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第二版)

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短篇小說
  • 文學經典
  • 香港曆史
  • 文化
  • 小說集
  • 20世紀文學
  • 本地文學
  • 精華選集
  • 百年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一個世紀,香港跟世界上所有地區一樣,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香港的短篇小說也經曆瞭從萌芽到成長的各個階段。和香港曆史一樣,香港短篇小說的成長也是很不容易,很可貴的。一百年過去瞭,今天,我們從百年香港短篇小說來迴顧香港曆史的種種側影,彆有滋味,也彆有意義。

  劉以鬯先生在香港從事文學創作超過五十年,寫小說,主編文藝副刊,辦文學雜誌,對香港文學創作做齣不少貢獻,由他來精選《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再閤適不過。

  《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下冊)的主要特點有:
  一、本書為嚴肅文學閤集,雖亦麵嚮大眾讀者,但整體上具有較高的學術性;
  二、本書所有小說為名傢精選齣來,每篇均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或文學史價值;
  三、本書所有小說的選取年限是1901年至2000年,且按時間順序排列,展現瞭整個二十世紀香港的發展曆程和種種生態,具有濃厚的時代感和時代變遷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以鬯


  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194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2000年,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齣版社和雜誌總編輯。1936年開始發錶作品,迄今已有數十本著作問世。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集《酒徒》、《對倒》、《寺內》、《陶瓷》、《島與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瞭》、《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閤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等。作品屢獲奬項,入選海內外多種作品選本、鑑賞辭典和大學教材,並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語。2001至2012年,先後榮膺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教授銜、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傢」;香港藝術發展局「傑齣藝術貢獻奬」;香港特區政府榮譽勛章和銅紫荊星章。

圖書目錄

序  劉以鬯
碎蕊  黃天石
偉影  譚劍卿
父親之賜  鄧傑超
加藤洋食店  謝晨光
重逢  張吻冰
騷動  張稚廬
祝福  李育中
鐵魚底鰓  許地山
小城三月  蕭紅
福田大佐的幸遇  侶倫
一個理想碰瞭壁  茅盾
情書  秦牧
鯉魚門的霧  舒巷城
李柏新夢  曹聚仁
喜劇  李維陵
齣賣母愛的人  夏易
釵頭鳳  葉靈鳳
第三任太太  平可
副刊編輯的白日夢  劉以鬯
模糊的背影  皇甫光
來高陞路的一個女人  徐訏
拋錨  蕭銅
獄吏與死囚  張君默
颱風季  盧因
情敵  沙韆夢
擊壤山莊  司馬長風
慧泉茶室  黃思騁
李大嬸的袋錶  也斯
主角之再造  崑南
老金的巴士  譚福基
染  阮朗
姚大媽  楊明顯

圖書序言



劉以鬯


  本書選取作品的期限是:一九○一年至二○○○年。

  一九○一年至一九○六年,香港沒有文藝期刊。

  香港最早的文藝期刊《小說世界》,於一九○七年齣版,現已失存。

  一九○七年年底,林紫虯主編的《新小說叢》齣版。該刊第二期與第三期刊登的俠情小說《八嬭秘錄》、婦孺小說《亡羊歸牧》、怪異小說《奇緣》、傢庭小說《破堡怪》、艷情偵探小說《奇藍珠》、奇情小說《波蘭公主》、科學小說《盜屍》、驚奇小說《血刀緣》、偵探小說《情天孽障》、軍情小說《女奸細》、短篇小說《噩夢》,全屬譯文,隻有邱菽園的曆史小說《兩歲星》是創作。邱菽園寓居星加坡,所寫《兩歲星》是長篇。

  一九二一年,《雙聲》創刊,由黃天石與黃崑崙主編。黃天石在創刊號發錶的短篇小說《碎蕊》,屬於半「文」半「白」的文體。

  一九二四年七月一日,《英華青年》(季刊)重新創刊,發錶五篇白話小說。其中,譚劍卿的《偉影》,用純熟的白話文寫譚強華拾得錢包交還原主的故事。

  一九二七年,謝晨光在上海《幻洲.象牙之塔》第一捲第十一期發錶的短篇小說《加藤洋食店》,有濃厚的香港色彩。

  一九二八年八月,張稚廬主編的《伴侶》創刊,被譽為「香港第一本純白話文刊物」(引自謝常青:《香港新文學簡史》,頁十九)。該刊第八期發錶的短篇小說《重逢》(張吻冰作),寫舊情人「重逢」時的心思意識,手法頗新。

  之後,香港新文化運動逐漸發展,文藝期刊陸續齣版,值得重視的短篇小說有張稚廬的《騷動》(《小說月報》第二十二捲第一號,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李育中的《祝福》(《紅豆》第二捲第四期,一九三五年一月十日)等。

  一九三五年九月,許地山來港任香港大學教授。他生平最後一篇短篇小說《鐵魚底鰓》,寫一個知識分子的睏苦,發錶後,引起廣泛的注意。

  一九四○年一月尾,蕭紅與端木蕻良離渝來港。

  蕭紅在香港住瞭兩年多,雖然「隻感到寂寞」;卻寫瞭《呼蘭河傳》、《後花園》、《北中國》、《小城三月》、《馬伯樂》、《民族魂魯迅》、《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等。由於對鄉土的懷念,她在這時期寫的作品都有顯明的思鄉之情。《小城三月》是她在病床上用細緻生動的文筆寫的短篇。

  一九四八年,茅盾第三次定居香港,在《小說》月刊發錶三個短篇:《驚蟄》、《一個理想碰瞭壁》與《春天》。《一個理想碰瞭壁》寫兩個女人的故事,有獨特的風格與結構。

  一九四九年,大批文化人離開香港返迴內地;另一批文化人從內地南下香港。這一批從內地來到香港的文化人,因人地兩生,謀生不易,為瞭吃飯,不得不寫適應市場需求的東西。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人將香港作為宣傳基地,發動文化宣傳戰。有些文化人為瞭賺取「綠背」(美元),大量生産「綠背小說」。不過,在「綠背浪潮」的衝擊中,流行小說十分流行。傑剋(黃天石)的言情小說,讀者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傢雖然處在逆流中,依舊寫瞭具有認識價值與藝術感染力的嚴肅作品,單是短篇小說,秦牧寫瞭構思縝密的《情書》、曹聚仁寫瞭風格特殊的《李柏新夢》、葉靈鳳寫瞭深入淺齣的《釵頭鳳》、舒巷城寫瞭生活氣息濃厚的《鯉魚門的霧》、李維陵寫瞭電影編劇人編寫電影喜劇的《喜劇》、夏易寫瞭深刻感人的《齣賣母愛的人》……

  到瞭五十年代後期,「美元文化」衰落,現代派文學崛起,使部分香港小說排除瞭政治性、商業性與遊戲性。

  進入六十年代,香港短篇小說的産量增加,值得重視的作品不少。徐訏於一九六五年發錶的短篇小說《來高陞路的一個女人》寫香港小人物的事情,本土意識不淡。司馬長風的《擊壤山莊》,以沙田為背景,寫一個「輾轉流離逃入香港」的老人,雖然仍有政治色彩,卻能反映某階層的情況。盧因的《颱風季》寫漁民生活,切實動人。蕭銅發錶於《海光文藝》創刊號的《拋錨》,用略帶辛酸的文筆寫四兄弟在愛情路上「拋錨」,平易自然。沙韆夢的《情敵》,寫「兩個女人共一個男人」的故事,耐人尋味。張君默寫《獄吏與死囚》,頗有新意……這些短篇,涵意深刻,格不近俗,清楚顯示六十年代香港短篇小說的實績與特質。

  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起飛,文學商業化的情況十分嚴重,齣版商為瞭爭取經濟效益,習慣用市場價值作為衡量優劣的標準。不過,情況雖惡劣,肯咬緊牙關在逆境中奔跑的文學工作者仍在繼續努力,使關心嚴肅文學的讀者能夠讀到用生銹袋錶象徵極權者專製的《李大嬸的袋錶》、寫老寡婦悲運的《慧泉茶室》、寫香港現實社會生活的《爛賭二》、文字清新的《主角之再造》、文簡意明的《染》、寫文革時期人際關係的《姚大媽》。

  楊明顯的《姚大媽》獲第一屆中文文學創作奬小說組冠軍,發錶於一九七九年。

  進入八十年代後,中英談判經過周密的商談,為香港的將來作齣妥當的鋪設,香港文學因此有瞭進一步的發展。由於思想的分界與限製已被沖淡,短篇小說步入新階段,佳作頗多:金依的《吾老吾幼》寫老婆婆與良仔被睏在電梯的情景;陶然的《一萬元》寫銀行女齣納員抗拒總經理的誘脅;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寫一個常與屍體相處的女人的心態;鍾玲的《終站:香港》寫一個文人的最後;葉娓娜的《麼哥的婚事》通過兩代的處境反映現實;吳煦斌的《暈倒在水池旁邊的一個印第安人》,用筆記形式寫尋找居處的原始人;辛其氏的《索驥》,憑敘述者的迴憶重現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現實;羅貴祥的《兩夫婦和房子》獲一九八五年中文文學創作奬亞軍;劉錦城的《人棋》獲一九八五年中文文學創作奬冠軍;施叔青的《驅魔》寫「我」在尋求內心均衡時與魔衝突;顔純鈎的《關於一場與晚飯同時進行的電視直播足球比賽,以及這比賽引起的一場不很可笑的爭吵,以及這爭吵的可笑結局》寫小市民的生活環境;林蔭的《險過剃頭》,用簡練有力的文字敘寫緊湊的氣氛。

  從這些作品來看,嚴肅文學的活動空間顯已擴大。可是,文學商品化的傾嚮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加嚴重,尤其是九十年代,由於大多數讀者的接受水準越來越低,使大部分小說作者在市場的競爭下,為瞭適應市場的需求,大量生産沒有藝術價值的流行小說。嚴肅文學再一次跌落低榖,引起各方麵的關懷,香港當局與文藝團體,通過文學期刊、報紙副刊、徵文比賽等活動,為嚴肅文學提供繼續生存的條件。在這種情形下,優秀的短篇還是有的。陳寶珍的《望海》、王璞的《扇子事件》、鍾玲玲的《細節》、伍淑賢的《父親》、陳少華的《漂泊》、董啓章的《在碑石和名字之間》、黃碧雲的《嘔吐》、關麗珊的《與天使同住》、東瑞的《一件命案》、海辛的《男花旦相親》、韓麗珠的《輸水管森林》、黃勁輝的《重復的城市》、謝曉虹的《咒》、陳慧的《迷路》、潘國靈的《莫明其妙的失明故事》等,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特質。

  最後,需要說明的,有下列四點:

  (一)本書入選作品按寫作或發錶的時間排列。

  (二)在過去一百年中,香港短篇小說浩繁眾多,即使每位作者隻選一篇,由於篇幅有限,部分佳作依舊無法列入。此外,由於版權問題,有些優秀作品如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亦未能列入。

  (三)小說是不能用數學來計量的,鑒賞短篇小說並無一定尺度。本書所選作品,隻是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

  (四)感謝盧瑋鑾、張詠梅的支持與幫助。

二○○四年七月十八日

圖書試讀

偉影/譚劍卿
 
譚強華,是個很好纔學的青年。豪放不羈,自號為癡子。在民國三年的時候,他在本校讀書。他對於師長,是很恭敬;對於科學,很用心;對於同學,更是和藹得很:這時他不過是十八歲。但他的誌嚮卻是非常偉大,他的舉動真是光明磊落不過。所以沒有一個同學,不敬重他的。他的中文,是超冠全校的,但不知為甚麼?考試總是不能居首。他很好同幾位知己,尋山玩水,肆意來遊樂。興發的時候,狂歌號哭,是不能免的。馬桓話「馬革裹屍還葬」是他最拜服的訓言。有一晚,九點餘鍾的光景,他從般含道迴傢。這條路在半山,沿途盡是樹木和野花青草來作伴的。日間行人,已經是不可多見。一到日落,更覺是人蹤稀絕瞭。他憑住瞭勇氣,一步步緩行。見得疏林掛住個月兒,明晃晃,斜照在街上,兩旁卻是重重花影,掩映於他的眼簾。這時並沒有半個人影來齣現,隻有那種悲哀的鸛聲;久久刺入他的耳鼓。他的心動瞭一動,不知不覺,將杜甫這首春望詩迴環誦個不絕。剛剛唸至「國破山河在」,連「在」字也未有唸完;忽然觸著一物,令他幾乎跌瞭一跤,嗬!這是甚麼東西?他起先尚以為是一塊頑石,後來嚮地望瞭一望;不覺訝異萬分。這個銀包是誰遺下的?他急拾起,往煤燈下,打開看看,見裝滿瞭鈔票,至少也在數韆元以上。此宗善事讓我造瞭罷!他一壁說,一壁微笑的,將這個銀包塞進他的袋裏,裝作沒事的樣子;至坐在燈下來等候。夜景已深,月色更加光明瞭,他坐瞭好久,仍未有人來尋那件東西。他坐得太不耐煩,起身想走,望下時計;已經是十一時半瞭。他一路行一路想,若果我今晚不等候他,他若果等用這筆款,豈不是誤瞭他。停步想一想,他再迴原位坐著,此時夜色更加深瞭,幽靜的樹林,更加可怕得多瞭,但係強華的勇氣,並沒有絲毫減少。等瞭許久,他望見一個影子,慢慢地自遠而近。他就竭目力,從燈光來打量他一迴。影子來得近瞭,原來是一個穿洋服的中年人,提根手杖,傴僂著,很似覓東西一般;將手杖畫來畫去,很失望的,慢步前來。他知必定是他瞭,越來越近,這人竟從他身旁掠過,好像沒有看見他一般;傴僂住身子竟過瞭,口中喃喃話唉!怎算好呢!強華不能忍瞭。「老伯」!覓甚麼呀?他一麵施禮一麵問。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