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

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s De Waal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動物行為學
  • 權力鬥爭
  • 社會學
  • 人類學
  • 黑猩猩
  • 自然科學
  • 行為生態學
  • 進化心理學
  • 觀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黑猩猩社會的運作驅力就是權與色
跟著德瓦爾,學著當一隻黑猩猩,成為「更好的人」

  《黑猩猩政治學》首次齣版於1982年,經過四分之一世紀,這本書已被各界視為當代經典,企業界用它來進行新人訓練,美國國會議長更要新進議員同時閱讀《獨立宣言》、《美國憲法》與這本《黑猩猩政治學》。

  榮獲哈佛大學100位教授共同推薦,列入人類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經典書單。

  本書钜細靡遺且引人入勝地呈現黑猩猩社群的對抗與聯盟過程,在作者結閤實地觀察與行為統計下,發現主宰這些行動的,主要是猿類的智慧而非本能。讀者也能看見黑猩猩對於和平的熱切渴望、對於暴力的剋製,以及對於雌性及幼小成員的嗬護關愛。

  人類有個傾嚮,就是不斷追求權力,永不饜足,無時或已,至死方休。──霍布斯

  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曾說:「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如果你認為追逐權力是人類的專利,看看本書的黑猩猩就知道並非如此。作者詳細記錄荷蘭阿納姆動物園黑猩猩圈養區中的兩次權力競逐,原本以為猿類跟其他動物一樣,以力量定勝負,卻發現「社交」纔是他們奪權的主要武器。一個無法照顧弱者、無法進行資源重分配的領袖,將難以得到群眾的支持,權力也難以久掌。

  在貴族的支持下獲取的君王之權,要比在百姓的支持下獲取的君王之權更難維係,因為君王身邊的這些貴族會自以為與他平起平坐,因此君王很難按照自己的意願治理他們。──《君王論》

  《黑猩猩政治學》的科學成就不隻受到靈長類動物學傢的肯定,針對人類本質性的需求與行為所提齣的非凡洞見,也受到許多政治人物、企業傢與社會心理學傢一緻好評。讀者能在本書中再度印證馬基維利的權謀理論,也能理解為何作者會說:政治的根源先於人性。

  在《黑猩猩政治學》25週年紀念版齣版的同時,作者德瓦爾也獲選為《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

各界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蕭人瑄(黑猩猩行為研究及保育學者)
  蘇嘉全(立法院院長)
  伍薰(《3.5:強迫升級》科幻作傢)、
  林昶佐(立法委員)、
  林清盛(飛碟聯播網太魯閣之音主持人)、
  周偉航(人渣文本)、
  彭仁隆(颱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助理研究員)、
  黃秀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阿潑(文字工作者)、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蘇巧慧(立法委員)、
  顧立雄(立法委員)

國際一緻贊譽

  這本書描寫瞭黑猩猩圈養區中的權力更迭與社會組織運作,甚至比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更具啓濛性,讓我能用全新角度看待學院與企業組織內的政治活動。──柯林斯(Jim Collins,著有《從A到A+》、《基業長青》)

  前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契曾是德瓦爾的狂熱追隨者,他把《黑猩猩政治學》列入書單,跟《獨立宣言》、《美國憲法》與《聯邦論》一起推薦給新人議員。金瑞契從我們的近親身上,學到瞭那些事呢?簡而言之,就是掌握閤縱連橫之道以贏得權力,展開虛張聲勢的心理戰以嚇阻擋在路上的石頭……──《美國商業週刊》

  細聲討好、工於心計、建立關係。你不會在任何一本企管書籍裏看到這些技巧,但若你要經營一傢公司,卻不能不嚮這群黑猩猩學著點。──《商業月刊》

  分析精準、內容突齣而且寫法親近讀者,這本傑作完成瞭許多動物行為作傢望塵莫及的雙重目標——既吸引瞭許多普通讀者的關注,同時又是一部影響科學發展的重要作品。──《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本關於圈養猿類社會生活的絕佳作品。作者以特彆的移情觀點來剖析黑猩猩的心智圖像。這些心智圖像雖然來自少數幾隻黑猩猩,有時卻能在許多人類身上看見。──《人類動物行為學通訊》

  初讀這本書,是跟珍古德一起在達纍斯薩拉姆,剛結束為期兩週於岡貝河流域的黑猩猩觀察。我預設它會有點沉悶,但一讀卻讓我非常驚艷,《黑猩猩政治學》甚至比一群野生黑猩猩掛在樹上的畫麵還有趣。──《美國靈長類動物學期刊》
《權力的陰影與人類的野性:一部關於衝突、聯盟與生存的社會動物學考察》 本書導言 人類社會如同一個宏大而復雜的生態係統,其內部的互動模式、權力的分配機製,以及驅動個體行為的原始衝動,往往與自然界中那些看似“低等”的社會性動物群體驚人地相似。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靈長類物種,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社會性動物”範疇——從昆蟲的社會結構到哺乳動物的等級製度,深入剖析生命體為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所發展齣的精妙策略。 我們試圖揭示,無論物種如何進化,權力的獲取、維護與轉移,以及圍繞繁殖機會展開的激烈競爭,始終是構建社會秩序的核心驅動力。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動物行為學的曆史長河,考察那些塑造瞭族群命運的關鍵決策點,以及隱藏在個體互動之下的冷酷邏輯。 第一章:等級的建立:不平等的結構基礎 任何穩定的社會群體都需要一套明確的秩序來管理資源分配與衝突解決。本章將詳細探討等級製度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並分析其背後的生物學基礎。 地位的動態性與沉沒成本: 考察地位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屬性,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展示、挑戰和聯盟的構建來不斷確認和鞏固的動態過程。我們將分析個體在維護現有地位時所付齣的“成本”——無論是生理上的能量消耗,還是戰略上的資源犧牲。 武力、威懾與信號: 探討不同物種如何運用純粹的武力、展示性的威懾信號(如體型膨脹、聲音放大)以及更微妙的心理戰術來確立優勢。重點分析信號的真實性與欺騙性在地位博弈中的作用。 資源控製與權力杠杆: 資源(食物、安全庇護所、優質繁殖地)的分布不均是等級産生的核心原因。本章將分析個體如何通過控製關鍵資源節點,將對資源的分配權轉化為對其他成員的行為控製力。 第二章:聯盟的藝術:閤作、背叛與社會資本 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個體很少能獨善其身。建立並維持有效的社會聯盟,成為提高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關鍵策略。 互惠的演化: 探討“互惠利他主義”如何在非親緣個體之間演化齣來。分析“追蹤者”(Reciprocity Trackers)在維護社會契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識彆和懲罰“搭便車者”(Cheaters)。 聯盟的構建與解體: 深入研究社會性動物如何通過共同對抗外部威脅、共享信息或參與聯閤狩獵來形成同盟。同時,解析聯盟的脆弱性,包括因利益衝突、地位變化或外部壓力導緻的聯盟解體與權力洗牌。 社會資本的積纍: 將社會關係視為一種無形資産。分析個體如何通過建立廣泛而深入的社會網絡,積纍“社會資本”,並在麵臨危機或需要支持時動用這些資本。 第三章:繁殖的戰場:性選擇與遺傳競爭 繁殖成功率是衡量個體演化適應度的最終標準。本章將聚焦於性選擇的壓力如何塑造物種的形態、行為乃至社會結構。 雄性競爭的多元策略: 考察不同物種中雄性為獲取交配權所采取的多樣化策略。這不僅包括直接的物理對抗,還包括“潛伏者”的策略、通過獻祭禮物來取悅雌性,以及利用信息優勢進行乾擾。 雌性的選擇權與評估標準: 探討雌性在繁殖決策中扮演的主動角色。分析雌性如何評估潛在伴侶的健康狀況、資源獲取能力以及基因質量,並揭示那些被視為“優質”特質的生物學信號。 親代投資的權衡: 探討父母雙方在後代撫育上的投資差異及其對社會行為的影響。分析高投資一方如何利用其“投資優勢”來對後代及伴侶施加影響,以確保其基因最大程度地傳遞下去。 第四章:信息戰與認知陷阱:心智的運用 復雜的社會生活要求成員具備高度發達的認知能力,用以理解他者的意圖、預測未來的行動,並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占據上風。 心智理論的初探: 考察社會性動物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理解其他個體擁有不同的知識和意圖。分析“欺騙”行為——即個體故意傳遞錯誤信息以誤導同伴——是如何證明瞭對他人心智狀態的某種程度的理解。 聲譽的構建與維護: 在一個動態的社會群體中,個體的聲譽是其社會資本的體現。本章將分析群體成員如何“記住”他人的曆史行為,以及聲譽是如何在不同層級的社會互動中(例如,在聯盟內部或麵對潛在的挑戰者時)發揮作用。 群體極化與決策的偏差: 探討在群體壓力下,個體決策如何傾嚮於極端化,以及從眾行為(Conformity)是如何在維持群體凝聚力與導緻災難性錯誤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第五章:衝突的馴化與社會的邊界 社會性動物必須發展齣機製來管理內部的衝突,使其不至於破壞群體的基本結構,同時又要明確區分“我們”與“他們”。 衝突解決的機製: 詳細研究從儀式化的展示到調解仲裁等一係列社會衝突解決技術。分析這些機製如何允許個體在不付齣緻命代價的情況下,重新協商地位或資源分配。 內部凝聚力的構建: 探討那些增強群體內部聯係的行為,如梳理、集體進食、共同防禦等,是如何通過釋放內啡肽或建立積極情感聯結來鞏固群體邊界的。 群體間的界限與排他性: 分析社會性動物如何劃定領地和群體邊界,並對外部個體錶現齣警惕甚至敵意。這種外部的威脅感知,往往是內部團結的最強催化劑。 結語:生物學視角下的社會演化 本書最終旨在提供一個跨越物種界限的、統一的框架來理解社會行為的底層邏輯。從競爭性資源分配到復雜的社會聯盟,生命在演化壓力下所創造的解決方案,揭示瞭權力、地位和繁殖驅動力在所有社會生命體中的普遍性。對這些基本模式的理解,能使我們更深刻地洞察人類自身社會互動的起源與限製。我們並非孤例,而是宏大生命演化圖景中的一部分,其行為深處,流淌著古老的生存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法蘭斯.德瓦爾 Frans De Waal


  德瓦爾(Frans de Waal, 1948-)齣生於荷蘭,1981年定居美國,是知名靈長類動物學傢,著力研究靈長類動物行為,同時熱衷於科普書籍的書寫。其著作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包括《黑猩猩政治學》、《靈長類的和解行為》(Peacemaking Among Primates, 1989)、《巴諾布猿:被遺忘的猿類》(Bonobo: Forgotten Ape, 1997)、《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Our Inner Ape: A Leading Primatologist Explains Why We Are Who We Are, 2005)等;2016年最新著作為《我們人類有聰明到能知道動物多聰明嗎?》(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
 
  德瓦爾目前是亞特蘭大艾莫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心理學係坎德勒靈長類行為講座教授、約剋斯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活水中心(Living Links Center)主任,獲選為國傢科學院及荷蘭皇傢科學院院士。
 
  2007年,本書《黑猩猩政治學》齣版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德瓦爾也獲選為《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

審訂者簡介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譯有《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與《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等科普著作。

譯者簡介

羅亞琪


  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目前正在攻讀輔大翻譯學碩士班。代錶譯作包括《鮮味的秘密》、《手感烘焙聖經》、《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等書,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圖書目錄

◆ 彩圖
 
◆ 導讀──「本性」是復數的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 廿五週年紀念版前言
發現的世紀/曆史書寫/寫作科普書
 
◆ 導論
第一印象/預防衝突爆發/大逃脫/動物行為學/知覺/溝通信號/第三方導嚮行為/和解/結盟/安全的詮釋/大膽的詮釋/理性行為
 
◆ 第一章 黑猩猩的性格
大媽/野倫和勞特/鮑絲特/葛蕊拉/尼基和丹弟/雌黑猩猩子社群/社群的結構
 
◆ 第二章 兩次權力競逐
形式上的支配與實質上的支配/首次齣擊/野倫遭到社群孤立/勞特與尼基的開放聯盟/鬧脾氣與打鬥/和平的代價/三角關係的形成/勞特的新政策/野倫與尼基的封閉結盟/尼基暫時缺席
 
◆ 第三章 暗潮洶湧
分而治之/共同統治
 
◆ 第四章 黑猩猩的性特權
求偶與性交/野心與父權/性的討價還價
 
◆ 第五章 黑猩猩社會的運作機製
依附階級/雌性的階級/謀略智能/性彆差異/分享/互惠原則
 
◆ 結論
 
◆ 後記

圖書序言

導讀

「本性」是復數的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自古以來,猴子是文明世界最熟悉的靈長類。因為猴子種類多、適應力強、分布廣。猩猩生活在熱帶密林裏,種類又少,直到地理大發現之後,歐洲人纔知道牠們的存在。一開始,研究人員連非洲猩猩與亞洲猩猩都不知分辨,以為是同一個物種。研究猩猩的最大睏難,是不熟悉牠們的習性,因而無法規畫適當的養育方式。從十七世紀起,被帶入歐洲的猩猩都是獵人從母猿手裏搶來的,都活不長。直到一九三○年,在人工環境中齣生的黑猩猩隻有七隻。因此科學傢對猩猩身體的知識不斷增長,對猩猩的行為隻有零星的觀察。係統的研究是在廿世紀初纔開始的。
  
  本書是黑猩猩行為學的經典之作,作者德瓦爾是荷蘭人。巧的是,西歐科學界對黑猩猩的第一份觀察報告,發錶於一六四一年(明崇禎十四年),也齣自荷蘭人──解剖學傢杜普(Nicolaes Tulp, 1593-1674)。更巧的是,杜普是在海牙的總督動物園見到那隻黑猩猩的。動物園裏來自海外的珍禽異獸,反映的是當年荷蘭的商業勢力。杜普告訴讀者,東南亞土著把這種動物叫做orang-outang;可是他見到的那隻來自非洲安哥拉──位於中非剛果河之南。牠是雌性,杜普卻認為牠就是古羅馬人記載的森林之神──形體半人半獸,性情則好色縱慾。根據杜普的描述,牠不止形體,連行為也人模人樣。
  
  杜普的報導屬於古希臘「自然誌」傳統,講究的是以親身見聞印證神話、古籍、傳說中的事物。
  
  西歐科學界對黑猩猩的第一份解剖學報告,發錶於一六九九年。倫敦醫師泰森解剖瞭另一隻來自安哥拉的黑猩猩,並與猴子比較。他發現,黑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大於黑猩猩與猴子。他的結論是,黑猩猩是介於猴子與人之間的物種。那時生物演化的思想還沒有發生,泰森的概念來自亞裏斯多德。亞裏斯多德認為生物世界有一階層結構,一絲不苟。黑猩猩正好填補瞭猴子與人之間的空隙。用不著說,這個想法與基督教神學若閤符節──人與其他生物之間有一不可跨越的鴻溝。
  
  到瞭十八世紀,生物分類學興起,對這一套形上學産生瞭衝擊。林奈將人類、猩猩、猴子、甚至蝙蝠一齊放入靈長類,而猩猩與人都是「人屬」的不同物種,惹惱瞭許多一流的自然學者。林奈的理由是,科學傢研究物質世界,本分是觀察、描述。他承認,人與其他靈長類的差異非常小,令人驚異。可是這個科學事實並不能證明人隻是一種動物。因為人與猩猩的差異,並不錶現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而是屬靈的特質,那是神學傢的領域。
  
  生物演化論問世之後,動物的行為、習性成為理所當然的科學研究對象。一八三八年,達爾文到倫敦動物園觀察紅毛猩猩,還做瞭一些實驗,發現紅毛猩猩知道鏡子裏的影像就是自己。可是德瓦爾從事的這種靈長類行為學,還要再等一個多世紀纔誕生。
 
  一、
 
  現代靈長類行為學的第一座裏程碑,是日本人竪立的。話說一九四八年底,昆蟲學齣身的京都大學教師今西錦司(1902-1992)帶著兩名學生,到九州東南宮崎縣的太平洋岸附近調查野馬。因為今西在日本侵華期間到內濛古調查過遊牧民族與野馬。一天黃昏,他們無意中注意到附近一個小島上的日本獼猴。那個島是幸島,環島四公裏,距海岸隻有幾百米。結果幸島成瞭日本靈長類行為學的發源地:從此島上每一隻猴子的生活史與生命史都成瞭科學資料。
  
  一九五三年九月,今西團隊收到幸島助理的報告:有一隻年輕雌猴發明瞭吃地瓜的新方法。她會先把沾瞭泥的地瓜拿到小溪裏清洗,然後再吃。這個行為在幸島猴群中的傳播與演進,至今六十餘年,日本學者有詳盡的全紀錄。這筆紀錄也是理解獼猴泡湯傳統的依據。
  
  今西團隊的研究觀點,獨到之處在於今西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一切以社會方法傳遞的習慣與資訊。今西相信,社群成員提供的技巧與資訊,攸關全體的福祉、甚至存亡。他不像西方學者,從不懷疑動物可能也有文化。
  
  因此,一九五○年代末,西方學界開始摸索野生靈長類研究的時候,今西的團隊領先瞭十年以上,也到非洲、印度等地進行田野調查。一九五八年,今西創立瞭世上第一份靈長類學學報Primate。一九六七年,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成立。目前它仍是世上唯一的綜閤性靈長類研究機構。非洲現在有五個長期的黑猩猩研究站,其中兩個是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建立的。
 
  二、
 
  現代靈長類行為學的第二座裏程碑,是英國人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竪立的。一九六○年,她二十六歲,連大學都沒有上過,就深入東非的岡貝自然保留區調查黑猩猩(現在的坦尚尼亞西部邊界處)。當初沒有幾個人對她抱很大的希望,甚至有人打賭不到六個星期她就會捲鋪蓋走人。可是她撐下來瞭,不到半年就發現黑猩猩能夠製作、使用工具,還會獵食其他動物、分享成果──當時大多數學者都相信這兩種行為是人類獨有的。
  
  於是劍橋大學特彆準許她直接攻讀動物行為學博士學位。她以觀察所得的資料完成論文,一九六五年得到學位。其實這時科學界對她並沒有信心,連她的論文指導教授都不滿她重感性、不很理性的研究方法。例如她給每隻黑猩猩都取瞭名字,又以「個性」之類的詞解釋黑猩猩之間的行為差異,都是不符閤「科學客觀」原則的作風。
  
  最後科學界接受瞭她的方法,承認她的貢獻。一九八六年,美國哈佛大學齣版社為她齣版瞭《岡貝的黑猩猩》(The Chimpanzees of Gombe),是她二十五年的研究結晶,當時是科學界的一大盛事。她開啓瞭一扇窗子,讓我們能夠窺伺黑猩猩的心靈。透過這扇窗子,我們還能遠眺人類心靈的自然史根源。
  
  因為根據DNA證據,人與黑猩猩源自同一個祖先,八○○-六○○萬年前纔分彆演化。因此,人與黑猩猩可能遺傳瞭類似的性嚮。另一方麵,大猿中,隻有黑猩猩生活在類似人類的社群中-成員包括許多成年雄性與雌性。本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揭露瞭黑猩猩社群的政治運作模式。可是德瓦爾一再提醒我們:阿納姆動物園的黑猩猩可能是一個特例。因為牠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設施、與社群組成,都與野外「自然狀態」中的黑猩猩不同。
  
  野外的黑猩猩社群與獼猴正相反。黑猩猩社群中,雄性黑猩猩一直待在齣生社群裏,雌性接近成年後就必須齣走,加入鄰近的其他社群。因此黑猩猩社群中,雄性彼此不是親人就是老友;成年雌性都是外來者。這麼一來,雄性更容易支配雌性。阿納姆動物園的黑猩猩,一開始由大媽當傢,這在野外幾乎是不可能齣現的事。這個事實提醒我們的問題是:何謂「本性」?
  
  自從社會生物學、演化心理學流行以來,「本性」一詞就成瞭方便的解釋工具,例如「女人專情、男人花心」。可是黑猩猩行為學得齣的最重要的教訓卻是:因地製宜、隨機應變是「本性」最重要的性質。
 
  三、
 
  黑猩猩的兄弟物種,巴諾布猿(bonobos),更提醒我們:演化根源並不是推定「本性」最重要的綫索。學者直到一九二○-三○年代纔確定生活在中非剛果河以南的黑猩猩是不同的物種。過去學者以為牠們是黑猩猩的亞種,叫牠們侏儒黑猩猩、矮黑猩猩、或倭黑猩猩。現在西方學界與大眾媒體一律稱牠們為巴諾布猿。根據DNA證據,黑猩猩與巴諾布猿大約在二五○-一五○萬年前分化;分化的原因是地理隔絕──剛果河。
  
  一九七○年代,日本京都大學的加納隆至成為巴諾布猿的第一位田野觀察者。熟悉巴諾布猿的研究者,第一次觀察黑猩猩都會感到莫大的震撼,因為牠們的「氣質」太不相似瞭,社群氣氛也迥然不同。簡言之,巴諾布猿──祥和;黑猩猩──暴戾。更讓人目瞪口呆的是,巴諾布猿會從事各式各樣的性活動:不論男女老少、同性異性,百無禁忌。性交甚至是和解的關鍵環節。巴諾布猿為「性」發明瞭社會功能:以性做為社會互動的潤滑劑。(案,人類何嘗不是?人以「性」定義[發明]瞭一種社會關係:夫婦。)
  
  巴諾布猿社群中,雌性以「性」建立聯盟,足以抵禦雄性暴力。雄性不敢任意造次,暴戾之氣自然大減。(事實上,阿納姆動物園的雄性爭奪大位,也不全靠暴力,有時社交是關鍵。)
  
  去年(二○一五),美國史坦福大學考古學傢莫裏斯(Ian Morris)齣版瞭《覓食者、農民、化石燃料》,討論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大曆史。他認為,在狩獵採集社會中,也就是農業興起以前的生活方式,主流價值是平等。人類學傢估計這種社會已經存在瞭兩百萬年;我們的身體,包括腦子,是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演化齣來的。在這種社會中,領袖人物最重要的特質是「捨得」,最重要的任務是「資源重分配」。
  
  農業興起後,價值觀變成重階層,講究上下有彆,以維持社會穩定。穩定的社會纔能進行農耕所需要的計畫、組織。到瞭工業革命之後的化石燃料時代,重階序的價值觀不利於刺激創意雲雲。總之,價值觀演變的大曆史,凸顯的是:「本性」並不是遺傳而來的固定指令碼。

  四、
 
  最後,我想討論本書的一個細節──雄性暴力的自我約束。關於這一點,動物行為學傢勞倫茲(Konrad Lorenz, 1903-89)一九六三年齣版的《論暴力》是最好的參考點。
  
  勞倫茲解析動物暴力行為的基本概念,是「保種」功能。動物針對天敵的暴力,是為瞭保命,這一點並無疑義。可是針對同類的暴力呢?也是為瞭讓社群永續生存。同類相爭、強者齣頭,讓牠領袖群倫、掌控資源,對大夥都有利,誰曰不宜?在有些環境中,群聚生活對生態的衝擊太大,所以針對同類的暴力衝動又成瞭永續經營環境的手段──大傢「四散擺開」,就不會過度消耗有限的資源。
  
  總之,暴力是手段,最終目的在「保種」。因此,許多物種都針對種內暴力演化齣「投降」訊號,方便輸的一方告饒、占上風的一方收手,以免真的害瞭同類性命。例如落瞭下風的狗,會以背貼地、胸腹門戶大開,對手一見便會停止攻擊。
  
  可是人類似乎沒有演化齣這種終止暴力的機製。或者說,人類文明創造瞭「不正常的環境」,使實施暴力不必是麵對麵的鬥爭行動。這麼一來,亙古以來深植人類動物本性中的保種本能,反而可能産生毀滅性的蠢動。
  
  根據德瓦爾的觀察,雄性黑猩猩奪取大位並不全靠暴力,即使使用暴力也有節製。這是本能,還是學習的結果?支持學習的證據也許是:雌性施展暴力時便缺乏自我節製。因為在野外,雌性黑猩猩很少有機會實行暴力。
 
  餘論
 
  當年今西錦司呼籲政府設立綜閤性的靈長類研究機構,指齣「日本有條件在這一領域超越歐美、領先世界。因為日本國內就有猴子,而且日本民間文化蓄積瞭不少關於猴子的素樸知識。」我們也有同樣的資源,且不說「兩岸猿聲啼不住」已流傳一韆兩百五十年,我們的靈長類學在哪裏呢?
  
  如今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已是世界級的研究重鎮,研究人員願意與民眾(納稅人)分享研究成果,更值得注意。他們的日文著作,質與量都比英文論文豐富。也許,學界對社會分享知識的意願,纔是促使學術開花結果的動力。

圖書試讀

廿五週年紀念版前言
 
一本書能夠常銷二十五年,錶示它的題材有曆久不衰的魅力。政治是這樣的題材。我們自己精通政治,因此我們立即就能認齣它的運作──即使它發生在人文世界之外。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 1902-1978)對政治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政治是決定「誰在何時、使用何種方式、得到什麼東西」的社會過程。要是接受這個定義,那麼黑猩猩也從事政治活動,毫無疑問。對人類及其近親,那個過程都涉及威嚇、結盟、孤立戰術,因此有必要使用一套通用的術語。
  
對一些人,本書這樣的書提供瞭貶低政治人物的論證;對其他人,本書可用來提升猩猩的地位。我們或許該為政治人物洩洩氣,特彆是在他們流露躊躇滿誌的時刻。本書用來達到這個目的,曆有年所。例如本書法文版齣版商將密特朗、席哈剋的相片放在封麵,中間有一隻黑猩猩,分彆與兩人握著手!我不覺得這很逗趣。拿黑猩猩嘲笑人類,錶示我們其實並不認真看待黑猩猩,這與我想傳達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我更感興趣的是另一個角度:人類近親的行為為人的本性提供瞭重要綫索。除瞭搞政治,黑猩猩還有許多行為類似人類,從工具技術到社群間的戰爭。事實上,為瞭定義我們在靈長類中的地位,大體相似的背景成為越來越難以剋服的問題。
 
發現的世紀
 
柏拉圖把人定義為世上唯一「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立刻遭到第歐根尼駁斥。第歐根尼拿瞭一隻拔瞭毛的雞到課堂,以證明自己的論點。從那時起,人就為瞭什麼東西可以證明人的獨特性而絞盡腦汁。例如製造工具一度被認為是非凡的本領,甚至有一本書的書名就叫做《人是唯一的工具製造者》(Man the Tool Maker)。後來,珍古德發現野生黑猩猩會用特製的樹枝插入蟻丘釣白蟻。另一個獨特性主張是語言,被定義為符號溝通(象徵溝通)。可是語言學傢一聽說黑猩猩學會瞭手語,就把符號這一要件改成語法,繼續強調語言是人類最獨特的能力。人類在宇宙中的獨特地位成瞭一再棄守的宣稱和不斷移動的目標。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看到這本「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的書名,瞬間就聯想到那些紀錄片裏,黑猩猩們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為瞭爭奪地盤和地位而進行的各種衝突。標題中的「權與色」,簡直是直擊靈魂,一語道破瞭生物最原始的驅動力。我一直對生物學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與人類相似的動物,它們的生活哲學,往往比人類自身還要來得純粹和直接。 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打開瞭黑猩猩社會的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視它們如何在族群中建立秩序、維係權力,以及為瞭繁衍後代而進行的復雜互動。書名裏的「政治學」,讓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策略和算計,就像我們在人類社會中看到的權謀鬥爭一樣,隻不過在黑猩猩的世界裏,這些行為可能更加本能和直接。 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細節的?書中會不會有很多生動有趣的案例,比如,描繪一隻黑猩猩如何通過結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或者,它們在求偶時,是否會像人類一樣,使用一些「策略」來吸引心儀的對象?我總覺得,瞭解黑猩猩的行為,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中,那些看不見的權力動態和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而「25週年紀念版」的頭銜,更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和影響力,它一定蘊含著許多深刻的見解。

评分

哇,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太吸睛瞭!「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光是這幾個字就讓人好奇心爆棚。尤其還加上「25週年紀念版」,感覺肯定是有份量的作品。我一直對動物行為學很有興趣,尤其是那種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像是黑猩猩。它們的生活模式、社會結構,總是能讓人看到許多人類社會的影子,甚至有時會覺得,它們比我們還直接、赤裸地展現瞭某些本能。 這本「黑猩猩政治學」聽起來就像是把黑猩猩的社會等級、聯盟、權力鬥爭,還有那種為瞭生存和繁衍的競爭,都給扒開瞭給我們看。書名中的「權與色」,更是點齣瞭核心的兩大動力,想想看,在野外,一隻黑猩猩怎麼爭取到更好的食物?怎麼在族群裏獲得更高的地位?怎麼吸引異性?這些都不是隨機發生的,背後一定有一套規則,一套我們可能看不見的「政治學」。 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是怎麼研究的,又是怎麼把這些復雜的行為歸納成「政治學」的。書裏會不會有很多驚人的觀察案例?比如,有沒有黑猩猩之間為瞭爭奪領導權,上演「宮廷鬥爭」的記敘?或者,它們在求偶時,是不是也有一套復雜的「策略」?我總覺得,理解瞭黑猩猩的這些,也許能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人類社會裏的一些權力遊戲,甚至是一些人際關係中的微妙之處。而且,「25週年紀念版」通常代錶著這本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內容一定有其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

《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道無形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黑猩猩那令人著迷的社會世界。我一直對動物的社群生活充滿好奇,尤其是黑猩猩,它們作為人類最親近的親屬,其行為模式往往能引起我深刻的共鳴與反思。書名中的「政治學」三個字,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嚮瞭權力、等級、聯盟與競爭,而「權與色」更是直白地觸及瞭生物生存與繁衍最核心的兩個動力。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以「政治學」的視角來解讀黑猩猩的社會互動?書中是否充滿瞭對黑猩猩社會等級製度建立與瓦解的精彩描繪?它們是如何進行權力博弈,如何形成穩固的聯盟,又如何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網絡中獲得生存優勢?而「色」的部分,即在繁衍方麵,黑猩猩又有著怎樣獨特的「策略」和「規則」?是否也存在著類似人類社會的「婚姻」或「配偶選擇」的復雜考量? 「25週年紀念版」的齣現,無疑增添瞭這本書的分量和權威性。這錶明,這本書的內容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讀者的檢驗,其所揭示的關於黑猩猩社會的真理,是經久不衰且具有深刻意義的。我非常期待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這些聰明的生靈,同時也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關於人類社會和自身行為模式的有趣對照和啓示。

评分

我看到《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這個書名,第一反應是:「哇,太有意思瞭!」我一直覺得,研究黑猩猩的社會行為,就像是在照一麵鏡子,反射齣我們人類自身的一些本能和社會的運作方式。尤其是「政治學」這個詞,用在它們身上,真的太貼切瞭。 書名中的「權與色」,更是把核心的驅動力點齣來瞭。想想看,在黑猩猩的族群裏,等級製度是怎麼形成的?一隻黑猩猩如何纔能爬上領導者的位置?它們之間有沒有像人類一樣的「拉幫結派」、「暗箱操作」?而「色」,也就是繁殖的權利,又是如何分配的?是不是強者就能擁有更多的交配機會?這背後的邏輯,真的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 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透過長期的觀察,捕捉到這些細節的?書中會不會有很多生動的案例,比如,描述一次激烈的權力鬥爭,或者一場充滿算計的求偶過程?「25週年紀念版」的齣現,也說明瞭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曇花一現的作品,它的內容一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具有長遠的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黑猩猩社會運作的深刻奧秘,或許還能從中領悟到一些關於人類社會和自身行為的道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簡直就是一記重磅炸彈,直接戳中瞭我的好奇心。我本身就對動物行為,特彆是靈長類動物的社會運作模式特彆感興趣。黑猩猩作為我們最親近的親戚,它們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模式,往往能摺射齣許多人類社會的共通之處,有時甚至更赤裸、更真實。 「政治學」這個詞用在黑猩猩身上,立刻勾勒齣一幅充滿權謀、聯盟與競爭的畫麵。書名裏的「權與色」,更是精準地抓住瞭生物最核心的兩種驅動力:權力與繁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觀察和解讀黑猩猩的社會等級體係?它們之間是如何形成聯盟,又如何維護或爭奪領導地位的? 尤其讓我好奇的是,「色」的部分,也就是與繁殖相關的行為。在黑猩猩的世界裏,爭奪配偶是否也充滿瞭策略和競爭?有沒有類似人類社會中的「求偶儀式」或者「情場高手」?書名中的「25週年紀念版」,也暗示瞭這本書的經典地位,經過二十多年的沉澱,其中的觀點和案例想必更加成熟和深刻。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這些聰明的生物,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生命本質的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