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

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態學
  • 繪圖
  • 科普
  • 自然
  • 環境
  • 生物
  • 圖解
  • 知識
  • 學習
  • 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理解生態係後,就能簡單看懂大自然的運作
本書簡潔明瞭的介紹,讓你看見不同麵嚮的生態係!

  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各種不同的環境,組成既復雜,又充滿生命力大自然!
  草木叢生的草原,流水淙淙的河川。
  兔子吃草,然後狼再獵食兔子,這種獵食與被獵食的關係。
  這就是由各式各樣的自然萬物,包含我們人類在內,所組成的生態係。

  本書將告訴你:
  生態係的各種麵嚮
  生態係中的食物網範圍究竟多大?
  生態係中,生物間的關係如何組成?
  植物有哪些生存戰略?
  土壤種子也有銀行?
  生態係中的共生關係有哪些?
  人類行為對生態係造成什麼影響?

本書特色

  1.內容豐富,從生態基本組成到各種環境間的串連。
  2.圖說豐富易懂,生態學入門必備。
  3.除瞭理論知識,也列舉不同年代的實例,對於環境研究者是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
探索自然奧秘:一部關於微觀生命與宏觀世界的深度讀物 圖書名稱: 《微觀世界的交響:生命形態的演化與生態係統的平衡》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生命形態演化曆程及其賴以存在的復雜生態係統的專著。它避開瞭對宏觀地理景觀或常見動植物的直接描摹,而是將讀者的目光聚焦於那些在日常觀察中往往被忽略,卻對整個地球生態係統運作至關重要的微觀領域,以及支配著這些微觀生命活動的深層生物學和物理學原理。 第一部分:生命的起源與形態的極限——單細胞生物的宇宙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單細胞生物的內部結構、代謝機製及其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我們不關注細菌或原生動物的分類,而是著重於探究生命體如何突破物理和化學的限製,實現自我復製和能量轉化。 細胞膜的工程學奇跡: 分析細胞膜作為生命邊界的復雜性,探討跨膜運輸機製如何實現物質的精確調控,維持細胞內環境的穩定。這包括對主動運輸、滲透壓平衡的詳細數學模型解析,而非簡單的圖解說明。 遺傳物質的早期形態與功能分化: 考察在真核生物齣現之前,原核生物如何通過原始的基因交換和水平轉移機製實現快速適應。重點剖析早期生命體對核酸結構和復製錯誤的容忍度,以及這些“錯誤”如何驅動瞭早期的進化分支。 極端微生物的生態位: 深入考察深海熱泉、酸性礦井、高鹽度湖泊中存在的古菌和細菌群落。分析它們如何利用非光閤作用的化學能(如硫化物氧化、甲烷生成)來支撐起獨立的生物化學循環,這些循環是地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基礎。 第二部分:共生網絡的構建與信息傳遞 本章將視角從單個生命體拓展到群體內部的相互作用,重點研究不同物種間如何在不依賴傳統食物鏈關係的基礎上建立起緊密的功能聯係,以及信息如何在這些網絡中流動。 微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 研究復雜的微生物群落(例如土壤微生物群或宿主腸道菌群)的數學模型,分析其冗餘性(Redundancy)和彈性(Resilience)。探討如何通過物種間的競爭排斥和互惠閤作,維持群落的長期穩定,即使麵對環境的劇烈波動。 化學信號與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詳細闡述細菌如何通過分泌特定的信號分子來監測自身密度,並集體性地改變行為模式。解析這些信號分子的化學結構、受體結閤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協調生物膜的形成、抗生素耐藥性的爆發等宏觀現象。 真菌的地下信息高速公路: 聚焦於菌根網絡(Mycorrhizal Networks)作為生態係統中的“隱形基礎設施”。分析真菌如何通過復雜的菌絲體網絡,在植物之間傳輸碳水化閤物、氮、磷等關鍵營養物質,以及應對病蟲害的防禦信號。此處將側重於營養物在土壤介質中的擴散和吸收動力學。 第三部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驅動力 本部分將探討生命活動如何深刻地重塑和維持地球的大尺度化學平衡,特彆是那些對大氣組成和氣候調節至關重要的元素循環。 氮循環的瓶頸與人類乾預: 詳細分析固氮作用的生物學基礎(固氮酶的工作原理及其對氧氣的敏感性)與反硝化作用的生態重要性。通過案例分析,量化人類工業化固氮(哈伯法)對全球氮庫的衝擊,及其在水體富營養化中的作用機製。 碳匯的生物物理機製: 不僅討論光閤作用,更深入到溶解性有機碳(DOC)在海洋中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過程。分析浮遊植物的死亡、沉降速率以及深海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再礦化過程,如何有效地將碳封存在深海中,是理解氣候反饋機製的關鍵。 硫、磷的封閉循環與限製: 探討在缺乏大量火山活動的現代地球上,硫循環和磷循環如何成為限製生物生産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厭氧環境下的硫還原菌群落如何影響沉積物的化學梯度,並間接影響上覆水體的氧化還原狀態。 第四部分:進化的約束與隨機性——形態固定的背後 最後一部分,本書迴歸到演化的基本原理,探討形態的穩定性和可塑性是如何在遺傳約束和環境選擇壓力之間取得平衡的。 發育約束理論的量化: 引入發育生物學中的“約束”概念,分析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哪些遺傳模塊的改變會導緻形態的不可逆變異,而哪些模塊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冗餘。這部分將涉及生物力學模型對組織生長和形態形成的影響。 同工酶與代謝途徑的保守性: 通過對比不同生命域(細菌、古菌、真核生物)中關鍵代謝途徑(如糖酵解)的酶序列保守性,論證生命核心機製在億萬年尺度上的穩定性。分析少數關鍵酶的突變如何可能導緻物種的生態功能徹底改變。 錶觀遺傳學在快速適應中的角色: 考察在沒有DNA序列改變的情況下,基因錶達模式的長期可遺傳性如何為種群在亞代際時間尺度上應對環境壓力提供緩衝。分析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在環境信號轉導中的作用機製,及其在生態適應中的潛在貢獻。 本書旨在為具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生命係統復雜性的新視角,強調係統的功能性聯係和基礎化學過程,而非簡單的物種識彆或生態係統描述。其核心在於揭示生命在微觀層麵上為維持宏觀平衡所付齣的精妙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鷲榖いづみ


  1950年3月22日生。197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1978年於東京大學理學係研究科修完博士課程。位理學博士。曾任教於築波大學,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專攻植物生態學、保育生態學。著有『天與地與人之間—從生態學拓展齣來的世界』(岩波書店齣版)、『使生態係復甦』(日本放送齣版協會齣版)、『自然再生—為瞭可持續的生態係』(中央公論新社齣版)、『花為什麼會開?』『不可思議的葉子』『種子從哪裏來?』(以上為山與溪榖齣版社齣版)等書。(上述部分書名為譯者暫譯)

繪者簡介

後藤章


  1973年4月18日生。1997年,韆葉大學理學部畢業。1999年於築波大學環境科學研究科修完碩士課程。2006年,於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修習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位環境科學碩士。著有『自然再生事業——以迴復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共同著作,築地書館齣版)一書。

譯者簡介

林姿妘


  颱中人,畢業於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係,業餘筆譯
  因喜歡日本動漫畫而接觸日文,亦喜愛透過語言將不同國傢人們串連起來的當下。

圖書目錄



序章  生態係的各種麵嚮
01  生態係的景色
02  Biome(生物群係)
03  日本的生物群係
04  生態係的氮循環
05  碳的儲存與循環
06  生態係中廣大的食物網
07  生態塔
08  由生物間的關係所組成的生態係
09  培養皿中的生態係
10  提供服務的生態係

第1章  用來理解生態係的基礎用語
1.01  環境:資源/條件
1.02  生物性的環境與非生物性的環境
1.03  生態性地位,生態棲位
1.04  經由天擇而演化
1.05  植物與動物是如何不同?
1.06  個體與族群
1.07  植物的生存戰略
1.08  植物3大戰略的關係
1.09  林隙與林隙感應裝置
1.10  剋萊門茨與群落演替學說
1.11  坦斯利提齣的生態係一詞
1.12  演替與群落演替學說
1.13  變動鑲嵌——生氣蓬勃的植被
1.14  流動在生態係之間的能量
1.15  生態係的健全性

第2章  組成生態係的關係
2.01  趨光/背光,植物的馴化
2.02  土壤種子銀行
2.03  使種子甦醒的環境訊號
2.04  動物適應環境溫度的方式
2.05  生態係中豐富的共生關係
2.06  植物與微生物的營養共生
2.07  螞蟻與金閤歡的防衛型互利共生
2.08  專一型vs普遍型
2.09  種子的傳播共生
2.10  搬運種子的螞蟻
2.11  動物與動物間多樣的關係
2.12  進行擬態的動物們
2.13  負責消化的共生微生物
2.14  病原生物與宿主的軍備競賽
2.15  關鍵種
2.16  聯係水、陸生態係的蜻蜓
2.17  聯係生態係之生物的移動:鰻魚
2.18  聯係生態係之生物的移動:白額雁
2.19  生態係的迴復力以及穩定性

第3章  生態係與人類
3.01  人類的齣現與生態係
3.02  從營養生理來探索遠古的飲食生活
3.03  進行狩獵的人類對於環境的積極對應方式
3.04  大型哺乳類為何會滅絕?
3.05  氾濫平原的自然生態與水田
3.06  裏山的管理與生物多樣性
3.07  英國的田園生態係
3.08  現代農業帶給生態係的危機
3.09  擴大造林導緻生態係變得不健全
3.10  淡水生態係的危機
3.11  災難性變遷——生態係的非綫形變化
3.12  生態足跡
3.13  受難的青蛙
3.14  韆禧年生態係統評估(1)——用數字來看生態係的變化
3.15  韆禧年生態係統評估(2)——生態係的服務與人類的福祉
3.16  生態係服務的平衡錶
3.17  外來種為何強勢?
3.18  外來種帶來的各種影響
3.19  有絕種疑慮的動植物
3.20  日本的物種絕種疑慮的上升
3.21  生態係修復計劃=自然再生的先驅
3.22  根據適應性管理規劃生態係的再生
3.23  適應性管理計畫的範例——科羅拉多大峽榖環境監測計劃
3.24  優養化與流域的生態係修復計劃
3.25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國傢戰略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生態係的景色

根據水的蓄積與否、樹木的生長與否,或者是人類如何利用等不同的條件,生長於該處的植物或動物,以及包含瞭這些動植物的環境也會有所不同。而這些則會構成不同的景色,呈現在我們的麵前。

在水質良好的較淺的湖泊裏,靠近岸邊的地方長滿各式各樣的水草。因應湖水的深度不同,而孕育齣葉子探離水麵的挺水植物,葉子浮在水麵上的浮葉植物,以及沉在水裏的沉水植物等。水中則有植物性浮遊生物、動物性浮遊生物、魚類、昆蟲、蝦子等甲殼類,以及貝類等生物棲息著。

在草原的生態係中,芒草之類的禾本科草本植物(草)佔有優勢。鼕天時地上的芒草葉會乾枯,到初春時,明亮的陽光就會穿透芒草葉,映照到地錶。因此小型的植物便會於下方開花。把草割除,焚燒植被等人類的活動就會創造齣草原的環境。而以草為主食,或從花朵中採集花蜜的昆蟲,以及以捕食昆蟲維生的鳥類便居住於此。

森林的生態係,以有著從地麵算起十幾公尺~好幾十公尺高的喬木為特徵。如果是雜木林的話,枹櫟或麻櫟等就屬於喬木。而在喬木下方,則由相對不是那麼高的灌木所組成。接著在灌木下方則長滿草本植物。上層的樹葉越茂密,下層的樹葉就越稀疏。像這樣植物分層的森林中,不隻環境多樣,也有各種因應多樣的環境而生的小動物或鳥類、昆蟲,相互關連著,棲息於此地。在土壤錶麵,啃食落葉的土棲昆蟲,甚至是分解落葉的菌類等也相當的活躍。

水田的生態係中,影響環境特徵最重要的關鍵是:人類的水管理和耕作等行為。水稻當然是佔有優勢的植物,但像鴨舌草之類的水田雜草也生長於其中。葉蟬等所謂的害蟲,蜘蛛、蜻蜓等所謂的益蟲,以及水黽等其他的昆蟲,還有田螺、正顫蚓等等也棲息於此。這裏應該也可以看到從蝌蚪時期就居住於水田的青蛙,或為瞭捕食青蛙而來的鷺鳥吧。

構成生態係的生物們彼此間相互關連,在該場所特有的物理環境的影響下生活著。實際上的生態係並不像右方圖錶上所看到的如此單純。生物的種類繁多,彼此間的關係也相當錯綜復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海洋生態特彆著迷,每次看紀錄片,看到鯨魚、海豚在海中自由翱翔,或是珊瑚礁裏五彩繽紛的魚群,都覺得生命如此奇妙。但要深入瞭解,又常常被各種專業術語搞得頭昏眼花。《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這本書,在介紹海洋部分時,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洋流模型或浮遊生物種類,而是從一個海浪拍打沙灘的畫麵切入,然後一步步帶你認識潮間帶生物的頑強生命力,像是寄居蟹如何利用廢棄的螺殼,或是海星如何巧妙地捕食貝類。我特彆喜歡它用一整個跨頁的插畫來描繪珊瑚礁的生態係統,從巨大的海葵到微小的浮遊生物,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生物在活動,圖中的箭頭清楚地標示齣它們之間的捕食關係和能量流動,讓我一眼就能掌握這個復雜卻又井然有序的微觀世界。書中對於「濾食性生物」的解釋也相當到位,用幾個簡單的圖示,解釋瞭不同濾食者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獲取食物,像是海綿的吸水,或是某些魚類的張嘴吞噬,讓我對海洋食物鏈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此外,它還提到瞭海洋垃圾對生態的影響,用幾張令人心痛但寫實的插畫,展現瞭海龜誤食塑料袋的慘狀,以及纏繞在海鳥身上的漁網,提醒我們對海洋的保護刻不容緩。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感性,讓我一邊閱讀,一邊感受到海洋的深邃與美麗,也更深刻地理解到人類活動對這個脆弱環境的影響。

评分

我本身是教自然科學的,平常的工作就是跟各種生物、環境的知識打交道,但說實話,要找到一本能夠同時兼顧科學準確性,又具有啓發性和趣味性的教材,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這本書,讓我覺得在教學上又多瞭一個得力的助手。它對於「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講解,完全顛覆瞭我以往用文字和圖錶解釋的模式。書中用的是一種故事性的敘述,比如以一棵大樹的生命周期為綫索,從它吸收陽光、水分,到它死亡後被分解,最終滋養瞭新的生命,整個過程被拆解成一係列精美的插畫,每一張都恰到好處地突齣瞭核心概念。我尤其贊賞它在講解「光閤作用」時,並沒有直接丟齣化學方程式,而是用一個簡化的圖示,展示瞭葉綠體如何捕捉陽光,並將其轉化為葡萄糖,這個過程的直觀性,對於初學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此外,書中還利用瞭幾個經典的生態學案例,比如狐狸和兔子的種群數量變化,用動態的圖錶和簡潔的文字,清晰地展示瞭它們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這比單純的數學模型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捕食者-獵物模型」的原理。書中的一些小知識點,例如不同植物適應不同土壤環境的形態差異,或是昆蟲如何進行求偶展示,都設計得非常巧妙,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去探索更深層次的知識。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復雜的生態概念,無論是作為教師的教學參考,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都極具價值。

评分

最近我的生活壓力有點大,常常覺得和周遭的環境有些疏離,所以我開始嘗試尋找一些能讓自己平靜下來,並且重新感受生活美好的事物。《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這本書,就像是我的一個心靈綠洲。它沒有太多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聚焦於那些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但卻充滿生命力的微小世界。我喜歡它對「土壤生態」的描繪,用非常細緻的插畫,展現瞭土壤裏那些看不見的微生物、真菌、蚯蚓,它們是如何辛勤工作,將枯枝落葉轉化為滋養生命的養分。看著那些圖,我感覺自己好像也置身於一片肥沃的土壤之中,感受著生命的律動。書中還有一個章節是關於「城市生態」,它並沒有迴避城市環境的局限性,而是巧妙地描繪瞭在鋼筋水泥的縫隙中,那些頑強生長的植物,以及棲息在其中的各種小動物,比如麻雀、壁虎,甚至偶爾還能見到刺蝟。這些畫麵讓我覺得,即使在最不被看好的地方,生命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這給瞭我很大的鼓舞。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考,比如如何通過一些簡單的環保行為,來守護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例如在陽颱上種植一些吸引蝴蝶和蜜蜂的植物,或是參與社區的植樹活動。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自然的關係,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它提醒我,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

评分

這次偶然在書店的角落翻到《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書名就很有意思,讓我覺得「喔,這好像會跟我平常看的那些厚重、數據堆疊的生態書不一樣。」我本身其實對大自然很有興趣,隻是常常覺得很多生態知識都講得很艱深,看瞭一半就卡住瞭。《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這本書,光看封麵設計就感覺很親切,插畫風格不是那種死闆的圖鑒,而是帶有某種溫度,就像是大自然的溫柔絮語。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個吸引我的就是它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解釋,不再是枯燥的列錶,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描繪瞭不同物種如何在同一個環境裏和諧共處,甚至互相扶持。例如,書中有一頁描繪瞭落葉如何滋養土壤,土壤裏的微生物如何分解落葉,而這些養分又如何供給植物生長,最後植物又為昆蟲提供瞭食物和庇護所。這個過程用簡單的圖解就清晰地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瞬間領悟其中的關聯性。我尤其喜歡它對「共生關係」的闡述,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定義,而是用幾個貼近我們生活周遭的例子,像是蜜蜂采蜜與植物授粉,或者海葵與小醜魚的互利共生,讓我覺得生態學並不遙遠,而是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本書的圖文結閤做得非常好,每一張圖都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承擔著解釋說明的功能,讓我覺得學習過程非常輕鬆愉快,就像在看一本有深度又有趣的故事繪本,非常推薦給和我一樣,想要輕鬆入門生態學的讀者。

评分

我一直是個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人,但有時知識的獲取會比較碎片化,總覺得像是隔著一層紗。《繪圖解說 用圖瞭解生態》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特彆,它不是按照傳統的分類方式來介紹生物,而是圍繞著「環境」和「互動」來展開。例如,在介紹「水生生態」時,它沒有直接從魚類講起,而是先描繪瞭河流、湖泊、海洋的不同水體環境,然後纔逐步引齣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生物,以及它們之間復雜的聯係。我特彆喜歡它用一幅巨大的跨頁圖,描繪瞭濕地的生態係統,從水草的生長,到各種昆蟲、兩棲類、鳥類的活動,每一處細節都充滿瞭生命力,而且圖中的信息量非常大,我仔細看瞭好久,纔慢慢理解其中的奧秘。書中還用瞭大量的插畫來解釋「適應性」的概念,比如沙漠裏的植物如何演化齣儲水的能力,或是極地動物如何擁有厚厚的脂肪和毛皮來抵禦嚴寒,這些圖示都非常直觀,讓我能夠立刻理解為什麼這些生物會長成這個樣子。另外,書中對於「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解釋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枯燥地列舉物種名稱,而是用生動的場景,比如一隻老鷹捕食一隻兔子,兔子又在吃草,而草又需要陽光和土壤,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整個能量的傳遞過程清晰地呈現齣來。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生態學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個充滿發現和樂趣的過程,它讓我看到瞭大自然背後隱藏的精妙法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