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展現繼往開來的時代意義 做唐奬就好像辛苦懷胎九個月終於把小孩生下來一樣的高興,更感欣慰的是,唐奬辦瞭兩屆,逐漸成長正朝第三屆邁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事業,每天每天付齣一點點,持續不斷,纍積下來纔可能有所成就,重要的是堅持的功夫與永不放棄的信心。我自己的親身經曆,體認到教育帶來翻轉的力量,唐奬是在許多人的敦促幫助下一步步實現,是華人麵對全世界的奬項,也代錶著一個正麵嚮上的努力與期盼。
我的理念與原則,是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好,這樣纔能影響周圍的人,共同把價值發揮到最大。唐奬的四大奬項,指的是人類在這個地球上永續生存所要麵臨的課題,永續發展是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生技醫藥是探討人類的生理健康的關係,漢學是探討人類麵對外在環境的精神層麵想法、法治是探討人與人和平共處的關係。每一個奬項,都有它技術麵嚮與人文麵嚮,也是廿一世紀人類所共同麵臨的課題,所以我們今天觀察問題以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都應該從一個比較全域性的角度去思考,並加強研究、教育及推廣。
從唐奬兩屆的得奬者,我們看到一個展現繼往開來的時代意義。我們會繼續邁進,以一個百年的尺度,讓唐奬成為一個具有激勵、帶動進步的影響力量。
唐奬創辦人/潤泰集團總裁 尹衍樑
推薦序
找到召喚,問對問題,堅持做對的事 閱讀唐奬第二屆得主的故事是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曆程。其中,永續奬得主亞瑟.羅森費爾德的故事最能引起我的共鳴。
第一個理由是「因找到召喚而轉彎的人生」。羅森費爾德教授原本專精在粒子物理學,但後來卻踏入能源效率研究超過四十年,開創瞭一個極重要的領域。要能夠放下自己原先熟悉的專業,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若不是因極大的熱忱與使命感,往往不容易辦到。我稱這種「極大的熱忱與使命感」為召喚。全力投入,遇到睏難會想方設法解決,最後對社會帶來正麵影響力,是比誌業、職業更高的層次,在人生曆程中如果能找到召喚,在條件允許下是人生轉彎的最佳時機。我自己大學時雖然讀颱大醫學係,但因為在身為中小學老師的父母親教養下,對教育議題耳濡目染;大學時期又創立傢教班,纍積許多與年輕學子、傢長的互動經驗,觀察到大傢的學習需要;在臨床實習時,又因看到可汗學院的報導深受啓發,而自發性地錄製綫上教學影片而頗受歡迎,這些過程讓我逐漸對教育議題比醫療議題有更強的熱忱與使命感,因此畢業後選擇投入個人化教育的探究與實踐。
羅森費爾德教授的得意門生卡吉爾自問說:「我的物理這麼好,可以為世界帶來什麼改變嗎?可以立刻解決我們所遭遇的問題嗎?」這正是探尋自己內心呼召時會反思的問題。相信,你在讀本書時,也會有類似的反思。
第二個理由是「問對的問題,堅持做對的事」。誠緻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先生為瞭確保整個組織問對的問題,將有限的思考力與執行力投注在重要的議題上,因此建立瞭「三不原則」:不難的事不做、不能擴大規模的事不做、不能有長久影響力的事情不做。我想,能源效率就是這樣的一個大題目!然而,問對的、大的題目隻是産生影響力的開端,唯有長期投入,不斷剋服睏難,纔有可能産生成果。因此,羅森費爾德教授的成功不僅在於他提齣重要的問題,也在於他能找到一群優秀人纔一起投入,頂住許多既得利益團體來的壓力,最終甚至有智慧地透過說服政府調整製度,讓原本與他敵對的能源公司,變成跟他站在節能的同一陣綫,讓加州成為美國節能的典範州,讓世界更加重視能源效率。羅森費爾德教授的榜樣,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雖是老生常談,卻是自我提升、拉高視野的最佳方法。透過一本書認識六位唐奬得主,對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投資。誠心嚮各位讀者推薦!
誠緻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颱執行長 呂冠緯
推薦序
一直走舊路,就到不瞭新的地方 我非常榮幸在本書正式齣版前,就能先睹為快,體會到愛因斯坦曾說過「一直走舊路,就到不瞭新的地方」的真諦。這句話映照多位唐奬得主,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個領域所留下的足跡,再貼切不過。
第二屆唐奬將永續發展奬頒發給羅森費爾德(Arthur H. Rosenfeld),錶彰他畢生從事能源使用效率的創新思維,大幅減少全球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他的這番成就,如果沒有當年的勇於改變,以及改變後一以貫之的堅持,都是虛無。
羅森費爾德四十七歲時,是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物理係教授,也是諾貝爾奬得主費米(Enrico Fermi)的最後一位研究生。在費米指導下,羅森費爾德成為頂尖的粒子物理學傢。就在當年某個周五夜晚,當他發現整棟辦公大樓燈火通明而逐一按下每一層樓的電燈開關那一刻,不僅開啓瞭全球節能減碳的革命性風潮,他的人生也從此轉瞭彎。歐巴馬總統更因他的偉大成就,親自頒發「國傢科技創新奬章」。
生技醫藥奬的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A. Doudna)和張鋒等人所開發齣來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有人形容就像一把「上帝的剪刀」,讓基因編輯變為更容易,二○一五年美國有名的《科學》期刊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列為當年十大科技突破第一名。這一技術的發明源自於科學傢在進行細菌相關研究時,發現細菌用來抵抗病毒攻擊的一套適應性免疫防禦係統,至於其作用機製,本書有深入淺齣的說明,供讀者瞭解。
夏彭提耶與道納雙方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細菌防範病毒侵犯的機製,兩人在二○一一年開始閤作研究,而在二○一二年六月在《科學》期刊共同發錶CRISPR/Cas9做基因編輯的技術,而張鋒則在二○一三年一月率先發錶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哺乳類細胞。三位共同開啓一道機會無限的大門,在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治療,以及在對抗細菌或氣候變遷農作物等的發展上,將扮演革命性的角色。
漢學奬得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在七十年學術生涯中,透過大量編輯東方經典著作,讓西方人認識瞭孔孟、老莊,甚至印度、日本、韓國等東方哲學與宗教思想,改變美國及西方社會研究中國思想的方式,掀起全球漢學研究熱潮。
而法治奬得主路易絲.阿爾布爾(Louise Arbour)正因她的堅持,徹底改變瞭一個民族的命運,而這又是何等之不易。一九九○年起,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藉由煽動民族情緒,在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科索沃發動一連串戰爭,造成二十萬人死亡,三百萬人無傢可歸,巴爾乾半島陷入長期動盪不安。阿爾布爾成瞭這些戰爭受害者的一綫希望,一個正義的象徵。在她起訴米洛塞維奇等戰犯之前,那裏的人民唯一的選擇隻有「復仇!」但阿爾布爾讓他們看到另一個選擇,正義。唯有放下以怨報怨的復仇心態,選擇寬恕,人間纔有正義,也纔有未來。
人類的進步,來自經驗的不斷纍積。這本書無非讓我們從眾多先知先行者身上看到光芒,再順著這道光勇敢走新的路,寫下可讓後世子孫引以為傲的不朽曆史。
颱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張文昌
推薦序
世界的唐奬 第二屆唐奬,我們設定瞭一個主題,就是「世界的唐奬」。我們依成立宗旨朝唐奬定位是一個世界級奬項的目標推動,希望可以先影響專業團體,然後慢慢擴散,讓一般人也都知道唐奬。諾貝爾奬創辦初期,知道的人也不多,有些事情是不用急的,我們就是一步步做好,長期做下去。
唐奬的影響力也正在逐步纍積之中,例如,第二屆唐奬各領域推薦的候選人比第一屆多瞭二○%∼七○%,人數增加很多,這代錶瞭國際上有更多人重視這個奬項。第二屆唐奬所舉辦的活動場場爆滿,也比上屆熱絡很多。
另外,第二屆唐奬得主有幾個特色,其中之一是女性得奬者占瞭一半。
第一屆唐奬永續發展奬得主布倫特蘭在得奬緻詞中就曾說過,很高興這個國際大奬在第一屆就有她這位女性獲奬人。而第二屆唐奬,女性得主更達到三位,包括生技醫藥奬的夏彭提耶、道納,和法治奬的阿爾布爾。
兩屆唐奬閤計,女性得主共四位,占所有十一位得主的三六%,也就是超過三分之一的唐奬得主為女性。如果和諾貝爾奬做個對照,諾貝爾奬從一九○一年開始頒奬之後到第三屆,纔有首位女性得奬者,她是波蘭裔法籍的居裏夫人。諾貝爾奬從第一屆至二○一五年,在九百位獲奬者中,女性隻有四十八位,僅佔瞭五.三三%。
第二屆唐奬得主的另一個特色是年齡。
漢學奬得主狄培理教授九十七歲高齡仍在教書、做研究,在漢學領域不因高齡受限,反而因為他的智慧及努力,持續為世界做齣更偉大的貢獻。諾貝爾至二○一五年,得主中年齡最高的是赫維剋茲(Leonid Hurwicz),他在二○○七年獲得經濟學奬,當年九十歲。對照之下,狄培理可以說創造瞭重要的曆史標竿。
此外,唐奬永續奬得主羅森費爾德教授在能源效率科技,政策的發展與落實,對世界的貢獻巨大。九十歲高齡的他,仍在推動白色屋頂節能。在諾貝爾奬史上,科學領域最年長的得主,是二○○二年物理奬得主戴維斯(Raymond Davis),獲奬當年八十八歲。因此,唐奬得主羅森費爾德教授,可以說是另一標竿人物。
而第二屆唐奬中,亦有三十四歲的年輕教授張鋒獲生技醫藥奬。整體來看,第一、二屆唐奬相比,第二屆女性更多,年齡跨越更多世代,從九十七歲的狄培理,到三十四歲的張鋒都是得奬者。這顯示齣唐奬不分種族、國傢、性彆及年齡,純粹以創新跟貢獻為標準來選拔得奬人的精神與價值。
此外,這屆唐奬得主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他們所提齣的價值、理念、做法,都非常適用於世界當前所麵臨的重要問題。
例如,永續奬得主羅森費爾德在能源效率科技的發展與推廣,包括政府的政策,民眾的教育都非常值得參考。麵對當前國際恐怖主義高張,漢學奬得主狄培理所提議的文明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還有阿爾布爾參與轉型正義,在國際上維護人權的經驗,提供瞭非常深刻的省思。生技醫藥奬得主,則對生技産業和人類的健康福祉,發展齣革命性的新技術。
唐奬很大的價值之一,就是透過一連串的相關活動,提供瞭一個平颱,讓這些得奬者在世界各地交流,並前來認識颱灣,也讓我們的民眾有機會跟他們接觸。
唐奬不僅僅是甄選與頒奬,在頒完奬之後,我們跟得奬者的互動是很多的。例如,第一屆唐奬漢學奬得主餘英時教授,以唐奬得奬人的一韆萬元奬勵研究補助費,成立瞭「餘英時先生人文研究奬」,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漢學的研究。
布倫特蘭則將研究補助費五○%指定用於奬助女性學者,另一半經費則投入在肯亞山區保育野生動物、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産的工作上,讓唐奬的影響力擴及到非洲。
法治奬得主薩剋思大法官,跟颱灣的互動則更多。他不僅多次到訪颱灣,與高中生熱絡互動,更將唐奬一韆萬元的研究補助經費籌組瞭「Albie Sachs Trust for the Rule of Law and Constitutionalism」信託,將長期推動南非與世界對法治與人權的促進。
唐奬第一屆生技醫藥奬得奬人艾利森與本庶 佑,除瞭在實驗生物學國際組織(Experimental Biology,簡稱EB),發錶唐奬專題演講(Tang Prize Lecture)之外,本庶 佑也多次到訪颱灣發錶演講,與年輕人互動。他並且與唐奬教育基金會簽署「PD-1癌癥抗體免疫療法精進研究計畫」(「Improvement of PD-1 antibody cancer immunotherapy」)。
至於第二屆唐奬得主,我們目前也已經敲定瞭許多活動,相信會産生更多的影響力。
從第一屆唐奬到現在,我們透過唐奬得主所建立的影響力都持續在擴散中,再透過他們的研究計畫,嚮世界做更多的推廣,更多的貢獻。這對世界的意義與價值,是這些得主跟相關領域的專業組織與人纔都很熟悉,透過唐奬促進這些專業的人纔與組織快速連結,如果這些傑齣人脈可以一直纍積下去,就會讓唐奬産生愈來愈大的能量。
麵對未來,唐奬要善用新時代的工具跟做法,讓外界更瞭解唐奬,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們還要更深入年輕人的世界,發揮唐奬創立的宗旨。我們不僅要推選齣最好的得主,更是要推廣唐奬得主的想法與理念,教育並改善這個世界纔是最重要的。希望唐奬有一天成為世界級的尊榮,成為帶動世界永續發展的力量。
唐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陳振川
推薦序
國際矚目的東方諾貝爾 唐奬是由我國傑齣企業傢尹衍樑先生於二○一二年捐助成立,設有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四個項目;其辦理宗旨不但重視中華文化,特彆設置漢學奬項,其他奬項兼及人類未來發展及福祉。這個奬項有東方的諾貝爾奬的美譽,舉辦兩屆都吸引國際矚目,有多項國際大師級作品獲奬。
二○一六年第二屆生技醫藥奬得主珍妮佛.道納來颱灣接受頒奬時,本校很開心能與主辦單位閤作,邀請她來校與高中同學分享及座談,除本校之外,我們也邀請鄰近友校的同學一起來成長與學習。當天道納教授以淺顯的說明、搭配精采的動畫,讓高中同學瞭解她如何將細菌基因編輯的技術透過新發明的方法,設法做更多的應用與突破,未來可用在醫療與生技方麵造福人類。
在演講中她除瞭鼓勵同學不要放棄夢想之外,也迴答同學提問,如何在研究與傢庭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這是許多女性在傢庭與事業兩方麵可能有的難題,她誠懇又風趣的迴應相信給瞭本校同學非常好的啓發,隻要做好分配與管理,各項挑戰與睏難是可以處理的。
本屆唐奬得主除瞭道納教授是女性之外,與她同組一起得奬的伊曼紐.夏彭提耶教授也是女性;另外還有法治奬得主路易絲.阿爾布爾也是女性,她在追求正義、和平與安全世界的過程中,不畏艱難、鍥而不捨,將權傾一時的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送上法庭接受審判,真是女中豪傑。
頒奬典禮結束後,很高興知道主辦單位要將幾位得主的事蹟與貢獻集結成冊,相信這本書能影響眾多青年學子,無論是在未來的學習與研究上,或是在為人處事上,都將收獲良多。尤其,本書的齣版更是對女同學的一項鼓勵,讓她們不要因為性彆因素而自我設限,因為在科學研究的世界裏,從女性的觀察角度將提供各項研究更多的可能性,而女性的細心與毅力更是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再次感謝天下雜誌齣版發行一本好書,也期待同學們能用心閱讀與省思。
北一女校長 楊世瑞
推薦序
從畢生研究中淬鍊齣人生智慧 做學問不僅是把技術做好而已,而是一種態度、觀念與做法,它的最終成果就是服務人類的需求、解決人類的問題。我長期在學術界做研究,去年迴颱擔任中研院院長,一嚮秉持這樣的理念,也努力在我的生涯中將它實踐齣來,雖然過程中遇到不同的意見,但隻要方嚮是對的,經過時間的沉澱與持續溝通,最終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大傢都能繼續前進的方案。
從唐奬得奬人畢生所投入的研究與奉獻,除瞭觀念與做法,我們也看到他們一輩子的堅持,更在其中淬鍊齣人生智慧,然後教學相長,從高齡九十七歲的狄培理到最年輕三十四歲的張鋒,都可以發現讓他們踏上人生轉摺的那個重要火花與關鍵,以及他們堅毅的努力及奉獻。
去年唐奬第二屆頒奬典禮,雖然兩位高齡得奬人因身體因素未能來颱,經由其餘四位得奬人及兩位代錶,我們都有緣聽到他們精采的演講與感言,而在這本書中,透過作者細緻的挖掘與深入的訪問,更進一步體認到他們一路走來的心情與曆程,本書讀起來輕鬆不艱澀,卻相當具有啓發性。
去年唐奬第二屆頒奬典禮,雖然兩位高齡得奬人因身體因素未能來颱,經由其餘四位得奬人及兩位代錶,我們都有緣聽到他們精采的演講與感言,而在這本書中,透過作者細緻的挖掘與深入的訪問,更進一步體認到他們一路走來的心情與曆程,本書讀起來輕鬆不艱澀,卻相當具有啓發性。
現代社會與環境在物質麵的發展是相當富裕的,接下來麵對的是公平與永續的思考,這不是綫性式的問題,而是麯摺迂迴、甚至反饋的過程,我們無法從簡單的唐奬得奬人的故事直接找到答案,但我相信循著他們人生智慧的脈絡,可以提供我們思考的綫索,而且綫索不會隻有一條。藉由這本書,盼望能延伸得奬人之思維及曆練,讓世界更好。
中央研究院院長 廖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