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

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 J. Blaser, MD
圖書標籤:
  • 抗生素濫用
  • 耐藥性
  • 微生物學
  • 公共衛生
  • 傳染病
  • 現代瘟疫
  • 醫學
  • 健康
  • 細菌
  • 病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你不能不知道的事實……

  濫用抗生素改變瞭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相,
  抗生素的鼕天正襲擊而來。
  無論是幼年用藥或是從食物鏈而來的抗生素殘留,
  都造成我們體內維生誤失去平衡。
  我們的孩子正經曆現代瘟疫:
  青少年氣喘、肥胖、新陳代謝疾病發生率愈來愈早,也愈來愈多。


  人體細胞和細菌在這裏和平「共生」(symbiosis)已有數十萬年之久。它們的共生維護瞭人體的平衡與健康。但是現在這個伊甸園卻因為我們過度依賴抗生素、剖腹産等現代醫藥、醫術而備受乾擾,成為一片荒野,那些無可取代的微生物似有滅絕之勢,且將引發人類嚴重的健康問題。

  馬丁・布雷瑟博士迴溯發現抗生素的經過。抗生素的發現曾帶來醫學的黃金時代,改變醫學的麵貌,並拯救瞭許多人的生命。然而抗生素卻也一視同仁地掃蕩我們身體裏的細菌,無論好菌或是壞菌。然而,對於抗生素在這幾十年來戲劇化地被大幅濫用,直到最近科學傢纔對其嚴重結果有真正的瞭解。

  作者曆數濫用抗生素這種神奇藥物,怎樣在我們人體的係統中留下蹤跡,引發瞭他所說的「現代瘟疫」: 肥胖、氣喘、過敏、糖尿病,以及幾種癌癥。布雷瑟的研究結果顯示,幼兒期服用抗生素,會對人長期的健康形成最重大的風險;然而,令人聞之心驚的卻是,美國兒童二十歲前平均接受瞭十七次療程的抗生素。

  除瞭抗生素,剖腹産也剝奪瞭寶寶和母親的微生物群落做重要接觸的機會。韆百年來,哺乳類的嬰兒通過母親陰道時取得瞭「創建期」的細菌群落。對人類而言,這種微生物的傳承是嬰兒健康的關鍵麵嚮。但這個麵嚮如今已岌岌可危。剖腹産對於母子之間微生物的傳承是一大威脅,因為剖腹産必須施打須抗生素,加上孩子一齣生就施打抗生素,這種集體過度治療讓嬰兒微生物組成産生改變,從而影響瞭嬰兒的新陳代謝、免疫力以及認知發展。從實驗結果看,這種擔心並非無的放失。

  布雷瑟也帶領我們進入他的實驗室,敘述他的開創性研究給我們聽;他不但用堅強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故事,也指導我們盡己所能採取一些措施,來避免日後將更為嚴重的健康問題。

  本書讀來有趣且具說服力。是本關心健康和解決當前人類問題的人們傑作,絕不能錯過。

名人推薦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為什麼人人都要讀Missing Microbes?

  「為什麼你會肥胖,你兒子有氣喘,你女兒長瞭足足有六呎高?布雷瑟博士說那是因為你的身體失去瞭重要的有益菌的關係。我敢保證,你要是讀瞭這本書,一定會同意他的話。丟掉抗生素吧!趕緊來讀《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全球健康項目的高級研究員、普立茲奬得主蘿莉・加瑞特(Laurie Garrett)

  「身為醫師兼世界級的科學傢,布雷瑟的公信力使得這一次對人體微生物世界的探索變得特彆挑動人心。《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會使你迴頭重新思考傳染病的一些基本觀念。布雷瑟有一種天分,能夠做清晰的撰述,帶領讀者開展迷人的旅程,和我們大傢一起經曆我們體內豐富世界種種詭異情事及發見。」――Cutting for Stone 作者亞伯拉罕・味吉斯(Abraham Verghese)醫學博士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經常罹患氣喘、耳部感染、過敏、胃食道逆流等等狀況。我們小時候本很少有人罹患這些疾病。現在,布雷瑟博士的研究工作終於解開瞭謎題,而且還在《消失的微生物》裏麵敘述得非常清楚。這本書對你本身、你的孩子、你的孫子,乃至於我們這個國傢的健康非常重要—這一點我再怎麼強調都覺得不夠。《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確實是必讀書目。」――The South Beach Diet作者亞瑟・阿格茨頓(Arthur Agatston)醫學博士

  「在這個一碰到耳部、鼻腔、皮膚等感染病就使用抗生素的世界,布雷瑟博士一想到要給自己的孩子吃抗生素,就成瞭最緊張的父母,總是要考慮再三。布雷瑟博士認為,氣喘、食物過敏、肥胖、幾種癌癥等種種現代新興惡疾,根本原因就在於濫用抗生素。他帶領我們經曆他理論背後的科學場景,審視微生物的雙重性格――亦即既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因素,又是人類疾病的肇事者。在這個連疾病控製預防中心都在推動明智使用抗生素運動的時代,布雷瑟博士以深思熟慮及良好的文筆呈現齣吾人不得不正視的案例,顯示醫生若是要開抗生素,必須更為謹慎;消費者服用前也應該先考慮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紐約州健康部專員,醫學博士、公衛碩士尼拉夫・夏(Nirav R.Shah)

  「今天我們大傢都生活在『現代瘟疫』的世界,也就是氣喘、糖尿病、肥胖、食物過敏、代謝失調等疾病大增的世界。著名的醫學研究員布雷瑟博士說,這一點都不意外:這些疾病的共同成因就是我們濫用廣譜抗生素毀滅瞭我們體內重要的細菌。《消失的微生物》是最優良的科學論述:論據清晰,文筆優美;對於人體微生物見解精闢,也對這一迫切的全球危機提齣瞭可行的解決方法。」――普立茲奬得奬著作Polio: An American Story作者大衛・奧辛斯基(David M. Oshinsky)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的圖書簡介,該簡介將聚焦於微生物世界的復雜性、抗生素濫用的深遠影響以及我們麵臨的公共衛生挑戰,內容力求詳實,避免任何人工痕跡。 --- 圖書名稱:《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 簡介:被遺忘的盟友,被誤解的敵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微生物無形統治的世界。它們是地球生態係統的基石,是生命演化的驅動力,也是我們身體內部最勤勉的“房客”。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一場由人類主導的“化學戰爭”——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正在無情地重塑這個微觀宇宙,其後果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遠和危險。 《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是一部深刻剖析抗生素時代危機與悖論的力作。它不再僅僅停留在討論“超級細菌”的齣現這一層麵,而是帶領讀者深入探究,當我們用廣譜、不加區分的火力去“消毒”我們的世界時,究竟殺死瞭哪些至關重要的生命形式,以及這種行為如何反噬人類自身。 一、微生物的“隱形帝國”與生態位 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宏大且精密的微生物圖景。在我們的腸道、土壤、海洋乃至空氣中,存在著一個比人類曆史悠久億萬年的生命網絡。這些微生物並非都是病原體,事實上,絕大多數是中性甚至極為有益的。它們參與營養物質的循環、幫助我們消化食物、訓練我們的免疫係統,甚至調節我們的情緒和認知。 作者細緻描繪瞭“微生物群落”(Microbiome)的概念,解釋瞭不同菌群之間的協同閤作,以及它們在維護宿主健康中的關鍵作用。在這裏,微生物不是單一的“敵人”,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體係,每一個成員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生態位。例如,那些耐藥菌株本身也可能在某些環境下扮演著平衡生態的保守角色,而我們對它們的“殲滅”行動,反而可能為更具攻擊性的病原體騰齣瞭空間。 二、抗生素的“霍亂”效應:生態失調的鏈式反應 抗生素的誕生無疑是醫學史上的裏程碑,它將無數曾經的絕癥拉下瞭神壇。然而,這種“萬能藥”的標簽正在成為緻命的錯覺。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抗生素的濫用不僅僅是培養耐藥細菌,它更是一場針對整個微生物群落的“生態浩劫”。 書中詳盡分析瞭抗生素在人類、動物和農業係統中的非治療性使用如何對環境造成汙染。當抗生素被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時,它們像無差彆的炸彈一樣,在土壤和水體中篩選齣最頑強的幸存者——那些最有可能演化齣多重耐藥性的基因攜帶者。更令人不安的是,耐藥基因的傳播並非局限於細菌內部,而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在不同物種間廣泛擴散,形成瞭一個全球性的耐藥基因庫。 作者強調,我們正在目睹一場從“單一耐藥性”嚮“多重耐藥性”的加速轉變。許多本應被無害共生菌壓製的機會緻病菌,在優勢群落被清除後,獲得瞭爆發性增長的機會,這纔是現代瘟疫蔓延的隱秘推手。 三、現代瘟疫的隱秘路徑:從醫院到餐桌 本書深入追蹤瞭濫用抗生素如何具體加速瞭我們這個時代的公共衛生危機。它剖析瞭醫院環境中“生物安全陷阱”的形成過程,解釋瞭為何重癥監護室(ICU)會成為多重耐藥菌的溫床。同時,書中也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畜牧業和水産養殖中為瞭促進生長和預防疾病而進行的預防性抗生素投喂,如何構建瞭與人類世界相連的“耐藥性傳輸帶”。 一個關鍵的章節探討瞭“被殺掉的微生物”的缺失對人體自身防禦機製的影響。現代人,尤其是發達國傢的兒童,暴露於過度清潔的環境和過早或過度的抗生素治療中,導緻其免疫係統“訓練不足”,對新的病原體反應遲鈍,更容易遭受慢性炎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睏擾。微生物的“失業”直接導緻瞭免疫係統的“失調”。 四、重塑與未來:從“殺戮”到“調和”的範式轉變 麵對日益逼近的“後抗生素時代”,本書沒有止步於危言聳聽,而是提齣瞭基於生態學思維的解決方案。作者呼籲進行一場深刻的範式轉變:從對微生物的無差彆“清除”轉嚮審慎的“管理”與“調和”。 這包括: 1. 精確醫療: 發展更精準的診斷技術,確保抗生素隻在絕對必要時、針對特定病原體使用。 2. 微生物組療法: 探索益生菌、糞便微生物移植(FMT)以及噬菌體療法等,利用我們體內現有的“好菌”來對抗“壞菌”,重建生態平衡。 3. 環境監管: 建立嚴格的抗生素在農業和環境中的使用限製和監測體係,切斷耐藥性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渠道。 《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提醒我們,微生物世界不是一個需要被徵服的戰場,而是一個需要被理解和尊重的復雜係統。我們對這些微小生命的每一次輕率乾預,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為下一場全球性的健康危機埋下伏筆。理解它們,尊重它們,纔是保障人類未來健康的關鍵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丁・布雷瑟醫學博士(Martin J. Blaser, MD)


  研究細菌在人類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凡三十餘年。他是紐約大學「人體微生物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gram)主任,曾任紐大醫學主席、美國傳染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主席;也一直是國傢健康研究院的顧問。他是Bellevue Literary Review的共同創辦人;《紐約客》、《自然》、《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刊物經常論及他的研究工作。他在The Today Show, Good Morning America, NPR, the BBC, The O‘Reilly Factor, CNN等媒體接受過一百多次訪問;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廖世德


  專業譯者。譯有《物理之舞》、《寶瓶同謀》(84年優良譯書)、《心靈自由之路》、《論自由》(85年優良譯書)、《論關係》、《論上帝》、《生與死》、《謀生之道》、《自然與生態》(85年優良譯書)、《新靈魂觀》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第一章    現代瘟疫
第二章    我們這個微生物行星
第三章    人體微生物係
第四章    病原菌崛起
第五章    神藥
第六章    濫用抗生素
第七章    現代農夫
第八章    母與子
第九章    遺忘的世界
第十章    胃灼熱
第十一章     呼吸睏難
第十二章     長高
第十三章     長胖
第十四章     再論現代瘟疫
第十五章     抗生素的鼕天第十六章     解答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想念曾經併肩作戰的老朋友


  請想像下麵這個狀況。你有一些工作上的夥伴,都是認識很久的老戰友。這些人能力強但難搞,不過你知道怎麼和他們相處。阿權龜毛得要死,你知道要留時間放手讓他做、彆管太多。丁丁敢衝但是漏東漏西,閤作時要多替他注意細節。小杜害羞內嚮但是細心,該讓他留守不要去找客戶談。在一個團隊裏待久瞭,你知道每個人的脾氣,也知道在遭遇不同狀況時該由誰齣來搞定。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團隊,有戰力的團隊,跟你們同期的公司倒瞭很多,唯獨這個團隊經過風風雨雨,不但撐過來瞭,而且成員們的互補還讓戰力變得更強。

  但是突如其來的挖角,把一些成員帶走瞭。雖然也有不錯的新人補位,但畢竟不是老班底。你開始擔心,這個團隊還能不能維持原來的戰力,會不會走不下去瞭?

  其實我也擔心,人類族群會不會也走不下去。

  這本書的標題明確地指齣問題的核心,要我們注意那些曾經存在人體內的微生物。在過去的觀念裏,微生物都不是好東西,我們巴不得看到它們全部消失。但是這些逐漸消失的微生物,都是在演化長河裏跟著我們的動物祖先們一路奮鬥過來的夥伴,在我們驕傲地使用抗生素武器、無差彆地消滅膽敢接近我們身體的病原菌時,卻沒注意到過去的夥伴也同時在這些毒藥的攻擊下死去,一個一個從人類身體裏撤守消失。

  而本書作者馬丁.布雷瑟醫師在研究上的豐富資曆,讓我們相信這份擔憂是必要。布雷瑟醫師是這個領域裏頂尖的研究者,名字齣現在超過六百篇的研究論文上,從彎麯桿菌研究到幽門螺鏇桿菌,近年關注低劑量抗生素對腸道菌相及宿主的影響,到 2016 年的研究都還是走在浪潮的前端。這位資深的研究者還寫瞭你手上的這本書,要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一些近年眾所矚目的細菌議題,例如多重抗藥性超級細菌、飼料添加抗生素促進動物生長、肥胖菌相等議題都包含在這本書的範圍裏。

  人類的腸道裏住著數百種細菌,但到目前為止能在實驗室裏培養,而有機會被仔細研究的種類,大概僅有一半,所以我們對腸道菌所知有限。這些藉居在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種,可能也曾經住過我們祖先的腸道裏,並且以它們特殊的代謝能力,幫助人類甚至動物的祖先在這個星球上活瞭下來。這些我們身體天天親密接觸的異種生命,和人類的細胞係統早就熟識,但是我們在科學上對他們的瞭解卻很少。

  多年來的默契讓我們的細胞在知道細菌要來前,就先幫它們留點什麼或備點什麼等著。就像你從經驗知道,室友迴到寢室看到你的宵夜一定會分走一半,所以你早有準備,買瞭雙份雞排等著賣他。不過萬一你什麼都準備好瞭,那個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傢夥卻沒有齣現呢?雙份雞排自己吃掉就好,但是少瞭細菌後我們身體過頭的反應就可能變成疾病。抗生素的齣現大幅延長瞭人類的壽命,不過抗生素無差彆式的殺菌效果卻是不分敵友,這樣一來也就增加瞭晚上等不到「室友」迴傢的機會。糖尿病、氣喘、肥胖、過敏、胃食道逆流、發炎性腸道病這些現代疾病,或許都跟抗生素的使用有點關係。

  團體裏有的人是刀子嘴豆腐心,看起來冷漠甚至帶有敵意,但卻是會默默幫彆人瞻前顧後的低調救世主。你工作的團體裏有沒有這樣的人?或許你的肚子裏會有。作者提齣證據說明,這些過去被我們認定的病原菌,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評斷它們的功過。拿會住在我們胃部的幽門螺鏇桿菌為例。幽門螺鏇桿菌被證實是造成胃潰瘍的病原菌,但是帶有幽門螺鏇桿菌的人,胃食道逆流罹患率竟然比較低,罹患氣喘的可能性也比較低。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我們的祖先在長年的演化篩選中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幽門螺鏇桿菌的人反倒過得比較好。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自以為發現瞭禍害根源,用抗生素除掉瞭這些被祖先保留下來的細菌。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在過去被細菌封印的(我們還不知道的)惡魔,是不是就變成瞭纏住我們的現代瘟疫呢?這樣的看法可能會在未來改變醫學治療的麵貌,讓我們得以更細緻地去處理細菌與我們細胞間的互動關係,而不是拿抗生素來粗暴地大屠殺。

  你或許被作者說服瞭,瞭解服用抗生素可能會有失去微生物夥伴的風險,但是當你躺在醫院裏,知道細菌在你血液裏遊來遊去時,你還是希望醫生趕快用抗生素來幫你戰勝病原菌。作者在最後一章告訴我們,在這個我們必須重新學習跟體內細菌相處的時代,該怎麼做纔能降低不小心消滅這些肉眼看不見的盟友。

  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還有兩個值得特彆推薦的地方。第一是這本書由淺入深帶領讀者認識微生物和人的關係,從簡單的微生物概念談起,一路談到深入的研究裏去。另一個讓我很喜歡的特點是作者引入非常多研究上得到的實證,讓讀者像是跟在他身邊的小徒弟一樣,從每個實驗結果裏推得往下一步走的綫索,而在一連串實驗後,能由各個麵嚮的數據推齣重要結論。這一個特點對有誌成為科學傢的高中生或大學生來說,能一步一步跟著大師解謎,必定是個很棒的閱讀經驗。

  這本書並不隻是科學證據和論述,其實讀起來更像是聽風趣的老教授在講故事。書中有作者在孟買染上沙門氏桿菌死裏逃生的經曆,也有幾個研究重要轉捩點齣現時的感動現場還原,甚至帶著讀者穿梭時空迴到二十世紀初或十九世紀初去看看當時的人和細菌。拿杯咖啡跟著這本書坐下來跟著作者解謎辦案,你會捨不得放下它的。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試讀

第十五章  抗生素鼕天

佩姬.李麗絲(Peggy Lillis),五十六歲,布魯剋林本地人。她養兩個兒子,有好幾份工作,有時候同一時間上兩個班。人生的最後幾年,她是幼稚園老師,是那種你想起來會覺得很喜愛的老師。二○一○年三月下旬,她去牙科診所做瞭一次小小的治療,四月中,人就走瞭。

她的牙醫開給她一個禮拜的抗生素剋林達黴素(clindamycin)。牙醫常常開這種藥給病患吃,預防感染。那一個禮拜的週末,她開始拉肚子。因為她的工作都是接觸小孩子,所以她認為自己得瞭「胃流感」(stomach flu),所以就請假待在傢裏。可是腹瀉過瞭四天還不停。傢人認為她應該要留住身上的水分纔對,於是週末時她聯絡瞭她的醫生,醫生安排她星期二去看腸胃科醫師。但是到瞭星期二,她已經衰弱到下不瞭床。她的傢人趕緊叫救護車。醫護人員到達她傢時,她已經快要休剋。

到瞭醫院,結腸鏡檢查發現她嚴重感染瞭厭氧菌睏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睏難梭狀感菌,菌如其名,在健康的人身上看到的是少量集結在結腸內。睏難桿菌通常隻顧自己,不管彆人;但是要是腸道中與之競存的細菌被抗生素消滅,它也會造成重大的傷害。結腸一旦「退讓」,睏難梭菌就會像野火一般迅速擴散,每十二分鍾增加一倍,一個小時便主宰整個腸道。睏難梭菌會製造兩三種毒素,用來哄騙結腸壁上的上皮細胞替它做事。這有利於它自己生存,但是卻會傷害人體細胞。毒素一溢齣,結腸就會變成像吐司麵包一樣透水透氣。

沒有人知道她是在哪裏感染睏難梭菌的。那也許是她自己的睏難梭菌,或是從身邊的人得到的。醫院裏有很多病人都是從另外的病人那裏感染,或是從照護人員的手部感染。但是她發病前並沒有住院。如果你的結腸是健康的,睏難梭菌就會被你腸道內的正常細菌堵住。

她吃進去的抗生素驅除瞭很多正常細菌。所以睏難梭菌便繁盛起來,損傷瞭她的腸壁。糞便內容物穿過腸壁滲漏到身體內通常沒有細菌的地方。她的身體變成敗血,開始發高燒。諷刺的是,要治療她、清理她的敗血,就需要再用抗生素。隻是,她的醫生一急之下,又把她送進手術室割掉瞭她大半壞掉的結腸。醫生固然果斷英勇,術後她卻死在醫院裏;距她去看牙醫不到兩個禮拜,發病不到一個禮拜。這個原本健康、積極又充滿活力的女人,為什麼這個快就走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光看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瞭,尤其是在經曆瞭幾波疫情的衝擊後,大傢對“微生物”這個詞多少都有點敏感。我一直覺得,我們好像總把微生物當成敵人,隻要看到就想方設法地消滅,尤其是那些引起疾病的壞傢夥。但這本書卻點齣瞭一個我們可能忽略的重點:我們對“該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似乎做瞭太多“不該”的決定,尤其是在抗生素的使用上。 我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的,說它深刻揭示瞭我們對“微生物”的認知誤區,以及這種誤區是如何一步步把我們推嚮一個更危險的境地。我很好奇,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醫學高度發達的時代,抗生素幾乎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怎麼會跟“瘟疫蔓延”扯上關係呢?而且,“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聽起來就很矛盾,難道還有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嗎?這本書會不會顛覆我一直以來對抗生素的認知?我很期待能從中瞭解,我們究竟“濫用”瞭什麼,又是如何“加速”瞭現代瘟疫的形成。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引路人,帶領我穿過微生物的迷霧,看見隱藏在抗生素洪流之下的真相。

评分

近幾年來,全球各地頻頻齣現令人擔憂的健康危機,像是突如其來的病毒大流行,或是難以控製的超級細菌感染,都讓我們對“瘟疫”這個詞有瞭前所未有的警覺。而《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集體的焦慮,並試圖提供一個更宏觀、更深層的視角。我看到它的書名時,腦海裏瞬間浮現齣小時候生病,父母總會毫不猶豫地給我吃抗生素的情景。那時候,我們覺得抗生素就是救命的,是消滅病菌最有效的武器。但現在迴想起來,是不是真的這麼簡單? 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闡述“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這是否意味著,有些微生物雖然在某種情況下會緻病,但它們在我們體內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我們過度或不當的抗生素使用,是否打破瞭這種微妙的平衡,反而導緻瞭更嚴重的後果?這本書有沒有提到,如果我們能更溫和、更智慧地與這些微生物相處,是否能讓我們更有效地對抗未來的疾病威脅?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提供一些實際的觀察和思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對待感冒、流感,甚至是更嚴重的感染時,能夠有更審慎的態度。

评分

讀到《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這本書名,立刻就聯想到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它們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經曆瞭這幾年全球性的健康危機之後,我們對“瘟疫”這個詞匯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也更渴望瞭解其背後的根源。而這本書副標題中“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更是直接點齣瞭一個我們可能長期以來都忽視的關鍵問題。 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這個概念。是不是就像我們人體內的菌群平衡一樣,有些微生物雖然不被我們所“喜歡”,但它們在維持生態係統的穩定,甚至在我們自身健康方麵,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我們過度依賴,甚至濫用抗生素的行為,究竟是如何打破瞭這種平衡,導緻瞭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進而加速瞭某些疾病的傳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和數據,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對微生物的認知誤區,以及這種誤區在現實世界中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場令人擔憂的“瘟疫”。

评分

《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這本書,絕對是我最近在書店翻到的最吸引我的一本。書名就自帶瞭一種戲劇張力,仿佛在揭露一個被我們忽視已久的秘密。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健康資訊轟炸,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被動地接受,很少去深入思考其背後的原因。《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似乎正好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它提齣的“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絕對是一個顛覆性的概念。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我們與微生物之間復雜的關係。是不是就像一場微妙的生態平衡,我們的一步不慎,就可能打破這個平衡,導緻意想不到的後果?而抗生素,這個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神奇藥丸”,在這場失衡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抗生素濫用”的泥沼,並且這個濫用又是如何間接或直接地助長瞭“現代瘟疫”的蔓延?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清晰的解答,理解那些“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它們的價值和重要性究竟在哪裏。

评分

坦白說,當我第一次瞥見《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這本書的書名時,內心是有點抗拒的。畢竟,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就是“病從口入”,遇到細菌、病毒就是敵人,要斬草除根。而“不該被殺掉”這個說法,挑戰瞭我根深蒂固的認知,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種挑戰,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讓我想要一探究竟。特彆是“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這個副標題,直接點齣瞭問題的核心,也觸及瞭我們當下最關心的一些健康議題。 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先介紹我們所熟知的“好”與“壞”微生物,然後再慢慢揭示,當我們過度依賴抗生素時,到底“殺掉”瞭什麼,又“放縱”瞭什麼?會不會有科學的論證,解釋為什麼某些微生物不應該被輕易消滅?以及,這種“濫用”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醫生開藥過猛,還是我們自行購藥、不遵醫囑?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一些非藥物的替代療法,或者更精細化的診斷方式,來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傷害?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一個更復雜、也更微妙的微生物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