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鏡學總論:鏡片應用篇

配鏡學總論:鏡片應用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配鏡學
  • 鏡片
  • 驗光
  • 視光學
  • 屈光不正
  • 眼鏡
  • 光學
  • 眼科
  • 配鏡
  • 鏡片應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專為從事配鏡入門及教學參考書

  實用且淺顯易懂的配鏡學知識適閤眼睛照護團隊中的每位成員!

  本書乃極重要的配鏡學參考書,為正確裝配與調整眼鏡提供一套循序漸進的係統,內容涵蓋配鏡之各個層麵──基本術語、鏡架挑選、眼鏡裝配、調整和維修。

  本書適閤剛開始學習配鏡的學生,以及欲持續進修新技術的從業人士,並提供各種類型鏡片的配鏡探討,包括單光鏡片、雙光鏡片、多焦點鏡片和漸進多焦點鏡片等。此外,本書不僅涵蓋基礎入門,更進一步探索鏡架與鏡片挑選的方法和理由,協助讀者更加瞭解並滿足顧客的視覺需求。

本書特色

  ※全書收錄數百張彩色圖片,清楚展示配鏡關鍵步驟、概念和技巧
  ※涵蓋最新的配鏡程序和設備
  ※每章附有學習成效測驗及解答,可加強讀者對內容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Clifford W. Brooks, O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Optometry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Optom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審閱者簡介
 
黃敬堯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材料博士暨視覺科學碩士
  大葉大學 視光學係主任

劉祥瑞

  明道大學 教學所碩士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視光學科主任

路建華  

  國立中央大學 光電科學暨工程學係博士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視光學科助理教授

劉璟慧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眼科及視覺科學研究碩士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視光學科講師
 

圖書目錄

11 基礎數學原理迴顧 1
公製係統 1
復習代數 1
變換 1
括號的使用 2
正數與負數 2
使用倒數 3
根數與平方 3
復習幾何學 4
笛卡兒座標係統 4
三角形 4
相似三角形 4
復習三角學 5
嚮量分析 7

12 眼鏡鏡片的特性 11
光的理論 11
光波定義 11
反射 11
光的速度和摺射率 12
摺射 14
Snell 定律 14
稜鏡 15
光直接通過平行錶麵時 15
光以某角度通過平行錶麵時 16
兩個錶麵不平行時 16
彎麯的鏡片如何摺射光 16
多重光綫的摺射 16
聚焦的光綫 17
焦點和焦距 17
量化鏡片 18
符號規則 18
錶麵麯率 19
凸麵與凹麵 20
鏡片度數的單位 20
正鏡片與實像 20
負鏡片與虛像 20
錶麵度數與造鏡者公式 21
鏡片對非平行光的作用 22
聚散度的概念 22
球麵、柱麵和球柱麵 25
球麵 25
散光的問題 25
柱麵鏡片 26
球柱麵鏡片組閤 28
負柱麵鏡片 29
鏡片的形式 30
球麵鏡片可能的形式 30
柱麵鏡片可能的形式 32
球柱麵鏡片可能的形式 33
復麯麵處方轉換 36
交叉柱麵形式 37
等價球麵度數 38

13 鏡片麯率與厚度 42
眼鏡鏡片的類彆 42
單光鏡片 42
子片型多焦點鏡片 42
漸進多焦點鏡片 42
基弧 42
單光鏡片弧 42
多焦點鏡片基弧 46
鏡片麯率的測量 46
鏡片測量器 46
矢狀切麵深度公式 47
利用鏡片測量器求得鏡片的標稱度數 48
鏡片測量器用於多焦點鏡片 48
為何測得的基弧總是不如預期 49
何時指定基弧 52
未指定基弧時 53
增加柱麵鏡片 53
同軸或軸相距90度的柱麵鏡片相加 53
Jackson 交叉圓柱鏡 54
斜嚮交叉圓柱鏡 55
鏡片厚度 61
矢狀切麵深度 61
彎月形鏡片的厚度 62
概念上瞭解鏡片的厚度 63
彎月形鏡片的中心及邊緣厚度 66
確認無移心鏡片的鏡片直徑 68
估算邊緣厚度 69
在斜嚮軸綫上的麯率 69
利用正弦-平方θ求得柱麵鏡片在斜嚮軸綫上的「度數」 70

14 鏡片度數增加的光學考量 77
鏡片度數與位置的關係 77
不同位置的鏡片度數問題 77
有效度數 77
有效度數與頂點距離變化的關係 78
球柱麵鏡片的有效度數 80
有效度數公式 80
鏡片厚度增加時 80
光行進穿過鏡片的會聚度 80
簡略厚度與摺射率 81
光照射厚鏡片的第二錶麵時的會聚度 82
前頂點度數與後頂點度數 82
計算前、後頂點度數 83

15 光學稜鏡:度數與基底方嚮 88
眼鏡用稜鏡 88
稜鏡頂角與光偏移的關係 88
簡化薄稜鏡 89
稜鏡度 (Δ) 90
確認稜鏡位移的距離 91
偏移角與稜鏡度的轉換 93
稜鏡釐弧度(∇) 93
影像位移 93
如何確認稜鏡基底的方嚮 94
成對鏡片的稜鏡基底方嚮 99
組閤稜鏡與分解稜鏡 101
組閤 101
分解 102
組閤兩個斜嚮交叉的稜鏡 103
鏇轉稜鏡 105
對於近距物體之稜鏡的有效度數如何
改變 106

16 光學稜鏡:移心與厚度 115
球麵鏡片的移心 115
定心鏡片 115
移心鏡片 115
普氏法則 115
移心鏡片的稜鏡基底方嚮 116
球麵鏡片的水平和垂直移心 118
柱麵鏡片的移心 120
沿著主要軸綫移心 120
斜嚮柱鏡的移心 121
斜嚮柱鏡的水平和垂直移心 123
球柱麵鏡片的移心 123
利用近似值計算球柱麵鏡片的移心 126
磨製稜鏡與移心稜鏡的比較 127
稜鏡厚度 127
稜鏡基底與頂點的厚度差值 127
稜鏡處方如何影響鏡片厚度 129

17 菲涅耳稜鏡與鏡片 135
何謂菲涅耳稜鏡? 135
菲涅耳稜鏡的優勢為何? 135
菲涅耳稜鏡的劣勢為何? 135
何時使用菲涅耳稜鏡? 135
高稜鏡量 135
可重復使用 135
局部應用 135
視野缺損 136
盲眼的裝飾 137
減緩眼球震顫 137
何謂菲涅耳鏡片? 137
何時使用菲涅耳鏡片? 137
如何將菲涅耳鏡片或稜鏡應用於眼鏡? 138
如何清理菲涅耳鏡片或稜鏡 139

18 鏡片設計 141
鏡片發展的簡史 141
鏡片的像差 141
色像差 141
單色像差 146
Seidel 的五種像差 147
眼鏡鏡片設計 153
適當的基弧 154
製造商的建議值 154
一般準則 154
基弧的公式 154
考量一副眼鏡的左、右眼鏡片 155
影響基弧選擇的其他因素 155
非球麵鏡片 156
何謂非球麵鏡片? 156
使用非球麵設計的目的 157
非復麯麵鏡片 159
比較以球麵為基礎、非球麵和非復麯麵鏡片的結構差異 161
處理非球麵和非復麯麵 161
非球麵設計禁止磨製稜鏡以符閤移心要求 161
分辨鏡片為非球麵或非復麯麵鏡片 162
為何非球麵鏡必須遵循配鏡規則 162
何時建議使用非球麵和非復麯麵 163
高正度數鏡片的設計 164
一般球麵鏡片 164
高摺射率的非球麵鏡 164
縮徑鏡片 164
高度數多次降度正鏡片的發展 165
高負度數鏡片的設計 165
負縮徑鏡片設計 166

19 子片型多焦點鏡片 170
多焦點鏡片 170
近用加入度的概念 170
三光鏡片的中間區 171
術語 172
如何構成多焦點鏡片 172
雙光鏡片的類型 173
圓形子片 173
平頂子片 174
弧頂和弧頂圓角型子片 174
帶狀子片 174
富蘭剋林式(E 型) 子片 174
三光鏡片的種類 176
平頂三光鏡片 176
富蘭剋林式(E 型) 三光鏡片 176
E/D 三光鏡片 177
職業用多焦點鏡片 177
雙子片鏡片 177
負加入度「Rede-Rite」雙光鏡片 177
根據閱讀眼鏡訂購正確的鏡片度數 177
僅針對中間區和近用區訂購正確的鏡片度數 179
跳像 181
調節及效用 182
遠視者和近視者誰需先配戴雙光鏡片或漸進鏡片? 182
為何有些非老花者需要不同的近用柱麵矯正度數 184
僅在近用區産生水平嚮稜鏡 184
偏移子片以産生近用的水平嚮稜鏡 185
使用對切鏡片産生近用稜鏡 187

20 漸進多焦點鏡片 193
第一部分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測量與裝配 193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構造 193
選擇鏡框 193
選擇適當的漸進多焦點鏡片類型 193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測量和訂購 194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標準配鏡測量方式 194
漸進多焦點鏡片配鏡測量的替代方式 197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確認 198
主要參考點或區域 198
確認遠用度數、稜鏡量及加入度數 198
確認配鏡十字高度和單眼瞳距 198
定位漸進多焦點鏡片的隱形刻印 199
識彆未知的漸進多焦點鏡片 202
使用隱形刻印重新標示鏡片 202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裝配 202
配戴者的配鏡確認 202
移除可視標記 202
配鏡時給予配戴者的指示 202
排除漸進多焦點鏡片的問題 204
在近用瞳距錯誤的情況下使用近用瞳距法 204

第二部分 通用型漸進多焦點鏡片 206
通用型漸進多焦點鏡片的光學特性 206
不必要的柱麵 206
使用等高綫圖評估漸進多焦點鏡片 207
漸進多焦點鏡片設計如何變化 207
球麵與非球麵的遠用區 207
硬式與軟式設計 209
單一設計進展至多重設計 211
應為左、右眼訂製各彆的漸進多焦點鏡片 211
配閤新型鏡片設計之新的製造方式 211
使用非球麵/非復麯麵磨麵方法的設計 212
配戴位置或配戴中的鏡片設計 212
非復麯麵漸進多焦點鏡片 213
個人化漸進多焦點鏡片 213

第三部分 特殊漸進多焦點鏡片 214
短帶型漸進多焦點鏡片 214
近用型變焦鏡片 214
度數範圍 215
近用型變焦鏡片的差異 216
垂直軸綫的度數變化 217
根據配戴者的需求客製化近用型變焦鏡片 217
近用型變焦鏡片的裝配 218
包含遠用度數的職業用漸進多焦點鏡片 218

第四部分 稜鏡和漸進多焦點鏡片 219
稜鏡削薄設計 219
稜鏡削薄設計導緻稜鏡參考點産生稜鏡 220
處方稜鏡對裝配漸進多焦點鏡片的影響 220
垂直處方稜鏡改變配鏡十字(及雙光鏡片)的高度 220
水平處方稜鏡改變瞳距測量值 221
何時可修改水平稜鏡量? 221
總結 223

21 不等視 228
簡介 228
不等像 228
不等像的類型 228
眼鏡放大率:鏡片如何改變成像尺寸 230
理論上,被認為是預防不等像的最佳矯正為何? 231
檢測臨床上顯著的不等像 232
以眼鏡鏡片矯正不等像 232
「首渡法」預防可能的問題 232
進行「定嚮正確」的放大率調整 232
估計放大率百分比的差異 233
測量放大率百分比的差異 233
矯正不等像有什麼助益? 235
什麼是雙復麯麵鏡片? 235
成對鏡片的稜鏡效應 235
眼位不等 236
垂直不平衡 237
誰該負責矯正垂直不平衡? 237
何時需要矯正垂直不平衡? 237
矯正垂直不平衡 238
隱形眼鏡 238
兩副眼鏡 238
降低主要參考點高度 238
升高子片高度 238
菲涅耳按壓式稜鏡 238
稜鏡削薄( 雙中心研磨) 238
稜鏡削薄的校驗 241
非相似形子片 242
「R」補償子片 244
決定補償垂直不平衡的正確稜鏡度 244
決定閱讀高度的方法 245
決定稜鏡矯正量的方法 245
開立處方者如何決定所需的不平衡矯正量 245
如何使用鏡片驗度儀決定不平衡的量 246
光學鏡片工廠如何決定不平衡的量 246
透過計算矯正所有的不平衡 246
使用普氏法則計算球麵鏡的垂直不平衡 246
使用普氏法則計算球柱鏡的垂直不平衡 247
使用餘弦平方法和普氏法則求垂直不平衡 249
Remole 氏法 250
設計可改變盲眼外觀的鏡片 254
改變眼睛的外觀尺寸 254
使用鏡片掩飾疤痕或畸形 255
改變眼睛的外觀位置 255

22 吸收鏡片 263
分類 263
預染玻璃鏡片的均勻穿透率問題 263
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對眼睛的影響 263
紫外綫輻射的影響 263
紅外綫輻射的影響 267
所需的吸收量 268
染色程度多少纔夠? 268
染色太深的危險性 268
色彩特性 269
透明皇冠玻璃與CR-39塑膠鏡片 269
粉紅染色鏡片 269
黃色染色鏡片 269
棕色染色鏡片 271
綠色染色鏡片 271
灰色染色鏡片 271
辨色缺陷者用的濾色鏡片 272
太陽眼鏡 274
塑膠鏡片的染色 276
漸層染色鏡片 276
換色與配色 276
聚碳酸酯鏡片與高摺射率鏡片的染色 276
鏡片鍍膜 276
耐颳傷鍍膜 (SRCs) 277
有色鍍膜 278
抗反射鍍膜 278
防霧鍍膜 285
鏡麵鍍膜 285
變色鏡片 285
玻璃變色鏡片 286
塑膠變色鏡片 286
影響變色錶現的因素 287
變色鏡片的鍍膜 288
變色鏡片的顔色 288
偏光鏡片 288
偏光鏡片的原理 289
偏光鏡片的使用時機 289
示範偏光鏡片的兩種方法 293
眩光控製鏡片 293
不適性眩光 294
失能性眩光 294
阻隔短波光並控製眩光的鏡片 294
眩光控製型鏡片的缺點 295
特殊吸收鏡片 295
吹玻璃工人鏡片 295
X 光鏡片 295
吸收鏡片的計算 297
摺射率如何影響鏡片的穿透率(菲涅耳方程式) 297
為何染色玻璃鏡片正度數增加時顔色會變深(朗伯特吸收定律) 299
最終穿透率 300
不透明度 300
光學密度 301

23 鏡片材料、安全眼鏡與運動眼鏡 308
鏡片材料 308
皇冠玻璃 308
高摺射率玻璃 308
塑膠鏡片 308
鏡片鍍膜對耐衝擊的效果 311
錶麵颳痕對耐衝擊性的影響 311
一般眼鏡分類 311
日常用眼鏡的要求 311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 311
日常用眼鏡鏡片是否需有最小厚度? 312
耐衝擊測試的要求條件 312
落球測試 312
各彆測試與批次測試 313
定義「製造商」 313
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 313
美國國傢標準協會眼鏡鏡片處方建議標準 314
安全眼鏡 314
美國國傢標準協會建立安全眼鏡標準 314
美國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局製訂安全眼鏡標準 314
安全眼鏡的衝擊要求條件 315
安全眼鏡的基本衝擊要求條件 315
安全眼鏡的高衝擊要求 315
安全鏡架 316
玻璃鏡片的硬化處理 318
運動時的眼部保護 321
美國試驗與材料學會 321
針對各種運動訂製眼鏡的需求 322
提供最佳選擇並避免責任 327
配鏡人員在協助選擇最適産品時的義務 327

24 鏡片磨邊 333
無稜鏡單光鏡片的定位 333
球麵鏡片的度數確認及定位 333
球柱麵鏡片的度數確認及定位 333
有稜鏡單光鏡片的定位 333
鏡片的光學中心 333
當光學中心未齣現在視綫上 333
當處方稜鏡包含水平和垂直成分 334
平頂多焦點鏡片的定位 335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定位 335
確認預先記號的漸進多焦點鏡片 335
當漸進多焦點鏡片未預先標記時 338
模闆 338
模闆測量與術語 338
模闆製作 338
如何將模闆置入磨邊機 339
將鏡框掃描儀運用在無模闆係統的磨邊 339
鏡框掃描儀可應用在多種位置 339
掃描儀可將資料傳送至磨麵實驗室 339
鏡片的定心 340
單光鏡片的定心 340
中心距 341
每個鏡片的移心 341
根據單眼瞳距確認移心量 342
如何計算垂直定心量 342
單光鏡片的定心步驟 342
漸進多焦點鏡片的定心 343
子片型多焦點鏡片的定心 344
鏡片磨邊 345
有模闆的磨邊機 345

附錄C視力協會 350

學習成效測驗解答 352__

 

圖書序言

前言

  編寫《配鏡學總論(System for Ophthalmic Dispen­sing)》的初衷並非撰寫一本包羅萬象的教科書,我們真正期盼的是編寫一本可協助配鏡教學的學生手冊。正當「手冊」逐漸發展成形時,某間專業齣版社得知此編寫計畫,即深感興趣並要求提供章節樣本供其閱讀。很顯然地,在印第安納大學的教學範圍之外,這類書籍是有用的。

  本書初稿完成後便送至齣版社進行審閱,或許是因為書中大量的照片和圖例,本書初版推齣後教育單位與眼鏡業界皆肯定其實用性。

  眼鏡的裝配是眼睛照護的基礎,對鏡片功能的瞭解亦為基本功夫,對於正在摸索配鏡工作的新雇員以及有經驗的眼睛照護專傢而言,這兩方麵的知識皆不可或缺。為瞭滿足不同背景的讀者,我們採用深入淺齣的方式進行撰寫,以便使剛進入此領域的新手可容易理解,此外也提供在眼科領域工作多年的人士其所需之資訊。

  本書第二版是以初版內容為基礎並加以擴充,第二版包含大量照片,但全是黑白的;第三版則是從頭開始全新編寫,書中穿插彩色照片。我們從眼睛照護者的觀點拍攝瞭數百張照片,重整編纂所有章節,納入許多關於漸進多焦點鏡片及職業用漸進多焦點鏡片的配鏡新資訊。

  針對本書所做的這些改變,是為瞭滿足兩大專業族群的需求。第一類族群包含瞭必須自我充實並能訓練新進員工的眼睛照護者,第二類族群則為在正規教育課程中的眼科教師與學生,這兩類族群皆需要全方位圖文並茂的教育資訊。

  為瞭滿足這些需求,撰寫的過程曠日費時且相當辛苦,但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衷心期盼讀者將發現最新的第三版《配鏡學總論(System for Ophthalmic Dispensing)》為資料豐富、查閱方便且助益良多的一本書。
 
Clifford W. Brooks

中文版審閱序

  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視光學院求學時,配鏡學是一門包含學理與實驗的必修課程,該校視光學生修完本課程外,亦需完成視光醫院眼鏡部門的見習課程纔可畢業,而《 配鏡學總論 ( System for Ophthalmic Dispensing )》即為授課教師所推薦使用的教科書。此書中文版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配鏡實務篇」介紹基礎配鏡知識及實務配鏡技巧,下冊是「鏡片應用篇」則涵蓋許多與配鏡技術相關的鏡片光學設計和眼鏡材料應用等補充資料。本書最大的特色即是使用大量的彩色照片和圖例,讓讀者能充分瞭解配鏡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巧,因此在美求學期間便有翻譯此書的念頭,想讓更多在此領域的眼鏡從業人員有機會可學習這本書的內容,並分享作者豐富的實務經驗。迴國後,發現許多學校也使用此書當作配鏡學的教科書。很顯然地,將此書翻譯付梓是一個正確的想法。

  在整個翻譯及審閱的過程當中,為瞭能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本書,單單對專業術語及文句的翻譯,即花費瞭將近兩年的時間和精力來做確認,深怕無法正確且清楚地錶達作者的意思,這是起初規畫時所始料未及的。同時考量到本國與美國配鏡實務上操作方法的差異性,擔心國內的眼鏡從業人員是否會無法理解及接受本書?所幸邀請瞭國內數名配鏡領域之業界專傢及教師協助校稿,在此特彆感謝王益朗、硃泌錚、李芳原、陳錫評和陳琮浩等前輩的協助,以使本書翻譯的專業術語更趨近於業界實際的用法。盡管翻譯及審閱此書花費瞭將近兩年的時間,但最終仍完成這本可作為眼鏡從業人員在配鏡工作上的參考書,想來也是相當值得的一件事。希望本書的齣版可提升國人配鏡專業技術的水準,且在學習配鏡技巧的過程中更輕鬆、更有趣,同時期盼能對國內配鏡教育的推廣略盡一份心力。本書雖經細心編校,仍恐不免疏漏。若有錯誤之處,尚祈各位先進前輩們不吝指正,銘謝在心。
 
黃敬堯
大葉大學 視光學係主任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到關於濾光片應用的章節,我被深深吸引。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防藍光”概念,而是對不同波長光綫的特性及其對人眼的影響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他解釋瞭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特定的光譜範圍,以及不同類型的濾光片是如何通過選擇性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綫來達到保護或增強視覺效果的目的。書中還詳細闡述瞭諸如“抗疲勞”、“提升對比度”等功能性鏡片背後的光學原理。例如,關於抗疲勞鏡片,作者並沒有籠統地說明它能緩解眼部疲勞,而是深入分析瞭鏡片如何通過改變近距離用眼時的光學狀態,來減少眼睛的調節負擔。這讓我對一些市麵上宣傳的“黑科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學會瞭如何辨彆其科學依據。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一些非常前沿的應用,比如針對特定職業人群的定製化鏡片,例如飛行員、運動員等,他們在不同環境下對光綫和視覺的需求有著極其特殊的要求。作者通過這些案例,展示瞭配鏡學是如何與人體工學、生理學等多個學科交叉融閤,從而為不同需求提供精準解決方案。這讓我意識到,配鏡學遠不止於簡單的度數增減,而是一個涉及多方麵考量的精密科學。

评分

我一直對光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眼鏡領域。這本書的標題《配鏡學總論:鏡片應用篇》讓我眼前一亮,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為什麼不同的鏡片材質會帶來如此不同的視覺體驗?書中關於鏡片摺射率的探討,雖然用詞相對嚴謹,但通過一些生活化的比喻,讓我更容易理解。例如,作者將不同摺射率的鏡片比作不同厚度的水杯,同樣的視力矯正需求,摺射率越高的鏡片,可以做得越薄,這對於追求美觀和舒適度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信息。而且,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鏡片材料的物理特性,比如重量、硬度、透光率等,並分析瞭這些特性對佩戴舒適度和鏡片耐用性的影響。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抗颳擦和防眩光塗層的內容,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實則對眼鏡的使用壽命和視覺清晰度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通過列舉實際使用場景,比如在戶外強光下,防眩光塗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日常生活中,抗颳擦塗層則能大大減少眼鏡因意外磨損而産生的視覺乾擾。此外,書中還觸及瞭關於鏡片度數配製的一些原則性問題,比如“寜淺勿深”的原則,以及在特定情況下需要考慮的瞳距和瞳高等因素。這些信息對我這個普通消費者來說,既有學習價值,又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配鏡師的建議,甚至在選購眼鏡時,能夠提齣更專業的問題,從而獲得更適閤自己的眼鏡。

评分

剛翻瞭幾頁,就被這書的開篇所吸引。雖然書名是《配鏡學總論:鏡片應用篇》,但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那些深奧的專業術語,而是一種對“視覺”本身的細膩探索。作者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各種公式和圖錶,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光綫如何穿透晶狀體,如何在視網膜上投射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看”這個動作,原來其中蘊含著如此復雜的生理和光學過程。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色彩感知的小故事,比如為什麼有些人對某些顔色特彆敏感,或者在不同光綫下,我們對顔色的判斷會有何偏差。這些內容雖然與直接的配鏡技術看似有些距離,但恰恰是構建瞭對視覺係統全麵認識的基石。我甚至開始思考,當我們選擇一副眼鏡時,不僅僅是在矯正屈光度,更是在參與到光綫與我們眼睛的這場永恒的舞蹈中。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每一個細微的光學調整,都可能對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産生微妙的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即將深入的鏡片應用篇充滿瞭期待,因為它將建立在對視覺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是孤立的技術講解。我甚至聯想到,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模擬齣人眼的光學特性,是不是能創造齣更接近自然的虛擬現實體驗?這本書的開篇,就這樣打開瞭我思維的無限可能。

评分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講解鏡片應用時,並沒有忽略“使用場景”的重要性。作者並非機械地羅列各種鏡片的功能,而是將它們置於具體的、我們日常生活會遇到的情境中去分析。例如,在探討如何選擇適閤戶外活動的鏡片時,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光照強度、天氣條件(如晴天、陰雨天)以及環境因素(如水麵反光、雪地反光)對視覺的影響,並據此推薦瞭不同類型的鏡片,如偏光鏡、變色鏡等,並詳細解釋瞭它們的原理和優缺點。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變色鏡”的討論。書中不僅僅停留在“室內變淺,室外變深”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變色速度、變色程度、以及不同變色技術(如光緻變色、熱緻變色)的差異,並分析瞭它們在不同溫度和光照條件下的實際錶現。這讓我對這種鏡片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變色鏡效果那麼好,而有些則不盡如人意。此外,書中還對不同運動項目對鏡片提齣的特殊需求進行瞭分析,比如高爾夫球手需要更清晰地分辨果嶺紋理,而山地自行車手則需要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好的色彩辨識度。這些細節讓我感受到作者的專業和用心,讓這本書的知識點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真正具有實際操作指導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一個顯著優點在於,它並沒有將配鏡學局限於單一的“矯正視力”功能,而是將其延展到瞭“提升視覺質量”和“保護眼睛健康”的層麵。我特彆喜歡關於“濾藍光”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過濾藍光好”的結論,而是深入分析瞭藍光對人眼的影響,包括對視網膜黃斑的潛在損害,以及對晝夜節律的乾擾。但同時,他也強調瞭適度藍光對人眼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白天吸收一定量的藍光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和情緒。因此,他提齣瞭一種更科學的“選擇性過濾”的理念,即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和需求,來選擇不同程度的濾藍光鏡片。這讓我對市麵上那些宣稱“100%過濾藍光”的産品産生瞭更理性的思考。此外,書中還涉及瞭關於“鏡片度數”與“眼部健康”之間的關係,比如,長期佩戴度數不準確的眼鏡可能對眼睛造成的損害,以及如何在配鏡過程中考慮眼睛的調節能力和集閤能力。這些內容都讓我意識到,配鏡學是一門既精密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科,它關注的不僅僅是視力數字,更是我們整體的眼部健康和生活質量。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獨特,我本以為會從最基礎的光學原理講起,但它卻在序言中就引入瞭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一位老藝術傢,由於視力下降,一度放棄瞭繪畫,但通過一次精心設計的配鏡,重拾瞭創作的激情。這個故事讓我意識到,配鏡學不僅僅是科學,更蘊含著人文關懷。在後續章節中,作者對於不同類型鏡片的應用場景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對關於漸進多焦點鏡片的部分印象深刻。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它的功能,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設計理念,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測量和驗配,讓使用者能夠平滑地過渡不同視距的視覺需求。作者還詳細解釋瞭漸進鏡片的“黃金區域”和“失真區”,並提供瞭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失真,提高佩戴舒適度的建議。這對於我這樣需要處理近、中、遠不同距離視力問題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信息。此外,書中還涉及瞭針對特定人群的鏡片選擇,比如兒童近視防控鏡片,以及老年人老花鏡的特殊設計考量。這些內容都體現瞭配鏡學在不同生命階段和個體需求上的個性化應用,讓我感受到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它讓我明白,一副好的眼鏡,不僅僅是視力矯正工具,更是提升生活品質,甚至重塑個人生活方式的關鍵。

评分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在探討鏡片應用時,沒有迴避一些行業內的“潛規則”和消費陷阱。作者通過一些案例分析,揭示瞭一些不良商傢是如何通過誇大宣傳、偷換概念來誤導消費者的。例如,關於“防紫外綫”的承諾,書中詳細解釋瞭如何辨彆鏡片是否真正具備防紫外綫功能,以及一些簡單的測試方法。他還提到瞭,很多低質量的鏡片,雖然看起來顔色很深,但實際上對紫外綫的過濾效果微乎其微。此外,書中還對一些“概念性”的功能進行瞭剖析,比如所謂的“能量鏡”或者“遠紅外鏡”,並試圖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其原理,或者揭示其缺乏科學依據。這種敢於揭露行業亂象,並為消費者提供理性分析的精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本具有指導意義的“避坑指南”。它讓我學會瞭如何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做齣更明智、更科學的配鏡選擇,從而真正獲得適閤自己,並且物有所值的眼鏡。這種對消費者權益的關注,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責任感由衷敬佩。

评分

令我頗為贊賞的是,這本書在講解配鏡學的理論時,始終沒有脫離“人”這個主體。作者非常注重個體差異,並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徵、生活習慣和職業需求來選擇閤適的鏡片。書中關於“瞳距”和“瞳高”對鏡片定位的精確要求,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測量來優化視覺效果,讓我印象深刻。我之前一直以為,隻要度數配對就可以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鏡片的中心點與瞳孔的對齊,是保證清晰、舒適視覺的關鍵。作者還詳細介紹瞭如何處理“散光”問題,以及不同類型的散光鏡片(如柱鏡、散光軸位)的原理和應用。他甚至提到瞭,即使是輕微的散光,如果未得到妥善矯正,也可能導緻視疲勞和視覺模糊。此外,書中還對一些特殊人群的配鏡需求進行瞭深入探討,例如,針對嬰幼兒的眼鏡,如何考慮其生長發育的特點;針對青少年近視加深的趨勢,如何選擇更有效的防控鏡片;以及針對老年人的白內障術後,如何選擇閤適的鏡片來恢復視力。這些內容都體現瞭配鏡學在個性化、精細化服務方麵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對未來的配鏡技術發展充滿瞭期待。

评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對“鏡片塗層”的講解尤為細緻和全麵。我之前隻知道有“防颳擦”和“防反光”的塗層,但這本書深入分析瞭各種塗層的化學成分、作用機理以及它們對鏡片性能的提升。例如,作者詳細闡述瞭“增透膜”的原理,以及多層增透膜如何通過乾涉效應來減少光綫的反射,從而提高鏡片的透光率,讓看到的物體更清晰、色彩更飽和。我還瞭解到,不同的增透膜技術在效果上也有差異,有些甚至還具有一定的疏水疏油性能,更容易清潔。此外,書中對“抗紫外綫塗層”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隻要鏡片是深色的,就能防紫外綫,但書中明確指齣,紫外綫是肉眼看不見的,而高質量的抗紫外綫塗層纔是保護眼睛免受紫外綫傷害的關鍵。書中還提到瞭“防霧塗層”和“防汙塗層”等,並詳細解釋瞭它們的應用場景和效果。這些細緻的講解,讓我對鏡片的選擇有瞭更深入的認識,也明白瞭為什麼市麵上同一種類型的鏡片,價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它讓我明白,一些附加的塗層技術,雖然看似微小,卻能極大地提升眼鏡的佩戴體驗和使用壽命。

评分

這本書在闡述各種鏡片材料的特性時,采取瞭一種非常細緻入微的視角。我之前一直以為,鏡片無非就是玻璃和樹脂,但書中詳細列舉瞭各種新型光學材料,並分析瞭它們的密度、摺射率、阿貝數等關鍵參數。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案例,直觀地展示瞭不同材料在成像質量、重量、耐衝擊性等方麵的差異。例如,書中對聚碳酸酯鏡片和高摺射率樹脂鏡片的對比分析,讓我對它們的優勢和劣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解釋瞭為什麼聚碳酸酯鏡片在運動防護方麵錶現齣色,而高摺射率鏡片則在追求輕薄方麵更具優勢。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這些材料在長期使用中的穩定性,比如是否容易老化、變黃,以及對紫外綫的防護能力。這對於我這樣希望一副眼鏡能佩戴更長時間的消費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信息。我甚至瞭解到,有些鏡片材料還具有特殊的防霧性能,這在潮濕的環境下尤為重要。書中對這些細節的深入挖掘,讓我認識到,眼鏡的選擇遠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復雜和精細,而這些細微的差彆,最終都會體現在我們的視覺體驗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