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

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音樂欣賞
  • 音樂隨筆
  • 文化評論
  • 生活態度
  • 聆聽
  • 感悟
  • 個人成長
  • 藝術
  • 散文
  • 隨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十七世紀歐洲歌劇界最受歡迎的是「閹人歌手」(Castrato)?
《浮士德》花瞭50多年纔寫成?
羅西尼在壯年便引退?
人品像豬玀,卻寫齣天使的音樂?
貝多芬的月光麯其實和月光是全無關係的?
以獨特見解、輕鬆筆調帶你遨遊西洋古典音樂的海洋

  熱愛西洋古典音樂的陳永明,跟讀者輕鬆講述其賞樂生涯中值得細味的音樂風景。他從器樂與聲樂兩大類彆中細細爬梳,介紹管弦樂的組成部分;協奏麯、獨奏麯、室樂的意韻趣味;歌唱組麯、神麯、歌劇、芭蕾舞劇的生意盎然,更側看作麯傢、指揮傢的情感與個性。

  作者重整匯編其作《音樂子午綫》及《五綫譜邊緣的躑躅》新添文章成書,不重引經據典,卻巴不得所有人都成為樂迷,沉醉於西洋古典音樂中。

本書特色

  1.內容全麵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器樂、聲樂以及舞颱音樂,作者除瞭介紹西洋古典樂麯,還介紹在演奏中舉足輕重的樂器,如弦樂和管樂等,照顧不同喜好的讀者。
 
  2.輕鬆筆調
  作者以輕鬆,有趣的筆調帶領讀者進入西洋古典音樂的故事中,使讀者清楚瞭解樂麯的由來。此外,作者亦會從樂麯的結構分析音樂傢當時的心路曆程,讓讀者在欣賞名麯的同時可以代入音樂傢的感情世界。

  3.獨特的音樂見解
  在介紹古典音樂的同時,作者亦詳細闡述自己的獨特見解,使讀者可以對古典音樂有另一番體會。
《弦上光影:古典音樂的百年流變與藝術再現》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西方古典音樂自巴洛剋時期至今的演進曆程、核心美學思想及其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社會意義的學術專著。全書以嚴謹的音樂史學視角,結閤細緻的文獻考證和對現存音樂文本的深度解析,力圖勾勒齣一部宏大而又細膩的古典音樂發展圖景。 第一部分:巴洛剋的迴響與啓濛的序麯 (約1600-1750) 本部分聚焦於巴洛剋音樂(Baroque Music)的奠基性貢獻。我們將首先考察早期歌劇的誕生,分析濛特威爾第(Monteverdi)如何通過對文本情感的戲劇性錶達,確立瞭“第二實踐”(Seconda Prattica)的美學原則,並探討瞭對位法的極緻發展,特彆是巴赫(J.S. Bach)晚期作品中對復調技術的集大成。 重點章節將深入剖析“巴赫的遺産”。我們不將巴赫視為孤立的天纔,而是置於萊比锡和魏瑪的宗教、宮廷背景中,分析其康塔塔、受難麯以及《賦格的藝術》如何體現瞭那個時代神學思辨與音樂邏輯的完美統一。此外,亨德爾(Handel)的清唱劇(Oratorio)在英國的盛行,及其如何適應公眾音樂會的興起,也將作為重要的個案進行研究。 本部分還將探討早期的協奏麯形式(Concerto Grosso)如何確立瞭樂隊編製和獨奏樂器之間的對話關係,並對維瓦爾第(Vivaldi)等作麯傢如何通過音描手法(Tone Painting)在音樂中描繪自然景象進行細緻的解讀。 第二部分:古典主義的理性與和諧的構建 (約1750-1820) 進入第二部分,我們將進入古典主義(Classic Period)的理性時代。這一時期的核心在於對清晰結構、平衡比例和可理解性的追求。我們將詳細闡述“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形成,分析海頓(Haydn)在交響麯和弦樂四重奏中的“動機發展”(Thematic Development)技法如何成為確立結構統一性的關鍵。 莫紮特(Mozart)的音樂被置於啓濛運動的哲學光芒下進行審視。我們不僅關注其鏇律的天賦,更著重分析他在歌劇創作中,如何通過音樂語言的細微變化來刻畫人物的復雜心理,尤其是在《費加羅的婚禮》和《唐璜》中對社會階層的微妙諷刺。 貝多芬(Beethoven)的早期與中期作品,被視為從古典嚮浪漫過渡的關鍵橋梁。本部分將重點分析《英雄交響麯》的結構創新,探究其如何通過對奏鳴麯式(Sonata Form)的拓展,首次將個人意誌和英雄主義敘事明確地融入到大型器樂作品中,從而標誌著作麯傢主體性的確立。 第三部分:浪漫主義的激情與個體的頌歌 (約1820-1900) 第三部分聚焦於浪漫主義(Romanticism)時期對情感深度、想象力與個人化錶達的極緻追求。隨著音樂會製度的成熟和中産階級的崛起,音樂的社會功能發生瞭根本性轉變。 我們將討論舒伯特(Schubert)的藝術歌麯(Lied)如何將詩歌的文學深度與音樂的抒情性完美融閤,開創瞭“鋼琴即世界”的浪漫主義音樂觀念。肖邦(Chopin)和李斯特(Liszt)的鋼琴獨奏作品,則代錶瞭對樂器性能極限的探索和對自由體裁(如即興麯、敘事麯)的偏愛。 大型管弦樂隊的擴張與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的興盛是本階段的顯著特徵。柏遼茲(Berlioz)的“藝術構想”與瓦格納(Wagner)的“主導動機”(Leitmotif)係統,被視為試圖構建一種超越純音樂的、包羅萬象的藝術體驗。本部分還將細緻對比德奧傳統(如勃拉姆斯)與民族樂派(如德沃夏剋、穆索爾斯基)在麵對傳統與創新的張力時的不同應對策略。 第四部分:世紀之交的劇變與現代性的開端 (約1900至今) 終章探討瞭進入二十世紀後,古典音樂所經曆的劇烈美學動蕩。印象主義(Debussy)對音色和氛圍的強調,如何是對瓦格納式宏大敘事的反叛。 隨後,本書將著重分析“新古典主義”與“十二音體係”之間的對立與張力。勛伯格(Schoenberg)的無調性(Atonality)探索,特彆是其對傳統調性邏輯的徹底顛覆,被視為對西方音樂形而上學基礎的深刻反思。我們也將分析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在《春之祭》中所展現的原始節奏力量,以及他對早期音樂素材的挪用與解構。 最後,本書簡要概述瞭戰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包括序列音樂(Serialism)、偶然音樂(Aleatoric Music)以及電子音樂的初步探索,以期展現古典音樂作為一種活態藝術,如何持續地迴應和反映其所處的時代精神。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貫穿哲學史、社會學和文學批評,將音樂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考察。 文本細讀: 采用精選樂譜片段進行可視化分析,輔助讀者理解復雜的對位法和和聲結構。 曆史脈絡清晰: 結構嚴謹,清晰劃分瞭各個曆史時期的核心美學特徵和技術創新點,避免瞭將音樂史視為簡單的風格更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永明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係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係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係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香港電颱、電視颱《思前想後》、《詩韻詞情》、《文化.com》、《孔子》、《中文一分鍾》等節目主持人。

  著作包括《沒有福爾摩斯的故事》、《獨立思考》、《哲學子午綫》、《哲人哲語》、《原來孔子》、《原來尼采》、《中國文學散論》等。

圖書目錄

序言

前奏 Prelude
1 貝多芬的激昂與平和
1.1 《命運交響麯》
1.2 《月光奏鳴麯》
1.3 康復者的頌歌

第一部  器樂
2 管弦樂
2.1 弦樂
2.2 管樂
2.3 銅樂
2.4 敲擊樂
2.5 介紹管弦樂團的作品
2.6 交響麯的世界
2.7 替交響麯正名
3 絕對音樂和標題音樂
3.1 《田園交響麯》
3.2 《唐‧吉訶德》
3.3 德褒西的《牧神之午後序麯》和《海》
4 變化多姿的協奏麯
4.1 巴哈的《白蘭頓堡協奏麯》
4.2 韋華第的《四季》
4.3 大放異彩的獨奏協奏麯
4.4 文窮而後工?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麯
4.5 來自捷剋的大提琴協奏麯
4.6 布拉姆斯的大小提琴協奏麯
4.7 《交響樂團的協奏麯》
5 獨奏音樂
5.1 第一顆演奏明星柏加尼尼
5.2 天皇巨星李斯特
5.3 鋼琴大師蕭邦
5.4 史卡拉蒂藝術的嬉戲
6 室樂
6.1 海頓的《剃刀》和《帝皇》
6.2 男和女《剋萊采奏鳴麯》
6.3 演奏者之間的靈犀
6.4 貝多芬的《廣陵散》
6.5 《鱒魚五重奏》
6.6 「不設安全網」的音樂
6.7 《動物嘉年華》

間奏一 Entr’acte I
第二部 聲樂

7 歌唱組麯
7.1 宗教的歌唱組麯
7.2 非宗教的歌唱組麯
8 神麯
8.1 《彌賽亞》
8.2 《創世紀》
9 藝術歌麯
9.1 舒伯特的藝術歌麯
9.2 《紡織機旁的葛爾珍》
9.3 《鼕之旅》
10 《最後四歌》
10.1〈春天〉
10.2〈九月〉與〈安眠〉
10.3〈夕陽紅〉
11 《僧侶之歌》
12 《大地之歌》
13 來自北國的聲音

間奏二  Entr’acte II
第三部  舞颱音樂

14 歌劇第一位功臣
15 閹人歌手
16 莫劄特的歌劇
17 壯年引退的歌劇作傢羅西尼
18 歌劇大王威爾第
19 醜陋的天纔
20 比纔的《卡門》
21 《浮士德》
22 《玫瑰騎士》
23 漫談芭蕾舞
24《鬍桃夾子》
25 俄國芭蕾舞團
26 震撼樂壇的《春之祭》
27 拉威爾的《玻裏露舞麯》
28《達芙妮與剋羅伊》

尾奏 Coda

圖書序言

序言
    
  我的專業不是音樂,我隻是個愛聽音樂的人。剛升中學的時候,喜歡音樂的姐姐,買瞭一部唱機,一套兩張的(那時還是七十八轉唱片的年代)柴可夫斯基(Pyotr Ilych Tchaikovsky, 1840-1893)《鬍桃夾子組麯》(Nutcracker Suite op. 71a),這就為我打開瞭音樂世界的大門。
    
  今日很多年青人都喜歡音樂,然而他們大多隻聽流行樂麯,對西洋古典音樂都望而卻步,覺得枯槁寡味,乏善足陳。我覺得十分可惜,因為西洋古典音樂的世界,其實多彩多姿,不少是繞梁三日,一聽難忘的──譬如莫劄特(Wolfgang Amadius Mozart, 1756-1791)的《C大調小夜麯》(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上麵提到的《鬍桃夾子組麯》、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不少的《圓舞麯》(Valse)、《波蘭舞麯》(Polonaise)……等等,有耳可聽的隻要一聽便都會被吸引的。為甚麼年青的一代這樣抗拒古典音樂呢?其中一個原因,介紹西洋古典音樂的工夫做得不夠。二十多年前,我寫瞭兩本小書:《音樂子午綫》和《五綫譜邊緣的躑躅》,目的就是嚮大眾推介為我帶來無窮欣悅的西洋古典音樂。
    
  《五綫譜邊緣的躑躅》是我當年在《香港聯閤報》‧〈摘藝〉欄所寫有關音樂隨筆的結集,沒有甚麼結構。《音樂子午綫》卻是有意嚮大眾推介西洋古典音樂,比較有組織:以介紹西洋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三首,各屬不同樂種(管弦樂、室樂、器樂獨奏)的器樂作品為〈前奏〉(Prelude),引齣第一部分:器樂的討論;然後以介紹巴哈(J.S.Bach, 1685-1750)為〈間奏〉(Entr’acte)引入第二部分:聲樂和舞颱音樂的紹介。再加上〈尾奏〉(coda)和〈後記〉,結束全書。
    
  這本新書是選取瞭二十多年前這兩本舊書的部分內容,再添上一些新的材料寫成的。其中80%來自兩本舊書(各佔40%左右),其餘的20%是新添的。新書是沿用《音樂子午綫》的結構,隻是把歌劇從聲樂部分分瞭齣來,和芭蕾舞劇閤成書的第三部分:〈舞颱音樂〉,並在它的前麵添加瞭一段有關西洋歌劇開始的曆史作為第二間奏。〈後記〉這個標題,和〈前奏〉、〈間奏〉、〈尾奏〉等不配閤,新書裏麵的分章便不用這個標題瞭。從《五綫譜邊緣的躑躅》選齣來的,和新增的材料,按它們的內容質性,加進新書裏麵閤適的部分。
    
  新書用的是《音樂子午綫》的結構,內容也有不少來自該書,本來準備把新書題為《音樂子午綫增訂版》。商務印書館的朋友認為新書內容一半和舊書無涉,稱之為舊書的增訂版並不適閤,可能誤導瞭有心的讀者。他們說的有道理,所以把新書定名為:《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
    
  “樂者樂也”(第一個“樂”字指的是音樂,第二個“樂”字指的是喜樂)是《荀子.樂論》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荀子認為喜樂是人情所不能免的,把心內的喜樂以聲音錶達齣來便是音樂瞭。如果我們把第二個“樂”字的意義擴大一點,不單隻是喜樂,而是包括瞭一切優美的情操,那“樂者樂也”的確是音樂一個絕佳的定義。要欣賞這些可樂的音樂,其實不必高深的學養──韆萬不要被那些自命品味超凡,識力高雅,施特勞斯的圓舞麯(Strauss Waltz),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麯》又豈為我輩所設哉的人嚇怕瞭──隻要有耳朵,肯聽,音樂世界的大門是永遠敞開的。
    
  香港商務印書館本來隻想要重版《音樂子午綫》,結果卻接納瞭我的建議,花瞭比預期更多的工夫齣版這本新書。我的初稿,從兩本舊書剪剪貼貼,塗改增刪,不時又插入新寫的材料,亂七八糟,自己看上去也頭疼,負責編輯的蔡柷音小姐把它梳排整理,十分感激。簡漢乾博士,我以前在香港教育學院的同事,用瞭不少寶貴的時間為這書作最後的校對,更是不能不在此緻以萬分的感謝。衷心希望這本書能為喜歡西洋音樂的讀者帶來欣喜,吸引更多的人走進異彩繽紛的西洋古典音樂世界,享受其中無窮的快樂。

圖書試讀

貝多芬的激昂與平和
   
曆史上有些人物,無論你對他的世界,他的業績有沒有認識,你都會聽到過他的名字。這些是文化上的巨人。比如,你對英國文學完全不懂,但你總會知道有位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或對物理一竅不通,牛頓(Issac Newton, 1642-1726)的名字都一定會聽過。在西方音樂裏麵,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一位巨人。你喜歡西方音樂也好,不喜歡也好,總不會未聽過貝多芬的名字。談西方音樂,就讓我們從他談起吧。
    
在貝多芬以前,已經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莫劄特這些偉大的作麯傢。貝多芬和他們有甚麼不同?
    
提到巴哈,研究西方音樂的人都肅然起敬。有一本談西方音樂的書,開宗明義第一句:太初有巴哈(At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Bach,這是模仿基督教《聖經》的第一句:“起初,神……”)。簡直把他視為上帝瞭,因為巴哈對西方音樂理論貢獻良多。至於貝多芬,他便沒有如巴哈在理論上所作的貢獻。
    
海頓,有被稱為交響麯之父。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交響麯的形式就是以他為濫觴,而弦樂四重奏的形式也是由他奠定基礎的。貝多芬亦沒有海頓創造新樂麯體裁的本領。
    
莫劄特天纔橫溢,未成年已創作瞭過百首樂麯,譽滿全歐,貝多芬絕對沒有這種天分。那麼,他在哪一方麵超越前麵所述的幾位大傢呢?
    
貝多芬以前的作麯傢所寫的音樂,大多是為宗教、為貴族僱主而寫的,固然裏麵也注入瞭他們自己的情感,但為瞭錶達自己的感情而寫的音樂卻未曾多見。在著名的作麯傢中,貝多芬似是第一人。他並不是為彆人寫音樂,而是為自己寫音樂。音樂在貝多芬來說是一種自我錶達的工具,而他所要錶達的又和其他人非常不同。
   
十八世紀的音樂是典雅、雍和、輕快、幽默、活潑,換句話說是有教養的。貝多芬的音樂,除瞭晚期的作品外,最突齣而又與眾不同的就是那種不羈的活力,和不甘下流的憤怒。在當時聽眾的耳中,他的音樂有時跡近咆吼呼號,可是雖然和一般人認為音樂必須具有的雅麗迥異其趣,卻又不能不承認裏麵有種不能抗拒、異樣的吸引力。
    
如果我們知道貝多芬的生平,他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能夠把這種憤怒用音樂錶達齣來,那是貝多芬的天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全新世界的書籍著迷,無論是奇幻的國度,還是曆史的長河,亦或是某個特定領域裏的風貌。《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這個書名,雖然聽起來充滿詩意,但也讓我感到一絲神秘。它不像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也不像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我很好奇,這本書到底會帶我進入一個怎樣的“世界”?是關於某個特定文化的音樂傳承?是關於曆史上某段不為人知的樂事?還是關於某個領域裏那些被忽視的聲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揭示這個“世界”的精彩之處。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暫時忘記現實,沉浸在書中營造的氛圍中,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的書籍。這本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召喚力,讓我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索它所描繪的未知領域。

评分

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夠拓展視野、激發思考的書籍,而《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似乎恰好能滿足我的需求。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討論,或者能夠提供全新視角的作品情有獨鍾,因為我覺得閱讀的樂趣很大一部分在於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從中獲得啓發,甚至改變自己的認知。這本書的題目就透露齣一種不容忽視的智慧,它不僅僅是關於“樂”,更是關於“聽”的藝術,以及如何去“樂”。這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感知、關於理解、關於共鳴的哲學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審視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知方式,去發現那些我可能忽略的美好和深邃。不知道作者是否會從音樂、藝術、甚至生活哲學的角度去解讀“樂”與“聽”的關係?我非常期待能夠讀到一些新穎的觀點,能夠讓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産生全新的認識。有時候,一本好書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讓我們看到之前從未曾見過的風景。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能夠觸及心靈深處,引發情感共鳴的書籍情有獨鍾。我曾經讀過一些作品,它們不需要多麼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多麼復雜的情節,但僅僅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就能讓我淚流滿麵,或者久久不能平靜。《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這個書名,就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它仿佛在邀請我,用一顆敞開的心去感受,去體會。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個人化,卻又普遍 relatable 的方式,去講述關於“樂”的故事。也許是關於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微小幸福,也許是關於那些在睏境中依然閃耀的希望,又或許是關於那些能夠觸動靈魂的深刻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溫柔的傾聽者,靜靜地陪伴在我身邊,在我需要的時候給予慰藉,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予啓示。我非常看重書籍帶給我的這種情感上的連接,因為我知道,那些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的文字,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古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綫條,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一下子就讓人對它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它的“外在美”同樣能夠傳遞齣一種情緒,一種氛圍,而這本《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光是看著它,就仿佛能聽到悠揚的鏇律在腦海中迴蕩,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去探尋裏麵到底蘊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思想。它讓我想起瞭那些曾經讓我沉醉的經典之作,它們的封麵往往也承載著一種獨特的藝術品味,讓人愛不釋手。我對於這類書籍,總是抱有一種天然的好感,總覺得它們背後一定有著不尋常的匠心和深厚的底蘊。而且,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讓人忍不住去思考,“樂者樂也”是什麼意思,“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又暗含著怎樣的深意?這種吊足胃口的命名方式,簡直是作者在巧妙地引導讀者去探索,去解讀,去發現。我真心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次觸動心靈的閱讀體驗,就像遇見一位久違的老友,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溫度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提供實用性指導,同時又不失深刻哲思的書籍抱有極大的興趣。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教我如何更好地理解生活,如何更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以及如何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從《樂者樂也:有耳可聽的便應當聽》這個書名來看,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或者探討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可能是在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一種生活態度的指導。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樂”與“聽”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詞匯,與實際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關於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或者個人成長方麵的具體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切實可用的啓示,讓我在閱讀之後,能夠將書中的智慧運用到我的實際生活中,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我喜歡那些能夠真正幫助我成長的書籍,它們就像良師益友,能夠指引我不斷前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