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楊逵
  • 綠島
  • 颱灣文學
  • 書信
  • 迴憶錄
  • 曆史
  • 政治迫害
  • 日治時期
  • 文學史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火燒島上,在孤獨之中,楊逵在簡陋的筆記本一字一句印刻他與傢人的想像的對話。
  
  作傢楊逵1949年因發錶〈和平宣言〉,短短六百多字卻換來十二年的牢獄之災,但楊逵一直未曾就他在綠島服刑的遭遇和生活有過任何埋怨或言說。我們看到的是瘦削的楊逵在營區中跑五韆公尺,在獄中的新生月刊繼續寫作……。楊逵的傢書是他係獄綠島期間,寫給傢人(葉陶和五個子女)卻未能寄齣的信稿,他不怨天尤人,絮絮叨叨地流露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對於飽嘗傢變的傢人,對於被迫休學的孩子,楊逵擔心一傢四散,原本就貧窮的傢,要如何麵對生活的睏境和沉重的壓力。他以溫暖的書信鼓勵、勸勉年少時就失去青春夢想的孩子,期盼他們要有樂觀的精神,攜手扶助走過這一段悲苦的日子。
  
  在綠島的思想管訓中度過漫長的晨昏日月,楊逵以肥皂箱當書桌,不停地閱讀、思考、寫作。這些獄中傢書原本是寫在25K的橫條筆記本上,一直等到楊逵過世一年後,纔由有心人將它送交他的傢人手中,這些未能寄發的信稿,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讓人感受到這位生命勇者陽光般溫暖的愛。
  
名人推薦

  
  楊建、嚮陽、吳叡人、楊翠專文推薦
  
  這批傢書所涵括的時間斷限是從民國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內容則是對留身在颱灣本島、而處在窘睏的生活環境中的傢人予以勸慰和激勵。這些傢書絕大部分未曾寄發,我乍一接到,當晚挑燈夜讀,前景舊事紛紛湧來,可以想見父親在當時嚴格的通信字數限製下,不能如願地將這些關愛寄達傢人手中的悲憤之情……――楊建
  
  《綠島傢書》是楊逵先生係獄綠島期間寫給傢人、而絕大部分未能寄齣的信稿。這些信中流露瞭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居然要等到這個父親離開人世後,纔被他的子女及傢屬所讀到。不能不說是人間一大憾事。――嚮陽
  
  在火燒島上,在孤獨之中,楊逵靠在勞動改造的菜園裏的肥皂箱上,在簡陋的筆記本一字一句細密地、綿密地、稠密地印刻他與傢人的想像的對話,包含著懺悔、叮囑、鼓舞、責問與指引,刻印一種無法分享、無從交流的溫柔與摯愛,刻印一種執迷的、終生不悟的熱情──刻印一種沒有根據,無須根據,無法證明,不證自明的,隻要人活著,隻要人渴望活下去,就會從靈魂深處迸發齣來的,叫做「希望」的東西。然後我纔發覺,和楊逵擦身而過三十三年後,我終於好像看懂瞭他那「似溫馴而又不太溫馴」的,謎樣的溫暖笑容的意義。――吳叡人
  
  白色恐怖時期的殘酷、禁錮與驚恐,奪去瞭許多人的青春與夢想,粉碎瞭他們的幸福生活。政治受難者的苦痛不言可喻,受難者傢屬的悲情,更是一生都無法卸下的馱負。對於事件當時尚仍年幼的受難者傢屬而言,苦難,一如魔樹的種子,從童幼年就深深植入他們的肉身與靈魂,發芽、長大、盤踞不去,霸道地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楊翠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內容的圖書簡介: 塵封的海洋之心:北伐風雲與南洋記憶 一、海上的黎明與暗影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一個虛構的漁村——“磐石鎮”——所經曆的劇變。磐石鎮地處閩南與颱灣海峽的交匯處,世代以捕魚和小型貿易為生。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動蕩和國內革命浪潮的推進,這片原本平靜的海域開始被捲入時代的洪流。 故事的主人公,林承海,是一位在英式教會學校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他懷揣著報效國傢的理想,拒絕瞭父親讓他繼承傢族航運生意的提議,毅然加入瞭正在南方集結的革命隊伍。林承海的理想主義色彩濃厚,他相信通過自上而下的力量可以重塑民族的命運。他的內心掙紮,一方麵是對傳統傢庭責任的愧疚,另一方麵是對新時代圖景的狂熱追求。 小說首先描繪瞭磐石鎮在北伐軍進駐前後的社會生態:老一輩漁民對政權更迭的漠然與不安,地方士紳階層的權謀算計,以及潛藏在漁村背後的海盜遺風和走私網絡。承海的離去,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顆石子,激起瞭傢族內部關於忠誠、傳統與現代性的深刻辯論。 二、遠徵與南洋的迷思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林承海被調派至一個肩負特殊使命的“勘探隊”。這個隊伍名義上負責繪製沿海航道圖,實則肩負著為未來軍事行動進行情報偵察與物資籌備的秘密任務。他們的航綫遠超磐石鎮的日常捕魚範圍,首次將讀者的視野引嚮瞭廣闊而神秘的南洋群島。 在南洋的航程中,小說細緻刻畫瞭不同殖民地港口的社會肌理。承海接觸到瞭大量在異國他鄉掙紮求生的華人勞工、富有但恪守傳統的商賈,以及被殖民文化深度影響的知識分子。 一個核心情節圍繞著一艘沉沒在馬六甲海峽的“鎮海號”商船展開。這艘商船的失蹤不僅牽扯到當地的經濟命脈,更被捲入瞭一樁涉及多國勢力的文物走私案。承海和他的隊友們必須在復雜的跨國政治迷霧中,辨明敵我,並設法揭露走私網絡背後的真正主使——一個披著文化交流外衣,實則從事非法貿易的神秘組織“海東會”。 南洋的濕熱氣候、多樣的民族衝突和根深蒂固的幫派文化,成為承海理想主義的試金石。他開始認識到,宏大的國傢敘事在具體到個體命運時,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他不再僅僅是一個革命的符號,而是一個在異域文化衝擊下,努力尋找自我定位的年輕人。 三、時間的裂痕:碼頭工人與記憶的載體 在南洋的經曆使承海心性趨於成熟,但也埋下瞭隱患。在一次深入島嶼腹地的秘密行動中,他遭遇瞭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隊伍失散,承海本人被當地土著部落救起,並被迫在與世隔絕的部落中生活瞭近三年。 這段“失蹤”的歲月,是本書敘事上最大的時間跳躍點。當承海曆經艱辛,終於輾轉迴到中國沿海的“自由區”時,他發現自己曾經效忠的革命力量已經發生瞭難以預料的轉變。時間流逝帶來的不是光榮的迴歸,而是身份的錯位和理想的幻滅。 小說後半部分,承海隱姓埋名,在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匯通埠”的一個破舊碼頭擔任搬運工。他試圖通過最原始的體力勞動來對抗內心無處不在的焦慮和對過去美好信念的緬懷。 在碼頭,他結識瞭“老鐵錘”,一個沉默寡言、技藝高超的木匠兼碼頭工人。老鐵錘並非等閑之輩,他曾是承海父親船隊上的老船工,對承海的傢族背景和過去經曆瞭如指掌。老鐵錘象徵著那些被時代浪潮推嚮邊緣的、堅守樸素道德的民間力量。 通過老鐵錘的口,承海逐漸拼湊起過去二十年中,磐石鎮和自己傢族所遭受的磨難。他意識到,真正的曆史並非隻存在於宏大的政治宣言中,而是沉澱在那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日復一日的汗水和他們口口相傳的傳說裏。 四、歸屬與終局的低語 小說的核心衝突在結尾處集中爆發:一股勢力試圖利用匯通埠的資源和地緣優勢,策劃一次與外部勢力的秘密交易。林承海發現,這次交易的幕後黑手,竟然是他昔日在革命隊伍中視為導師的人物。 麵對背叛與現實的殘酷,林承海不再選擇宏大的敘事反抗,而是運用他在南洋學到的生存智慧和碼頭工人積纍的社會網絡,設計瞭一場精密而低調的反製行動。他沒有選擇站在聚光燈下,而是如同他曾經在南洋避難時那樣,成為暗影中的維護者。 最終,交易被挫敗,但承海選擇瞭不留下任何功名。他與老鐵錘一起,默默修復瞭一艘老舊的帆船——那艘船,正是當年他父親為他準備,卻未能成行的南下之船。 故事的尾聲,承海沒有迴歸磐石鎮,也沒有加入任何新的政治陣營。他選擇帶著老鐵錘,駛嚮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海洋,去尋找一個真正屬於自己、不被任何意識形態定義的“島嶼”。 全書探討瞭在劇烈社會轉型期,個人理想如何被曆史洪流塑造、扭麯,最終迴歸個體良知與海洋精神的永恒主題。它是一部關於勘探、失落、潛伏與最終自我救贖的海上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逵


  本名楊貴,1906年生於颱南新化鎮,是日本時代颱灣文學重要的作傢。童年時受噍吧哖事件的影響,民族意識逐漸萌芽。1924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剋思及無政府主義影響甚深,1927年返颱從事農民運動。代錶作〈送報伕〉曾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為颱灣文學作品齣現日本文壇之始。1935年創辦《颱灣新文學》。七七事變爆發後歸農經營「首陽農場」。日本戰敗後,積極投入颱灣社會重建與文學參與,創辦《颱灣文學叢刊》。1949年因發錶〈和平宣言〉遭國民黨政府判刑12年。晚年蟄居耕讀於東海花園,1985年3月辭世。

  一生為人權奮鬥,不畏公權力的楊逵,用樸質的筆,寫齣社會底層的心聲,被後人譽為「壓不扁的玫瑰」。著有《鵝媽媽齣嫁》、《壓不扁的玫瑰》等,作品曾被收錄於國中國文教材。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個支離破碎的傢/楊建
陽光一樣的熱/嚮陽
希望之書/吳叡人
 
要尊重彆人的意見  
親愛的小媒婆  
愚公和烏龜  
我是雷公打不死的  
我是多勇壯的  
孩子請聽我說  
理想之芽也該萌瞭  
我未曾落過伍  
腳踏實地大步走  
螞蟻與拿破崙  
我會把笑聲帶迴傢  
迴傢之期不遠瞭  
精神食糧不可缺乏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爬起來迎接黎明  
先從容忍做起  
堅持意誌與決心  
不久就可以重聚  
你高興聽故事嗎?  
觀察彆人,瞭解自己  
負起瞭艱巨的責任  
歡欣而不溺  
人生不怕問題多  
嚮女孩子惡作劇  
種瞭七棵榕樹  
彆做古井蛙  
樂觀是人生最要緊的  
滿屋花香的快樂世界  
同情與愛  
未來是光明的  
夢見快樂的日子  
豬八戒做和尚  
好身體是唯一的資本  
不怕吃苦的新媳婦  
為開拓新生活邁進  
何必哎哎怨怨呢?  
挺起胸來吧!  
永遠不緻成為老頑固  
把颱灣山脈當銀河  
暫時做牛郎織女  
這眼淚是甜的  
帶點漫畫氣氛的傢  
大小事都彆悶心頭  
跑車也要剎車機  
明智耐心打開齣路  
孤獨如何打開呢?  
黑夜卻有星光  
快車配上靈剎車  
跌倒瞭爬起來  
不被甜言所惑  
考試成敗不必介意  
可以餓肚子盡孝嗎?  
盼望有一個小農場  
身體我會注意療養  
有問題我們協力研究  
注意現實,打消幻想  
急性會踏上覆轍  
三思而後行  
文藝是現實人生  
要大傢同意纔可推行  
凡事不要太勉強  
保持樂觀精神  
過分的捧迎是灌迷湯  
有個好玩的公公  
一樣的心情  
不必依靠彆人  
日新又新,天天進步  
不能滿身如刺蝟  
一傢四散患難中  
需要安全穩定的傢  
有勇氣麵對現實  
長遠計畫的開始  
我的心是破碎瞭  
有一次爸爸發瘋瞭  
我正站在深淵崖上  
空中花園是虛幻的  
建立一個理想的農園  
興趣是進步之母  
不要把人傢記恨記仇  
又一麵錦標  
你太天真瞭一點  
以後可以過得更充實  
有時間多看一點書  
慢慢想辦法  
幻想是搞不通的  
阿嬤一定開心瞭  
我得瞭第一名  
人生最要緊的東西  
用實力趕上公公  
短簡  
不可過度辛勞  
練習寫些東西吧!  
彆期望空頭支票  
公公永不想偷懶  
培養理性,剋製衝動  
我們的少年將會愛它  
你們都好嗎?  
暫時忍受一下窮吧!  
明年四月我就迴去 
做事不能心性不定  
下次中鞦熱鬧一番  
公公的煙囪又冒煙瞭  
身體不久就會迴復  
生活已恢復正常  
不能一下子飛上天  
窮是不必畏懼的  
一次失敗一次巧 
 
附錄/
和平宣言──緻楊建/吳晟
孤島的行旅/楊翠  
楊逵年錶 

圖書序言



一個支離破碎的傢    楊建

  
  這真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機緣,這批失落多年,連父親都已經遺忘而從未提起的綠島傢書,能夠由仁人君子自動送迴,並且在嚮陽先生的鼎力相助下,肯允於報端披露,嚮讀者揭示楊逵的另一麵─最基本、最自然無僞的親情的眷注和關愛。
  
  這批傢書所涵括的時間斷限是從民國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內容則是對留身在颱灣本島、而處在窘睏的生活環境中的傢人予以勸慰和激勵。這些傢書絕大部分未曾寄發,我乍一接到,當晚挑燈夜讀,前景舊事紛紛湧來,可以想見父親在當時嚴格的通信字數限製下,不能如願地將這些關愛寄達傢人手中的悲憤之情,二來也可以知道,父親是想利用書信體的形式,來記下他飄離海外的所思所感……
  
  陽光亮起的時候,我抱起教科書站在講颱,麵對著一群不知所以的學生,眨著酸澀的雙眼,腦中仍然盤桓著父親樸拙的字體,內中蘊藏著那股豐厚的愛和希望,縱使在最艱苦的環境中,他仍然天真,並且對生命充滿瞭熱情。
  
  是的,如果讀者諸君瞭解瞭這些傢書的時空背景,必然也會感動於父親的天真和熱情。
  
  民國三十七年底,父親與當時颱灣電力公司颱中區營業管理處經理葉可根先生幾經交涉下,將這塊土地租來開墾為該公司的福利農場。三十八年四月六日,房子都還沒有蓋好,父親就因為起草︿和平宣言﹀一文,呼籲各省籍同胞互信互愛而鋃鐺入獄,遠謫綠島,開始瞭他長達十二年的孤苦生涯。另一方麵,傢中因為父親的獲罪也陷入瞭睏境,大姊、大哥和我都輟學在傢,繼續父親未完成的墾植工作。因為一時沒有收獲,傢中又無分文積蓄,所以隻得自己做醬油、豆腐,沿街叫賣,打零工,甚至於上山盜取「國有官柴」迴來賣錢,以維持生活。農園初期種些蔬菜和比較容易生長、容易換錢的草花類。媽媽最初嚮彆的花園批發些花齣去賣,自己的花園有瞭生産之後,也因為種類與數量都不多,不足以維生,一部分仍要嚮其他花園批發。
  
  正當母子多人連餬口都成問題的時候,這塊位於颱中市北區大同路三十五號,嚮電力公司租來的土地,因為電力公司要收迴以增建員工宿捨,限我們在年底前搬齣去,交還土地。這是民國四十六年中的事情,這件事對窮苦的我們而言,形同晴天霹靂,而父親在傢書中所提及的諸事,也從這年開始。身陷囹圄的父親,對傢庭的睏境、傢人的頹唐,用盡言語相勸相勵,期盼大傢攜手扶持,共同走過這段悲慘歲月,等他返迴颱灣之後,新樂園便指日可望瞭。
  
  然而自從交齣電力公司這塊土地之後,傢中情形並未改觀。大姊失去聯絡,不知落腳何方。媽主張在中部另尋一小塊農地,藉貸購買,搭蓋一棟簡單房子,繼續經營花園,但是大哥因為窮怕瞭,不贊成貸款買土地,經常和媽鬧意見,最後隻身前往颱北謀生。媽與小妹則在颱中港路一段淡溝裏淡溝巷由貸款新買瞭一塊土地,仍然經營花園,賣花為生。
  
  四十七年一月底,父親曾一度被藉提到颱北。在新生北路一棟彆墅裏,與一位長官和一位老士兵同住。據父親說,是當局認為他對日本熟悉,想派他到日本工作,但父親因為許多衝突而未曾應允,於五月初又迴到綠島新生營,繼續執行未完的刑期。
  
  除瞭這段小插麯之外,民國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間,傢中情形一如往昔。人人都在窘睏的環境中衝撞、掙紮,企圖走齣一條路來。大姊有瞭音訊,人在花蓮車站當廚師,不久搬到颱北;大哥則是颱中、颱北、高雄、羅東四處轉徙,當過園丁、做過木工;二妹從師專畢業,已分發任職;小妹考取傢職,繼續求學;而我則從三餐不濟的大同工專生涯中脫身,入伍受訓,一度任職高雄兵工廠電機工程官,待遇不錯,暫時改善瞭傢中睏境,退伍後則在高雄大榮鐵工廠擔任電器修護工作。
  
  但是這一連串的變動,隻是傢中每個分子各自投入生活,各自與環境搏鬥,容或稍有助於傢庭,也是微不足道。媽媽仍然每日賣花餬口,債務和利息像滾雪球一樣,擔子愈來愈重。
  
  傢中恒是這般。而在綠島約父親在這期間也曾舊病復發,我們斷斷續續地寄去一些藥,這便是這批傢書的背景。父親為理想而受罪,帝製中國有所謂「誅連九族」,而我們雖然沒有一起牽連入獄,卻在現實生活中到處碰壁,親友走避,人情冷漠。我們知道,在這個矛盾的時代中,身為一個政治批判者的傢屬,需要更大的覺悟和勇氣。
  
  在最艱苦的時候,我們對父親不是沒有過怨尤,不是不曾艷羨過正常傢庭的天倫之樂。父親平靜地辭世時,我的心情仍然交織著矛盾,有悲痛,也有不解。翻看這些傢書時,第一次覺得父親的愛像陽光一樣暖熱瞭我的心,它們雖然含蓄,卻如此真實。是的,什麼宇宙大愛、社會關懷,如果不能從最近身開始,隻是一些經過包裝的裝飾品,聊以自慰欺世而已。
  
推薦序
  
希望之書 吳叡人

  
  「阻擋不瞭浪潮,那就航行吧。」 ——Margaret Atwood,The Yearofthe Flood
  
  我在學術上的專業研究領域之一,是日治時期颱灣民族主義運動的政治史和思想史。然而我生也晚,又長年留學他鄉,所以始終無緣接觸到那些活躍在《警察沿革誌》或者《颱灣文藝》書頁之中的曆史人物。楊逵先生,是我唯一曾短暫親炙過的戰前民族運動世代前輩。
  
  一九八三年鼕天我透過楊翠,邀請瞭楊逵老先生到颱大演講,作為「颱灣文學週」活動的壓軸。當時我是颱大代聯會主席,因為沒有入黨,成瞭國民黨眼中的可疑危險的校園「黨外份子」。我嚮課外活動組申請辦理「颱灣文學週」係列演講時,課外組主任曹壽民告訴我,根據颱大外文係某蔡姓教授的「專業」意見,「並不存在『颱灣』文學,隻有『在颱灣的中國文學』」,要我更改活動名稱,否則不許舉行。後來經過一番「學術」「專業」談判,總算準瞭活動,但楊逵這場卻又特彆派瞭課外組幾個組員監視,因為擔心有「黨外人士」齣現鬧場,他們還預先警告我,活動中不準楊逵和楊翠以外的任何其他人上颱。
  
  我已經不記得那晚楊逵先生講瞭些甚麼瞭,不過總之絕對不是甚麼「在颱灣的中國文學」。然而我依然清楚地記得他一身黑色颱灣衫的瘦小身影,溫暖而滄桑的笑容,還有娓娓道來的親切的颱語,釀齣瞭一種我從未體驗過的重量與力道,深深地震懾瞭年輕無知,而且早被強製抹除瞭曆史記憶的我。那晚活動中心來瞭很多同學,場麵很熱鬧而溫暖,很有一種曆史現場的感覺,生性善感而容易衝動的我,受到那種奇妙氛圍的感染,不顧課外組的警告,硬是把坐在颱下的民歌手楊祖珺小姐拉到颱上,鼓動我的夥伴和場內所有人,在她的帶領下一起閤唱瞭楊逵作詞、李雙澤作麯的《愚公移山》。
  
  活動結束後,課外組D姓組員在離開會場時,對我不客氣地說:「吳叡人,你自己看著辦吧!」我沒有理他,因為終於和颱灣的曆史臍帶連結起來的衝擊,正使我百感交集,無法自己,媽的要記過就記過吧,誰在乎這些曆史的泡沫呢。不久以後我接到一封公文,發覺我隻被記瞭兩個警告,因為根據他們的「校規」,我一旦受到小過以上的懲戒,就必須被強製解除代聯會主席職位,但他們不想讓我變成為一個校園「烈士」或者「政治犯」,所以隻記瞭兩個警告,點到為止。
  
  因為我不抽菸,身上沒有打火機,所以我把那封公文撕破,隨手丟進瞭垃圾桶。
  
      那次我沒有機會變成「校園烈士」或「學生政治犯」(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後來我做瞭一些更危險的事,但始終沒有機會成為烈士,有人天生就隻能做第二綫或第三綫人物),沒有機會創造曆史,不過我卻遇見瞭颱灣曆史。楊逵就是我的颱灣曆史。那個鼕夜,我曾經從父親書房裏的小學館《日本史》殖民地篇,從偷印來的王育德的《颱灣:苦悶的曆史》和史明的《颱灣人四百年史》裏麵讀到的那段用文字編織的神祕曆史,突然變成瞭血肉,有瞭生命,攫住瞭我的靈魂。
  
  然而那是一種過於茫漠巨大的曆史意識,而我太無知以至於無法辨識它的意義,太年輕莽撞以緻無法理解血肉終會萎縮,生命終會消逝,於是我在無知莽撞之中,竟然就這樣和楊逵先生交錯而過,甚至沒有再轉身嚮他叩問一次關於這一切的意義。兩年後,楊逵先生過世瞭,我唯一親炙過的曆史前輩如今又化為曆史書頁中的抽象鉛字。
  
      所以那個鼕夜我從楊逵先生的身影和話語中感知到曆史的存在,曆史的體溫和重量,但我必須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後纔開始理解那些曆史的意義。我開始體會到颱灣政治學與社會學之缺乏曆史意識,開始「摺節」修習颱灣史,已經是九○年代中期以後的事瞭。等到我開始笨拙地嘗試運用我在西洋政治思想史課程學到的方法來解讀颱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的文本,開始一篇一篇纍積我對這些睏難的、不透明的文本的解讀,直到我終於寫齣瞭一本叫做〈福爾摩沙意識形態〉的博士論文,弄清楚瞭一點那個世代的精神輪廓,又過瞭將近十年的時間。然而楊逵在我晚熟的颱灣史與颱灣思想史意識中,卻依然是一個巨大而模糊的形象,他比較像是一個人格典型(抵抗者),一種行動典範(組織與啓濛工作者),而非思想或意識型態的化身。然後我從早稻田迴國,開始研究芝加哥時代未完成的颱灣左翼傳統研究,並且完成瞭一篇連溫卿研究後,終於在一字一句重讀《警察沿革誌》的過程中和楊逵先生再會,而這一次他終於以一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明確姿態齣現在我描摹的光譜之中。盡管如此,我並不真正理解這個「社會民主主義者」楊逵,也尚未開始試圖去理解他,因為這時候我忙著學習世界語,深深地沉浸在另一位社會民主派連溫卿復雜、重層的思想世界之中。
  
      然後又過瞭十年,楊翠寄給我《綠島傢書》,我開始重新閱讀這些過去自以為明白易懂的文字。現在的我,和大學時代比起來,多知道瞭一點颱灣史和世界史的知識,學會瞭一點解讀曆史文本的方法,還多瞭一點研究二二八事件和五○年代白色恐怖曆史,還有在民間從事轉型正義工作的經驗,而且纔剛齣版瞭自己生平第一本文集《受睏的思想》。這些歲月的積纍對我重新閱讀這些看似平凡的傢書頗有助益。我先讀瞭一遍,然後再一遍,一開始非常睏惑,因為似乎找不到太多可供深度解讀的文字段落,也想不齣任何具有新意的詮釋。這些文字就是一種特殊的「傢書」,是一個政治犯在嚴密監控的條件下寫給自己妻子兒女的信,充滿瞭日常性的細節,不能陪伴在妻子兒女身旁的歉意,以及試圖透過文字參與妻子兒女生命的熱切的補償心意。他們也錶現瞭書寫者一種難以形容,甚至難以解釋的人格強韌與樂觀進取。這些文字動人,然而透明到瞭不透明的地步,因為他們呈現的是一個太過私密的,外人無由進入的情感世界。
  
  讀到第三遍或第四遍,我開始注意到書寫者反覆緻意的幾個關鍵詞,如「土地」、「農場」與「傢園」,如「互助」、「協力」與「自足」,以及反覆提起,幾近於執著的一傢團結,共同建立「理想農園」的夢想,例如以下這段寫給長子長媳的代錶性文字:
  
  八月底有一位朋友會約你去白河…看土地。他有三十幾甲(有山、有園)的共業,可以閤作,也可以請他們讓幾甲給我們經營。詳細情形到實地察看商量一下。這地方離城市較遠,自然不閤種植零賣草花。不過,果樹、果樹苗和菊花、花菖蒲等的大宗生産及種苗球根的生産是可以的。更可以換些飼料餵雞鵝。因不零賣,倒比在城市種零賣花草有時間來看書寫作,對於我們的整個計劃來說也許是更適宜的。祖母的扶養問題不必介意,隻要把一個理想的農園建立起來,我一定有辦法請她齣來同住,讓她快樂享受晚年。大姊自然也可以安置的。
  
  長年研究西洋政治思想史與左翼理論的專業敏感,讓我突然聯想到這個看似執迷的世俗夢想之中,似乎隱藏著一個完全不世俗的烏托邦願景:一個社會主義者在事不可為的黑暗年代中,試圖透過傢族互助,深耕土地與農業勞動,建構自主生存基礎的迂迴的個人實踐計畫。這也是一種「孤島」,不過不是楊翠所描述的那種被國傢暴力傷害與隔離的,悲傷的個人孤島,而是在資本主義大海中浮現的一個個以傢族為基礎的,互助與共同勞動的幸福之島。如楊逵在信中說的:「不能走直綫的時候,你們應該轉彎。」在資本主義的洪水之中,我們傢人應該緊緊相擁,結閤成一座保有瞭最低限度人性與幸福的島嶼。
  
      然而這個突如的聯想或狂野想像,這個過於跳躍的解讀其實依然不夠深刻,依然隻是停留在錶層,停留在我作為一個政治思想史研究者的專業形式之中,沒有觸及到事物的深層本質,也就是楊逵其人的本質,直到我再一次從頭閱讀,注意到楊逵次子楊建的提醒,這些傢書大多因超過三百字的限製而未曾寄發,直到我重新閱讀瞭楊翠的〈穿越時空的傢書〉,讀到她提醒說這些傢書因未曾寄發,因而是「作傢私語的日記」,我纔終於理解到這些傢書的特異之處─幾乎所有這些親情絮語,所有這些鼓舞勉勵,所有這些「馬拉鬆式的」勇氣堅毅,所有這些「雷公打不死」的樂觀,所有這些「長遠的計畫」,這些建設理想農園與個人社會主義實踐的烏托邦的傾訴,幾乎所有這一切都是楊逵孤身一人在火燒島的獨白,在孤獨之中與自己靈魂的對話。在火燒島上,在孤獨之中,楊逵靠在勞動改造的菜園裏的肥皂箱上,在簡陋的筆記本一字一句細密地、綿密地、稠密地印刻他與傢人的想像的對話,包含著懺悔、叮囑、鼓舞、責問與指引,刻印一種無法分享,無從交流的溫柔與摯愛,刻印一種執迷的、終生不悟的熱情──刻印一種沒有根據,無須根據,無法證明,不證自明的,隻要人活著,隻要人渴望活下去,就會從靈魂深處迸發齣來的,叫做「希望」的東西。然後我纔發覺,和楊逵擦身而過三十三年後,我終於好像看懂瞭他那「似溫馴而又不太溫馴」(Scalapino教授描述颱灣人的用語)的,謎樣的溫暖笑容的意義。
  
  於是我纔理解,《綠島傢書》書寫著楊逵朝嚮希望的意誌,它是颱灣人精神史上的一冊希望之書。

圖書試讀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親愛的孩子:

近來你的信都充滿著悲觀、憂悶、頹喪的氣氛,叫我很擔心,也覺得很慚愧。十年來,我未能盡到做一個爸爸應盡的責任,纔讓你們兄弟姊妹,特彆是你,吃得太多的苦瞭。過去我時常告訴你們說:吃苦就是磨練,碰到睏難正是試煉的機會。

這話在我雖然不是虛言,也不是為瞭安慰你們,隨便應付一下的空言,我的確一直以這樣的信念來磨練我自己,把身體鍛鍊成瞭所謂「老當益壯」的,也建立瞭萬難不摺、永不氣餒的樂觀精神。

但對於正需溫暖與愛護的小雛們,這句話未免太過於苛酷瞭。

小雛們剛齣蛋殼,需要的是母雞用翅膀來防護、來溫暖,也需要母雞幫其覓食、帶頭找路的。在這個時候,你纔十幾歲的時候,就讓你帶著幼小的弟妹們在冷酷的環境裏奔波,就是鋼鐵做的心也會痛的。這是我生活曆程中唯一的遺憾。

我也曾同你們說過,對於我自己,我一直是很樂觀的。但每次接到你陷在憂悒苦悶的消息,我這一麵樂觀的鏡子便會帶上瞭陰影,隻有你們歡樂的音信,纔能把它拭得乾淨明亮。

這樣的顧慮,做一個朋友也許是不錯的吧!但做一個爸爸,顯然有虧。在你們正需要溫暖的時候,我的翅膀離得這麼遠,無法把你們抱在懷裏,使你們免緻凍僵。在你們正在迷途上徬徨的時候,也未能帶頭指點你們,使你們避免踏上這許多陷阱與險崖。

幸虧,你們都能夠自強不息,雖說這十年你們過的日子並不太理想,你總把這個傢維持得不錯的瞭。弟妹們很快就可以畢業做事,雖然不能期望這一來就是豐衣足食,在這苦難的時代裏,我們的傢也可以算是小康的瞭。我們不能太奢望。

這一切的成果,都是十年來一直到現在,你願做牛做馬努力工作的結果,我是很感激的。可是,也就是因為如此,你們都疏忽瞭另一項更要緊的沒有做到。

現在,你將可以減輕擔子鬆一口氣的現在,你開始想到你自己的前途,你說:十年來都太盲目瞭,沒有學到一項專門技術,找不到齣路,很寒心,而要我指示你的齣路。這是一個有誌氣的青年一定要碰到的問題,雖然時間慢一點,卻也並不太遲,你奮發用功找到瞭正確的路的話,馬上就可以迎頭趕上,毫無問題。要緊的是冷靜沉住氣,韆萬不要慌張。

用户评价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綠島,一個在中國颱灣近代史上充滿象徵意義的地名,它承載瞭太多被壓抑的吶喊和無聲的抗爭。《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更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被遺忘角落的大門,裏麵一定充滿瞭不為人知的辛酸和堅韌。二十年的時光,足以讓多少情感在心底靜靜流淌,又足以讓多少故事在沉默中獨自生長。而“傢書”,這種最私密、最直接的情感連接方式,它承載著最真摯的思念、最深切的牽掛,以及在艱難環境下對生活最微弱的希望。楊逵,作為颱灣現代文學的巨擘,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和對底層人民的關懷。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沉埋”的二十年裏,楊逵先生的心事是如何在綠島這片充滿特殊意義的土地上孕育,又如何通過“傢書”的形式,嚮我們娓娓道來,展現那個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人性在睏境中如何堅守自我、傳遞希望的深刻洞察。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風吹散、被時間掩埋的個體故事。綠島,在許多颱灣人心目中,是一個帶有沉重曆史印記的地方,它代錶著壓迫、失去,但也可能象徵著某種形式的堅韌和重生。而“傢書”,作為一種最直接、最私密的情感載體,往往蘊藏著最真實的情感流露,那些無法在公開場閤錶達的思念、擔憂、愛戀,甚至是絕望,都可能在這字裏行間得到釋放。楊逵,這位我非常喜愛的颱灣作傢,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瞭對土地的深情和對人民的關懷,然而,在那個敏感的時代,他也必然經曆瞭常人難以想象的挑戰。《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暗示著一種長久的壓抑和等待,仿佛是那些被封存的情感,在經過漫長的時光後,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我非常好奇,這二十年的“沉埋”究竟包含瞭怎樣的故事?在綠島的特殊環境中,楊逵先生的心事又是如何被塑造和錶達的?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溯,更是一種對個體生命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沉浮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在這“傢書”的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楊逵先生那份不曾熄滅的生命熱情,以及他對颱灣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充滿時代氣息的畫麵。綠島,這個在颱灣近代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印記的地方,它承載瞭太多沉重的曆史,也象徵著無數生命在那個年代的掙紮與呐喊。《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更是直接觸動瞭我對被掩蓋的真相和壓抑情感的好奇。二十年,足以讓多少故事在暗夜裏悄然發酵,又足以讓多少心事在寂靜中獨自枯萎。而“傢書”,作為一種最個人化、最直接的情感錶達方式,往往隱藏著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流露,它連接著遠方的親人,承載著無盡的思念、牽掛,以及在艱難歲月裏對未來的憧憬。楊逵,作為颱灣現代文學的重要代錶人物,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人民的關懷。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沉埋”的二十年裏,楊逵先生的心事是如何在綠島這個特殊的環境下孕育,又如何通過“傢書”的形式,穿越時空的阻隔,與我們進行一次深刻的心靈對話。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被遺忘曆史的打撈,更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韌性與希望的深刻洞察,它讓我們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著自己的生命與情感。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像是一個被時光塵封的秘密,正等待著被重新發掘。綠島,一個在中國颱灣近代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名,它承載瞭太多被壓抑的呐喊和無聲的抗爭。《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這段曆史的好奇心。二十年,這是一個多麼漫長而又充滿變數的歲月,其中蘊含瞭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多少被掩蓋的真相,多少在沉默中積澱的情感?而“傢書”,作為一種最私密、最直接的情感傳遞方式,往往最能展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那些無法言說的思念、牽掛、對傢人的愛,以及在艱難環境下生存的韌性,都會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來。楊逵,作為一位重要的颱灣作傢,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精神,一種對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我非常期待在這本《綠島傢書》中,能看到楊逵先生如何用他特有的文字,描繪齣那個特殊年代下,他個人以及更多颱灣人民的真實心境。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次與過去靈魂的對話,一次對被遺忘的個體命運的深情緻敬。我想,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颱灣社會的麵貌,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卻從未放棄希望的人們。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這本書的題目仿佛是一首婉轉的歌,訴說著一段被時光久久珍藏的故事。綠島,這個名字在颱灣人的集體記憶裏,總是與沉重的曆史和沉寂的歲月緊密相連。而“傢書”,又是那麼一種充滿溫情和期盼的載體,它連接著海峽兩岸,也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更是帶著一種時間的厚重感,暗示著一段漫長而又充滿故事的等待。二十年的時光,足夠讓多少情感在心底悄然滋長,又足夠讓多少心事在沉默中獨自承受。楊逵,這位我一直非常尊敬的颱灣作傢,他的文字裏總是充滿瞭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以及對普通民眾生活的細膩描繪。我非常好奇,在這“沉埋”的二十年裏,楊逵先生的心事是如何在綠島這片承載著特殊意義的土地上悄然滋長,又如何通過“傢書”的方式,嚮我們娓娓道來。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人性在睏境中如何保持尊嚴與希望的深刻探討。我期待,在這“傢書”的字裏行間,能感受到楊逵先生不屈的靈魂,以及他對颱灣這片土地永恒的眷戀。

评分

讀到《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這個名字,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年代的颱灣。綠島,一個承載瞭太多曆史重量的地名,而“傢書”兩個字,又自帶一種親切的、帶著些許憂愁的溫度。楊逵,這個名字在颱灣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如同時代的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喜怒哀樂、掙紮與不屈。沉埋二十年,這其中蘊含著多少故事?是政治的黑暗,還是時代的洪流?二十年的沉寂,又是如何塑造瞭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段曆史,更是在觸摸一段被壓抑的情感,感受一個靈魂在時代巨變中的潮起潮落。我總覺得,那些被時間“沉埋”的故事,往往比被大聲宣揚的更具穿透力,因為它們是從最真實、最不加修飾的生命底色中滲透齣來的。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如果能用一種淡雅的水墨風格,或是帶有時代印記的老照片,我想會更加契閤這份“心事”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傢書”之中,楊逵究竟嚮我們訴說瞭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又如何在二十年的沉默之後,將這些心事,這沉甸甸的、不曾遺忘的情感,再次展現在我們麵前。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一種對曆史的深情迴望,也是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探究。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書名一齣,便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颱灣近代史的種種想象。綠島,這個承載著太多曆史沉重感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一種時代的象徵,一種被壓抑的記憶。《沉埋二十年》幾個字,仿佛一道深邃的門,緩緩開啓,預示著即將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那些被時間長河衝刷、被政治風暴掩埋的真實情感和故事。二十年的時光,足以讓多少心事在暗夜裏獨自憔悴,又足以讓多少期待在寂靜中逐漸冷卻。而“傢書”,這種最樸素、最真摯的文字載體,往往是連接遠方親人的情感紐帶,它承載著最深切的思念、最熾熱的牽掛,以及在睏境中對生活最微小的希望。楊逵,這位在颱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的作傢,他的作品總帶著一股泥土的芬芳和人間的溫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沉埋”的二十年裏,楊逵先生的心事是如何在綠島這片土地上悄然生長,又如何通過“傢書”的形式,穿越時空,抵達我們手中。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曆史的碎片,更是一顆顆被時間打磨過的珍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及在逆境中,生命不曾熄滅的希望之火。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關於白色恐怖時期颱灣社會種種迴憶的碎片。綠島,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無數颱灣人在那個時代被迫或主動“沉埋”的符號。楊逵,這位我一直很敬佩的作傢,他的文字裏總帶著一種土地的溫度和人民的呼吸,然而,即便如此,在那段高壓的歲月中,他也必然承受瞭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與掙紮。《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那個時期許多未解之謎的探尋欲。二十年,這漫長的時間裏,有多少的真相被掩蓋?有多少的愛恨情仇被壓抑?“傢書”,則是一種最私密、最真切的情感錶達,它承載著思念、牽掛、甚至是絕望。我想,這本《綠島傢書》一定不僅僅是簡單的信件集閤,它更可能是一份關於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如何生存、如何錶達、如何堅持的珍貴見證。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楊逵先生如何用他特有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普通颱灣人的生活狀態,他們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中,維係著親情、友情,以及對未來的微弱希望。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更多關於那個被刻意遺忘的角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颱灣曆史的復雜性,以及那些默默承受苦難的人們是如何堅韌地走過那段黑暗歲月。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這個書名一齣現,就立刻在我的腦海中激起瞭漣漪。綠島,這個在中國颱灣近代史上有著深刻印記的島嶼,它承載瞭太多被封存的故事和情感。《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更是像一把鑰匙,輕輕轉動,便開啓瞭一段被時光塵封的往事。二十年的時間,足以讓多少秘密在暗夜裏悄然發酵,又足以讓多少心事在寂靜中獨自承受。而“傢書”,這種最樸實、最真摯的文字載體,它不僅是親人之間的情感連接,更是個體在艱難時刻,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楊逵,這位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敬重的颱灣作傢,他的作品總是充滿瞭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和對普通民眾生活的細膩描繪。我非常好奇,在這“沉埋”的二十年裏,楊逵先生的心事是如何在綠島這片土地上悄然滋長,又如何通過“傢書”的形式,穿越時空的阻隔,嚮我們娓娓道來。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對一段被遺忘曆史的打撈,更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齣的韌性與希望的深刻洞察,它讓我們得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颱灣人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著自己的生命與情感。

评分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僅僅是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颱灣近代曆史中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故事的無限遐想。綠島,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承載著一段沉重曆史的符號,代錶著許多人在那個時代所經曆的煎熬與失落。《沉埋二十年》這幾個字,則像是一層厚厚的麵紗,遮蓋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引人不斷想要探尋其背後隱藏的真相。二十年的時光,足以讓多少心事在孤獨中變得愈發沉重,又足以讓多少情感在壓抑中悄然綻放。而“傢書”,作為一種最直接、最私密的溝通方式,它承載瞭最真摯的情感,那些無法在人前言說的思念、牽掛、愛與恨,都可能在這字裏行間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楊逵,這位在颱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作傢,他的作品總是帶著一股土地的芬芳和人間的溫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沉埋”的二十年裏,楊逵先生的心事是如何在綠島這片特殊的環境下被孕育,又如何通過“傢書”的形式,嚮我們揭示那個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以及在逆境中,生命不曾熄滅的希望之火。這本書,或許將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刻對話,一次對被遺忘的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發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