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符號:154個設計藝術案例 理解符號學基本知識

看得見的符號:154個設計藝術案例 理解符號學基本知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Crow
圖書標籤:
  • 符號學
  • 設計
  • 藝術
  • 視覺傳達
  • 案例分析
  • 設計原理
  • 文化符號
  • 圖像學
  • 平麵設計
  • 傳播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亞馬遜4.5顆星★★★★☆評價】
「簡單解決復雜的符號學課題!」
「清晰、簡潔、啓發靈感,最重要的:很有趣!」


亞馬遜13年藝術設計長銷書.最新增訂版
豐富大量的設計、藝術實際案例,帶領讀者探索視覺語言的世界!

  「要不是為瞭滿足直接的生物性需求,人們其實會是活在一個充滿象徵符號而非具體事物的世界。」──貝塔朗菲《一般係統論》──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端看我們如何解讀我們所看到的事物。

  一張兒童肖像為何會被解讀成犯罪?廣告圖像如何透過增加文案,如虎添翼地強化訊息?塗鴉做為「視覺方言」,為何更能撼動人心?唯有先被視為廢物,纔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值得收藏的品項?……為何欣賞藝術時,無法感受到評論傢的說法?而創作者又可以如何善用視覺語言,來傳達更精準的創作概念?

  在這個充滿政治、消費訊息的現代社會中,廣告、傳播媒體、設計與藝術作品,形塑齣我們所處的視覺生活錶象,也是大眾溝通的重要媒介。而身為藝術或設計的創作者,如何更有效率、更快速地把正確的訊息與訴求傳達給閱聽者,理解「符號」、應用「符號」,便是關鍵。

  這本符號學入門書透過瞭當代藝術、設計代錶人物們的範例,類型包括平麵設計、字形設計、插畫、廣告、塗鴉及藝術作品,深入淺齣地介紹索緒爾、皮爾斯到安伯托.艾可等理論大師的符號學概念,帶領讀者探索視覺語言的世界、理解視覺傳播的運作。

  對於藝術設計創作者來說,本書更可以幫助創作者解開自己作品當中的符號之謎,並透過符號模式的靈活應用,得以發展齣更具有多重意義的設計巧思,篇末的創意練習更有助於透過操作來實踐這些概念。

【學術界人士聯閤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林誌明(本書審定)/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係教授
  張晴文/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係助理教授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係副教授
  陳文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係所主任
  陳愷璜/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黃海鳴/颱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經營係、藝術與造形設計係兼任教授
  簡子傑/高雄師範大學美術係助理教授

  「這本書有著簡要的敘述與關係清楚的例舉,不僅適閤美術與設計相關學係的青年學子,也能幫助理論背景的研究者快速掌握各種視覺符號特徵。」──簡子傑/藝評傢、策展人、高師大美術係助理教授、第14、15屆颱新藝術奬觀察團提名人

  「簡明易懂的符號學理論的概要,適閤做為平麵設計、傳播、廣告科係教材。」──張晴文/策展人、藝評傢、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助理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剋羅David Crow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溝通設計係畢業,之後於倫敦的Assorted iMaGes擔任設計師以及 Island Records的藝術總監,後自立門戶提供顧問服務,以自由設計師的身分為滾石唱片(Rolling Stones Records)、維珍唱片(Virgin Records)、Phonogram及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等公司閤作。後來因齣任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平麵設計學係主任而轉嚮學術界,目前為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譯者簡介

羅亞琪

  
國立中興大學曆史係與外文係雙主修畢業,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鮮味的祕密》、《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等書,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圖書目錄

前言 Introduction 6

1. 構成要素 Components 10
何謂理論? What Is Theory? 12
索緒爾和皮爾斯 Saussure and Peirce 13
語言符號 Linguistic Signs 16
共識 Agreement 18
語言社群 Linguistic Community 20
文字學與解構 Grammatology and Deconstruction 22
作品集 Portfolio 24
練習 Exercises 31

2. 意義如何形成 How Meaning Is Formed 32
符號學範疇 Categories of Signs 34
符號衍義過程 Semiosis 38
無限衍義 Unlimited Semiosis 38
價值 Value 40
構句法項 Syntagm 43
選項結構 Paradigm 44
符碼 Codes 44
隱喻和轉喻 Metaphor and Metonym 46
作品集 Portfolio 48
練習 Exercises 57

3. 閱讀符號 Reading the Sign 58
閱讀者 The Reader 60
巴特 Barthes 62
錶麵義和延伸義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63
成規和動機 Convention and Motivation 64
語言和言語 Language and Speech 67
迷思 Myth 68
作品集 Portfolio 70
練習 Exercises 79

4. 文字與圖像 Text and Image 80
數位符碼和類比符碼 Digital and Analogue Codes 82
廣告文案 Advertising Writing 84
三種訊息 The Three Messages 85
錨定功能和連結功能 Anchorage and Relay 86
作品集 Portfolio 88
練習 Exercises 95

5. 正式與非官方語言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Language 96
慣習 Habitus 98
閤法語言的産生 The 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Language 100
資本 Capital 104
規則 Rules 105
競爭文化的閤法地位 The Competition for Cultural Legitimacy 106
多數和少數語言 Major and Minor Language 106
受允許語言 Authorized Language 108
非官方語言 Unofficial Language 110
非正式符碼 Unofficial Codes 110
視覺方言 Visual Dialect 112
作品集 Portfolio 116
練習 Exercises 125

6. 象徵創造力 Symbolic Creativity 126
超機製化 Hyperinstitutionalization 128
玩樂和身分認同 Play and Identity 132
作品集 Portfolio 134
練習 Exercises 143

7. 廢物與文化 Junk and Culture 144
髒汙和禁忌 Dirt and Taboo 146
垃圾理論 Rubbish Theory 150
物件的符號學範疇 Semiotic Categories of Objects 150
垃圾也是一種資源 Rubbish as a Resource 156
作品集 Portfolio 158
練習 Exercises 163

8. 開放的作品 Open Work 164
何謂開放的作品? What Is Open Work? 166
資訊和意義 Information and Meaning 168
開放性和視覺藝術 Openness and the Visual Arts 170
開放性和資訊 Openness and Information 172
形式和開放性 Form and Openness 176
作品集 Portfolio 178
練習 Exercises 187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188
索引──英文字母序 Index 189
索引──中文筆劃序 Index 194
緻謝與圖像授權 Acknowledgments and Credits 19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林誌明/颱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係 教授


  一般來說,為翻譯書籍作審閱工作常是一項有點辛苦甚至痛苦的工作。但這次審閱《看得見的符號》這本書的中譯稿件,卻是帶來不少樂趣,所以我很樂意提筆為這本書寫篇推薦序文。

  除瞭譯者和編輯都帶著相當嚴謹的態度在對待翻譯工作,使我省去不少力氣,可以相當程度地專注在較為專業的學術問題上,這次審閱工作中的主要樂趣是來自原書精采之處。它的優點很多,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慢慢發現,以下我主要提齣兩點:

  首先,這本書在理論架構上一開始是以符號學理論做為基礎,並將之應用在視覺傳達或是平麵設計的部門。它基本上是以一本教科書的樣式在書寫的。因此每一章都具有理論鋪陳、實例解說、習題這三個部份。教科書的寫作模式雖然著重簡明實用,但一成不變的模式,又加上要符閤傳承知識的目的,有時會變得缺乏創意甚而陷入沉悶無聊的境地。很幸運地,在這本《看得見的符號》中,這些問題都得以避免。在理論解說方麵,本書相當言簡意賅,但也不緻於過度簡化,基本上是用很簡潔的話語來加以說明,不逃避問題的復雜性,但又不會過度瑣碎。然而書中最精采的部份乃是來自其所舉例證部份:這些例證有許多來自實際發生的設計及藝術案例,計多甚至齣自名傢之手(有一部份則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包括每章章節數字的造形變化),而且每一件所對應的理論觀念都清楚地標示。於是,讀者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除瞭學習,還有欣賞作品,並更進一步地理解符號學理論可以如何地被用來解說它們的樂趣。原來隻是覺得有趣、吸睛或具創意的藝術與設計作品,其背後的符號構成原理、溝通方式架構得以受到沒有逃避的清楚解析,這是一種兼具知識和審美的快感。

  接著,如前麵說過的,教科書因為其傳承知識的功能,基本上是不容許有太多個人創意和立場。它著重的是綜閤包容及實例解說。然而仔細閱讀本書之後,人們仍然會發現作者有他著重的方嚮,而這些論點的提齣,雖然仍不能說是原創,卻給予本書一個鮮明的個性。這一論點和符號的社會地位特彆有關,它在第五章論「正式和非官方語言」時即開始鋪陳,中間經過第六章談象徵活動的創造性,而到瞭第七章談「垃圾與文化」時最為昂揚高調。透過圾垃理論(rubbish theory)的引入,作者讓我們理解,符號雖然有社會地位,但這地位卻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把社會視為垃圾的事物及符號重新檢視,以創造性的方式加以利用,使其地位由垃圾轉變為持久事物(durable)正是藝術傢和設計者共同享有的「神奇之舉」。更擴大來說,如同書中所引英國人類學傢瑪俐.道格拉斯(Dame Mary Douglas)所指齣的,每一個社會都會産生其所排除的事物,然而這些被係統所排除而成為剩餘者,正是具反照係統本身邏輯的批判力量所在。能以神奇之舉將符號本身加以反轉,因而除瞭是創造性的舉動之外,也成為一種具有顛覆性和批判性力量的社會手勢。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作者開始大量引述現、當代藝術作品,並且使得藝術和設計能相互滙流,而讓原書名副題「視覺藝術的符號學導論」也有瞭完整和充實的意義。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雖然我還沒有時間把它全部讀完,但僅僅翻閱其中的章節就讓我對“符號”這個概念産生瞭全新的認識。一直以來,我習慣性地將符號理解為某個特定事物的代號,比如路標上的“禁止通行”標誌,或者品牌Logo。然而,這本書似乎在教我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看得見的符號”。它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觀念、一種情感的凝練與錶達。我尤其好奇那些“設計藝術案例”,想知道藝術傢們是如何巧妙地運用符號來傳達更深層次的意義。想象一下,一個簡單的綫條,一個特定的顔色,甚至一個構圖的留白,都可能蘊含著設計師的心血和想要觸動讀者的情感。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途徑,讓我得以窺探這些“幕後故事”,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令我感到熟悉卻又說不清道不明的設計作品。它讓我意識到,設計並非僅僅是“好看”,更是一種“有意義”。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解鎖更多關於符號學的奧秘,讓我的藝術品鑒能力和對世界的理解都能更上一層樓。

评分

我一直對視覺傳達領域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理論知識有些晦澀難懂,缺乏實際的應用感。直到我偶然間發現瞭這本書,它提齣的“154個設計藝術案例”立刻吸引瞭我。我喜歡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學習,這樣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這本書似乎正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設想,它會用生動的案例,比如一個經典的廣告海報,一個具有代錶性的建築設計,或者一個深入人心的電影海報,來解釋符號學中的各種原理。例如,為什麼某個品牌的Logo會讓人産生信任感?為什麼某些顔色組閤會引發特定的情感?為什麼某個構圖能讓畫麵顯得更加穩定或動感?這些看似日常的設計元素背後,一定隱藏著深刻的符號學邏輯。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學習到如何“讀懂”這些設計背後的語言,從而不再僅僅是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解讀和欣賞。這對於我提升審美能力,甚至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進行更有效的溝通,都將具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吸引我,特彆是“看得見的符號”這個說法,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很少去深究其背後含義的設計。我好奇它將如何通過154個案例來闡釋符號學。我預期這本書會從非常基礎的符號分類講起,比如圖標、圖像、文字符號等等,然後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符號係統,比如顔色、空間、構圖所傳達的意義。我特彆期待那些“設計藝術案例”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我熟悉的設計作品,然後作者能夠一一拆解其中的符號運用。比如,在某個著名品牌的設計中,某個特定形狀的運用代錶瞭什麼?某個顔色的選擇是為瞭傳達什麼樣的情緒?或者在某個藝術作品中,創作者是如何通過符號的組閤來構建敘事?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符號信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社會和藝術。

评分

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遠不止錶麵上看到的那些。尤其是在設計領域,那些精美的海報、流暢的網頁、或是富有創意的産品,背後似乎都隱藏著一種“語言”。這本書的標題“看得見的符號”就戳中瞭我的好奇點。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去探索設計藝術世界裏的各種“符號”。我期待它能展示一些我可能從未在意過的細節,比如一個按鈕的形狀、一個字體的粗細、一個顔色的飽和度,甚至是排版上的留白,都可能在傳遞著特定的信息。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這些“看不見的”信號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又是如何被藝術傢和設計師巧妙地運用,來引導我們的情感和行為。154個設計藝術案例這個數量聽起來非常豐富,這意味著我將有足夠多的機會去學習和模仿,去提升自己對視覺語言的敏感度,最終能夠更自信地解讀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看得見的符號”。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符號學這個概念既熟悉又陌生。我知道它與我們日常的溝通和理解息息相關,但卻很難準確地定義和運用。這本書的書名“看得見的符號:154個設計藝術案例 理解符號學基本知識”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切入點。我設想,這本書會首先會介紹一些符號學的基本概念,例如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以及不同類型的符號(如指數符號、 the iconic sign 、 the symbolic sign)。然後,它會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來展示這些理論是如何在設計藝術中得到應用的。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是如何分析不同設計作品的,比如一個廣告牌上的圖標、一個網站的界麵設計、甚至是一個電影的片頭設計,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符號學意義。通過這些案例,我希望能學會如何辨識和解讀這些“看得見的符號”,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設計師的意圖,以及這些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和情感。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通往更深層次理解設計世界的大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