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睏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曆史

朝鮮的睏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おかもとたかし
圖書標籤:
  • 朝鮮曆史
  • 東亞國際關係
  • 獨立自主
  • 日清競爭
  • 近代史
  • 外交史
  • 民族主義
  • 朝鮮半島
  • 曆史研究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昨日的日清韓關係,猶如今日的中美颱關係!
  
  中共是否欲以習近平為核心重建「朝貢體係」?
  美國駐軍行動是否是把颱灣視為其「保護國」?
  當年身處大國之間的小國朝鮮,就是現今颱灣的一麵鏡子!
  
  「如何一麵維持政體,一麵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曆史課題。」——岡本隆司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日韓《乙巳條約》簽訂,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日本併吞韓國的開端。
  
  在那之前,長久處於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曆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係」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瞭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製」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閤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係」和「條約體製」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麵對此新秩序所導緻的國際政治睏境,朝鮮也産生瞭追求「自主」的意識。
  
  時至清末,麵對「條約體製」的衝擊,清國為瞭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乾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日清戰爭後,清朝勢力退齣朝鮮,從而失去牽製的力量,朝鮮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於《朝鮮的睏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瞭獨特而細膩的分析,也道齣瞭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睏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傢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藉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颱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跨越曆史的文化碰撞:中日近代交流中的思潮湧動與身份構建 引言 在近代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東亞區域的互動復雜而深刻,尤其體現在思想、文化與國傢認同的激烈碰撞之中。本書將視角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這一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思潮交織的敏感時期,深入探討中國與日本兩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通過相互接觸、學習、競爭,乃至衝突,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與政治藍圖。本書摒棄傳統的綫性敘事,轉而采用多維度的剖析方法,力求揭示在傳統與現代的巨大張力下,兩國知識精英群體所經曆的焦慮、探索與最終的抉擇。 第一部分:啓濛的先聲與傳統的張力 近代東亞的“覺醒”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對西方文明的衝擊而産生的深刻反思。本書首先考察瞭中日兩國在麵對西方堅船利炮時的最初反應。在中國,洋務運動的“器物”層麵的學習,與隨後在甲午戰爭失敗後爆發的“戊戌變法”中的製度和文化革新呼聲,構成瞭思想界的兩條主要脈絡。我們詳細分析瞭早期翻譯文學和留學運動在傳播西方觀念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特彆是對“民主”、“科學”、“民族主義”等核心概念的本土化解讀過程。 與此同時,日本的明治維新則提供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參照係。本書對比研究瞭福澤諭吉、西周等日本啓濛思想傢對儒傢思想的批判性繼承,以及他們如何高效地將西方的政治學說和組織結構融入到國傢建構之中。重點在於,我們探討瞭日本精英如何在國內建構一套既能吸收外來先進性,又能維護其傳統“國體”的獨特意識形態,這種“和魂漢纔”的變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瞭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行動。 第二部分:知識的流動與觀念的移植 近代東亞的思想交流是一張密集的網絡,信息與觀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上海、東京、天津和橫濱之間穿梭。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在這一網絡中的中介作用。 我們仔細梳理瞭自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大量中國知識分子湧入日本尋求救國之道的情況。這些留學生帶迴的,不僅僅是新式的教育體係,更是一整套全新的政治哲學框架。例如,梁啓超對日本“新學”的推崇,以及對國傢主義的早期闡述,深刻影響瞭中國早期的革命思潮。本書著重考察瞭翻譯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的決定性地位——“化學”、“物理”、“哲學”等基本概念的中文命名體係,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方麵構建並反輸給中國的。 然而,這種學習並非無條件的接受。本書探討瞭中國知識分子對日本的“過度學習”所産生的警惕與反思。以“非國民文學”的討論為代錶,知識界內部對於如何“取用”日本經驗,避免重蹈日本軍國主義覆轍的爭論,揭示瞭思想移植背後的復雜糾葛和文化主體的能動性。 第三部分:文學的覺醒與國民精神的塑造 思想的變革最終需要通過文化和文學的載體來實現大眾的普及與共鳴。本書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小說、戲劇和新式報刊在塑造“現代國民”身份中的作用。 在中國,從譴責小說到白話文運動的興起,文學被賦予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魯迅、周作人等人的作品,不僅是對封建舊文化的批判,更是對新國民性——具有獨立精神和批判能力的個體的想象與塑造。我們分析瞭這些作品如何通過描繪都市生活、傢庭倫理的劇變,來內化現代化的觀念。 與此同時,日本的“自然主義”文學、“新思潮”運動等,雖然在形式上受到瞭西方文學流派的影響,但其內容深處,依然與日本獨特的社會結構和對“大和民族”精神的強調相互呼應。本書對比瞭兩國文學中對“個人主義”的不同處理方式:在中國,個人主義常常與反封建、反帝的集體目標相捆綁;而在日本,則更多地被置於國傢整體效率和美學的框架下進行闡釋。 第四部分:媒體、革命與地緣政治的隱喻 進入二十世紀初期,思想的論爭和身份的構建,與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緊密結閤。報紙、雜誌成為思想交鋒的主戰場。本書分析瞭在辛亥革命前後,中日兩國媒體如何互相報道、互相構建對方的形象。 日本媒體對中國革命的態度,從早期的同情到後來的警惕與乾預,反映瞭日本帝國主義心態的演變。而中國的進步刊物,則在批判日本侵略的同時,也利用日本的政治模式作為國內改革的“鏡鑒”。這種辯證關係,不僅是外交上的博弈,更是兩種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在精神層麵的較量。 結論:未竟的現代性 本書最後總結道,近代中日兩國的交流史,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如何成為現代國傢”的集體焦慮與探索史。雙方在相互影響、藉鑒與對抗中,構建瞭彼此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這些形象反過來又塑造瞭自身的政治行動。這種跨越國界的思想流動與文化重塑,並未終結於某一個明確的時刻,而是成為理解二十世紀東亞政治格局與文化心理連續性的關鍵基石。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精微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爍的、關於“獨立自主”與“文化身份”的細微火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本隆司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副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東亞國際關係史。著有《近代中國與海關》、《在屬國與自主之間——近代清韓關係與東亞之命運》、《馬建忠的中國近代》、《中國「反日」的源流》、《李鴻章——東亞的近代》、《近代中國史》、《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等。

譯者簡介

陳彥含


  英日雙棲的書籍與字幕譯者,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係學士,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復譯研究所英日組碩士。譯有《大腦裏的美食傢:神經人類學傢的美食踏查》。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圖書目錄

序_某首相之死
 
第一章_宗屬關係
1 朝鮮王朝的對外關係
2 倭亂
3 鬍亂
4 華夷變態
 
第二章_「屬國自主」的形成
1 西力東漸
2 朝鮮締結條約
3 一八八二年
 
第三章_「屬國自主」的發展
1 朝鮮追求自主
2 清朝追求「屬國」
3 保護朝鮮的趨勢
 
第四章_獨立自主
1 日清開戰
2 「甲午更張」與俄館播遷
3 大韓帝國
4 一九〇〇年
 
後記
參考文獻
 
朝鮮王朝年錶
 

圖書序言



某首相之死


  說到青瓦颱,就會想到韓國總統府,總統府南邊緊鄰景福宮,也就是朝鮮王朝故宮。此地為觀光熱門景點。宮殿正門的光化門於韓戰燒毀,樸正熙執政期間重建門樓,目前正在修復,移迴最初的位置。

  西元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一日,距今約一百一十年前,時任首相金弘集在光化門外,遭聚集群眾殺害,享年五十五歲。首相遇害相當嚴重,眾多書籍皆有記載,然而目前卻無任何專文探討,僅把此事件當作該時期的一段插麯。

  迴顧曆史,首相遇害從古至今不勝枚舉。日本人會感到奇怪,也許是因為日本過去鮮少發生此類事件。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曾發生原敬、犬養毅等人遇刺事件。若再加上內閣閣員或曾任首相的人物,數量又更多瞭。日本都已如此,更何況是當年政局不穩、曆代政爭不斷的朝鮮王朝。由於此類事件在韓國史上屢見不鮮,因此金弘集之遇害未受重視,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金弘集並非突然遇刺,而是遭群眾虐殺。金弘集也知道自己將被殺害,在錶示「為瞭朝鮮人而遇害是天命」之後,從容赴死。筆者認為此事件之經過前所未聞。雖不敢斷定史上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由此可窺見當時朝鮮政局的詭譎。

  日清戰爭(又稱甲午戰爭)後,金弘集獲日本支持,重新組閣,著手進行現代化政治改革。但政策其中一環是皇室與政府職權分離,國王和王妃不參政,引起皇室大力反彈。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日本人在景福宮殺害閔妃,授意金弘集收拾善後,此舉使他完全失去朝鮮高宗的支持。

  此外,政府頒布斷發令,要求人民剪除發髻,重視傳統習俗的保守派本土士紳,也錶達強烈反對。新年過後,殺害朝鮮國母的惡行激怒民眾,反日情緒愈演愈烈,民眾也對金弘集政府愈發不滿。

  社會氛圍一觸即發,閔妃遇害後,高宗感到危機四伏,便與遠離政治中心的親俄派官員聯手。他們隨即逃齣景福宮,前去俄國大使館避難,組成新政府。新政府宣布金弘集舊政權的重要人士有罪,下令逮捕。

  於是,以政變推翻政權成為事實。朝鮮全國上下,不論官民皆反對金弘集,他在絕望之餘,從容步上黃泉。

  金弘集的生涯

  由此看來,金弘集是因為支持日本侵略朝鮮,纔害自己落得慘死下場。此種看法並無錯誤,但僅以此事斷定事情全貌,也就忽略瞭當時朝鮮國內外政治情勢的復雜詭譎。

  金弘集本籍慶州,號道園、以政學齋。西元一八六八年,金弘集二十七歲時文科及第入仕。說也奇怪,在這一年,朝鮮與經曆明治維新的日本,正巧因文書格式等問題而爭執不下。此外,僅兩年前,朝鮮纔剛發生天主教鎮壓事件、法國艦隊侵犯朝鮮,以及捨門將軍號(General Sherman)事件。金弘集初入政壇,朝鮮便不得不麵對西方國傢,乘著國際政治的怒濤航行,進入多事之鞦。

  自此之後,仕途平穩的金弘集麵臨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西元一八七六年,朝鮮與日本進行《江華條約》之談判。  

  條約雖已簽訂,但貿易項目與稅率等具體實施細項,朝鮮卻與日本意見不閤,因此繼續交涉。西元一八八〇年,朝鮮指派金弘集為第二次修信使,前往日本。東亞政治情勢在一八八〇年代開始變化,揭開其序幕者,就是金弘集。

  此時,清朝已在日本設立駐外使館,第一任駐日公使為何如璋。金弘集前去位於東京芝區的清朝駐日使館,拜訪何如璋。他們不僅討論朝鮮與日本的談判,金弘集也嚮何如璋討教,朝鮮今後應採取何種對外方針,他還獲得何如璋屬下黃遵憲所撰寫的小冊子《朝鮮策略》。《朝鮮策略》建議朝鮮與美國簽訂條約,並與清朝保持密切關係。此書為朝鮮與西方列強訂定條約的契機,因此相當知名。

  金弘集此後被視為對外談判專傢,常被委以外交談判重任。西元一八八一年,他齣任經理總理機務衙門事,到瞭西元一八八二年,不僅曆任戶曹參判、工曹參判、機務處堂上,還被任命為與美國、英國、德國簽訂條約的議約副官,事實上已全權代錶朝鮮。之後他與清朝的馬建忠緊密閤作,成功簽署條約。

  西元一八八二年夏季,壬午軍亂爆發,他在日本與清朝間來迴奔走,遵照馬建忠指示,處理陷入膠著的對日談判,之後朝鮮與日本締結《濟物浦條約》。隨後,他又立即被派往北京,參與善後決策。在這段時間,負責朝鮮政策的馬建忠對他信賴有加,贊他「聰明又識時務」、「不愧是朝鮮的一號人物」。

  親清?親日?

  這麼說來,比起日本,金弘集當初似乎反而與清朝較為親近。

  西元一八八四年底,金玉均等人利用日本勢力發動政變奪權。金弘集未參與甲申政變,但在隔年的外交談判中,麵對日本全權代錶外務卿井上馨,卻一步也不退讓,讓井上相當苦惱。
 
  迴顧金弘集之經曆,他絕非支持日本侵略朝鮮的「親日派」。反之,他傾嚮與清朝閤作,對抗日本,並壓製與日本結盟的國內勢力。他的品格、見識與手腕,獲得清朝高度贊揚。因此,應該將他歸為親清派。

  西元一八八〇年代後期,朝鮮朝廷決定與清朝拉開距離,金弘集也被降職到閑差。自此約十年後,他被濛上「親日派」汙名,遭到殺害。這些年間,究竟發生瞭什麼事?

  日本在日清戰爭中戰勝清朝,金弘集得到日本支持,成為內閣之首。說穿瞭,就是他選擇靠嚮另一邊。雖說這麼做也沒錯,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又是為何?

  首相慘死,外國的駐外使館內還有一國宮廷與政府。此種不尋常的事態,究竟會帶來何種後果?這已不是金弘集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朝鮮本國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東亞曆史的進程,尋找問題的答案。

後記

  西元一九〇四年二月十日,日俄戰爭爆發。

  西元一九〇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日韓議定書》簽訂。

  《日韓議定書》同意日軍徵用韓國國內的戰略要地。清朝的領土滿洲,則是日俄戰爭的戰場。日軍的目標是將朝鮮半島全部收為己有。

  至此,朝鮮半島的國際地位,演變為由日韓兩國決定。雙方僅能透過勢力關係,為朝鮮的地位定調。韓國自主的命運,此時也大緻底定。日俄戰爭由日本獲勝,決定瞭韓國的未來。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月十六日,《樸資茅斯條約》頒布。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乙巳條約》(《第二次日韓協約》)簽訂。

  《乙巳條約》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韓國名符其實失去自主權。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併吞韓國的開端。

  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朝鮮半島整體的自主,自那時起,直到現在都未曾實現。上述的曆史事實儼然存在。韓國過去倡導主體思想,現在仍疾呼自主外交,亦與此事有相當的淵源。

  西元十六世紀,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閤而為一,本書即自此世紀的東亞情勢開始說起。因為以曆史的齣發點看來,朝鮮半島此時的地緣政治相當重要。日本列島與遼東、滿洲地區崛起,使得朝鮮半島的重要性大幅上升。

  如何一麵維持各個政體,一麵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曆史課題。

  江戶時代的日朝「交鄰」關係與清韓「宗屬」關係並存,這是其中一個答案;西元十九世紀後葉的「屬國自主」,則是另一個答案。其中,清朝的角色不可或缺。綜觀曆史,隻要清朝勢力仍舊存在,朝鮮就能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

  對此,筆者再度引用寇鬆在日清戰爭前夜的說法:

  朝鮮本質上為弱國。然而,此事實際上卻是朝鮮獨一無二的優勢。朝鮮若擁有與其他國傢結盟就能改變勢力平衡的強大力量,最後一定會遭到併吞。為謀求自身利益,唆使朝鮮獨立,實屬愚蠢,意即朝鮮親手簽下死亡證書。朝鮮之力量,與繈褓中的嬰兒無異。朝鮮僅能與日清俄三大鄰國保持一定距離,相互牽製,纔可介於三國之間,免遭武力侵犯。然而,三國中一旦兩國開戰,三國保全朝鮮領土的承諾,亦立即煙消雲散,難以恢復。由國際保護朝鮮的權宜之計也曾提齣。然而,俄國絕不可能多加保護朝鮮,僅是維持現狀,俄國已相當後悔。至於清朝則認為朝鮮為自身屬國,即便要求由國際保護,清朝也難以苟同。本人確信,朝鮮若想永續存在,必須與清朝維持關係。

  寇鬆的理論,大多基於當時英國人的利害關係,現在看來則是虛情假意的帝國主義言語。他贊揚朝鮮與清朝的宗屬關係,否定朝鮮「獨立」,由此可看齣他的立場。然而,關於「屬國自主」與其帶來的勢力均衡,寇鬆的說法則相當懇切。他甚至預料到未來的事態。

  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皆屬「兩國一旦開戰」,這兩場戰爭,果真使「保全朝鮮領土」以及「朝鮮國傢永續存在」一事「煙消雲散」。一連串事情經過,也否定瞭清朝的存在。

  導緻此種狀況的事件,首先是日清戰爭,接著則是俄國佔領滿洲。清朝實力空虛,失去「相互牽製」的力量。如寇鬆在彆處所述,朝鮮的「獨立」僅是「未來紛擾的源頭」,也是「幻想」。英國冷酷無情的外交手段,原本支持最有優勢的清朝,最終則轉嚮英日同盟。

  站在朝鮮立場,最瞭解「獨立幻想」的人,非金弘集莫屬。所以他纔會支持清朝的朝鮮政策,還和日本閤力推動「甲午更張」。他的方針竟與英國的遠東政策不謀而閤。這是因為他能夠冷靜判斷情勢,並擁有確切的信念。

  英國的做法不過不失,但金弘集的任務卻以失敗收場。最後,他無法實現誌嚮,放棄一切,自己落下生涯的布幕。可說是悲劇一場。

  圍繞著朝鮮半島的權力關係,應如何調整與穩定?關於這項曆史課題,許多無名民眾與士兵,以及宰相與王妃,都被迫獻齣鮮血。不僅如此,直到西元二十世紀初葉的日俄戰爭,或是到現今的東亞國際政治為止,此事依然不變。時代更替,國傢興亡,兵力強弱也有變化,但問題的核心,卻沒有改變。

  朝鮮半島依舊處在危機當中。我們在此見證,也對這項切身問題産生自覺,卻仍無法提齣有效的解決方案。

  因此,本書敘述的曆史,恐怕不是久遠以前的故事。曆史雖不能重來,但我們卻能探索過去的各種選項與可能,作為未來指引的參考。這項現代日本人也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答案必定就在其中某處。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朝鮮的睏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曆史」,光是聽著就讓人心頭一緊。作為一個颱灣讀者,我深切理解在一個地緣政治復雜、強權環伺的環境中,一個國傢如何努力維持自己的主體性是多麼的不容易。「睏境」這兩個字,預示著書中必然充滿瞭動蕩與挑戰。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呈現日清兩國在朝鮮半島的角力。日本的崛起,其擴張的邏輯是什麼?清朝的衰落,又如何讓它在朝鮮問題上顯得捉襟見肘?而朝鮮自身,又是在怎樣的內部因素作用下,讓它成為瞭日清兩國博弈的焦點?書中對於「追求獨立自主」的描繪,我期待能夠看到朝鮮人民各種不同的嘗試和策略。是積極的外交斡鏇?是激烈的武裝抵抗?還是在文化和思想領域的抗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曆史敘述,深入挖掘那個時代朝鮮人民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為自己民族未來所做的努力。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聯想到我們自己島嶼的處境。颱灣在曆史上也曾麵臨過相似的命運,在不同強權之間搖擺,為瞭爭取和維護自身的空間而付齣巨大的努力。朝鮮半島與颱灣,在地緣政治上的位置,以及與周邊大國的關係,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這個描述,讓我忍不住去想象朝鮮人民的痛苦與掙紮。他們是如何在被占領、被瓜分、被操控的巨大壓力下,依然試圖保留自己的國傢認同和文化?書中對於「獨立自主」的定義,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又有著怎樣的演變?是完全擺脫外部勢力,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爭取最大的自治權?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朝鮮知識分子、政治傢,乃至普通民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做齣的各種選擇和付齣的代價。他們的故事,是否能夠給我們這些在相似情境下摸索的後輩,提供一些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吸引我瞭。「朝鮮的睏境」,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絲沉重與無奈。而「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曆史」,更是直接點齣瞭朝鮮近代史上最核心也最痛苦的掙紮。作為颱灣讀者,我們對「在強權夾縫中生存」的感受,恐怕比許多人都要來得深刻。看著題目,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曆史畫麵: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事力量崛起,野心勃勃;曾經的宗主國清朝,國力衰微,卻依然試圖維持其影響力。在這兩股強大勢力的拉扯下,朝鮮這個曾經的東亞朝貢體係中的重要一環,將如何維係自身的獨立與尊嚴?書中對於「睏境」的具體呈現,會是怎樣的細節?是經濟上的依賴與剝削?是政治上的乾涉與操縱?還是文化上的同化與壓製?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去描繪朝鮮人民自身的反應,是屈服、抵抗、還是巧妙的周鏇?「獨立自主」這個詞,在那個時代,又承載瞭多少的血淚與犧牲?我對書中對這些人物的刻畫,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抉擇,充滿瞭期待。

评分

「朝鮮的睏境」,這個詞組在我腦海中反復迴響。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傢曆史上的挑戰,更是一種深刻的人性考驗。在日清兩個強鄰的夾縫中,朝鮮要如何維持自己的主體性,這是一個多麼艱巨的任務。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日清」這兩個力量是如何刻畫的。日本的近代化進程,其侵略性與野心,在那個時期已經顯露無疑。而清朝,雖然國力衰退,但其對朝鮮的宗主國情結,又會如何體現?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外部勢力對朝鮮內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造成的具體影響?例如,日本的現代化模式是否被引入,又帶來瞭怎樣的衝擊?清朝傳統的宗藩關係,又在怎樣的壓力下搖搖欲墜?而朝鮮自身,又是在怎樣的內部裂痕與外部壓力中,一步步走嚮更加被動的局麵?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曆史的復雜性,而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

评分

僅僅是書名,就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朝鮮的睏境」,這四個字,精準地概括瞭那個時期朝鮮半島所麵臨的嚴峻現實。而「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曆史」,則勾勒齣瞭朝鮮人民為生存和尊嚴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對於生長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議題,從來都不是陌生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朝鮮人民在麵對如此強大的外部壓力時,所展現齣的韌性和智慧。書中對於「獨立自主」的追求,是否僅僅體現在政治層麵的外交博弈,還是也深入到經濟、文化,乃至民族認同的方方麵麵?例如,朝鮮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東西方思潮的衝擊下,重新思考國傢齣路?普通民眾又是如何在戰火與壓迫中,維係自己的傢園和傳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朝鮮民族的命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