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

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緬甸
  • 火車旅行
  • 文化觀察
  • 遊記
  • 東南亞
  • 人文地理
  • 慢生活
  • 異域風情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縝密的在地考察、犀利的旅人之眼、雕刻刀般的文筆}
天下並無必看不可的風景,隻有你想不想去的地方。
 
「不同於長居某處,旅行要義在於流動。
這個流動過程,讓你不斷遇到人和事。
它們難免浮淺,但是好比一幅拼圖,
讓你慢慢看到整體。」

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提名散文集《考工記》作者──
【周成林】最新南亞人文旅行散記

  ◆「跟著火車跳瞭一夜,暈頭轉嚮,我還在輕微打顫。
  也許,為瞭追尋歐威爾及其《緬甸歲月》,這不算什麼;
  比起長年含辛茹苦的緬甸人,更不應該大驚小怪。
  可我還是好奇,歐威爾時代,火車也是這樣跳舞?」

  「不隻一次,我告訴這趟旅行遇到的諸多西方旅伴:前幾年來緬甸或許太早,過幾年又怕太遲,現在來,或許正是時候。」──周成林(獨立作傢、譯者、旅行者)

  ◆作者把所見所聞訴諸生動精細的文字,就像一幅講究細節而又趣味盎然的拼圖,小中見大,堪稱華文世界旅行文學的精品。

  ◆作者周成林為《愛與希望的小街》作者,毛姆《客廳裏的紳士》、《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奈波爾傳》譯者

  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仰光學生反抗軍人獨裁的示威遭到殘酷鎮壓。隨後一個月,緬甸各地成韆上萬民眾上街要求民主自由,當局齣動軍隊,三韆多名學生、僧人和平民死在軍人政權的槍下。這是緬甸現代曆史最慘痛的記憶,但是它讓世人知道美麗而無畏的翁山蘇姬,也為二十多年後的「緬甸之春」播下無數種子。

  《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是中國獨立作傢和旅行者周成林這幾年兩度前往緬甸旅行數月的詳實記錄,但非追趕時效的新聞報導,亦非枯燥乏味的政經解析,而是對「緬甸之春」的冷靜觀察和切身體會。從威權統治步嚮民主自由,與世隔絕將近半個世紀,古老佛國緬甸正在慢慢轉變。作者把所見所聞訴諸生動精細的文字,就像一幅講究細節而又趣味盎然的拼圖,讓您小中見大,堪稱華文世界旅行文學的精品。

  本書並收錄作者近年在印度和柬埔寨等國的旅行文字,多從曆史與現實的交織點切入,以寬廣視角和敏銳眼光,觀照這些國度的諸多變遷與現狀,譬如尋訪赤柬領袖波爾布特在柬、泰邊境最後藏身的叢林小屋和焚化地,感受鼓吹民族主義的印度總理穆迪上颱後的麵子工程,親曆流亡印度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達蘭薩拉的法會……每一篇章,從內容到文字,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好的,這是一部名為《失落的星圖》的奇幻史詩小說的簡介,旨在滿足您的要求: --- 《失落的星圖》 作者: 阿斯托爾夫·凡斯(Astorlph Vance) 類型: 史詩奇幻/黑暗幻想/世界構建 篇幅: 三捲本巨著(第一捲:《永夜之輪》) --- 塵世低語,星辰緘默 歡迎來到奧瑞恩大陸,一個被古老魔法扭麯、被殘酷曆史銘刻的世界。在這裏,光明並非普照萬物,而是稀有且轉瞬即逝的恩賜。 《失落的星圖》係列,從宏大到微觀,描繪瞭一場關於記憶、權力腐蝕與宇宙秩序崩塌的史詩挽歌。故事的核心,圍繞著被遺忘的“鑄星者”的遺産——那些能夠重寫物理法則、編織現實本身的古老符文和圖譜。 世界背景:泰拉古恩的黃昏 奧瑞恩大陸,曾是已知宇宙中最繁榮的文明中心。它被“天穹議會”統治瞭韆年,一個由擁有強大“源力(Aether)”的法師貴族構成的精英階層。然而,大約五百年前,發生瞭一場被稱為“大寂靜”(The Great Silence)的災難。不是瘟疫,不是戰爭,而是天空中的星辰集體熄滅瞭。 星辰的消失不僅僅是天文現象,它切斷瞭世界與更高維度能量的連接,導緻魔法的結構性崩潰。源力變得狂暴、不可預測,而那些曾經依賴星辰指引的導航、時間計算,乃至生命周期都陷入混亂。文明在知識的斷層中掙紮求生,黑暗的勢力趁機崛起。 如今,世界被劃分為幾個對立的勢力: 1. 聖光教團(The Lumina Concord): 一個位於大陸西部的軍事宗教組織,他們宣稱“大寂靜”是神靈對凡人傲慢的懲罰,推崇鐵腕統治與對古代知識的徹底封存。他們用狂熱和信仰來壓製源力失控的威脅。 2. 灰燼行者(The Cinder Walkers): 盤踞在大陸中部的破碎山脈中的遊牧部落。他們是那些在魔法衰退中幸存下來的術士後裔,精通“低語魔法”——一種利用生物殘餘能量和環境腐化進行施法的黑暗技藝。 3. 奧術自由城邦(The Arcanum Enclaves): 零星分布在沿海的知識堡壘。盡管源力衰弱,這些城邦仍在不惜一切代價挖掘災難前的知識,試圖重建“星圖”的碎片,希望能重新點亮天空。 核心衝突:尋找遺失的坐標 故事的引綫,由三位性格迥異的主角交織而成,他們的命運在一次看似偶然的發現中緊密相連: 人物一:卡西烏斯·維斯(Cassius Veyce) 卡西烏斯曾是聖光教團最受尊敬的學者,一個對古代曆史抱有近乎癡迷的年輕人。他偶然發現瞭一本被教團嚴密封存的禁忌手稿——《泰拉古恩編年史殘頁》。手稿中記載瞭“大寂靜”並非自然事件,而是人為導緻的,並且提到瞭一個名為“零點坐標”的秘密位置,那是鑄星者們最後一次啓動宇宙校準儀的地方。 當他試圖嚮教團報告這一發現時,他被誣陷為異端,被迫踏上逃亡之路。他不再相信盲目的信仰,他的目標是解開真相,即使真相意味著世界的徹底顛覆。 人物二:薇拉(Veyra) 薇拉是灰燼行者的年輕女祭司,她的傢族世代守護著一處被稱為“迴音之井”的源力異常點。她擁有罕見的“共鳴感知”能力,能夠“聽見”死寂的星辰留下的微弱迴響。在一次儀式中,她感知到一個清晰的、指嚮西方大陸核心的信號——那是星圖的缺失部分正在呼喚。 她背負著族人的期望,必須穿越教團的封鎖綫,前往奧術自由城邦尋求技術支持。薇拉代錶著適應與黑暗中的生存之道,她相信平衡比純粹的光明或黑暗更重要。 人物三:塞隆(Theron) 塞隆是一個齣身低微的機械工匠,生活在奧術自由城邦的陰影下。他不是傳統的法師,但他對古代機械的理解無人能及。他能夠將殘存的源力固化在復雜的齒輪和水晶矩陣中,製造齣強大的“擬態裝置”。 他無意中捕獲瞭卡西烏斯逃亡時無意間激活的一個小型定位信標。這信標指嚮的,正是他一直試圖重現的、能穩定源力的“恒定之核”的設計藍圖。為瞭重拾工匠的榮耀,他決定追隨信標,捲入這場注定腥風血雨的探尋。 敘事張力與主題深度 《失落的星圖》不僅僅是一場尋寶之旅,更是一場關於知識的代價與記憶的重量的哲學探討。 知識的邊界: 鑄星者的力量是宇宙級的,但他們失敗瞭,甚至可能自己製造瞭災難。當知識本身具有毀滅性時,是應該被守護、被銷毀,還是應該被完全理解?教團的愚昧與城邦的貪婪,構成瞭對知識使用的兩種極端詮釋。 光影的交織: 故事拒絕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聖光教團的統治雖然殘酷,卻穩定瞭失序的源力;而灰燼行者雖然使用黑暗力量,卻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三位主角必須學會接納彼此的“汙點”,纔能拼湊齣完整的“星圖”。 環境與宿命: 災難後的世界充滿瞭物理上的危險——扭麯的生物、失衡的天氣、會吞噬生命的魔法殘渣。星圖的碎片不僅是地圖,更是調整世界物理法則的關鍵。找迴它們,意味著要重新定義“真實”。 第一捲:《永夜之輪》 第一捲主要聚焦於卡西烏斯的逃亡與三人的匯閤。卡西烏斯從聖光教團的嚴密監視下逃脫,發現自己的導師竟是“大寂靜”事件的幕後推手之一。他帶著關於零點坐標的碎片信息,深入被遺忘的地下遺跡。 薇拉則在穿越被教團“淨化”的荒野時,親眼目睹瞭教團對那些擁有微弱魔法天賦者的殘酷處決,堅定瞭她必須找到古代技術支持的決心。 塞隆的機械裝置首次被用於對抗一位強大的教團騎士,他驚訝地發現,古代技術的穩定結構能夠完美地中和狂暴的源力。 三條綫索最終在大陸中心一座被永久黑夜籠罩的古城——赫利俄斯廢墟匯閤。他們必須聯手破解赫利俄斯深處的防禦係統,那裏隱藏著星圖的第一塊校準石。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塊石頭不僅能指嚮下一個坐標,它還會喚醒沉睡在廢墟之下的,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星圖的“被遺忘者”。 “在星辰沉睡的時代,我們必須學會閱讀黑暗的紋理,因為隻有在那深邃的虛無中,纔能找到重燃黎明的唯一方嚮。” --- 《失落的星圖》——一場關於秩序與混沌、記憶與遺忘的磅礴史詩,等待著最勇敢的靈魂去校準那已被遺忘的宇宙坐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成林


  獨立作傢、譯者、旅行者。一九六六年齣生於四川成都。早年做過工人、眼鏡店驗光師、省政府賓館客房服務生和培訓乾事。後在澳門和深圳工作和居住十年。

  二○○一年開始寫作和翻譯,作品發錶於《萬象》、《南方都市報》、《財新週刊》、《民主中國》、《騰訊大傢》等海內外報刊或網路媒體。著有非虛構文集《考工記》、《愛與希望的小街》、《就當童話讀吧》,譯作有毛姆《客廳裏的紳士》、《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和《奈波爾傳》等。

  二○一三年,因為《考工記》一書,周成林入選《南方都市報》主辦的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散文傢」五人提名(其他入選者為:劉亮程、李娟、梁鴻、野夫),提名理由為:「《考工記》是周成林第一部結集齣版的散文……篇幅不長,卻帶給人一種真實的沉重,這是上世紀八○年代普通人生命中的沉重,充滿瞭傢庭關係的殘酷、瑣屑生活的不堪和受命運擺布的無奈,就是看不到一個光明的結局。作者冷峻的筆調讓人很難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態來閱讀本書,但這種沉重亦會讓人安心,即使天地不仁,也要在這世間求生。」
 

圖書目錄

自序

這個緬甸

波爾布特的叢林小屋
S-21,金邊
杜剋同誌二三事
高棉人的快樂指數
金邊的示威
柬埔寨會讓你心碎

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
歐威爾那段緬甸歲月
格勞的小酒館
孟眉的金覺先生

加爾各答
清潔印度
洛迪花園的情侶
你買不瞭幸福,但你可以買書
印度好人

另一個西藏
 

圖書序言

自序

  一

  二○一五年八月,即將第二次去緬甸,我為本書〈這個緬甸〉一文的後記加瞭一段註腳:

  時至二○一五年,緬甸的絕大部分政治犯早已齣獄,但是該國的改革進程又有新的倒退。當局仍然不時騷擾、恐嚇和檢控非官方傳媒的從業者。緬甸的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Rohingya)繼續受到歧視和迫害,基本權利不得保障。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緬甸將要舉行全國大選,正式結束持續將近五十年的軍人統治。然而,根據之前軍方支持的國會製定的憲法(這一憲法的修訂,也為軍方控製的國會否決),因為兩個兒子持有英國護照,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即使大獲全勝,她也不可能就任下一屆緬甸總統。齣於政治和大選考量,翁山蘇姬也不復舊我,從英勇無畏的民主英雄變成深思熟慮的政壇精英。她對羅興亞穆斯林命運的沉默不語,她對國內激進佛教徒諸多偏執言行的沉默不語,她訪問北京時,公開場閤絕口不提中國當局關押的另一位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劉曉波,都讓不少人睏惑,以至失望。

  半年多以後,等我第二次離開緬甸,上麵這段話跟現實的齣入不是太大。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的確不負眾望大獲全勝。因為憲法掣肘,她沒當成緬甸總統,而是齣任特意為她設立的新職位「國事顧問」(State Counsellor);如她所願,實權「超越總統」(above the President)。NLD主導的新政府上颱,繼續推行各項改革,西方資本也不斷進入。仰光到處建築樓盤,蘇萊塔附近新開瞭高聳入雲的蘇萊香格裏拉酒店,緬甸有瞭第一傢KFC炸雞店,人頭攢動的翁山市場一旁,外資的百盛(Parkson)購物中心嚮為數不多的本土中産階級敞開消費主義的懷抱……根據國際傳媒報導,仰光的寫字樓和公寓租金,已經超越相對富裕的曼榖等亞洲大都會。

  然而,這隻是部分現實。除瞭軍方要員及其附庸,多數緬甸國民依舊艱難謀生,並未真正得益。離開投資熱點仰光,無論基礎建設還是城鄉風貌,緬甸仍是東南亞乃至全球最貧窮的國傢之一。意氣風發的翁山蘇姬和新政府任重道遠,因為國事顧問雖然「超越總統」,退居幕後的緬甸軍方依然不可撼動。不管是旨在結束政府軍和少數族裔武裝衝突的和解談判,還是最終建立三權分立文官治理的民主政體,翁山蘇姬都得顧及軍方的反應和利益。再有,舉世矚目的「緬甸之春」,既讓廣大民眾有瞭初步的言論自由和其他自由,也讓一度沉寂的民族主義情緒肆意滋長。近幾年,國內的佛教極端主義者不斷發錶敵視穆斯林等少數族裔的蠱惑言論,族群衝突或流血事件時有發生。

  瀏覽國際傳媒關於緬甸的近期報導,你會發現一個特點:「緬甸之春」不再居於首位,更多則是前幾年世人鮮知的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的遭遇。為數大約一百萬,羅興亞人世代居住在緬甸的若開邦西部,但是長期不被當局視為國民。二○一二年若開邦爆發的族群衝突,更讓十萬多人流離失所。二○一六年十月,緬甸當局開始「清剿」羅興亞武裝分子以來,軍警強姦燒殺的消息卻不斷傳齣,迄今已有七萬多羅興亞人逃往相鄰的孟加拉。麵對國際社會的指責,包括同為諾貝爾和平奬得主的圖圖主教等人的呼籲,翁山蘇姬保持罕有的沉默,當局也不讓國際媒體前往若開邦調查真相。盡管國事顧問和新政府對軍方的影響力有限,這一姿態,尤其是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發言人新近指責虐殺報導誇大,認為事件屬於「內政」,卻讓緬甸當局漸趨開明的國際形象再度打瞭摺扣。

  遺憾的是,身為獨立旅行者,資費和行程安排常常捉襟見肘,兩次到緬甸,我都沒能去成偏遠的若開邦,因為來迴得坐飛機,加之當局以安全等理由限製外國人前往「敏感」地區(包括仍為少數族裔武裝割據的諸多邊境地帶)。二○一六年重訪,我在撣邦南部的格勞(Kalaw)遇到兩位年輕的西方旅人,他們很想去若開邦探訪穆斯林難民營,也因路途遙遠,而且擔心當局限製,不敢貿然成行。

  盡管羅興亞人這一族群名稱也不為緬甸官方認可(當局稱之為Bengali,即孟加拉人),在緬甸旅行,羅興亞人一詞,還是不時闖入你的耳膜。在南部的孟眉(Moulmein),薩爾溫江大橋旁塵土飛揚的路邊奶茶鋪,幾個扮相很酷的年輕人跟我搭訕,我問一位黝黑後生是哪個民族,其他幾個擠眉弄眼道:「他是羅興亞人!」顯然,這不是恭維。在更南的土瓦(Dawei),靠近馬來半島,坐在一傢中檔餐廳的草坪飯桌旁,我和兩位偶遇的緬甸人聊到夜深。一個是緬族畫傢兼導遊,一個是剋倫族小商人。說起羅興亞人,念過大學的剋倫族激烈否認他們是緬甸人;畫傢兼導遊比較溫和,隻說Daw Suu(緬甸人對翁山蘇姬的尊稱)很為難,夾在軍方和反穆斯林的激進佛教徒之間,要給她時間。

  第二次去緬甸,我的另一個遺憾,則是沒能見到上過《時代週刊》封麵人物的那位曼德勒(Mandalay)中年僧人維拉圖(Wirathu),聽他發錶針對相較平和的緬甸穆斯林的敵視言論。間隔不過一個月,兩次騎單車去到維拉圖駐錫的曼德勒遠郊寺院,我都失望而歸。第一次,我在寬廣寺院閑逛,端詳那尊酷似倫敦大笨鍾的怪異鍾樓,審視維拉圖居處門外那幅看闆,圖文並茂,緬英雙語,展示ISIS 等迴教極端主義組織的恐怖暴行(擺在一座佛寺,比那尊鍾樓還要怪異)。第二次,我登堂入室說明來意,卻因沒請翻譯不獲接見,因為他的隨從用極為基本的英語告訴我,維拉圖不會英語,身邊也沒懂英語的人。也許,這就是一個獨立作傢兼獨立旅行者的尷尬,不僅財力和「背景」有限,還需更多曆練。

  二

  旅行是本書一大主題,作者寫到的,當然不單限於緬甸,也包括近幾年走過的印度、尼泊爾和柬埔寨等國。但我無意也無能為讀者諸君奉上觀光綫路和名勝攻略(個人以為,天下並無必看不可的風景,隻有你想不想去的地方,譬如在印度旅行,我就一直避開可看可不看的泰姬瑪哈陵,反而去瞭門可羅雀的尼赫魯故居和世象奇異的迴教蘇菲派某位聖徒之墓),而是欲藉旅行這一主軸,盡可能從曆史與現實的交織點切入,觀照所到國度的社會變遷與諸多現狀:這也是我現在旅行的首要目的。__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不可能通諳所到每一國度的語言,也不可能有四通八達的各類「資源」讓你很快熟知當地(尤其對於不依附大牌媒體機構的獨立旅行者)。反過來講,個人的眼光,卻是我心目中的旅行之最佳「配置」,因為你要的,不是追趕時效的新聞報導或枯燥乏味的政經解析,也不是給扶老攜幼歡喜齣遊的大型觀光購物團做前期踩點。身為作傢,旅行途中,你的所見所聞所思,都是天然絕妙的寫作素材;把旅行和寫作結閤在一起,更是我長久以來一大夢想。

  但我並非遊曆豐富經驗老到的旅行傢。旅行於我,仍是學藝。多年前,我在葡萄牙管治的澳門居留五年,也去過日本等地,後來又在雲南大理住過兩年,但是本書第一篇長文〈這個緬甸〉,纔是我在中國以外第一次真正旅行的結晶。在這之前,我寫過一些在中國旅行的文字,它們可謂本書的「熱身」。得益於這些年我讀過的西方旅行作傢(包括寫到旅行的作傢),從較早的福樓拜、毛姆、諾曼.劉易斯(Norman Lewis)、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彼得.梅恩(Peter Mayne)到當代的布魯斯.查特文(BruceChatwin)、保羅. 索魯(Paul Theroux)、奈波爾(V. S. Naipaul)、威廉. 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派屈剋.佛蘭區(Patrick French)等等,我想讓自己筆下的旅行嚮這些同行看齊,因為他們的眼光,不論所見或大或小,正是前麵我說到的個人眼光,或者,說得更專業,有著寬廣視野的作傢之獨立眼光。

  然而,對於普通人,除瞭商務一類齣差,旅行(包括旅遊)的確也有不同或交叉類彆:度假、覽勝、購物、探險、野營、蜜月、消遣,乃至拿著失業救濟金的先進國傢公民滿世界晃蕩,所謂global trotter(環球旅行者)。我的旅行已如上述,更多是為寫作。齣於個人興趣或偏執,我對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問題或「落後」國度的興趣,遠遠大於多數人趨之若鶩的瑕不掩瑜之先進國度,因為前者給你更多精彩獨到的素材,所謂報憂不報喜,也正是這個意思。這麼說,並非等於把旅行和寫作的樂趣建基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英文的確也有slumming 一字),而是問題和「落後」更需關注乃至關懷,自己也更擅長從中尋覓題材。如果我能自由選擇,前往旅行和寫作都能挑戰極限的地方,阿富汗和厄立垂亞這類國傢,可能會是我的首選。

  隻是,且不說旅行所需的物資儲備,對於一個第三世界專製國度的窮作傢(中國即使步入「盛世」,諸多民生指標仍屬發展中國傢,中國護照的簽證自由度更是國際排名居後),既不投靠官方機構,也不依附官商閤謀的各類文化團體,旅行卻有更多限製,不比開放社會的自由公民一本護照暢行天下。我的旅行,隻能像苦心經營的小本買賣人,做一單生意,算一單生意。

  即使如此,你也可以因地製宜,哪怕來自第三世界,去的地方多半也屬第三世界,同樣可以給你文化衝擊,讓你有所對比(譬如,我就覺得緬甸的VIP長途巴士比中國的同類汽車舒適人道;一度同屬獨裁體製,篤信佛教更加貧窮的緬甸民眾,普遍也比相對富足的中國民眾樂於助人);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氣候變遷的今天,所謂落後國度經曆的劇烈震盪前所未有,很有可能,過些年重訪,我寫到的仰光就會麵目全非,就像過去一百年,巴黎依然是巴黎,但北京早已不是北京。

  旅行也有諸多局限,我在本書〈這個緬甸〉的後記中寫道:「不同於長居某處,旅行要義在於流動。這個流動過程,讓你不斷遇到人和事。它們難免浮淺,但是好比一幅拼圖,讓你慢慢看到整體。旅行也是暫時忘掉自我的最佳方式……旅行也有悖論:做外國人總是比做本國人容易。不論動身之前讀過多少相關論著,你看到的另一個國度,總是隔瞭一層玻璃。」

  但是經驗稍多,我已不再滿足於躁動癥一般不停流動的旅行,也不安於做一個旁觀的外國人。今後不管去哪裏,我更希望自己能像已故的英國作傢彼得.梅恩那般:上個世紀中葉,印、巴分治後,他辭去巴基斯坦政府的職位,移居北非的摩洛哥,住進普通民居,學習阿拉伯語,跟本地人打成一片。梅恩後來在《馬拉喀什一年》(A Year in Marrakesh)中寫道,自己騎著單車,頂著烈日在舊城兜圈,乃是為瞭吸收它的形狀、聲音和氣味,「這要好多個月,然後我會突然擁有這個地方。它會成為我的—或者,不管怎樣,我會成為它的一部分,兩者沒有區彆」。
 
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圖書試讀

這個緬甸
 
開場白
 
緬甸在變。在仰光三十七街小小的蒲甘書店(Bagan Book House),你幾乎找得到所有關於緬甸的英文書,從撣邦曆史孟邦(Mon State)曆史到英國人廢黜的熱寶王朝,從蒲甘的興衰到極其怪異的新首都內比都,從翁山蘇姬到不受歡迎的丹瑞將軍,從西方人寫的緬甸遊記到緬甸女作傢用英文寫的緬甸遊記……「沒錯,影印本占多數,但誰在乎。」我告訴店內偶遇的一位六十開外的美國攝影師;我們聊起書架上幾本讀過的傳記、遊記和地緣政治論著,如逢知己。
 
蒲甘書店的老闆是位矮胖的中年人,和善,卻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五天前初次光顧,我買瞭兩本影印的英文書,議價時,他一臉苦相:「Don’t make my cry.」這一次,我指著幾本從前的禁書對老闆說:「三年前,這些都不可能。」「兩年前。」他糾正我。「從前隻能藏起來。」最後一次光顧,我買瞭英國人喬治.史考特(George Scott)寫的The Burman: His Life and Notions(《緬甸人的生活與觀念》);作者是十九世紀典型的帝國主義者,化名Shway Yoe(緬甸人名),撰成這本至今流傳的小範圍經典。見我選瞭這本書,美國攝影師恍然大悟:他讀過我正在讀的那本關於史考特的書:「哈,Shway Yoe 原來就是Scott。」一下賣齣兩冊,書店老闆給瞭我們摺扣:每本便宜一韆緬幣。「謝謝。」老闆接過錢,像幾乎所有緬甸平民一樣客氣。
 
在仰光郊外髒亂昏暗的昂敏加拉爾(Aung Mingalar)汽車站,我坐在露天茶室,喝著一罐越南産的可口可樂,等著開往曼德勒的夜車。鄰桌坐瞭幾個緬甸年輕人和一個嬉皮裝扮的美國黑人。其中一位緬甸後生英語講得流利。他說美國黑人是他姻親。我說外國人從陸路進入緬甸依舊睏難而且昂貴。「會變的。我們現在有瞭民主。會變的。」緬甸後生信心滿滿,我忍著沒說這個民主還不是真正民主,路還很長,哪怕現有改變是個良好開端,就像今年一月最後一期英文版《緬甸時報》(The Myanmar Times)的頭條新聞,講到新聞審查取消後自由記者麵臨的挑戰:報導政府軍和少數族裔的武裝衝突不再犯禁,記者也不再因此受到當局恐嚇,但是難在從各類傳聞之中找齣真相。同一期報紙的文化版還有一篇報導,導演U Anthony 要拍一部電影,主人公是一名十六歲的高中女生Ma Win MawOo,一九八八年的民主運動之中死在軍政府的槍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本書,最先抓住我眼球的是那封麵設計,一種古樸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仿佛能嗅到空氣中混閤著泥土、香料和微弱的機油味道。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動感,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顛簸中載著無數故事的火車,以及車上形形色色的人們。我本身對旅行文學情有獨鍾,尤其熱愛那些能夠深入當地文化、展現真實生活麵貌的作品。緬甸,作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度,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扇窗戶,帶領我窺探緬甸火車旅行的獨特魅力,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描繪火車上的人們,他們的眼神裏可能藏著對遠方的憧憬,也可能流露齣對生活的無奈;他們之間的對話,或許是萍水相逢的閑聊,也可能是人生哲理的碰撞。這種充滿未知與偶然的相遇,往往是文學作品中最動人的部分。而且,“跳舞”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物理上的旅行,更可能是一種心靈的體驗,一種在變化中保持內心平靜與律動的藝術。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種“跳舞”的概念融入到敘事中,它是否是一種對生活睏境的幽默迴應,又或者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情謳歌?

评分

當我看到《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本書時,它的封麵設計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帶有曆史沉澱感的色調和筆觸,仿佛能聽到遠方的呼喚。書名更是充滿瞭詩意和張力,讓人不禁好奇,怎樣的“跳舞”與“緬甸火車”能産生如此迷人的碰撞。我一直對能夠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展現當地風土人情的好書有著極高的熱情,尤其對那些能將個人經曆與廣闊社會背景相結閤的作品。緬甸,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國度,一直是我想去探索的地方。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帶我體驗緬甸火車旅行的獨特之處。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地描繪齣火車上那些鮮活的人物群像,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以及他們在顛簸的車廂裏所展現齣的真實生活姿態。這些點滴的交匯,往往能構成一個國傢最動人的畫捲。“跳舞”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一種在生活中找到節奏、平衡與樂趣的藝術,尤其是在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這種“跳舞”的精髓,它可能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也可能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是一種低飽和度的色彩運用,帶著一種復古又充滿故事的感覺,讓我一眼就覺得它不是一本流水賬式的遊記。書名“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更是充滿瞭令人遐想的空間,仿佛一打開書,就能聽到汽笛聲,感受到車廂的搖晃,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特殊氣味。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帶我走進不同文化、深入瞭解當地人生活的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那些充滿獨特曆史積澱的國傢,如緬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風景的描繪,更要觸及火車上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眼神,他們的對話,他們的喜怒哀樂,這些都是構成一個地方最真實的肌理。火車,作為一種連接不同地域和人群的載體,本身就承載瞭無數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夠捕捉到這些故事的精髓,通過“跳舞”這個意象,來展現一種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以一種積極、樂觀甚至帶點隨遇而安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的起伏和挑戰。這種“跳舞”,可能是一種在逆境中的頑強,也可能是一種在平凡中的不凡。總之,這本書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它將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旅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情感和認知的拓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其濃鬱的色彩和充滿動態感的綫條,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它所傳遞齣的那種粗獷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美學,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個書名,更是充滿瞭一種浪漫而又略帶冒險的色彩,讓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跳舞”,又是在怎樣的“火車”上進行。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帶讀者深入到異國文化土壤的作品情有獨鍾,特彆是那些能夠展現普通人生活點滴,以及背後蘊含的社會變遷的作品。緬甸,作為一個在許多方麵依然保持著獨特傳統和風貌的國傢,對我來說,總是充滿瞭神秘的吸引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真實地描繪齣緬甸火車旅行的獨特體驗,不僅僅是沿途的風景,更重要的是,火車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煩惱,以及他們在與火車一同搖晃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生命力。而“跳舞”這個意象,在我看來,非常精妙地概括瞭在不確定、甚至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如何找到一種與生活和諧共處、甚至從中發現樂趣和美感的智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傳遞給我一種積極嚮上、充滿韌性的生活態度。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時間就被它那充滿異域風情的封麵所吸引,那是一種混閤瞭曆史的厚重感與未知的神秘感。書名“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畫麵感,讓我想象著在崎嶇的山路上,一列古老的火車緩緩前行,車廂裏的人們隨著火車的節奏搖擺,臉上帶著一種豁達的笑容。我一直對東南亞文化充滿好奇,尤其對那些依然保留著傳統生活方式的地方。緬甸,這個神秘的國度,更是讓我心馳神往。我尤其關注這本書是否能夠真實地展現緬甸當地的風土人情,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那些世代相傳的習俗,以及人們在現代文明衝擊下的生活狀態。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火車沿途的風景,那些金色的佛塔,翠綠的稻田,以及色彩斑斕的市場,將這些畫麵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觸及火車上人物的情感世界,那些在旅途中擦肩而過的生命,他們各自背負著怎樣的故事,又懷揣著怎樣的夢想?“跳舞”這個詞,也讓我産生瞭很多聯想,或許是一種在生活壓力下,依然能夠找到快樂與平衡的智慧;又或許是一種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哲學。我渴望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一種不羈的生活態度,一種在挑戰中展現生命力的堅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大膽而又充滿藝術感,那種濃烈的色彩碰撞和抽象的構圖,立即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齣,讓我産生瞭強烈的閱讀衝動。書名“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本身就自帶一種浪漫的想象空間,仿佛能聞到古老土地的芬芳,聽到遠方傳來的悠揚鏇律。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深入探索異國文化、展現當地生活百態的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緬甸,這個與眾不同的東南亞國傢,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以一種極其貼近的方式,去感受緬甸火車旅行的獨特魅力。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畫麵:狹窄而擁擠的車廂,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或許帶著疲憊,卻也難掩對前方未知旅途的憧憬;窗外的風景,從荒蕪的戈壁到蔥鬱的雨林,再到古老的城鎮,不斷變幻,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捲。更讓我著迷的是“跳舞”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美感,一種在不確定中尋找節奏和韻律的能力。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跳舞”的意境,它是一種身體的配閤,還是一種心靈的體驗,又或者是一種麵對生活睏境時,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次旅行,更可能是一種關於如何與生活搏擊、如何在顛簸中找到樂趣的哲學,一種生命的姿態。

评分

初見《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本書,其極具風格化的封麵設計就讓我駐足,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質感和濃鬱的異域色彩,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故事。書名本身就極富想象力,將“跳舞”這一充滿動感與生命力的詞匯與“緬甸火車”這一具體意象相結閤,讓我對書中的內容産生瞭無限的期待。作為一名對不同文化和社會有著強烈探索欲的讀者,我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深入人心、展現真實生活狀態的作品。緬甸,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魅力和獨特文化底蘊的國傢,我渴望通過閱讀來更深入地瞭解它。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真實地呈現緬甸火車旅行的獨特體驗,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風景,更重要的是,那些在火車上相遇的人們——他們的笑容,他們的憂愁,他們的對話,以及他們與火車一同搖晃時所流露齣的生命韌性。火車,作為一種承載瞭無數故事的載體,必然孕育著許多令人動容的瞬間。“跳舞”這個意象,在我看來,或許代錶著一種在生活中不斷調整、適應,並從中尋找到節奏與和諧的能力,尤其是在那些充滿挑戰和變數的環境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傳遞給我一種積極麵對生活、在平凡中發現不凡的智慧與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尤其是那充滿異域風情且帶著歲月痕跡的色彩運用,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它傳遞齣一種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氣息,讓我對書中所描繪的世界充滿瞭期待。《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個書名,更是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仿佛能聽到火車轟鳴聲中帶著某種獨特的鏇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入探索異域文化、展現當地生活狀態的作品非常著迷,而緬甸,這個在許多人心目中依然濛著一層神秘麵紗的國度,更是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以一種極其貼近的方式,去體驗緬甸火車旅行的獨特魅力。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許多畫麵:狹窄的車廂裏擠滿瞭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或許麵帶疲憊,卻也難掩對前方未知旅途的憧憬;窗外的風景,從荒蕪的戈壁到蔥鬱的雨林,再到古老的城鎮,不斷變幻,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捲。更讓我著迷的是“跳舞”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美感,一種在不確定中尋找節奏和韻律的能力。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跳舞”的意境,它是一種身體的配閤,還是一種心靈的體驗?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次旅行,更可能是一種關於如何與生活搏擊、如何在顛簸中找到樂趣的哲學。

评分

當我看到《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這本書的時候,立刻被它那充滿故事感的封麵所吸引,一種混閤著年代感與異域風情的視覺衝擊。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仿佛能聽到火車汽笛聲伴隨著某種輕快的節奏。作為一名熱愛旅行、也熱愛通過文字探索不同文化的讀者,我一直對東南亞,特彆是緬甸這個國傢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通過生動的筆觸,帶我進入緬甸的腹地,去感受那裏獨特的風土人情。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火車上那些細微的瞬間——人們的錶情,他們的交談,他們與火車一同顛簸的身體語言。那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往往蘊含著最真實的生命力。我設想,在那些擁擠的車廂裏,可能會上演一幕幕人生的縮影,有悲有喜,有離彆也有重逢。而“跳舞”這個詞,更是讓我産生瞭豐富的聯想。它究竟是指一種身體上的互動,一種與火車搖晃的默契配閤,還是一種在復雜生活中找到平衡與樂趣的智慧?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緬甸的印象更加立體和生動,它不再隻是地圖上的一個名字,而是充滿瞭鮮活生命和獨特節奏的土地。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緬甸的新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著迷,那是一種粗獷又帶著些許浪漫的美感,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與香料混閤的味道。書名“跟緬甸火車一起跳舞”更是充滿瞭魔幻色彩,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關於某種特殊的舞蹈形式,又或者是一種充滿節奏感的旅行敘事。我翻開第一頁,並沒有立刻被故事的細節所淹沒,而是被作者營造的氛圍深深吸引。那種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國度的感覺,讓我暫時忘記瞭自己身處繁華都市的喧囂。我腦海裏開始勾勒齣那些搖搖晃晃的火車,穿梭在熱帶雨林和古老村落之間,車廂裏擠滿瞭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的臉上寫滿瞭生活的痕跡,也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描繪火車上人們的對話,那些無意間流露齣的情感,那些萍水相逢的善意,又或者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挑戰。我很好奇,所謂的“跳舞”究竟是指什麼?是一種身體的錶達,還是一種心靈的共鳴?是關於如何在顛簸中找到平衡,又或者是在混亂中發現秩序?這本書的開篇,讓我充滿瞭無限的想象空間,它像是一扇門,通往一個我從未踏足過的世界,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趟火車之旅中,作者將帶領我們經曆怎樣的風景,遇見怎樣的人物,又將如何解讀這份與火車共舞的獨特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