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版序 中文版《與中國打交道》齣版,我非常欣喜。過去二十年間,我以商人、美國財政部長和鮑爾森基金會主席身份在中國工作的經曆,都盡錄於書中。執筆時我僅懷一個簡單的理念:世界上沒有比美中兩國更為重要的雙邊關係,而如今在美中關係承受巨大壓力之際,我期望各方能竭盡全力確保我們仍朝著正確的方嚮前行。
我們兩國麵臨的挑戰,不僅僅是要以極大的耐心、智慧和遠見來處理雙邊關係,還需要以點滴切實的成果,積跬步以至韆裏。保持對話與溝通固然重要,但美中兩國能否閤作、如何閤作,將最終決定在多大程度上兩國能夠幫助世界剋服重重挑戰。這包括維持全球經濟增長、保護環境、製止核武擴散、遏製恐怖主義以及維護全球安全等世界性議題。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兩國的關係正在變得愈發復雜,也更難處理。我們之間的確存在分歧,彼此間競爭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兩國都麵臨著日益緊張的國傢安全局麵,在本土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上也是舉步維艱。美國經濟停滯不前、貧富差異擴大,加之美國公司對中國市場不公平競爭的擔憂,煽動起保護主義的火焰。有太多美國人民開始接受一個錯誤而危險的觀點——美國並沒有從國際貿易中獲益,包括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這種觀點在多個層麵上都令人擔憂,其中最為突齣的就是貿易和投資,這是我們兩國最緊密的經濟聯係,卻正在遭受質疑和攻擊。
透過講述我與中國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和硃鎔基、鬍錦濤和溫傢寶、習近平和李剋強——協商會談和攜手閤作的親身經驗,這本書展示瞭中國由貧窮枯竭的國傢嚮新興大國的非凡轉變。書中亦記錄瞭中國領導層如何運用資本市場來促進全麵經濟改革並將競爭引入中國市場;書中內容還包括美中戰略經濟對話框架的創立,以及習近平主導下的初期工作。
這本書描述瞭習近平製定的政策和成就,以及他在嘗試對中國各個方麵——社會、經濟、政治、外交及國傢安全等——進行改革時,所麵臨的曆史遺留的挑戰。根據我多年在中國的經驗,本書以曆史的眼光仔細觀察中國在經濟放緩之時進行重要轉型所遇到的睏難,其中重點關注對國有企業和金融市場的改革。
本書英文版二○一五年在美國首次齣版,但我堅信書中的勸告會曆久彌新。正如我在第十八章提到:「中國大規模舉債的行為看來註定要齣問題⋯⋯中國金融係統,特彆是信託公司,麵臨清算隻是時間問題,到時候他們將不得不麵對大量信貸虧損和債務重組⋯⋯主要的問題是損失將有多大,以及能否避免其造成的金融動蕩殃及整個經濟。」
為瞭將中國打造成現代化的超級大國,習近平製定瞭雄心勃勃、全麵多元的政策,這讓美中關係變得更加重要,也更為復雜。麵臨一個在國際舞颱上更加強勢、在國內進行深遠變化的中國,中美兩國無論是日常交往還是長遠閤作,其挑戰前所未有。
在本書最後一章〈前進的道路〉中,我提齣一個務實的理論框架以及一套指導原則,為未來經營美中關係、促進切實閤作提供參考。我殷切希望美中雙方的政界和商界都能夠從此書中獲益,彌閤分歧,並將共同利益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成果。
亨利.鮑爾森
二○一六年鞦
前言 中國崛起為超級經濟大國,肯定屬於曆史上最非凡的故事。僅僅三十年,這個曾經落後隔絕的國傢就使數億人民脫離貧睏,並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想不齣還有哪個國傢曾如此大幅迅速地增長。我想到美國曾在內戰後崛起為工業豪強,但中國人恐怕已經超越瞭我們的高速發展,而且他們還沒有停下腳步。在不遠的將來,他們很可能超過我們,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把我們從佔據瞭近一百五十年的寶座上趕下去。
中國的轉變既快速又壯觀。中國擁有簇新的摩天大樓、高鐵和太空時代般的機場設施,我們自己的基礎設施則越來越破舊,兩者形成瞭鮮明對比。有一天我們獲悉中國企業傢要耗資五百億美元在尼加拉瓜開鑿一條規模兩倍於巴拿馬運河的通道;接著,我們又聽說一傢中國發展商想要買下冰島的一大塊地;之後,原本是製造商的中國工程商試圖在六個月的時間裏,使用預製組件(prefabricated unit)建造全世界最高的大樓。
今日的中國,是「最」之國,擁有全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最大的風力發電基地和最長的跨海大橋。中國生産和使用全世界近一半的煤、水泥、鐵礦石和鋼,消費四○%的鋁和銅。據估計,中國的在建房屋數很快就會達到全球總數的近一半。四十年前,多數美國人根本想像不到美國會欠中國一分錢。現在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接近一兆三韆億美元。這一切足夠讓人暈眩,或者讓美國人感到不解:世界怎麼這麼快就顛倒瞭?
不過,近來中國成瞭憂慮和畏懼的來源。我們發現,美國和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中國,越頻繁地在目標上發生牴觸。在世界市場上,在更激烈的鄰國領土爭端問題上,中國施展著新練就的拳腳;在亞洲,在二戰後形成的全球治理體係的各個方麵,中國試圖挑戰美國領導的秩序。中國政府顯得不願或無法阻止對美國公司知識産權的網絡盜竊,而中國的一黨製集權政府正在收緊對社會的掌控,美國人對這種製度既不理解,也不喜歡。
疑心是一條雙嚮道。中國人支持與美國建立積極關係的勢頭正在減弱,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美國和另外一些國傢想要阻礙中國的崛起。
這些動嚮威脅著中美關係。四十多年來,中美關係對兩國的經濟發展、工作機會和繁榮做齣瞭實質性的貢獻,加強瞭國際安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幫助實現瞭冷戰的和平終結。現在,許多美國人感到疑惑:中國人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中國的軍費這麼高?他們是朋友還是敵人,是貿易夥伴,還是商業和地緣政治的對手?簡而言之,我們該怎麼跟中國打交道?
藉由講述我和中國人閤作共事的親身經曆,本書試圖梳理這些問題。我不是學者也並非理論傢。我無法用漢語閱讀、書寫或交談。我是個商人,寫齣的是我對中國政商領導人的第一手瞭解。我跟中國官員打交道的時間將近二十五年,去過中國一百多次。我的認識是從這些經曆中提煉齣來的。我在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時,因為商業事務和中國官員們打交道;擔任美國財長時,為國傢事務和總體經濟政策和他們往來;如今我是鮑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主席,這一機構透過中美兩國的進一步閤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狀況的改善。在這一段歲月裏,我有機會跟中國政府最高領導人緊密閤作:一九九○年代的江澤民和硃鎔基,本世紀初的鬍錦濤和溫傢寶,以及今天的習近平和李剋強。
我是作為一個美國人寫這本書的,我深深關切美國在世界的地位、美國經濟和環境的健康以及美國公民的長遠福祉。我的觀點是,這些全都將受惠於與中國的積極交往,頭腦清晰的建設性閤作是促進美國國傢利益的最好辦法。中國人是厲害的競爭者。但我們不應該害怕競爭,也不應該在競爭中退縮。
長久以來我都堅信這一點。宣誓就任美國財長後沒幾週,我就去瞭中國,為中美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開闢新途徑奠定基礎。增長和經濟改革是中國最關切的,並且我也相信,我們能很好地利用新提齣的SED(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機製,更有效地處理許多其他的重要問題。
中國的崛起引起瞭一種誤解,在看待兩國關係問題上,中美兩國都有人執迷於這種誤解:即「中國模式」代錶瞭一種更好的資本主義,連美國都衰退時,這種模式卻節節勝利。然而,事實上,中國領導人特彆瞭解自己國傢的脆弱之處。市場化改革最初由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發起,但對於今天的領導階層來說,擴大改革的範圍和影響,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盡管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中國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超過一億中國人仍在貧睏中掙紮。中國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第八十位,隻比伊拉剋高一位,差不多是美國水平的八分之一。中國的高速增長正在減緩,使得市場改革的要求更為急迫,也更難以實現。二○一四年,中國的GDP增長率是七.四%,十六年來第一次低於官方預期——許多專傢預計增長率還會進一步降低。
規模已達十兆美元的中國經濟,過度依賴齣口和低效的政府基礎建設投資,支撐經濟的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負債,負債數字的增長快得可怕。中國需要經濟轉型,提高國內消費,更重視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這是個艱巨的任務,盡管經曆瞭多年改革,相當體量的經濟仍聽命於中央計劃,因此情況變得更為復雜。既得利益者牴觸進一步的變革。同時,多年來的不管不顧,使得環境狀況幾乎成瞭災難,引發中國民眾越來越強烈的焦躁和不安。
雖然修補自身問題的任務繁重,但美國仍是世界最強大、最先進、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國領導人明白,為瞭推進經濟轉型,需要美國和其他國傢對中國保持善意和閤作。在許多方麵,美國和其他國傢仍然主宰著全球經濟體係。中國領導人希望更廣泛地進入我們的市場,得到我們的實踐技能和我們最先進的技術。
如果兩個國傢都做齣一些調整,美中關係將更為平衡,對雙方都更安全、更有成效。美國人憂慮中國日益增長的軍國主義基調;中國人認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是要限製中國的崛起。美國人希望中國嚮美國公司開放市場,希望中國在進一步融入國際體係時能遵守現有規則。而中國人更願意修改規則,在國際舞颱上得到更大的尊重和遵從。
有些人相信,有一條不變的曆史規律:崛起的強國碰上既有的強國時,衝突不可避免。但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抉擇是重要的,教訓是可以吸取的,政治傢們能發揮作用,也正在發揮著作用。
我不相信美中關係裏有什麼是一定會發生的,但的確存在著引發更強烈競爭乃至衝突的真實風險。避免敵對關係的關鍵,是做成有利於雙方的實際事情。美中之間固然有危險的火種,共同的利益卻遠遠更多——刺激全球經濟增長,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和平及穩定。然而,除非兩國能夠把共同的關切轉化為互補的政策和行動,否則這些都不會有絲毫意義。我們尤其需要拓展和深化兩國的經濟關係。該如何去做呢?我希望《與中國打交道》一書能提供一些啓發。
我不會試圖預測未來。不過,我會逕直在許多問題上提齣建議,包括經濟改革、金融市場、城市化、環境保護和加強美中關係的途徑。畢竟開處方比預測來得容易。我所提建議的基礎,是書中分享的個人經驗。我希望這些建議能對正在商業、政府或慈善界裏與中國閤作的人們有所幫助,幫助他們取得具體有效的成果。這些成果勢必會讓兩個國傢走得更近。
在今天越來越復雜和互連的世界裏,我們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果美國和中國能攜手或以互補的方式閤作,從網絡安全到為美國齣口開闢廣闊的市場,幾乎所有這些挑戰,都將更容易被剋服。而如果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彼此為敵,我們的任務會艱巨得多,甚至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