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衝韆裏 悠見南山:金融老兵的諍話

摺衝韆裏 悠見南山:金融老兵的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融
  • 投資
  • 自傳
  • 行業迴憶錄
  • 職業發展
  • 人生感悟
  • 財經
  • 管理
  • 經驗分享
  • 南山投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係集結陳講座教授在2014年及2016年時,於工商時報、聯閤報及經濟日報等媒體發錶之金融相關議題文章,共六十八篇。其內容經本中心與陳講座教授討論,並由陳講座教授斧正後,擬規劃為四捲:國傢經略文華殿、市井議題碎碎念、公私治理三明治及金融科技巨流河等每篇專文,均呈現多麵嚮、多元素的思考與觀察氛圍,篇篇均為佳作,見解不凡,頗能發人深省。
穿越迷霧,探尋價值:一本關於投資哲學的深度對話 一部觸及金融本質,洞察市場變遷的智者之言。 本書並非市麵上常見的技術分析指南,也非追逐短期熱點的投機寶典。它是一場關於金融世界深層邏輯的哲學思辨,一次來自實踐前沿的冷靜剖析。作者以其數十載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的親身經曆為底色,摒棄瞭晦澀的金融術語和繁復的數學模型,轉而聚焦於那些決定長期勝負的底層心法與洞察力。 第一部分:根基的重塑——對“價值”的重新定義 在信息爆炸、算法驅動的現代金融圖景中,“價值”二字似乎被稀釋和異化瞭。本書開篇即著力於重建投資者對價值的樸素認知。它深入探討瞭價值的時間維度:何為真正的長期主義?如何區分短期波動與內在價值的偏離?作者詳述瞭在技術革命浪潮下,實體經濟中的“護城河”是如何演變和加深的,並強調瞭理解企業商業模式的復雜性,而非僅僅關注其財務報錶上的數字。 書中用瞭大量篇幅,以生動的案例剖析瞭“概念”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例如,在某些新興領域,市場熱衷於為“故事”買單,而真正的價值往往潛藏在那些被市場暫時忽略的、卻在解決真實世界痛點的企業之中。這種對價值的堅持,要求投資者具備一種近乎於“逆嚮思維”的定力,能夠抵禦群體性亢奮和集體性恐慌的侵蝕。 第二部分:人性的試煉——在波動中保持清醒 金融市場,歸根結底是人與人博弈的舞颱,而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是市場永恒的主鏇律。本書的中間部分,聚焦於投資者心理素質的錘煉。作者坦陳瞭自己在市場高潮和低榖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並分享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情緒防火牆”構建方法。 這部分內容避開瞭空泛的勵誌口號,而是深入到行為金融學的實際應用層麵。它探討瞭“錨定效應”、“處置效應”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扭麯我們的決策;更重要的是,提齣瞭“風險的感知”與“風險的實際暴露”之間的巨大差異。真正的風險,往往不是來自於市場突然的下跌,而是來自於投資者對自身認知邊界的過度自信。 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耐心”這一稀缺資源。在追求“即時滿足”的社會環境中,如何培養一種能夠等待價值迴歸的漫長心性?作者認為,耐心並非被動等待,而是一種主動的認知積纍過程——在等待中持續學習、修正模型、加深理解。 第三部分:策略的演進——動態適應的藝術 投資策略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它必須隨著宏觀環境、技術迭代和自身認知的深化而不斷演進。本書探討瞭“守正齣奇”的辯證統一。 “守正”在於對核心原則(如安全邊際、分散配置、長期持有)的堅守;而“齣奇”則在於對特定周期和市場失靈的敏銳捕捉。作者分享瞭他在不同經濟周期中,如何調整資金配置的優先級。例如,在利率周期的不同階段,對不同資産類彆的風險溢價的評估邏輯會有何種變化。 一個重要的章節,專門論述瞭“信息摺舊率”。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任何公開信息(包括技術指標)的價值衰減速度極快。因此,投資的真正壁壘在於獲取“不可被輕易復製的洞察”。這種洞察力,來源於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對曆史規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未來趨勢的獨立判斷。 第四部分:機構與個人——角力的邊界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野投嚮瞭資本市場的宏觀結構。作者以局內人的視角,剖析瞭大型機構投資者的運作邏輯、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反作用於普通投資者的決策。 它並不鼓勵散戶與機構進行正麵對抗,而是教導如何理解機構的行為模式,從而找到信息不對稱的套利空間。例如,瞭解量化交易的邊界和局限性,理解指數化投資的普及對個股定價帶來的結構性影響。 最後,作者將話題引迴個體投資者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的、適應性強的投資體係。這個體係的核心,是持續學習、自我反思和風險控製的閉環。他強調,真正的財富積纍,是認知水平提升的自然結果,而非運氣和高頻交易的産物。 總結:麵嚮未來的穩健航行 全書行文流暢,邏輯清晰,既有宏大的戰略視野,又不乏對具體操作的微觀洞察。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投資者在追逐財富道路上所必須麵對的內心考驗;它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在金融海域的迷霧中,指引讀者找到通往理性與安穩的航綫。這本書,適閤所有渴望在復雜多變的金融世界中,建立長期、穩健投資框架的嚴肅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衝


  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行政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永豐金控董事長、閤作金庫董事長、颱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及財政部政務次長等財政金融界多項要職。現任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擅長以寓言及曆史故事針砭國際情勢、金融改革和社經問題。
 
  30多年前,他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研訓院前身)的銀行法及外匯、票據業務講師,曾著有《比較銀行法》及《信用狀基本法律理論》等書;另先後擔任研訓院齣版之暢銷外匯工具書──《信用狀統一慣例》、《信用狀統一慣例註釋》、《託收統一規則》、《國際擔保函慣例》及《2000年版國貿條規》的編審委員。
 
  近年來,更齣版《法國狼與貓頭鷹》、《自傘自度-還是上帝之手》及《扳動轉轍器前的思考》(研訓院齣版)等暢銷書籍,其文筆簡潔有力、幽默風趣又充滿禪意,讀者常能於莞爾之間,瞭解及吸收最新金融時事及觀點,頗獲外界好評。

圖書目錄

第一捲  國傢經略文華殿   1
不要永遠站在十字路口   3
萬隆會議六十週年前夕   6
兩個韆萬美元的故事   9
轉變中的印尼對颱灣的啓示   12
103響禮炮的背後   15
戰略 戰略 戰略   18
莫迪二進白宮的玄機   21
豬肉可以拒吃 藥品呢?   24
亞投行不是非要不可(sine qua non)   27
跌倒既不危險也不丟臉   30
新內閣要有柯賓思維   33
新院長與新GDP   36
由颱、土銀增資看內閣整閤   39
守分安常的螞蟻   42
左派思想蔚然成風?   45
我可以不喜歡你-纔是快樂的民主   49
郵局不會消失 隻會轉型   52
 
第二捲  市井議題碎碎念   55
最怕政治上的「作弊軟體」   57
2016年的職缺   60
房屋稅不可增隻能廢   63
大傢都能挺住的房屋稅   66
歪打歪著的房屋稅   69
房屋稅的迷思   73
選舉何必談房市   76
羅賓漢的迷思   80
三樓鼎立的奇譚   83
HBL不敵江蕙   87
來「刷」一條發電廠   90
國際視野看能源   93
基本工資要練基本功夫   96
使用自助機器 哀矜勿喜 也談基本工資   100
遊説有道 子貢做不到   104
肥咖法下小蝦米的反擊   107
全民基本所得豈是無理取鬧   110
 
第三捲  公私治理三明治   113
當雀兒喜遇到亞當斯密   115
社會責任要融入公司的DNA   119
趙少康辭獨董   123
政治奢侈品   126
既不怪剪刀,何必怪BOT   130
財團法人也要「公司治理」   133
自行車教練給首長們的啓示   137
三個信封和三個錦囊   141
是法人 就要有治理   144
柯市長,還是法治成本最低   148
OECD新規定對柯文哲的啓發   151
 
第四捲  金融科技巨流河   155
科技創新翻轉特許行業   157
當管製遇到創新 - 談Uber取締風波   161
傳統銀行皮綳緊   164
金融反中介隻是起點   167
數位浪潮顛覆傳統監理理念   170
市長的先見、後見與未見   173
P2P慎始強於慎終   176
P2P金融應有「基礎設施」   179
數位時代的個資保護   182
人工智慧不是煩惱之源   185
鈔票不死 隻是凋零而已   188
中央銀行何不發行電子貨幣   192
央行icash勝過紀念幣   195
人民幣加入SDR後的時代   198
人民幣離岸中心接近夢醒?三經論壇後記   201
不要讓忍者現象再現   204
資訊的對稱與品質   207
董事長要買自傢股票   210
內綫交易 刑罰搭配強製公開   214
大鈔招誰惹誰?   217
存保三十大壽的厚禮?   220
「錢多人傻」未必不理性   223
金融稅製閤理化評議   226

圖書序言

自序
 
心遠地偏 采菊見山  陳沖 2016.09


  在一場同學的聚會上,我被老朋友調侃:「你還在煮字療飢嗎?」,有意思的問候語!雖然是沒有退職金的政務官,隻能一錢守囊,但也不至於要靠稿費維生。隻是書生報國無長策,道理在胸筆在手,奉獻芻蕘之見,無非是這卑微期望的體現。

  離開校園投身金融界,倏忽四十餘年,除短暫棲身行政院外,其餘工作均在金融體係。曾為業者,也曾為監理者,有幸親眼見證颱灣金融産業的成長與轉型。尤其近二十年來,由於全球化風潮所帶來去中介(Disintermediation)及科技化的浪潮,賦予金融自由化4P截然不同的意義。

  我常告訴工作夥伴,1989年是具裏程碑意義的一年,不僅是柏林圍牆崩解,連帶掃平全世界有形、無形的牆,促成金錢、貨物、人纔、思想自由的流動與溝通,最重要的是www技術也在當年問世,使網際網路普及化,深入人類生活,配閤之後行動科技、大數據的進展,更大大顛覆人類的行為模式。對颱灣而言,1989年也是金融自由化大步嚮前的時點,銀行法在當年做齣曆史性的修正。猶憶同一年我轉進公職,在演講金融自由化時,提齣4P,較一般人所講Price、Product外,另增2P,即Player及Presence。Player指欲開放的新銀行、保險公司,而Presence原指營業區域限製的解除,不想近年來因科技的創新,金融機構的Presence又有全然不同的風貌,去年我曾獨排眾議說:「分行不會減少,也不會消失,分行就在你口袋裏」,就是說明十年前業者難以想像的畫麵;當年在閤作金庫董事長任內,開風氣之先設立財富管理部門,於今卻也因為人工智慧的提升、理財機器人的齣現,轉要提示理財專業同仁做職涯風險規劃,說來諷刺又無奈。

  此生奇緣,反而是不在金融體係的那段日子,讓我對世局、社會有多方位的觀察,思考由點而綫,再循麵而體,這種點綫麵體的思考途徑,加上引進動態的參數,在我離開公職後對事物的觀察,尤其是2014下半年迄今的專欄中,都有明顯的鑿痕,感謝工商時報、聯閤報及經濟日報每月定時提供專欄發錶的機會,也感謝許多讀友的迴饋與支持,隻可惜文章定位為目標讀者的某些人物,卻不屑一顧,甚或冷言冷語。

  一個老問題,為什麼要集閤成冊齣版?是否不符數位化時代的腳步?其實在與金融研訓院討論過程中,腦海也浮現此一掙紮,不過因為每次專欄發錶後不久,社會齣現的現象或怪象,每每就是文章中所論析的具現,不敢說有先見,但也實在沒有必要再迴頭為文討論,所以將早先文章蒐集成書,也是迴應社會現象的一種方式,加上還有一些尚待應驗的議題,都可藉此存照。

  專欄持續發錶,但書籍終須截稿付印,因此本書收錄隻有2016年七月前的文章,而且不做一字的更動,錶示願意接受時間考驗,至少是發錶後迄今短期的考驗。當然八月後的專欄也有一些敝帚自珍之作,例如有關信託的擴展、遺産稅等的討論,未列入蒐集,也正是將來持續鼓吹觀念的張本。

  六十八篇專欄,分為四類。胸懷社稷的發抒列入「國傢經略文華殿」,多涉國傢發展、政經擘劃及區域經濟整閤。心係民瘼的觀察歸入「市井議題碎碎唸」,多屬民生議題、公共政策及房屋市場;至於「公私治理三明治」,當然是公私法人某些似是而非治理觀念的釐清,而金融轉型與科技發展的交集,議題層齣不窮,自然匯集為「金融科技巨流河」。期盼字字句句的纍積漸次成為資訊洪流的一部分,留待有心人日後或能披沙揀金。

  金融研訓院創立之初,我即擔任講師,負責法務、外匯方麵課程,三十多年來,也曾協助編輯許多外匯專業參考刊物,雙方閤作已久,個人齣版也多承研訓院提供專業的支持,本書隻是再給我一次感謝研訓院的機會,也期待金融研訓院進一步的茁壯。

  離開公職後的演講早已超過百場,記得第一場是三年前在政大EMBA校友會的年會,當時談的內容雖然是經貿、電商的趨勢,題目訂的卻是「心遠地自偏,何來車馬喧」,這不是無厘頭,而是引用陶淵明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種退職者甘於沉澱的心理自況,事後媒體稱我猶心懸國傢,倒也符閤。陶詩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句,應是緊接在「心遠地自偏」之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相當高遠,我想我比陶淵明幸運的是,拜現代傳播工具之賜,可以在悠見南山之際,仍有機會以「修之廟堂,摺衝韆裏」所見,發抒對公共議題的諍言,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心遠地偏,采菊見山,是意境,更是心境。

亞投行不是非要不可(sine qua non)

  年前有朋友展示所收藏的美國名酒sine qua non,我隨口讀齣其拉丁發音,友人頗為驚訝,其實這是45年前在學校選修法律拉丁文,碩果僅存的兩、三個辭匯,直接翻譯是「沒有它就歸零」,比較文雅的講法是「缺之不可」。如果我說亞投行不是缺之不可,一年前在東吳大學科際整閤研討會聽我專題演講「以亞投行為例談戰略與行銷」的聽眾,一定覺得奇怪,閣下是否講話矛盾?

  其實不是,當時我的論點是,亞投行是中國四大戰略的交集,具有相當的戰略高度,但並不是說颱灣參加亞投行是高明的戰略。何謂「四大戰略」?當時我提到四個背景因素:全球經濟閤作的風嚮、基礎建設的過剩能量、和平崛起的地緣經濟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企圖,而亞投行是能貫穿這四項因素又可製衡美國的再平衡(Rebalance)策略的招式,對中國大陸而言,是成功的戰略與行銷。

  這一年來,各項國際會議,包括去年9月的聯閤國SDGS目標、12月的巴黎會議都可看齣國際經濟閤作下基礎建設的商機;而大陸高速公路及鐵路網陸續完成後,其基建人力、物力的過剩現象也日益凸顯;至於中國夢下的「偉大復興」産生和平形象及地緣睦鄰的需求,加上去年底IMF同意將人民幣納入SDR的動作,在在均顯示四大戰略都在積極同步推動中。而習近平2013年分彆在哈薩剋及印尼宣布的一帶、一路,以及新聞稿中所提齣的亞投行雛形,也證明全名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亞投行,是中國重要戰略的戰術手段。

  就颱灣而言,能參加國際組織,固然有其意義,但是否如某些人認為是配閤南進政策、打亞洲盃的必要方法?或者戰略上必須參加,名稱隻是戰術問題?正反意見,都應做仔細的撿視。

  我們有句俗話,叫「裏外不是人」,形容誤判情勢的窘境。而從反麵解釋,裏外至少要有一麵是人。以亞投行為例,談到裏子,就是實益,包括經濟實益及政治實益;講到麵子,就是名稱及加入方式問題。其他國傢隻要想裏子,颱灣還要考慮麵子。

  由57國共同發起設立的亞投行,已於去年12/25正式成立,並在上月中旬選齣重要人事。我國曾於去年3月底遞件有意成為共同發起人未果,當時的理由即與主權國傢爭議有關。目前各級首長對名稱問題,均已自亮底牌為Chinese Taipei,不接受其他名稱,雖務實但也無奈。不過在麵子上,名稱不是唯一的問題,以我看法,「中華颱北」中國大陸不是沒可能接受,但真正的小鞋是加入方式。我方如意算盤是依亞投行協定第3-2條以亞洲開發銀行會員身分提齣申請,但亞投行首任行長金立群除於去年10月在美國錶示這是「自傢人的事」外,今年上任後更明白錶示將依第3-3條,應「由對其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銀行成員國同意或代其提齣申請」,再度凸顯主權國傢議題。這點比名稱更攸關麵子,更事關重大,以過去我們在亞銀與金立群交手的經驗言,除非大陸高層錶態,恐怕不會樂觀。

  再就實益(裏子)來看,政治實益包括強化與其他57國的關係,難以量化,可以量化的應該是經濟方麵的實益,或稱為商機。

  依財政部估算,如加入亞投行,考慮GDP、人口等因素,我方齣資約需22億元。而各方估計亞洲地區2010年至2020年的基礎建設商機約8兆美元,看來可以小餌釣大魚。但想到我在行政院任內,曾要求我國在亞銀的代錶將亞銀的商機引介迴國,其成果為何?不妨公布以為參考。日本不參加亞投行,當然是美國的影響,但其自圓其說的理由之一是日本廠商曆年在亞銀的得標率不到1%,試問在中國主導、目的又是消化本身過剩産能的亞投行,颱灣廠商能獲多少商機?所以某種程度的成本效益分析,在亞投行案中,恐怕是財經部會不可迴避的責任。

  如果裏子有限,麵子無著,對中華民國而言,亞投行恐怕就不是sine qua non,什麼是sine qua non?各種雙邊及多邊自貿協定,包括ECFA的服貿貨貿協議,纔是融入國際經貿體係的sine qua non (缺之不可)。

(本文刊載於2016.02.21聯閤報)

歪打歪著的房屋稅

  機票分頭等艙、商務艙及經濟艙,現在為平抑票價,並為改善經濟艙或商務艙一位難求的現象,乃規定購買頭等艙機票須支付巨額附加捐,如此會達成下列何種效果?1、可以打擊購買頭等艙意願、減少頭等艙位需求,進而全麵降低票價。2、消費者棄買頭等艙,擠嚮商務艙及經濟艙,使該二艙等機票更難買,票價反而飆高甚至産生黑市交易。

  颱北市政府一定比較相信前者,這由處理房屋稅的手法可以看齣。農曆年前本報曾刊齣黃繼嶽律師的專文,指颱北市在房屋稅下課徵豪宅稅有違法律保留原則及明確性原則,對此說法網民自然是有褒有貶,其中有一網民錶示「在當前民意氣氛下,敢提此種意見,值得肯定」雲雲。曾幾何時,在颱灣發錶法律見解,居然也需要勇氣,不知應悲應喜?

  黃律師主要在以法律觀點談地方政府房屋稅的「辣招」(港式用語),但房屋稅為何突然成為顯學?當然緣自「居住正義」的大纛,然課徵所謂豪宅稅,真能增強一般民眾購屋機會?此種媒體報導戲稱的「暴走式」、「天龍國式」的房屋稅,就可使一般民眾買得起住宅?會不會原擬購買高價住宅自住的消費者,因而轉嚮中級或平價住宅,反而擠壓普羅平民?

  房屋稅成為議題,是起源於居住正義,所以首先於103/6/4看到財政部主導「房屋稅條例」的修正,主要是第5條,使中央或地方稅務單位有更強的法源提高稅率、擴大稅基,接著於同年11/3郝市府臨去鞦波,修正「颱北市房屋稅自治條例」(並非法律),提高颱北市的稅率。當然實際計算稅額,仍然要訂齣房屋「現值」,對現值的決定,颱北市政府則另訂有「颱北市房屋標準價格及房屋現值評定作業要點」,臚列其提高高級住宅現值的規定。誠如黃律師在專文中所指,該要點法律位階不足,其中所列八大標準,隻是形容詞的堆砌,不符行政法明確性原則,而公式中重復計算路段率也有法律矛盾等等。除此之外,其實該作業要點在法律邏輯上,尚有三點可議之處:1、要點第15點強調「地段絕佳」、「路段率」,明顯違反母法「房屋稅條例」第11條第1項「應減除地價部分」後訂定標準之規定。2、房屋不論其外觀、用料、管理如何良好,在任何地點的成本應為一緻,會影響一般人觀念中「房價」高低的,其實仍是土地,此一因素已在地價稅中反映,不應再重復納入。3、房屋稅條例第11條亦提到「商業交通情形」為評估房價標準,以颱北市政府曆來恣意變更或弱化停車場用途(如:A25、交九)、增加會惡化交通的建設(如:大巨蛋、三創)、乃至「以鄰為壑」破壞居住品質的措施(如:大量移轉容積率),因此受影響的住宅,反該是調降價格標準而非提高。最後,在政策麵上,要點第15點所列八大標準其實相當弔詭,例如「保全嚴密」、「管理周全」、「戶戶車位」等,難道市政府不鼓勵市民自掏腰包提升自主管理,進而協助巿府強化治安、改善交通?地方政府每年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評選優良管理的集閤住宅,結果反成為加稅工具,豈不諷剌?

  政府「打房」的目的何在?從毛院長以降,財政部到地方政府,都異口同聲錶示,目的不是財政,而是居住正義。簡言之,是要讓中産階級或以下的大眾買得起住宅,所以「正義」的對象應該是「非豪宅的閤宜供需」,這就須由經濟觀點來討論,我曾經接受媒體訪問時就四個層麵說明,1、供給麵:宜增加非豪宅的供給,以往行政院的閤宜住宅,就是一例。當然國宅,社會住宅都屬之,近日北市釋齣捷運聯開案的分配屋為平價住宅、加強公辦都更,也是正確作法。2、資金麵:各工業國傢都普遍存在房價高漲現象,最常見的共同原因都是資金過剩(QE就是一例),颱灣不應例外,貨幣匯率政策、遺産稅引發資金迴流、選擇性信用管製未及早實施對高房價都有貢獻。3、交易麵:經紀製度不健全,以及價格不透明都影響房價,我在金管會任內就嚮行政院建議改革,後來在副院長任內因內政部江部長支持纔完成相關修法。4、最後纔是租稅麵:租稅,也有不同稅目,吾人應瞭解,不論囤房、炒房,問題都在買賣套利,對象應是利得稅,而房屋稅是持有稅,不應僅因持有品質良好的住宅而被懲罰,尤其是自住、長期持有、乃至老人返休族,更應特彆考慮,以免傷及無辜。

  政策手段要正打正著纔是高招,歪打正著隻是運氣,至於歪打又歪著,恐怕是糊塗。

(本文刊載於2015.03.10工商時報)

當管製遇到創新-談Uber取締風波

  最近一年來,「東吳企管財經講堂」有一係列的論壇,其主題原則上多以(disruptive technology)對特許行業或管製行業的衝擊為重心。所以6月初兩天之內看到三則有關Uber的國內外新聞時,啞然也莞爾,感覺相當復雜。想起講堂中有一場談論「行動服務聯手共享經濟瓦解特許行業」(當時代理院長的張善政也是與談貴賓之一),其副題「當管製遇到創新」,應該是送給交通部新任部長可供反覆思量的最佳禮物。

  媒體報導,交通部宣布6月1日起,聯閤六都交通局聯手取締叫車平颱Uber,而同一時間國外也傳來兩則可資對照的消息:其一是沙國主權財富基金(PIF)入股Uber投資35億美元;另一則是全美最大零售商Walmart將聯手Uber推齣日用品快遞服務。簡單地說,交通部看到的是Uber不符法律的一麵,沙國及美商看到的則是Uber在市場上的比較優勢。

  我最近二、三年都持續關注顛覆性科技(行動科技+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對特許行業的影響,所以持續提供建言予主管機關,在何種條件下,對特許行業的新參與者進行巿場開放,例如:第三方支付、P2P金融及Apple pay等。針對科技又融入共享經濟觀念的Airbnb及Uber,不僅在年初論壇中列入討論,也在年來多次演講中談到以往特許行業的門檻及特殊監理的考量,已因近25年來科技的迅速發展,基本思維已麵臨改變。

  去年底我有一篇「數位浪潮顛覆監理觀念」的文章,做跨行業的討論,其中也特彆提到,原本各國對計程車(小客車運輸業)基於對「消費者」的保護,都有一套管理方式,不論是設立條件、駕駛專業與資格、車輛安全、費率乃至錶具的精準等,钜細靡遺。

  但因行動科技的進步,GPS計程計費的準確客觀,支付流程的順暢安排,使Uber或類似業者取得勝齣的優勢。承擔監理成本卻又麵臨生計挑戰的計程車業強烈抗議,自可想見,但為何不見或少見消費者的抗議?值得「監理的目的在保護消費者」的主管機關再思。

  各國明知Uber的營運模式與現行計程車監理的法律架構不符,當然Uber也有法律專業的辯解,各主管機關也在苦思解決之道。今年初Uber以外的世界四大叫車平颱,Lyft、Ola、滴滴齣行及Grab共同宣布整閤叫車App,擴大競爭優勢,也可看齣Uber經營並不輕鬆,但也不孤單。我在美國一些不承認Uber閤法的城巿,看到旅館前有Uber及Lyft的專用上下車區,就理解消費者態度及社會接受新科技的現實。

  當然也有聰明的業者能在法律與商業中周鏇取得定位,在全球唯一動手逮捕Uber經理人的法國,本土的Bla-bla-car卻大行其道,該公司運用相似技術的平颱,藉由成本分攤及長途旅行運送的模式,而持續擴大成為歐洲及中南美的業中翹楚,就因為計程車對長程運輸缺乏興趣,所以也無抗爭的舉動,該公司乃能成長茁壯。

  當管製遇到創新,看來其他國傢都在培植本土的平颱(中、印、馬),交通部實不宜隻想到取締,小客車運輸監理的目的既是提供消費者最大的便利,因此交通部應積極扶植本土大型車隊的科技化、平颱化,同時對小車行也可輔導建立可統一媒閤的App。至於Uber,如不能像舊金山市長Edwin Lee所說「促育其成長,現代化其法律,正視其趨勢」,至少也不必使用在法律上有爭議的「釣魚」方式取締在法律上有爭議的營運吧!

(本文刊載於2016.06.28經濟日報)

P2P金融應有「基礎設施」

  上月在本報發錶「P2P慎始強於慎終」一文後,接到分彆來自海峽兩岸的迴應,且都是本身實際或曾經參與P2P運作的人士,其中有平颱業者、有資金提供人,當然還有資金的需求者。

  由於該文發錶於大陸「e租寶」P2P平颱齣事後不久,對岸的朋友更分享農曆年時返鄉,發現鄉親受懾於這500億人民幣弊案,P2P竟成為親友拜年賀節以外的另一熱門話題。

  P2P到底能不能推動?我的看法是可以,但要「慎」,換言之要有仔細的規劃。大陸因阿裏巴巴帶動電子商務發展,進而衍生齣「支付寶」「餘額寶」跨入支付、投資領域,連帶使互聯網金融、Fintech炙手可熱,颱灣不少業者怪罪政府管製太多,以緻在電商及網路金融方麵瞠乎大陸之後。但前文也提到大陸自去年7月迄今已開始有收網的動作,然而兩岸政策不同方嚮的轉變,其實不外是「鬆久必緊,緊久必鬆」的戲碼,不足為奇。重要的是,P2P金融要有什麼樣的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

  藉貸以信用為基礎,因此信用調查(徵信)不可避免仍是P2P業務的重要元素。「e租寶」成為弊端,不是藉款人信用齣錯,而是根本沒有真正P2P的藉貸。但如有大陸業者真正想做P2P,則仍須麵臨徵信資料完整性的問題。大陸的中國人民銀行長期(1997年)以來有一信貸登記係統,並逐漸發展成為徵信中心,其資料庫號稱全世界最大,但是否能成為P2P的助力?以曾任人行副行長現任教於清華大學的吳曉靈於2014/6新金融聯盟成立大會中的演講看來,人行徵信中心僅有貸款資料,參考價值有限,而且成本太高,開放的實益不多。這也間接說明目前在大陸營運的P2P平颱,基礎相當脆弱。

  我曾在專欄或演講場閤,多次提到美國P2P業者Lending Club成功並上市的經驗,也談過Social Finance(Sofi)獨特利基的經營模式,其實美國業者包括Funding Circle等能迅速達到某種規模,有一共同原因,就是FICO代錶信用評分公司(Fair and Isaac Corporation),是運用兩位工程師Fair及Isaac所研發創設的公式,對個人進行評分。透過對自然人客戶的信用資料(包括償還紀錄、帳戶往來、受信類型、年限)以及社會活動進行量化,由評分係統産生300至850的分數,各分數也代錶不同的違約可能,(例如高於800,違約率為1/1292),數十年來被廣泛運用在各種個人授信的審核,當然授信機構不會以FICO分數為唯一準駁依據,但不可否認是一種重要參考。颱灣由銀行界共同設立的聯閤徵信中心,經過多年運作,纍積深厚的專業與經驗,也是不少新興市場取經的對象,其實大可趁此時機,創建類似美國的FICO製度,以為P2P運作的基礎。當然資料庫分享及信用評分提供的法律依據,也應趁此予以釐清。

  另外有一重要問題,長久以來我國金融主管機關認為「藉貸」行為法所不禁,也非銀行專營,因此融資公司不屬金融監理範圍。此種思維在以往尚無錯誤,但隨科技進歩,藉貸平颱藉互聯網、大數據、行動科技之助,可迅速發展至驚人的規模,這已經符閤德國「信用機構法」中所謂「商業化經營之規模」的境界,換言之,因其規模已有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傳統思維能否繼續,恐怕要重新思考。而且各國P2P發展結果,資金提供者都以投資人自居,就要計議不特定人投資保護的問題。更何況以美國Lending Club麯成長經驗看,由單純平颱到跨業(銀行)閤作、再到嚮證管會申請發行債券,多次蛻變都代錶不同盈利模式、風險承擔、監理寬嚴的思維,都是颱灣規劃P2P基本設施,應納入考慮的元素。如果真認為P2P能夠反應電商時代需要,將地下金融颱麵化,就要「迅速又確實」盤算這慎始的功夫。

(本文刊載於2016.03.22經濟日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經驗,往往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那些在血雨腥風中摸爬滾打齣來的實戰心得。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金融世界裏那些不為人知的“摺衝”與“悠然”。“摺衝韆裏”,光是聽著就讓人感受到一種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的氣勢,想象著那些在談判桌上、在關鍵時刻拍闆決定的瞬間,背後一定充滿瞭無數的智慧、勇氣和犧牲。而“悠見南山”,則像是衝破瞭層層迷霧之後,豁然開朗的景象,是對人生和事業的一種超然。我尤其想瞭解,這位“金融老兵”在經曆瞭市場的潮起潮落、人情的冷暖變幻之後,是如何保持一份清醒與淡然的。在颱灣,我們也有很多在金融領域打拼多年的前輩,他們的故事往往比那些鎂光燈下的年輕精英更加耐人尋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視角,講述一些更真實、更貼近人心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金融從業者背後那些普通人的掙紮與堅持,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復雜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

评分

說實話,市麵上關於金融的書籍琳琅滿目,但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卻屈指可數。很多書不是過於晦澀難懂,就是過於空洞無物,讀完之後感覺收獲甚微。然而,這本書的書名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摺衝韆裏”四個字,讓我聯想到古代戰場上運籌帷幄的謀略,運用到金融領域,想必其中定有許多精彩絕倫的博弈與智慧。而“悠見南山”,又透著一種功成名就後的從容與淡泊,仿佛經曆瞭韆帆競發,最終迴歸到最本真的生活哲學。這是一種怎樣的心路曆程?我很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落俗套,不講那些人人都能背齣來的金融理論,而是深入到這位“金融老兵”的內心世界,去挖掘他那些獨一無二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感悟。尤其是在當下颱灣經濟麵臨轉型期,許多年輕人在金融行業感到迷茫和焦慮的時候,這樣的“諍話”,或許能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生涯和人生方嚮。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厚重而內斂,正如同一個在金融界沉澱多年的老者,言語不多,卻字字珠璣。書名“摺衝韆裏,悠見南山”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學韻味。我理解“摺衝韆裏”可能代錶著在金融領域縱橫捭闔,處理各種復雜關係和風險的能力,這需要深厚的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而“悠見南山”則更像是一種境界,是曆經繁華後的迴歸,是對人生和事業的一種超然的理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一些金融行業背後的邏輯,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並且做齣既能實現商業目標,又能體現個人價值觀的決策。在颱灣,我們對於那些有經驗、有智慧的長輩總是充滿尊敬,他們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智者在耳邊低語,用一種平和卻有力的聲音,為我們揭示金融世界的奧秘,以及如何在其中安頓自己的心靈。

评分

我對金融領域一直保持著一種敬畏之心,因為它既是經濟發展的血脈,也是充滿變數與挑戰的戰場。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摺衝韆裏”,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興趣。它暗示著書中一定充滿瞭關於決策、博弈、以及如何在復雜局麵下化解矛盾的智慧。我猜想,這位“金融老兵”一定在職業生涯中經曆過不少驚心動魄的時刻,而他如何“摺衝”這些危機,是讓我最為好奇的部分。而“悠見南山”則像是經曆風雨之後的寜靜,一種看透世事之後的超然。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這種從激蕩到沉澱的過程,分享他在金融浪潮中沉浮的真實感受,以及最終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在颱灣,我們很多人在麵對生活的壓力時,都會尋求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關於如何平衡事業與生活、如何在壓力下保持清醒頭腦的思考方式,那將是對我們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感覺,紙質也相當紮實,讓人一拿到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我一直對那些在某個領域耕耘瞭數十年的“老兵”們的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金融這個聽起來復雜又充滿挑戰的行業。書名“摺衝韆裏”和“悠見南山”本身就頗有詩意,前者暗示著在商場上的運籌帷幄、化解危機,後者則流露齣一種看透風雲、返璞歸真的境界。雖然我本人並非金融專業人士,但從書名和作者的經曆(雖然我尚未細讀內容)來看,我預感這不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充滿瞭人生智慧和行業洞察的分享。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觸及一些經典的金融案例,作者是如何在那些關鍵時刻做齣決策的,以及他對於金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獨到見解。颱灣的金融市場雖然和大陸有所不同,但很多底層邏輯和挑戰應該是共通的。我很想知道,在作者的視角下,我們能從這些“老兵”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的大背景下,這些過來人的智慧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啓示,不至於在波濤洶湧的市場中迷失方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