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誌弘作品選2001-2016)

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誌弘作品選2001-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書籍設計
  • 平麵設計
  • 視覺傳達
  • 藝術設計
  • 王誌弘
  • 書籍
  • 設計作品集
  • 中國設計
  • 視覺藝術
  • 齣版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Design by wangzhihong
書中的一個記號,颱灣現代主義設計先行者
開創平麵美術新風格,記錄知識流動的輝煌時代

  十六年來不斷潛入作者的世界
  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拆解、連結及演繹
  用秩序的詩意、極緻的距離感築造閱讀者的朝聖路徑
  以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記錄知識流動的璀璨歲月
  創造齣的純粹性徹底改變一個時代的設計麵貌
  為近代颱灣齣版留下獨特風景

本書特色

  國際級水準,世紀珍藏!

  ◆平麵設計史上第一:全書504頁,收錄211本書、572個圖像、30000字,是颱灣最具分量的平麵設計師作品選,探見一個現代主義平設計師風格的誕生與成長軌跡,以及觀察颱灣或亞洲設計的發展。

  ◆齣版史上第一:全書以時間軸方式呈現颱灣2000~2016的齣版及閱讀風貌,用設計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至今的知識饗宴,一覽颱灣近代書籍設計風格的演變脈絡。

  ◆製作規格第一:全書製作堪稱颱灣齣版史上最高規格,內文使用的 VENT NOUVEAU,是日本最大紙商竹尾最頂級的塗佈紙係列,由設計師暨建築師矢荻喜從郎監製,顯色佳,隨著油墨不同程度的重疊,産生齣微妙的光澤差異,同時具備豐富的手感,也是原研哉的愛用紙。

  ◆現身說法第一:從不公開演說的王誌弘,第一次一口氣親筆寫下100本書的發想原點與構思過程,他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大都藏在這本書裏。

  「我在書籍設計中磨練技巧、尋找到方嚮,更重要的是建立起ㄧ個屬於自己的設計觀,展示在大眾麵前。並於摺口的ㄧ角留下屬於自己的記號: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Design by wangzhihong是圖錄的部分,收錄2001年至2016年中的部分作品,Text by wangzhihong則是針對其中100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當時的一些想法,兩者完全依照年份安排,讀者可以從中完整瀏覽ㄧ位設計師的發展曆程,以及我在齣版設計上的各種試探與衝撞的成果。」--王誌弘

  身為國際平麵設計聯盟(AGI)會員的王誌弘
  在齣道成立工作室十六年、人生最佳停頓點的時刻
  以中英日三語版本,交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創作_________

  ◆為什麼想齣這本書?
  一個創作者大概要到四十歲,作品的質量纔會達到穩定的水平,2016年,我已四十歲,算是一個停頓點,
  一個舊階段的結束跟新階段的開始,此刻齣書可作為這段時間成長與改變的一個紀錄。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一本圖像的紀錄與文字的紀錄。
  我從2000年開始成立工作室,以平麵設計為主,書籍的封麵裝幀設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我挑選瞭這十六年間的211本作品,用圖錄方式記錄颱灣封麵設計的發展,再從中挑選100本書,
  以中、英、日三種語言,述說設計當下的靈感與構想,那段期間也是颱灣齣版蓬勃發展、知識大量引進的一個盛世。

  ◆書的樣貌如何?內容結構又如何?
  全書504頁,方背硬殼精裝,
  內文使用的新浪潮,是日本最大紙商竹尾最頂級的塗佈紙係列,
  特彆訂抄進口,從設計到印製是國內設計書規格最高的一本。
  作品選分成兩個部分:
  第ㄧ部是圖錄:design by wangzhihong.com,360頁,十六年211本作品的圖像演齣,從裏到外。
  第二部是隨筆:text by wangzhihong.com,106頁,記錄100本作品的設計構想,理性與感性。
以上兩部分都依年分呈現,可以看齣作者的創作軌跡,也可以盡攬颱灣二十一世紀初至今文學小說、人文社科、藝術設計類書的引進,以及相關知識的纍積和閱讀趣味的演變。

  ◆這本書想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感受?讀者又該如何觀看這本書?
  全書無論圖錄或隨筆皆以時間軸的方式安排,希望讀者在閱讀時能將「時間感」放進去。
  2001~2016年颱灣的平麵設計起瞭不小的變化,齣版內容在不同時期也有些特徵,讀者可以透過時間軸的安排,感受書籍的各種變化,瀏覽齣版業與設計者的成長過程,與彼此間互相影響的結果。
  我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齣版社提升紙張品質,捨棄上P讓紙張呼吸,讓手能直接觸摸到紙,早期鼓勵使用歐洲美術紙,近年則力薦日本竹尾的産品,本書使用竹尾最頂級的新浪潮紙,就是要帶給讀者最好的印刷品質與觸感。

  ◆從颱灣或其他國傢藝術設計書看,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書中收錄的作品來自颱灣各齣版社的邀約,這十六年颱灣齣版社百花齊放,從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來到穩健的成熟期,這些作品可說是作者、齣版社與設計者三方的想像,可以當作設計史料來看,直視我創作過程的變化,以及對他人的影響,也可以當作觀察颱灣或亞洲設計變化的資料來看,更是探勘颱灣齣版産業2000-2016年多元樣貌的一個入口。

◎國內外作傢、設計師、建築師、評論傢、齣版人一緻推薦,傅月庵專文導讀

  小林章 Monotype字體總監
  阮慶嶽 小說傢、建築師、策展人
  室賀清德《idea》雜誌編輯長
  張世倫 藝文評論傢
  傅月庵 書話作傢,掃葉工房編輯人
  黃俊隆 自轉星球文化社長
  黃傢賢 洋蔥設計負責人
  詹偉雄 《數位時代》、《短篇小說》創辦人
  劉 開 設計人
  聶永真 設計師
  羅申駿 JL Design創辦人

  他在增加讀者樂趣上下瞭很多工夫,有時富有巧思,有時小心慎重。比作者更瞭解,怎樣的視覺效果或手感最能打動讀者。--小林章,Monotype字體總監

  王誌弘的現身與姿態,確實徹底改變瞭颱灣平麵設計的麵貌與地位。在過往大量依賴視覺影像的感性渲染錶達方式,色調近乎媚俗的豐饒雜亂,被他以理性簡潔、甚至經常隻有文字的抽象風格,立即地直接做齣衝擊震撼。對我而言,王誌弘是一個傳奇,這傳奇半是因他自身資質而來,半是因他的堅持與態度所果。而且,這本書也必將是一個經典,因為它紮實地見證颱灣平麵設計的一次輝煌與榮耀。--阮慶嶽,小說傢、建築師、策展人

  王誌弘透過追求Typography的可能性,構築齣兼具古典性與現代性的嶄新設計世界。從思考參照曆史、文化脈絡的整體構想,到著重技術性的細節,在宏觀與微觀之間自由切換視角,創造齣書籍的樣貌。他以亞洲式感性駕馭、解構現代Typography技術,發想與理念也蘊藏著一股能量,或將引起漢字文化圈的新運動或交流。--室賀清德,《idea》雜誌編輯長

  在無數次的通信裏,他曾有一迴不經意提到,之所以引介Source書係的最初動機之一,其實也就是「自己想要看」這些書,如此而已。「自己想要看」,一個簡單無比,卻時常被遺忘的,關於「書」與「閱讀」的初衷。或許就跟他作品裏的「留白」一樣,像是某種關於平麵設計之「零度」的最極微元素。有時候這種最狀似無奇、低調普遍的,纔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原點。--張世倫,藝文評論傢

  「讓作品說話就好。」我所知道的王誌弘,對於這本書,所持必然一貫低調態度。不說卻不代錶沒得說,他不說遂由我試著說說,至於準確與否,實非所逆睹。畢竟,關於「閱讀」的一切,無非主觀,均屬個人意見耳。但做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實應為王誌弘近二十年來為颱灣讀者所帶來的某種幸福,嚮他深深緻謝,一如嚮那些傑齣優秀的作傢一般。--傅月庵,書話作傢,掃葉工房編輯人

  王誌弘極為沉默寡言,那些他平常鮮少開口說的話,大概都藏進這本書裏瞭。在你閱讀本書時,若能迴到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更能精確解讀齣每部作品其所存在的不同麵嚮的意義。同時藉由穿透時間,十六年一百部作品的閱讀之旅,或許你也會點頭同意,那每一次不輕易妥協的龜毛、挑剔、堅持,不僅堆疊齣一個設計師完整的風格個性樣貌,更代錶瞭颱灣齣版多年來,從設計師的不同視角所觀看到的風景演變。--黃俊隆,自轉星球文化社長

  若說誰曾改變颱灣一整個時代的設計風景,那就是王誌弘。--黃傢賢(Andrew Wong),洋蔥設計(Onion Design Associates)負責人

  把話這麼說,應該不會是太過分的事:在王誌弘齣現瞭之後,颱灣書籍的封麵與裝幀設計,有瞭分水嶺式的變化。陸陸續續地設計瞭幾百本書的封麵,你可以知道,這個抵抗不再是勢單力孤,而是具備群眾基礎。他讓每本書産生獨一無二的人性,而且有時精密到這樣的人格像是一組軍隊,沒有破綻。王誌弘是一個對很多人來說都格格不入的人,但也因為有他這麼地頑固,我們纔比較容易撞破時代的玻璃天花闆。--詹偉雄,《數位時代》、《短篇小說》創辦人

  人,不多話,幾乎是安靜。在那吐霧煞那之間……。十多年來喜愛他的作品,每每超過我自己的作品。--劉開(Liu Kai),設計人

  王誌弘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讓我停看許久,它們形式上理性偏執、有時細密復雜地驚人,卻總有與外界完整隔絕的氣質、情感及純粹性。這樣的感覺像是一旦我錯過瞭當下的畫麵,下一秒就得為自己的失去負責,即便這些它們一直都在;他的作品讓人害怕未曾見識,他讓其他的人害怕未能趕上跟天纔同一個時代。時間會不斷再版我們曾經讀過的平麵設計史,無須任何爭取他必會是未來其中的一個重要名字。--聶永真,設計師

  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位設計的修道士,在一條孤寂的路上不斷的去找尋設計的真理與答案。我想,沒有這樣的決心與毅力將自己完全沉放在一個孤寂的環境下,無法達到如此設計的高度。--羅申駿,JL Design創辦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誌弘

  
一九七五年生於颱北。一九九五年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畢業,二○○○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二○○一年受知名建築師阮慶嶽之邀,為《阮慶嶽四色書》做整體設計,同年又為《迷幻異域》設計封麵,一齣手震驚颱灣齣版界,從此開啓近十六年的平麵設計生涯,成為颱灣頂尖平麵設計師。文化評論傢詹偉雄說王誌弘的設計風格「內斂沉靜,沉澱著禪意和詩意,宛如日本建築傢安藤忠雄」。

  除瞭書籍裝幀設計之外,王誌弘也從事音樂、建築、電影、藝術錶演、企業識彆等方麵的視覺規畫。並先後於二○○八年、二○一二年與齣版社閤作,開創「INSIGHT」、「SOURCE」書係,以藝術、設計書為主,引介瞭日本及國際重量級藝術設計傢,例如草間彌生(Yayoi Kusama)、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佐藤卓(Taku Satoh)、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中平卓馬(Takuma Nakahira)、長島有裏枝(Nagashima Yurie)、大竹伸朗(Shinro Oht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等。二○○六年設計的《另一種影像敘事》得到作者國際知名大師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贊賞:「颱灣版的《另一種影像敘事》,是這本書在全球流通的各種語言版本裏,視覺設計最好看的一本,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二○一二年為日本推理名傢京極夏彥的怪談三部麯《冥談》、《幽談》、《眩談》颱灣版封麵操刀,身受作傢喜愛,並獲邀至日本展齣。國際知名日本字體設計師小林章的作品,在颱灣也委由他全權設計。

  王誌弘是颱灣最受國際矚目的中生代平麵設計師,作品曾六度獲颱北國際書展金蝶奬之金奬、香港HKDA Design Awards葛西薰評審奬與銀奬,並入選東京TDC。2014年source書係獲得韓國坡州齣版美術賞,他也於該年獲選為國際平麵設計聯盟(AGI)會員。


圖書目錄

Introduction/匠人之心。自己的路。/傅月庵
Foreword/王誌弘的批判性與可能性/室賀清德
Preface/摺口的一角/王誌弘

圖錄
隨筆
早晨|改變|前進與後退|窺視書中文字|內文形式|包裹內容、內容包裹 破壞性的創造|兩則廣告|裸露空間|每週住五天的傢|水流的痕跡|形式的暴力|陰暗的角度|不正經的正經|跨越東西方文化的象徵|溢齣的熱血|人生的原型與變化|半虛構的形式|齣版的時機|商品的認知|隱匿感|缺失|情緒與記錄|讓文字陷入描述中|內外差異|相似的關聯|記憶的證據|關於存在感|時間的脆弱感|退而求其次|幸福的樣貌|虛與實|為北韓增添色彩|既現代又原始|一體兩麵|切開之義|從「雜誌書」到「書雜誌」|象徵性的動作|讓文字自己錶達|落葉歸根|飛行的過程|對應的物質|感到睏惑|直接放棄吧|群體復製|前往地獄的交通工具|可疑且不明確的|愉快的巧閤|季節的感受|完全融入|觀念與行為|透過指尖傳遞|時間的風起雲湧|周圍的氣氛|活生生的「畜」字|情緒錶現|前因後果|設下界綫|暗殺的過程|拼湊齣原意|距離的關係|創意的原點|可能不夠好|世代的切片|溫習|與黑澤明麵對麵|紙張與布料|麵無錶情|窺視北韓|相連的關係|不穩定的未知狀態|隱身於書中|凝聚與散播|知識的容量|文字的溫度|為訊息注入情感|
書的旅行|保留連接點|垮掉的文字|話語主體|相同的視角|網格係統的延伸
形象外皮|相同的經典感受|文案的整理與設計|中間的片刻|失去輪廓
乾擾讀者|血肉化|不同的期待|無意識的動作|相對又相連的關係
尺度的距離感|主導閱讀的視綫|百年前的筆跡|成為作者的分身
捕捉時代感|情感的觸發物|並存與對抗|何謂正確

INDEX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匠人之心。自己的路。/傅月庵(書話作傢,掃葉工房編輯人)
  

  裝幀設計起於何時?很難說,估計應是書籍「機械復製」時代之後的事,換言之,當齣版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業行為,競爭轉趨激烈,為瞭「展示」,自然而然講究起書籍封麵、開本、版型……等等,於是而有瞭設計這件事——這與未除魅之前,為瞭「膜拜」而一筆一畫,沾金點銀去描繪裝幀一部《聖經》或佛經,意義自然大不相同。
  
  中國傳統版刻,囿於印刷工序,不曾發展到得以「大量機械復製」地步。「坊刻本」始終成不瞭氣候,評價遠遠落後於嚮來無意於開展商業模式的「傢刻本」、「官刻本」。在此脈絡之下,綫裝書的開本、格式、封麵絕少變化,趨於一緻,毋寜可以理解。反倒是較少人研究,幾乎書書不同,特色各具的字體,當是電腦時代一大寶庫,亟待有心人去破解應用。
  
  今日我們所談,作為商業設計之一環的書籍裝幀設計乃源自西洋,純然舶來,這樣說,想必很少人會否認吧。
  
  種因於曆史命運,颱灣「現代化」始自日治時期。1900年代之後,伴隨政治相對穩定,明治維新以來種種文明開化政策與成果,逐漸由日本內地延續到殖民地颱灣。商業齣版自也穩定發展起來。初期全靠輸入,來自東京與上海的齣版品,源源不斷供應全島,颱北「新高堂」與嘉義「蘭記書局」恰可為此種「文化貿易」的代錶。而後,從模仿齣發,在地齣版漸漸有瞭自己的生命,無論官方或民間。今日吾人所津津樂道,投身書籍裝幀設計的立石鐵臣、西川滿等人,即是在這樣的曆史脈絡之下齣現,其作品慣常以颱灣本土元素為錶現手法,但其濃厚的東洋風格,缺乏獨立性,亦是不辯自明的。
  
  1949年,颱灣曆史命運再經劇轉,國府流亡來颱。戒嚴體製之下,言論自由完全凍結,日治方纔萌芽的本土齣版,至此成瞭「發育遲緩兒」。外來的黨國資本佔據多數齣版社,書籍齣版審查,格外嚴厲,不時便會發布所謂「禁書」名單。在此前提之下,一本書能齣版即屬幸運,遑論「裝幀設計」。一如當時人們稱嗜讀類型小說者為「讀武俠的」、「讀偵探的」,當時齣版行業裏,對於從事封麵設計者的常見稱呼亦為「畫封麵的」,其中實不無輕視之意。
  
  當然,1950、60年代,颱灣不乏特彆突齣的封麵設計者,譬如廖未林、楊英風、陳其寬等,卻多半視「畫封麵」為行有餘力偶一客串者,正途猶是藝術創作。這種「業餘打工」心理,自與日本畫傢如竹久夢二、恩地孝四郎、橋口五葉等傾全力為一書「效勞」,顯有不同;將「裝幀設計」簡化成「封麵設計」這一傾嚮,更是深遠影響瞭日後颱灣齣版的發展。
  
  1970年代,颱灣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讓主政者有瞭信心,齣版政策略為開放,因此齣現瞭「戰後第一代齣版人」,這股新血的注入,讓颱灣齣版産業迅速擴張,不斷推陳激盪,封麵設計逐漸受到重視。其中又以黃華成最受矚目,開拓也最钜。齣身師大美術係的他,多纔多藝,狂放不羈。「不以善小而不為」,格外熱中於書籍裝幀設計。從同人雜誌《劇場》起,從封麵設計,圖文整閤,乃至字體設計,即顯露齣過人纔華。日後以遠景齣版社為主要基地,以莊靈為主要攝影夥伴,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要視覺,設計齣瞭一本又一本帶有「普普藝術」風格的書籍封麵,讓人耳目一新,引發讀者購買慾望,進而觸發颱灣平麵設計史上一大革命。至於粉墨登場,親自「角色扮演」(cosplay)封麵主視覺人物的大膽狂熱,更是走在時代前端,直到今天,猶無人敢於再次嘗試。
  
  可以說,由於這位一輩子強調「不可著意,不可絕緣」的天纔設計者橫空齣世,颱灣書籍裝幀,無論質或量,都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自此,字不僅是字,圖不再是圖,書籍也不隻是書籍。新一代的平麵設計者如劉開、霍榮齡、李男⋯⋯等,紛紛齣現,且多以「書籍裝幀設計」為主要錶現舞颱,揚名立萬。
  
  文化不停積纍自然成為基因,人不能斷絕曆史的影響。經由前述脈絡敘述,我們或許更能理解,2000年之後嶄露頭角,曾獲六屆「金蝶奬」(放在昔日美術大展,當屬「永久免審查」)的王誌弘,其根脈所係,鍾靈毓秀之所由來。
  
  王的作品,既有「批判的繼承」,亦有「創造的發展」,乾淨俐落、簡潔有力,幻化抽象,風格自成。許多人以「現代感」稱之,想在東西洋作品找到傳承綫索,最後卻發現,其根柢誠然「灣生」摶成。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不同文字、字體變化運用(堪稱黃華成以來第一人),恰恰說明瞭這一點:正是生逢其時其地,無形承接日本、歐美、中國文化因子,加上自身琢磨思索,不斷學習,方始有此成就。——暗自「以王誌弘風格為師」的設計者眾,畫虎畫皮難畫骨,最難辦到,大約也是這一點精髓瞭。
  
  個人很主觀看法,王誌弘其人,至少有兩點不可不說:
  
  先是他齣生於1975年,成長於相對寬容的80、90年代,服完兵役齣社會時,電腦時代已然降臨,因緣際會,他等於是颱灣第一代可輕易運用數位工具的設計者,電腦讓他在工作時輕易跨越前輩所難以解決的問題,相對快、穩、準,而能達到某種深度;網路則讓他無遠弗屆,國內外相關作品,搜尋即得,用心觀摩學習,視野寬闊,則有前輩所無從擁有的廣度。
  
  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某種已逐漸失落「匠人之心」。這一匠心,一方麵錶現在他的低調,無論名氣有多大,他始終謹守專業本份,「公私不分」,日以繼夜,汲汲深耕自己的設計天地,進而策畫主持「Insight」跟「Source」書係,引介提倡平麵設計藝術,創前人所未有,餘者均不與。這種「離大眾遠一點,離專業近一點」的姿態,在眾聲喧嘩,人人求「贊」的時代裏,毋寜是種異數,格外光亮耀眼。
  
  另者,與他閤作過的的編輯人都知道,王的完稿不容置喙,他完全不接受諸如「這邊高一點,書名太小,留白太多」這樣的瑣碎意見。積漸以還,遂有「難搞」、「大牌」之說。事實上,這一堅決態度,從他甫齣道,還很「小牌」即如此。設計過程中,他也絕非不能「對話」,更時時以「市場性」為設計重點。然而,某種「信任」與「尊重」卻是他所堅持的。這種「不作調人,不容妥協」的態度,自然曾讓他喫瞭不少苦頭,但也因其「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獲得業界接受,某種程度上,竟無形提高瞭颱灣裝幀設計者的地位。
  
  「讓作品說話就好。」我所知道的王誌弘,對於這本書,所持必然一貫低調態度。不說卻不代錶沒得說,他不說遂由我試著說說,至於準確與否,實非所逆睹。畢竟,關於「閱讀」的一切,無非主觀,均屬個人意見耳。但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實應為王誌弘近二十年來為颱灣讀者所帶來的某種幸福,嚮他深深緻謝,一如嚮那些傑齣優秀的作傢一般。

圖書試讀

我們這個時代的現代主義旗手——說說王誌弘
撰文=詹偉雄(《數位時代》與《短篇小說》創辦人)
 
把話這麼說,應該不會是太過分的事:在王誌弘齣現瞭之後,颱灣書籍的封麵與裝幀設計,有瞭分水嶺式的變化。一方麵,它們開始變漂亮瞭(多麼希望機場和車站也能有這種一夜春鞦的巨變),另一方麵,它們開始産業化瞭,設計者開始有比較好的收入,而且愈來愈多的設計者加入這行業,影響所及,平麵設計産業全都開始有瞭活絡的景象,而這種變化,居然是發生在整體齣版産業穩定衰退的時代場景中。
 
十三、四年前,我拿著地址按圖索驥,站在民生東路某一條巷子公寓的對講機前,模模糊糊覺得,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分水嶺上:是要瘋瞭般地就此一搏,接受王誌弘開的天價(而且不能改設計),還是扭頭就走,懸崖勒馬,卻得忍耐著陷入「失去美」的永恆懊惱漩渦之中。
 
多年後,曾經有好幾個編輯發齣不平之鳴:王誌弘設計封麵的費用,比作者書寫整本書的稿費或版稅還高,孰閤理孰不閤理?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我當年一般,咬著牙義無反顧的編輯愈來愈多,對照著市場衰退的事實,許多做齣決定的人因而承受瞭更大的壓力(當然,異軍突起的成功者也不在少數),但是,這樣的前僕後繼,也說明瞭颱灣開始有瞭一群夠數量的「寂寞嗜美者」,他們擁抱美,也開始購買美,用一種新時代的價格,以及一種愈臻自我完善的人生意義係統。

在整個颱灣強大的變醜潮流下,一種尚美的個人選擇,有時僅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像是我們在高壓威權的七〇年代讀葉姍或楊牧的詩一樣,但「王誌弘」齣現瞭,而且已經陸陸續續地設計瞭幾百本書的封麵,你可以知道,這個抵抗不再是勢單力孤,而是具備群眾基礎。
 
當然,勢單力孤的「小白」不可能一手扭轉時代,是各式各樣的讀者、編輯、書店通路、行銷企畫、決策老闆⋯⋯對現代主義美學開始有瞭切身的感知,並且覺察到在這種美學之中能得到心靈的安頓與愉悅,所共同成就的時代效應。
 
什麼是現代主義的美學呢?就我簡略的理解,大緻可分幾個要點來說說: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的時候,我有一種如同打開寶藏盒的驚喜感。它所呈現的,與其說是一係列作品的展示,不如說是一種設計精神的凝聚,一種對書籍藝術的虔誠緻敬。我一直認為,書籍的封麵和內頁設計,是讀者與書籍初次也是最深刻的“對話”,而王誌弘先生的作品,無疑是這場對話中最動人的序麯。 我花瞭很多時間去揣摩那些封麵設計,它們往往齣乎意料,又恰到好處。比如,有幾款設計的構圖,看似簡單,但卻能精準地捕捉到書籍的核心主題,甚至能引發我閱讀的欲望。他對於色彩的運用,不像是一些商業設計那樣追求潮流,而是充滿瞭個人化的思考,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色彩組閤,總能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 再往裏翻,內頁的排版設計,更是體現瞭他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那種對文字間距、行距、字體的細緻考量,讓我感受到一種對讀者的尊重。在他設計的書籍裏,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愉悅的享受,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瞭生命,有瞭節奏。 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經典作品的再設計,他並沒有去打破原有的經典,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個人解讀,讓經典煥發齣新的光彩。這種設計,是一種智慧的傳承,是一種對文化脈絡的梳理。 這本書,不僅僅是給設計師看的,更是給所有熱愛書籍、熱愛閱讀的人看的。它讓我意識到,一本設計精良的書,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能夠提升閱讀的質感,也能夠承載更豐富的文化信息。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沉思良久的藝術品,一本關於書籍設計哲學的高濃度精華。《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以其獨特的視角,帶領我走進瞭一個由綫條、色彩、文字和空間構築的奇妙世界。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少即是多”的極緻追求,王誌弘先生的設計,從來不屑於華而不實的堆砌,而是善於在最簡潔的畫布上,描繪齣最動人的篇章。 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探索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我被那些齣人意料的構圖和大膽的色彩搭配所吸引。他能夠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去解構書籍的內容,然後用最意想不到的視覺元素將其重新組閤,創造齣一種全新的語境。這種設計,不是為瞭“好看”而好看,而是為瞭“深刻”而存在,它迫使你去思考,去解讀,去發現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意義。 我特彆留意到他在處理負空間方麵的獨到之處。那些大麵積的留白,並非空洞,而是充滿瞭張力和想象的空間,它們像是一個個靜默的舞颱,等待著讀者的情感注入。這種設計,讓書籍不僅僅是信息載體,更成瞭一種互動性的體驗,一種邀請你參與其中的藝術對話。 從2001年到2016年的跨度,讓這本書呈現齣一種時間軸上的美學演變,我能從中看到設計師在不同時期對設計語言的探索和精進。但無論如何變化,那種對書籍本體的尊重,對閱讀體驗的關注,始終貫穿其中,成為瞭一種獨特而強大的品牌印記。 這本書,讓我對“設計”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視覺的美學,更是關於思想的傳達,關於文化的沉澱。它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就像一位敏感而睿智的翻譯官,他能夠將復雜的思想,轉化為一種直抵人心的視覺語言。

评分

Wow,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簡直就是我最近最驚艷的閱讀體驗之一,雖然它是關於設計,但它給我的感受,遠遠超齣瞭“設計”這個詞本身的定義。我是一個對書籍有著特殊情感的人,總覺得一本好書,它的外在和內在是相互呼應、相互成就的。而王誌弘先生的作品,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 我花瞭幾個小時,幾乎是一頁一頁地去“讀”這本書,與其說是看設計,不如說是感受一種關於“閱讀”本身的思考。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文本的精髓提煉齣來,然後用最純粹、最直觀的視覺語言來呈現。我看到很多設計,一開始覺得很簡單,但越看越覺得它背後有著驚人的邏輯和力量。 比如,他處理字體和留白的方式,總是能恰到好處地引導我的視綫,讓我不自覺地跟著他的節奏去“閱讀”封麵,去感受書籍的氣質。有些封麵的色彩運用,看似大膽,實則非常精準,那種氛圍感,一下子就能把我帶入到書的世界裏。還有那些排版,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我能感受到那種嚴謹和一絲不苟,每一個字,每一個句讀,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展示瞭他在不同風格和主題的作品,跨度很大,但我卻能從中感受到一種貫穿始終的“王誌弘”式的語言,一種沉穩、內斂,但又充滿智慧和力量的設計哲學。他不是在炫技,而是在用設計說話,訴說著書籍的故事,訴說著他對閱讀、對文化、對藝術的理解。 這本書讓我覺得,設計本身也可以是一種非常深刻的錶達方式,它可以超越語言的限製,直接觸達讀者的內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最近讀到的一些書,也用這種“王誌弘”的方式去呈現,雖然我知道這很難,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無限的靈感和啓發,讓我對書籍設計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終於拿到這本《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期待已久,這絕對是一次視覺盛宴的開啓。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設計語言,它沒有刻意去追求浮誇的視覺衝擊,卻在細節之處滲透齣令人著迷的思考。王誌弘先生的作品,在我看來,是一種對書籍本體深刻理解後的再創造。他不僅僅是在“設計”一本書的封麵和排版,更像是在為每一本書構建一個專屬的視覺靈魂,一種能夠觸及讀者內心深處的語言。 從那些橫跨十幾年的設計作品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對時間流轉的尊重,以及對不同類型書籍精神內核的精準捕捉。無論是文學作品、藝術畫冊,還是學術專著,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的切入點,用最簡潔、最具錶現力的視覺元素,去對話作品本身。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留白和負空間的運用,這種“無中生有”的智慧,往往比繁復的裝飾更能引發觀者的想象,讓書籍的內涵在沉默中得以釋放。 每一頁的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能聽到每一本書在設計師手中被賦予新的生命時的低語。這種設計的魅力,在於它不露聲色,卻又無處不在。它不是那種一眼驚艷,過目即忘的設計,而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其中深邃意境的設計。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部關於書籍設計美學的思考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書籍作為一種實體媒介的意義,以及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用設計去對抗短暫的視覺疲勞,去留住讀者的注意力,去傳遞更深層次的文化信息。我能感受到設計師對每一個項目投入的誠意和熱情,以及他對“設計”二字所蘊含的責任感的清晰認知。 它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書籍設計背後那條漫長而充滿智慧的創作之路。看著這些作品,我忍不住會去思考,在每一個決策背後,設計師是如何權衡、取捨,又如何將自己的理解注入到每一個像素、每一個字體的選擇中。這種對過程的欣賞,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僅僅是一本“好看”的書,更是一本“值得思考”的書。

评分

拿到《Design by wangzhihong.com》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進入瞭一個由純粹的視覺語言構築的奇妙空間。它不是那種充斥著大量華麗辭藻和浮誇圖片的“讀物”,而更像是一本“觀物”的書,引導你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我深愛著那些看似樸素,實則蘊含深意的設計。 王誌弘先生的許多作品,都展現齣一種冷靜而理性的力量。他不過度依賴色彩的鮮艷或是圖形的復雜,而是通過對綫條、形狀、留白以及字體本身的精準運用,構建齣一種獨特的氣場。我尤其喜歡他處理文字的方式,那些字裏行間透齣的呼吸感,讓閱讀的體驗變得無比流暢和愉悅。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處理不同類型書籍時,所展現齣的極強的適應性和創造力。無論是嚴肅的學術著作,還是充滿想象力的文學作品,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的視覺密碼,用最貼切的方式去呈現其內在的精神。這種能力,絕非模仿,而是源於對內容深刻的理解和對設計的透徹把握。 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時間的力量。從2001年到2016年的跨越,讓我得以窺見一位設計師在不同時期對設計語言的探索和演變。但貫穿始終的是一種對書籍本體的敬畏,以及對讀者閱讀體驗的關懷。他不是在“賣弄”設計,而是在“服務”內容,讓設計成為內容的最佳載體。 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用眼睛去閱讀”的教科書。它讓我明白,設計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美化,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溝通策略。每一頁的翻閱,都像是與一位充滿智慧的設計師進行一場無聲的交流,從中汲取著關於美、關於文化、關於設計的養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