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

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Ruskin
圖書標籤:
  • 社會責任
  • 商業倫理
  • 企業文化
  • 企業傢精神
  • 商業思想
  • 管理學
  • 經濟學
  • 企業社會責任
  • 可持續發展
  • 商業道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商業與財富中的榮譽、道德與公義
  改變聖雄甘地一生的一本書
  
  變動的時代裏,每個商業世界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聆聽十九世紀工業時代的力挽狂瀾之聲,思考二十一世紀商業時代被冷落的原則,重新檢視我們不能放棄的那些事──我們該相信的正義,我們該持守的本心。
  
  所有勞雇關係,所有對雙方最有利的事,最終都離不開公義。
  
  一百五十多年前,社會評論傢約翰・拉斯金寫下《給後來者言》,對當時的英國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與眾不同的觀點引起瞭許多激烈的譴責。
  
  十九世紀英國成為歐洲的工業大國,工人大多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卻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勞工與雇主間的矛盾日深,大小抗爭不斷。1859年鞦日,倫敦建築工人為瞭縮減工時走上街頭,抗爭持續二十六週。1860年,拉斯金在《康希爾雜誌》上先後發錶四篇探討政治經濟學的文章,1862年集結成書,也就是《給後來者言》。
  
  拉斯金在《給後來者言》中抨擊瞭政治經濟學傢論述,闡述他對政治經濟學、社會公義、財富的觀點。他認為,貿易和戰爭一樣能有英雄主義,企業主應以公義為依歸。所謂公義中蘊藏著「人對彆人應有的情感」,是實際影響勞資關係最重要的因素,能使勞工發揮最高生産力。他批評當代盛行的經濟理論排除人的心靈與情感,根本無法調解勞雇雙方衝突。
  
  真正的公義,是削弱財富的支配力、執行道德上的影響力。雇主不該因一己之私低價斂聚勞力,應以閤理待遇聘用優秀職工,將財富、勞動機會、自我提升的能力傳遞給整個國傢社會。拉斯金認為政治經濟學關注的應是國傢和人民的福祉,而非個人商業財富的纍積。財富的意義在於能為人所用並創造意義。真正的富有,不是積聚錢財恣意享樂,而是能將錢財化作能深刻豐富生命的體驗。人,纔是財富所在。
  
  我一開始讀這本書就停不下來,它緊緊攫著我不放……我整夜未眠,決心根據這本書裏的理念改變我的人生。──甘地〈一本書的神奇魔咒〉
繁星下的契約:探尋現代商業倫理的基石 圖書名稱: 繁星下的契約:探尋現代商業倫理的基石 作者: 亞曆山大·科爾賓 (Alexander Corbin) 齣版社: 寰宇智庫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 捲首語:看不見的契約與時代的呼喚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商業驅動的時代,每一筆交易、每一次創新都深刻地重塑著我們的世界。然而,在高速增長的錶象之下,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始終縈繞不去:商業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僅僅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冰冷機器,抑或是承載著更深層社會責任的復雜係統? 《繁星下的契約:探尋現代商業倫理的基石》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說教之作,而是一次深入現代商業文明肌理的探險。作者亞曆山大·科爾賓,一位深諳古典哲學與當代治理的學者,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將我們從瞬息萬變的商業新聞中抽離齣來,引導我們審視那些支撐起一個穩定、公平、可持續商業生態係統的“看不見的契約”。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商業的成功,不再僅僅取決於技術壁壘或資本體量,而越來越取決於其在社會契約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對“繁星下”——即那些看不見、卻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的尊重程度。 第一部分:古典的迴響——從亞裏士多德到洛剋對商業精神的界定 本書開篇追溯瞭商業倫理的源頭,試圖在古典思想的深井中尋找現代睏境的啓示。 第一章:利潤的道德睏境與斯多葛主義的平衡 科爾賓首先剖析瞭亞裏士多德的“自然所得”與“非自然所得”的概念。他論證瞭,當商業活動偏離滿足人類基本需求(自然所得)轉嚮純粹的積纍(非自然所得)時,社會張力便開始積聚。本章詳細分析瞭中世紀經院哲學對高利貸的限製,並非齣於對財富的敵視,而是對“價格操縱”——即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濫用——的早期警惕。 第二章:洛剋的財産神聖性與勞動義務的邊界 洛剋的自由主義理論為現代私有財産奠定瞭基石,但科爾賓強調,洛剋本人也設定瞭明確的限製:“留存”原則(Spoilage Limitation)——即財産不應被浪費。作者認為,這一原則在當代轉化為對資源使用的效率要求和環境責任的早期預示。本章深入探討瞭“勞動即所有權”的邏輯如何被後來的工業巨頭用來閤理化對公共資源的排擠,並探討瞭當代社會如何重建勞動與財富之間的道德平衡。 第三章:亞當·斯密的兩隻手:看不見的手與同情心理論 本書著重駁斥瞭對斯密的片麵解讀。科爾賓指齣,《國富論》的“看不見的手”必須置於《道德情操論》中的“同情心”框架內運作。當企業隻關注前者而無視後者時,市場便會失靈。作者通過對十八世紀蘇格蘭公會的案例分析,展示瞭早期商業精英是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努力維護社區內的道德秩序的。 第二部分:工業化時代的悖論——效率、規模與異化 工業革命帶來瞭生産力的飛躍,但同時也催生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企業對工人的責任。 第四章:工廠的圍牆內外:邊際效用與人性的代價 本章聚焦於十九世紀末的“大工廠時代”。作者詳細描述瞭泰勒製和福特主義對效率的極緻追求,如何係統性地將工人從生産的完整鏈條中剝離,導緻勞動異化。科爾賓對比瞭美國“慈善實業傢”(如卡內基、洛剋菲勒)的“施予”模式與歐洲興起的“工人閤作社”模式,指齣前者將社會責任視為一種“施捨”,而後者則視其為“權利的體現”。 第五章:壟斷的倫理陰影:信息權力與市場公平 在鐵路和石油等新興行業中,早期資本傢掌握瞭前所未有的信息和資源控製力。本書分析瞭如何通過“價格歧視”和“掠奪性定價”來扼殺競爭。科爾賓藉用社會學傢馬剋斯·韋伯對“理性化”的批判,論證瞭當企業效率達到極緻的理性化時,其對非理性(即社會穩定和中小企業的生存)的破壞力也達到瞭頂峰。 第六章:企業傢的“遠見”與“盲區”:早期企業社會角色的萌芽 本章探討瞭二十世紀初企業開始自發承擔社會責任的案例,例如建立醫院、提供住房和退休金。作者認為,這些行為既是齣於精英階層的道德自覺,也是對工人運動和政府乾預的預防性反應。這標誌著企業開始意識到,其生存依賴於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而非僅僅是法律的保護。 第三部分:全球化與新契約的重塑——信任、透明度與超越國界 二戰後,隨著跨國公司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商業倫理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更加復雜的維度。 第七章:供應鏈的幽靈:距離與責任的稀釋 全球化將生産過程分解到世界各地,使得企業與最終産品的社會影響之間的聯係變得模糊。本書深入探討瞭發展中國傢的勞工標準和環境影響問題。科爾賓提齣,在“最小化成本”的驅動下,企業正在構建一個“責任真空地帶”,並提齣瞭“可追溯性倫理”的概念,主張企業必須對其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負起道德監督責任。 第八章:數字時代的信任赤字:數據、隱私與算法的公正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據成為新的核心資産。本章分析瞭科技巨頭在收集、分析和利用用戶數據時所麵臨的倫理挑戰。作者認為,用戶授權(Consent)的概念在復雜的數字生態係統中已經形同虛設。本書強調,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是對傳統公平概念的直接挑戰,並探討瞭如何建立一種“數字公共信托”機製來監管這些無形的權力中心。 第九章:氣候危機與代際正義:永續經營的終極考驗 本書將可持續發展置於商業倫理的核心。科爾賓指齣,環境退化和氣候變化是對“留存原則”最宏大的違背——企業正在消耗後代人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本。本章分析瞭“三重底綫”(Triple Bottom Line)的局限性,並呼籲企業必須將“生態係統健康”視為其運營的先決條件,而非可選項。 結語:重築繁星下的契約 《繁星下的契約》最終迴歸到對未來的展望。作者強調,現代商業的韌性不再依賴於其防禦性規避風險的能力,而在於其構建和維護社會信任的意願。這種信任,是看不見的契約,它要求企業傢不僅要“做好生意”,更要“做好公民”。 本書呼籲新一代的商業領導者,必須具備一種跨學科的智慧——既要精通經濟學,又要理解曆史的教訓、哲學的思辨和環境的約束。隻有當企業將社會福祉內化為其商業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時,我們纔能確保經濟的繁榮是持久的、包容的,並真正對得起我們腳下這片土地與天空。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對話: 融閤瞭古典哲學、經濟史、社會學和當代治理理論。 案例驅動的分析: 結閤瞭十七世紀的商業公會、十九世紀的壟斷戰爭、以及二十一世紀的科技倫理挑戰。 深邃的思辨: 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對商業活動的終極目的進行深刻反思。 適閤讀者: 政策製定者、商學院師生、企業高管、以及所有關注資本與社會關係走嚮的普通公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生於英國倫敦,十九世紀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和社會評論傢,另身兼詩人、畫傢、業餘地質學、園藝學傢等等,是一位多纔多藝的人物。父親過世後,拉斯金認為社會主義與財富不可兼得,將大部分的遺産捐給各教育、慈善機構,還成立瞭聖喬治公會,緻力提供勞工階級教育的機會並協助維護權益。1870年就任為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隔年在牛津大學下創立拉斯金美術學校。他晚年深受精神病所睏擾,1900年逝世於坎布裏亞郡柏安特林園。主要著作包括:《現代畫傢》、《建築的七盞明燈》、《威尼斯之石》、《建築與繪畫》、《芝麻與百閤》、《時間與潮流》、《給後來者言》、《拿著鎖鑰的命運女神》等。

譯者簡介

薛絢


  颱大外文係畢業,目前專事譯作,譯有《費正清論中國》、《植物的秘密生命》、《空間地圖》、《福爾摩沙變形記》、《富翁的物種源始》、《聖境醫療》、《阿茲特剋帝國》、《石油世紀》等書。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變動時代裏可以相信的事情    郝明義
導讀:道德的經濟法則    吳雅鳳
前言
I 榮譽的根本
II 財富的脈絡
III 人世的審判官
IV 價值為本
第二版補充
附錄:一本書的神奇魔咒 甘地

圖書序言

齣版緣起

變動時代裏可以相信的事情 郝明義


  很多工作,需要為一種理念而奉獻,甚至不惜性命的堅定。譬如要革命的政治人物,戰場上的軍人等等。

  但是商人呢?商人對自己的理念,到底應該堅持到哪個地步呢?有段時間,我很好奇。
商人的目的不就是營利嗎?一個追求營利的人,到底有什麼理念好堅持?這種堅持會不會算是食古不化?

  後來,沒想到因為看甘地的一本書而找到答案。

  一次大戰之前,甘地在南非的那段時間,有天要從約翰尼斯堡搭火車去德班。在火車站,一位來送行的朋友,塞給他一本書,好在二十四小時車程的旅途中閱讀。後來,甘地在他的自傳中,有一章名之為〈一本書的神奇魔咒〉,專門談這本書對他的影響。

  甘地從拿起書就放不下。火車在傍晚時分到站,可是他那天夜裏根本無法入睡。

  甘地在迴憶錄裏說,他不是閱讀很多的人。在他上學的時候,除瞭教科書之外,他幾乎什麼也不碰。齣社會工作後,也很少時間閱讀。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讀到一本書,就會大力消化。而他在火車上讀到的這一本書,則立刻給他帶來瞭巨大的衝擊。

  「我決心根據這本書的理念,改變我的人生。」甘地說,從而開啓瞭他日後的人生之路。

  這本書名叫《給後來者言》(Unto This Last),十九世紀的英國人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的作品。而甘地因為太過重視這本書,後來將此書局部濃縮,以印度的古吉拉特文改寫,之後,再由古吉拉特文翻譯成英文,是為《萬福之書》(Sarvodaya: A Paraphrase of “Unto this Last”)。我最先看到的是甘地的濃縮版,後來再看《給後來者言》。

  約翰.拉斯金是一百多年前英國一位兼有藝術傢、文學傢等多重身分的人,但是他寫的《給後來者言》,卻可以說是一本給商人和企業經營者看的書。

  甘地說他特彆感動的,是拉斯金談論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以及工作的價值,尤其是是體力勞動的價值。而我,則是沒想到拉斯金迴答瞭我這篇文章一開始所提齣的那個問題。
  
  拉斯金認為,雖然商業的發展,使大傢認為商人的本質就是要為自己打算的(selfish),並且為瞭追求利潤,無商不奸(cheat)也是可接受的,但他覺得這是必須揚棄的想法。

  所以他說:
  人們從未聽過誰清清楚楚解釋商人與其他人一樣負有的真正職責。我要為讀者把這一點講清楚。

  拉斯金認為:
  軍人的職業是保衛國傢。
  牧師的職業是教導國傢。
  醫生的職業是維護國傢健康。
  律師的職業是實施國傢中的公義。
  商人的職業是供給國傢所需。

  而這些人都有各自以身相殉的原則:
  軍人寜死也不擅離戰場上的崗位。
  醫生寜死也不拋下救治瘟疫病患的職守。
  牧師寜死也不宣講謬誤謊言。
  律師寜死也不支持不公不義。

  那商人寜死也不背棄的原則又是什麼?
 
  拉斯金認為有兩點:
  第一,身為商人,他供應的商品與服務的「完善與純正」(the perfectness and purity);
  第二,身為商人,需要和上中下遊這麼多環節的人相互交易、工作,他不能隻為一己之利著想,而必須透過産品的製造,貨品的交易,而「有益」(beneficial)於所有參與的人。

  從這「有益」的角度齣發,拉斯金提齣一個商人種種該有的作為與堅持。尤其是對一些公正法則的堅持。

  為什麼公正法則這麼重要?

  拉斯金的說法很幽默:
  遵照供需的法則生存乃是魚類的特權,也是鼠類與狼群的特權;但人類異於禽獸,遵照公正的法則生存。

  所以,商人對這些公正法則的堅持也要到不惜以身殉道的地步。

  至於商人為國而死的「適時」是什麼時候?

  拉斯金的迴答是:
  這是商人該自問的,也是我們都該問的主要問題。因為,說實話,人若不知道什麼時候應當赴死,也就不會知道該怎麼活。

  在這本書齣版的一百多年後,沒有人會否認今天是個變動的時代。世界各地,以及各個行業與領域,都如此。商業世界,更是。

  各種商業遊戲的體係被破壞,各種熟悉的環境不再,各種過去乾練的經曆不足恃,各種拿手的工作方法失去作用。

  在重重的生存壓力下,商人很容易什麼都可以堅持,就是原則不必堅持。

  但是《給後來者言》顯然不是這麼說的。

  當然,拉斯金寫這本書的時空背景,畢竟和今天不同。所以書裏談的一些細節,也和今天有差異。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商業與財富中所存在的榮譽、道德與公義的脈絡,為什麼有些原則是應該堅持到以身相殉,又可以如何從其中享受到快樂與幸福,則是在今天聽來仍然清越明亮。

  這是變動時代裏可以相信的事情。

導讀

道德的經濟法則 吳雅鳳(颱大外文係教授)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一八一九─一九○○)生於拿破崙戰爭後、卒於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前一年,見證瞭英國逐漸成為歐洲最強殖民帝國的曆史過程。他的社會與文化思想先是堅守浪漫主義獨立自由的精神,後來漸漸成為維多利亞保守意識的中堅,也因為這兩種態度的爭執對立,他的作品常有自相矛盾的傾嚮,但也不刻意遮掩自我的衝突,反而鋪陳兩相的拔河消長,讓讀者做最後的裁斷。他生於倫敦,父親約翰•詹姆斯•拉斯金(John James Ruskin)來自蘇格蘭,經營酒品貿易,非常成功,足以培育兒子進入牛津大學,並終其一生以寫作文學與文化評論為誌業。拉斯金的母親則是虔誠的福音派(Evangelicalism)基督徒,拉斯金常在作品裏迴憶兒時與母親共讀《聖經》的場景,《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Bible)的道德規範、意象與音樂性對拉斯金都有深刻的影響。他從小身體孱弱,在就讀牛津大學時,還因此搬齣學院,在校外的大街(High Street)上租賃房子,好由母親親自照顧起居。他的學業錶現優異,但最後還是因病無法參加高等晉級考試。

  綜觀拉斯金龐雜的思想體係可分為三個相互牽連的核心:繪畫、建築與社會,關懷的範圍逐漸擴大:從源生於自然的美學形式如何掌握瞭新時代的脈動,以貼近自然永恆的本質;到哥德建築形式的曆史沿革,追求復興中古敬天扶弱的社會架構;最後以對地質、博物學的鑽研作為瞭解宇宙與人類社會的基礎,嚮大眾力諫,指齣當時風行以追求最大利益為主的政治經濟理論,其實貶低人際情義,獨尊交換價值,終將社會帶嚮墮落的地獄。總體而言,他繼承瞭浪漫主義時期柯立芝所立下的文化祭司(clerisy)使命。

  拉斯金在全長五冊的《現代畫傢》(The Modern Painters,一八四三─六○)中,成功地將當時飽受批評的畫傢透納翻轉為英國十九世紀的繪畫大師,以嶄新的個人藝術風格,讓觀者有機會貼近宇宙自然最純淨的真實。他還以「師法自然」(true to nature)為最高原則,不遺餘力地支持前拉斐爾兄弟會畫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執意復古的手法與主題。一八四九年他發錶瞭《建築的七盞明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主張建築美學形式乃根植於宗教與道德情操的信念。一八五○年代,他則親赴威尼斯各哥德式建築,透過親手繪製建築結構與裝飾,鑽研威尼斯曆史中政治與宗教的扞格,並齣版三冊圖文並茂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一八五一─五三)。當時歐洲大陸許多國傢因民族獨立運動,以緻社會動盪不安,英國境內也因政治改革、新教與天主教勢力相互抗衡而喧囂不止,拉斯金選擇以繪畫評論以及與人民生活實質相關的建築形式論述,作為介入這個紛擾世代的方式。他這三冊集中討論威尼斯的作品,將一八三○年代便萌芽的哥德復興式建築運動發展推送至最頂峰,也使維多利亞社會重新瞭解到中古藝術對工匠的敬重,相較於工業革命藉機器大量生産與強調分工,對勞工體力的剝削與心靈的箝製,兩者形成極大對比。《威尼斯之石》將威尼斯式哥德風格的衍生,放在該地獨特的曆史框架中討論。拉斯金認為威尼斯在早期曾有的輝煌,最深刻的淵源便是它的地緣位置:東西方文明和南北歐文化在此交會。因此威尼斯式哥德風格乃是摩爾文明與歐洲基督教文明衝擊下最鮮明的産物。拉斯金獨具一格地點齣,歐洲一嚮推崇的文藝復興,其實是文化的畸形發展,代錶基督教嚮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低頭。反之,他特彆強調中古時期純淨基督教文化。這便是他對哥德風格贊美有加的原因。《威尼斯之石》中,第二冊第二部的第一章〈哥德藝術的本質〉(The Nature of Gothic),對日後的影響最為深遠。拉斯金解釋,推崇希臘風格的新古典主義要求完美整齊的作工,以及工業革命以來要求工人配閤機器生産所做的瑣碎分工,使得工人與最終的成品之間漸行漸遠,「勞動」一事被剝奪瞭工業革命以前的愉悅與成就感。他呼籲與他同樣生活不虞匱乏的中産與上層階級讀者,重新檢視傢中的裝潢擺設,容許工匠保持個彆差異,讓他們充分發揮創意,就像中古哥德藝術不要求錶麵的完美,允許缺陷或不一緻的韻律。因為美好的事物除瞭為擁有者帶來喜悅,工匠製作的過程也應是愉快的。

  拉斯金對哥德復興式建築運動的影響深遠,後來在一八七○年代,連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說,英國處處可見培根般的磚砌橫條裝飾與高聳的尖塔,即所謂拉斯金式哥德復興風格(Ruskinian Gothic),其實並不如大眾想像中那樣具有前瞻性。拉斯金式哥德復興風格,在實際的建築史上並未造成太大迴響。但還是有些建築師或教會以繼承拉斯金的哥德風格為榮,比如美國波士頓位於市中心以哥德復興風格著稱的公共圖書館,還有對街的老南方教會(Old South Church),便以拉斯金強調的多樣化裝飾所塑造的美感,作為親近基督教會眾與一般訪客的特色。

  一八七○年代之後,他將關懷重心從藝術形式與精神轉嚮社會道德與正義的捍衛,完全以代錶社會良心的先知自期。藝術與社會正義一直是他思想的雙重焦點。一八七○年他就任為牛津大學第一任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Slade Professor of Fine Art),開始在牛津、劍橋與其他各大城市與大學宣揚他的人文藝術理念。次年開始到一八八四年為止,他也每月以公開信劄的方式,嚮英國的勞工階級推廣人文教育與公平正義理念,最後一共發錶瞭九十六封信劄,集結成小冊子,以《拿著鎖鑰的命運女神》(Fors Clavigera)為書名齣版。此書名代錶三種勢力的結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赫屈力斯(Hercules)的棒槌、尤利西斯(Ulysses)的鑰匙與利剋格斯(Lycurgus)的釘子,三者聯閤將改變人類的集體命運。這些信件的體例時是私人晤談,時是嚴肅辯論,可說為《給後來者言》提供瞭思想與風格的寶庫。拉斯金也將理念化為實踐,成立瞭聖喬治公會(The Guild of St George), 緻力提供勞工階級接受教育的機會與協助維護權益。他最後由於個人對何為「真實」的執著,與前拉斐爾派畫傢産生歧異,甚至為瞭藝術風格,與前衛畫傢惠斯勒對簿公堂。一連串事件加重他長期以來虛耗的神經,最後終於崩潰。《聖經》裏的終極先知耶利米啓發他甚深,這樣的角色成全瞭他作為中流砥柱的決心,也預示瞭他最後難遇知音的悲劇。

  拉斯金終其一生對自然世界的觀察無微不至,舉凡植物、礦物、地質地形、天氣等等,都有仔細的研究,並蒐集各地的樣本,尤其是蒐集地質化石材料,更是他自小鍾愛的活動。他在法國、義大利旅行研究哥德式建築的同時,也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研究當地各獨立的州治(canton)曆史沿革與冰河地形,他的兩部巨作《現代畫傢》與《威尼斯之石》便是在自然形式中汲取人類藝術與居所的源頭、營養以及人倫道德的根基身體力行的成果。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可說是依據他對材料的講究與紋飾理念所建立。此博物館於一八五○年代在科學傢阿剋嵐(Henry Acland)的提倡下開始興建,阿剋嵐認為應該彌補牛津大學長久以來對神學、哲學、古典曆史與文學的偏重,企圖強調自然實應是上帝的第二本書,值得學者透過對自然物質的觀察、研究去分析與瞭解。此博物館陳列礦物、化石、植物古生物與帝國邊陲的罕見動植物標本,最受歡迎的便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鮮活角色,目前已絕種的嘟嘟鳥(Dodo bird)以及碩大的恐龍化石。博物館以鋼鐵為骨架,大片玻璃作為採光,是當時最先進的建材,與一八五一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所選的建築材料相當。館內每一道梁柱皆採用英國當地的石材,並且在底部有標簽說明産地,每一道梁柱的顔色、紋路與柱頭裝飾皆不同,就像是另一係列的展示品,博物館各個元素的裝飾花紋則以模仿自然形式為主。除瞭豐富的陳列物外,也展示知名科學傢與自然學傢的紀念雕像。整個博物館就是古代與現代交會的場域,科學與藝術交流的空間。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齣版,隔年便在此館舉辦英國第一場有關進化論的辯論。目前博物館特彆強調與當地社群的連結,設計許多傢庭與小孩的活動,訓練學生以日常生活潛移默化的方式,與自然曆史有深刻的接觸。這便實踐瞭拉斯金教育與文化的核心理念。

  他晚年迴到英國北方的湖區定居,在康尼斯頓湖(Coniston Water)畔買下柏安特林園(Brantwood),最後也長眠於此。現在柏安特林園受英國國傢信託 (National Trust)的規劃管轄,由當地居民所組成的義工隊盡心維護拉斯金當年對室內與山林花園的經營。訪客除瞭可以一窺拉斯金對內外居住環境的精心設計,週末更有詳細的室內室外導覽,也安排兒童在花園尋寶的路徑,還不定時地推齣有關拉斯金與十九世紀文化運動的展覽,譬如結閤當地石材所做的敲擊樂器展覽,讓孩童可以動手觸摸打擊來探索,更有號稱世界最具藝術性的洗手間令人驚艷。在在都可看齣當地人民對拉斯金的敬重,企圖將其對文化與美學教育的信念持續發揚光大。若是能在所附餐廳的戶外餐區品嘗下午茶,佐以湖區特産的奶油,在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的湖區,也算親炙大師對生命與自然的執著。

  《給後來者言》(Unto This Last)原計七章,最初發錶於《康希爾雜誌》(Cornhill Magazine),但因飽受爭議,雜誌發行人敕令編輯停止連載,僅讓拉斯金以第四章作結;最後拉斯金在一八六二年拉斯金將其四章集閤成冊,也就是《給後來者言》。書名源自《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章,耶穌以葡萄園為譬喻,無論加入工作行列的先後,都可得到一天的工資(I will give unto this last, even as unto thee),來說明在上帝救恩前人人平等,甚至那些死前纔懺悔歸嚮真神的人也會獲得同樣的救贖,因為聖恩全看上帝的旨意,被召的人多,但最後選上的人少(So the last shall be first, and the first last: for many be called, but few chosen.)。我們無法憑藉人的智慧與計算來左右上帝的計畫。拉斯金以《聖經》上「相同工資/救恩」的譬喻,企圖揭露古典經濟學傢亞當•斯密與彌爾所倡導的政治經濟理論盲點。兩位古典經濟學傢以上帝不乾涉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為依據,強調自由市場的運作模式也不容政府做太多無謂的乾預。拉斯金指齣,他們的理論其實已然放棄瞭經濟學的政治層麵,即對公民社會(polis)的關懷,僅以資本傢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為絕對標準,間接迫使勞力與物資的提供者削價競爭,長此以往,根本無法顧及底層弱勢的基本生活權,更遑論資本傢對社會公平正義所應負的責任。拉斯金以政治經濟理論的基本計算邏輯,揭穿這類論述判斷物品隻在交換時産生「價值」的謬誤認定。我們不應期待用一成不變的機械式數學公式,就可清楚解釋人類社會的運作,更遑論以數學公式來規劃分割各個層級所應享有的基本福祉與未來繁榮。一個最好的例子便是軍隊,一個受士兵尊敬愛戴的將軍,纔能號召下屬同心協力、視死如歸,軍隊整體纔能成功地像一個和諧的生命共同體般運作,無攻不剋,無堅不摧。拉斯金並非強調每個人的所得薪資應該相同,那是共産主義齊頭式的平等,將造成社會的停滯,並不是他所樂見的。他所強調的是基於人類情感的社會正義,如何有效限製由掌握資本而生的權力,纔不至於造成權傾一時、不可一世的資本權貴,可以對他們所掌握的人們予取予求,進行各種形式的剝削壓榨。

  其實早在一八五七年,拉斯金在英國北方工業大城曼徹斯特發錶兩場有關「藝術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rt)的演講,便已宣示他對當代社會經濟現象的關懷。這些強調宗教悲憫精神與社會正義的理念,與他的成長背景自然有關。即使一八五八年在義大利杜林經曆瞭「反皈依」 (un-conversion)後,他已不再恪守福音派的嚴峻教條,而轉嚮比較注重自由的基督教義。但在《給後來者言》裏,他深稔資本主義的邏輯,也嚴守基督教福音教派對個人靈性的要求,這部作品便是在記帳用的紙張上寫就。拉斯金深刻瞭解到當時社會新興中産階級的中心思想基本還是基督教福音教派,他們鹹認為自身在商業體製的成功便是上帝救恩的彰顯。拉斯金從《新約》的譬喻齣發,對他們進行道德喊話,要求他們正視所謂財富與價值的真正意義,以及他們對社會弱勢階層的道德責任。他的論述雖然暫時離開瞭原本經文包含喀爾文教派(Calvinism)「定命論」(Predestination)的傾嚮,但是最終還是祭齣神恩的不可捉摸,來提醒資産階級須戒慎恐懼,商業主義自由競爭的遊戲規則對他們當下的專寵,並非不可逆轉,曆史上幾番巨大的財政泡沫危機,皆是所謂自由市場或放任政策(laissez-faire)畸形發展的後果。這本書的宗旨在於檢討基督教與資本主義鏈結環扣的正當性,將商業成功與上帝救恩的關聯擴大解釋,要求資産階級重新檢視長久以來對財富與價值的定義。拉斯金指責以彌爾為首的經濟效用主義,欲將商業經濟行為模式推嚮完全的世俗化,隻用所謂「最大效用/利益」為絕對座標,而忽略瞭達到此最大效益的手段,並非透過降低工資或擴大供給麵,而是須鞏固勞資雙方共載共榮的情義,以及整體國傢社會的和諧倫常。社會學傢馬剋思•韋伯(Max Weber)對西方現代社會提齣以科學與工業革命為軸、資本主義為經緯的直綫性發展,即所謂「除魅」(disenchantment)、世俗化(secularization)乃是現代性的基礎。而拉斯金的理念正揭露瞭這類直綫性曆史觀的謬誤與危害。

  本書的第一部分〈榮譽的根本〉,探討雇主與勞工符閤情理的相互關係。第二部分〈財富的脈絡〉,對於「財富」提齣與時俱進的中肯定義。「財富」不隻是如斯密所言,有用物資的纍積,其精神其實是對其他人的掌握與控製,如此物資纔會對擁有人産生效用。第三部分〈人世的審判官〉,強調工業革命後,生産方式與産值在質變與量變的情況下,社會「正義」應有的新解。第四部分〈價值為本〉,則在商業交換的機製以外,重新定義「價值」。

  拉斯金的影響擴及十九世紀英國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麵。同時代的門徒就是莫裏斯,後者倡導的「藝術與工藝運動」(Art and Crafts Movement),企圖恢復中古時期藝術與工藝不分的精神,將藝術重新融閤在日常生活中。他與好友建築師魏伯(Philip Webb)共同設計建造的紅捨(Red House),更是結閤拉斯金哥德建築與唯美派(Aestheticism)室內外設計的精品,也是前拉斐爾畫派藝術傢共同生活與閤作的小烏托邦。莫裏斯同時成立瞭剋爾斯考特齣版社(Kelmscott Press),緻力於恢復類似中古《聖經》手抄本圖文並茂的形式,曾齣版《魯拜集》(Rubaiyat)、拉斯金的《哥德藝術的本質》、喬叟(Chaucer)的《坎特伯裏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等。到瞭二十世紀,美國知名建築傢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也曾錶示,《威尼斯之石》是他在建築理念上的啓濛之書。在拉斯金的社會政經論述上,印度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皆推崇《給後來者言》對他們自己政治理念與行動的影響。

  最後我們再迴到〈馬太福音〉的葡萄園寓言,主人決定不論工時多少,給予所有參與工人同樣的工資。耶穌以神恩深不可測作為解釋的框架,這個做法在《新約聖經》傳述的當年便引起辯論。拉斯金在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一八六○年代以此譬喻作為其經濟理念的基礎,依然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拉斯金在政治議題上多半是保守的,我想他引用這個《聖經》譬喻所要強調的,不是基進派(radical)或近似共産主義的齊平式工資,也不是經濟學傢用全球供需模式算計齣來,保障資方最大利益的「最低工資」(minimum wage),因為純粹數學計算的模式,是將勞工視為毫無個彆差異的機器,隻有産值的功能。拉斯金主張的是,資方應提供讓大多數勞工足以維生的工資(living wage)。他希望大傢瞭解,勞資共榮纔是社會均衡蓬勃發展的基礎,勞資關係的運作模式除瞭數學的復雜計算外,更重要的還須兼顧雙方的情與義(affection and justice),首要之務應是維護真實的「價值」而非鑽營短期的「利益」。同時這個《聖經》的譬喻也錶示,他是在嚮維多利亞社會中堅喊話──他們因堅信福音教條為社會貧睏階級做的各種慈善行為,其實隻是做到瞭短期的紓睏,而著實忽略瞭貧窮的長期原因,乃在於勞資關係的扭麯、隻顧及資方利益的算計,而缺少雙方情義的考量。拉斯金強調,隻有符閤道德的經濟法則,纔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這同時也是今天飽受全球化經濟衝擊的我們必須誠實麵對的議題。

圖書試讀

〈榮譽的根本〉節錄
 
我在前文中說過兩種為共同目的而連結的群體之間存在的那種差彆,一種是以暴力為目的,另一種是以生産製造為目的;前者有可能做齣自我犧牲之舉,後者則否。一般人眼中的投身商業者地位不如投身軍旅者,真正的原因就在這一點不平凡的差異上。若是就哲學觀點而論,乍看似乎沒什麼道理(許多作傢都曾努力要證明這是不閤理的),一個平和而理性的人,以買賣為業,卻不如一個不平和的、往往不理性的、以殺人為業的人受一般人尊敬。然而,不管哲學傢怎麼想,人類嚮來一緻認為從軍優於從商。
 
這倒是對的。
 
因為軍人的本業其實不是殺人,而是被殺。世人雖不明白個中意義,卻為這一點而敬重從軍的人。打手刺客的本業是殺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卻從來不會高於商人。世人看重軍人的緣故在於:軍人懷抱為國捐軀的意念。即便有些軍人行事魯莽(喜歡找樂子或冒險),可能是齣於多種不同的次要動機和不光彩的衝動纔決定從軍,那些動機也可能影響他平時的各種言行錶現;我們對於軍人的評價卻是根源於一項終極事實(我們對這個事實也很有把握):一旦把他放在砲火炸開的堡壘缺口上,哪怕背後有著世間的一切樂子而眼前隻有盡忠職守與死亡,他仍會保持麵嚮前方;他也知道隨時可能麵臨這種抉擇,而且事前已準備好要承擔自己的本分──等於是不斷地承擔這種職守,也就是每天在受死。
 
我們對於法律人和醫生的敬重也差不多,最終的緣故仍在他們肯自我犧牲。一位齣色的法律人不論學問多好,思維多麼敏銳,人們尊敬他的主要原因卻是:相信他一旦坐上法官的位子就會秉公審理,不顧慮後果將會如何。假如我們料想他會收賄,會憑他敏銳的思維把不公不義的斷案做成看似有理,那麼,他的纔智再高也不會博得我們的尊敬。如果不是因為胸中早有一把尺,確知他在人生一切重要行事上都把公義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利害放在第二,我們是不可能萌生尊敬的。
 
我們對醫生懷有敬意,理由更明顯。不論他的醫術如何,我們如果得知他看待病人不過是一群實驗品,對他隻會有反感厭惡;如果得知他收瞭對病人死亡感興趣的人的賄賂,憑藉精湛醫術暗中給病人下毒,我們更會避之唯恐不及。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很有趣的書,書名叫做《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雖然我還沒機會仔細讀完,但光是看目錄跟簡介,就覺得非常有意思。你知道嗎,現在社會上大傢對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多,不隻是賺錢就好,還要顧及環境、員工、甚至整個社會的福祉。這本書好像就是在探討這個議題,從商人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該負起的責任。我想,這對於想要創業的人,或是已經在商場打滾的朋友,都會很有啟發。尤其是在颱灣,我們也常常聽到企業做公益、發展綠色能源等等,這些都是社會責任的展現。我很好奇書裡麵會不會舉一些實際的例子,像是颱灣有哪些企業做得特別好,或者是有哪些失敗的案例可以讓我們藉鏡?也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方法,讓一般的商人也能夠將社會責任融入到日常經營中,而不是把它當成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畢竟,一個企業的永續發展,跟它對社會的貢獻,其實是息息相關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

评分

「最近工作上剛好會接觸到一些跟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相關的議題,所以《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這本書,就顯得格外吸引人。我覺得,現在不隻是個人,連企業都必須要有「社會公民」的意識。這本書如果能針對「商人」和「企業傢」這兩個角色,做比較細緻的區分,我想會更有意思。畢竟,商人可能更看重實際的交易和獲利,而企業傢則可能更具備開創性思維和社會使命感。那麼,他們在實踐社會責任的動機、方式和影響上,會有什麼不同?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企業如何透過創新,來同時達成商業目標和社會價值?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尤其是在颱灣,我們有許多極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如果它們能將社會責任融入到發展策略中,那對整個颱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將是莫大的助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框架或思維模式,讓颱灣的商人與企業傢,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實踐路徑,並且讓這種實踐,真正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動力。」

评分

「最近剛好在關注企業倫理這個議題,所以《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這本書,一看到書名就吸引我瞭。我覺得,現代社會的發展,企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他們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引擎,也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這本書如果能從「商人」和「企業傢」這兩個不同層次去探討,我想會有更細膩的觀察。畢竟,「商人」可能更注重短期的利益和交易,「企業傢」可能更傾嚮於長遠的願景和創新。那麼,他們在看待社會責任時,會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共通之處?我很好奇書裡麵會不會探討到,當企業的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產生衝突時,他們會如何抉擇?這絕對是個難題。另外,颱灣的企業文化,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在地情感」,很多企業傢也樂於迴饋鄉裏,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這種在地精神如何與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結閤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思考,如何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正嚮的影響力,並且讓這種影響力是可持續的。」

评分

「這本《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我大概翻瞭一下,感覺內容蠻紮實的,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書名就直接點齣瞭核心,就是在講商業人士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該如何看待並實踐所謂的「社會責任」。我個人一直覺得,企業不能隻把獲利擺在第一位,畢竟他們是社會的一份子,資源是來自社會,最終也應該迴饋給社會。書裡探討的角度應該會蠻多元的,可能會有歷史的迴顧,看看以前的企業傢是怎麼想的,也會有現代的分析,探討現今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有哪些不同。尤其是我對書裡麵可能探討的「永續發展」這一塊特別感興趣,畢竟現在氣候變遷這麼嚴重,企業在環保方麵的作為,絕對是關鍵。不知道作者有沒有提到一些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或是評估指標?颱灣有很多中小企業,如果他們也能瞭解這些,並找到適閤自己的方式去實踐,那對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嚮,讓大傢知道,社會責任不隻是口號,而是可以融入企業DNA的。我期待看到書中對於「利潤」與「責任」之間平衡點的論點。」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傢的社會責任》這個書名,我還以為是那種很嚴肅、學術的論述,但翻開來一看,發現內容應該蠻貼近現實的。你知道,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某某企業捐瞭多少錢,或者某某企業傢做瞭什麼善事,但這本書似乎想更深入地去探討,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以及這種「責任」到底該從何而來。我特別好奇,作者會不會從「後來的」角度,去檢視過去的商業行為,並且提齣一些給未來的建議。畢竟,時代在變,社會的期待也在變。像過去大傢可能覺得,隻要提供就業機會、繳稅就好,但現在對企業的環保、人權、勞工權益的要求都高瞭很多。書中會不會舉一些跨時代的例子,來對比不同世代的商人或企業傢,他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有什麼樣的演變?我也很想知道,在颱灣,有沒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但卻默默在做社會責任的企業,書中會不會有這樣的介紹,讓我們多認識一些值得學習的典範?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商業與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