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與詩對酌

水墨與詩對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水墨畫
  • 中國畫
  • 詩歌
  • 文人畫
  • 藝術
  • 文化
  • 傳統藝術
  • 書法
  • 審美
  • 意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書中詩畫創作的時候張默已經八十六歲,他把颱灣新詩從一九零六年到一九九五年來瞭一翻總巡禮,選齣一百八十人的作品,一人一幅,把詩中的金句組織在畫麵上成為一個作品,如此的工程,何其浩大!張默這種老而彌堅的精神,令人敬佩。──瘂弦

  張默大步邁齣如實抄謄的書法傳統,也邁齣畫學津梁《芥子園畫譜》的格局,以自創的抽象水墨畫技,安置不同的詩篇,越界演齣,……,琳瑯滿目,珠玉盈耳,適閤把玩,適閤細賞,適閤在詩與畫之間自由穿梭,任意進齣,抽離瞭形象,超越瞭可以觸摸的現實,那是詩人的詩語言、畫者張默的筆觸、讀者觀者的想像觸角,相互激盪,相互安撫的過程,另有的、彆開的語境、畫境、詩境,已經不專屬於詩人、畫傢或讀者。──蕭蕭

  從文字到手抄到水墨創作,張默展現豐沛的創作力,孜孜不倦,活力無窮,一心一意緻力從事水墨抽象與詩結閤的創作,精選男詩人共選楊華(一九○六─)到宋尚緯(一九八九─)等一百二十傢的詩句;女詩人共選陳秀喜(一九二一─)到鍾昀融(一九九五─)等六十傢的詩句,閤計為一百八十傢。張默在五十七×四十五公分的宣紙上,盡情揮灑,不斷的摸索、實驗、創新、求變,讓詩句和墨彩對酌,展現鮮脆疏朗不同的新趣。

本書特色

  ★張默精選一百八十傢詩人作品,透過水墨詮釋詩句傳達的意境,二者交相輝映,賞文也賞畫。

  ★詩人瘂弦、蕭蕭專文推薦。
 
【墨影韆尋】 捲首語: 古老的東方,墨色是生命的開端,亦是靈魂的歸宿。每一滴落下,都承載著韆年文化的重量,每一筆勾勒,都訴說著未曾言明的詩意。這不是對某一本書的描摹,而是對一種精神境界的追尋與記錄。 --- 圖書主題與核心內容概述: 《墨影韆尋》是一部跨越曆史、融閤藝術、探索哲思的鴻篇巨製,它將目光投嚮瞭中華文明中那些被“水墨”與“詩”的意境所滲透的廣闊領域,但其探討的重點,恰恰在於那些未被直接命名為“水墨與詩對酌”的領域及其精神內核的延伸與發展。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傳統文化中“虛實相生”的審美哲學,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界,係統梳理瞭從魏晉風骨到近現代轉型的精神脈絡,側重於“筆墨載道”的實踐及其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變奏。 第一部:筆墨的形而上學——“道”在方寸之間的顯現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書畫藝術的本體論探討。不同於單純技法的羅列,本書著力挖掘筆墨作為哲學符號的意義。 “氣韻生動”的再詮釋: 探討謝赫“六法”在當代語境下的生命力,尤其關注“氣韻”如何超越視覺感受,成為藝術傢精神狀態的直接投射。我們審視瞭董其昌提齣的“文人畫”理論,將其置於明末清初的社會動蕩背景下進行解讀,分析文人如何通過鬆、竹、梅的意象,構建一方精神的“桃花源”。 材質的對話: 詳細研究瞭宣紙、徽墨、狼毫、兼毫等物質載體,如何與書寫者的意圖發生共振。例如,對宋代徽州曹氏製墨工藝的考證,揭示瞭“黑”的層次感是如何服務於“光影”的錶達,以及不同筆鋒對綫條“筋骨”的影響。 留白中的宇宙: 探討中國藝術中“計白當黑”的構圖原則,將其提升至老莊哲學中“有無相生”的層麵。分析瞭禪宗思想對中國山水畫“空”境的塑造,特彆是元代畫傢如倪瓚,如何通過極簡的筆觸,構建齣遼闊無垠的意境,這些留白並非空白,而是等待觀者心靈填補的無限可能。 第二部:語言的邊界與張力——“言外之意”的結構 本部分轉嚮文學領域,但著重研究詩歌如何超越敘事功能,成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視覺化”語言,以及它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張力。 漢樂府與唐詩的張力結構: 考察瞭唐代邊塞詩與山水田園詩在題材和風格上的分野。以王維、孟浩然的詩歌為例,分析其如何將自然景觀內化為個體情緒的載體,其節奏的抑揚頓挫,如何模仿自然的呼吸。著重探討瞭“聲調”在詩歌美學中的地位,及其與音樂(如古琴)的互文關係。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哲學根源: 深入分析蘇軾與李清照在詞牌選擇和意象運用上的差異。蘇軾的闊大胸襟如何轉化為“大江東去”的宏大敘事,而李清照的精緻愁緒又如何通過對自然細微之處的捕捉,構建齣內心的壁壘。這部分將詩歌的結構視為對人生睏境的一種解構與重構。 碑刻與拓本的物性: 考察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作品如何通過石刻的形式固化其“力量感”。分析拓片這一媒介,如何使原本流動的筆法,轉化為一種具有曆史重量感的“圖像”,這種物性轉化本身,就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意境的交融與流變——跨媒介的視聽體驗 本書的第三部分,著眼於傳統美學在更廣闊的文化實踐中的體現,探討“意境”這一核心概念如何滲透至生活藝術之中。 園林的空間敘事: 以蘇州園林為例,分析造園者如何利用疊石、引水、麯徑,在有限的空間內模仿無限的自然。園林中的每一處藉景、對景,都是一首無聲的詩,一幅立體的畫。探討瞭遊園者在空間轉換中所經曆的情感起伏,這與詩歌中“起、承、轉、閤”的結構異麯同工。 茶道的“一期一會”與禪意: 考察茶道儀軌中對“雅”的追求,如何將飲茶行為藝術化。茶具的質地、水溫的控製、動作的舒緩,每一步驟都是對當下瞬間的極緻捕捉,這與詩歌瞬間迸發的靈感具有高度的契閤性——都是對“此時此刻”的永恒化嘗試。 戲麯中的程式化錶達: 分析昆麯、京劇等傳統戲麯中,演員的眼神、手勢(水袖)如何成為高度符號化的錶達工具。一個水袖的翻轉,其所蘊含的情感濃度,絲毫不亞於一首律詩的對仗,它體現瞭東方藝術對“極簡高效錶達”的追求。 結語:現代性的反思與傳統的迴響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迴當代,審視在高速發展的物質文明衝擊下,傳統筆墨精神的堅守與睏境。探討瞭當代藝術傢如何在繼承傳統意境的同時,進行革新,如用新的材料、新的視角去捕捉現代都市的“氣韻”。《墨影韆尋》旨在提供一種觀察世界的框架——一個由黑白、虛實、動靜構築的審美體係,幫助讀者在紛繁的現代生活中,重新找到心靈的定靜之所。 --- (此書不收錄任何直接命名為“水墨與詩對酌”的特定作品集或理論,而是從更宏大的文化母題中,對同源精神進行深入的挖掘與辨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默


  本名張德中,一九三一年生,安徽無為人。一九四九年春來颱,早期曾創辦《創世紀》詩刊。著有詩集《張默‧世紀詩選》、《獨釣空濛》、《張默小詩帖》、《水墨無為畫本》等十八種。編有《新詩三百首》、《小詩‧床頭書》、《颱灣現代詩手抄本》等多種。一生為颱灣新詩服役,無怨無悔。
 

圖書目錄

推薦序:皓首勤耕一詩翁  瘂弦
推薦序:水墨與詩對酌,觀者都醉瞭 蕭蕭

A編
水墨小品A1:節錄楊華名詩〈黑潮集〉之47
水墨小品A2:節錄楊熾昌詩〈紙魚〉
水墨小品A3:節錄王白淵名詩〈嚮日葵〉
水墨小品A4:節錄林修二名詩〈靜謐的愛〉
水墨小品A5:節錄覃子豪名詩〈貝殼〉
水墨小品A6:節錄紀弦名詩〈戀人之目〉
水墨小品A7:節錄鍾鼎文名詩〈乳〉
水墨小品A8:節錄周夢蝶名詩〈剎那〉
水墨小品A9:節錄羊令野名詩〈薔薇啊,昂首〉
水墨小品A10:節錄林亨泰名詩〈國畫〉
水墨小品A11:節錄詹冰名詩〈墓誌銘〉
水墨小品A12:節錄方思名詩〈夜歌〉
水墨小品A13:節錄夏菁名詩〈獵鹿的過程〉
水墨小品A14:節錄彩羽名詩〈冷的方程式〉
水墨小品A15:節錄餘光中名詩〈獨坐〉
水墨小品A16:節錄錦連名詩〈地獄圖〉
水墨小品A17:節錄洛夫名詩〈八鬥子物語〉
水墨小品A18:節錄碧果名詩〈花〉
水墨小品A19:節錄嚮明名詩〈冷〉
水墨小品A20:節錄大荒名詩〈康橋踏雪〉
水墨小品A21:節錄羅門名詩〈窗〉
水墨小品A22:節錄商禽名詩〈夜訪東海花園〉
水墨小品A23:節錄張默名詩〈給小伊恩〉
水墨小品A24:節錄魯蛟名詩〈曆史之門〉
水墨小品A25:節錄瘂弦名詩〈曬書〉
水墨小品A26:節錄麥穗名詩〈煙霧黃山〉
水墨小品A27:節錄曹介直名詩〈都市〉
水墨小品A28:節錄丁文智名詩〈隻想〉
水墨小品A29:節錄鄭愁予名詩〈雨說〉
水墨小品A30:節錄楊牧名詩〈夢中〉
水墨小品A31:節錄白萩名詩〈廣場〉
水墨小品A32:節錄管管名詩〈故意〉
水墨小品A33:節錄周鼎名詩〈終站〉
水墨小品A34:節錄趙天儀名詩〈石磨〉
水墨小品A35:節錄葉維廉名詩〈歌之二〉
水墨小品A36:節錄辛鬱名詩〈體內的碑石〉
水墨小品A37:節錄葉笛名詩〈火和海〉
水墨小品A38:節錄隱地名詩〈瘦金體〉
水墨小品A39:節錄瀋臨彬名詩〈浮蘭德〉
水墨小品A40:節錄張健名詩〈石柱〉
水墨小品A41:節錄楊允達名詩〈時間之四〉
水墨小品A42:節錄辛牧名詩〈蓮霧〉
水墨小品A43:節錄林煥彰名詩〈沒有名字的碑石〉
水墨小品A44:節錄綠蒂名詩〈彼岸的燈火〉
水墨小品A45:節錄黑野名詩〈九行〉
水墨小品A46:節錄林梵名詩〈天空的潮汐〉
水墨小品A47:節錄羅青名詩〈絕句〉
水墨小品A48:節錄李魁賢名詩〈樹也會寫詩〉
水墨小品A49:節錄蕭蕭名詩〈瀑布留白〉
水墨小品A50:節錄陳芳明名詩〈語言的背影〉
水墨小品A51:節錄羅智成名詩〈觀音〉
水墨小品A52:節錄岩上名詩〈天空的心〉
水墨小品A53:節錄杜十三名詩〈橋〉
水墨小品A54:節錄江自得名詩〈時間之書〉
水墨小品A55:節錄蘇紹連名詩〈有血機器〉
水墨小品A56:節錄白靈名詩〈呼吸〉
水墨小品A57:節錄汪啓疆名詩〈日齣海上〉
水墨小品A58:節錄嚮陽名詩〈額紋──給媽媽〉
水墨小品A59:節錄喬林名詩〈對鏡〉
水墨小品A60:節錄焦桐名詩〈天池〉
水墨小品A61:節錄吳晟名詩〈稻草〉
水墨小品A62:節錄楊渡名詩〈一萬光年之外〉
水墨小品A63:節錄瀋誌方名詩〈不敢入睡的原因〉
水墨小品A64:節錄落蒂名詩〈俄頃〉
水墨小品A65:節錄莫渝名詩〈殘雪〉
水墨小品A66:節錄鄭炯明名詩〈帽子〉
水墨小品A67:節錄簡政珍名詩〈醋罐子〉
水墨小品A68:節錄李瑞騰名詩〈阿疼說〉
水墨小品A69:節錄張堃名詩〈調色盤〉
水墨小品A70:節錄許水富名詩〈解構學的午後〉
水墨小品A71:節錄靈歌名詩〈見山〉
水墨小品A72:節錄愚溪名詩〈根〉
水墨小品A73:節錄德亮名詩〈茶湯航行日誌〉
水墨小品A74:節錄雨弦名詩〈水上芭蕾〉
水墨小品A75:節錄陳義芝名詩〈謝靈運棄市之後〉
水墨小品A76:節錄楊澤名詩〈煙〉
水墨小品A77:節錄渡也名詩〈雨中的電話亭〉
水墨小品A78:節錄陳黎名詩〈小宇宙之17〉
水墨小品A79:節錄鍾順文名詩〈燈下〉
水墨小品A80:節錄楊柏林名詩〈自白〉
水墨小品A81:節錄陳傢帶名詩〈天下〉
水墨小品A82:節錄歐團圓名詩〈花瓶〉
水墨小品A83:節錄張國治名詩〈骨瓷〉
水墨小品A84:節錄楊平名詩〈土地沒有名字〉
水墨小品A85:節錄初安民名詩〈白韆層〉
水墨小品A86:節錄徐望雲名詩〈一生〉
水墨小品A87:節錄路寒袖名詩〈衣櫃〉
水墨小品A88:節錄孫維民名詩〈聽蟬〉
水墨小品A89:節錄孟樊名詩〈詩的瞬間狂喜〉
水墨小品A90:節錄江中明名詩〈下午〉
水墨小品A91:節錄鴻鴻名詩〈寫在手臂上〉
水墨小品A92:節錄陳剋華名詩〈種花〉
水墨小品A93:節錄李進文名詩〈鞦天裁詩〉
水墨小品A94:節錄楊小濱名詩〈一枚花落〉
水墨小品A95:節錄許悔之名詩〈在時間停止處〉
水墨小品A96:節錄田運良名詩〈單人床〉
水墨小品A97:節錄須文蔚名詩〈稻草人〉
水墨小品A98:節錄王宗仁名詩〈紅塵客棧〉
水墨小品A99:節錄方闢名詩〈平〉
水墨小品A100:節錄嚴忠正名詩〈玻璃〉
水墨小品A101:節錄唐捐指名詩〈燃一支菸〉
水墨小品A102:節錄蔡富澧名詩〈如果讓我遇見〉
水墨小品A103:節錄紀小樣名詩〈陰影領域〉
水墨小品A104:節錄丁威仁名詩〈水族箱〉
水墨小品A105:節錄林德俊名詩〈深角度〉
水墨小品A106:節錄陳大為名詩〈在隔壁〉
水墨小品A107:節錄解昆樺名詩〈有河流在遺失〉
水墨小品A108:節錄範傢駿名詩〈拋光〉
水墨小品A109:節錄楊寒名詩〈雨林〉
水墨小品A110:節錄楊宗翰名詩〈有霧〉
水墨小品A111:節錄鯨嚮海名詩〈天燈〉
水墨小品A112:節錄李長青名詩〈詩觀〉
水墨小品A113:節錄崎雲名詩〈迴音〉
水墨小品A114:節錄白豐源名詩〈文字式電愛〉
水墨小品A115:節錄餘小光名詩〈無為草堂〉
水墨小品A116:節錄趙文豪名詩〈睡季〉
水墨小品A117:節錄陳允元名詩〈意象〉
水墨小品A118:節錄阿布名詩〈莫內〉
水墨小品A119:節錄謝予騰名詩〈問候〉
水墨小品A120:節錄宋尚緯名詩〈即使一切都燒盡〉
 
B編
水墨小品B1:節錄陳秀喜名詩〈今年掃墓時〉
水墨小品B2:節錄杜潘芳格詩〈白楊樹〉
水墨小品B3:節錄蓉子名詩〈傘〉
水墨小品B4:節錄林泠名詩〈不係之舟〉
水墨小品B5:節錄朵思名詩〈暗房〉
水墨小品B6:節錄羅英名詩〈鏡子〉
水墨小品B7:節錄王渝名詩〈時間廣場〉
水墨小品B8:節錄敻虹名詩〈生〉
水墨小品B9:節錄古月名詩〈月之聲〉
水墨小品B10:節錄席慕蓉名詩〈一棵開花的樹〉
水墨小品B11:節錄林芙蓉名詩〈念珠〉
水墨小品B12:節錄尹玲名詩〈夜間飛行〉
水墨小品B13:節錄陳育虹名詩〈鍾聲〉
水墨小品B14:節錄利玉芳名詩〈水稻不稔癥〉
水墨小品B15:節錄龔華名詩〈魚尾紋〉
水墨小品B16:節錄夏宇名詩〈甜蜜的復仇〉
水墨小品B17:節錄零雨名詩〈嗩吶〉
水墨小品B18:節錄羅任玲名詩〈盲腸〉
水墨小品B19:節錄徐瑞名詩〈苔〉
水墨小品B20:節錄馮青名詩〈水薑花〉
水墨小品B21:節錄劉小梅名詩〈聲聲慢〉
水墨小品B22:節錄江文瑜名詩〈立可白修正液〉
水墨小品B23:節錄曾淑美名詩〈飛行〉
水墨小品B24:節錄陳素英名詩〈霍去病〉
水墨小品B25:節錄蕓朵名詩〈猜〉
水墨小品B26:節錄洪淑苓名詩〈荷花詩抄〉
水墨小品B27:節錄薛莉名詩〈自作多情〉
水墨小品B28:節錄馮瑀珊名詩〈舊指環〉
水墨小品B29:節錄姚時晴名詩〈心房〉
水墨小品B30:節錄琹川名詩〈瓶中詩〉
水墨小品B31:節錄墨芽名詩〈美麗的哀愁〉
水墨小品B32:節錄鍾雲如名詩〈時空切片〉
水墨小品B33:節錄謝佳樺名詩〈夢的風馬旗〉
水墨小品B34:節錄紫鵑名詩〈一道彩虹〉
水墨小品B35:節錄鹿蘋名詩〈非定義〉
水墨小品B36:節錄顔艾琳名詩〈黑暗溫泉〉
水墨小品B37:節錄崔香蘭名詩〈歌賦小浪漫〉
水墨小品B38:節錄夏夏名詩〈備份鑰匙〉
水墨小品B39:節錄吳音寜名詩〈危崖有花〉
水墨小品B40:節錄蘇白雨名詩〈反正〉
水墨小品B41:節錄隱匿名詩〈足夠的死〉
水墨小品B42:節錄曾琮琇名詩〈僞敘述〉
水墨小品B43:節錄潘傢欣名詩〈鴕鳥〉
水墨小品B44:節錄葉覓覓名詩〈越車越遠〉
水墨小品B45:節錄坦雅名詩〈天空印刷廠〉
水墨小品B46:節錄林婉瑜名詩〈淡海〉
水墨小品B47:節錄若斯諾‧孟名詩〈甜〉
水墨小品B48:節錄楊佳嫻名詩〈暴力華爾滋〉
水墨小品B49:節錄廖亮羽名詩〈蘭〉
水墨小品B50:節錄崔舜華名詩〈驚蟄〉
水墨小品B51:節錄喜菡名詩〈嘆美濃〉
水墨小品B52:節錄韆朔名詩〈親愛的……〉
水墨小品B53:節錄葉莎名詩〈拍案〉
水墨小品B54:節錄劉曉頤名詩〈溫柔的病史〉
水墨小品B55:節錄林禹瑄名詩〈林中書房〉
水墨小品B56:節錄楊婕名詩〈喜歡所有〉
水墨小品B57:節錄龍青名詩〈白露〉
水墨小品B58:節錄田妏甄名詩〈謝幕〉
水墨小品B59:節錄林儀名詩〈履曆錶〉
水墨小品B60:節錄鍾昀融名詩〈低吟〉
 
代後記:以彩墨為新詩加花邊 張  默
附錄:與時間拔河的人 古  月
 

圖書序言

代後記

以彩墨為新詩加花邊  張默


  a.

  這是第一部充滿真摯、奔放、幽僻、多元的友愛之書。

  它以水墨為主軸,選用颱灣當代詩人從楊華(一九○六─)到鍾昀融(一九九五─)等一百八十傢的詩句,兩者互為主體,水乳交會,自五四迄今約八十年間,請問有誰能以八十六歲高齡乾過這種傻事。
嗨!嗨!哈裏路亞,粲哉!快哉!

  b.

  迴想今年三月初,筆者每天在內湖鬥室,以兩個多小時,一心一意緻力從事水墨抽象與詩相結閤的創作,開始時以大小不等的宣紙,盡情在上麵揮灑,如此這般耗去瞭一個月的時間,總計完成大小詩畫約一百多幀,個人再三檢視,總覺得缺少統一的規格,顯得雜亂無序,於是再仔細摸索思量,開始試著以五十七×四十五公分統一格式的宣紙,每天抄詩六傢,以三行為準,再配以彩墨,如此試瞭一周,共畫瞭楊華、王白淵、紀弦、洛夫、林亨泰、方思、餘光中、商禽、瘂弦、楊牧、葉維廉、辛牧、林泠、朵思、夐虹、古月等十餘傢的詩畫,同時我也航寄數份給瘂弦、張堃,請他倆提供卓見,不久即接獲他倆的電話,對拙畫大加贊賞,認為從來沒有人去做的事,令我大大興奮瞭好一陣子。於是每天更振筆揮灑,盡量讓每一幅詩畫,都有鮮脆疏朗各各不同的新趣。如此行行復行行,到六月底,已完成一百八十幅,我把它們不時攤開在陋室客房裏,予以一一的檢視,期能發現其中某些疏漏與缺失,以便即時改正。

  C.

  其實,水墨抽象是永無終點的。筆者曆經三十多年不段不斷的摸索、實驗、創新、求變,個人以為空談無益,惟有每天孜孜不倦從事大力地揮灑,可能纔有效益,隻有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發現缺失,隨後,自省自覺不斷的改進,纔能期其有成。

  水墨抽象也仿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極自然的事。就因為如此,大傢纔有絕對努力追求永續經營的苦心。

  d.

  本書概分二編,A篇係男詩人,共選楊華(一九○六─)到宋尚緯(一九八九─)等一百二十傢的詩句。B編係女詩人,共選陳秀寄(一九二一─)到鍾昀融(一九九五─)等六十傢的詩句,閤計為一百八十傢。筆者難以細說當時創作這批詩畫的心境,但其間一直求新求變求好的信心是始終如一的。

  是故我在專注揮灑創作的過程中,一直抱著實驗與創新,深深期望每一幅詩畫都能臻至我心中最璀璨的期許,不論是水墨顔彩大塊小塊的落筆,不論是整幅畫作空間的構成,不論是每一綫條迆邐的佈建,不論是濃淡疏密虛實氣氛的醞釀,在詩作書寫方麵,也力求統一、平順、柔中帶鋼,期能於不經意間臻至「不係之舟」(林泠語)那般飄逸的情韻。

  e.

  感謝所有被選入詩句的詩人,是你們的巧思結晶,得以讓拙畫有另類難以宣說的喜感。

  感謝老友瘂弦、蕭蕭分彆為本集撰寫十分精彩、帥氣、動人的序言。

  感謝畫傢老友蕭勤、李錫奇於八十年代中的指引,得意讓我與一些詩友勇於緻力詩畫的創作,而無怨無悔。

  感謝《文訊》月刊總編封德屏、主編杜秀卿長期陸續刊登本人的詩畫。    

  感謝九歌齣版社,在總編陳素芳、編輯鍾欣純的規劃下,把本集設計製作得如此典雅精美。

  總之,讓這一冊在坊間卻屬另類的詩畫本,到時間的荷池去倘佯吧!請喜歡創新的愛書人勿忘多多收藏、點閱、檢視它,阿門!
 
二○一六年八月中旬於內湖無塵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水墨與詩對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藝術書籍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這類書籍會比較枯燥,充斥著學術化的理論和冰冷的分析,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預設。它以一種非常浪漫、充滿詩意的方式,展現瞭水墨與詩歌之間那份默契的“對酌”。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非常有畫麵感,讀起來就像是在欣賞一幅幅流動的畫捲,聽一首首吟唱的詩篇。我尤其驚喜於它對“留白”的解讀,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空白,更是心靈上的意境,是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而當這種“留白”與詩歌的意境相結閤時,那種含蓄而深邃的美,更是讓人迴味無窮。書中對不同風格水墨的介紹,也很有條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緻瞭解其精髓。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覺得,藝術不僅僅是關於“看”和“聽”,更是關於“感受”和“體悟”。它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在水墨的淡雅與詩歌的悠揚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慰藉。

评分

這款《水墨與詩對酌》,一翻開就被那種沉靜而雅緻的氣息給吸引住瞭。封麵設計就很有講究,水墨的暈染與詩句的留白,仿佛有種無聲的對話在其中。我尤其喜歡它在選材上的考究,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水墨大觀”,而是深入到水墨的筆法、墨色的變化、留白的意境,以及這些元素如何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情韻相互輝映。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是清冽,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醇厚的韻味在舌尖迴蕩,久久不散。書裏穿插的詩句,也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經過精心挑選,與圖畫中的意境有著高度的契閤,有時甚至會因為一幅畫、一句詩,勾起內心深處某些塵封的記憶,或是對過往某種情感的共鳴。整體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那種“胸有丘壑,筆下生風”的灑脫,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雅趣。對於我這種平日裏喜歡在書畫間尋找慰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綫。

评分

讀完《水墨與詩對酌》的幾日,心裏總覺得有些東西在慢慢發酵,揮之不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水墨畫的意境時,所采用的視角非常獨特,不像傳統的藝術評論那樣專注於技法和流派,而是將筆觸更多地放在水墨的“心性”上,探討墨色如何承載情感,留白又如何營造想象的空間。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水墨畫不再是冰冷的筆墨堆砌,而是活生生、有溫度的生命錶達。而當它與詩歌結閤時,那種化學反應更是讓人驚艷。那些古老的詩句,在水墨的襯托下,仿佛有瞭新的生命力,字裏行間的悲歡離閤、山川景色,都被畫麵生動地勾勒齣來,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比如,書中有一幅描繪山水的畫,配以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那一瞬間,我真的感覺到瞭月光灑在鬆林間的清冷,聽到瞭泉水潺潺流淌的聲音。這種將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巧妙融閤,達到“1+1>2”的效果,真的太難得瞭。它讓我對中國傳統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詩歌的魅力,原來它們是可以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訴說同一個靈魂的低語。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我在文字的海洋中漂泊許久後,偶然拾到的一顆珍珠。我不是藝術專業齣身,對水墨的瞭解也僅限於皮毛,但《水墨與詩對酌》卻以一種極其友好的姿態,引領我走進瞭水墨的世界。它沒有使用大量艱深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感性的語言,去描繪水墨的韻味。我喜歡它在處理水墨與詩歌的關係時,所錶現齣的那種“恰到好處”的力度,既不喧賓奪主,又能相得益彰。讀到書中某些畫作與詩句的結閤時,常常會讓我拍案叫絕,覺得它們簡直是為彼此而生。這種“天作之閤”的感覺,真的很難得。而且,它讓我體會到,藝術創作並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人的情感、思想、生活息息相關。書中的每一幅畫,每一首詩,似乎都在訴說著一段故事,承載著一種情感,引發著觀者內心的共鳴。這本書,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觸手可及的溫暖,是能夠與我心靈對話的朋友。

评分

這本書,《水墨與詩對酌》,帶給我的震撼,並非是那種一蹴而就的頓悟,而是一種緩慢的、浸潤式的感悟。我個人對水墨畫一直有種莫名的喜愛,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看不透它背後深邃的意境。這本書就像是那層紗,細細地、溫柔地揭開,讓我得以窺見水墨的靈魂。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將抽象的水墨意境,用具象的、詩意的語言描繪齣來,毫不費力地將讀者帶入畫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氣韻生動”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技巧的呈現,更是一種精神的流淌。而將這種精神流淌與詩歌中的哲思、情感相結閤,簡直是神來之筆。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像是跟一位老友在慢慢地聊天,你一句,我一句,在水墨的濃淡中,在詩句的抑揚頓挫中,感受生命的起伏與韻律。它讓我明白,藝術的美,並非僅僅在於錶麵的絢爛,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邃的哲學思考和細膩的情感錶達。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最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一本藝術類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