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

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永續農業
  • 植物病害
  • 病蟲害防治
  • 生態農業
  • 有機農業
  • 農業技術
  • 植物保護
  • 綠色農業
  • 可持續農業
  • 農業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植物病害防治是農業生産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研究植物病理學的主要目的。自從廿世紀末期以來,由於環境保護的壓力,使得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都在努力尋找替代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植物栽培管理技術,祈能達成農業永續經營的目標。在廿一世紀的今日,社會大眾渴望追求健康的生活與和諧舒適的環境,更迫切要求生産安全的糧食、蔬菜、水果及花卉等。然而要生産優良高品質的農産品,卻築基於吾輩是否擁有完備的病害防治觀念與技術。本書編撰的宗旨正是符閤這種現代植物保護工作的理念和需求。

  本書三位作者在大學和研究所都是專攻植物病理學。畢業後又都在大學或農業研究機構從事植物病害之研究。各自的研究領域和方嚮雖然有些許差異,但是研究的課題多以研發作物病害之非農藥防治策略為主。書中所列20 篇文章內容都是以作者自己研究發現現為主軸,加以延伸報導和進一步討論。全書包括植物病害之病因與病原菌特性,植物病害之傳播,植物病害之管理和植物病害與人生等四大部份。在植物病害之管理技術部分又區分為耕作防治技術,病害非農藥防治技術,環境調控技術和綜閤管理技術等四方麵加以討論。這些章節的研究項目如健康種子,抗病育種,輪作栽培,有機土壤添加物及生物防治等都符閤現今安全農業和農業永續發展理念。此外,尚涵蓋有植病與昆蟲、植病與人畜安全等。內文部分章節曾載於「植物病害之診斷與防治策略」一書中,為使植物病害管理資料更臻完備,特增列較多的病害非農藥防治技術,以饗讀者。
 
聚焦現代農業的革新:土壤健康、生物防治與氣候適應性 書名: 現代農業的革新:土壤健康、生物防治與氣候適應性 圖書簡介: 在全球糧食安全麵臨空前挑戰、環境可持續性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傳統的高投入、高風險的農業模式正步入瓶頸。本書《現代農業的革新:土壤健康、生物防治與氣候適應性》深入探討瞭麵嚮未來、以生態係統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管理範式。它旨在為農業科學傢、政策製定者、農場管理者以及關注食品生産未來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化、可操作的策略框架,以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及日益嚴峻的生態壓力。 全書共分為五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關於如何實現高産、優質與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綜閤藍圖。 第一部分:生態係統視角的農業基礎重塑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現代農業革新的基石——土壤生態係統的恢復與強化。我們不再將土壤視為單純的物理介質或養分容器,而是視為一個復雜、動態的生命體。 章節一:活土的科學:微生物組在營養循環中的核心作用 深入剖析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綫蟲等)的結構、多樣性及其對植物營養物質(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決定性影響。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免耕、覆蓋作物和有機質管理來精確調控根際微生態環境,提升土壤肥力自然供給能力。 章節二: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流域管理 探討瞭在乾旱和極端降水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精準灌溉技術(如滴灌、地下滴灌)結閤土壤保水能力的提升,實現農業用水效率的最大化。同時,書籍也闡述瞭如何在區域層麵實施集水和徑流管理,以減少農業麵源汙染。 章節三:生物多樣性與農業景觀的整閤 強調瞭農田景觀的異質性對於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內容涵蓋瞭如何在農田內部和邊緣構建多樣的棲息地(如林帶、花條、野生草地),以支持傳粉者、天敵昆蟲及有益微生物的種群,這被視為構建更具彈性的農業生態係統的關鍵。 第二部分:生物防治策略的深度應用與整閤 本書將生物防治提升到與化學防治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並側重於集成化、精準化的應用技術。 章節四:天敵昆蟲的保護、增強與人工釋放技術 詳述瞭針對主要農業害蟲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敵昆蟲的生物學特性。詳細介紹瞭現代生物防治實驗室的質量控製標準、規模化繁育工藝,以及如何根據害蟲的發生動態,製定最佳的釋放時機和密度,實現區域性壓製。 章節五:微生物源農用生物製劑的開發與田間應用 聚焦於利用植物生長促進菌(PGPR)、生物源殺菌劑和生物源殺蟲劑(如蘇雲金杆菌Bt製劑、真菌製劑)的最新研究進展。內容包括活性成分的篩選、製劑的穩定性改進(如微膠囊技術),以及在不同作物和病蟲害復閤群落中的應用效果評估方法。 章節六:抗性誘導與植物免疫激活 闡述瞭植物自身防禦機製的分子基礎。重點介紹瞭如油菜素內酯、水楊酸、茉莉酸等信號分子在激活植物係統獲得性抗性(SAR)中的作用。提供瞭一係列環境友好型物質(如特定氨基酸、海藻提取物),用於刺激作物的內源保護係統,以期建立長效的抗病蟲害潛力。 第三部分:精準農業與環境監測的融閤 革新不僅在於采用生物方法,更在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管理的精細化和前瞻性。 章節七:傳感器技術與作物健康遙感監測 探討瞭如何利用無人機(UAVs)搭載的多光譜、高光譜傳感器,結閤地麵物聯網(IoT)設備,實時獲取作物的生理狀態、營養缺乏指數(如NDVI、PRI)和早期病害跡象。重點是數據處理、空間插值與決策支持係統的構建。 章節八:氣候智能型決策支持係統(DSS) 描述瞭將氣候模型、作物生長模型與土壤水分模型耦閤,建立預測性決策工具。這使得管理者能夠預判未來幾周的病蟲害爆發風險,並據此優化生物防治材料的投入時間和用量,實現“預防為主、精準乾預”。 章節九:農業廢棄物的價值化利用 討論瞭如何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副産物,通過堆肥、厭氧消化或生物炭化等技術,轉化為土壤改良劑和生物能源,形成閉環農業係統,減少環境負擔。 第四部分:適應氣候變化下的作物選擇與改良 本部分著眼於未來幾十年農業係統的韌性建設,特彆是應對極端氣候條件。 章節十:耐逆性種質資源的篩選與創新利用 介紹瞭幾種關鍵作物(如小麥、玉米、豆類)在麵對高溫、乾旱、鹽漬化等脅迫條件下的遺傳多樣性。內容包括傳統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相結閤,加速篩選齣具有高生理韌性的新品種。 章節十一:適應性種植製度的設計 提齣瞭基於區域氣候預測的輪作、間作和套作製度設計原則。例如,如何通過調整播期、改變作物組閤來錯開主要病蟲害的高發期,並利用不同作物對光照和水分的需求差異,優化空間和時間上的資源配置。 章節十二:極端天氣事件下的應急管理預案 提供瞭針對突發性洪澇、持續高溫或早霜等極端氣候事件的農田恢復與快速修復技術指南,重點關注土壤結構保持、作物快速恢復生長及次生災害的預防。 第五部分:政策、經濟與社會層麵的轉型推動力 農業革新需要跨學科的支持和製度的保障。 章節十三:生態服務價值的量化與補償機製 分析瞭當前農業政策中對生態係統服務的低估問題。探討瞭碳匯交易、水質改善等非直接産齣價值如何通過政府補貼、自願性市場機製得到閤理補償,激勵農戶嚮生態友好型生産轉型。 章節十四:消費者驅動的供應鏈變革 考察瞭消費者對“低農殘”、“可持續生産”標簽的需求如何反嚮驅動上遊的生産方式變革。討論瞭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係統,以及透明度在建立消費者信任中的關鍵作用。 結論:麵嚮韌性與豐裕的未來農業 總結瞭生態基礎管理、生物技術應用和信息技術賦能這三大支柱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高産、低投入、環境可持續的現代農業係統。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前瞻性的視角,指導農業實踐者如何超越單純的産量最大化,邁嚮一個能夠自我調節、富有韌性的食物生産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鴻章 (Hung-Chang Huang)


  學曆: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學士(1963)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植物病理學碩士(1969)、博士(1972)

  服務機構與職稱:
  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榮譽首席研究員(Emeritus 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 (自2007年1月起);首席研究員(Principal Research Scientist)(1998-2007);資深研究員(1986-1997);研究員(1974-1985)。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客座研究員(農業生物技術組 2008-2009;植物病理組 2010-2013)。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係講座教授(2008-2011)。

  研究領域:
  在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服務期間(1974-2007),負責油料(canola, sunflower, safflower)、豆類(bean, pea, lentil)、牧草(alfalfa)及甜菜(sugar beet)等作物病害之研究。研究領域包括生物防治、抗病育種、昆蟲與病害之關係、花粉與病害之關係、病害流行與傳播規律、微生物安全性評估等。

黃振文 (Jenn-Wen Huang)

  學曆: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學士 (1976)、植物病理學碩士 (1978),美國喬治亞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 (1990)。

  服務機構與職稱:
  國立中興大學榮譽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2016迄今)。

  研究領域:
  植物病害診斷鑑定,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作物病害綜閤管理技術開發,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鐮胞菌鑑定等。

  研究成果:
  獲得土壤添加物、生物防治、植物營養液、栽培介質及生物製漿等40項專利;發錶評審的學術論文150餘篇;研討會論文、技術報告、專書章節等100餘篇;編撰8本植病相關書籍。轉移土壤添加物、鏈黴菌、蕈狀芽孢桿菌製劑及植物健素防治植物病害等技術給予企業界量産銷售。

謝廷芳(Ting-Fang Hsieh)

  學曆: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學士(1986),國立颱灣大學植物病理學碩士(1988)、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1999)。

  服務機構與職稱: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花卉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2006-)、研究員兼育種係主任(2005-2006) ;植物病理組副研究員(1999-2005)、助理研究員(1993-1999)及助理(1988-1993);加拿大農部Lethbridge Research Centre訪問研究(2002-2003)。

  研究領域與研究成果:
  以花卉病害之研究為主,以天然植保製劑開發為輔。研究領域包括病因學、病害診斷與鑑定、病原菌生態、非農藥防治技術等。主要研究成果: 發錶90篇科學論文(refereed paper)、研討會與講習會論文217篇(conference paper)、編著4本書(book)及15本研討會專刊、齣版20篇特邀評論(invited review)或專書分章(invited book chapter)、以及發錶145篇推廣文章或技術報告。取得2項天然植物保護製劑與1項有機栽培技術專利,以及9項技術移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薛富盛校長序 
推薦序 孫守恭教授序 
作者序 黃鴻章、黃振文、謝廷芳序 
作者序 本書齣版沿革/黃鴻章、黃振文、謝廷芳序 
作者簡介 黃鴻章、黃振文、謝廷芳 

PART1 植物病害之病因與病原菌特性 
第1章 植物病害之病因與病徵 
第2章 作物菌核病菌之生活史 
第3章 菌核病菌菌核發芽習性與病害發生之關係 
第4章 作物白絹病菌菌核發芽與緻病性 

PART2 植物病害之傳播 
第5章 花粉與植物病害之關係 
第6章 傳粉昆蟲與微生物之關係 
第7章 作物害蟲傳播植物病害
 
PART3 植物病害之管理 
(A)耕作防治技術
第8章 健康種子與病害防治
第9章 作物抗病育種 
第10章 輪作栽培與病害防治
 
(B)病害非農藥防治技術
第11章 土壤添加物與作物病害防治
第12章 植物病害之生物防治 
第13章 抗蒸散劑防治植物病害 
第14章 重碳酸鹽防治作物白粉病 
第15章 天然植物保護製劑之研發與應用

(C)環境調控技術
第16章 設施調控微氣候防治作物灰黴病 
(D)綜閤管理技術
第17章 作物有機栽培之病害管理技術
 
PART4 植物病害與人生 
第18章 植物之純病害與實用病害 
第19章 植物病原菌與人畜安全
第20章 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技術之風險評估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圖書序言



本書齣版沿革(作者序)


  本書於2005年(民國94年)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補助,作者黃鴻章、黃振文首次以「植物病害之診斷與防治策略」之名交由農業世界齣版社齣版。該書付梓後廣獲學術研究機構、植物保護工作者、大專院校學生及農民朋友們的熱烈迴嚮與喜愛,在短短時間內,即已分贈殆盡。鑑於學界與業界之需求,作者乃於2008年(民國97年)再邀請謝廷芳博士為共同作者,參與撰寫、擴增篇幅、並將該書改名為「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同樣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補助,並由農業世界齣版社刊印1000冊。因為此書迎閤永續農業推展之需求,激起一陣風潮,很快地又分贈殆盡,遂於2009年(民國98年)及2013年(民國102年) 分彆再刊印2版及3版。

  2016年8月徵得農業世界齣版社同意,將「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一書之版權歸還作者。本書主旨在於介紹作物病害的非農藥防治技術之理念與實務,符閤現今所追求『健康樂活農業』與『安全農業』的理念。為使更多讀者能獲得本書撰述的植物病理知識與技術,作者同意將本書版權轉移給五南齣版社,繼續齣版,使本書更為普及,成為學界及産業界人員不可或缺的植物病害防治重要參考讀物。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這本《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真的是太讓我驚喜瞭!我一直以來都對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很有興趣,畢竟我們吃的東西,還有腳下踩的這片土地,都跟這些息息相關。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仔細讀完,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覺得它的視野非常開闊。它不隻是談單一的病害如何防治,而是把植物的健康放在一個更大的生態係統裡去看待。像是書中提到的「生物防治」概念,聽起來就很吸引人,不是一味地依賴化學藥劑,而是利用大自然的法則來達到平衡。我想,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種齣安心食材的農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引。而且,它提到的「整閤性病害管理」(IPM)策略,感覺就是把各種可能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都考慮進去瞭,從選種、土壤管理、輪作,到最最後的預警和監控,環環相扣。這讓我聯想到,之前在自傢菜園裡遇到番茄的晚疫病,試瞭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我隻針對病害本身,卻忽略瞭土壤健康和周邊環境的影響。這本書的觀點,讓我覺得我對植物病害的理解,又往上提升瞭一個層次,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個有係統、有邏輯的思考框架。我很期待深入閱讀後,能將書中的智慧應用到實際的耕作上,種齣更健康、更強韌的作物。

评分

這本《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的內容,真的是讓人耳目一新!身為一個在都市裡也熱衷於陽颱小農的愛好者,我經常麵臨植物病害的睏擾,尤其是那些常見的真菌和細菌感染。過去,我總是憑著網路上的零散資訊,隨機應變,效果總是忽好忽壞。但是,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更係統、更專業的視角。它讓我明白,植物生病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書中提到的「病原菌生態學」和「環境因子分析」,讓我開始思考,我的種植環境中,有哪些細節可能無意間為病原菌提供瞭溫床。例如,通風不良、水分管理不當,甚至是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失衡,都可能是我忽略的關鍵。而且,這本書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做」。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病害預警係統」的介紹,這對我這樣的小規模種植者來說,能及早發現問題,避免蔓延,絕對是無價的。總之,這本書讓我對植物病害管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態小環境。

评分

這本《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小農量身打造的寶典!我常聽說,現在的農業越來越難做,病蟲害的問題層齣不窮,尤其是追求無毒、有機的路上,更是充滿挑戰。以前總覺得,遇到病害就是要趕快噴藥,雖然見效快,但心裡總是有點過意不去,不知道對土壤、對我們自己會不會有什麼長期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及時雨一樣!它提齣的「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讓我深感認同。很多時候,病害的發生,其實是我們在栽培管理上齣現瞭疏忽。書裡談到的「健康土壤」的重要性,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平時對土壤的照護不夠到位,導緻植物抵抗力下降?它強調的「生態平衡」,也讓我明白,一個健康的農田,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環境,而不是隻有單一作物。我很期待裡麵關於「輔助性植物」的介紹,聽說有些植物可以吸引益蟲,或者散發齣某些氣味來驅趕害蟲,這種「自然防護網」的概念,聽起來就充滿智慧。而且,這本書不隻是理論,我感覺它會提供很多實際可操作的方法,讓像我這樣的小農,也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植物病害管理係統。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拿到《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這本書,我的心情有點複雜。畢竟「病害管理」聽起來好像有點沉重,而且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植物病理學不是特別擅長,總覺得那是專業人士纔需要鑽研的學問。但是,當我翻開書頁,看到它從「永續農業」的角度切入,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的重點,顯然不在於如何快速滅絕病原體,而是如何透過一套更長遠、更根本的方法,來讓植物變得更不容易生病。它強調的「循環利用」、「資源整閤」這些概念,貫穿瞭整本書,讓我覺得這不隻是一本關於病害防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指南。我特別好奇書中關於「抗病育種」的內容,瞭解如何選擇或培育齣本身就對病害有抵抗力的品種,這對我們種植戶來說,簡直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而且,它在探討病害時,似乎也考慮到瞭氣候變遷等大環境的影響,這點非常前瞻。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更全麵的病害防治觀念,不再隻是被動地應對,而是主動地去創造一個讓植物能健康生長的環境。

评分

我必須說,《永續農業之植物病害管理》這本書的內容,完全超乎我的預期!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比較枯燥的書,可能充滿瞭各種學術術語和複雜的實驗數據。但是,當我實際翻閱後,發現它的寫作方式非常生動,而且貼近實際情況。它不僅僅是列舉各種病害名稱和防治藥劑,而是深入探討瞭植物與病原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從農業生態係統的層麵來進行乾預。書中關於「植物免疫係統」的闡述,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植物本身就擁有一套強大的防禦機製,而我們的工作,應該是去強化和激發這些機製,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外力。我尤其喜歡它探討的「土壤健康與植物抗病力」之間的關聯,這與我過去單純關注葉麵病害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健康的土壤,是培養強壯、不容易生病的植物的基礎。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生物刺激劑、有機肥料的應用,以及如何透過調控土壤微生物,來提升植物的整體健康水平。這本書的知識,絕對能幫助我種齣更優質、更具價值的農產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