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菩薩

傷心菩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傷感
  • 治愈
  • 情感
  • 文學
  • 小說
  • 菩薩
  • 內心
  • 成長
  • 愛情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文字是古老的魔咒,散發神秘的誘惑,一讀之下,立即附身,終身迴鏇於腦海中不得擺脫……讀張錯教授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恐懼,不知不覺間進入他營造的迷霧森林,在他的文字魔法中失去自我。

  他的詩尤其深情且多情,文字精深清澈……最動人的是他描述情之一字的精隨,無論是敘述與母親、女兒、好友乃至愛犬來福的情感,甚至花園裏的花草、瓷器、銅鏡、繪畫等無生命之器物,無不深情款款,癡情乃至傷情,讀之令人動容,其可貴在絕不矯情,情感流動自然、準確而且入心入肝。情緒平靜含蓄,無所在意間陡然直入我心,猝不及防,隻能放棄心防,低迴喟嘆。——蔔大中

  本書是詩人學者張錯的最新力作,收集瞭他近年散文作品。內容雖以抒情懷舊為主,然作者長期浸淫於中外文學,博學多聞,涉獵廣泛,嫻諳武術技擊,並深研佛典,其文字飽含詩意而深富哲理,敘事之餘且常懷悲憫,談及武學兼能與佛學互參。迴憶年少時代的澳門往事、舊時街景,亦如數傢珍,趣味盎然。書名《傷心菩薩》,藉用觀世音菩薩以韆手韆眼聞聲救苦之形象,以喻作者對世間之觀照與對眾生之悲憫。實則,其對母親之思念乃本於孝心,感懷故舊之遭遇乃源自悲憫心,為世間不公之事抱不平乃基於俠義心,憐愛犬之老死乃齣於不忍之心,名雖互異,本質皆同,亦與菩薩之心無異,故「傷心菩薩」實亦作者之自喻。
 
《風雲際會:一個時代的側影》 引言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宏大敘事的孤立事件,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麯摺、更貼近個體經驗的路徑,試圖捕捉二十世紀中後期,特定地域社會結構變遷中,那些細微而關鍵的轉摺點。它是一部關於“在場”與“缺席”的書,關於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卻又努力維持自身形態的普通人。我們避開瞭傳統史學中對重大決策的詳盡復盤,轉而將目光投嚮那些日常的摩擦、隱秘的欲望以及無法言說的集體焦慮。 第一部:舊秩序的鬆動與日常的裂痕 故事的起點,設定在一個以傳統手工業和地域性商業網絡為支撐的小鎮——青石鎮。這個地方,在戰後工業化的浪潮初期,仍舊維持著一種緩慢而固執的節奏。 第一章:石闆街上的鍾聲 青石鎮的中心,是那座古老的鍾樓。鍾聲日復一日地敲響,丈量著鎮上幾大傢族——以經營染坊起傢的林傢、世代為醫的瀋傢,以及掌控著駁船運輸的韓傢——的利益邊界。瀋傢的小兒子瀋硯,一個沉迷於古籍和西洋哲學的青年,是觀察這一切的第一個視角。他敏銳地察覺到,那看似堅固的傢族體係,正在被新的外來資本和意識形態悄然侵蝕。例如,染坊對傳統水車動力的依賴,已成為經濟效益上的緻命弱點;而瀋傢的老中醫,麵對新型西藥的衝擊,開始齣現一種知識上的“失語”。 第二章:駁船與電報 韓傢的駁船是連接青石鎮與外界的唯一大動脈。韓傢繼承人韓肅,一個精明強悍卻缺乏遠見的實乾傢,正麵臨著兩難的境地:是投入巨資修建一條鐵路支綫,以換取更快的貨物周轉,還是固守著低成本、高風險的水路運輸?這一抉擇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對傳統生存方式的告彆。書中細緻描繪瞭駁船靠岸時,電報員急促地敲擊電碼的場景,那聲音如同一個預示,宣告著信息流動速度對地域固化格局的顛覆。 第三章:作坊裏的光與影 林傢的染坊是鎮上主要的就業來源。小說花瞭大量篇幅描述傳統靛青的提煉過程,那是一種近乎宗教儀式的勞動。主人公之一的玉秀,是染坊中最齣色的織工。她的技藝無可挑剔,但她清楚,新的閤成染料正在降低入門門檻,她的“絕活”正在貶值。玉秀的睏境,體現瞭技術革新對傳統手藝人的殘酷篩選,她開始秘密學習機器操作手冊,那是一種帶著羞恥感的背叛。 第二部:代際的錯位與精神的漂泊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年輕一代的價值觀與父輩産生瞭劇烈的衝突,這種衝突並非簡單的反叛,而是一種身份認同的迷失。 第四章:城裏的信與故鄉的夢 瀋硯最終選擇瞭離開青石鎮,前往省會求學。他的來信描繪瞭城市生活的光怪陸離,以及他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重新審視——他發現,那些書本上的宏大理論,在處理具體人際關係時顯得蒼白無力。與此同時,留在鎮上的老一輩,如林傢固執的族長,則將這種外流視為一種“失根”,他們試圖通過更嚴苛的傢族規矩來維係名義上的完整。 第五章:婚嫁中的交易 婚姻在那個時代是傢族間利益再分配的重要工具。瀋傢與韓傢之間的一樁聯姻,被描繪得極其冷靜和功利。新娘子在齣嫁前夜的獨白,坦承瞭她對這場婚姻的恐懼——不是對丈夫,而是對作為“聯姻籌碼”的自我消亡。這種情感的壓抑與社會角色的強加,構成瞭對個人自由的無聲控訴。 第六章:失落的語言 鎮上的方言,作為一種社區認同的載體,正遭受著來自標準語和新興流行語的侵蝕。書中記錄瞭幾次非正式的傢庭聚會,人們在交談中,不自覺地開始使用不熟悉的詞匯,或是迴避使用某些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錶達。這種語言的“脫氧”,象徵著文化母體的鬆動。 第三部:時代的縫隙與未竟的重建 故事的高潮並非一場戲劇性的衝突,而是一次緩慢的、難以逆轉的社會重組。 第七章:空置的廠房 當資本最終決定青石鎮的運輸路綫轉嚮鐵路後,韓傢的駁船碼頭陷入瞭蕭條。曾經熙熙攘攘的駁船塢,如今隻剩下被水汽侵蝕的木樁和堆積的廢棄貨物。這片空間成為鎮上人們集體失落感的具象化。瀋硯從省城迴來,試圖利用他所學的現代管理知識,說服父輩將碼頭改造為倉儲中心,但麵臨的阻力是根深蒂固的“祖業不可動”的觀念。 第八章:玉秀的抉擇 玉秀最終沒有選擇堅守染坊。在目睹瞭傢族為維持傳統而付齣的巨大經濟代價後,她帶著自己的積蓄,前往南方的一個新興工業區,在那裏,她不再是“林傢的織工”,而是一個操作新型紡織機械的技術員。她的離開,是主動適應新世界,但她的內心深處,始終保留著對靛青味道的記憶,那是一種無法徹底抹去的鄉愁。 第九章:迴聲與未來 故事結束於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它衝毀瞭部分老舊的石闆路,也暫時中斷瞭新的鐵路信號傳輸。在災後重建中,林傢、瀋傢和韓傢的幸存者們不得不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閤作,不是基於舊日的血緣或地緣利益,而是基於共同的生存需求。 《風雲際會》並非一部關於曆史“勝利者”的贊歌,而是一部關於“適應者”的編年史。它記錄瞭那些在巨變麵前,個體如何調校自己的步伐,如何在堅守與放棄之間,尋找一種不那麼完美的平衡。青石鎮最終沒有被徹底遺忘,但它已然成為一個新舊交替的博物館,其自身的曆史進程,成為理解整個時代轉軌的一個縮影。那些關於傳統、傢族、技術與身份認同的細膩掙紮,構成瞭這部作品最核心的肌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錯


  原名張振翱,客籍惠陽人,颱灣國立政治大學西語係學士,美國楊百翰大學英文係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東亞係及比較文學係,亦為颱北醫學大學特聘人文藝術講座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曾獲颱北《中國時報》文學奬(敘事詩首奬)、國傢文藝奬、中興文藝奬。著作五十餘種,詩集即達十九種。近著有《風格定器物》(藝術評論,藝術傢齣版社,二○一二),《山居地圖》(詩文閤集,書林,二○一三)。《中國風Chinoiserie——貿易風動‧韆帆東來》(藝術評論,藝術傢齣版社,二○一四),《青銅鑑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鑑賞與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藝術傢齣版社,二○一五),《英美詩歌品析導讀》(書林,二○一六)
 

圖書目錄

文藝復興人—序
 
【母子篇】

1.小時候
2.母與子
3.木英姨媽
4.木蘭姐妹
5.揮彆的手勢
6.逸仙雅居
7.偶遇
8.狂人筆記
9.問道
10.媽,讓我帶妳迴澳門
11.超越痛楚
12.有夢相依
13.愛的能力
14.海鎮
15.節慶
16.傷心菩薩
17.房子
 
【母女篇】
18.張愛玲母親的四張照片
19.張愛玲《海上花》遺稿
 
【來福篇】
20.遲暮英雄
21.最美麗的眼睛
22.時間悄然流逝
23.拒絕溫柔
 
【鬍金銓篇】
24.清明前一天
25.大師的大師
26.越夜他越美麗
27.附錄1—我的開場白與後感
28.附錄2—鬍金銓
 
【懷舊篇】
29.骨肉何須親
30.迴眸
31.一顆懷舊的心
32.蝸牛輓歌
33.雨及離彆
34.一天一世皆詩人
35.一弦一柱思瘂弦
36.夜觀天象
37.美麗的錯
38.河馬與龜的聯想
39.桂冠詩人
40.船長
41.街頭讀詩人
42.由文入藝‧癡心一片
 
後記:有疾菩薩
 

圖書序言

文藝復興人—序⊙蔔大中
  
  文字是古老的魔咒,散發神祕的誘惑,一讀之下,立即附身,終生迴鏇於腦海中不得擺脫。我的閱讀經驗裏〈金剛經〉和〈莊子〉是具有超強磁場的咒語,毫不客氣地佔領我的心靈。讀張錯教授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恐懼,不知不覺間進入他營造的迷霧森林,在他的文字魔法中失去自我。
  
  張教授於我亦師亦友,他學貫中西,多纔多藝,能文能武(曾在美國大學教授武術十餘年,本身也收藏古代刀劍),是我所知少數的「文藝復興人」之一。他的精彩成就包括是詩人(詩集十九種)、散文傢(著作四十多種)、南加大文學名教授,曾獲多種文學奬和國傢文藝奬。近十年來由文入藝,鑽研於陶瓷、青銅、繪畫三大領域,獨抒己見,文采斐然,著作包括《雍容似汝—陶瓷、青銅、繪畫薈萃》、《瓷心一片》、《中國風—貿易風動,韆帆東來》、《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等,可謂「思風華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收百世之闕文,採韆載之遺韻……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他的詩尤其深情且多情,文字精深清澈,有如韋應物所說的:「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最動人的是他描述情之一字的精髓,無論是敘述與母親、女兒、好友乃至愛犬來福的情感,甚至花園裏的花草、瓷器、銅鏡、繪畫等無生命之器物,無不深情款款,癡情乃至傷情,讀之令人動容。其可貴在絕不矯情,情感流動自然、準確而且入心入肝。情緒平靜含蓄,無所在意間陡然直入我心,猝不及防,隻能放棄心防,低迴喟嘆。
  
  我曾在他庇蔭下入學南加大東亞語言文化研究院,進入豐富的知識寶庫,張老師因而是我的恩師;而在那之前我們是好朋友,常與李歐梵教授(時在洛杉磯加大任教)、名導鬍金銓、作傢阿城、電視攝影小穆把酒言歡、古今中外,是異國異客的極大樂事。後來李教授轉赴哈佛、鬍導演猝逝、阿城返國、我也被中國時報調迴颱北,張老師倍感寂寥,時常懷念那段日子。但緣起緣滅,成住壞空,無可奈何。
  
  這本新書是張老師的文集,其中〈母與子〉篇最是感人,讓我對他的經曆之細節和情感之幽微有瞭更多的認識。他的詩文一如中國詩歌的傳統,是以哀傷和憂鬱為主軸,也反映齣他的多愁善感,其中懷念母親的聲聲呼喚,讀之令人斷腸,任何事物都可引起對母親的聯想,像是檀香、佛經和蘭花,可看齣他的悔恨和尋找救贖之殷切。
  
  也一如中國傳統士大夫,在儒道之外,駐足於生命終極關懷的佛傢教誨,書中適時齣現的佛經經典,說明瞭他對解脫一切苦的盼望。然而,他畢竟是有情之人,即使深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也無法「當作如是觀」。情是他生命力的來源,也是他受苦的來源。但我相信,他寜願受苦,也捨不得從情字中解脫。
  
  看張老師思念母親、老狗、老友有如流水,時而溪澗、時而江河,潮起潮落,他的心溫柔起來,對世間一切更加悲憫。他經常把南加州的花果樹木、藍天碧海po在臉書上,心凝形釋與萬化冥閤,似乎他已經從悲哀的死地中復活。
  
  魯迅在〈墓碣文〉中寫道:「……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張老師終將得救於他的情深意濃,而非無所希望。
  
後記

有疾菩薩⊙張錯

  
  佛教輪迴觀不隻是宗教教義,也是現世一種希望與慰藉。先秦兩漢佛教傳入,不僅明帝夜夢金人,「感夢求法」,遣使西域,竺法蘭、迦葉摩騰兩僧白馬䭾載經捲佛像,自大月氏國進入中土,駐錫洛陽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早在西漢武帝,已開拓疆土,張騫齣使西域長達十三年,絲綢之路後來暢通無阻,貿易發達,印度、中亞各國商旅、僧侶、或佛教徒甚多,雖未有大師開宗立派,一般民眾耳濡目染,接受佛教信仰不在少數。等到東漢末葉,漢譯佛經自安世高及其他僧人手中大量譯齣,大小乘均備,佛學大盛。至於讖緯、陰陽五行、魏晉道教方士之術興起,此是後話。
  
  為何佛教傳入,中土垂蹟,到瞭南北朝,達摩一葦渡江,更開禪宗一門,傳至唐代六祖大放異彩?答案很簡單,佛教般若智慧,有如金剛堅利,立斷生死。春鞦戰國已民智大開,然未脫生死疑惑。佛教要義除苦集滅道四聖諦,尚有五蘊、因果、輪迴等說介入,進入儒傢傳統範例,令人眼前一亮,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生命的悲苦挫敗成修持法門,慈悲喜捨也能功德迴嚮。世間戰亂、疾病、離散⋯⋯諸行無常,一生復一世,今生未知來世,後果不知前因。今生人身難得,自當勇猛精進,以求來世。唐貞元二十年(804)空海自日本入唐求法,至長安青龍寺見慧果大和尚,慧果一見即雲大喜大喜,待之久矣。佛教密宗,師徒互相轉世相傳,今生為師,來生轉世為徒,師徒輾轉相傳。當年不空來自印度,與善無畏、金剛智三人閤稱開元三大士,不空傳慧果,慧果傳空海,開日本真言宗,遂有真言宗傳持八祖之說,慧果、空海分彆為真言宗七祖、八祖。
  
  我母離世已四年多,依依不捨,她齣身寒微,既非名門閨秀、亦非大戶人傢,乃來自廣東潮州海門平常打漁人傢。傢境貧窮,在重男輕女的時代,沒上過學,一個不識字婦女,能夠寫得一手娟秀字跡、閱讀書報,完全得力於年輕時上過數月識字補習學校及日後自修而來。我的縴細感情與創作細胞,應是得自母係遺傳。她去世前幾月,晚上失眠,猶自嘮叨年老血衰,不能執筆寫齣心境心情。其實真的能寫,又何能把一生恩怨盡訴諸文字於萬一?
  
  人生的體悟,是母親一生學習的一本大書,她跟隨先父豪門大族,受她恩惠的人何止韆百?王潤華曾來信雲幾十年前自美畢業迴新加坡路過香港,母親所贈毛衣至今仍穿著。她晚年在美國孑然一身,僅以養老金渡日,依然豪邁爽朗,齣手大方,助人為樂,至情至性,是她一生待人寬厚處。她的豁達來自世情,寬容來自天性,堅毅來自迫害,仁慈來自一顆柔軟的心。《金剛經》六度波羅蜜「佈施」第一。欲登彼岸,首推施捨。佈施快樂,讓人快樂,該是最快樂之事。她離世前,所有財物施捨得乾乾淨淨。
  
  母有佛性,喜歡聽讀佛教經文,亦頗聰穎(據雲小時極頑皮),常能把一些經文章句挪為己用,有年鞦天要去北部小住,臨彆悄留下一封短函,叮囑萬一不測,切望能運迴玫瑰岡墓園與女兒墓地葬在一起。信中最後一段這般說:「盼僥倖快樂相聚,能除一切苦,可以迴來,真實不虛,度一切苦厄。」斷章取義,倒覺這老婦人靈颱清澈,妙諦真傳。父親曾在粵北韶關開山斫取木材,六祖慧能金身就在韶關南華寺。她最愛聽我講《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慧能一個不識字凡夫,聞彆人誦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得意妙悟,不識字的她,感到非常親切。有時我想,星雲大師也是失學的人,而成一代開山宗師,可能真的是識字的人反被聰明誤。這些人就像世尊《楞伽經》內說的:「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文字者,不見我真實。」
  
  眾生緣份離閤,今世父母兄弟、親戚朋友,皆是生死輪迴的相逢再相逢,分離又分離。今生有些人雖不熟悉,卻一見如故,有些人雖無過犯,卻麵目可憎。母親今世與我「因心成體」,因緣和閤,乃成母子,母子同心,患難相持,福德殊勝。一旦慈母棄養,果如這般難捨能捨!如此一來,又陷於三密縛的「愛來生」,但是仍願多轉一世,不參無上正覺,來世相逢,至緊相認!
  
  母親走前種種牽扯,剪不斷理還亂之餘,讓我無限傷心憂鬱,這個癥候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疾病,自以為聰明纔智,什麼都可以解決,但不能解決的兩難煩惱,想破瞭頭也無法解決。曾是病友也是好友李渝曾說過:「常覺得,人最大的成就,不在名利上豐收,而在怎麼調伏自己;斷絕於俗世,或者徜徉於俗事,隻要自己過得好,都很好。兩者之間不知去從,或者都做不成,纔窩囊。」真是說到心坎裏,她居然用佛經常引用的「調伏」兩字。微塵世界,非微塵,是名微塵,非世界,是名世界。自以為是聰明人,然而調伏己心談何容易?鎮日衝刺廝殺於韆軍萬馬的大煩小惱,一個破綻,就為敵所乘,肚破腸流,縱有一身武藝,韆般解數,也無法殺齣重圍。她決定走瞭,一去不迴頭,齣人意料,留給彆人韆般惆悵萬般悔恨,世間諸事皆如此,有時不惜時,過後追不迴。
  
  現在纔知我母慧根夙具,每有訪客深夜未走,她均強撐疲態,奉陪到底,原來就是珍惜短寸光陰。
  
  山西「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有一尊微笑閤掌露齒脇侍菩薩,赤足站在蓮颱,肘懸飄帶,發束高冠,纓絡蔽體,微開雙眼,閤什露齒,這就是有名的微笑菩薩。快樂菩薩讓人也會想起傷心菩薩,《維摩詰經》內居士有疾,因其機鋒對答「辯纔無滯,智慧無礙」,眾菩薩弟子均「難為酬對」,不願前往趨赴問疾,佛祖隻好命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前去。文殊有備而來,牽引齣維摩居士所謂的「眾生病,我亦病」主旨,跟著又問,那麼「菩薩應雲何慰喻有疾菩薩」?換句話說,菩薩怎樣去救因眾生病而生病的有疾菩薩嗬?維摩居士答得好,菩薩除瞭明白無常、有苦、無我、空寂的大道理外,還需以自己的病,悲憫彆人的病(以己之疾,湣於彼疾),既然過往宿世都為眾生利益而受苦纔成為菩薩,現在這一點點為眾生所受的疾苦又算得瞭什麼呢?所以更不要因小疾而失去精進之心,要奮力康復做一個「醫王」去調伏眾生的煩惱痛苦。
  
  在尉天驄老師新書發錶會與廖誌峰一見如故,他亦是蔔大中好友,《傷心菩薩》能在允晨齣版,因緣契閤。大中助陣為我寫推薦序,有如禪宗教外彆傳,直指吾心。此書齣版,閱稿之餘,恍如隔世,掩捲嘆息,感慨萬韆。菩薩是菩薩,從有疾菩薩到微笑菩薩,僅需一念,凡人是凡人,有情眾生如我,長近十年,依然似悟未悟,不可思議。

圖書試讀

母與子
 
1.彩券
 
早晨都是倆人相處的甜蜜時刻,互有默契。母會等子煮好咖啡遛狗迴來,彼此默默相對,分頭吃早餐及分彆看報。有話題就說上兩句,母子也未有啥話好說,中間一句今天天氣如何如何之類。
 
近日彼此感染一種焦慮不安,母會期待子自早報抽齣一張給她,然後戴上老花眼鏡,把一張張彩券找齣來,仔細核對中奬號碼。
 
對瞭又對,開始是怕眼力模糊吧!看不清楚或走眼。跟著就是不甘心,怎麼如此渴切希望竟會落空?真是天公沒眼,不太可能吧!連一個老太太最小的願望也不眷顧?
 
子假裝沒看到,痛在心頭。她想要一筆錢,不是貪心橫財,而是理直氣壯嚮天公要,亡夫給她的遺産怎知到頭來兩手空空。
 
女兒往生後,負義之徒強索米飯錢。終於子對母說,媽,算瞭,這兒不能住瞭,來和我住吧!讓我照顧妳。母欣然同意,收拾細軟搬過去。怎知又被另一種欺淩,有人嫌她愛在房間儲藏衣物安放樟腦,打開房門有氣味流散齣來,每次迴到自己房間,還得扣上門,。
 
女兒去世,女婿把她掃地齣門,錢就再也不是她或她女兒的瞭,落在外姓手裏。錶麵虛與委蛇,最後瞞著老太太連房子也偷偷賣掉,不知所蹤,待知道瞭隻有徒呼荷荷。
 
一直在忍耐,屈辱嚮肚裏吞嚥,常常給自己說一句莫名其妙的箴言:「萬事留一綫,日後好相見。」寄人籬下,什麼苦得過仰人鼻息?貪圖不過是一個安身之所,彆人不知,都說老太太妳有福瞭,兒子孝順奉養,子孫、曾孫四代同堂,尚有何求?
 
母也企圖投入,幫忙廚房雜務,怎知越幫越忙、越討人厭。最後隻好獨善其身,吃完飯把自己碗碟拿走,好像就算倒掉殘餚骨渣,也是一份服務心意。
 
連續劇看多瞭,傢中不和是傢常便飯,殊不知看到更深刻的是人性挫敗,愛之欲生,惡之欲死。鬥爭成瞭片麵仇恨,不斷腐蝕人性人心,持禮的人變成一隻噬人的獸。
 
終於最大的屈辱來瞭,人的尊嚴沒有後,就沒有退路瞭。子又噙淚再次對母說,這兒不能住瞭,我們得搬,怎樣不捨得也要離開這兒瞭。
 
子一生最大歉疚,就是把母從虎口帶齣來又送入另一個虎口,像一個懦怯男子,四處徨棲終日,無處安身,準備把自己母親帶離傢中。
 
她開始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彩券,以為重新有大把鈔票就可買房子住在附近,可以倚靠著她信賴而摰愛的子,呼應看顧。
 
一張彩券是一顆鎮靜劑,能讓人安眠一夜,明朝醒來,夢破人存,於是繼續追求下一個夢想,下一個幻滅;一張又一張,一顆又一顆,朝朝夕夕,重復吃著不能平靜的鎮靜劑,上瞭癮,不能戒除。

用户评价

评分

《傷心菩薩》這個書名,真的太有魅力瞭,讓我一眼就心生好奇。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肯定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而是更偏嚮於一種深刻的情感探索,一種關於人性,關於救贖的故事。在颱灣,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但人生的悲歡離閤,卻依然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從書中人物的命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且從中獲得某種啓示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卻又充滿哲思的筆調,去刻畫人物的內心。我猜想,書中的“菩薩”,可能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而更像是那些在經曆過無數次心碎之後,依然選擇以一顆柔軟之心去擁抱世界的人。這種“傷心”,或許是他們對世間苦難的體悟,也是他們選擇以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和關懷他人的動力。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它吸引著我,讓我想要去探索,去感受,去領悟。

评分

我被《傷心菩薩》這個書名深深吸引住瞭。它有一種獨特的意境,既包含著世俗的悲傷,又透露著超脫的智慧。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但有時候,也容易被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所睏擾。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是在講述一些關於放下、關於原諒、關於如何在痛苦中找到力量的故事。我喜歡那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産生共鳴的作品。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具有畫麵感的筆觸,去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展現他們在經曆種種磨難後,依然選擇以一顆悲憫之心去對待生活。這種“傷心”的“菩薩”,對我來說,更具現實意義,也更能引發我的思考。它讓我覺得,真正的慈悲,並非是冷漠的旁觀,而是感同身受後的選擇。這本書,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盞燈塔,它指引著我,讓我看到瞭在風浪中的希望。

评分

我第一次看到《傷心菩薩》這個書名,就覺得它充滿瞭故事性。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菩薩”會“傷心”呢?這讓我聯想到,或許書中講述的,並非是神話傳說中那些超然物外的神祇,而是那些在凡塵俗世中,同樣會經曆痛苦、失落,卻依然選擇堅守善念的人。颱灣的文化,本來就深受佛教影響,而我們所理解的“菩薩”,更多的是一種對眾生苦難的體恤和救贖。把“傷心”加進去,就顯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接地氣瞭。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探討一些關於放下執念,關於寬恕,關於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力量的主題。我喜歡那些能夠給我帶來思考,卻又不會讓我覺得壓抑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細膩、柔軟的筆觸,去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展現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和慈悲。這種“傷心”的菩薩,或許更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在故事中找到共鳴,找到慰藉。這本書,就像是黑暗中一盞微弱卻堅定的燈,吸引著我想要去追尋它背後的故事。

评分

這本《傷心菩薩》,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莫名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帶有宗教色彩,卻又觸及世俗情感的故事情有獨鍾。颱灣這塊土地,本來就融閤瞭東西方的文化,也孕育齣許多既虔誠又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我尤其喜歡那種不是一味地講大道理,而是透過人物的掙紮、痛苦,去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光輝的作品。這種“傷心”與“菩薩”的並置,讓我聯想到,或許是在無盡的苦難中,菩薩也曾落淚,也曾體會過人間的悲歡離閤。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意象卻又真實可感的敘事空間,去感受一種彆樣的佛教哲學,一種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慈悲”。我猜想,書中的人物一定不是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他們會有自己的煩惱,會有自己的執念,會在命運的洪流中跌跌撞撞,而正是這些不完美,纔讓我們覺得他們鮮活,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甚至能在他們的故事裏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上若隱若現的菩薩形象,有一種寜靜中帶著一絲憂傷的美感,非常符閤我對“傷心菩薩”的想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份復雜的情感,化作文字,呈現在我們麵前的。

评分

《傷心菩薩》這個書名,讓我在看到它的那一刻,腦海裏就湧現齣無數的畫麵。我總覺得,真正動人的故事,往往不是那些宏大敘事,也不是那些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飽受情感煎熬,卻依然懷揣著一絲希望和善念的人物。我猜想,書中的“菩薩”可能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而更像是一個內心充滿矛盾,在經曆瞭無數次失望、痛苦之後,依然選擇用一種柔軟而堅韌的方式去麵對世界的人。這種“傷心”,或許是一種對眾生苦難的感同身受,也或許是一種無法釋懷的個人創傷。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充滿張力的概念融入到故事中,去構建一個既有深度又不失人情味的世界。我喜歡那種能夠觸動人內心深處,引發共鳴的故事,那種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經曆瞭那一場場悲喜交加的曆程。颱灣的生活節奏,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疲憊,但也正是這種忙碌中,我們更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珍貴。我期待《傷心菩薩》能夠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為我帶來一抹沉靜的力量,讓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那些細微之處,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情感。

评分

我常常覺得,書名就像是書的眼睛,能夠傳遞齣它最核心的意蘊。《傷心菩薩》這個名字,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又有著現代的憂傷,讓我覺得非常引人入勝。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或許會探討一些關於放下、關於慈悲,但又不失人性掙紮的議題。在颱灣,我們從小就接觸佛教文化,但往往會覺得它有些距離感,甚至被理解為一種抽象的教義。《傷心菩薩》這個名字,卻似乎在打破這種隔閡,它把“傷心”這個如此貼近人心的情感,與“菩薩”這個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意象結閤起來,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是在講述一種更接地氣的修行,一種在痛苦中領悟,在悲傷中升華的過程。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在閱讀中獲得某種啓示,卻又不會讓我感到壓迫感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人物內心的波瀾,展現他們在經曆痛苦後的成長與蛻變。我想,真正的“菩薩”,或許正是那些在承擔瞭無數“傷心”之後,依然選擇以悲憫之心去對待世界的人。這本書,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嚮我投來的一道溫暖而略帶憂傷的光芒,讓我忍不住想要靠近,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傷心菩薩”這個書名,真的太有畫麵感瞭,讓我一看就忍不住想要深入瞭解。我猜想,這本書講述的,可能不是那種大團圓式的結局,也不是那種一帆風順的人生。相反,它可能更像是在描繪那些在生命的長河中,經曆過無數次跌倒、受傷,卻依然選擇伸齣援手的“凡人菩薩”。我在颱灣生活,經常能看到一些長輩,他們的人生經曆可能並不順遂,卻總是以一種寬厚、包容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那種內在的力量,我覺得就是一種“傷心菩薩”的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非常生活化,卻又充滿哲思的筆調,去展現這種復雜的人性。我喜歡那些讀起來不那麼“順”,但卻能讓你思考很久的故事。我猜想,書中的人物,一定不會是完美的,他們會有自己的缺點,會有自己的猶豫,甚至會有自己的軟弱,但正是這些真實的存在,纔讓他們的人物形象飽滿而動人。這本書,或許是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慈悲,並非來自於無情,而是來自於飽含淚水之後的堅韌與選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傷心”與“菩薩”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齣這樣一個引人遐思的故事。

评分

“傷心菩薩”這四個字,真的是太能勾起人的聯想瞭。我猜想,這本書講述的,可能是一群在生活中,承受瞭許多磨難,但內心深處卻依然保有善良和悲憫之心的人。颱灣的文化,本身就融匯瞭許多傳統宗教的元素,而“菩薩”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往往是慈悲、智慧的象徵。《傷心菩薩》這個書名,卻在其中加入瞭一絲人間的“傷心”,讓我覺得,這是一種更接地氣,更具人情味的錶達。我喜歡那種能夠讓我深入思考,並且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去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去展現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與善良。這種“傷心”的“菩薩”,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對生命頑強的贊頌,也更像是一種在痛苦中依然選擇伸齣援手的美德。這本書,就像是夜空中一顆閃爍的星辰,它雖然伴隨著憂傷,卻依然散發著溫暖的光芒,吸引著我想要去探尋它背後的故事。

评分

《傷心菩薩》這個書名,真的太有那種“詩情畫意”的感覺瞭,讓我一眼就愛上瞭。我猜想,這本書描繪的,可能是一群在生活中遭遇瞭種種不幸,但內心深處卻依然懷揣著一份不滅的善念和慈悲的人。颱灣社會,雖然看起來現代化,但我們骨子裏還是有很多傳統的價值觀念,比如善良、忍耐、以及對“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的信仰。我喜歡那些能夠觸及人心,並且能夠引發思考的故事。我猜想,這本書中的“菩薩”,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而是更像是我們身邊那些默默付齣,卻很少得到迴報的人,他們可能經曆瞭許多“傷心”的事,但卻依然選擇以一顆柔軟的心去對待世界。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充滿溫情的筆觸,去刻畫這些人物,去展現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最終如何通過內心的力量,去化解那些“傷心”,去傳遞那份“菩薩”的慈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能夠看到自己內心的投影,也讓我能夠從彆人的故事中,獲得前行的勇氣。

评分

“傷心菩薩”這四個字,在我腦海裏激起瞭無數的聯想。我總覺得,真正的“菩薩”並非無情,而是能將人間萬般苦楚盡收眼底,卻依然選擇以溫柔化解。在颱灣,我們從小就接觸佛教文化,但往往會覺得它有一種距離感,似乎隻存在於寺廟和經書中。《傷心菩薩》這個書名,卻一下子拉近瞭這份距離,它將“傷心”這個如此真實、如此貼近人心的情感,與“菩薩”這個充滿大愛與智慧的意象結閤,讓我覺得,這一定是一個關於人性,關於成長,關於在痛苦中升華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生活化的筆調,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我猜想,書中的人物,一定不會是完美的,他們會有自己的弱點,會有自己的執念,會在命運的洪流中跌跌撞撞,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纔讓他們顯得如此鮮活,如此動人。這本書,就像是在黑夜中,一盞雖然微弱,卻從未熄滅的燈,它吸引著我,讓我想要去靠近,去感受那份在傷痛中依然閃耀著的慈悲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