”的經曆,可能是為瞭求學,可能是為瞭工作,也可能是為瞭尋找更廣闊的世界。而“流亡”這個詞,則更添瞭一層宿命感和無奈感,它似乎暗示著一種被動的離開,一種無法自主的選擇。將這兩個詞並置,傳遞齣一種深刻的個人體驗,或許是在訴說著,一個人的離散,如何影響瞭另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又或者,是一種對過往曆史背景下,人們被迫遷徙的理解與共情。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又是一種多麼令人心安的意象。奶奶做的菜,總是帶著一種獨有的溫度和情感,那是物質生活不那麼豐裕的年代裏,最實在的幸福。想到那些在廚房裏忙碌的奶奶身影,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飯菜香,總會覺得踏實而溫暖。這本書將“流浪”與“傢常味道”聯係起來,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宏大的曆史敘事或個人漂泊的經曆中,穿插著那些細微而動人的味覺記憶。同時,這套書還包含一本彆冊,而且是平裝版,這意味著它更加輕便易讀,可以方便地帶到任何地方,無論是咖啡館的一角,還是窗前的書桌,都能開啓這段關於味蕾和靈魂的旅程。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書+1彆冊平裝版)》這本書,老實說,光是書名就夠讓人好奇的瞭。「留味行」,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仿佛要留住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那些逝去的時光、難忘的人。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更是戳中瞭許多人的心窩。在颱灣,多少傢庭都有過因為各種原因離散的經曆,父母輩可能為瞭生計、為瞭更好的未來,背井離鄉,而我們這一代,或許也因為追尋夢想、為瞭學業,踏上瞭各自的「流浪」之路。這本書似乎在用一種詩意的方式,訴說著這種普遍存在的離散與連接,一種跨越時空的深情。想到奶奶的十一道菜,那更是颱灣人心中最溫暖的味覺記憶瞭。奶奶的手藝,往往是充滿愛的,是小時候最幸福的味道,是即便齣國瞭、離傢再遠,也魂牽夢繞的滋味。這本書能把「流浪」與「傢常菜」聯係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構思,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看似不相乾的元素串聯起來,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尤其是有彆冊平裝版,更是貼心,方便攜帶,隨時隨地都能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這一點對我們這些喜歡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颱灣讀者來說,實在太友好瞭。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光,迴到那個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年代,感受那些平凡卻又深刻的情感。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書+1彆冊平裝版)》,這本書的名字就帶著一種濃濃的文學氣息,尤其是“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幾個字,非常具有詩意和故事性。在颱灣,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流浪”經曆,可能是為瞭求學,也可能是為瞭工作,甚至是為瞭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不得不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但也往往伴隨著對傢鄉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牽掛。“流亡”這個詞,則帶來瞭一種更強烈的被動感,一種曆史洪流下的無奈。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因為時代變遷而被迫離開傢園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也許就是我們傢族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將這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勢必能引發深刻的共鳴。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簡直就是颱灣人心中最溫暖的味覺符號!在那個物質不那麼豐裕的年代,奶奶做的飯菜,飽含著最深沉的愛意,是我們童年最幸福的記憶。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熟悉的味道,是否成為瞭一種心靈的港灣,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這些具有時代印記和情感溫度的菜肴,融入到“流亡”與“流浪”的主題中?這讓我非常期待。再加上這本書還配有平裝版的彆冊,這對於我這樣喜歡在通勤路上或者午休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方便瞭,可以隨時隨地沉浸其中,享受這場關於味蕾和心靈的旅程。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光是看到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的思緒萬韆。“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仿佛是無數在異鄉漂泊的颱灣人的心聲寫照。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背負著上一代的離散經曆,或者在追尋自己夢想的道路上,體驗著“流浪”的滋味。而“流亡”這個詞,更有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它指嚮的是那些被迫離開傢園的群體,他們的故事,往往與大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這本書將個體命運與時代背景巧妙地融閤,讓我充滿瞭好奇。它是否在講述一個傢族的遷徙史?又或者,是一個人在異鄉漂泊,卻在味覺中尋找故鄉的故事?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簡直就是颱灣人心中最柔軟的味覺記憶!奶奶的手藝,蘊含著最真摯的愛,是童年最溫暖的味覺符號。在很多颱灣傢庭中,奶奶做的菜,是過節團聚的靈魂,是撫慰心靈的良藥。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充滿愛意的傢常菜,如何成為一種情感的紐帶,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作者是如何用這些充滿人情味的菜肴,來講述一個關於離散、關於思念、關於歸屬的故事?這讓我非常期待。而且,這本書還有彆冊平裝版,這對於像我一樣,喜歡利用通勤時間和午後時光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方便,可以隨時隨地沉浸在書中的世界,感受那份獨特的“留味行”。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它勾勒齣一幅幅充滿情感的畫麵。“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在颱灣這個移民社會裏,有著特殊的共鳴。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繼承瞭上一輩的“流浪”基因,為瞭追尋更好的生活,為瞭實現心中的理想,我們不斷地奔波、探索。而“流亡”這個詞,則更增添瞭一份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它讓我們去思考,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命運是多麼的渺小,又多麼的堅韌。這本書似乎在講述一個跨越時空的故事,一個關於離散與連接,關於過往與現在的情感羈絆。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又是一個多麼溫暖的意象!對於許多颱灣讀者來說,奶奶做的菜,就是童年最美好的迴憶,是傢最真實的味覺符號。它代錶著無條件的愛,代錶著最樸實的幸福。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熟悉的傢常菜,如何成為一種慰藉,一種力量,一種連接遠方親人的方式?作者是如何將這種個人的情感體驗,與宏大的曆史背景相融閤,用美食來串聯起“流亡”與“流浪”的敘事?這讓我非常期待。同時,這本書還配有彆冊的平裝版,這對於喜歡隨時隨地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方便,無論是在通勤路上,還是在咖啡館裏,都能沉浸其中,感受書中的故事與情感。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1書+1彆冊平裝版)》,單看書名,便覺字字珠璣,意蘊深長。“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在颱灣這個充滿故事的土地上,總能觸動某些角落。我們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流浪”,為瞭理想,為瞭生活,踏上未知的旅程,體驗著人生的酸甜苦辣。而“流亡”,這個詞,則帶著一種曆史的重量,一種時代的印記,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容忽視的過往。這本書將這種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人的情感體驗相結閤,讓人期待它能帶來怎樣的深刻洞察。它是否在探討,一個人的離散,如何改變瞭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又或者,是在追尋一種跨越時空的理解與共情?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簡直就是颱灣人心中最溫馨、最傢常的味覺圖騰!奶奶做的菜,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食物,更是承載著滿滿的愛意,是童年最美好的迴憶,是傢的味道。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傢常菜,如何成為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慰藉,一種連接過往與現在的橋梁?作者是如何用這些充滿煙火氣的菜肴,來講述一段關於離散、關於思念、關於傢國的故事?這讓我非常好奇。而且,這本書還有彆冊平裝版,對於像我這樣的閱讀愛好者來說,簡直太貼心瞭,可以方便地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開啓這場關於味道、關於記憶、關於情感的旅程。

评分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這本書,乍看書名,就讓人心生好奇,仿佛一個古老的故事在眼前徐徐展開。“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這句話,在颱灣這個充滿離散與融閤曆史的土地上,有著特彆的意義。我們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經曆著屬於自己的“流浪”——為瞭學業,為瞭工作,為瞭追尋夢想,踏上異鄉的土地,體驗著漂泊的滋味。而“流亡”這個詞,則更添瞭一層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它指嚮那些因時代變遷而被迫離開傢園的人們,他們的經曆,往往是我們理解“傢”與“根”的最好參照。這本書巧妙地將這種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的“流浪”經曆聯係起來,讓人期待它能帶來怎樣的情感共鳴。它是否在探討,一個人的離散,如何影響瞭另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又或者,是在通過味覺,尋找一種超越時空的連接?而“奶奶的十一道菜”,這簡直就是颱灣人心中最溫暖的味覺符號!奶奶做的菜,飽含著最深切的愛,是童年最美好的迴憶,是傢的味道。在很多颱灣傢庭裏,奶奶的廚房,就是情感的中心,是幸福的味道所在。想象一下,在“流亡”的背景下,那些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傢常菜,如何成為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情感的慰藉,一種連接故土的紐帶?作者是如何用這些樸實而動人的菜肴,來講述一段關於離散、關於思念、關於愛的故事?這讓我充滿瞭期待。而且,這本書還有彆冊平裝版,這對於像我一樣,喜歡在碎片化時間裏享受閱讀樂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方便瞭,可以隨時隨地,讓這本書陪伴我,沉浸在那個關於味道、關於記憶、關於親情的奇妙旅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