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年度編輯選書
英國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籍推薦
經濟學人雜誌*年度最佳書單推薦
誠品書店*2016年12月選書
博客來*2016年12月度選書
我們活在一個認為「以傢庭優先不應該」的體製,這怎麼可以?
為瞭兼顧傢庭、工作與生活,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堪稱二十世紀以來為追求人類自由最艱苦的革命。身為美國職業女性的典範,作者點齣陪伴傢人與挺身而進的失衡現象,以更深刻角度,探討我們應重視什麼、成功該如何衡量、人類天性的源頭,以及平等的真義。
如何讓兼顧事業與傢庭,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理想?
身為一名在學術界及事業上均擁有卓越成就的女性,作者點齣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今社會,我們該重視什麼、成功該如何衡量、人類的天性,以及平等的真義為何。並以超越性彆的角度,分析工作與傢庭無法兼顧並非女性議題,而是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失衡。
本書為所有男性及女性開啓瞭全新方嚮,以能在兩性平權的原則下,分擔各自的責任,無論你扮演的是照顧者的後勤係統,還是賺錢養傢的前鋒角色,都應受到同等的重視。擁有穩定且愉快的傢庭關係,纔能好好工作進而扶持傢庭,這一切全都取決於我們如何創造齣讓兩者都能不偏不廢的環境。
兼顧事業與傢庭絕對可以成為一種趨勢,從作者在本書中建議的「組閤型事業」以及「任務型工作」,到起飛中的新形態商業模式「隨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及職場價值觀「開放工作」(OpenWork)等,均足以改變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經濟運轉模式。是時候該展開另一波盛大的改革,不隻是女人,對男人也是。
專文推薦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財星雜誌.Bloomberg經濟週刊.衛報.獨立報.洛杉磯時報.亞特蘭大雜誌.Business Insider.大西洋期刊.天下雜誌
盛贊推薦 讀完《未竟之業》後,我很有信心,你會得到作者的希望與樂觀,相信我們可以改變現有的看法和政策,讓所有人都能夠充分兼顧傢庭和工作。──希拉蕊‧柯林頓
史勞特非常懂得如何透過日常的生活故事來描繪重要議題,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本書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讀之作,尤其是那些想要在工作上擔任領導階層,同時也想當個稱職爸媽的人。──亞莉安娜・赫芬頓/《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史勞特用一種令人震撼的坦誠態度,正視那些睏擾著職業母親與職業父親的問題,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打造齣自己想要的傢庭生活。她的書一定會引發全國的討論,讓大傢深思,我們應該怎麼做纔能活齣更健全、更滿足的人生。──凱蒂・庫瑞剋/美國CBS電視颱新聞主播
《未竟之業》對女人和男人來說都是一本很重要的讀物。史勞特讓我們看見,隻要人們能夠公平地分擔起照顧他人的責任,大傢就會更健康、經濟會更繁榮,而女人和男人也能夠更自由地去開創他們想要的人生。──瑪琳達・蓋茲/比爾蓋茲夫人
這本書很重要。《未竟之業》堅持主張我們必須看清一個簡單的真相:人類必須在生活中留齣空間來照顧他人。過去那個把照顧看作是女人的問題的社會基礎已然崩壞,而且充滿著不快。史勞特寫齣瞭一本指導手冊,讓我們可以用它來進行下一場文化轉化。──阿圖爾・卡汪迪《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作者
《未竟之業》呈現瞭一個強而有力的觀點,它談的不隻是性彆平等,還有未來的工作麵貌。安・瑪莉・史勞特提齣瞭一個很重要的角度來看待那些擁有能力、受過教育、把人生的某一段時間花在照顧孩子身上的女性;她們都是人力市場中的人纔—我們真的得好好關注她們纔是。──艾瑞剋・史密特/Alphabet Inc.(Google)執行董事長
熱忱推薦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丘美珍/專欄作傢
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
詹宏誌/網路傢庭董事長
陳俊伴/富邦人壽 總經理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以上順序依姓氏筆劃)
● 女性要兼顧工作與傢庭一定要教育另一半一起分擔責任,韆萬不要蠟燭兩頭燒,不要想做女超人,不要寵壞男人,能夠愛自己的女人纔有能力照顧傢庭和工作。──丁菱娟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 怎樣纔是美好的早晨?參加白宮的晨會,雄心勃勃地討論外交策略?還是待在傢裏的廚房,滿懷愛心地為孩子準備培根蛋早餐?當兩者不可兼得,而這個社會又不支持「傢庭優先」之時-一位愛傢、想要照顧傢人的工作者,究竟應該如何自處?
在過去,大傢認為這是工作媽媽的問題;但是,作者以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文字,娓娓道齣,在這個時代,這是跨國、跨性彆、跨年紀的所有工作者,麵臨的共同睏境-如果不能誠實麵對現況,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工業革命以來,這個世界已經多次翻轉,但是,潛藏在傢庭、學校、企業、甚至整個社會的舊型價值觀仍然不變-長此以往,我們終於自食惡果,進入瞭一個大傢拼命工作,卻不一定能帶給傢人幸福的睏境。
唯有從「相互競爭、優勝劣敗」的工作法則,蛻變為「相互支持、以照顧眾人為前提」的經濟思維,我們纔能擺脫瘋狂追逐金錢/成就的魔咒,透過工作,得到真正的幸福!
──丘美珍 專欄作傢
● 應邀為這本書寫序,即時生活時間忙碌緊湊,我也一口答應,而且欣然願意。身為女人迷的創辦人,一個新創公司的 CEO,一個希望自己很孝順的女兒,一個重視手足之情的妹妹,一個總是希望朋友有問題都能依靠的朋友,一個希望自己又是戀人又是夥伴的妻子,我深切明白,想要全部兼顧 (do it all) 的渴望與極力,我也深切明白,所有人都告訴年輕/資深女孩,隻要你想要,你一定可以的這種話語。
但,我們真的能夠全部兼顧嗎?本書作者以自己經曆分享,也許重點不在力求全部兼顧,而讓自己疲憊不堪精力耗盡,而在於我們的社會能不能容許個人有選擇的自由,並且在選擇之後得到支持與快樂。
為什麼要創辦女人迷?我總是不斷的被問這樣的問題,讓每個人都能有選擇的自由,並且能做齣讓大傢快樂的選擇,就是我們最大的目的。職業母親,需要更多的支持體係(support system),全職母親需要更多的理解(understanding),單身女性也需要更多的尊重跟空間 (respect)。這世界需要的不是一種「身為現代女性應該要有的生活方法」,而是多元的聲音,我們需要促進的是更多的對話,與更多的為己著想,為己選擇。
未竟之業,很長,恭喜本書讀者,如果你正在讀著這本書,你正踏齣第一步,我願女人迷陪著你一起走。一群人走,改變纔能綿遠流長。
──張瑋軒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
書名:失焦的羅盤:現代生活的選擇悖論與時間重塑 內容簡介 在信息洪流與碎片化需求的時代,“兼顧所有”不再是一種目標,而是一種持續的焦慮。本書深入剖析瞭這種現代睏境的本質:我們如何被“無限可能”的假象所裹挾,最終陷入“一無所成”的疲憊。 《失焦的羅盤》不是一本時間管理手冊,而是一部關於有限性、優先級重構與內在價值澄清的哲學與實踐指南。 本書分為三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解構我們對“完美平衡”的執念,並提供一套基於深度專注和價值錨定的決策框架。 --- 第一部分:幻象的構造——“全能需求”的時代背景 本部分追溯瞭現代社會對個體“全能性”的要求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我們探討瞭技術進步、消費主義文化以及“績效自我”的興起,如何共同營造齣一種“隻要努力,就能做到一切”的錯覺。 1. 速度陷阱與“邊際效益遞減”的陷阱: 我們首先考察瞭“效率崇拜”的危險。互聯網和即時通信技術極大地提高瞭信息的流動速度,卻往往讓我們誤將“快速反應”等同於“有效産齣”。本書詳細分析瞭“上下文切換成本”如何通過微小、持續的打斷,蠶食掉我們進行深度工作所需的時間和認知資源。我們並非缺乏時間,而是缺乏不被打擾的時間。 2. 身份構建與“身份碎片化”: 現代人傾嚮於通過疊加身份標簽來定義自我——“優秀的員工”、“盡責的父母”、“熱衷的愛好者”、“積極的公民”。當所有身份都需要同等程度的投入來維持“完美形象”時,資源的稀釋就不可避免。我們引入瞭“身份權重模型”,討論如何科學地評估並暫時“擱置”某些次要身份,以確保核心驅動力的穩定。 3. “錯失恐懼癥”(FOMO)的社會學根源: 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心理學描述,從社會結構角度審視瞭“害怕錯過”的現象。社交媒體如何將他人的“高光時刻”標準化為“普通生活”的最低要求,迫使我們不斷增加投入以維持心理平衡。我們探討瞭如何從“社會比較”轉嚮“內在對照”,重建個人成就感的基石。 --- 第二部分:選擇的重力——有限性與決策的藝術 認識到資源(時間、精力、注意力)的有限性是重塑生活的第一步。第二部分的核心是提供一套“減法哲學”的工具箱,教導讀者如何進行高質量的“拒絕”與“取捨”。 1. 稀缺資源的重新分配:精力光譜分析: 時間是綫性的,但精力是波動的。本書提齣瞭“精力光譜”的概念,將日常活動按照其對認知、情感和體力的消耗程度進行分類。真正的平衡不是平均分配,而是確保高價值、高消耗的活動獲得最佳精力時段的優先權,而將低價值任務進行“批量處理”或“委派”。 2. 關鍵約束點的識彆(The Single Constraint): 藉鑒係統理論,我們分析瞭組織和個人發展中的“瓶頸效應”。在任何給定的時期,隻有少數幾個因素真正限製瞭你的整體進展。本書指導讀者如何通過“反嚮工程”,識彆齣那個一旦解決,能帶來最大連鎖反應的“關鍵約束點”,並將80%的資源投入於此,而非平均分配給所有“待辦事項”。 3. “有目的的遺憾”:構建你的“不待辦清單”: 拒絕是積極的行為,而非消極的退縮。我們提齣瞭“有目的的遺憾”的概念——提前預見並接受在某一領域不追求極緻可能帶來的輕微失落感,從而換取在更重要領域內的突破。本書提供瞭一套結構化的流程,幫助讀者明確哪些活動是“錦上添花”而非“基石必備”,並將它們係統地從日程中移除。 --- 第三部分:重塑時間觀——從“同步”到“序列”的轉變 現代生活試圖讓所有領域同步運行(工作會議、傢庭聚餐、健身打卡同時在日曆上占據同等優先級)。本書主張轉嚮“序列化”的時間觀,即允許不同生命階段和任務群落擁有其主導權。 1. 階段性聚焦:生命的“季度”與“年份”規劃: 我們不能在同一刻成為最好的自己。本書倡導將個人發展視為一係列“聚焦周期”。例如,將一個季度定義為“深度學習與專業突破期”,此時對傢庭社交的投入可以暫時降低到“維持”而非“提升”的水平;而下一季度則可以轉換為“傢庭重建與連接期”。這種周期性的側重,允許我們在宏觀上達到更深層次的滿足,而非在微觀上持續掙紮於錶麵的平均。 2. 建立“緩衝時間”的安全邊際: 高壓下的生活很少會嚴格按計劃進行。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在日程中故意預留20%的“不可規劃時間”來吸收意外乾擾和進行必要的反思。這種緩衝不僅是為瞭應對突發事件,更是為瞭提供進行“高階思考”的空間,防止生活完全被“即時反應”所占據。 3. 專注力的“物理隔離”與“心理迴歸”: 最後,我們討論瞭如何為專注力設立清晰的物理和心理界限。這包括設計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以及建立清晰的“任務轉換儀式”——例如,一個簡短的冥想或閱讀,用於徹底清空前一個任務的殘留思緒,確保進入下一個領域時,身心都已完成“切換”,從而避免精力殘留和效率損耗。 --- 《失焦的羅盤》旨在引導讀者從“我必須做所有事”的桎梏中解放齣來,通過有意識的取捨和清晰的優先級設定,重新掌握自己生命的航嚮,實現更少內耗、更高質量的投入。這不是放棄目標,而是選擇更少、更清晰的目標,並以最有效的方式抵達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