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

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漁業
  • 南方澳
  • 海鮮
  • 美食
  • 旅行
  • 颱灣
  • 魚類
  • 文化
  • 生活
  • 紀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部結閤魚知識及地方美食的百魚圖鑑。
颱灣沿海90%的魚都在這裏,除瞭風景、風味,更有風情。

  魚※漁人※漁村生活※魚藝術
  從眼睛到舌尖,品味南方澳的時鮮滋味。


  喜歡海洋,我的童年就受惑於屏東小琉球的內太空和美麗的珊瑚礁以及色彩繽紛的熱帶魚,中學時期,擁有瞭一支伸入海洋的釣竿,讓我藉由長長的魚綫尋得無限希望,收起釣竿轉而拿起相機,搭漁船齣海,拍攝捕魚作業有時像海上漁工,跟著老師齣海調查紀錄,有時也像是誌工。

  喜歡海洋像亂流般的這股傻勁,因緣際會把我推嚮即將百年的漁港-南方澳,也因此有瞭《鱻魚の味》,書中主舞颱南方澳,是我喜歡海洋45年的齣口,這本書裏的魚圖鑑,我把每一尾得來不易的魚擺的美美,這讓我感覺自己好像魚的送行者,當拍到美麗稀有的魚時,高興中總也些許感傷,齣海時拍攝漁業豐收,替船長高興總也擔心海洋生態的失衡,在尋找海洋颱灣的特色文化中,我喜歡港邊職人和魚藝術傢,我認為這是透過海洋的另一種「看見颱灣」。

  《鱻魚の味》我的第一本書,不隻是海鮮、魚味,小故事,這本書也是我的海海人生,也載入許多海洋颱灣的第一個紀錄,多年的努力,希望你會喜歡。
 
浪花與鄉愁:一冊關於海洋生活與傳統工藝的沉浸式田野調查 著者: 漁民口述史研究組 齣版社: 海風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飲食指南,也不是聚焦於某個特定漁港的旅遊手冊,而是一部紮根於颱灣東海岸曆史脈絡與海洋文化深處的田野調查報告。它以“漁業的生命周期與知識傳承”為核心,通過對蘇澳、花蓮及颱東沿岸多個世代漁民的深度訪談和長期觀察,係統梳理瞭颱灣東部海洋社會在現代化轉型中所麵臨的挑戰、保留的古老技藝,以及海洋資源枯竭背景下的生存智慧。全書分為四大部分,詳盡剖析瞭從漁船建造、漁法更迭到海産市場運作的復雜生態鏈。 --- 第一部分:鹽漬時光——東海岸漁船的建造與演變 本部分聚焦於漁具與載體的物質文化。我們摒棄瞭對魚類種類的簡單羅列,轉而深入探討支撐漁業活動的“船”與“網”的工藝學。 1. 從木料到玻璃縴維:船體記憶的變遷 傳統上,東海岸的漁船多采用就地取材的硬木結構,其建造過程是一門口傳心授的技藝。本書詳細記錄瞭“船匠”這一角色的衰落與重塑。我們采集瞭數位老船匠的手稿筆記和口述,還原瞭他們依靠經驗判斷木材的紋理、麯度以及如何進行榫卯連接的全過程。書中配有大量手繪草圖,展示瞭早期船隻的龍骨布局、艙室分隔以及獨特的船頭造型,這些造型往往與當地的信仰和航行環境緊密相關(例如,為抵禦東北季風的特定上揚角度)。 隨後,本書追蹤瞭玻璃縴維(FRP)船體大規模取代木船的曆程。這不僅僅是材料的替換,更是一次生産模式的工業化。我們分析瞭這種轉變對漁民群體結構的影響——傳統船匠失業,取而代之的是依賴標準化模具和外部工廠的采購鏈。 2. 漁網的編織藝術與生態倫理 漁網的種類繁多,但本書的重點在於“漁網的知識産權”。不同的網眼大小、張力結構,對應著不同的捕撈目標和生態考量。我們記錄瞭“織網師”(多為漁民的配偶或年長女性)如何根據季節洄遊的魚群習性,手工修補或定製漁網。書中詳細解析瞭“刺網”與“流刺網”的結構差異,並探討瞭在特定海域使用不同網具所隱含的區域性生態平衡觀念。我們收錄瞭當地漁民對於“不該捕撈的魚”(如受保護的幼魚或特定洄遊期的成魚)所持有的“不成文法”,這是比政府法規更早存在的自我約束機製。 --- 第二部分:洋流的密碼——古老漁法的科學重構與現代睏境 本章深入探討瞭東海岸漁民對海洋環境的精細觀察能力,以及這些傳統知識在當代環境科學框架下的價值。 1. 天文、氣象與海洋生物的關聯 本書摒棄瞭對“迷信”或“傳說”的簡單描述,而是將傳統漁民的預測方法置於海洋學背景下進行交叉驗證。例如,漁民對於“風嚮變化導緻的錶層水溫微調”的敏感度,如何預示特定底層魚群的齣現。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觀察特定海鳥的飛行路徑、特定藻類的生長狀態,來推斷適宜的下網點。書中收錄瞭數張手繪的“潮汐與月相對應錶”,展示瞭他們對潮汐節律的深刻理解。 2. 漁法的演變與捕撈效率的悖論 我們對比瞭傳統的延繩釣、陷阱捕撈與現代化的深海底拖網捕撈。核心議題在於“捕撈努力量”(Fishing Effort)的量化。傳統漁法往往追求精準的單次捕撈,而現代技術雖然提高瞭效率,卻引發瞭資源衰退的惡性循環。本書通過對特定海域過去二十年捕獲量數據的分析,直觀展示瞭高效率捕撈對漁業生態係統的長期負麵影響。我們記錄瞭老一輩漁民對於新式聲納設備的復雜情感:既依賴其帶來的便利,又深感其對傳統技藝的取代和對海洋的“粗暴偵測”。 --- 第三部分:從港口到餐桌的邏輯——海産流通體係的社會學考察 本書的這一部分將視角從漁場轉嚮陸地,分析瞭海産品在地方經濟中的流通機製,以及“新鮮度”這一概念在不同市場中的價值重構。 1. 魚市的權力結構與定價權 我們走訪瞭數個重要的卸魚碼頭與早市,解構瞭海産交易背後的社會網絡。誰擁有“優先競標權”?地方的“魚行會”或閤作社在定價中扮演瞭何種角色?本書揭示瞭在大型連鎖超市和遠洋貿易介入之前,地方漁村如何通過嚴格的社區內部協議來分配捕獲物和控製價格波動。書中特彆關注瞭“滯銷魚”的處理機製——在沒有外部需求時,地方社區如何通過即時加工或社區共享來消化剩餘漁獲,以維持生態循環與社會穩定。 2. “新鮮度”的文化定義:即時消費與長期保存的對立 本書探討瞭“剛捕撈上岸”的概念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含義。對於外地遊客而言,新鮮度可能意味著“一小時內烹飪”;而對於漁民傢庭而言,新鮮度則是一個更長的光譜,包括瞭醃漬、日曬和低溫冷藏技術。我們詳細描述瞭傳統的海産品“初級加工技術”,如用粗鹽製作的特定魚乾,這種加工方式不僅是為瞭延長保質期,更是為瞭賦予食材新的風味層次,使其能夠適應內陸地區的口味需求。 --- 第四部分:海的記憶——社區認同與知識的代際傳遞 最後一部分關注海洋文化的人文層麵,探討漁業衰退對社區身份認同的影響。 1. 漁村的“空間敘事” 本書考察瞭漁港周邊的建築形態——晾曬場、修補棚、神龕的位置——如何構築瞭漁民的集體記憶和日常生活的地理指引。我們分析瞭特定節慶(如祭江、船隻進港儀式)的變遷,以及這些儀式如何從實際的航行安全需求,逐步轉變為文化遺産的“再錶演”。書中特彆收錄瞭對漁村中非捕撈群體的采訪,如漁網修補匠的妻子、負責清理漁船的工人,她們是支撐漁業日常運轉卻常被主流敘事忽略的“幕後英雄”。 2. “不捕魚的下一代”:知識的斷裂與重塑 隨著年輕人選擇離開漁業,本書探討瞭海洋知識如何麵臨斷裂。我們追蹤瞭數個傢庭,觀察父母輩的“捕魚技術”與下一代“海洋管理知識”之間的鴻溝。本書沒有簡單地呼籲迴歸傳統,而是探討瞭在可持續漁業和海洋生態保育的新背景下,這些古老的觀察方法應如何與現代海洋科學相結閤,以構建一套新的、能夠適應未來挑戰的海洋生存法則。這是一種關於“人與海的關係”的重新協商。 --- 本書特點: 田野驅動: 資料來源於長達五年的實地民族誌考察,拒絕二手資料的堆砌。 工藝還原: 大量圖解和口述記錄,還原瞭傳統製造與捕撈技藝的復雜性。 社會生態視角: 將漁業視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係統來考察,而非孤立的經濟活動。 語言樸實深刻: 采用貼近受訪者口吻的敘述方式,充滿曆史的厚重感與對海洋的敬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集


  颱灣屏東人
  輔大夜大傳係畢業

  經曆:
  1.福隆製作:綜藝節目企劃、編劇。
  2.漢光文化:圖書齣版、多媒體製作。
  3.高遠文化:圖書齣版、多媒體製作、展場規劃。
  4.相關海洋作品
  2003/漁業署─府前廣場漁業主題館─整館規劃、活動執行
  2003/漁業署─鯨鯊保育紀錄片企劃製作
  2004/國立颱灣博物館─鯨豚特展
  2005/基隆市政府─第一屆基隆鎖管季活動規劃執行
  2010/特生中心─「鰻鰻長路」鰻鱺的一生鰻魚生態展
  2010/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傢風景區管理處東鯨學堂執行
  2012/漁業署-世界海洋日活動
  2012/中華白海豚特展影像•藝像
  2014/花蓮海洋公園-鯨豚教育館
  2015/水藍之舞•颱灣藝魚特展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邵廣昭
陳春生
自序

壹、漁人的搏鬥
海中魚如何到餐桌上?
忘掉殺魚這件事吧!
逛魚市,找新鮮

貳、從鯖開始認識南方澳魚世界
鯖魚故鄉—南方澳
鯖魚可以鮮食嗎?

參、天天都有新鮮事
鯖科
鮪魚
黑鮪魚(黑甕串)
黃鰭鮪(串仔)

正鰹(鯤)
齒鰆(煙仔虎)
巴鰹(三點仔、花煙虎)

康氏馬加鰆(馬加)
旗魚
立翅旗魚(白肉旗魚)
旗魚文化之旅
鯊魚
鋸峰齒鯊(水鯊)
鬼頭刀
鰺科
日本竹筴魚(竹筴魚)
杜氏鰤(紅甘)
五條鰤(青甘)
紅魚
日本馬頭魚(馬頭)
黃鋤齒鯛(赤鯮)
紅目大眼鯛(大目鰱)
赤鯥(紅喉)
長尾濱鯛(長尾鳥)
藍豬齒魚(石老)
狐鯛(四齒仔)
鮋石

白帶魚
黃雞魚
刺鯧
金梭
須鯛
單角革單棘魨(剝皮魚)鮟鱇小鱗瓜子鱲(黑毛)
星斑臭肚魚(臭肚)

錦綉龍蝦(龍蝦)
紅斑後海螯蝦(角蝦、小龍蝦)
隆脊管鞭蝦(甜蝦)
珍珠蝦
長腳鬥士赤蝦(小蝦)


肆、南方澳美食地圖
港邊小吃
在地味

伍、南方澳小旅行
賞海景
拜媽祖
看文化

陸、南方澳魚話魚畫
劉生根陳武夫
陳雪芬蕭士堯
潘佑升

柒、人情故事照片說
魚貨冰鮮師—李昌池
拍賣師—林永木
黑鮪解魚師—陳連發
鯊魚肚處理師—李明來
旗魚捆綁師—莊鬆平
魚頭分解師—莊美玉
戽鬥船長—李源漳
承銷人—蕭芳銘
守著南方澳巾著網—邱庭標
漁業生力軍—羅慶忠

捌、蘇澳地區的漁業記事
鯊魚島國
颱灣鯊魚全利用
鯨鯊保育在颱灣
齣海有這麼難嗎?
觀察鯨豚乾擾漁獲
季節魚
小筆記

玖、鱻魚の味我想說的是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南方澳是魅力漁港也是漁業教室


  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多年的好友文集兄的這本《鱻魚の味》寫序。我認識他至少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時間,當時他正在為省漁業局作文宣或是月曆,有找我來幫忙鑑定一些魚種的名稱。記得那時候我就對他的創意、美編、攝影及對作品的嚴格要求,印象非常深刻。後來我們又常在一些和海洋保育相關的民間團體,如自然生態攝影學會、中華鯨豚協會、珊瑚礁學會等的活動中經常見麵。他也常送我一些他多樣化的新作品供我參考,更讓我覺得他是位纔華洋溢,熱愛海洋的行動派藝術傢、攝影師及專業的企劃。他在二○一五年在長榮海事博物館所策劃展齣的「水藍之舞—海洋颱灣藝魚特展」更是令人驚艷,他能夠認識許多民間的能人異士,並集結展齣他們的精彩作品,真是不簡單。

  颱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及魚源的枯竭仍然是大傢不太瞭解,或不願去麵對的另一個真相。永續發展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海洋保護區」的措施,但卻因無法有效地管理而難以發揮功效。海洋保育的教育宣導工作,過去多年來,多半還是靠民間團體或少數學者或保育人土在努力推動。《颱灣的海鮮指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五年前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開始大力推動,希望能從消費者自己本身的改變來作起。把過去隻懂得享受海鮮美味而不知道會破壞海洋生態的不當「海鮮文化」,逐漸轉變為真正有內涵,也可以讓資源能永續利用的「海洋文化」。這也符閤瞭近年來日本在倡導以人為營造方式來永續經營的裏山和裏海的倡議。二○一五年,立法院雖然已通過在「海洋委員會」下新增加一個「海洋保育署」,但如果不能夠爭取到足夠的編製人員及經費,則其功能仍然會十分有限。

  颱灣的許多漁村因為漁獲的減少,正紛紛轉型為以觀光休閑為主的漁業。這也是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去推動「漁村轉型」或「漁村再造」的原因。但如何能成功地把過去隻鼓勵大傢買魚、吃魚,而不管物種是否會滅絕的一些「假日魚市」或是舉辦「魚季」或「魚祭」的活動,能轉變成以欣賞漁村風情、體驗當地的海岸生態特色或傳統的傢計型漁業,讓漁村能夠繼續維持經濟發展,纔是目前最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嚮。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要有人能夠蒐集每個不同漁村的文史資料,予以深入報導,並能說服當地的社區居民能配閤轉型纔能成功。這本《鱻魚の味》的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因為以「鯖魚的故鄉」為名的南方澳,曾幾何時,也因為資源的衰退、體型的變小,而在二○一三年政府不得不祭齣限漁的措施,南方澳也正麵臨需轉型為生態及文化深度旅遊的壓力。《鱻魚の味》這本書正符閤需求,完整地介紹瞭南方澳的人、事、時、地、物;從介紹南方澳的三個主要的魚市場開始,再介紹到當地的具特色魚種、捕魚的漁具漁法、魚貨拍賣、處理和産銷的過程,到介紹海産店的著名海産及美食,尋找在地的藝術和文化、拜訪各種不同的魚達人、以及值得順道一遊的私房景點或名勝古蹟等等,真可說是一本全方位的精彩好書。讀完此書後,相信您一定會迫不及待,希望能很快再度造訪這個位在颱灣東北部,曆史悠久,屬於颱灣三大漁港之一的南方澳,會對這個魅力漁港有著全然不同的認識及感受。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邵廣昭謹識

推薦序二

發現南方澳.漁業博物館


  認識林文集超過十年,知道他常跑南方澳,記錄漁鄉風情,找魚拍照,南方澳經濟魚種從錶層的洄遊魚類,如鯖、鰺、鰹、鮪、鰆、旗魚以及中底層的黃雞、鯛魚、馬頭、紅喉、石斑、石老、龍蝦、花枝……等,豐富多樣的水産,就像是一本颱灣活的水産圖鑑也是漁業博物館。

  民國九十九年他把在南方澳蒐集、拍攝的魚圖,建國百年,他齣版颱灣百魚圖,海報裏頭的魚大部分來自南寜魚市場的「現流仔」,新鮮看得見,所以颱灣海鮮餐廳張貼的月曆幾乎都是他的作品,饕客想知道鮮魚的名字和長相,幾乎貼在牆上的月曆都能看到。

  一般民眾習慣稱呼的南方澳漁港,其實有三個魚市場,其中南寜魚市場小而美,主要販售以延繩釣、一支釣、曳繩釣、定置網、刺網和底拖漁船捕獲的現流仔,魚種新鮮多元,周邊餐廳、小吃林立,吸引許多饕客、遊客前來搶鮮,南寜魚市場是許多海鮮創意料理主廚必爭之地,每當中午十二點過後,各式漁船陸續進港,每每船未靠岸,就會上演先下手為強的搶魚大戰。畢竟再厲害的料理長,可以無菜單料理,但可不能沒有新鮮的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方澳周邊的海鮮餐廳近水樓颱,廚房直通漁港,除瞭新鮮、正時,傢傢都有自己的私房料理和對魚的解析,能滿足嘴刁的漁船船長,當然也是饕客的最愛。在南方澳吃魚,除瞭在地特色食材,比起城市這裏的料理,少瞭擺盤裝飾的精緻,多一分粗獷豪邁和新鮮,動筷子前還可以知道餐桌上魚的名字,漁民用什麼方式捕獲,這就是日本奉行已久的食魚之味,也是南方澳獨有的特色。

  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林總監,陪我走一趟釣魚颱,期間曆經韆辛萬苦,全程紀錄南方澳漁民「要生存.護漁權」的抗議行動,一○五年他將南方澳的魚、漁人、漁村的紀錄,齣版這本《鱻魚の味》,十年修得同船渡,有此緣份,一起為南方澳努力,樂而為序。
 
蘇澳區漁會理事長
陳春生

自序

為什麼寫鱻魚の味?


  談到魚市場,颱灣人想得到並且最熟知的應該是東京「築地」魚市場,他是全日本最大、曆史悠久的魚市場,颱灣除瞭一般觀光旅遊雜誌經常介紹,我認為二○○三年日本漫畫書《築地魚河岸三代目》在颱灣發行中文版是主要推手。

  我從第一集開始,就被兩位作者(原作/九和一人、漫畫/橋本光男)淵博的魚學與食魚文化吸引、沉迷而無法自拔,連載的《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成為我固定蒐藏的漫畫書之一,怕有漏網之魚遺珠之憾,我在紀伊國書屋預約訂購,隻要中文書齣版,能立即擁有並且先睹為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漫畫書,一直持續齣版至二○一五年,十二年來共計齣版四十二集,在六月收到完結篇,雖知無不散宴席,仍感到悵然若失。

  二○○五年我開始拍攝颱灣魚圖鑑月曆,一開始就近到基隆崁仔頂魚市場,半夜兩點衝去找魚,崁仔頂為消費性魚市場,大部分為餐桌經濟性魚種,聽過很多研究魚的朋友經常跑漁港找魚,為蒐集更多魚種,留下牠們美麗的身影,我狂跑南方澳,對比日本漫畫裏介紹的魚種大部分在南方澳都能看見,而且更為鮮明,舉例來說漫畫第一集中提到正鰹,書裏畫的隻是黑白綫條,在南方澳看到的正鰹大多為現流仔,腹部黑白條紋中泛著金屬色藍光,圓圓胖胖的身體就像他的俗名—炸彈魚。

  南方澳因為漁業資源豐富,漁具漁法多元,漁民捕魚技術高超,這裏有些魚種連漫畫裏都沒有介紹,一開始目標單純追魚、拍魚,但是受不瞭漫畫主角天天吃魚的引誘,我開始著手瞭解南方澳食魚特色、在地小吃,偶爾拍照後的魚也自己簡單料理,其滋味真的是如同漁民常說的一句話:「魚隻要新鮮就好吃。」拍瞭魚、吃瞭魚,當然也認識在南方澳討海討生活的一群人,既然要著手記錄南方澳,人是在地最美的風景,當然不能漏掉,於是鱻魚の味這本書的輪廓就清楚瞭,魚、漁人、漁村生活,最後加入的是魚藝術,二○一五年四月我邀請國內外三十位魚藝術傢,在颱北長榮海事博物館策畫展齣「水藍之舞─ 2015 鯨彩颱灣‧ 藝魚特展」本書徵得藝術傢的同意,藝魚得以載入書中,豐富瞭南方澳。南方澳建港九十二年,精彩無比,輕輕一晃過瞭十二年,南方澳是我的漁樂園這本書是我的海海人生,希望你會喜歡和我一樣「鱻魚の味」。
 
林文集

前言

人就是來自於魚


  人類是陸地的動物,這樣的說法普遍為大眾接受,如果說人類最早從魚類演化而來,你相信嗎?

  Your Inner Fisf 的作者美國芝加哥大學解剖學教授尼爾說:「人就是來自於魚」,這麼多年來,關於魚我們總是圍繞在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的議題上。

  過去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類從陸地以一葉扁舟瘋狂探索海洋,人類迴到大海的行為和鯨豚集體擱淺衝迴陸地的返祖論,我認為是一樣的。討海在颱灣習慣用於漁業,被簡化為生活所需而冒險,漁民選擇討海,捕魚為業,麵對齣海風險,無情風浪,總有些許無奈。過去的漁民是搏魚也是搏命。大多人看待魚好像隻是食物觀點,這讓我想起一本著名的海洋科幻小說(群)內容講的是被人類竭澤而漁的海洋生物忍無可忍集體反撲消滅人類的故事。用這兩本書開頭,是告訴自己每一尾被捕撈上岸的魚,都有值得探索的奧秘在此我們享受漁人搏鬥的成果,也希望更多的海洋生命的密碼得以揭露。
 

圖書試讀

海中魚如何到餐桌上

食材溯源的理念正夯,想知道茫茫大海中魚躲在哪裏,用什麼漁具漁法?誰抓的?上岸如何處理?多久纔到餐桌上,想知魚事當問漁夫,談到食魚文化為甚麼需要建立魚的産銷履曆,因為漁産海鮮有瞭産地溯源、産銷履曆,消費大眾可以知道鮮魚來曆,也可以瞭解漁村故事、漁業文化和海洋生態的精彩。

目前颱灣水産養殖已有業者導入産銷履曆,強調無毒生態養殖,通過各項食品安全驗證讓消費者安心選用,隻是從一○二年至今颱灣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問題,連拿到國傢級認證標誌的廠商,産品都齣事,麵對層齣不窮的食安問題,消費者對於産銷履曆認證普遍信心不足,但還是有許多農漁民堅持為消費者的三餐努力為食安把關,沿近海漁業和養殖漁業不同,漁民齣海捕魚,魚在大海遊來遊去,有時漁獲滿載、有時網內空空白忙一場,變數多的近海漁業也可以生産履曆嗎?

漁民在海上辛苦捕獲的魚,當然也該有簡單産銷履曆,簡單這裏的指的是捕獲的魚種、地點、時間、船名、使用漁法、銷售店傢,這個讓魚産品生産者有名字,讓消費者清楚魚的來源,是一個值得努力颱灣漁業努力的願景。

這本書以南方澳漁港為背景,將魚市場販售的魚種拍攝齣美麗的型態與鮮度,再輔以當地俗稱和簡單的生産履曆,這是食魚教育也是發展海洋知識經濟的基礎,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透過漁會協助整閤船長、承銷人、超市和港邊餐廳的配閤,但是看瞭日本發行四十二本築地魚市場漫畫書,給自己衝擊很大,颱灣食魚教育已經慢半拍,蒐集魚的相關資源不比從前,但不管是多麼的睏難都要努力去挑戰,值得高興的是十年來我們將蒐集的魚圖鑑架設颱灣藝魚工廠網站,公開分享讓魚藝術傢參考創作,讓料理長知道颱灣魚食材的豐富,因為推廣魚藝術、食魚文化是永續漁業中最重要的部分。

忘掉殺魚這件事吧!

看到標題讀者是否有深深的疑惑呢?因為坊間齣版隻要是和魚料理有關的書,大多參考日本,介紹刀具,食材處理步驟和料理方式…等,本書齣版的重點,主要介紹南方澳季節鮮魚和自傢簡單料理,我的想法是,讀者到南方澳漁村生態旅遊,盡情體驗漁港風情、享味在地,就像到颱中後裏樹生酒莊喝到冠軍埔桃酒,不需要大費周章去學釀酒的道理是一樣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光看書名《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就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口水都要流下來瞭!南方澳,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海鮮天堂啊!這書名就充滿瞭一種直白的誘惑,好像可以直接把我拉到南方的海邊,聞到那股鹹鹹的海風,聽到漁船進港的聲響,還有最重要的,那剛從海裏撈上來的、鮮活得不得瞭的魚!我一直都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地方,就是要從它最接地氣的東西開始,而對南方澳來說,毫無疑問就是它那豐富到令人眼花繚亂的魚類和海鮮瞭。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在那些琳琅滿目的魚攤背後,藏著多少故事?那些名字聽起來就很有趣的魚,它們究竟是什麼模樣?在南方澳吃魚,那可不是隨便找傢餐廳就能滿足的,一定得是那種最地道的,連漁民自己都會去吃的味道!我腦海裏已經開始勾勒齣抱著一盤剛炸好的鬼頭刀,配上一碗白飯,那種簡單卻極緻的幸福感瞭。而且,我一直對漁業文化很感興趣,這書名暗示著不隻是吃,還有“買魚”和“認識魚”,這簡直太對我胃口瞭!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的漁業曆史和文化,其實很少被好好地呈現齣來,如果這本書能把我帶入那個充滿活力的漁港生活,讓我看見那些辛勤的漁民,瞭解他們捕魚的智慧,甚至認識到我們餐桌上齣現的每一條魚,都是經過多少努力纔來到我們麵前的,那絕對是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感受南方澳那份最真實、最鮮活的“鱻”味!

评分

這本《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光看書名就覺得,哇,這絕對是一本讓我這個在颱灣生活瞭大半輩子,卻依舊對傢鄉的美食和文化充滿好奇心的人,會愛不釋手的寶藏!南方澳,那三個字一齣來,我腦海裏瞬間就浮現齣那片碧藍的大海,金黃色的沙灘,以及堆滿瞭活蹦亂跳海鮮的漁港。書名裏“吃魚”、“買魚”、“認識魚”這三個詞,簡直就是精準打擊瞭我對南方澳的所有期待!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有很多值得被挖掘的在地文化,而漁港文化絕對是其中最生動、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關於南方澳漁業的獨特之處?比如,有哪些古老的捕魚技巧?有哪些隻在南方澳纔能看到的特殊魚種?或者,那些在市場裏賣魚的阿姨叔叔們,他們手上拿著的那些魚,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我一直認為,瞭解一種食材,就必須從它的源頭開始,所以“認識魚”這個部分,對我來說吸引力十足。我想像著,作者會不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配上精美的圖片,帶我們認識那些名字好聽,但我們可能隻吃過魚肉,卻不知道它長什麼樣的魚?以及,在南方澳買魚,一定有大學問吧?如何挑選最新鮮的魚?有哪些在地人纔知道的“私房”買魚地點?這些細節,纔是真正能讓我感受到南方澳生活氣息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親切的導遊,帶我深入南方澳的每一個角落,感受那份最原始、最純粹的海洋魅力,用味蕾和知識,全方位地去擁抱這片土地的饋贈。

评分

《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這個書名,簡直就是對我這個在颱灣土生土長、卻又對傢鄉的美食和在地文化充滿好奇的“吃貨”而言,一個強烈的信號!南方澳,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海鮮聖地啊!書名裏的“吃魚、買魚、認識魚”,這三個詞,像一條條誘人的魚綫,把我牢牢地拉嚮這本書。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颱灣味,就藏在那些最接地氣的市場和港口裏,而南方澳,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會帶我“吃”齣怎樣的新高度?是那些在海鮮餐廳裏精緻的擺盤,還是藏在漁港邊,隻有在地人纔知道的,最樸實卻最鮮美的滋味?光是想到那畫麵,我的口水就忍不住往下流。而“買魚”這個環節,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在漁市場裏,不隻是買魚,更是一種生活文化的體驗。跟魚販們討價還價,聽他們聊聊今天的天氣和漁獲,然後自己精心挑選,那種參與感,是現代超市購物無法比擬的。最讓我心動的是“認識魚”這個部分。我一直覺得,我們吃的每一條魚,都應該被尊重,瞭解它們的故事,認識它們的樣子,這不僅能讓我們吃得更安心,更能體會到海洋的饋贈有多麼珍貴。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充滿智慧的海洋圖鑒,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為我揭示那些我可能隻在餐桌上見過的魚兒,它們的真實麵貌和故事。我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與南方澳大海的深度對話。

评分

看到《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這個書名,我這個在颱灣住瞭大半輩子的人,心裏頓時湧起一股熟悉又期待的激動!南方澳,光是這名字,就帶著一股海風特有的鹹鮮味,還有那忙碌卻充滿生機的漁港景象。書名裏的“吃魚、買魚、認識魚”,這三個詞,簡直就像三個指嚮南方澳最迷人之處的箭頭,準確無誤地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相信,要真正瞭解一個地方,就必須從它最根本、最接地氣的東西入手,而對南方澳來說,這“鱻”味,絕對是它的靈魂所在。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把我帶入那些充滿煙火氣的角落,去品嘗那些最地道的魚料理?是那些有著幾十年曆史的老店,還是那些剛上岸就被立刻烹調的,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小魚?光是想想那鮮甜的滋味,我就已經迫不及待瞭。而且,“買魚”這個部分,對我來說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一直覺得,在颱灣的漁市場裏,藏著最原始的交易智慧和人情味。如何挑選最新鮮的魚?和魚販子們怎麼溝通?這些細節,纔是真正能讓我感受到在地生活氣息的關鍵。而最讓我覺得驚喜的,是“認識魚”這個層麵。我一直覺得,我們吃的每一條魚,都應該被賦予生命和故事,而不是僅僅被看作一道菜。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耐心又專業的嚮導,用最有趣的方式,帶我認識那些我可能隻在餐桌上見過,卻從未真正瞭解過的魚類。它們長什麼樣?生活在哪裏?又有哪些特彆的習性?這些知識,不僅能滿足我的好奇心,更能讓我對這片孕育瞭無數美味的海域,多一份敬畏和感激。我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吃魚的書,更是一次深入颱灣海洋文化的旅行,一次與南方澳這片土地最真摯的對話。

评分

看到《鱻魚の味:到南方澳吃魚、買魚、認識魚》這個書名,我簡直要拍案叫絕!這不就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一本關於颱灣最迷人漁港之一的深度指南嗎?南方澳,光是念齣這名字,就帶著一股海風特有的鹹濕和撲麵而來的鮮活氣息。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雖然小,但卻藏著無數的寶藏,而南方澳的海鮮,絕對是其中最閃耀的寶石之一。這本書名很聰明,它不隻是“吃魚”,還加上瞭“買魚”和“認識魚”,這三個層次,簡直把一個完整的漁港體驗都給涵蓋進去瞭!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老饕一樣,帶我“吃”遍南方澳最地道的鮮味?那些隱藏在巷弄之間,連遊客都未必知道的美味小店,或者那些直接在漁船旁就能享用到的最新鮮的海産,這些纔是最能觸動人心的味道。而且,“買魚”這個環節,對我來說更是充滿探索的樂趣。我總覺得,在漁市場裏討價還價,和魚販子們閑聊幾句,然後選購一條當天捕撈上來的新鮮漁獲,那種參與感和成就感,是超市裏永遠無法提供的。最重要的是,“認識魚”這個部分,這絕對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我一直對各種魚類的名字感到好奇,比如鬼頭刀、烏魚、馬鮫魚……它們長什麼樣子?有什麼特彆的習性?不同的魚適閤用什麼樣的方式烹飪?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活生生的海洋百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秒懂,那簡直太棒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不僅僅是品嘗美味,更能理解這些海洋精靈背後的故事,真正地走進南方澳,感受那份最純粹的在地生活和海洋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