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人的江湖智慧: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還在做僞大師的美夢嗎?

設計人的江湖智慧: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還在做僞大師的美夢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設計趨勢
  • 職業發展
  • 未來工作
  • 個人品牌
  • 設計轉型
  • 行業洞察
  • 用戶體驗
  • 服務設計
  • 數字化轉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12年國民基本教育中從無一席之地的美學、設計,
  曾幾何時,大專院校廣設設計科係,「設計師」成瞭當紅炸子雞,
  從教室到辦公室後,赫然發現幻想和現實竟存在光年級的差距。
  
  作者黃鵬霖闖蕩設計界二十餘年,
  深深感悟設計的痛快,來自98%的痛苦,隻有前後各1%的愉悅,
  個人的設計專業隻是基本的基本,
  更多的挑戰來自:和業主溝通、報價的邏輯、成本的掌控、如何開拓案源、要參加比賽嗎......
  不論是在設計公司上班、自行創業,要麵對種種的課題,
  設計工作看似感性的結果,實為理性的操作,
  完成學業後進設計公司上班,到自己創業、經營公司,
  始終秉持科學化的管理邏輯,
  應用在設計這種一次性、客製化的産業經營中,
  本書是他爬梳整理在業界打滾的江湖智慧,
  成功之路,沒有照著做一定會的方程式,
  唯有秉持正確觀念、堅持原則,不斷精進,
  纔是真正走在一條接近成功的路上!
  
  >>設計方與客戶方的關係
  ──哪怕客戶再有想法,設計從來都不是「閤作關係」,而是一種「委任關係」,
  純然是支付費用請專業人士為你完成某個項目。
  
  ──以設計工程的領域來說,預算理應是根據設計圖被精算齣來的,砍價格又想
  要原品質,這不是逼人做假裝高級其實黑心的食品嗎?!
  
  ──設計師是個「提供背景」的工作,創造配適使用者的專屬空間或設計産齣,
  提供客戶有限的多樣選擇,但非用自己的喜好去指導客戶生活。
  
  >>設計人常見的迷思
  設計師必備行頭:手工眼鏡、MAC電腦,文青形象,泡咖啡館
  ──誠實說,真的愛設計「工作」嗎?
  
  空間是錶達設計師理念的作品
  ──以人為本,空間纔能為人所用
  
  成名之後,隻想接高價有格調的案子:
  ──現實是,設計師是「被挑選」的那方
  
  我的業主是500大企業老闆,我就……
  ──唯有精進專業使人尊重,喇賽不會
  
  本書幫助你拿捏設計的分寸,管理挫摺,走迴設計的坦蕩大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鵬霖Janus Huang


  亞洲基礎設計中心創始人,華人知名設計師,為少數獲得國際四大設計奬的華人之一,作品領域橫跨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傢具、産品、媒體與視覺設計等,其作品長年在國際屢屢獲奬。早年曾活躍於電影、廣告與音樂MV的拍攝,也全職投身於設計産業,常為兩岸政商名人指定之設計師。除設計領域外,也擅長於企業經營、策略管理,並成功跨足多種領域的産業經營。

  1995年
  獲新一代設計奬

  1997年
  成立JPS設計事務所,並開設颱灣當時第一傢Lounge及多傢餐飲

  2001年
  籌組TBDC颱北基礎設計中心

  2005年
  成立AisaBDC‭ ‬亞洲基礎設計中心‬

  2007年
  受德國iF邀請加入iF國際論壇‭,成為編號第238號‭ 創始會員,為空間設計領域的首位華人‬‬
  華人第一位Red Dot award communication design紅點空間類設計奬得主
  獲頒颱灣TID設計奬

  2008年
  以創始會員身分受邀齣席iF設計(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國際設計師交流會議

  2009年
  美國室內雜誌選為2009十大封麵人物
  其所帶領企業獲選為中國最強室內設計企業
  獲選為美國室內雜誌最受歡迎設計師,同年並受邀至北京發錶演說
  第七屆國際傳媒奬年度傑齣設計師

  2010年
  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
  受邀至上海參與設計沙龍演講

  2011年
  歐洲知名設計雜誌ATTITUDE專訪作品報導

  2012年
  被中國媒體譽為最具影響力的50位華人建築設計師之一

  2014年
  獲頒日本Good Design Award設計奬
  獲美國IDEA Finalist設計奬

  2015年
  獲德國iF design award産品設計奬
  受邀成為美國IDSA設計會員,並加入美國IFI設計組織
  獲義大利A`Design設計奬,‭ ‬並同時提名為年度設計師‬
  獲美國Architizer A+設計奬
  於香港受邀加入Asia Designer Communication Platform(亞洲設計師交流協會)

  2016年
  獲德國GDA設計奬
  其設計的3款遊艇獲頒義大利遊艇MYDA設計奬

圖書目錄

寫在前麵 設計師的猜想

第一章 誠實捫心自問,你是真的想投身設計工作嗎
01讀設計科係、做設計師有發展性嗎?
02具備何種特質的人適閤做設計工作?
03專業科班齣身纔能從事設計工作嗎?
04設計的成果是設計者的作品嗎?
05稱得上一位專業設計師的要件?
06待在一傢設計公司領薪水或自己創業?

第二章 空有姿態沒有用,從實作開始培養設計力
07如何讓客戶瞭解設計工作的專業價值?
08設計要成功非創一套獨到的設計哲學?
09拿到設計奬就是專業、設計水平高的保證?
10得奬鍍金對接案量和知名度有多大幫助?
11得過奬的作品或設計師一定比較厲害?
12如何保有初衷而不迷失於得奬光環中?
13設計要建立品牌是否很難成功?
14颱灣設計就是比不過國外的設計師/品牌?
15崇洋思維是華人設計品牌失敗的原罪?

第三章 準備好麵對不太成熟的客戶瞭嗎
16如何評估要不要承接一個案子?
17做設計可以篩選案子嗎?篩選的機製?
18設計師應不應該或能不能夠該挑選客戶?
19業主的喜好需求和設計師的專業堅持如何平衡?
20滿足空間的機能和需求之外還要兼顧客戶心理?
21喜歡的案子和賺錢的案子同時齣現該怎麼取捨?
22網路資訊發達、電商崛起打壓瞭設計專業?

第四章 釐清設計與工程的復雜糾葛
23對工程的瞭解程度和設計成果有關係嗎?
24設計公司統包工程和做純設計的差彆?
25報完價客戶就議價,怎麼說明設計是不二價?
26客戶要好又要凹,空間設計到底要怎麼做?

第五章 做好設計管理,把設計經營成一門好生意
27設計案該如何報價?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嗎?
28一個設計案的成本該怎麼控管?獲利關鍵在?
29在設計公司工作加班加不完還要隨時on call?
30設計公司需要做行銷嗎?還是專心做好設計就好?

第六章 每一代都是最壞的時代,也都有人功成名就
31成立設計公司的過程中,挫摺通常來自?
32「設計師偶像化」會帶動整個設計産業的蓬勃嗎?
33設計産業要發達,要靠政府推動相關政策?
34設計産業不受重視,因此一直無法蓬勃正嚮發展?
35政府目前對設計産業的策略與現實脫鈎,抑製瞭發展?
36「文化創意」在颱灣似乎都不能談到錢?
37颱灣設計相關領域在亞洲的地位?
38政府鼓勵新創卻又未挹注資源補助,要怎麼發展文創?

結語 寫在後麵,迴頭一發。

 

圖書序言

寫在後麵,迴頭一發
  
  
  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連帶迴顧瞭自己這近二十年的設計生涯,奢言說是智慧也可、方法也罷,這段期間以來的階段性纍積其實是頗為沉重的。
  
  而迴溯書中對這些纍積方法的總結,對於設計與創意工作來說,我覺得所謂靈感與創意媒材的來源無非是:
  
  三流的抄二流,二流的抄一流,一流的抄上帝;
  
  而對於所身處事業的營運與管理,便是:
  
  三流的做業績,二流的做口碑,一流的做標準!
  
  書中希望傳遞這些經驗的方法,無論是書名的決定或是章節的安排,可能不同於時下大師們的仙風道骨,但我試著用李安導演在《色,戒》這部電影的方法設想,利用露點的橋段安排先吸引關注,在引著大傢進入他想傳遞的大時代的無奈,屆時想看露點的觀眾也會感染到那時代的悲涼,被悲涼刺痛的觀眾也能聊以露點平衡些感傷。最後也希望以此簡短的文字,平衡一下我在書中的妄言及鬍言亂語。
  
  
  近年來「初衷」這兩個字在創業的話題中很常被提及,但隨後也很常被忘記。想想一部分的人創業的根本原因,可能就隻是因為不想領薪水上班罷瞭!甚至覺得當年的主管或老闆比起自己也未必比較英明神武,自己雖所知不多也一定比老闆厲害多瞭,這在我看來有時是種「僞創業」。而至於我的初衷呢?我的創業初衷並非源於上述狀態的不願寄人籬下,或反彈為他人做嫁,這並非我自視比其他創業者清高,而是單純想以微薄之力為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改變,去扭轉那些我看不慣、卻沒有人願意努力去改變的事。
  
  當時的我很是明白這些投入並不會讓我這中産階級的口袋變得更深,而這一路走來更加證實瞭這預想,而進入設計領域至今,在國際上也許有些小作為,甚至汗顔常被以大師稱呼,但我極為清楚明白,也許僞善謙虛,但實際上自己就不過是個設計人罷瞭。
  
  這段歲月以來因為設計工作我結識瞭許多人,也接觸到許許多多的行業,也許機會比起其他的工作還要來得多元,深入溝通的機會也相對比較多,這或許是設計工作的附加價值,但對我來說這反倒是設計的本質。在這些和業主及客戶溝通的過程中,無論是公司營運甚至是對人生的看法,都有瞭一些更多的衝擊和吸納,當然也因此纍積瞭不少人脈和機會,這些更造就瞭設計工作的眼界,甚至是其他屬性的經濟纍積。
  
  我相信從事設計工作的人,不論是製度、流程、産品還是空間的設計者,或是其他領域的創業者,大多是天生反骨,並對現狀感到不滿,總希望藉由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些什麼,可以對這個環境有所貢獻。然而,要保有強大想要改變的動機,纔能讓自己努力前進,我想在每個領域成功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一開始想的反而不是該怎麼賺錢,而是滿腦子理想,並且不斷想要實踐它。成功的人都是這樣成功的,有夢想支撐加上想要改變的熱血,而成就理想過後伴隨而來的附加價值反而纔是名和利。假使初衷就隻是對現實的逃避,或是成天幻想獲利,沒有任何想法做為支撐,那最後恐怕也隻能在現實的洪流中懷纔不遇。
  
  此外,也希望可以把我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挫摺、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正麵管理挫摺的應對,藉由這本書與各個不同領域的從業者分享,而非僅是針對設計領域,也讓其他行業的人因為這本書能瞭解設計工作的生態。不同行業遇到的問題或許不盡相同,但是管理挫摺的方法想必是相通的。如果可以有效的預想問題、管理挫摺,也能更明白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頸該怎麼因應,甚至思考公司的規模在現實上應該維持在什麼程度、人事的成本該如何控管分配,那麼我想也許成果雖不中亦不遠矣。常會聽到些各個領域的創業者,對於創業總有著各種美好的想像,也許是時下人人創業、個個老闆的風氣使然,但卻因為沒有釐清創業的本質,把它當成一種超額利潤的獲取來源,忽略瞭各個方方麵麵的控管與規劃,甚至即便是現階段賠錢瞭,依然不願意麵對現實而停損,反而把希望寄託在看不見的美好未來,但從不願迴頭想想是否自己所知不足。我從來不會去設想如果中瞭幾億樂透應該怎麼花,錢還有不會花的道理嗎?恐怕是亂花就對瞭,而反倒成天擔心如果經營失敗,負債瞭幾億要怎麼還。這是我認為一個創業者該有的思維及肩膀,無論現實今日如何的成功,總還是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最後,不能免俗的說些場麵話,希望能藉由此書提供大傢一些參考,分享我如何從疊床架屋中經營管理我的設計事業,或許這多年來在設計領域所領悟的皮毛,能透過這樣的分享,對設計的創業或從業者,提供些有效管理的模式與思維,並且能從我的挫摺裏學會管理相同的挫摺,找齣屬於你的經營之道。

圖書試讀

28一個設計案的成本該怎麼控管?有什麼製勝的雙贏關鍵?
設計公司也要製定年度預算並確實審核,掌控預算及專業管理是獲利的關鍵。
 
 
控製預算、把成本抓得很精準,最核心的認知,在於每天都要把今天當成是公司的最後一天來經營,這樣公司營收纔能朝嚮穩定發展。
 
一個設計案在執行會有幾種固定成本在支齣,一是前麵所提到的沉沒成本,也就是公司設立時須要日後攤提的成本;另一是固定成本,也就是固定的人事和營運開銷;再則是變動成本,例如因為要執行這個案子所産生的費用,微如交通費或是快遞費都算是變動成本之一。因此如果把預期的獲利和成本做齣分配,就可以算齣基本的營收。但是預期獲利要抓多少纔是閤理的?這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說白一點就是在公司可以維持的情形下要賺多賺少而已,而這報價當然也要客戶端買帳纔行,而賺多也不盡然是設計公司可以獲取暴利,純粹是讓開辦公司時的費用較快攤提結束罷瞭。
 
在設計案完整被執行的過程中,大概會有約莫十五個工種進駐,而大部分的設計師會有挖東牆補西牆的謬誤觀念,木工少賺的部分就用油漆的獲利來補,這是很不科學的思考方式。因為並不是每個案子都可以被執行完畢,例如以虧損成本的狀態在執行拆除,妄想之後的其他工程再把它補迴來,但是如果拆除完之後業主就臨時決定要解約,那麼這些開銷不就變成虧損的支齣瞭嗎?
 
看起來這好像是很基本的計算方式,但迴歸到最實際的基礎來迴推,知道公司一個月的支齣是多少、需要接多少案子纔能和開銷打平甚至有所獲利,在這個大原則之下,起碼做到收支平衡是沒問題的。如果積極想獲利、卻又不願意降價的公司,就會主動去爭取案子,增加得到大案子的機會;而會以量製價的公司,則多半是來者不拒,以薄利多銷的概念為主打,至於品質如何就姑且不討論瞭。以前麵提到的報價概念而言,設計公司如果把非必要的支齣也算進報價裏,這是為瞭滿足設計端的獲利慾望;而如果將非必要收入當成營收的話,這就關係到設計師的職業道德瞭。因此在正常的狀態下,一間公司的年度支齣應該是定額的,在編列年度預算時就會被計算好的,不可能是根據當下的狀況浮動。這好比一對新婚夫妻的生育計畫,應該是因應彼此生涯規劃做齣的討論,而不可能因為住到很大的一間房子就決定要多生幾個孩子,住到比較小的房子就臨時決定不生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種旁觀者清,又感同身受的筆觸,深刻地剖析瞭設計行業的現狀和未來走嚮。他不僅僅是在談論設計本身,更是觸及瞭設計與商業、與社會、與人性的深層聯係。書中關於“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的論斷,在我看來,並非聳人聽聞,而是對行業發展趨勢的一種預警。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邏輯推理,讓我們理解瞭這一趨勢背後的驅動力,以及它對我們每一個設計從業者可能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停留在對現狀的批判,而是提齣瞭“江湖智慧”這一概念,為我們指明瞭一條在不確定時代中保持競爭力的道路。這種智慧,不是簡單的技巧堆砌,而是對行業本質的深刻理解,對風險的敏銳判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清晰認知。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獲得瞭一副“透視鏡”,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設計行業的“江湖風雲”,也更加明確瞭自己在其中的方嚮和使命。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一記響亮的警鍾,也是一盞明亮的燈塔。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一個極具衝擊力的觀點: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在未來十年內將麵臨巨大的挑戰,甚至可能消失。這讓我瞬間警醒,因為我正是身處這個“個人服務”的設計領域。書中對這一現象的分析,並不是簡單地歸咎於技術進步,而是深入剖析瞭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客戶需求的迭代,以及設計行業自身的演進規律。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揭示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這些身處睏境的設計師指明瞭齣路。他提齣的“江湖智慧”,並非是那些虛無縹緲的理論,而是基於長年纍月在設計領域的實踐經驗,提煉齣的 actionable insights。這些智慧,幫助我理解瞭如何在高壓和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核心競爭力,如何與客戶建立更深層次的信任,以及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清晰和方嚮感,不再像過去那樣茫然無措。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那種略帶滄桑又充滿力量的字體,以及抽象的圖形,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身是一名在設計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看過太多關於“成功學”的書籍,也接觸過不少自詡為“大師”的人。這本書的標題直擊痛點,點齣瞭很多睏擾我們這些基層設計師的現實問題。尤其“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這個論斷,聽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細想之下,又似乎隱藏著某種必然的趨勢。我們是否真的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而身處一個即將被淘汰的領域?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技能,是否還能支撐我們走過下一個十年?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這個“江湖”的,他的“智慧”又是指什麼,能否為我們在迷茫中指引方嚮,讓我們擺脫“僞大師”的虛幻,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並在未來的設計生態中,開闢齣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裏麵究竟藏著怎樣的真知灼見。

评分

對於很多初入設計行業,或者還在行業中掙紮的同行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劑“強心針”。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洞察力和智慧。他坦誠地講述瞭設計行業的一些“潛規則”和“潛規則”背後的邏輯,讓我們這些“小白”能夠更早地認清現實,避免走彎路。尤其“10年內為個人服務的設計工作即將消失”這個論斷,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但作者的分析非常有說服力,他用數據和案例論證瞭為什麼會齣現這樣的趨勢,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書中關於“僞大師”的批判,也是一針見血,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否被那些虛假的“成功學”所濛蔽,而忽略瞭最基本的設計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實在的“生存指南”,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復雜的設計江湖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自己的價值,並且持續地成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洗禮。作者用一種近乎殘酷但又充滿智慧的筆觸,揭示瞭設計行業內部的種種亂象,以及那些隱藏在光鮮外錶下的危機。他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現實,比如同質化競爭的激烈,客戶對設計價值認知的模糊,以及設計從業者自身普遍存在的“技術焦慮”和“價值迷失”。書中對“僞大師”的犀利批判,讓我反思自己過去是否也曾在不自覺中被這種浮躁的風氣所裹挾,追求錶麵的光鮮而忽略瞭內功的修煉。作者提齣的“江湖智慧”,並非是套路化的技巧,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對行業本質的洞察,是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清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強調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萬人追捧的大師”,而是如何在設計這片“江湖”中,做一個有價值、有尊嚴、能夠持續發展的“江湖人”。這種務實而深刻的理念,讓我備受啓發,也看到瞭走齣睏境的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